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108045157
作者:[美]肯•威尔伯
页数:415页

作者简介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这是一本关于维系和修复爱情关系的书;这是一本灵性挖掘和心灵成长的书;这是一本让你向内审视、深度疗伤的书;所以,这是一本可以从多维度来翻看的书,更是一本影响我人生价值观的书。哲学灵修类的书很多,但大多艰深晦涩,这本《恩宠与勇气》是主人公崔雅患病以来的日记书信集合,加上了肯的自述补充,读起来轻松许多。崔雅身上的“恩宠与勇气”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患病的几个阶段通过静修、内心审视而不断得到意识上的升华。第一阶段:患病初期,崔雅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自己突患癌症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沮丧;这个阶段也是崔雅和肯关系最紧张的时刻,也暴露出人性中一些私我、小我活跃的一面。第二阶段:癌症二次复发,崔雅经过了上次的痛苦心理历程,学会了放下和臣服的功课,这个阶段崔雅有着很丰富的灵修收获,也是我看整本书中最为触动的部分。“反思自己的“人生志业”,我的阳性价值观太强,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看的太重,坚信存在就必须有所付出,而不能单纯的存在着,而阴性的价值观:比如存在、放松、关注当下等在过去的人生中都被忽略掉了。我要学会游走在“存在与做”、“热情与静定”、“努力与放下”的刀锋边缘。”“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私我只不过是头脑映射出来的一系列幻觉,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大我,才是永恒的,所以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真正的得道者往往大隐隐于世,在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主客二元对立,主客已经融为一体了,砍柴挑水本身就是大我。”“当自己的内心升起任何嘈杂的意念和声音时,只需要做个观察目睹者,不去评价、不去改变、不去努力,只是看着,看着痛苦之身的产生、兴起和幻灭,就这么任它来了又去,痛苦之身便不再有影响力了。”“臣服和放下,学会接受上帝馈赠的每件礼物,尽管某些礼物的外包装会很丑陋,但打开它时会发现它的惊喜。”第三阶段:癌症复发后继续转移到脑部、肺部、肝部、淋巴,这时候崔雅和肯已经能平静的臣服于癌症转移的事实,并将前两个阶段修行的诸多体验和收获运用在这个阶段,让意识不断的往第7、第8个层次转换,整个过程崔雅和肯的爱情也得到了完美的升华。我相信崔雅的一生绝对是为了完成某种志业而存在的,她在抗癌的过程中超脱了自己,也成就圆满了肯。尽管她的肉体已经消亡,可她留下的这句句箴言仍影响着世人,她的大我已经永恒了。
  •     FIRST DRAFT. I WILL PROOFREAD IT LATER.如果以每天1小时的阅读时间来看,这本书我至少花了15小时。相对于其他3-4小时的。在最后描述崔雅死的时候自己也哭了快一个小时,当时就想,我绝对不会在5年内谈恋爱,我不愿意让我爱的人承受这样的痛苦。但后来,我觉得,可能有奇迹或者有无比勇气的人能与我一起面对。3 序 恩宠 我们感激被赋予自我提升的进化可能性,它是一种神示的动力,可以让人追求更大的自我完成。此外,也是对周遭帮助我们得以完成自己的感谢。它是一种庄严的生命认知与态度。勇气:它是一种自我舍离的豁达与决意。他使人能将痛苦,烦扰,沮丧,以及对命运的抱怨升华到大我的境界。就神秘体验论的角度而言,这是在忘却自己汇总重新记起神,就现世升华的角度而言,它则是一种更高意志力的提升,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对众生的祝福。38如果你得了癌症,首先你必须了解,你所能获得的一切资讯都是神话,因为医学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释癌症的起因,也无法治愈它。医学本身已经被大量的神话和误解所感染。这个社会试图通过谴责灵魂来解释疾病的简单例子。42 伍迪艾伦:“我不生气,但我以生肿瘤来替代生气”•••压抑的情绪会形成疾病,最极端的例子是:疾病就是想死的愿望。