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图谋不轨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50280517
作者:[美]蒂姆·伯顿(Tim Burton) 口述,[英]马克·索尔兹伯里(Mark Salisbury) 整理,[美]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 作序推荐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一本蒂姆·伯顿独家授权的导演自述
全景展现伯顿成长轨迹及创作过程
挚友约翰尼·德普两度作序推荐
历时十七年采访整理,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
※编辑推荐※
与好莱坞格格不入却又和谐相处的导演蒂姆·伯顿
亲自讲述其在迪士尼时糟糕的生命低潮
以及被每部电影折磨到病态的拍摄幕后
尽管如此,他却又说“不拍就想死!”
原来,一切与他的孤独童年息息相关
☆ 根据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历时17年的访谈整理而成的导演自述,详述了《剪刀手爱德华》《科学怪狗》《蝙蝠侠》《人猿星球》《大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影片的幕后创作过程。以及与约翰尼·德普、薇诺娜·赖徳、海伦娜·卡特、美国著名音乐家王子的合作细节。
☆ 著名演员、伯顿的黄金搭档约翰尼·德普作序两篇,详述其与伯顿相识、相知的过程。
☆ 配有百余张伯顿手绘的珍贵插图。
☆ 附有详细的蒂姆·伯顿作品年表,既包括其参与顾问、制片、导演和编剧的电影、短片,也包括广告和电视剧,以及出品公司、拍摄规格等信息。
...................
※内容简介※
蒂姆·伯顿是个怪胎!朋友总是急着离他而去,好像闻到了“给我死远点”的气息。他常常看着天上的飞机,目测尾气排放时间;或者拔出自己的智齿,把血滴满整个走廊。伯顿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在恐怖电影的怪兽身上找到了共鸣,觉得他们其实很真诚,只是被误解。这种错位的双重性格后来成了伯顿电影中人物的主要特色,也是影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作为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伯顿访谈录,本书历时十七年,详细记录了伯顿的成长轨迹及其创作过程,并附上百余张伯顿手绘插图。全书像一把通往神秘王国的钥匙,带我们寻访冒险,在这奇幻的旅程中探知伯顿广受世界影迷拥戴的秘密。
...................
※名人推荐※
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天才,一个怪咖,一个疯狂的、杰出的、勇敢的、超级有趣的、离经叛道的也是最忠诚的朋友。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人能这么明显地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时却又和谐融洽。这就是蒂姆·伯顿。
——约翰尼·德普

书籍目录

初版序言 约翰尼·德普
修订版序言 约翰尼·德普
修订版前言
致 谢
伯班克的童年和加州艺术学院
迪士尼和《文森特》
《韩赛尔与格蕾特》《科学怪狗》和《阿拉丁神灯》
《荒唐小混蛋奇遇记》
《阴间大法师》
《蝙蝠侠》
《剪刀手爱德华》
《蝙蝠侠归来》
《圣诞夜惊魂》
《臭屁小子》和《艾德·伍德》
《飞天巨桃历险记》《火星人玩转地球》《超人复活》和《牡蛎男孩忧郁之死》
《断头谷》
《人猿星球》
《大鱼》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僵尸新娘》
蒂姆·伯顿作品一览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蒂姆·伯顿(Tim Burton),导演、梦想家,特立独行的好莱坞鬼才。童年生活封闭而孤独,与漫画和电影为友。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时幸运地得到了迪士尼奖学金,却在迪士尼遭遇了备受折磨的人生低潮,其强烈个性与“僵尸流水线”发生了严重冲突,但也因此被人赏识,意外当上了导演。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在电影中编织出一个个充满魔幻狂想和细腻感伤的迷人世界,形成了以前卫、黑暗和怪异著称的伯顿式风格,因而成为当今全球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作者导演之一。代表作有《剪刀手爱德华》《大鱼》《理发师托德》《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更多资讯参见其官网http://www.timburton.com。
