去往第九王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208115149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页数:302页

作者简介

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
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 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
第一部分 盲窗
第二部分 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
第三部分 自由热带稀树草原与第九王国

内容概要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最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去往第九王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以反叛戏剧《骂观众》和《卡斯帕》出道的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常被宣扬成一位叛逆的后现代作家,实际上他的小说更像复归传统的一面旗帜。这个传统主要是指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所塑造的,即以一种启蒙时代欧洲人文主义者形象行走在路上的小说。它们与美国作家凯鲁亚克那种后现代嬉皮士形象行走在路上的小说有所不同。凯鲁亚克是一个新时代的启蒙者,他引导人们接受分裂的“自我”并热爱“该死的世界”,歌德的“在路上”是骑士式从容追求自我完善的“在路上”。不过无论如何,他们“在路上”获得的感悟之于读者都有启蒙主义的色彩。彼得·汉德克(1942—)生于奥地利格里芬,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他以先锋戏剧走入文坛,此后所写的小说在叙述上越来越注重启示性,与由影视趣味主导注重娱乐性的现代主流小说渐行渐远。总得来说,他是以牺牲小说的娱乐性为代价,在传统小说模式中利用大量现代人文科学(比如现代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视点进行创作,最终铸就出一种相当新颖的文学风格。他与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合作过的几部电影《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歧路》和《柏林苍穹下》都曾清楚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意图和风格要素。现代主流电影总是注重娱乐性,并且把故事性作为作品娱乐性的基础。但汉德克和文德斯尽量保持创作的严肃意图,轻故事而重情景,特别是将人类面对现实真相产生的敬畏之心保存在那些让人感到“费解”的场景之中,以新颖的艺术手法重新制造事物之间神秘的联系。比如文德斯在拍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根据汉德克的小说改编)时,故意拍摄了一卷与剧情完全无关的镜头(他把这称为“艺术胶卷”),并且在后期剪辑时把它们有选择地插入到电影里,形成一种特殊的影像逻辑。汉德克那些“在路上”的小说喜欢插入自己对事物有所感悟时刻心理的细致分析。这的确使他的小说在叙事方面显得散漫,而且在很多地方显得相当琐碎和无聊,不过就连刚刚入门不久的作家也能从中看出来,汉德克的小说中几乎没有陈词滥调。他在努力的描述一个神秘的新世界,这并非一个未为人知的世界,而是一个人们熟识却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如此描述的世界。他所做的工作和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相类似,只不过他采用的是小说这种(至少在名义上)更为纯粹的叙述形式。2 《去往第九王国》创作于1986年,算得上是汉德克作家生涯中多次重大转折之一,而且它恰好是一部献给“叙述”的颂歌。小说分为三部分:盲窗(即假窗),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自由热带稀树草原与第九王国。小说文本假托一个中年人的回忆录,回忆他其少年时代从居住地奥地利到祖籍斯洛文尼亚寻根的一次旅程。在这次旅程中,这位少年不断反思自己的童年生活。因而这整个叙事文本实质上是一个回忆中嵌套回忆再嵌套回忆的作品——这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谓“第九王国”既可以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汉德克赋予“文字世界”的新隐喻。第九王国出自斯洛文尼亚祖先使用的语言,意即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是我们大家失散后,有一天又重聚一起,乘坐上披着节日盛装的四轮单架轻便车,前往第九王国,参加第九代国王的婚礼……”而汉德克则重新为它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时,我觉得这种虔诚的愿望可以转换到人世间来实现:文字。”菲利普·柯巴尔是流亡的斯洛文尼亚人的后代,他中学毕业时不惜离开病重的母亲,执意要进行一次从奥地利向斯洛文尼亚寻根的旅程。一路上他不断发掘斯洛文尼亚语方言中的秘密,并且用它们反省自己的童年在这个被流放中的家庭的种种遭遇,以及语言在民族凝聚中扮演的角色。