----我有过一段时间很想跳楼,但不是失恋•••是因为工作•••是觉得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51 患癌初期,崔雅的思考:”我记得长久以来一直在问人生的志业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我一直太想要做些什么,而没有充分体会什么是存在。阳性的价值观,就是要制造一些东西,达成某些目的,通常比较有攻击性,竞争性以及等级,它们总是投射未来,依赖的是原则和判断。基本上,这样的价值观总是想把眼前的一切边得更好。阴性的:拥抱当下,接纳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她们强调的是关系,包容,接纳,慈悲和关怀。63 这份感觉有点儿像走钢索,但走的其实是剃刀。你必须一边尝试,努力,专注,保持纪律,一遍又能放开自己允许事情发生,放松和安住在当下。担忧是个懒汉,既简单又平淡。翠雅的诗:我的腹中有个香火弥漫,以猕猴结彩的印度庙宇我的脑中又座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后面衬托着一望无际的蓝天我的头顶上轻飏着牙买加和风中的凌波舞用牛奶咖啡洗礼的卢浮宫和巴黎大学的神学院73 与大精神合一的体验并不是一个概念或希望,而是直接的领悟。你的心就是你的实验室,而静修就是你的实验。唱赞奥义书 “你的生命之中又无法觉知的真相,然后他确实存在。所有的生命都有它的真我,你自己的生命之中就有这个微细的精髓。这个隐形的微细精髓就是整个宇宙的大精神。事实上,个体的自我或者私我(NEFESH)就是阻碍我们实现终极认同的东西。二元对立正因为我如此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所以我无法发现我真正的身份,于是那个”自然人“便从此堕落了,活在大精神分离的原罪中。这个与世界隔离出来的我,把外在的一切当作是和我自己的生命相互对立的,这样的生命显然和宇宙及大精神不是一体的。我把自己这个主体和外在的客体分开,接着又把世界看成是相互冲突的东西,譬如苦乐,善恶,真假。这个紧缩孤立的自我,因为无法认出自己的神性,因此有一股非常尖锐,欠缺和被剥夺的感觉。分裂出来的自我打一出生就感到痛苦和堕落。在印度和佛教,死亡和复活一直被描述成个人灵魂的死亡和其真实本质的苏醒。印度教--梵,佛教--空性。重生或者突破的那一刻就是解脱。《楞伽经》把解脱的经验形容成 彻底转化了意识的核心。指的事消除制造分裂小我的习性,让位给广大开放清明的觉知。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性便是成佛。大我是当下纯然的存在。 佛陀只教2件事:痛苦的原因和如何止息痛苦。止息痛苦惟一的方法就是停止自我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解脱了之后或灵性的修持之后就永远不会感到痛苦,恐惧或伤害。这些感觉还是会有,但不会威胁到你的存在。痛苦来了又去了,而我们已经拥有 超越理解的祥和。 智者仍然会感到痛苦,但不再造成伤害。智者已经能充分觉察痛苦,因此充满了慈悲。她们有强烈的意愿去帮助那些把痛苦当真的人。真在的解脱一定会产生慈悲,善巧(我认为就是有法的智慧)的社会改革行动,并会帮助所有的人获得最终的解脱。解脱后的改革行动时无私的服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打我,法身或基督的圣体,服务他人等于服务我们自己的打我。94见证。122 薛定谔 见证134 做为癌患的家属。应该了解。“让自己事先有更多的支持系统,同时更清楚身为全职志愿者所必须做出的牺牲。”他们吵架,他们打架。139 患癌不是绑架亲情的金牌。147癌症患者的恐惧。。。崔雅一旦被•••癌症的金牌。神经过敏的小丑。宽恕。195 科学和理性与灵性。要研究的 长青哲学223 做命运的见证者,而非它的牺牲者。到底错失了那些曾经享受过得事物,现在必须努力将这些事物再一次注入我的生命。我只是单纯的对生命感兴趣。244 无我自他交换。280自他交换的细节感受。315“神的创造,维持,毁灭,撤回与救赎的行动,从来都没有任何的欲望和目的。”拉马纳尊者曾经说过“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它,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317 狗脸的岁月 一部豆瓣上都找不到的电影328 胸腺萃取 “研究发现,在百分之50的接种动物身上,必须有12个癌细胞才会引发肺癌,若是注射高剂量的维他命A,则需要100万个癌细胞才会引发癌症。但如果注射它,大概需要600万个癌细胞才会引发癌症。”【请问自己,到底是多少万的癌细胞引发了我的癌症】331 ?【WHAT DID I MISS?] I CANNT FIND THE CLUES.335热情的静定 :对人生的每个面向都充满热情,对每个生命都有最深的关怀,但没有丝毫的执着。337 大精神 不费力的努力=静待终极奥秘的态度。344 得了癌症,我的人生才真的被启动。363365 大精神368
