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竞技会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20813510X
作者:[英] 玛丽·瑞瑙特
页数:284页

作者简介

《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的垂死开篇。公元前323年的巴比伦皇宫,笼罩在沉重压抑的气氛之下,昔日的帝国统治者已日薄西山,而他身后遗留的子嗣此时尚未出生。弥留之际,亚历山大只留下“给最强者”的遗言就去世了。
自此,亚历山大周围各怀野心的将佐、亲属,为了夺得帝国继承权开始了一段混乱的斗争:有人毫不留情地剪除异己;有人被迫推上台前扮演傀儡角色;有人结成脆弱的同盟,很快又挥戈相向……
在权力斗争的旋涡中,人人都是棋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亚历山大曾经苦心经营的庞大帝国正走向不可预知的结局。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作家张爱玲、英国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挚爱作家—玛丽·瑞瑙特
公认巅峰巨作“亚历山大三部曲”第三部
阴谋与陷阱,复仇与角力,在这里同台竞技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的帝国,正面临分崩离析的命运
玛丽·瑞瑙特对于历史小说家及其读者们都是一道光照。她不会假装昔日和今天一样,古希腊人和我们一样。她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奇异,纤毫毕现、准确无误,挑战我们的价值观,勾引我们的好奇心,领着我们穿越一块动人而愉悦的域外地景。
——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
以很多人来说,对古代世界感兴趣,就是对玛丽·瑞瑙特感兴趣。她的作品对古代现实把握得真切,感受得真切,如今无人能及。玛丽有一种天赋:知道怎样在某些时候用寥寥几笔说出千言万语。
——罗宾·雷恩·福克斯,《亚历山大大帝传》作者,历史学家

瑞瑙特的写作技巧让我们沉浸到作品的世界里,把我们带入它的奇异、狂暴与美好之境。一种文学魔法,如此令人信服又充满创造性。
——《泰晤士报》

内容概要

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1905—1983),以描写古希腊的历史小说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其作品传神地展现了忒修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历山大大帝等名人的生平。
瑞瑙特出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大学时的老师包括著名希腊学教授吉尔伯特·默雷(Gilbert Murray),和后来以《魔戒》成为一代文豪的语言学教授托尔金(J. R. R.Tolkien)。大学之后,她在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医院(Radcliffe Infirmary)学习护理,并跟日后的终身伴侣朱莉·穆拉德相遇。二战期间两人曾专职照料伤兵。
瑞瑙特第一本小说发表于1939年。1948年以《归于夜晚》赢得高额文学奖金后,携朱莉移居南非。其后的写作生涯中,瑞瑙特先以同性爱情故事《御者》震撼文坛,继而转入一向令她痴迷的古希腊历史,共写出八部考据翔实、想象驰骋的大师之作,包括《残酒》《国王必须死去》《海里来的公牛》《阿波罗面具》《颂诗人》与“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至今广受喜爱,长销不衰。


 葬礼竞技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公元前323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如果翻开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这一年“五国相王”,导致“周”完全变为一个分裂的地方政权,中国完全陷入诸国争雄的时期。也在这一年,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西方世界陷入分崩离析。在他短短三十年生涯中,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但几乎在他死去的同一年,这个没有继承人的帝国四分五裂。这个人,当然是亚历山大大帝。抛开一切历史的陈词滥调,亚历山大其实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情人、王者。这是玛丽•瑞瑙特刻画亚历山大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点。《天堂之火》塑造一个马其顿少年如何成长为国王,并以腓力王被刺杀、亚历山大登基为结局。