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之神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32152375
作者:[印] 洛伊
页数:342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一对孪生兄妹牵引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卑微与愚昧。在那个"应该爱谁,怎样去爱,以及爱到什么程度"的律法里,重新感知了自以为熟悉、不必多加观照的本我,再一次探测心灵的深度。《微物之神》出版于1997年,是一部获得英国布克奖、全美图书奖、全球销售超过600万册的旷世之作。

书籍目录

1天堂果菜腌制厂
2帕帕奇的蛾
3大人物是拉尔田,小人物是蒙巴提
4阿布希拉什戏院
5神的家乡
6科钦的袋鼠
7益智练习簿
8欢迎回家,我们的苏菲默尔
9皮莱太太、伊本太太、拉加哥帕兰太太
10船上的河水
11微物之神
12小长牙,克朱松邦
13悲观者和乐观者
14工作就是斗争
15渡河
16几个小时后
17科钦港火车站
18历史之屋
19解救阿慕
20马德拉斯邮车
21生存的代价
《微物之神》中的混杂性、边缘化与越界的政治

内容概要

阿兰达蒂·洛伊(Arundhati Roy),印度作家。十六岁时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在学校主修建筑;毕业后做过记者、编辑,后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三十七岁凭借《微物之神》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图书奖、英国文学大奖“布克奖”的印度作家,震惊世界文坛。


 微物之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微物之神是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最成功的一部小说。描写了在深受殖民主义和根深蒂固的种性观念影响的大环境下一个印度喀拉拉家族中发生的悲剧。洛伊以她女性敏感忧郁而细腻的笔触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庞杂而充斥着绝望的故事。她有着自己叙事独特的浪漫方式,文章的基调既有印度风情独特的美又有清新牧歌式的信仰,然而当她所铺展开的故事渐渐显露雏型的时候,又能够使读者感受到黏腻的、肮脏的,近乎残酷的黑暗和绝望。故事最初以双胞胎妹妹瑞海儿的回忆展开,瑞海儿回想起当他们还在孩童时期他们表姐苏菲的葬礼。“关于死亡的记忆比关于死亡所盗取的生命的记忆持续得更久”,乃至于这一场葬礼几乎改变了这个家族所有人的命运,而这葬礼和葬礼背后的故事更使这对双胞胎和他们深爱的人背负了太过沉痛的代价,沉痛到死亡,沉痛到只能用漫长的余生来化解忧伤。双胞胎的母亲,美丽的阿慕有着人人羡慕的生物学家的绅士父亲。然而她的父亲对于她们母女而言却是残酷的施暴者,她没能得到应得的爱,于是她选择了一段自由的婚姻作为抵抗,一段失败的婚姻。当她失望的带着一双儿女重新投奔父母时,被轻视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并且这一次被轻视的对象还有她的双胞胎。但至少在苏菲到来之前,他们还算是快乐的。苏菲的到来加剧了他们的被边缘化,剥夺了他们更多被爱的权利。“从一开始所有人就都喜欢她”。因为她是叔叔的女儿,她是个白人小女孩,而双胞胎作为离了婚投奔娘家的阿慕的孩子只能是应该被遗忘却又无法忽视的负担。这种明显的差别使阿慕非常的痛苦,这也成为了鼓励她去打破禁忌的因素,她终于把自己交给了那个深爱着的男人,维鲁沙,即使他是一个帕拉凡(贱民)。他们在小河边的月色下结合,那是阿慕得到的最珍贵的爱,源于这个出生就注定是帕拉凡的温柔男人。他们拥有数十天短暂美好的夜晚,然而历史却要索求最昂贵的代价。惊人的巧合重叠在一起最终铸成了无法挽回的绝望。当维鲁沙卑微的父亲得知这件事时他乞求玛玛奇(双胞胎的外祖母)的原谅,甚至愿意杀死他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子。维鲁沙受到了令他神思恍惚的侮辱。而双胞胎无法拒绝苏菲要求一起离家出走的请求。船翻了,一个失踪的白人小女孩和一对在小木屋里瑟瑟发抖的双胞胎。一个被发现的尸体和一个颓废的来到小木屋睡觉的男人。还有被告知有贱民因怀恨在心而绑架儿童闻讯赶来的警察。双胞胎看着那些警察殴打他,那个爱他们和他们的母亲,并被他们和他们的母亲所爱着的男人。那个男人因重伤没有活过今晚。而双胞胎被他们的姑婆以保护阿慕的名义诱使他们承认维鲁沙绑架了他们。这样所有人都得到了救赎。比如杀错人的警察,比如厌恶贱民而诱使警察杀错人的姑婆。