  •     原谅我想用知乎体作为这篇书评的开端。我一个特别好的朋友,跟初恋从大学谈到工作后,五年爱情戛然而止,不经意间蹉跎了岁月,一分手就开始成了剩女。我在身边见证了她心态的改变:刚开始满不在乎不以为然,等待命运的安排;在圈子朋友陆续结婚开花结果的时候,感受到满满的来自世界的恶意,压力很大,改变了想法,积极相亲;拍散拖;不焦虑不慌张。有一年过年,我问她,最近有合适的恋爱对象吗?她说在跟一个大学老师谈着,两家条件也还差不多。就这么谈婚论嫁地过了一年多,再一次电话中我问起,她说已经跟人家说了,分手了。我奇怪,为何?这个已经是最靠谱的结婚对象啦!她说:“我觉得他跟任何人结婚都会幸福,而不是因为我是那个人而跟我结婚。”我刚想说点什么,她又说道:“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作者跟他的妻子一见钟情,认识一个月就结婚了,但是婚后不久妻子就发现得了癌症,她老公并没有抛弃她,而是辞职,放弃手头上的一切,去照顾她,一直到五年后她死了。我觉得真的就有这样的人,只是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soulmate。”我当时就说了句:“你说的是外国男人吧?”好了,我发现我手头上拿的这本《超越死亡》就是她说的那本书。为何带给我的好友这么大的震撼,能让她勇敢地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一、病人与照顾病人的故事书里,威尔伯不是一直任劳任怨、友好亲切地照顾妻子的。妻子因为自己罹患癌症而自责,但脱离不了对爱人的依赖,也没有对抗病魔之外的更多精力分担问题;丈夫也有自己的情绪,但因为对方是个病人而不能发泄负面情绪,他甚至有被妻子害得写不出书的怨怼。怎么办呢?这种事情没有对错,何况两个人之间还有那么深的感情牵绊。我对这种情绪好有共鸣。我爸曾经因病住院,医生通知我妈和我去开家属会议,要我们同意手术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听医生罗列那些吓人的风险。我当时没忍住,走出房间在走廊里默默流泪。我妈跟出来,我跟她说:“为什么我爸要遭这种罪?”现在想来,手术没什么大不了的,前后也没有花太多时间照顾我爸,但是其中经历的担心、同情、责怪,种种复杂的情绪是一样的。遭遇到病痛、灾难,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是我?只有有生活经历、有故事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残酷和厚重吧。我朋友跟我说,到最后崔雅死了,感觉不管信什么宗教,灵修到什么程度,人到最终要追求的就是爱。二、伟大的文献综述威尔伯对多种宗教的了解让我叹为观止。作为一个痛苦地完成论文发誓再也不读书的小硕,我想说他的文献综述功底是一流的。例如,他多次提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藏密宗教、道教和一些小流派的名词和教义,并对此作出区别,提出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鉴别观点。我敢说,他的观点很适合绝大多数不信教又注重内心成长和修行的中国人。例如,他反对将婴儿的蒙昧阶段等同于我们要追求的终极境界的观点,既不应该是弗洛伊德的把人的灵性矮化的观点,也不应该是荣格的将婴儿的海洋体状态拔高的观点。三、优秀的灵修启蒙我看过的最合适的灵修入门书籍应该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但看完之后止不住的困惑:为何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如果按张德芬说的,我们周遭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别人加诸我们身上的事情,包括我面前吹过的一阵风都是我自己主观发起的?显然太唯心了。这本书里崔雅做了很好的解释,她认为“我们是在影响世界,而不是创造世界”。还有多处分歧,让我认为张德芬没有读懂这本书(冒犯了)。这本书贯穿着威尔伯对灵修的诸多观点,有两次重要的采访,集中用大篇幅论述了他的想法。一次是崔雅与他的问答,一次是记者对他的采访。读者如果不想看爱情故事的话,可以直接跳过看这两段问答。我总结一下对我有启发的地方:1.科学只是一个狭窄的、无聊的领域,虽然让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但不能回答我们是否快乐,为何不幸福这样的问题,无法照顾到我们的心、灵和神性,必然会有神秘体验论存在的地方;2.