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中的帝制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15404086
作者:张鸣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现状,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等史事,读来既有趣味性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书籍目录

目录
CONTENTS
序 我为什么要写张勋复辟 / 001
第一章 从府院之争说起_ 001
后袁世凯时代,天下,还是北洋的 / 002
半总统制的制度陷阱 / 007
“凤雏”徐树铮 / 011
契约精神的丧失 / 016
第二章 对德宣战的纠葛_ 025
站哪边,真是个问题 / 026
绝交而不参战的民意 / 031
本是生就矮人,实难暴成长汉 / 035
第三章 督军团政治_ 045
督军团的缘起 / 046
反过来叫,声音照样大 / 049
总理可以请辞,总统不能罢免 / 053
不给段祺瑞面子,也就是不给北洋系面子 / 056
第四章 复辟烟云_ 061
士绅政治下的晚清 / 062
复辟三巨头 / 068
第五章 张勋来了_ 079
空头督军的简历 / 080
治兵者张勋 / 084
第六章 徐州辫子兵_ 093
当兵是吃粮,为匪也是吃粮 / 094
忠诚、倔强、强悍、土 / 098
第七章 张勋小影_ 109
农民企业家的范儿 / 110
仗义、念旧、冬烘、颟顸 / 114
第八章 徐州会议_ 121
一个武人干政的聚会 / 122
政坛闹“瘟疫”,能指望的,居然是个蹩脚“大夫” / 129
第九章 在火炉上被烘烤的黎元洪_ 139
大富大贵的老实人之相 / 140
这个家到底谁当 / 143
不得不犯的错误 / 149
第十章 复辟进行时_ 159
都是两边押宝,两边不放钱 / 160
尽换五色旗,升起黄龙旗 / 165
复辟后的政治安排 / 169
第十一章 讨逆,讨逆_ 185
段祺瑞运筹讨逆 / 186
捍卫共和的文胆——梁启超 / 192
北洋系众生相 / 194
第十二章 游戏战争_ 209
几万军队参与战争,伤亡二十五人 / 210
不是真的恨张勋 / 221
第十三章 复辟后事_ 231
躲的人以后还要出来,大家还都要见面的 / 232
总统换人,未必是好事 / 237
第十四章 关于复辟,说不完的话题_ 251
共和的各种药方 / 252
草根、遗老、武夫,都已不如精英对社会的影响 / 258
帝制消失了,但帝制的幽灵没有消失 / 266
第十五章 复辟戏里列强那只看不见的手_ 275
日本的政策和对华影响 / 276
欧美列强的阴影 / 283
附录_ 291
特别的遗老 / 292
并不尴尬的殉节问题 / 294
“辫帅”的人缘 / 299
倪嗣冲的规矩 / 303
哦,空军也来了 / 306

内容概要

张鸣,浙江上虞人,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窦文涛评道:一出生就是右派。年幼时最大的理想是做图书管理员,好每天有书看。及长,幻想当作家,变成文学青年。一辈子养过猪,做过兽医,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最后误打误撞,成了大学教历史的老师,众人眼中的学者。一生坎坷无数,碰壁无数,头撞南墙不回头,不是墙破,就是我亡。由幼及长,从黑板报算起,写过的文字无数,黑板报都擦了,小说都烧了,所谓的学术文字和随笔评论,留下来的比较多,有些变成铅字,好像有十几本了,均遗憾多多。年过五十,没有长进,再活五十年也许能好些。


 共和中的帝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本书核心观点就是张勋的复辟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群众or民意基础的,除此之外无论论证还是描述均无更多的出彩内容。最让人不齿的事,书中内容前后不断重复,完全没有成书成系统的编辑。郑重建议:本书看个自序就足够了。
  •     追张鸣先生的书,已经好几本了,最先是理想国出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和《北洋裂变》,再到《重说中国近代史》,后来陆续读了他的几本历史随笔,直到这本《共和中的帝制》。这本书与《辛亥》风格相近:主题突出,都是围绕一个相对集中的历史事件展开的专题性写作,文笔随意洒脱,兼具学术性。我偏爱张鸣先生写史的语言风格,简洁利落,娓娓道来,看似通俗、随意,其实极具文采,我窃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家风范。张鸣先生在序言里交代了写作这本书的缘起,是有人出高价请他写关于张勋的剧本,看在稿费的面子上,他才动笔的。张鸣先生实在是坦诚之人,文人写字赚钱,天经地义,没有一丝不好意思启齿的理由。书写历史貌似轻松,其实未必,去伪存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不仅要有埋首故纸堆的耐心,还得有一双明辨是非曲直的眼睛和敢于质疑的勇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太轻易地就相信了“公论”,而不愿意深入到历史的现场,寻找蛛丝马迹的细节。