可是双胞胎和阿慕却无法被救赎了,他们背负了一生的痛。他们爱死了那个男人。哥哥艾斯沙被送走,阿慕被赶出家门,瑞海儿茫然地跟着阿慕。阿慕最终不再美丽并病弱地死去。成年的瑞海儿伤害了深爱她丈夫,因为她无法爱他,而艾斯沙陷入被世界遗忘的寂静。当双胞胎重逢时他们终于变的完整,原本就是同一个灵魂,他们甚至拥有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对方的记忆。双胞胎自然而然的结合,试图分享那无法排解的忧愁。而小说的结尾回忆了阿慕与维鲁沙在河边美好的结合与希望。阿慕是个慈爱而严厉的母亲,美丽而痛苦的女人。她是小说中最典型的被压迫的代表,她表面绅士的人人称赞的父亲对于她和母亲却是残酷的施暴者。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中她作为一个没有地位的女儿无法得到自己合理的上大学的权益,她的父亲甚至不肯为她准备嫁妆。她为了逃避家庭压抑和不受重视的生活而嫁给了第一个向她求婚的男人。生下了她最珍贵的礼物,一对双胞胎。他的丈夫酗酒濒临被开除时竟要求阿慕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他的职位。痛苦的阿慕坚决的离开她的丈夫并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娘家。阿慕是一个非常具有反抗精神的人,她渴望爱,渴望被重视,一生都在追逐爱和为得不到的爱而痛苦,可是她的生命一次又一次遭受打击。回到家的她被所有亲人轻视,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离了婚的女人。甚至于她的母亲,一个自身被丈夫常年殴打,深受男权主义社会迫害的女性也轻视她离了婚的女儿。而她的父亲甚至不相信她所说的丈夫的老板要得到她的身体作为交易筹码,因为他不相信一个英国人会有这种无理要求。这对阿慕来讲无疑意味着双重的压迫,来自家长制和殖民主义制度的双重压迫,在这样的压迫下亲情变的无比单薄而冷漠,甚至于这样的亲情会成为伤害人更可怕的利刃。但阿慕仍然希图成为一个自由的反抗的灵魂。因此“他们”恐惧阿慕,因为“他们”在阿慕身上感觉到了“不受驾驭的东西”,“由于这个被他们诅咒的女人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所以她可能变的十分危险”。这种不可预测性来源于阿慕“母性无限温柔和人体炸弹似的不顾一切的愤怒。”压抑排斥和爱混合成了阿慕生命中一支隐秘而绝望的乐章,这音乐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停止,而随着苏菲和她母亲,阿慕的白人嫂子的到来音乐逐渐步入高潮。她和双胞胎兄妹成为了几乎完全被家庭边缘化的被遗忘的存在。悲伤和愤怒使她终于跨过了最后的禁忌,越过自己的种性走向了她爱上的“帕拉凡”(贱民)维鲁沙。在他那里她得到了最至高无上的,珍惜的,小心翼翼的爱。即使他们彼此都知道除了夜晚短暂的相会他们无法对未来做出任何承诺,但这跨越了古老的种姓制度的,真诚的深爱的结合已经成为了历史索取的最珍贵的祭品。一场压抑隐秘的爱恋,两条纯洁无罪的生命,两段无法挽回的童年,一个家族的痛。阿慕是特别的,维鲁沙也是,他带着帕拉凡不应有的天赋疑惑和自信,他是最好的最有天赋的木匠,他沉稳可靠,他接近自然的生灵,他加入了党组织希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深爱着那个最终长成一个美丽女人的小女孩,他是一个谦卑而闪亮的微物之神。他死于爱死于背叛死于这世界的抛弃。他的父亲为他触碰了,进入了,爱了不应该的人而卑微的乞求原谅甚至愿意杀死他。他被阿慕的母亲和姑母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因他卑贱的身份和珍贵的天赋被他信任的党组织背叛,他死于触碰了珍贵的爱。他无疑是作者所设置的让读者感到痛心的角色。他美好,因此他的痛苦他的灭亡更能触碰读者内心的情感,更能呼唤起人们奋起反抗的精神,因为人们热爱美好的事物,并愿意保护它,可是却没有人来保护维鲁沙,那个在河边的月色下闪闪发光的男人,卑微的神灵。他是一个悲剧性人物,而造成这悲剧的是社会,是不公正的待遇,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的压迫,是对人权的蔑视、对爱的践踏、对美好品质的嫉恨同时也是人性的阴暗的显现。而他所寄希望的党完全没能拯救他。这也反映了在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里所谓的打着民主旗号的主义和党不过是政权的更替,不过是为部分人服务的工具,而完全无法承担救赎人民的大任。那些要求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的条条款款是击垮个人精神的曾经最牢固也最可笑的信仰。