社会因为无知常将疾病归因于道德问题,为疾病寻找原因或者意义会将自己陷于痛苦和焦虑中,是对自己不公平的指责。但是因为疾病而趁机做一些自己早就想完成的重要事情,未尝不是好的机缘;3.阴性的价值观VS阳性的价值观(这个问题对我太重要了!):很多上进的国人都抱持一种阳性的价值观,现在充斥在各个角落随时让你自卑的成功学也在宣扬它,那就是“总要做点什么,无法什么都不做,只是存在。”阳性的价值观就是制造一点东西,达成某些目的,通常比较有攻击性、竞争性以及等级性,总是投射未来,依赖的是原则和判断,这样的价值观总想把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好”。可以说,过去的我绝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的,总因为怕错过这样那样的机会而变得不如人家而焦虑。阴性的价值观是拥抱当下,接纳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么,他们强调的是关系、包容、接纳、慈悲和关怀。看到这里我简直醍醐灌顶,在没钱、事业没有什么成就就会被视为loser的当下,要勇于只是“存在”着多不容易!但我也质疑,类似我身边机关单位里那种甘于每个月拿一千多只要工作轻松的年轻人,会不会把阴性的价值观当做不奋斗的借口?反正,崔雅说的是,要处理好“做”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做法是结合起来,不要过度压抑某一方。所以不要非黑即白地去处理这两种价值观。4.世界上存在着共通的哲学上的宇宙观,不管是今日还是六千多年前,不论是西方的新墨西哥州还是远东的日本,都有许多人抱持同样的洞见,教授同样的根本教诲。能提炼出超越宗教的根本哲学,就是威尔伯的伟大之处,他把这种共性的东西称为“长青哲学”,他列举了7个最重要的共同点:·神性是存在的;·神性就在我们心中(你就是神!佛语有云:以己为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领悟到内在的神性,因为我们都活在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中;·从这种堕落或虚幻的情境中解脱是有路可循的;·如果我们循着这条路走到终点,结果就是再生、解脱或直接体验内在的神性;·如此一来,痛苦和罪恶就止息了;·接着便展开出众生一体的慈悲行动。5.二元对立:封闭、紧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我”、“小我”VS开放、放松和以神为中心的神性。所谓的原罪就是指这个私我,因为无法认出自己的神性,所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分裂感。所以超越小我就会发现大我。6.解脱道有两种:一是把你的私我扩大到无限(用布施等方法模糊与他人的边界),二是把它减低到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7.永恒绝不指的是持续不断永恒的生命,后者是一种邪教似的恐怖观念,永恒是没有时间感无限延伸的当下而已。(自己体会一下,会有一种平淡的喜乐感涌出。)8.结构、演化点、病理学与治疗的相互关系自己去看,这部分偏学术,但是有个很简单的道理:身体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手段治疗,心理问题靠心理学方法治疗,心灵的问题才能靠灵修。了解一下意识的成长阶段,也能知道自己要走向的是什么状态和境界。9.旁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来来去去。这样虽然我们还是会感到痛苦,但是痛苦不再能伤害我们。10.“不要在我的坟上哭泣,我不在那里,也未沉睡。我是呼啸的狂风,我是雪上闪耀的钻石……”这首诗很好地解释了“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我花了一个多月把这本书看完了,心中充满了感恩。生命真好,如果要带着此生修行的功课让自己明白点什么,就坦然地去接受生命的安排。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喜欢女主人公,不停寻求丈夫关于继续爱她的承诺与肯定,真的有开悟吗=_=…关于神秘主义的部分点赞,为男主人公点赞,女主扣一分
  •     可能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是如此 让你充实的同时又使你感到空虚
  •     感同身受,切身之痛
  •     深深感动我的一本书。只是作者中为什么没有崔雅?