张鸣先生在序言里就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说张勋复辟失败是因为“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这样的话一直说到了今天,其实屁都不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就能把小皇帝从金銮殿里赶出来?历史内容的浩瀚和复杂,给书写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爬梳故纸,不免陷入琐碎臃肿的细节叙述中,张鸣先生却举重若轻,拎得起放得下,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拎起自己需要的东西,抖掉繁枝芜节的假材料、不相干材料,弄成了这本书,干净、轻。这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肚子里不装个千把本书,休想。
  •     除了上学的时候,很少看有关历史方面的书。印象中的历史,就像初中高中的黑白历史书,将历史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一件一件的陈列,机械又呆板。对民国时期的历史,了解的也就只是几个熟悉的名字,他们在历史中的职位、生平,完全不知晓。那是一段模糊的存在。《共和中的帝制》这本书,很意外的,我居然很通畅的从头读到尾,没有感觉枯燥、无聊。感谢张鸣教授用有趣的手法,把张勋复辟前后的那段民国历史,向我们一一讲述,通俗易懂。我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对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等等一些陌生却又熟悉的名字,通过这本书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故事,不再是学生时代死记硬背的名字。第一次看历史书,就只能把自己的感受很直观苍白的写出来,但这样却也是最真的吧。读第一遍,简单的了解那时的历史事件,至于“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容我再读几遍,去慢慢寻找体会。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作为一本普及读物无法苛求其深度,但作者对于张勋复辟始末剖析得很细致。从由约法造成的府院之争,到对德宣战的分歧以及张勋的三次徐州会议,脉络很清晰。适合用来了解这一段历史。
  •     内容很详实 但是略显繁复 观点不断的重复再重复略烦
  •     讲述了张勋复辟的前前后后,在看完走向共和之后,历史接上了。张老师写的很辛苦,但是这段历史作用不精彩,不值得大写。几个从历史中而来的观点比较好:民众没有意见,只是看客;精英在关键点起到很重要的。
  •     讲故事的高手!好看!
  •     琐碎,有点意思
  •     不是很喜欢前半部分过于随意的叙事风格,但很欣赏描写切入点与前因后果的分析。胶装无锁线,页数有充凑之嫌。
  •     张勋复辟周边的事件,看似滑稽的历史倒退,其中也有合理的因果和错综的利益博弈,毕竟其他军阀都是同意的,老百姓都是欢呼的
  •     作者观点:君主立宪本来是中国最好的道路;民国的混乱让很多民众怀念帝制;复辟从民众到军阀其实是有一定市场的;张勋本人各方人缘不错;做着军阀也得学会做投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     读过觉得张勋复辟其实很闹剧,感觉就是一个小角色,或者说不大的角色,趁着大家都不注意就偷偷爬上大舞台了。大家发现了吆喝他几声他就只能连滚带爬地逃下台来。 作者有一个观点挺对的,那么多年的封建社会过后,人民需要一个效忠对象。
  •     闲暇读来消遣还是不错的
  •     观点无甚新意,遣辞用句笨且俗。另外作者的某些传统常识掌握极不扎实,如对于大轴与压轴到底谁先谁后根本没有概念;形容荐主面子大,“一张二寸宽的条子”才是正经,二寸变为二尺,只能是让人耻笑矣。这都暴露了作者不求甚解的粗疏,如此著述精神,难怪为主流学术界所轻。
  •     小处着手,可读性不错
  •     质朴无华甚至带有点说书性质的文笔,融合府、院、皇室、遗老、北洋军阀、革命党、日美德势力多个角度审视“张勋复辟”前因后果。唯一遗憾的是,读完本书我还难以回答封面之疑问——“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兼顾规则和目标?”这一近代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政治难题。
  •     虽然花整整一本书的篇幅写张勋复辟,但还是没有写到多深刻,重复太多,有些篇幅混乱拖沓。但述史形式可以借鉴,确实有点《万历十五年》的影子,但也仅此而已。
  •     这年头凡是涉及民国的东西总会招来口水横飞,单凭我对近代史的了解,实际上很难判断作者的观点是否有偏颇。一定要评价的话,府院之争的部分挺涨知识,后面稍微流水账了点,但还是值得一看。
  •     叙事有点乱,跟高晓松的张勋列传差不多,感觉有点啰嗦,但总体对了解那段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     李克忠式的分析太多,其实只要读一下对历史事件的描述部分就可以了。
  •     跟高晓松节目里说的内容差不太多
  •     最后几段分析当时中国形势不错,不知今是否有洞若观火之人?
