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斯河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32769119
作者:[美] 丹·费金
页数:502页

作者简介

它曾是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农业小镇,名字取自于那条流经当地的小河。
从莱茵河辗转俄亥俄河谷扩张近百年后,1952年,世界三大化工巨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来到汤姆斯河镇,成为当地最大的私人雇主,也使小镇发展成全美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1957年,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测出了化学污染物。
1967年,对镇上的供水系统做出调查后,当地水务公司和化工厂达成秘密协议,并发布调查结果:“镇上的饮用水绝对安全。”
1974年,居民再次发现饮用水味道不对,当地报纸开始关注污染和健康的“传闻”,县卫生部调查后不了了之。1975年,公司再次做出回应:“饮用水绝对安全。”
1982年,13岁的兰迪被确诊患上了成神经管细胞瘤。纽约医院的医生发出感慨:“又一个从汤姆斯河镇来的。”当地居民谈癌色变。此后,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介入调查。
1984年,汽巴-嘉基排污管道破裂,天机泄露。
1986年,新泽西州卫生部展开全面调查。
1991年,汽巴-嘉基关闭了汤姆斯河镇的排污管道。1996年,汤姆斯河镇化工厂关闭。1997年,瑞士总部把化工生产迁移到了中国和印度。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使用国。1996-2010年,中国的苯、乙烯和硫酸的产量翻了两番。巴斯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有7000名员工和40家工厂。陶氏化学,在中国有4000名员工和20家工厂。

书籍目录

目录
序幕 等待
某些东西,某些人,应该为他的癌症,和他痛苦的人生负责。。。。。。还有很多事情有待发掘,一旦揭开,那将是爆炸性的。
第一部分 冰激凌店
第一章 海盗
在汤姆斯河镇,历史经常是可交易商品。
第二章 看不见,摸不着
无法感知的事物中始终存有敌意,这些矿产的蒸汽也能杀人。
第三章 第一枚指纹
染色的河水、污染的水井、有色的烟雾和难闻的气味——汤姆斯河镇的居民开始后悔了。
第四章 秘密
如果希望有一个持续增长的繁荣地区,我们必须明白:周围的环境必然会改变。”“尽管人人都向往田园生活,恐怕没人愿意过得像印第安人。
第五章 夏基和科伦坡在乡土酒吧
这致命的烟雾。。。。。。在伦敦城上空盘旋了几个世纪,如同一个死亡天使。但它可以被法律驱散。
第六章 细胞们
神秘和恐怖经常是癌症的亲密伙伴。。。。。。在孩子身上发现恶性肿瘤特别令人难过,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太罕见了。通常,癌症都是上年纪人得的病。
第七章 卡迪纳尔大道上
住在卡迪纳尔大道上,家里有个患了癌症的孩子,不联想到汤姆斯河镇化工厂是不可能的。
第二部分 决裂
第八章 水和盐
所有好的作品都出自对管束的对抗。我们挑战的是公司、政客和政府部门全部的社会结构。
第九章 厨房里的嬉皮士
从政府向着正规管理化工行业第一步开始,科学就将既做武器,又当靶子。
第十章 填色比赛
它是这个区域最重要的雇主,没人质疑过他们做的任何事。
第十一章 病例
一个四十五岁的男人走进办公室,说他尿血。。。。。。过去十二个月,这已是辛辛那提化工厂工人中检出的第四例膀胱癌了。
第十二章 可接受风险
汽巴-嘉基正在终止汤姆斯河镇几乎所有的化工生产。。。。。染料原料的生产将转移到亚洲,那里,工资和监管也更低。
第十三章 朋友和邻居们
对快乐平原的地下水进行适当的清理需要十一年的时间,大约需要花费六百万美元。。。。。。汽巴-嘉基预计将花费三倍的时间,花费三十五倍的成本。
第三部分 清算
第十四章 两间病房,双重打击
有一段时间,我们每周都会收治一名从汤姆斯河镇来的患者。这成了病房里的一种黑色幽默。。。。。。不知道汤姆斯河镇的下一个病人啥时候到?
第十五章 癌症集群“退散”
1980年至1988年间,欧申县十四岁以下儿童中确诊的脑和神经系统肿瘤病例有三十七例,这个数据比预期值高了百分之七十。
第十六章 一往无前
如果原因真的在于污染,受害最深的可能是幼儿。
第十七章 看不见的伤害
汤姆斯河的怒火将不止倾泻在排污者的头上,还会波及多年来让他们逃离法网的政客和管理人员。
第十八章 海里的木塞
汤姆斯河镇的居民在自家水龙头里喝到了低浓度的有毒废水。这不容辩驳。
第十九章 期待
这些家庭期待着能揭开癌症集群的原因。他们的要求持久而有力:我们要的是答案。
第四部分 真相
第二十章 局外人
很多人真心希望整个事情快点过去。
第二十一章 斡旋
在排除各种癌症集群原因的过程中,水和大气污染的因素日益凸显出来。
第二十二章 血液分析
如果癌症与年龄密切相关,又为什么会有儿童癌症?