  •     虽然有许多关于灵修方面的内容不易读懂,但关于死亡这个主题,关于如何照顾和陪伴一位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病人,这本书会是一本难得的指导手册
  •     总是在想肯到底爱崔雅什么,每读她一篇日记,就知道一点答案。被接受,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
  •     这是最近我看过让我映像深刻的书,对生与死的理解,对病魔的感触。。。。
  •     我相信催雅已经真正的解脱了。
  •     超越死亡,更是超越自我,那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     好吧居然有删节······我想知道删减部分都是啥···
  •     读的时候很仓促
  •     处在现在这样一个迷茫的阶段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 不要因为追求安逸而失去热情 又不要因为要保持热情而让存在与做失去平衡 接纳吧 那才是勇气 现在的状态永远是最好的状态
  •     知道嘛 第一次看这种书看得这么入迷 这么美好。恩宠勇气 存在当下 崔雅是那么的美好,还有 肯 这是几辈子的修为才能有这样的爱情 感动于他们遇到的彼此 又是 几世人的修行才可以那样的平静和美好啊 愿我是一滴水 最终可以流入那个辽阔的大海中。 修心养性
  •     就凭这故事我都给5分,何况是一段心灵的启迪与领悟过程,充满感动。
  •     我一直在怀疑,究竟有没有所谓的解脱之道?解脱的对象又是谁?
  •      读的时候还是蛮吃力的,对于灵修这一方面。而且叙述的是催雅抵抗癌症的过程,不轻松,心情会随着催雅病痛的增加而沉重。 催雅的日记中,对自己的感受和心态描述非常真切。没有平常人的假乐观。不公的愤怒,对为什么是自己得癌症的困苦也是有让催雅崩溃,只是这只是她的一个阶段,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和癌症和解,和自己和解。
  •     第一次读威尔伯的书,他的妻子身患癌症,这癌症不仅磨练着她的身体还磨炼着她的意志,她的心灵饱受摧残,在这过程中,威尔伯和她一起进行心灵上的净化,纵使身体已像秋天的枯叶一样干瘪没有营养,该书融汇了东西方各种灵修方法,融合了各种理论,和威尔伯对于意识层次等级的解释。挺有益的一本书
  •     每次只翻一半,却一直放在床头。
  •     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爱,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死亡,看了之后定有一份理解。
  •     生与死是伟大的命题这本书整整花了我一个月多的时间才读完,每次都得停下来进行思考和总结,怀着敬畏又神圣的心情终于读完了。崔雅身上展现出的精神力量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对生活的思考,对死亡的敬畏和坦然,她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慈悲而伟大。给生活带来深刻的思考
  •     是自我催眠,还是超越?
  •     今年的礼物,多感激这一场灵性之旅。
  •     很喜欢的一本书
  •     教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离去!
  •     “被接受的是恩宠,接受的才是勇气。” 五年,一触生情的惊喜,结婚的浪漫,得知癌症的恐惧,直面的勇敢,到后来的微笑死去。 起先不论是对她的敬佩,心疼 到最后 都变成了 爱。 爱这个像星星一样的女人。 在病魔面前,才能发现人类的渺小,无助。最恐惧的,是无知…随后带来的无止境的恐惧。 能健康的感受每一天,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上天一定会给你平等的幸运,苦难。所以,不要再抱怨那一点点小不幸,你拥有的是比很多不幸的人的大幸啊!
  •     我们只有真正拥抱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
  •     在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起乌龙的医诊事件,那时候很惶恐,在当天晚上我在想:你会认可吗,会,如果是你会接受嘛,不会我不愿意,那么你能改变吗,不能,那么你接受吗,接受.......这不断的自我问答中安然入睡,当然内心还是希望不是不然不会做梦都是好消息。可是我想如果一开始没有接触过崔雅的诊断过程那么会惶恐一个晚上吧。 整个书的内容很多,不去一一诉说,取一句文中最喜欢的话献给崔雅“因为不能再忽视死亡,于是我更加用心地活下去。”
  •     非常棒
  •     整本书读下来有些枯燥。内容有些重复累赘。没有太多实修参考。不过最后一章还是被感动到落泪……
  •     非常感恩的一本书!!
  •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没有之一!
