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诗选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32950727
作者:[德]海涅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海涅诗选》收录海涅各个时期的重要诗作,呼应诗人一生创作的三个阶段:早年在柏林崭露头角、活跃一时的时期,中年流亡巴黎、生活渐入佳境的时期和晚年缠绵病榻却依然写作不辍的时期。

内容概要

诗人、散文家、政论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犹太家庭,1819—1824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创作,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30年离开政治气氛令人窒息的普鲁士,出亡法国,定居巴黎。1843年在巴黎结识马克思。1847年患严重瘫痪症卧床,直至1856年逝世。
海涅的抒情诗充满了自我恣肆和自我批评,有时又孤芳自赏。他不像浪漫主义的许多先行者们那样标榜一些外在的、高悬的理念,更加诉诸个人的直觉、感情和经验。他在语言上也用功极深,并常以俚俗语入诗,以激起语言的波澜,使他悯世之情更加率真,愤世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具锋芒。


 海涅诗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海涅的小诗曾引领我走向诗歌的圣殿(事实上是我的初恋),它们的滢澈明净曾洗我心上尘,带给我许多充满年轻的憧憬的时刻。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海涅不像他的许多先行者们那样标榜一些外在的、高悬的理念。虽然他同样致力于从民歌、欧洲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中汲取滋养(歌德采集民歌的地区在今属法国的阿尔萨斯,海涅则在现今德国的莱茵地区),但他更加诉诸个人的直觉、感情和经验。他在语言上也用功极深。他常以俚俗语入诗(歌德已开始偶一为之),以激起语言的波澜,使他悯世之情更加率真,愤世之情更加深刻也更具锋芒。在《北海组诗》中,他创用了无韵体叙事长诗,其气势的磅礴和依傍古典文学的神秘和幽邃,足为德国诗歌开一新境界。在其擅长的抒情短诗中,他往往能做到以淡淡数语而尽得风流。这些都使他的诗如佳人独立,风韵胜人。歌德和海涅分别生活在一个剧变时代(约从启蒙运动早期经法国大革命转入社会主义运动早期)的初期和中后期,其思想和作品风格的迥异是自然的。后人关于他们的研究和讨论的文献恐怕何止汗牛充栋。不过单就诗歌欣赏来谈他们的语言风格,我们或许可以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过的话来说,歌德是严妆时多,而海涅是每作淡妆,甚至粗服乱头(似李后主)。(二)海涅在1822年便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1827年他的《歌吟集》在柏林出版后,他声名大噪,被誉为是德国的拜伦。《歌吟集》是他传诵最广的作品,也是影响德国诗歌最深的作品之一。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受浪漫主义影响,后来因不满它的逃避现实和矫揉造作而与之决裂,诗风丕变。(他曾称自己是“最后的浪漫派”。)海涅也写了大量的散文,早期的代表作有讽刺小品《旅行见闻》(1826—1831)和《谈德国的宗教和哲学》(1834)和《论浪漫派》(1836)等,在后二部著作中他对德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大展其批评之笔,其激进民主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思想跃然纸上,而其辛辣讽刺和傲视流俗的文风也见称一时。他终其身是一位民主自由的斗士。一位当代的海涅传记作者格哈德•霍恩(Gerhard Hohn)在《海涅:一位现代的知识份子》中则直称他是萨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有“参与(engaged)”作家的直系远祖。但他主要是一位诗人。他的抒情诗充满了自我恣肆和自我批评,有时又孤芳自赏。阿诺德和艾略特都很称道他擅于营造矛盾的激荡。阿诺德曾说:“他结合了那么多的机智和哀愁。”青年时代的海涅可谓时运不济。维也纳会议(举行于1814—1815年拿破仑战败之后,会上英、普、奥、俄四国结为“神圣同盟”)之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反动的高潮,一切都在倒退(或者,用歌德的话说,“一切都完蛋了”),普鲁士的保守政治势力尤为猖狂。曾在倡导启蒙的腓特烈二世时期一度放松的犹太人歧视变得比之前更有过之。海涅于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不能取得正常的律师资格。在《歌吟集》于1831年遭禁后 ,他不得不离开政治气氛令人窒息的普鲁士(他故乡所在的莱茵地区也在维也纳会议上划归普鲁士),出亡法国,在巴黎定居下来,直到1856年去世。他在巴黎继续以德文和法文写诗和辛辣的时论(他的父亲是位小有成就的犹太商人,母亲贝拉•封•盖尔德是位聪颖热情、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法语、英语说得几乎像德语一样流利,她是卢梭的信徒——一位《爱弥儿》迷,也是歌德的崇拜者。海涅的法语修养当得益于母亲不小),生活渐入佳境。直到去世前,他的家都是德国访客,特别是左翼人士,必到之地。(三)海涅的犹太血统是他的传记作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纳粹德国曾极力诋毁他,给他简单地贴上了一个“犹太人加马克思的同路人”的标签。