汉德克本人似乎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结,后来他还曾因为参加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引起极大的争议。所以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思语言世界与人类的关系,比如说到主角菲利普·柯巴尔“他在观察事物的名称时,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一个模式,也就是一个意图……而且每个词语圈就是一个世界圈!在这里,具有决定性的是,圈与圈的分别来自那独一无二的、陌生的词语。当一次经历不愿意倾诉衷情时,你不是一再听到‘哪怕为之只要有一个词语表述就好了!’的抱怨吗?“这句话是想说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客观性其实是由词语建立起来的——这正是现代语言学的观点之一。下面是一段更诗意化的描述,它进一步断定两种语言将带来两个不同的世界:“……两种语言在一起,左边是一个个词语,右边是一个个对应的改写的形式。这些改写形式一个符号接一个符号,使得空间弯曲,形成角度,进行比较,突现轮廓,实现建构。照这么说来,有各种各样的语言,这多让人开眼界啊,那个传说中如此具有破坏性的巴比伦语言混乱是多么有意义啊。那座塔不是在暗中建造了吗?它不就是虚幻到足够登上天堂了吗?”(这里是说《圣经》中的巴比伦塔,也叫巴别塔,传说人类曾经联合起来建造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就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终使该计划失败。)菲利普·柯巴尔后来不再将词语仅仅理解为普通的文字,而且把能够表达人类意图的种种符号也看成无法说出口的词语。比如“盲窗”就是其中之一。看到它之后,柯巴尔首先是想到自己那个瞎了一只眼的哥哥,然后意识到它所传递过来的清清楚楚的含义:“朋友,你不用着急!”这个“盲窗”是他在出发点那个火车站遇到的,此后他常常怀着激动的心情为自己经历的事物寻找重新命名的规则。更多关于语言对人类世界观的影响研究可参考法国哲学大师福柯的《词与物》,虽然没有提到这本书,但汉德克在这里就是用小说来探讨相似的主题。小说快结束的时候,菲利普·柯巴尔在斯洛文尼亚偶然遇到了一场乡村宴会(东欧电影中最常见的场景),一群乡民穿着节日盛装围坐在一张长条桌前,孩子们跑来跑去,男人都脱去礼帽,女人们个个面带微笑。而“我”(菲利普·柯巴尔)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女子,她从头到尾一声不吭,全神贯注,只做观众,最后,她突然微微转过脑袋,打量起“我”来,没有微笑,没有撅起嘴唇,惟有一双一动不动盯着我的眼睛对我说:“你就是。”而“我”则在这个眼神之下获得了震慑心灵的“新生”。这个眼神就是一种清晰的语言,这种语言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我们”却在其中心心相印——相信所有读者都会对此有共鸣。应该说这是一本很难翻译的小说,因为汉德克总是试图用德语来解释斯洛文尼亚语,尽力揭示某一组词语在词源上的联系,并从中找到一个已经快要消逝的人类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由那些发明语言的先人创造的。语言决定着人们对生活模式的继承,但生活模式的改变也能够更新语言世界的使用规则,将一些词语变成古老生活的遗迹。叙述就是保存,就是把它们建造成一件艺术品;叙述就是一个文明的凝聚力所在。“叙述的阳光将会永远普照在那只有伴随着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够被摧毁的第九王国之上。”汉德克如是说。首发于2014年6月《外滩画报》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汉德克。少年寻根。
  •     把两个国家从我身上剥离开来,旅程和语言照亮了灯。
  •     因为胸闷没法专心工作而翻开这本书,看完一边什么也没记住也没理解,只是不再胸闷了
  •     汉德克这个长篇好在一种诗意氛围,但寻根的主题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突出。我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能力赏析这样的作品,就更不敢评分了。
  •     看了个开头,还掉了
  •     怎么说呢…… 反正读得没感觉
  •     流离,跳跃,破碎,精致的文字。在前往,后溯,驻足之间失路。2016-086
  •     思考
  •     需要静下来体悟,心过杂便很难懂。
  •     不知所云、难以下咽、娇柔做作、读了十分之一,就此放弃。可能是我目前读到我认为最无聊的书。
  •     语言太美了 翻译也是棒棒的 诗歌一般流畅。。虽然魔幻和意识流让我不太能懂。。不过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还是很美。,, 叙述 没有什么更现实的东西比得上你 没有什么更公正的东西比得上你 你是我最神圣的东西。
  •     一种完全靠叙述气质支撑起来的迷人小说
  •     充满了哲学沉思气质的漫游小说,其叙述的主干,乃是主人公对自己存在的语言学意义的追寻,它落实到主人公自我放逐却又是自我归家之旅,这是奥德修斯与忒勒玛科斯命运的奇怪交叉。中文写作似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语言的质地差别太大了!