最终肯定了维鲁沙爱的意义的是他深爱的女人,她站出来说出了无人在意的爱,但是却无法换回她爱着的男人的生命。维鲁沙死后阿慕人生的音乐也真正步入了低潮。她被迫送走自己的儿子。她母性的温柔和自由灵魂的追逐都受到了致命打击,她光辉不再,生命进入死寂般的沉重和无尽痛苦。她的死亡宣告了一段抗争的彻底完结,而另一段抗争即将开始。来自她一双独特的双胞胎儿女的抗争。双胞胎的童年在苏菲和维鲁沙的死亡中宣告终结。这是死亡的力量,死去之人将带给活下来的人无限的痛苦和荒芜,这影响绵长悠远,或许就是一整个人生。一对被迫分开的双胞胎,一对有着相同灵魂的双胞胎兄妹,当他们长大到“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纪时他们重逢了。兄妹之间有着独特的心灵感应,尽管他们是一对异卵双胞胎,尽管他们已经分开太多年,然而兄妹之间还是共同涌动着让人不安的气息,遗忘世界和被世界遗忘的寂静。双胞胎的重逢平凡而沉默,然而在对这件事描写的文字中却隐隐蕴涵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暗涌,并且在双胞胎相遇后的情境中逐渐深化,暗流涌动成惊涛骇浪,在双胞胎合二为一时终于打破了最禁忌的律法,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但这段不符合理法的乱伦之恋却丝毫不令人感到惊奇,似乎他们本就应该是一起的,是完整的。或许是作者文字的暗示,或许是这实在是一对太契合的灵魂。当他们合二为一时实在让人感受到了美,忧伤的爱,无法区分开的情感和需要。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故事的高潮已经过去,而这段情感和禁忌关系的冲击仿佛高潮后的余韵,这不是不可思议的,反之正是所有的一切决定了最后的结果。两颗无法治愈的受伤的心,两具负载了太多沉重秘密的身体 ,没有人可以了解的那些有关种族宗教的失望,那些被边缘化的孤独感,日日夜夜在他们封闭的灵魂中疯狂生长,遮天蔽日。只有在生命的初始状态就已经相互熟识的灵魂才能成为彼此最大的慰籍,而他们只能借着这慰籍来逃避世间的指责惩戒和伤害。他们是小人物,是彼此卑微的神灵,他们是美丽的母亲阿慕身体和灵魂的延续,他们象阿慕一样打破了古老的律法。而他们的对律法的蔑视是更直接的对现世的挑战,是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对整个世界最沉默而又强有力的反抗。双胞胎延续自阿慕的反抗蕴涵着一种传递意义,他们是被大的文化背景所忽视的小人物,他们寂静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他们渴望的父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陌生人的爱,当他们从未得到过这些或者被世界所残酷的剥夺后,他们学会了以隐藏和寂静生活,并努力自给自足。他们在紧紧的拥抱中取得平静和温暖,在洛伊没有描写的沉默中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这部小说的内容无处不围绕着名字《微物之神》展开。阿慕与维鲁沙的爱情悲剧与双胞胎的爱的选择展现了被边缘化的小人物生活的无奈与被动。他们是美丽的,聪慧的,反抗的,独特的,他们身上有着神性的光芒,却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文章中多次提到“这是一个可以活下去,也可以死亡的年纪”并不是生命可以被轻易舍去,而是被迫在社会大浪潮下做出无奈选择的被边缘化的人群无奈的慨叹。尽管他们选择抗争,然而在历史大浪潮的的吞噬下,这抗争也只能成为一朵稍瞬即逝的浪花。双胞胎出人意外的对世界的疏离也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即淡出这个世界,类似一种归隐情怀。如果选择这个世界就要遵守它的规则,否则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而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就尽可能的疏离这个世界,做真正的局外人。可是是否真的能彻彻底底地成为局外人,是否选择放弃与世界抗争世界就会宽恕你的格格不入。没有人知道。文中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话“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吻她,他就不能和她说话;如果爱她,他就不能离开;如果说话,他就不能倾听;如果作战,他就不能赢。”柔软而真诚,钝钝的疼,他不能赢,但他却必须作战。这是小人物的爱与悲哀。他们是被社会轻视的人,他们有着世界不愿倾听的爱,但他们的爱也是纯洁的神性的,对于愿意俯下身聆听的人而言弥足珍贵的。