  •     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写成剧本拿大价钱啊
  •     虽然越往后面越啰嗦,不过还是托了这本书的福,对北洋民国史有了入门式的了解。
  •     共和一个美丽的花朵,其孕育的过程充满了理想,而现实的几千年帝制的土壤,使其根茎叶供给的养分与理想相去甚远,花朵无法绽放,我们只能默默的等待,等待那时间的洪流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重新梨过,根茎叶也能获得新的力量,期待着共和之花的绽放。
  •     多读历史是摒弃简单粗暴的历史观的唯一方法
  •     看此书,不如读秦晖先生的走出帝制,可惜已于去年被强行下架。
  •     原来历史教科书中那么SB的张勋其实是很可爱的,原来复辟并非教科书中所谓“一帮卫道士的闹剧”,而是有很清晰的社会背景。
  •     没想到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历史有这么多的故事,历史终究是复杂的,行文流畅易懂,且常妙语连珠,很有趣。
  •     张鸣是段子手吗?
  •     《共和中的帝制》读后感:作者张鸣 当时刚看这本书名字的时候以为是抨击当代制度的弊端,但是打开书来看,发现它是一本描写张勋复辟历史阶段的书。作为一个工科生,这一段历史好像在教科书上并没有深刻的表现出来,以至于我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段时期。 张勋复辟,全书看过来其实是那一段历史的反复,在大的的环境下貌似是可行的。然而它只苦苦撑了12天就结束了。这短暂的复辟其实暴露出当时一些阶级的很多弊端。复辟不是复旧,这次复辟不仅仅没有进步的痕迹,反而还倒退了。这可能是失败的一部分原因。 这次复辟更像是一场闹剧,最后丢掉的只有张勋的官职,连他的家产都没有受到影响,晚年的张勋回到天津不问政事,添了很多子女,其实后来想想,这貌似也是一种更好的生活。
  •     张鸣老师的书,向来是很容易读进去的学术作品(?),特别是张勋这个近代史上的小丑或者麻瓜(?),细究起来,近代中国之变与通,耐人寻味。
  •     比较乱
  •     我能说硕士论文很想做这个题吗,哈哈。张鸣这本书很有点《万历十五年》的抱负,见识也不少,比起历史专业研究生洋洋洒洒资料一大堆得出无甚新意的结论好得多。可惜引用的史料基本是文史资料选缉,如果能扩大史料范围,将军政体系、军阀政治、国际因素、共和尝试、社会转型诸视角纳入,还是有不小的空间!