  •     纵然一切无望而注定失散,人却可以漫游全部宁澈透明。当这种决然体现在文本里,留存的自然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出众美妙。
  •     比《左撇子女人》和《无欲的悲歌》要好太多。
  •     “叙述,没有什么更现实的东西比得上你,没有什么更公正的东西比得上你,你是我最神圣的东西。”因为“叙述的阳光,永远会普照在那只有伴随着生命的最后一息才能够被摧毁的第九王国之上”。叙述者结尾对叙述的无比赞颂深切地体现了这部小说重现历史经历的叙事意图之所在。可以说,小说《去往第九王国》的叙述在回忆历史和反思现实的交织中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乌托邦色彩,渗透了作者对人性生存的美好渴望。
  •     德语的候鸟传统……【我们一动不动地面对面坐在那里,没有目光交流,共同在期待之中。我们总是从一个热闹非凡的、向所有人都开放的车站踏上旅程。……我们期盼着在旅行的终点,在这个王国的中心感到一种不会再比之更大的陶醉:共同被接纳到空虚里的幸福。】
  •     基本上沒什麼情節可言。不太讀得慣。關於人自身的思考比較多吧
  •     DONE 4.8,微意识流,回往故乡,回往内心,当看到哥哥的名字时,整个世界真的都宁静了
  •     对语言、母国、故乡的探索,从语言深处追寻那个世世代代祖先口中的第九王国。
  •     汉德克叛逆的文字融合了我最喜欢的几类文学因素:存在主义、意识流、成长小说。他们全部融合在一起本应是很荒诞的野心,但是汉德克几乎没有瑕疵的在现实和魔幻中切换。如痴如醉。
  •     可以吗
  •     作者是奥地利当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主题是语言民族认同等,属于较深刻的一类小说,重度阅读爱好者选读。12月读毕1种1册。
  •     读了20页,我还是进不去。叙述的氛围犹如一团烟雾笼罩着我,一开始我以为是干冰冒出来,笼罩住了我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但我猛然觉得,这烟雾般的叙述氛围只不过是雨汽,烟雨蒙蒙挺好看的,但并不能让你真正领略美景的内在。 或者是我没这个阅读能力。
  •     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 而是很认真的自我认识的小说 有些写得很好的段落 比如说女人们在家里小跑着干这干那 像电影一样
  •     以戏剧出名,又身为一名编剧,丝毫不奇怪全书散发的文艺片气质,相对论的时光,域外的第一个夜晚,却是人生最漫长的一夜,一趟寻找兄长的旅途,却流转着整整二十五年的星辰,回忆里嵌套着回忆,同时感受在场与不在场的敏锐,存在于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单位,“我”并不全然等同于叙述者,是“叙述”叙述着“我”的一切,是有生命的词语与语言,让奴颜婢膝、流亡辗转、民族矛盾的苦难生涯响彻了所有的山谷
  •     这是最不典型的汉式作品,也是他最温暖、宁静的作品。这本书带有一丝梦游者的气质,读起来让人感觉安详,超脱,像有一层清澈透明的水晶洒在了书页上。我很难去理解他想表达的关于“叙述”的伟大,但是,我却能体会到他的孤独和去爱的强烈冲动。汉德克的确是值得推崇的,我永远感谢他,永远爱他,他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     比较失望,完全没《守门员面对罚点球的焦虑》好看有意思。虽然能看出在写哥哥去世,只能缅怀中完成对哥哥的感情,一家子都好像是空气,哥哥也是天才自己种植植物写手册,但没什么新意,除了文章的跳跃,时间的倒流和人物的转换流畅,其他的没法提。
  •     由于对于欧洲历史和政治知识的缺失,导致我对这本书很多情节,细节,思想上的理解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写关于苹果树和喀斯特的段落也让我头大……但是主人公的情感,那被排离的,被冷漠的,被缺失的,被当做局外人的记忆,让人为之动容。独行着,寻觅着,被战争破坏着,作者借“我”之口叙述着,我感受着,去往第九王国……
  •     达到身临其境 意识流的自如转换毫无瑕疵 自然观、哲学观达到和谐思考的一致性 犀利绝情的描写
  •     一部诗化的小说,一趟精神的找寻之旅,与勒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很像,完全靠氛围和叙述支撑起来的作品。
  •     喜欢这样的叙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