那些爱是枯萎的草叶,是腌凤梨的甜香,是小鱼亲近的啃啄,是银色月光下一位帕拉凡对他珍爱的女神的索取。卑微与尊贵从来都是人类一厢情愿定下的法则。情感产生于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共鸣而不是等级尊卑的礼数与传统。小说最初的叙述就带给读者异常压抑的感觉,且文字中充满了宿命感,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已发生也注定发生的事实。并且其间种种意向如潮湿的植物、象和蜥蜴的尸体、压烂的香蕉,都充满了热带地区让人头晕眼花的糜烂腐朽,仿若湿滑的触手般裹住心脏,充满了地域性色彩。这是一部令人痛心的小说。残酷而忧伤的揭露了印度的男权主义,父权主义,殖民主义,宗教弊端和强者对于被边缘化的弱者的剥削。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最古老的流传的法则。是否被所有人认为是正常的就并非异常,是否延续几千年的的规则就是最公正的规则,是否我们所做的价值判断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而双胞胎的乱伦之恋更是将这个问题血淋淋的抛在了读者的面前,他们该受到唾弃吗,他们是病态的吗,那个文章中因自己的小男孩恋人被带走而开枪自杀的男人罪有应得吗。我们是否有资格去评价这一切,去指摘别人的世界。我对于道德界限的设定一向很困惑,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正义,我想我可能很难在我短暂的生命中寻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却是我最大的疑问也是最令我不想直接面对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无限延展终有一天这些会成为这个世界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在这之前仍然会有许多无谓的牺牲,时间终会给出答案,代价却无比昂贵。
  •     在放弃了同时看几本书的方式后,又开始了在图书馆里玩儿偶遇。这种偶遇似乎没有什么标准,但是又被什么所束缚,就是这种没有目的的目的是一种奇妙的享受,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书都不想看~~看前几页没看出是一位女作家,抵触在文字开始前看到作者长什么样子,眼睛喜欢的心不一定喜欢,心喜欢的眼睛可能看不上。有时候,外面的天阴了脸,积压的不高兴终于挂脸了,似乎有什么事很重要,需要马上去做,但是,我就想翻开一本书,看看这个世界里的别人的心情,别人是怎么活过的,好像自己的生命就没那么紧张了,放松了,放下了,放开了,原谅了。这本书多少受马尔克斯派的影响吧,时间时而快进又立即倒退,看的时候要特别专注,不然就跟不上了,就和主人公走丢了,还得从头找。所以,有时候,我想看这样一本书,不用想当下生活和自己的未来的书,用别人的生活生活不会太累,也不用负责任,也不用选择,甚至他选择了你不敢选择的生活。有一定时代背景,但是远远没有《百年孤独》恢宏,发展到中后段显得有些磨唧,因为缺乏,专注于个人在时代中的命运,而没有对时代本身有太多的描述。有时候,对着电脑,突然厌烦了前进,就想打开一本书,随便翻开一页,没头没尾地看会儿再合上。好像能有一个新的起点似的。呵呵。看书久了,可能和书里的人和写书的人很熟似的。今天凌晨杨绛先生去世了,火烧了一个世纪的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混杂即是印度,一片残酷而绝望的殖民地,充满不公和悲苦。
  •     哪里还有那利啊。傻瓜。即便不被认同。即便被抹去了存在。即便是打破了爱的律法。只是纯粹的需要,还是可以动容,无奈又忧伤的那种动容。
  •     比喻和重复令人印象深刻
  •     你必须慢下来,慢慢的去咀嚼。 直到每一行字都行如流水般的滑过去,直到你清晰的看到水中的虾蟹,泥泞,那就是最好的速度了。 笔触细腻的不敢信。
  •     今年最爱
  •     用最平实的词句写出最荡气回肠的黑暗。 看开头几章还觉得相关历史背景的匮乏不利于体会书中人物的悲喜,越往后看越佩服于作者抽丝剥茧的从容笔调,对这种把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写成一个国家的一部时代史的胸怀毫无抵抗力。 时间线的跳跃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是那种听喜欢的人讲话,可以罔顾时空因果逻辑顺序,最后虽然故事的全貌也都了然于胸,但情节本身已经不重要了的感觉。
  •     (看完结尾分析好像有点明白个意思了 没办法 第一遍没懂。好久以后再来吧。 )神一样的描写。 轻描淡写下的人性 爱 疯狂 希望和无尽的喜悦。 令人触目惊心的 阶级间的历史矛盾。 日后会再读。