  •     崔雅让我感动,带给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姑娘。肯对崔雅的爱是无私的。一方面,肯的陪伴是对崔雅的爱,另一方面,也是崔雅爆发的能量让肯非常感动。这是一本好书
  •     10000小时定律是从这里得出的,但重点是要刻意练习,成功的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看到了关于爱的真实
  •     一场夫妻,一同经历。心灵和肉体的折磨和煎熬,仍能有爱、愉悦、理解和宽容。面对死亡之下心的修行令人动容。
  •     毫不隐晦地说,这本书的确有点枯燥。但是,但是,它所照见的形而上的意识是那么的广博。我们面对死亡时的无知與避谈,面对自我困境时的怯懦與迷失,还有我们对于生活和周遭的抱怨和喋喋不休,與面对死亡相比,生活又有何艰?内修身体的进化力,感受世间恩宠,解脱内心,晋升大我。
  •     看看
  •     崔雅与肯伟大的真爱与真诚感动了我,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     伟大的是爱情
  •     可以随时拿起再读一次的书,故事情节再穿插着作者对灵性的理解,原以为会很难懂,万没想到读起来却是如行云流水一般。我更喜爱于作者对生命对神性即可理性又可细微感性的理解,我赞同不将佛、神、耶稣等具有代表性的赋予其形象化,能力化,或者负重于此。如果一定要选择,可能“禅”是我所想追求的终极境界…
  •     跟崔雅比起来,我们是幸运的,不去评判两个真实的人,或有关灵修的观点,整本书的讲述都是对我有启发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也会坦然些。可惜如果我也是个病人,没有有像肯一样的爱人陪伴
  •     周末哪儿都没有去,就在家里重读这本书,最喜欢的威尔伯作品之一。因为它阐释了什么是好的哲学理论。大概在作者看来,最好的哲学理论除了学术上的那一套标准之外,更在于你真实面对这个世界的残忍和痛苦时,它可以帮助你、滋养你,在灵魂的深处。而这本书就是作者用自己和妻子崔雅共同与晚期乳腺癌相处五年的故事来论述长青哲学的结构和含义。崔雅去世的时候,外面刮着巨大的风就好像今天一样。
  •     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若有人相依相伴,那即是恩宠;若全然开放与接受死亡之神的亲吻和拥抱,那便是大无畏的勇气,亦是向死而生的修行。
  •     这是继《当下的力量》之后影响我的第二本书。看到最后崔雅去世,忍不住大哭,不只是因为悲伤,也不是因为她失败,就是替她难过。现在回想这本书,能想起来的有“长青哲学”,有肯威伯在一个小酒馆里和陌生人喝酒跳舞消弥了愁绪,有崔雅必须做点什么的生存意义论,这让我起共鸣,因为我也有这个问题。有关于对上帝或者大精神的论述,大精神本来就在,要试着看到他。要臣服于上帝。要明白到活着不过是一次机会,去尝试各种各样体验的机会,而死亡不过是机会的丧失,有点可惜,其余就没什么了。人应该看重当下,因为只有当下是你可以把握的,将来并不一定就存着等你,就像死亡一样会突如其来。除这些外,关于社会意识对疾病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同样的还有支持者的状况,也被肯威伯描述出来,都是被我们忽视却真实存在的,他们的需要,能给启迪。
  •     “我对她毫不间断的服侍,激发了她强烈的感恩与仁慈之心,而她回报我的爱也使我的生命达到饱和。”一开始不理解他们为何四处奔波尝试各种非主流疗法,这与当下提倡的不过度治疗相悖,可是到最后,我才懂得,这段旅程,是他们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两个人相伴相依,到最后,即使死亡,也与神性合一。
  •     关于爱与生命,感人至深
  •     今年看过最有影响力的几本书之一,前面的哲学感觉老调重谈,后面才焕发生机。
  •     感谢黄轩荐书~虽然阅历尚浅,还不足以参悟生死,但这本书给人以抒怀的途径。
  •     只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分离
  •     这本书就像诉说着自己的经历,最大的感受是癌症为病人带来的不仅是生理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理。疼痛期还是有药物及意志力的帮助,但在缓解期,心理的创伤不是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正如书中提到,我们很多的信仰都在提醒我们有罪,所以病痛是赎罪的,我也有信仰,但我认为不应该信仰绑架,特别是身边的人都会这么告诉你,你是有罪的你需要还。书中的灵修,就是让病人放下一切的心理负担,患病是大环境及基因的造就,并不是病人的过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