马克·索尔兹伯里(Mark Salisbury),曾任英国《帝国》杂志编辑,美国畅销电影杂志《首映》的撰稿人。著有《面具背后:好莱坞怪物制造商的秘密》《蒂姆·伯顿的〈僵尸新娘〉》等。
胡旭申,伯顿影迷,哥特文学爱好者,曾经独自走遍伯顿电影中的英国取景地。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工程管理硕士。


 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这本书的结构清晰明了。在伯顿自述了早年的背景——成长在好莱坞的外景地伯班克,看着B级片长大,由迪士尼培养为画师——后,逐一介绍了作品的拍摄背景,从第二章的《文森特》、第三章的《韩塞尔与葛雷特》《科学怪狗》和《阿拉丁神灯》,到第十二章的《断头谷》,再到最后的第十六章《僵尸新娘》。书中的自述印证了我观看伯顿电影时的一个感受:伯顿电影中的人物充满了他的自我投射。这种投射从他的第一部作品《文森特》就开始了。索尔兹伯里在书中点评说《文森特》的“主角和他的创造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过伯顿却说他从“未有意识地”“要画个像自己的小人。”(p24)然而在第四章《荒唐小混蛋奇遇记》中伯顿又说道:“我一直对自己电影里的角色感觉很亲近,且一直觉得必须是这样……所有这些角色们的各个方面都是来自你的一部分,或是和你相关,或是你内在情感的象征。(p56)”如果说一开始他还只是潜意识地通过人物表达自我,后来他明显就是有意识的了。就比如伯顿承认他通过《大鱼》完成情感宣泄,以此度过他的丧父时期。他的许多部影片的主角都是疏离于社会的怪人,这与他的自我定位也是吻合的。这样的创作方式无疑将他的作品中注入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伯顿的电影哲学似乎从他的童年就有了征兆。一如他对B级片和童话的着迷以及对于书的无感,他对于电影的观念似乎与传统的“表现现实”无关。他在第七章《剪刀手爱德华》中也解释道,他对“正常”和“真实”的看法与常人不同,他喜欢童话传说里那种抽象的真实。他在第十二章《断头谷》中又说道:“我们追求的也不是自然主义,而是一种倾向自然的表现主义……我喜欢所有不同的画家和作品,但是我想很多的印象派画家和表现主义画家尤其让我喜欢。”他没有那么注重叙事,他自己也承认,他的电影甚至可以是从对于人物的兴趣和构造开始的,《圣诞夜惊魂》就是这样诞生的,一个佐证是他的许多部电影都是以主角的名字命名的。他的电影哲学更多地是关于抽象的想法,而非对于故事的叙述。虽然伯顿是一个很具有个人风格的导演和画师(也因此他在迪士尼的早年画师生涯很痛苦),他却又是一个“对投资人很负责”的关心是否能赚钱的导演。他说:“如果抱着艺术家的态度,我就不关心任何事,只是埋头拍电影,但我从来不是……当关系到大笔投资,我不会假装很了解观众口味,只是尽量去做人们可能爱看的,而不是疯狂的电影。(p65)”虽然这本书只写到2005年的《僵尸新娘》,那还是伯顿的黄金期,但这句话也许是他之后一部部差评的豪华卡司电影(如《爱丽丝梦游仙境》和《黑影》)的缘由之一。但其实这些后期电影的特点在他早年就已有征兆,比如他不擅长叙事(《蝙蝠侠归来》曾让他被诟病为了视觉效果牺牲叙事,伯顿本人也承认叙事是他的弱项,但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特别注重叙事),认为电影只是画面好看也无可厚非(关于《荒唐小混蛋奇遇记》他曾说“天哪,这是不电影,又不是广播节目,讲究的是视觉,难道这样还有错?”p64)。一些有趣的细节:伯顿在书中还提到了自己对于定格动画这种形式的喜爱,对于黑白条纹的着迷,得意《阴间大法师》“真正做到了黑暗和色彩的交融”(p76)。Danny Elfman从《荒唐小混蛋奇遇记》开始和伯顿合作,那也是他参与的第一部电影。伯顿说:“我们毫无疑问具有同样的脑波长”(p62)。他们在《阴间大法师》再次合作: “我们没有加配乐进行了试映,反馈回来的评价很低,加上配乐放映后评价就相当好了。”(p85)他们在《圣诞夜惊魂》里的合作应该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但是这段合作似乎也磨掉了彼此的耐心。另一位与伯顿心有灵犀的合作伙伴是卡洛琳汤普森,她为《剪刀手爱德华》和《圣诞夜惊魂》写了剧本。《蝙蝠侠》的美术总监曾监督过《狼之一族The Company of Wolves》。伯顿很喜欢《狼之一族》(OMG,那是根据Angela Carter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作者本人也参与编剧,我也觉得是一部极特别的片子!)