二次大战后为他写新传的作者们,或则对此淡笔带过,或则虽有意于矫纳粹之枉,但也不愿深入或无力做到寻根究底。关于标签所说的第一点,海涅其实是有着德国和犹太的双重情结的。他是第一代改宗的犹太人,他们的动机主要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因为他们认为,作为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不摘去这顶帽子就不可进入他们想干的行当。海涅在受洗为基督徒后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成了正牌的基督徒了,以后可以靠有钱的犹太人奉养了。”此话虽是戏言,但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他至少在感情上对德国人并无好感。但是许多改宗的犹太人,像海涅一样,发现改宗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能赢得一身轻。(海涅依然被拒在律师一行的门外就是这样的例子。)帕维尔不赞成有的人据此来解释海涅的反犹情绪,因为海涅常有的恨自己的情绪早就深植他心中了。倒是在思想上,作为民主革命左翼的一分子,海涅和他的同道们都深受强烈的改变人类道德的理想(这理想可上溯到康德,直至更早到卢梭,但卢梭是就全人类立言,康德则专就德国人的未来发展立言)的感召,因此他对犹太人的安于(道德上的)现状自然大不以为然。维也纳会议之后,启蒙和理性受到冷落,代之而兴的是浪漫主义和新的民族主义,由此发展出一种带着浪漫色彩的神话式的国族一体论。海涅当然要对这种思想中的反理性和反民主成分大张挞伐。纳粹当政后,这种国族一体论的思想在排犹运动中达到了高峰。纳粹政权把对海涅的攻击纳进一个德、犹对主的框架中,自然只是旨在掩人耳目的卑劣政治伎俩。其实海涅深爱自歌德、席勒以来的德国文学传统(在这一点,犹太名人如马克思和爱因斯坦等也都一样)和乡土。在晚年的两首抒情诗《生之航》和《夜思》中,他的故国之思是多么哀婉动人!关于标签所说的第二点,更是不足征信。他和马克思在1843年在巴黎相识,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是并没有什么迹象可以说明他对马克思的社会和政治理念有什么理解。他一生都是革命和自由的斗士,痛恨普鲁士主义和实利主义。而马克思在这段时期正忙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和“青年黑格尔主义者”划清界线,他在1845年完成了《论费尔巴哈》,1846年写完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1843年结婚后迁居巴黎,1848年又迁往伦敦。)也许帕维尔说得有理。他说,浪淘尽千古人物,海涅至少有两样事情是后人永铭难忘的:一是他是位诗人;一是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待死亡来临的方式——那不是光凭勇气就能实现的,他事实上赋予了生命一种新的意义。海涅从1847年患病到1856年去世,在病魔的折磨下挣扎了十年之久。他一直瘫痪在床,忍受着极度的痛楚,不但双腿不能活动,有时手臂也不能动,在最后的阶段里甚至看和说话也有困难。医生有时必须把他背部的皮肤割开,撒上吗啡粉,才能为他止痛。他经常彻夜难眠,而这正是他为他的诗篇和发表在法、德报刊上的文章构思的时刻,第二天他把它们口授给秘书笔录——那么美丽的诗,那么令敌人难以招架的文章。晚近的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对海涅十分推崇,说“在他的世界有一份冒险之乐——在旅行中,在爱情中,在哲学中,在文学中,在政治中。”是的,也在他的生之航中——一直到最后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卷起冒险之帆,这也许正是帕维尔“生命的新意义”的所指吧。(四)海涅生前一共出版过四本诗集:《歌吟集》(1827)、《新咏集》(1844)、《叙事谣曲集》(1851)和《1853和1854年诗作》(1854)。这四本诗集的出版都曾经海涅亲自详加审定,他的声誉也建立在这四本诗集上。它们正好呼应着诗人一生创作的三个阶段:早年在柏林崭露头角、活跃一时的时期(1831年以前),中年流亡巴黎、生活渐入佳境的时期(1831~1848)和晚年缠绵病榻却依然写作不辍的时期(1848~1856年去世)。这本小集子中所选以抒情短诗为主,但也选了一二首较长的叙事歌曲和无韵长诗以聊备一格。《叙事谣曲集》中的诗由于篇幅过长,所以未加选录;晚期诗作则由于以讽刺当时的时政为主,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过于陌生,所以也只选了四首。四本出版的诗集加起来虽有近千页之多,却还不到诗人诗作的三分之一。正如诗人在他的诗中写的:“我的心正如大海,/有风暴、有潮涨潮落/还有无数美丽的珍珠/在它的深处静卧。”(《还乡吟》第8首)显然,我们在这里只是捡拾了这些珍珠中的少数。虽然能做的如此有限,我还是很高兴这本小集子能和《歌德诗选》一起付梓,好让我同时浅介一下两位德国大诗人的门庭。为此,我再次向山东文艺出版社的编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欧凡二○一五年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海涅的诗没有华丽词藻堆砌,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读海涅的诗,最好选择安静处。你会发现,他的诗如同奥菲斯的竖琴,琴声悠悠渺渺,诗句绵绵款款。
  •     陈老师说译海涅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谢老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