第二十三章 关联
汤姆斯河一案 “过去了”,但它“没有解决”。
第二十四章 遗留问题
污染——排入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物,工厂排放的废气——使癌症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丹•费金,纽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阿瑟•卡特新闻研究院“科学、健康和环境报告项目”主任。费金曾担任《华盛顿新闻报》环境记者长达十五年,两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他关于癌症流行病学的文章,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新闻奖,美国国家科学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奖;2013年出版的《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获2014年非虚构类普利策图书奖、2014年蕾切尔•卡森奖等多个奖项。
译者介绍:
王雯,笔名“白鸟”,环境科学博士,高校教师,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成员,《冷浪漫》作者之一。作品发表于《新发现》、《瞭望东方周刊》等多家刊物。


 汤姆斯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http://www.vccoo.com/v/ea49c0?source=rss在其所著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汤姆斯河》中,美国著名环境记者、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丹•费根(Dan Fagin),详细调查了位于美国汤姆斯河区域的一个小镇的环境污染状况,讲述了这个小镇癌症高发、污染以及确定两者因果关系的艰难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汤姆斯河流域的河水和空气,就受到附近多家大型化工厂的污染。直到80年代,当地大批儿童身患癌症的消息被曝光,才逐渐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当地居民与科学家以及污染企业之间的斗争,仍然持续了数十年之久。2001年,曾经在汤姆斯河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化工企业,最终同意向受害者提供巨额赔偿,这标志着围绕它的一系列环保事件最终画上句号。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污染跨过大洋转移到波兰、印度和中国等地,这些地方像汤姆斯河一样渴望工业化,并且愿意忽视环境污染。在《汤姆斯河:科学与救赎的故事》一书的最后,费根将视角转向中国,记述了他探访重庆儿童医院的经历。在这个中国工业腹地,他见到了许多工人的孩子,他们和汤姆斯河受污染时期的孩子一样,饱受白血病或其他癌症的折磨。费根忧心忡忡地指出,类似汤姆斯河的悲剧,正不断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汤姆斯河:科学与救赎的故事》封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 丹•费根 翻译| 郑惠文 邓楚阳自来水公司的秘密早在1965年8月中旬,汤姆斯河自来水公司就已经知晓偶氮染料对3口70英尺深浅井造成污染的事实。这3口井为全镇7000个家庭和商家供水。政府没有预警,而报纸也没有一篇报道。汤姆斯河的生活一如往常,即便水尝起来不对劲,但因为天气过热,人们还是不得不继续大量摄水。只有两家单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自来水公司和化工厂——但它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合作紧密,甚至有时偷偷摸摸地在底下搞些小动作。一份1965年3月23日汤姆斯河自来水公司的内部报告指出,一口井里的水散发着强烈异味,有显著可见的颜色,并查出污染源是工业染料。但它们所做的补救措施,仅仅是朝水中添加更多的氯来掩盖颜色,剂量之大绝对已经超过了安全标准,而干燥的夏天使得这种情况更加糟糕。卡迪诺车道的藩篱雷•林沃斯和他的妻子雪莉,在卡迪诺车道定居的时间很长——他们最初在1986年搬进这里的一间错层式砖房时,房屋后还没有那些围栏。他们家的院子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向林子里,这使得他们这处四分之一亩大的院房显得别具牧场风格。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院子后面的围栏建起来的时候,林沃斯家的孩子——1967年出生的吉尔和1969年出生的兰迪——也从未觉得那道围栏是他们不被允许翻越的障碍。“你问我兰迪是不是曾经翻越围栏,跑到汽巴•嘉基的林子里面玩?当然了。住在我们这片的孩子们都会这样。”林沃斯回忆道。那些孩子还会在附近的河里游泳。位于汤姆斯河镇的汽巴•嘉基化工厂,其中的染料生产厂房建于1952年。 图片来源:www.colorantshistory.or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林沃斯一家人知道这片土地属于汤姆斯河化工厂,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相反,他们还挺喜欢这家私有企业的。有时候,这里的空气中会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通常是在晚上,因为晚上正是化工厂的那些看不见但闻得着的烟囱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家朝西的那扇窗户正对着化工厂,从肉眼就可以看出西窗比屋子里其他的窗子要粗糙得多,它的窗檐就像是被砂纸磨过一样。