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度》书评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17113119
作者:齐明月

胡适有怎样的“风度”竟然让季羡林想烧掉自己的文集

《民国风度》留给我的一个记忆《民国风度》这本书中印象深刻的一个内容是季羡林老先生对胡适的回忆和评价。他说:“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至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报我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胡适先生有怎样的“风度”竟然让被称为国学大师的季老想烧掉自己一生的文集呢?对比一下两人的生卒年月,胡适(1891年~1962年)季羡林(1911~2009),当年胡适比季羡林大二十岁。季羡林先生与胡适先生曾在北大共事三年,胡适是校长,季羡林是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因此交往甚多。1948年冬,胡适离开被解放军围困的北平飞赴南京,季羡林则留在了北大。胡适去美国,后又转赴台湾。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季羡林很久以后才得知消息。1987年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季羡林在文中写道:“他晚年决心回国定居,说明他还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因此,说他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走狗,说他‘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都不符合实际情况。解放后,我们有过一段极‘左’的历史,对胡适的批判不见得都正确。”这样公开为胡适说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足见季羡林对胡适的感情之深。从季羡林对胡适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交往细节。季羡林说:“我于1946年回国后来北大工作,胡适是校长,我是系主任,在一起开会、见面讨论工作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我们俩都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什么委员,又是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导师,更增加了见面的机会。”季羡林说,胡适“这个人对任何人都是和蔼可亲的,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架子,这一点就是拿到今天来也是颇为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个别领导干部那种目中无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我们见到的还少吗?”——从季羡林的语气看来,胡适足以让今日那些唯我独尊的领导干部汗颜。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季羡林以88岁高龄去胡适墓园为胡适扫墓,并写了《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为胡适说几句话》这篇文章时,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对季羡林先生而言,胡适先生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足可引为知己的良友。季羡林晚年专写两篇文章回忆胡适,“报知遇之恩于万一”。如果说陈寅恪当年写八行书向北大推荐季羡林,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自然都不能忘怀。“胡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季羡林如是说。胡适一方面研究学术,一方面从事政治活动。另一点让季羡林感戴的是,胡适爱才,求贤若渴。当年出走台湾前,他从南京要一架专机,点名要接几位老朋友。他在南京机场恭候,机舱门一开,只一两位,他当时大哭一场。另外,从《民国风度》这本书中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这篇文章的一个短短后记,我们对于季羡林先生的治学之严谨还可见一斑。他说: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一个现实,我脑筋里的回忆也是一个现实,一个存在形式不同的现实。既然我有这样一段回忆,必然是因为我认为,如果适之先生当时在北平,一定会有我回忆的那种情况,因此我才决定保留原文,不加更动。但那毕竟不是事实,所以写了这一段“后记”,以正视听。 特地为此点一个赞!


 民国风度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