《波斯少年》从大流士的男宠巴勾鄂斯的视角塑造亚历山大整个远征生涯,加上《葬礼竞技会》,玛丽•瑞瑙特这三本书并称为亚历山大三部曲,基本还原了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最终回,《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这个沦落凡间的神袛的垂死开篇,刻画了对他的信仰崩塌之后整个帝国的裂变。亚历山大不止富有人格魅力,在他的部下眼里,他本身俨然是一种信仰,象征渐已远去的英雄神话。不管其母系是否确属赫拉克勒斯血脉(她的母亲一直坚信如此),但说亚历山大沉浸在荷马神话中长大却不为过——他自比阿喀琉斯,鼓励热血男儿重拾英雄时代的荣光。凭着对他的信仰,马其顿人、希腊人、波斯人走南闯北、东征西讨,踏平欧亚非三洲。他渴望着去远方的梦想,也让将领、兵士相信这个梦想的真实存在,不断地创造奇迹——在非洲,他被尊为法老;在波斯,他被奉为神袛;在死后,他成为永远无法超越的神话。亚历山大身上有一种感染力,让身边人为他赴汤蹈火:“他有一个谜。凡是他自己相信的,他能让它看上去能够做到。而且我们也做到了。他的赞赏是珍贵的,我们为了他的信任不惜性命;我们做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他死的时候,我知道他也带走了他的谜。从此以后我们就和别人一样,受制于大自然设定的界限……”其实,这是一种信仰。他的帝国、他的荣光维系于一个闪亮而脆弱的点:对他个人的信仰。他们,为他征战四方,只为对他一个人的信仰,为了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如今,很难想象还能有他那般迷倒众生的领袖——亚历山大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邪教教主亦及不上他的影响力:侍从、将佐争相模仿他的发式、行为举止,达不到他的期望时,他们会自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临死时,士兵叛乱造反,只为目睹他的病容,死后又躁动地瞻仰他的遗容,然后又羞愧得静默。他指向哪里,那里必定被踏在他的脚下。当时,亚历山大死在巴比伦,马其顿还由摄政监国,却无留下继承这片江山的子嗣。这个信仰破灭了。你无法想象,当这个信仰破灭时,这支庞大的军队、整个帝国将去往何处。形容整个国家对亚历山大去世的反应,瑞瑙特用了一句话:“有天地变色而前路茫茫的沮丧。”沮丧之后,便是分裂。有人说:“健在者之中谁也不够披上亚历山大的王袍,抢它的人将会毁掉自己。”英年早逝的亚历山大没有留下能继承王位的子嗣,只有两个遗腹子。唯一够格披上王袍的人,即他的挚友皆军队统帅赫菲斯提昂已在他之前因病去世。一块大肥肉,无数个虎视眈眈又势均力敌的野心家——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兆头,往往是帝国分裂、杀戮横行的预兆。对他敬爱有加的军队,对他俯首称臣的古老王国,在他死后却逐步走向分裂。谁都想继承他的衣钵,延续神的荣光,但他建立的庞大帝国,维系于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可以加之统辖其下的,唯他一人而已。《葬礼竞技会》讲述的就是信仰破灭后分裂的故事。在亚历山大的光辉下,瑞瑙特在《葬礼竞技会》中塑造了一个个才华不济又充满悲剧性的将佐、亲属、女人,他们要么渴望及上亚历山大的光辉、要么携着妒忌之心要与他一争荣光,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失败了。以往凭着对亚历山大的信仰,“他们像一乘战车那样并驾齐驱。他死了,就像御者倒下之后的战马乱踢乱跳,而且也像马匹似的使自己遍体鳞伤。”在无数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队哗变、宫廷政变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是女性在整个争夺战中的角色——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遗孀罗克珊妮、表妹欧律狄刻。女人在英雄战争时代注定要成为被动的角色。她们改变、折腾、颠覆,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逃不过被操控的命运。母亲奥林匹娅斯为了亚历山大一辈子都与全世界作对,却有一种说法称亚历山大十年征战在外,只为远离自己的母亲。临终时,她想道:我把天堂之火带了下来,我光荣地活了一世;天空一个霹雳,一切都没了。遗孀罗克珊妮毒死了亚历山大另一妻子的腹中胎儿,几年后她的儿子死于中毒。说到欧律狄刻这个人物,必须先讲讲玛丽•瑞瑙特的写作手法。在戏剧中,有一种说法叫“切入点”——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庞大的,而戏剧(也泛指文学艺术)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选择从某个合适的时间点、角度切入,去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玛丽•瑞瑙特对《葬礼竞技会》进行故事编排时,将“切入点”这种写作手法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首先,面对亚历山大死后各色人物反复你争我夺的大量素材,她选择“编年史”的方式,按照年份拣选最有利于推动情节的特定时段简练含蓄地揭露当时帝国的处境,不断往后推,直至公元前286年结束。