但这并没有对住在屋子里的人造成大碍,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在卡迪诺车道,人们有时会谈论这片区域里奇怪的疾病,就像一英里之外的普兰兹特普林路一样,那里的人们,也生活在一家位于赖克农场的化工污水厂带来的阴影之下。但与那里的居民不同的是,卡迪诺车道和橡树岗其他地方的人们,都是从汤姆斯河自来水公司的管道取水,并没有直接从他们后院的水井里打水。这片区域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用上了公共自来水,大多数时候,人们都觉得这些水喝起来很正常。但还有一些家庭,仍然从他们的后院钻井打水,因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水费。他们用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浇灌草坪和花园,也用来给自家的游泳池注水,但他们几乎不饮用井水,也不用它来洗澡,因为井里的水总是有一股怪味儿,闻起来像涂料稀释剂一样。上世纪70年代,污染控制的相关法律颁布之前,这样的场景在美国较为常见。 图片来源:cen.acs.or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癌症村”39岁的刘玉书(音)长着一张59岁的脸。她脸上的皮肤很松弛,看起来就像是长期睡眠不足一样。每天晚上,她都在重庆儿童医院的血液科病房地板上铺上自己的毯子,睡在她9岁孩子的病床旁狭小的空间里。在中国中部地区的这家医院里,还有很多病人家属甚至是患者,都睡在住院部拥挤的走廊里,所以刘玉书觉得自己算是幸运的了。刘玉书和她的丈夫都是建筑工人,丈夫负责砌砖,刘玉书就负责混合胶黏剂。一年前,他们把孩子留给婶婶照顾,两人则前往几千英里之外的广州找工作。在经济繁荣的南方地区,外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刘玉书在广州找到了工作,但她不能一直待在那里。因为留在家里的孩子一直高烧不退,去附近的诊所检查,检验结果表明其血小板含量异常低,孩子处于危险状态。后来,他们又去了重庆儿童医院进行骨髓化验,在那里,他们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其他儿童癌症一样,难以治愈。重庆儿童医院的病房里,甚至中国其他地区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癌症治疗标准,远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的治疗标准。在过去几年里,与汤姆斯河区域流行着的相同的儿童疾病,在中国广东、湖南、重庆等地频频出现。作为全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重庆市的污染状况近年来同样令人担忧。 图片来源:aol.co.u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独立记者和积极分子们,不断在寻找非官方、未经科学证实的关于污染和癌症的数据,自己制作“癌症村”地图,将它们发布到互联网上。他们的调查显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往往都在城市之外,因为中国最具污染性的工厂通常都建立在郊区,同时,因为郊区的社区有足够的社会稳定性,所以居民们能够意识到他们所处的危险环境。(非传染性的疾病在闹市区几乎是无法被察觉到的。)就连卫生主管部门也承认,污染——包括排放进入河流和地下水的废料、工厂和电站排放到空气中的废气——已经使得癌症成为了中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但由于在中国,癌症病例不会被记录在案,政府也几乎不会去调查癌症集中发生的地区,那些非官方的“癌症村”地图,通常就成为了获得当地癌症发病规律的最好资料,包括医生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都会给予这些数据很大的信任。刘晓梅(音)是重庆儿童医院血液科的一名外科医生,她说她的病人中有很多都是工厂工人的孩子。当被问及是否认为污染导致了这些孩子患病时,她说:“我认为是的。但是要确认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如今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毒化学产品的制造市场和消费市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化工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但中国在其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1996年,汤姆斯河化工厂关闭,在这一年,美国和欧洲国家生产的塑料分别为中国所生产的8倍多;而到了2010年,中国的塑料产量已经与美国和欧洲的塑料产量之和持平。在同一时期,中国的笨、乙烯和硫酸产量上涨了4倍,其他化工原料的产量同样也有大幅上升,包括自1856年就开始作为染料剂的苯胺。正是那些熟悉的企业,造就了化工产业的繁荣——巴斯夫,原德国苯胺制造商,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拥有7000多名员工和40多个工厂。现在,巴斯夫正在重庆建造一个占地50多公顷的工厂,用于制造苯胺、硝基苯和亚甲基二苯。其中,亚甲基二苯的原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气体——碳酰氯,当年,汤姆斯河就是用它来制作含氯染料的。(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清单(worldlist)”,标题为“《汤姆斯河:科学和救赎的故事》节选”,《赛先生》获授权刊发,略有修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iscientists@126.com。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谢谢!