伯顿很喜欢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恨不得把每次的六条全都用进电影里去。再说点自己的伯顿情结:之前好多年都是伯顿粉,看过大部分他的片子,买过周边,看过他的那本牡蛎男孩。第一部片是《断头谷》,那是初中的时候吧,导视频道晚间放着,我一个人在家,吓得要死却还是目不转睛地看完了,第二天重播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再之后特别喜欢《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和《僵尸新娘》。伯顿那个古灵精怪的世界就是特别对我胃口哈。但是近几年的片子让我有些失望,也就渐渐不怎么关注他了。另外,超喜欢他前妻海伦娜,无论是演福斯特改编片的淑女的她,还是伯顿电影中鬼魅的她,嘿嘿。
  •     虽然现如今不在巅峰,但毫无疑问,蒂姆·伯顿是当今世界影坛最具个人风格、粉丝数量最多的电影导演之一。而这本书,将蒂姆·伯顿从伯班克的儿时往事,到迪士尼的年轻画师,一直到他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真人电影导演,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可以非常好的回顾这位导演在《僵尸新娘》之前作品的创作历程。一切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秘密,这本书里面都有。毕竟,这是蒂姆·伯顿本人亲自叙述的。作为波顿的粉丝(我网名后半部分就来自于《科学怪狗》里面的小狗sparky),自然是获得了极大地满足。世人对于蒂姆·伯顿电影的第一印象,基本上都是黑暗、恐怖、怪诞,哥特风确实是蒂姆的个人招牌,但是我们常会下意识地忽略了蒂姆电影中阳光的一面。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伯顿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会发现伯顿影片中那一个个阴暗的主角,其实大多是活在被误解之中。《文森特》:喜欢奇思怪想恐怖故事的男孩,在自己的幻想中探险,却不小心毁掉了母亲的花园。《小科学怪人》:创造死而复生的僵尸,只是为了挽回自己最亲密小狗。《阴间大法师》:鬼屋夫妇吓唬人的目的,是出于对自家住宅的保护欲。《蝙蝠侠》:单从这一部影片里面来说,小丑之所以会为非作歹,其实和蝙蝠侠一样,都是因为受害心理。《剪刀手爱德华》、《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等片中的主人公,在故事中的表现,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要刻意伤害别人的目的。而波顿镜头下的主人公会如此,大多是因为这些角色几乎都是他本人的自我投射,虽然期初他不愿意承认,但是他曾表示过,他对自己影片中的角色都会产生特别的亲密感。直到《大鱼》,他才正式地承认了这一点。才能够肆无忌惮地进行创作,所以《大鱼》才成为了他最好的一部作品。而波顿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可能跟他童年息息相关。因为自身的孤僻性格(这点也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的伯顿电影主人公们),他喜欢自己玩,加上对于阅读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能让他全情投入的只有电视上播放的B级片和各式各样的童话故事,B级片的光怪陆离自不必说,而看似阳光的童话故事,近年来,在许多真正的原版故事得以进入我们的视线之后,我们才发现,许多童话故事其实是非常阴暗的。或许儿时的伯顿就已经能够体会、分析出这些动画背后的真正含义了吧。而对于电影本身,蒂姆·伯顿是带有极大的热情的,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中展示自己,让自己体会诸多不同的世界,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但是他同样说过,对于资本的商业游戏,虽然他兴趣不大,但是出于对自身职业的负责,他是非常乐于拍一些观众会非常喜欢的影视作品的。能够精准发觉观众的喜好,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片看似受众不大,但总能够取得不错的商业成绩的原因之一。当然,除了完全拍给自己的《艾德·伍德》,但那是伯顿在奥斯卡最成功的影片。