  •     简直太棒了!怎么能写得如此深情而不做作(翻译或许有帮助?)。同意讨论情节对她是一种冒犯,正如卷后的论文批评,将小说置于各种理论之下进行解剖,是一种暴力。艾斯沙和瑞海儿不是各种隐喻和符号,他们只是自己小世界中的骨盆大使和“东京爱”喷泉,这不值一提但也不容忽视,因为微物也有神做主。
  •     叙述的很迷人,就是故事看了难受。
  •     文字很细腻,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赞不绝口
  •     虽然翻译前后有些不一致,虽然再版的企鹅精装还有几处别字……
  •     愿历史不再将那利深深束缚。
  •     #011#微物是卑微的弱势群体,也是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卑微平凡的爱却有着逾越阶层天堑的力量,微茫渺小处自有高尚宏大的神祇。也是因为文字太优美了,细节描写太精彩了,那些最深的矛盾与罪恶不再是一个冠以空洞前缀的名词,赤裸裸地在洛伊的笔下暴露出真面目来。
  •     ……
  •     大段大段的比喻和描写看多了就腻了
  •     有时候觉得柔情太盛,不过也无所谓,多一点就多一点
  •     描写出色。
  •     今年读到最好的作品,应该没有之一~~细腻平淡的笔触,处处流露深情和绝对,用细小的事物逐步构建出整个印度社会的缩影~~印度式魔幻现实主义,打乱时空的时间线,意识流的述说,孩童视角的纯真,整个情节的构思巧妙之极,语言上那些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惊叹,也让人会心一笑,但随之而来便是那淡淡的悲伤~~故事的背后更是催人泪下,三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历史和文化这个幽灵所囚禁,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有的只是无尽的心碎和绝望,爱只能通过古老的法律来实现,无论是爱谁,怎么爱,爱多少,写出了三代人悲欢离合,也借此映射出这个印度民族的愚昧和卑微~~~
  •     20170206。阿慕。文字的用笔仿佛通灵一般。
  •     很喜欢的细腻文字,勾勒出幅幅有时光印记的画面。读得很慢,作者善于捕捉情感细节并用光怪却贴切的比喻或意象,跟着想像感受会深远。最近对印度的好感upupup若了解多些印度历史和宗教配合读就更好了。[喜欢这个版本的封面配图,企鹅良心
  •     读书不多,这本是人生前段读过的描写最细腻最自然的。每个场景、心理变化作者都找到恰到好处的比喻,情感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今年最佳
  •     读完很久不敢标。精装版的油画封面很好看。事情并没有那么难的。bless...
  •     优美
  •     非常艰涩,几乎没看懂,每个人都不简单,有变幻莫测,跳跃丰富的内心戏,而且说话不多,人与人之间用眼神和微笑就传达了千言万语,,,
  •     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精确的刻画,第三人称下也有很深的代入感 叙述如同旁白,仿佛画面与声音是分开的
  •     张悬推荐。的确是敏锐的心灵,清澈的眼光。一直叙事不断交织不断呼应。充满了绝望和残酷的小说,但是也充满了神秘而天真的意象描写,让整部小说灵动万分,充满某种意义上的神性。卑微孤独,肮脏又圣洁的灵魂。(非常欣赏译者)
  •     反正短评肯定写不下了……真的非常,非常好看。要很耐心地看完才能感觉出它的好。
  •     语言像诗一样轻灵优美,悲伤却浓重得化不开。
  •     故事是好故事。不过那种琐碎凌乱和隐喻。让人差点就想放弃了。在铺垫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后,情节才开始渐渐明朗。再看一次的话,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迂回和隐喻,才能真正接触到其写作的魅力。读这书会让我想起《杀死一只知更鸟》。
  •     看过会有淡淡的忧伤
  •     她的头发上有一朵干燥的玫瑰。 她转过头来再说一次:“那利。” 明天。
  •     classic..very beautiful write
  •     超喜欢。
  •     好故事,坏故事
  •     很美的文字,如诗一般的语言,惆怅,哀婉,绝望。从女性的视角,看待传统印度社会中畸形的一面,对女性的歧视,种姓制度的黑暗。
  •     【十分】相见恨晚,舍不得说再见呢。一曲印度中产阶级与帕拉凡禁忌恋的怨懑挽歌就这么唱完了,那利...