关于我们▃▃▃▃▃▃▃▃▃▃▃▃▃▃▃▃▃▃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     美国“癌症村”的救赎与省思丹•费金:让我们重回美丽新世界(文章来源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7/25/content_589741.htm?div=2)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分享: 像这样的工业废料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未经处理即排入河流。图片来自greenbiz网站《汤姆斯河》作者丹•费金。  这个小镇的过去,如同一部黑暗编年史。  它曾是美国新泽西州一个人口不到两万的农业小镇,名字取自于那条流经当地的小河——汤姆斯河。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的经济凋敝,人们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1952年,瑞士化工巨头汽巴-嘉基迫于污染指控,将大部分业务从辛辛那提转移到此地。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几乎不做任何处理,或直接流入汤姆斯河,或经由深埋地下的管道排至大西洋,或直接在当地的农家后院填埋和焚烧,或干脆通过疏松的沙质土壤渗入地下。化工生产在为汽巴-嘉基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封闭落后的农业小镇的现代化转型。然而这种转型,代价高昂得令人咋舌。  1957年,镇上的供水系统第一次检测出了化学污染物。  1967年,对镇上的供水系统做出调查后,当地水务公司和化工厂达成秘密协议,并发布调查结果:“镇上的饮用水绝对安全。”  1974年,居民再次发现饮用水味道不对,当地报纸开始关注污染和健康的“传闻”,县卫生部调查后不了了之。  1975年,公司再次做出回应:“饮用水绝对安全。”  1982年,13岁的兰迪被确诊患上了成神经管细胞瘤。纽约医院的医生发出感慨:“又一个从汤姆斯河镇来的。”当地居民谈癌色变。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介入调查。  1984年,汽巴-嘉基排污管道破裂,天机泄露。  1986年,新泽西州卫生部展开全面调查。  1991年,汽巴-嘉基关闭了汤姆斯河镇的排污管道。  1996年,汤姆斯河镇化工厂关闭。  一场环保战争看似迎来了胜利。  这场艰辛的胜利,是当地居民与科学家同污染企业之间斗智斗勇近半个世纪换来的。在无数个疑惑而惊恐的日子里,居民们目睹了漆黑午夜的偷排、光天化日的欺骗,化工巨头的贪婪和政府的漠视,这一切关乎汤姆斯河镇的秘辛,在资深环境记者丹•费金的眼中,如同一部险象环生的侦探小说,只不过,它是非虚构的。  内核  藏在“科学侦探小说”中的救赎  丹•费金做过十五年环保记者,为完整呈现汤姆斯河水污染和癌症集群案件,他追踪调查十多年,先后采访了140个相关的化工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政府官员、饱受污染之害的当地居民、医生、律师等,2013年写成《汤姆斯河——一个美国“癌症村”的故事》。该书获得2014年非虚构类普利策图书奖。  费金把这本书的写作当成一种情绪体验——就像跑一场马拉松,行进途中有高潮也有低谷。大段叙述那些因污染致癌的儿童病状让他痛苦,不过他觉得这种痛苦,和那些污染致病家庭所经历的磨难相比,微不足道。  《汤姆斯河》其实讲述的是一大群充满激情的人们的故事。书中描述的事件是痛苦的,且时光流逝并未减轻这种痛苦,但那140个人仍然愿意对一个陌生人讲述。对于费金,他们不只是受访者那么简单,在这本书的“致谢”部分,费金列出了所有曾经采访过并愿意具名的人,这份名单的顶端是那些生命被癌症撕裂了的名字。他们已经经历或者险些经历丧子之痛,但仍然能够忍受费金的直观提问。费金把他们看成是最勇敢的人,比如迈克尔•吉利克和琳达•吉利克,前者正是该书“序幕”中的男主角——那个罹患神经母细胞瘤、每周吞下138颗药片、身高只有一米四的成年人;而后者,是那个寻求污染真相的母亲,她为儿童癌症集群公民行动委员会的建立而奔走,为当地欧申县患癌家庭提供精神和财力支持而组建团队“欧申之爱”。这对母子的一生都在等待这部“黑暗编年史”的终结。  终结这部编年史的艰辛难以言表。几十年间,无论是确认癌症集群,或是识别出它的疑似病因,都很难实现。先有未加保护的水井,疏于管理的政府机构,高速的经济增长,以吨计量的不明毒物被排入浅水和沙壤之中。后有像琳达•吉利克这样的人,为了推动调查的继续,为了将汤姆斯河的非随机癌症集群认定为“真”,做出了远超人们预料的努力:组织所有患病家庭的儿童抽取血样,参与实验;利用媒体给政客施压,迫使政府花近六年时间,斥资上千万美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监督化工厂清理工作,并密切关注水务公司;施压州卫生部,保证癌症等级系统更新,并持续观测本地儿童癌症的发病率……  《汤姆斯河》英文原版的副标题叫做“一个关于科学与救赎的故事”,关于“科学”的部分不言而喻,科学家的研究是揭开污染事件神秘面纱的关键,但关于“救赎”,费金这样理解,“没有像琳达这样的居民存在,种种科学调查根本不会发生。当初,琳达的邻居只希望她能够保持沉默以免招惹麻烦,但最终,居民都得到了真相——也许并不如他们期望的那样明了,但真相就是真相。正是受益于那些勇敢之人的坚持,如今的汤姆斯河镇变成了一个干净安乐之地”。在费金看来,这就是“救赎”的意义。  作为一个调查记者,同时又是纽约大学新闻系的副教授,学者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使得费金善于把握报道和叙述的平衡。他觉得这样的污染事件记录起来简直就是一部“科学侦探小说”,他之所以写下来并非因为这些故事有什么娱乐性,而是因为“故事里的每一条生命都危在旦夕”。  让费金颇感欣慰的是,当他写完这本书再度回到汤姆斯河镇时,那些读过此书的居民都激动地跑来告诉他“这本书非常生动地捕捉了污染事件中的戏剧性和微妙之处”,费金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让“小镇的初来乍到者们真正了解汤姆斯河的真实过往,并且时刻保持警醒,让家园远离污染威胁”。  