但,我们还是能明确地感受到,蒂姆·伯顿在创作上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对于那些或是适合展示奇思妙想的影片、或是能投入自身情感的影片,他总是能拍的非常好,我们能够看到伯顿影片中的那些热情。但是那些需要完全独立创作的影片,却总是会成为评论家口中的花瓶,沦为只有华丽视觉但叙事不足的……样子货。在叙事能力上的不足,伯顿在书里面,也是承认了的。而这,或许也是因为小时候,除了埃德加·爱伦·坡之外,非常不喜欢阅读的原因吧。而对于这些批评,伯顿也是有着强烈自觉的。因为他也发现了,在自我已经被挖掘殆尽之际,已经越来越难以制作出令大家都满意的影片了。为了能够继续在好莱坞图谋不轨,适当地提升自己叙事的能力,已经成了他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会拍摄《大眼睛》的原因之一了。《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就要上映了,真是让人期待。
  •     平时看过一部电影后,我会点开导演的豆瓣主页,看看他还拍过什么作品。原因有二,一是顺藤摸瓜找到更多的好电影,二是顺藤摸瓜的避开很多烂电影。不过,这个方法在蒂姆·伯顿身上不好使。看《在好莱坞图谋不轨》前,我对蒂姆·伯顿的作品有印象的只有《剪刀手爱德华》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虽然美术和造型很抓人眼球,但是我觉得这种真人童话有点浅陋。按道理来说,给《剪刀手爱德华》打了一星后,我会避开蒂姆·伯顿的其他作品,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吃惊地发现自己看过很多他的作品,比如讲好莱坞烂片之王的导演传记《艾德·伍德》,定格动画《圣诞夜惊魂》,父子亲情的《大鱼》,以及 cult 喜剧《火星人玩转地球》。蒂姆·伯顿究竟是如何选择拍摄的故事题材吗?“伯顿式”(Burtonesque)电影黑暗、前卫、怪异的风格从何而来?他凭什么在好莱坞这个最保守的圈子拍出最出格的电影?又为什么能胜任《蝙蝠侠》、《大鱼》等口碑票房都成功的商业大片?我在《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里找到了答案。书里面涉及了伯顿21部作品,有短片、长片,电视、电影,动画、真人。从副标题“伯顿谈伯顿”能看出这是一本采访合集,采访者马克·索尔兹伯里(Mark Salisbury)从1988年开始跟随伯顿做采访,那时候的伯顿刚刚30岁,除了拍过几个动画短片《文森特》、《科学怪狗》和《阿拉丁神灯》,只有一部电影长片《荒唐小子混蛋奇遇记》。虽然这部喜剧电影被列入各种十部最差的影片榜单,人们批评电影只有画面好看,不过这些负面评论对伯顿没有影响。因为一方面波顿认为“电影又不是广播节目,讲究的是视觉”。他心中好的电影应该是像费里尼那样,在影像中蕴含很多东西,即使你不能完全领会导演要表达的东西,还是能感受到导演的心在背后跳跃。另一方面,伯顿也不是那种不关心任何事,只埋头拍电影的艺术家。他很介意别人说他拍不出商业电影,而这部《荒唐小子混蛋奇遇记》赚钱了,蒂姆·伯顿也因此被看作一位有“投资潜力”的艺术家。虽然商业价值得到认可,但是伯顿和他电影中的角色一样,虽然可以在社会里立足,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又和社会格格不入。比如最早凭借画画的才能进入迪斯尼工作,可是他怎么也画不出温驯可爱的动物,即使照着模仿也不行。他笔下的动物都像是被车碾死一样,然后被怪异的科学家在阁楼拼接起来。对怪物的喜爱可能是源于伯顿从小非常内向,除了画画,最爱的就是各种怪物电影,他看着哥斯拉和金刚摧毁城市的时候,想的是这些魔怪可能被人们误会,他不相信事物被呈现出来的样子,一心探寻他们的真相。所以,伯顿电影中的造型设计都是有深意的,他会给角色戴上一副荒诞的面具。因为当人们拥有了面具的保护,真实的自我才得以彰显。剪刀手、蝙蝠侠、打满补丁的怪狗、圣诞夜的僵尸,因为有了荒诞的面具,他们才少了拘束,更加可以展示真我。最后,借用德普在序里的夸赞,如果你喜欢这位艺术家,这个天才,这个怪咖,这个疯狂的、杰出的、勇敢的、超级有趣的、离经叛道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又和谐融洽的人,请不要错过这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一本蒂姆·伯顿独家授权的导演自述 全景展现伯顿成长轨迹及创作过程 挚友约翰尼·德普两度作序推荐 历时十七年采访整理,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     蒂姆波顿的访谈集,从他的童年谈到他几部作品;没想到《大鱼》也是他拍的,印象当中他的作品风格非常明显,尤其是三角形的人物脸型(也是被书中描述的简笔画吸引而买下),书中的内容可以很清楚的从背后了解导演每部作品诞生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同意书中的一个观点,奇才or天才都是非常怪异的,同时往往会在一方面非常优秀突出 而在另一方面的弱点也暴露无疑。 P.S. 童年对每一个人的影响真的都会非常深远