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还有,她很善于从其他人物的角度去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烘托出主要人物的人格魅力。这种写作手法在《波斯少年》中屡试不爽,玛丽女士让我们透过巴勾鄂斯的视角看到了充满人格魅力的亚历山大。同样,透过欧律狄刻的视角,玛丽女士讲述了一支军队从统一逐步走向分裂的整个过程,期间还侧面描写托勒密(即亚历山大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埃及托勒密王朝创始者)的高大形象,顺带又从后人的角度拔高亚历山大的形象。但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看,欧律狄刻这个角色不止具有悲剧性,讽刺性更甚。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玛丽•瑞瑙特代入了很多自身的思考。她有意地塑造欧律狄刻这个人物,将之与亚历山大相对比。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性——正统皇室血脉、少年英雄梦想等等,但他们性别不同,走的路亦不同,若欧律狄刻甘心接受命运的话。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她嫁给傻子国王,并操控他从将领手中夺回实权。演说途中,傀儡丈夫傻相毕露,军队哗然,正当她准备起身救场之际,讽刺的事情来了——她感到双腿之间有异样,原来是月经提前来潮。她半遮半掩,信心早已失了一大半。她不断去突破,却发现命运时时为难。这不禁让我想起伍尔夫杜撰的关于莎士比亚妹妹的故事——同样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文学野心,哥哥功成名就、流传千古,妹妹死在无名的码头。最后,欧律狄刻被奥林匹娅斯赐死,她选择了自缢。《葬礼竞技会》描绘的是悲剧人物众生相。不止女性,多少义薄云天、呼风唤雨的将佐、勇士碾压在命运的巨轮下。亚历山大却是唯一的。他是神的后裔、天堂之火,受教于亚里士多德,年方十几便摄政监国,二十岁登基为王,父亲腓力王统一全希腊,为他远征亚非打下基础,加之他勤勉好学,有着一份追求荣耀、留下伟绩的急切渴望。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试问还有谁比亚历山大更具备充足的条件创造奇迹?亚历山大神袛的光辉逝去之后,这些曾经与神同在的平凡人试图与日争辉,最后遍体鳞伤。神的时代已然远去。既然整个帝国是维系在对亚历山大的信仰上,那么信仰破灭之后,这一切也该散了。
  •     回望历史,恐怕再难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亚历山大一样,这么年轻就南征北战,一统江山,成为命中注定的最强者,却在最终的继承遗嘱中,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随风而逝。这场关于英雄的人生盛宴,亚历山大大帝却没能笑到结束,在众人酒酣半饱之时,就已经完全缺了席。《葬礼竞技会》作为玛丽•瑞瑙特“亚历山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和前两部《天堂之火》、《波斯少年》相比,《葬礼竞技会》少了一些明快恢弘的感叹,更少了一丝真挚的情感,多了一分沉重压抑,如同《狼厅》中所说的那样:“人对人是狼”,曾经围在亚历山大身边的权臣也好,将士也罢,甚至是女人,都开始在逐渐浑浊的朝局之中,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那句“给最强者”的遗言如同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开始时,分歧女神抛给三女神的黄金苹果,那是一个诱饵,甜美又危险,使得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只为了得到了那个至高无上、可与亚历山大比肩而立的位置。在这些人中,以一抹女性姿态出场的欧律迪刻显然极为抢眼。她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有泯灭众人的雄心,更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手腕和魄力,她为了权能够嫁给傻子,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向上爬,活生生地简直就是第二个“亚历山大”。但她终究成不了亚历山大,女性的身份或许早就已经出卖了她,欲望和梦想在混乱中交织,命运的无情操纵,在瞬息万变的阴谋里,她由不得自己,或许也早就已经看不清自己,于是只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历史无情地碾压与遗忘。而在这些血淋淋的斗争当中,唯有亚历山大的光辉形象永远都不会改变,“黄金苹果”依然是他的所属物,纵然是千辛万苦夺得了王位,却再没有谁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玛丽•瑞瑙特看似已经将目光从他的身上挪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历山大的影响又何曾真正地消失过?所有人,都不过是在追随着他的影子,希冀有一天可以追上去。可是偌大的王国疆土渐渐分崩离析的事实,说明着一切——英雄已经末路,曾经的传奇与信仰,终是一去不回。芸芸众生都在,只是他已经不在了。