真相  用“公民力量”叩开美丽新世界  1996年汤姆斯河镇化工厂的正式关闭,并没有关上这起污染案的诉讼大门。由琳达•吉利克、金•帕斯卡瑞拉等一干受害者组成的儿童癌症集群公民行动委员会仍然每年集中开会,讨论去除“癌症镇”标签之后,汤姆斯河后续的污染整治修复问题,以及最受关注的关于污染和癌症集群高发的相关性论证。然而,委员会会议取消的频率却变高了。  现在,每到开会时,位于市政综合大楼的空旷会议室里时常听众稀疏,而且大部分是花钱请去的:律师、公司代表和政府官员。琳达认为“人们已经忘记了这里曾经的经历”。费金看得更深入,他表示:“我认为人类的天性中,一旦某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总是趋向于去忘却,并寻求更快乐的事情,这也是如今在汤姆斯河镇上发生的事。”  面对这种“健忘的天性”,人们如何才能吸取污染的教训?费金说,“只有当人意识到污染对自身及家园生存构成直接威胁时,我们才会开始担忧。通常,我们对于那些离自己生活情境相去甚远的社区所发生的危机缺乏同情心。” 而非虚构写作的优势正好弥补了这一“人类天性的劣势”,费金坚信依靠非虚构写作,能够帮助读者意识到遥远之地的不幸事件和自己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社群问题,只有通过社群的集体响应才能解决。“一旦我们开始关心他人——特别是下一代,然后采取基于信念共识之上的集体行动,我们就会有巨大进步。为了实现这种愿景,人们必须投入到所在的社群中,无论这个群体是一个小镇还是一座大城市。”  通过多年调查,费金了解到,过去的几十年里,汤姆斯河镇上的居民总是在试图假装忽视污染对癌症病变的影响,即使空气变差、自来水的味道尝起来怪怪的,甚至是孩童毫不必要的死亡,也没激发他们对真相的探求。费金认为:“对于居住区癌症集群的原因,几乎不可能得到明确的结论。如果说职业癌症流行病学像是一个不错的侦探故事,纠缠着阴谋、多重嫌疑,而且——至少在某些故事中——有个恶有恶报的满意结局,那么居民区的集群调查则更像一出存在主义的戏剧。重要而有挑战的问题提出来了,什么都解决不了。”  诚然,癌变高发的真相非常复杂,人类细胞中形成恶性肿瘤的生化途径千差万别,人类未必能把这些病变悉数描绘。但是费金认为这并非问题的关键,“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我们不了解的事情,而在于我们如何对那些熟知的致病因素迅速采取行动,从而降低危险系数”。不确定性无处不在,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揭示某种特定的癌症病变是由某种特定毒物引发的,费金强调,污染者们正是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来钻环保的空子,而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就是用已有的知识,为改善公众健康而保持敏锐的行动力。  就汤姆斯河的污染案例而言,“只有当足够多的居民最终决定通过自我教育、参加社区会议、签署请愿书、要求外界调查的时候,局面才开始扭转”,一旦人们参与到社群共同建设中,即使诸如全球气候变化这样的严峻挑战,费金觉得也能解决——“一切的关键在于,改变的途径是‘公民的力量’”。  如今,费金正在写一本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的书——关注那些经过数十亿年进化而来的成百上千的物种,正面临的迅速变异甚至灭绝的现状。即使是这样一个难题,他仍然满怀希望,他知道已经有不少社群正在寻求一种既能让经济发展,又能保护健康生态的方法。“我希望我的读者始终记得,无论在世界何处,人类总是在寻找一种超越短期欲望、为更广泛社群谋求福祉的方法——为城市,为国家,甚至是为我们的地球”,费金坚信,我们是美丽新世界的一部分。  当下  翻版“汤姆斯河”亟待面对  汤姆斯河的环保战役似乎是胜利的,然而事情并没想象中的乐观,这部“黑暗编年史”在大洋彼岸被继续编写。  1997年,就在汤姆斯河镇化工厂关闭之后的第二年,污染跨过大洋转移到印度和中国——汽巴-嘉基的瑞士总部把化工生产迁移到了这里,这些地方像当初的汤姆斯河一样渴望工业化,并且甘愿忽视环境污染(根据1967年对汤姆斯河镇的民意调查,86%的人认为化工厂是地区的财富,只有6%的人觉得是负担;尽管有34%的人认为化工厂是当地水污染的主因,但如果工厂想扩张,只有4%的人反对)。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和使用国。1996-2010年,中国的苯、乙烯和硫酸的产量翻了两番。巴斯夫,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有40家工厂;陶氏化学,在中国有20家工厂。  在这本书的最后,费金将视角转向中国,记述了他2007年来华时探访重庆儿童医院的经历。39岁的刘玉书(音译)脸上已布满皱纹,她和丈夫都是建筑工人,刘甚至在怀孕期间,也长时间为做铺砖工作的丈夫调制贴砖黏合剂。他们被迫从打工之地广东提前回到老家重庆,因为他们9岁的儿子被诊断出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那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癌症。“每天晚上,在重庆儿童医院血液科,她在拥挤的病房地板上九岁儿子的窗边窄道里铺一块毯子睡觉”,费金这样记录她的生活。他在重庆见到了许多工人的孩子饱受白血病或其他癌症的折磨,重庆儿童医院的医生刘晓梅(音译)说她已经收治了很多工人的孩子,至于是否是污染致癌,她的答案是“我觉得是,但这很难确定”;刘玉书并不关注这个问题,她只对儿子所接受的治疗心存感激,但她又同时做好随时带着药回家的准备——因为家庭负担不起。重庆被西方媒体称为“腾飞的中国腹地”,儿童医院每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多达一百多名——也许,这是“腾飞”的惨痛代价。  费金在书中思考到,“居民和政府之间的脱节在贫穷的社区尤甚,污染和疾病是那里的通病却不被重视,因为那里还有更加迫切的社会问题,如饥饿、无家可归、失业、犯罪。”那么,中国该怎么办?要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没有理由不深入反思。  ■ 对话丹•费金  治理污染,百姓若不争取,事态很难改变  新京报:2007年你来中国时,对于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怎么看?如今是否有了新看法?  费金:中国经济增速太快了,自我2007年来华后已经大有不同,但是我也注意到某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可见的空气和水污染、官方对污染行业的监管不力,以及公众对环境健康深切的焦虑,等等,都在当下中国十分严峻。至于这种情况是否变得更糟我难以判断,不过我确实知道关于有毒物质暴露可能产生的后果,中国民众的担忧正在与日俱增,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百姓不争取,事态就很难改变。在汤姆斯河镇是这样,中国亦是如此。  新京报:如今,大气(雾霾)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城市的最大心病,在此形势下,你认为中国相关的个人、企业、环保组织、媒体和政府等各方该怎样做出反应?  费金:今天在中国发生的雾霾污染,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情形类似,当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迅速演变为社会运动,进而激起了一场政治运动,这也导致美国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法规。诚如当下中国,当时的美国最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可见的污染形式——雾霾和脏水。但是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很多最具污染杀伤力的物质都是不可见且容易被忽视的,比如有毒化学物,或者气候变化乃至生物多样性的衰落。因此我认为最根本的措施在于,社区居民需要联合起来,共享信息并且互帮互助,以此来向那些只看短期效益的相关政府和企业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让他们切实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而非只开空头支票。  新京报:“癌症村”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因污染致病的案例在中国比比皆是。你觉得关于污染致病的调查,中国目前“非官方式的民间调查”是否可能给调查的推进造成阻碍?  费金:那些由对流行病学错综复杂的研究方法不熟悉的人开展的调查,比之由专业流行病学家来主导的调查,总是显得很不可靠。在业余者看来,某个像是由污染引起的疾病集群也许仅仅是个不幸的巧合,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由专业调查者所进行的数据测试,更可能决定某调查结果究竟是真正的疾病集群还是巧合。即便如此,民间的自发调查也能产生重要功效——能够引导专家对该问题的关注,并且引起公共官员和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民间调查者需要找到那些能给予他们专业性意见的独立专家,这些人必须不持偏见,并且不受限于政府或企业利益。我知道在中国很难做到这点,但我真的希望学院里的专家们能够作为独立的建议者站出来,更多地参与到调查中去,这个情况在美国已经时有发生了。我也希望那些服务于政府机关的流行病学家,能够被允许不受政治影响地去搞研究。无论调查的主体是谁,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关于有毒暴露物质和疾病发生率的可靠易懂的相关数据——这是调查具备可信度的必要前提,所以,对那些为污染致病问题忧心忡忡的社群来说,正确处理好这些数据信息是首要任务。  新京报:你觉得中国想要做好环保工作,最关键的是什么?  费金:诚然,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强大的,但是它发展得太过迅猛以致环保法规已经跟不上它的步伐。那些污染者总是想吓唬百姓,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听话,贫困或者被工业化抛弃,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但这不是事实,美国的经验已经让我们知道,那些重污染地区往往在经济现状还是居住状况上都表现得非常糟糕。  B12-B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柏琳
  •     普利策奖代表了全球新闻和创作的至高荣誉,蕾切尔卡森奖则是环保届的重要标杆。2014年,这两项顶级荣誉不约而同地花落《汤姆斯河》,来自美国记者丹•费金的纪实调查引发了全球对环境和癌症的关注。汤姆斯河是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普通小镇。1952年,瑞士化工巨头汽巴公司的进驻给小镇带来了经济发展。但是1974年,居民们开始觉得饮用水味道不对。接着,纽约儿童癌病房的护士也发现,来自汤姆斯河的癌症儿童越来越多了。我们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个常见的环境污染维权事件,但是丹•费金 用500页篇 幅记录的故事并非那么简单。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往往是“放毒”的企业。但在汤姆斯河案例中,我们却看到了利欲薰心的普通人怎样利用污染物牟利。尼克•弗尼克拉用每月40美元的价格租用了一个养鸡场,瞒着化工厂和公众将5000桶有毒废物埋入地下。于是,就在人们吃饭睡觉的时间里,毒物的魔爪也在地下无声无息地蔓延,一步步侵蚀土壤、地下水,不知不觉地融入人们的血液中,这一过程竟长达16年。同样难以用今天的眼光衡量的,是当地公众最初的态度。1957年汤姆斯河供水系统第一次发现污染,但水务公司和化工厂声称“镇上的饮用水绝对安全”。而据1967年的民意调查,尽管有34%的人认为化工厂是当地水污染的主因,但如果工厂想扩张,只有4%的人反对。