  •     印度的种姓制度至今依然没有被社会废除,所以悲剧也会继续发生下去吧(-ι_- )
  •     这语言,就算是翻译成中文,也是美不胜收,简直要妒忌普伊观察微小事物的能力了,贴切又痛苦。然后就在这样的语言背后,是殖民主义的悲歌,真的看得教人心里难受,但是爱仍然是最后的注脚。真正好看得不得了啊,值得用英文版再看一次。
  •     作者文字功力实在太强大,穿插交错的叙事,自然展开的伏笔层层叠叠从开端引向最终章的事件起因,阿耶门连的粘腻潮湿昆虫四散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印度人民在政治、阶层观念、爱情下的挣扎,“那规定谁应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除此之外 着迷于微物之神那章阿慕梦到独臂失落之神的描写 一定要读很多遍的一本!
  •     昨天读完了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这本书就像瑞海儿蹲在“历史之屋”的石阶上,翻阅旧照片,这些照片随意的安插在相册里,随着翻阅,一段段时光,一段段回忆呈现在眼前,时而是眼前的物景,时而是祖辈的过往,时而是她的异卵双胞胎兄弟,时而是妈妈阿慕(31岁,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时而是被他们“爱死”的“微物之神”维鲁沙,时而是“刽子手”姑婆…… “黑暗之心”阿耶门连让克拉拉的女人和孩子窒息,让帕拉凡边缘化。 翻阅这本书,作者细致入微的场景和心理刻画一幕幕映现眼前,一个纯净和肮脏并存的现实世界,一个存在不如消亡的世界,头一遭,感觉死亡不是最可怕的选择,而是一种解脱。 刚买这本书的时候,试读了几页,只是赞美文笔的微观生动,真正读起来了,才发现这微观生动只是一个入口……
  •     种姓制度下,贱民的悲剧。 后殖民下的印度人,仍受英国殖民者遗留的阴霾。
  •     失落之神,微物之神。他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吻她,他就不能和她说话;如果爱她,他就不能离开;如果说话,他就不能倾听;如果作战,他就不能赢。
  •     不知道如何描述和表达,这是一本好书。
  •     第一次接触除中国和日本之外的亚洲文学作品,也是第一次看关于印度的书。 时不时的会看到印度女性受暴力伤害的新闻,而这本书的女作者在故事中所描写的,关于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阶层所受到的歧视,在印度的一些地区会遭遇怎样的生活经历。而故事的框架,是以一对异卵双胞胎为故事核心的整个家族对于一次悲剧的前前后后,看完后觉得非常沉重。通过这本书,我也第一次对于印度文化有了了解。
  •     如书名,把视角放在微物上,通过不断的碎碎念,来构建一个庞大的神秘国度
  •     作者优美细腻的文笔,灵气十足的比喻和意向,似乎能让人感受到印度的潮湿闷热,丰富的气味,尤其是在那个环境里美丽但受伤的女人们。
  •     错综的家庭关系,也能滋养出爱情之花。
  •     真的觉得这是今年读到的最好的小说之一。看似杂乱的叙说,却是步步紧逼,让故事本身更吸引人。作者也在作品中展示了自己语言的天赋,有些句子,断开来就是独立的诗。而对于爱的描写也让人感动,孩子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女性对男性的爱~男性对女性的爱~朗读了一些章节,泪奔啦~
  •     华美的文字哪怕是从另一种语言翻译而来也带着对每一个事物最精致的描述,但又并不影响故事本身带来的悸动。
  •     交叉型的叙述虽然不容易读,但是容易让故事产生逻辑联系,虽然我不是很喜欢那些神秘的幻想般的描写,有些段落让我读得不耐烦,可作者的写作水平相当之高,穿插了很多的像马力克电影里的无边无际的想象呢喃,还是能把故事的主线抓在手里,从开始从结果从内容从母亲到儿女的遭遇,像双头蛇一样头尾相接形成最终的圆。翻译尽量还原了原著里印度文化的氛围,当然这也让人读得有些辛苦,但是不影响理解那些被文化和传统束缚的自由的生命。似曾相识,感同身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