  •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从描写少年亚历山大的《天堂之火》,到写亚历山大“正传”的《波斯少年》,最后来到了这本《葬礼竞技会》。在这部作品里,亚历山大最终身故。他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帝国、“失了国王”的众人,以及因此而瞬息万变的政局。于是《葬礼竞技会》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收尾,其实是“以缺席来显现他的伟大”(译者郑远涛)。而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征服者的亚历山大,他昔日展现的勇气与节制,可以与此后人们的愚昧彷徨和勾心斗角形成明显的对比。或许着实,任何人的缺席,都不会影响这颗星球的正常周转,但一个英雄的退场,就好像是突然抽掉了一根核心的支柱——于是倾覆在所难免。玛丽•瑞瑙特在这部作品中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叙述体例,这与前两本作品是不同的。单纯用时间来串联这个故事,客观上讲或许是因为主要人物的退场,其他线索难免显得驳杂;而主观上,这或许宣告了作者情感上的淡漠——没有英雄的历史,只是一段混乱不堪的时光。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时光,也仍旧是有其希望的。一个同样出身高贵、富于野心的角色一度让人看到的再度迎来一个“英雄时代”的可能。但这位同样梦想自己可以续写亚历山大的辉煌的女人欧律狄刻显然面临了更多的阻力:她终究无法像亚历山大一样拥有“天堂之火”一般的气魄与力量,而她的女性身份,又使得自己必然要面对有关英雄与文化传统的双重压榨。随着众人结盟碾灭了欧律狄刻的雄心,她的自我成长,也成了昙花一现。很大程度上说,借由亚历山大大帝的“唯一”,玛丽•瑞瑙特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众人在平庸生活里的徒劳。远古时代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缘起于人对自我力量的确信,以及自我生存状态改造与控制的企图之上的。于是“勇气与节制”才会成为古希腊神祇之上的箴言。但平庸终究还是普遍的状态,因为人到底很难摆脱贪婪,而欲望与梦想永远是难以区分的概念——二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追逐时的方式。欲望的达成,是要不择手段地践踏他者——直到推诿自我;而梦想,只能靠征服来实现。那艰难可想而知,因为首先和最终要征服的,其实都是自己。有人说,一切混乱的肇因,是亚历山大并没有在生前为自己的身后做好铺垫,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猝然长逝。但请不要忘记,这个独一无二的英雄,他是无可取代的“天堂之火”——而非众人的保姆。他的征服,是上天对人类的悲悯。于是人们才如此怀念英雄时代——毕竟作为追随者,脚下的大地从未如此坚实。可若仅凭平庸的人类自己,如此的辉煌,恐怕永难再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终于要来了……(嘴角流血
  •     所有的人,多么地怀念并非历史洪流上的浮萍,而是骄傲地塑造着历史河道的光荣往昔啊。不论他是金棺里不朽的身躯、一个让人嫉妒的童年阴影、一个幽灵,还是一尊神、一个信仰本身,他都是唯一的。世间再无亚历山大,我好难过。
  •     哀婉而辉煌
  •     死后的乱局之精彩,看得觉得从来没那么开心过自己去过亚历山大
  •     英雄之伟大,在其盖棺之后更显,即便是在他未出现的小说中:“银币上狮鬃纷披的头脸,从他的金棺左右着她的命运”(欧律狄刻),或“那些傻子要求有权亲吻他,好吧,那是他的魅力,我永远不会有,但同样,别人也没有。”(托勒密),再或三十多年后、几千年后,“月桂叶的金环,在地中海的微风中轻轻颤动,栩栩如生”。三部曲第一部是一人为主,少年成长,帝王气魄;第二部是两人交织,情感成熟,小舟大河;第三部为战争编年史,喧嚣乱象。三本都推荐。
  •     拖了很久才看完这最后一本,可能我心里就是很不愿意接受亚历山大已经离开的事实——瑞瑙特老师的优秀之处,在于读者在阅读前明明可以冷静地处在旁观者角度(因为很清楚这是历史小说),看罢却深深产生了同理心,陷进主角的悲痛之中
  •     虐die
  •     “……我们为了他的信任不惜生命;我们做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过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
  •     当一个伟人物突然离开,小丑们接连登场。肆无忌惮的玩弄着神明的意志,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
  •      很多人追问:为什么亚历山大会有如此成就?托勒密最后说:“他有一个谜。凡是他自己相信的,他能让它看上去能够做到。而且我们也做到了。他的赞赏是珍贵的,我们为了他的信任不惜性命;我们做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他死的时候,我知道他也带走了他的谜。从此以后我们就和别人一样,受制于大自然设定的界限......”