  •     12年在知乎提了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学课本里“民主与共和深入人心”这句话,也没多少人回答,然后前两天翻书看到张鸣老师在序言里竟在谈这句话,当时感受真是会心一击啊,也不知道张鸣老师是不是看到了我那问题哈哈
  •     好好写书不好么。 不和学术圈混了,也得好好写啊。
  •     1.“战争游戏”,闹剧满地;2.那谁说的:大悲+时间=大喜;3.但凡一个原本印象中扁平无比的人物被文字堆砌得有血有肉了,甭管那些事儿那些话儿是真是假,好赖这人就有说服力了啊;4.有了填充物,我们会大呼“哦!原来是这么个事儿啊!”然后,充其量也就和张勋复辟时那些个北京城里的百姓一样,搬个板凳,当个看客,“一会还得回家吃饭诶”;5.这附录,是不是忘删了
  •     不仅仅是一场闹剧
  •     泛泛而谈 没有 辛亥革命那一本好看
  •     选择一个和教科书不同的视角,讲张勋这个人的故事
  •     以历史随笔作专题研究,虽说部分段落自我重复,部分文字散漫啰嗦,部分观点属于自鸣得意,但总得来说,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既轻松又有一定深度。本书倒不是要为张勋翻案,而是力争多角度还原当时的历史情状。张鸣所描述的张勋,怎么看都只有中人之质,在各方势力的裹挟下上演复辟的闹剧,倒也不意外。我好奇的是,我们这些喜欢对前人作道德批判,喜欢在历史中瞎起哄的普罗大众,如果遇到现世的大变革,会有如何表现,还是只能当个看客吗?“今之新人,动曰爱国,而日寻干戈;今之旧人,动曰复辟,而日谋金钱。中国之不亡亦天幸矣。”
  •     道理我都懂,可是为什么要在附录里把前文写过的东西又说一遍???
  •     历史中的每一个走向,都是当时人的必然选择。
  •     其实我还是觉得张鸣老师的观点不是哗众取宠的 虽然谈不上正统的史学研究 但是这本书主要靠逻辑推理来说问题 不得不说观点很新 新到再回过去读陈寅恪读钱穆读黄仁宇就觉得怪怪的 其实不是谁对谁非的问题 史学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答案 现在有一个新的但是还比较能说得通的答案 不也挺好吗?人是复杂的社会亦是复杂的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然不能简单的二分法 所以有时候能够打破原来的思维 重新思考 挺好的
  •     「接连两次帝制的尝试都失败了,从此而后,除了零星但连绵不绝的农民称帝事件外,在这片土地上,帝制消失了。可是帝制消失了,但帝制的幽灵没有消失。这个幽灵比帝制本身更可怕,像一只无形的手,拖着历史往专制、独裁的方向走。」
  •     北洋三杰龙、虎、狗,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王士珍虽说是北洋之龙,却只是一个事务性人才,老实,能办事,但于政治没想法,也无所求。冯国璋倒是员战将,至少,按教科书打仗,没有问题。辛亥革命的时候,被派去镇压武昌起义,在兵力不敌革命军、海军又倒戈的情况下,居然将武汉三镇连克两城,剩下一个武昌,也是指日可下,仅仅是因为袁世凯不想打了,才罢战休兵。但对此,前线指挥的他,却怎么也想不通。没办法,袁世凯只好用段祺瑞把他换了下来。只有段祺瑞,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跟他的主公心领神会,话都不用说明,点到即止,一点就透。段祺瑞一介武夫,居然南北议和也能插上一脚,插得还恰如其分。虽然说,革命后的政权之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有情势上的必然,但如果没有段祺瑞出色的配合,这个过程未必会如此顺当。
  •     未经动员的草根民众,在政治事件中,就只能是看客,麻木的看客。
  •     临近期末考,看书多为消遣,前文看得我昏昏欲睡。但前文写得很平实,引例考据也很充实,是很实在的。我今天读最后三章,这是这本书的精华。但却不能少了前面的铺垫。看书时,我觉得有一点不足,张鸣老师对于一些事情没说透,含糊着。 这文是一篇大文章,前戏够长,高潮略短。读书时不乏会心一笑。
  •     好个“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这些个军阀头子是在玩儿游戏,一伙儿我和你玩,不和他玩儿,一会儿我和他玩儿,不和你玩儿,一会儿你和他玩儿,我一个人玩儿,如此反复直到死。
  •     讲张勋复辟的前因后果,这种在历史书上只占半页纸篇幅的知识点,背后竟然有如此有趣的解读,真实的历史果然比小说精彩。
  •     值得读的
  •     流畅鲜活。张鸣老师的书读起来真是毫不费力。愉悦(^_^)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