毕竟,是汽巴公司给当地带了了上千个岗位,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在环保意识还不发达的当时,在经济和污染之间,人们很自然地选择满足眼前的需要。本书原名是《汤姆斯河:科学与救赎的故事》,穿插在案例中的,是职业病、流行病学、统计、防污等相关科学的努力。被誉为“众病之王”的癌症,早在古埃及古希腊时就已被发现。但直到工业化时代,癌病村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种癌病集群中,化学污染和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显而易见,但汤姆斯河案例却让我们意识到,科学并非万能,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经过大量耗时耗力的调查和实验,科学家并不能证明汽巴公司的污染和汤姆斯河的儿童癌症有确定关系,这不仅因为最严重的污染是在几十年前,现在公司排放的已是达标的废水,同时也与统计学自身的局限性有关。但是,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汤姆斯河还是成了美国科学界成功认定的两处非职业性癌病聚集之一。《汤姆斯河》是一场由企业、政府、公众、癌症家庭、环保组织、医生、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战争。政府本来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但直到1986年,新泽西卫生部才开始全面调查,这是在1984年排污管道破裂之后。而在这之前,政府却有意无意地轻信了化工厂和水务公司两次“绝对安全”的声明。作为战争领导者癌病患者家庭,对癌症有切肤之痛。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则充当了有力的卫士,虽然他们的行动有些过激。战争的结果是,政府软弱无力失去公众的信任,癌症家庭获得了赔偿,却输了平静的生活,科学家也没能找到他们想要证明的东西。工厂离开了汤姆斯河,汤姆斯河却永远成了污染和癌症的代名词。这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是整个人类。汤姆斯河的战争结束于1996年,以工厂关闭告终。战火却没有熄灭,而是燃烧到了中国和印度。瑞士化工巨头转移到了中国,与中国塑料产量齐头并进的是癌症病例。在本书最后,费金写了自己探访重庆儿童医院的经历,那里正在重复着汤姆斯河的故事,重复着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各位编辑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曾经的美国环保局也是个空架子,可制度和人让力量相互制衡走出桎梏,文中最触目惊心的话莫过于80年代后工厂逐步淘汰到亚洲,没有标准,选址利益最大化,中国走得路要相当长,而且走得似乎不可避免的是一条弯路。如果说美国在汤姆斯河上栽的跟头已经尽快爬起来了,那中国就是明知要栽跟头却还义无反顾,可是前面等着我们的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跟头了,不能说不心痛。
  •     新闻出身的作者们所写的作品叙事风格类似欸
  •     出色的纪实写作。没有简单地褒贬任何一方,而是让人看到所有人都陷在这个困局之中。近来上海为金山石化的抗议闹得沸沸扬扬,这本书更尤其值得参见。译文唯一的瑕疵是p.367页等处将印度博帕尔市译成了“博帕尔邦”
  •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作
  •     人为悲剧的始末,这朵恶之华的绽放被作者追溯到了工业染料诞生之初和流行病学的诞生与发展,让我们通过河边一座城镇的故事,看到了工业发展、癌症斗争,看到了令人发指的无作为和令人敬佩却无力支持的作为,看到了一张张隐藏在良好教育面具下的奸猾嘴脸和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这些故事可能正在另一片土地上一遍遍重演,但却看不到记录的数据、听不到挣扎的声音
  •     很长的一本书 在环境问题的描述中 不断加入医学的发展史 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人唏嘘不已 心疼天朝 希望我们也可以引以为戒 而不是利益熏心 书中用了太多破折号来翻译英文的插入句和从句 感觉翻译功底欠缺
  •     从去年七月读到今天,终于读完了!非常好的一本有关环境问题的纪实作品!汤姆斯河的故事固然令人痛心,但由此引出的污染物致癌作用的研究史则更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基于统计的流行病学调查总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如果流行病学调查都能支持的癌症集群,那真是人造灾难了!
  •     故事性被理论性削弱得厉害。
  •     下班在公交上看得百感交集(争取这周末能补上完整笔记)==反复的一个念头——就算官僚机构怎么滞后,起码有一群顽强的少数!!书中特地有两个地方,详细分析了怎么遇到对的人。然后不停脑补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对王安石变法的分析。。。
  •     这书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科学的局限在此显而易见。不过真的有必要写那么长吗
  •     对这份工每每产生的怀疑又被一些假想中的灵光所驳回。然而灵光终是稍瞬即逝,只留下一个深度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     力求还原事实真像的叙述下,几十年的故事一一呈现,翻版的故事也正在上演,看完难免心情有些沉重
  •     4.5 cancer在拉丁语里是螃蟹的意思,肿块、瘤子会紧紧地咬住病人不放。明线是几十年间工厂与公众政府的博弈,暗线可以说是人类与癌症的抗争史,医学统计学也是在显著性的检验中一次次趋近真相,又被残酷的预后打到现实。
  •     令人震撼的且可从多个视角加以解读的著作,尤其书末提及中国案例,值得研读!