  •      神明死后凡人的生活,想要摹仿他行壮举的人皆身死。巴比伦的祭司说国王死后星运长存,种种变化仍是因为他,人们在欧底律刻身上看见他,在托勒密身上看见他,在奥林匹亚斯身上看见他,似乎人人都在为他而活。 而最终没人再是他,活下去的只有承认自己将重回平凡的人。而亚历山大的神庙中橄榄枝金如太阳。 对前两作的Reference很多,仍是不忘给赫菲斯提昂各种露脸机会,巴高斯的人格倒是成熟了很多。看完三部曲仿佛自己也老如灰石…
  •     落幕。
  •     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过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我们也行过了奇迹。可谓英雄魅力的极限…
  •     人名太难记了 哈哈哈
  •     “当我死时,将会是一场海难。当一艘大船沉没,附近的人也会卷入漩涡中。”
  •     从6年前的《波斯少年》起,终于盼到了亚历山大三部曲的终章。英雄的缺席到底让这个结局没有经年期待的那么酣畅淋漓,没有了荣光、热血、壮志和辉煌,仅仅是凡人的争斗、权术、阴谋和背叛。亚历山大之死,终结了一个时代。
  •     亚历山大来时,“一种狂喜,漫山遍海,充溢大地”,走时,“土地焦黑冒着烟,热炭迸出火星,仿佛烧过的山丘”。夏草雄兵皆梦一场。
  •     终于最后一本也看完了。虽然明明这个故事很久以前就讲完了,故事里的人在我出生前很久就死了,还是看得我很难过啊。
  •     原本是三部曲里不太喜欢的一本。但这次重看,感受却不一样。无法共情的主角,以及群像,大约在以前是障碍,现在变得接受了。或许在三部曲中最有历史感,充满简笔画的悲凉
  •     终于。2016.03.27
  •     出了???有生之年!读完整个系列,唏嘘不已又十分满足,真是给历史爱好者的丰盛大餐。
  •     我看的是译者定稿,如今正式出版了。亚历山大三部曲的终曲,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整部作品动人心魄,值得阅读。
  •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     少女心泛滥!
  •     【卡山德家族灭门过程读来仿佛是某部希腊剧中复仇女神的安排】
  •     主角已死 多年前党争的混乱局势读起来是香料焚烧氤氲在鼻尖的悠长和浓烈,亚历山大虽然已经归天,但他的名字一次次地让余烬再窜成火焰。“我们只是被他感染过的凡人,当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
  •     英雄之伟大在于时过境迁。
  •     三部中,最爱这部。描写众人在亚历山大死亡面前的措手不及,以及萌发的权利欲望。"记住,你们有多大的损失,意味有过多大的幸运。无论往昔还是未来,唯独你们跟亚历山大同光共荣"。"伟大"是如今最缺乏的单词。而这把天堂之火,我们连他的坟墓都找不到。不过,"秘密"是最好的故事注解。
  •     看到最后很感慨,这一幕幕的闹剧如同某种希腊的悲剧,无数人为了王位赴死,更多人则是被牵连进去。而到了最后,其实一切都是虚空的,托勒密拒绝摄政的那一次可谓明智,他留下来,见证历史,也见证命运。
  •     “这么些大人物。亚历山大活着的时候,他们像一乘战车那样并驾齐驱。他死了,就像御者倒下之后的战马那样乱踢乱跳,而且也像马匹似的使自己遍体鳞伤。”
  •     一改前两本充满热血与壮志的豪迈传奇,亚历山大终曲用平静的文字描绘了一场暴虐的争夺权力与名誉的游戏。那些曾经与亚历山大一同熠熠生辉并驾齐驱的英雄与女杰们,在他死后失去加诸其上的枷锁而上演出如此疯狂血腥的闹剧,在令人扼腕长叹的同时,也难免怀念亚历山大生前的夺目光辉。
  •     无法战胜的死者与不死者
  •     太阳底下无新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过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亚历山大死后都没心情好好看三部曲最后一本了。三部曲看下来如从新生儿走入老年,从开始的满眼新奇,到最后的满心沧桑。顺便,玛丽奶奶的战争描写是弱笔。