  •     翻得比较难受的直译风,不合中文习惯。 真希望书能写到最近几部电影,很好奇蒂姆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     感谢他在世界上的特立独行
  •     这本书浅显易懂,看书看得很快,好像直接看到伯顿本人在我面前讲述自己,他讲述了很多自己在童年中遇到的困境,困境和痛苦成就一个天才。天才也成就了其他天才,比如约翰尼德普。
  •     从波顿的电影依次叙述,尽管是一部访谈录,但更像是他的编年史。作为他的影迷,这些内容无可挑剔。我很喜欢里面波顿讲到的一句话:大部分的魔怪都被误会了,他们的灵魂通常比他们周围的那些人类角色更真诚。他把这个理念带入到电影中,所以他的电影里总是有那些看上去奇怪的角色,他们或者他们的朋友在为争取剔除偏见而努力。最后,他的电影里还有一个常在的母题,即父子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威利·旺卡最后跟牙医父亲和解,还是《大鱼》里儿子尝试对父亲的经历进行理解和代入,都让我很有感触,让我想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以及,他最近一部电影《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那段精彩的骷髅兵大战反派应该是受到了《伊阿宋与阿戈尔英雄》的影响,波顿小时候就看过了这部电影,并声称“激发出一种神话般的感觉,犹如梦幻。
  •     蒂姆的回忆访谈流水账。其实我很认同好莱坞影评人对他的评价,就是重美术多过于讲故事,但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如果他把重点放在讲故事上,他的电影肯定没那么独特。
  •     伯顿总是强调自己是郊区男孩,有些封闭古怪,他说这话的时候,令人想起那些成长在中国农村的艺术家们,同样地被边缘化、无历史化,在现代性的、市场化的社会中被抛到舞台上,但却总带着些与周边格格不入的色彩,其作品总会显得有些怪异·····
  •     作为了解伯顿每部作品的幕后背景是本不错的资料,如果早几年读我会很兴奋。但觉得可以更深入一点,谈话录可以更有意思的。
  •     平铺直叙,没什么特别指出
  •     翻译看着难受
  •     挚爱tim,必须入手
  •     喜欢,他的片子有共鸣。访谈把影像里含有的情感文字话表述了出来。片子按单得来一遍^_^。
  •     毕竟是学生时代最爱的导演。
  •     超爱蒂姆 的电影和手稿,书写得很可爱~
  •     波顿脑残粉就不解释了
  •     不算太有趣,但有很多蒂姆伯顿从第一部电影开始的幕后。
  •     从来就很吃波顿的一套,喜欢他讲鬼气森森的故事的样子。蒂姆伯顿是边跳舞边唱歌边杀人的导演。我对他哥特式的电影本来就没有抵抗能力,更别说再给我讲他的灵感源泉了。
  •     觉得伯顿其实算是个运气很好的导演了 内容基本就是很轻松的谈话录 干货不多 比较粉丝向 还是挺有意思的
  •     波顿的自白,读起来很快。果然就是我喜欢的波顿的样子。
  •     其实在所有的设计创作类的职业生涯中都有类似的困惑无奈和爆发。唯才华是罕见之物,这书的翻译很业余。
  •     事实证明,蒂姆波顿的灵感不是来自于“痛苦”或者“变态”,而是来自热爱和形而上
  •     一直喜欢导演的画集。粉丝可读。
  •     在LA看过TB的手稿、漫画展览,有意思,自此就喜欢他的鬼马
  •     正好和费里尼的《梦书》一起读,满脑子大波高个女人和炸毛小怪兽。两个任性的孩子,都忠实于自己的梦境和童年环境,很幸福。
  •     2016.11.5~11.7 此孤独之时回想伯顿
  •     假如你喜欢伯顿,这本书读起来会非常顺畅与越发地感兴趣。这大约是今年阅读的后浪电影学院系列的第11本专业书了,都很喜欢。当年大一看完《剪刀手爱德华》时的感动似乎才如昨日,可实际上五六年已去,近来很少看伯顿电影了,因为找不回当初的触动。但这本书对于了解伯顿的个人世界与创作心理是非常有帮助的,其中涉及的冷门电影知识也挺有趣,对好莱坞的运作机制也有披露,不论在专业还是生活上本书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读着读着,又想回去再看一遍那些影片了。
  •     看完很想再去撸一遍伯顿的所有电影,还不错ww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