  •     作者意图囊括癌症相关医学实践的发展甚至是一般流行病学,有点长了,当然这种考量也许比较容易得奖~
  •     没兴趣读完。可以想象我在三十年后会读到许多这本书的中国版。
  •     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同时融入了相关科学的发展。全文对科学家群体和公民群体的描绘相对更为翔实,而公司和政府的面容则略显模糊。污染和癌症的因果链非常难以精确确定,我们只能看到中间漫长而琐碎的过程,和各方的利益斗争。
  •     记者写书有个毛病,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啰哩啰嗦,催眠好书,中间有精彩的地方,比如统计学面临小样本的无能为力。总之还是太啰嗦了
  •     喜马拉雅听书,历时大约一周
  •     该说点什么呢?看到最后很激动。环境研究,不能只是空中楼阁,怎么让更多人不受污染物的侵扰,才是环境科学最应当解决的事情。
  •     同样是令人心情压抑的美国纪实报告,这本读起来比同系列的穷忙好很多,果然文笔相当重要……
  •     这么小条河能写这么多调研报告,来我大天朝岂不是祖祖孙孙也写不完。
  •     除了事件本身还有病理学方面的历史科普,科学性充斥略难读。
  •     太太太太太详细了,很喜欢科学部分的论述,一般纪实文学打着通俗旗号这方面写得泛泛
  •     正好与《众病之王》参照读,如果说前者是关于研究癌症的通史,那此书便是癌症地方史。特别喜欢书中翔实的记录,尤其是从猜测癌症群的存在到科研实证这之间曲折反复的过程,还有癌症家庭、环保部门、企业等多方博弈。好看。
  •     汤姆斯河一案过去了,但它没有结束,如何在如此大的悲伤之中客观的表达才是最考验作者的
  •     和环境污染的斗争并没有那么黑白分明。
  •     有点啰嗦,不值8.5分
  •     了解背景之后20分钟速读本书,时间线索,以面带点(长期和独立病例、媒体报道事件、科学发现);非虚构写作,感受到悲剧背后作者克制表达的悲悯。
  •     作者做的最好的是,客观公正,不会感情用事。利益和环境,工厂和个人,总是有各种的冲突,而政府的不作为则是污染的推波助澜。对癌症本身的了解丰富许多,也发现确认癌症的责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末的中国情况看的人心痛,明知是惨烈的后果却一定要去做,那就肯定是经济问题。希望中国政府引进外资的时候更加严格有底线,希望建筑工人们的生存工作环境能更健康。现在开始重视并不晚。希望未来的中国不要成为癌症国。值得一看!!
  •     真·纪实 从历史记录到数据证明
  •     难得一见的纪实作品,一座小镇的工业革命史往往与国家的现代史龃龉难入。
  •     精彩至极,第一本看的是血疫,第二本就是这本。
  •     这本书值得中国人看一下,纪实文学,几十年前在美国的土地上化学工业的环境灾难,没有环保的监管,这些现在看来高大上的企业诸如气巴,巴斯夫之类的也是环境破坏者。国内也会有同样的事情,化学品对环境的影响是持续的,愿能有个更好的环境
  •     科学的滞后、商人的贪婪、本地居民的短视共同造就的一场悲剧。
  •     触目惊心,尤其是想到同样的事正发生在中国的时候...
  •     看到后半部还是有些痛苦的 为了理解统计学概念 翻出教材猛啃 如果只是想知道结果 可以草草地读
  •     触目惊心,人类总归是要毁了自己吧
  •     我国人口多,感觉同样的一个统计调查,置信区间不会跟汤姆斯河一样低的,虽然研究报告那一段看的挺累人的。
  •     客观科学又耐读,不缺乏对受害者的同情,同时也尊重科学。中文书名翻译略哗众取宠,英文书名满分。
  •     弃书 | 作为一本新闻人写的纪实书,加入那么多让我这样的理科生都看着眼晕的、过于细节的科学调查是要闹哪样…从结构到叙述,整体严谨得不行,但真的读得太累了
  •     天津爆炸事故的前一天才开始读这本书,本来就胆战心惊,后来又多了一层焦虑。很多时候习以为常并非无知,只是我们大部分人缺少了一课,而少部分人过于贪婪。汤姆斯河似乎是一个教训,然并卵,今天,渤海正在遭受严重的污染,几尽死海,从对环境的破坏到对人类生命的伤害,工业时代的进步享受了当下,也必将摧毁未来。
  •     不是小说,是真实。20170404。
  •     1)媒体加抗议的作用(包括领袖的作用,明星的制造,绿和的手段,政府不披露未确定的结果造成的更大问题),2)科学认定的困难,3)人们的善忘(也说明及时披露和推进的必要)。另外就是无知的可怕。
  •     值得读
  •     资本都是血淋林的,不论在过去的美国,还是在现在的中国。期望这样的悲剧,可以少一些。
  •     污染的证据看似强大直接、不容辩驳,依旧没办法轻松证明,不像职业病。污染源养活了地方经济。污染厂和自来水厂勾结,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甚至当地居民的敌意,生而为病人,真是绝望。
  •     #2017009#
  •     对政府政策制定和影响有了新看法, 知情权和避免民众情绪真是门学问
  •     368 污染的后遗症真是触目惊心啊,原来80年代的美国也有地方处于重度污染癌症频发的情况。要发展还是要健康,汤姆斯河人民的思想处于逐渐变化的情形,这本书对我国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借鉴性,官商勾结还有当地居民对发展的渴望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汽巴公司乱排乱放40年左右,土壤水等重度污染,当地居民长期使用这些水资源,结果癌症频发,尤其儿童,这种情况想想我们国家,像汽巴这样的公司有多少发展了多久,又会导致什么样可怕的未来,真是令人深思…这本书可以跟《众病之王:癌症传》一起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