  •     看完饭上托勒密
  •     三部曲补完。原本对亚历山大死后的剧情没有太大兴趣,但是这本写得意外得好看,神的传说完结了,但人的历史还在继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分裂动荡的时局中死于形式各异的权力斗争。比较可惜欧律狄刻妹子。就剧情来说这部大概最为紧凑,最具历史的苍凉感。亚历山大死去了,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     其实会买这本书很大的原因还是想看看巴勾鄂斯的结局。当初看波斯少年内心就觉得十分悲凉,但对他来讲或也可以算作不错的结局。很多细节的描写或许还是过于演绎了,所以并不是很吸引人。
  •     熄灭的天堂之火留下烟尘
  •     亚历山大不在了,亚历山大无处不在。如果亚历山大多活二十年,世界会不同么?也许会,但更大可能是不会,在印度,他的征程已经到头了。除非老兵老去,新兵渴望。
  •     译本简直完美,非常好的翻译,史诗级著作
  •     这是一次没法不令人脱帽致敬的书写。Dust to dust,但英雄曾存在过的这个世界,不论在那之后破败得多么不堪,总还是会因此熠熠生辉。
  •     亚历山大在他之后的时代熠熠生辉 士兵因他不对他的母亲兵戈相向 奥林匹娅斯在生命的最后保有尊严和威严 想着“我把天堂之火带下来了;我光荣地活了一世” 罗克萨妮在儿子的深眼窝中看到亚历山大 连他中毒时的暴怒都让她忆起亚历山大唯一一次对她的暴怒 卡桑德罗斯因嫉妒和恐惧谋杀亚历山大之子 托勒密后半生维护亚历山大的名声记录他的传奇故事 巴勾鄂斯远离王权争执终生爱慕守护着亚历山大沉睡的躯体 他人已去 却仍在金棺中注目和影响着这个世界 背叛的人的结局由希腊式悲剧中的复仇女神安排 忠诚的不辜负信任的人独享繁荣 他从不忘记一桩善举 帝国的分崩离析让人扼腕 我更惊讶于亚历山大明明不出场 却还是魅力荧目 神秘且伟大 凡是提及他的名字处 都有光和爱和不容抗拒的力量 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 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过的凡人
  •     一切尘埃落定,他将居于俯瞰辽阔大海的亚历山大港,在黄金宝石的墓冢之中安然沉睡,他将与自己的伙友爱人赫菲斯提昂再次相遇,并肩进入赫拉克勒斯的神祗宫殿,而他的传奇将由托勒密诉述传行于世,他将了无遗憾,无论其身后,横跨欧亚的宏伟帝国将怎样分崩离析,那都与他无关。亚历山大的一生,如此光辉灿烂,他始终奉行着自尊、胜利和荣光的使命。而那些其死后如恶狗柴犬一样撕咬吞食权力和王国的人们,行事可鄙,面目可憎。正是亚历山大光辉的终身与他们对比,才彰显其为神的一面。瑞瑙特的文字优雅含蓄而包含力量,而郑远涛的翻译则恰到好处,既不逾越亦不折损。葬礼从多线程收束,每一个与亚历山大关系密切的人都未能逃脱权欲的追逐,而命运总是如此作弄于人,唯有光明磊落的人能够坦然行走在大地之上。亚历山大的伟业,终究能够在世上流传不朽。
  •     基本就是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亚历山大在时他们可以并驾齐驱,而王一去世他们就像失去御者的马一般失控。
  •     。。。。歷史亂,瑪麗文筆美如畫。
  •     卧槽男神终于下手翻译了!!!!!!!!!!!!!!!!!
  •     凡人的嫉妒与狭隘之火 // 托勒密自知托勒密克制 // 那褶褶生辉的少年 // 还有那波斯少年 // 向往亚历山大港
  •     如果亚历山大在进军亚洲前留下一个儿子……(可惜没如果。
  •     缺席的伟大!瑞瑙特女士一旦脱离了低级的情情爱爱,立马恢复了应有的水准。甚而我觉得这是三部曲里最好看的一部。
  •     只不过是平凡,在亚历山大尚未消散的余辉下显得如此丑陋。
  •     最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