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长大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510443855
作者:孙钺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每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个快乐的过程,但是当我们缺乏理念和技巧的时候,这个过程会有痛苦。所以,家长转变教育的观念及更新教育的技巧至关重要:提高爱的质量、和孩子一起成长、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习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学会消费、欣赏艺术、品味生活等等,从而收获真正快乐、幸福的人生!
这种植根于对人性、东西方历史、宗教、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学科的理解,让她的教育观点更立体。这也正是她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人士的独特之处。

书籍目录

推荐序:伴着孩子 成长自己
写作初衷
第一章 让我们学会爱
信任—爱的基石
宽容—用爱弥合差异
平等—爱所有生命的前提
尊重—让爱持久的源泉
给予—爱因付出而美丽
理解—爱因理解而厚重
责任—爱的终极目标
时间—爱需要时间证明
艺术—爱的技巧
第二章 和孩子一起成长
反省自己的教育经历
释放你的情绪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和孩子一起幻想
随时随地的教育
享受孩子的游戏
吃饭也有故事
第三章 素质到底是什么
我对素质的理解
人性角度看素质
第四章 人格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
谈谈沟通的问题
权利的教育
信仰和科学的教育
大众的教育
受欺负怎么办
学校和家庭
厌学
别让分数折磨人
学历和就业
别拿老师当圣人
独生子女问题
单亲问题
早恋不可怕
恋爱的新观念
婚姻的意义
别拿早恋当回事
性的问题
避免伤害
天才的教育
慧眼识天才
给天才一片天空
偏就是才
没有厚度不能成就高度
读生活这本书
怎样看待成功
向生活学习
爱好的发现和培养
享受生活的内容——劳动
培养学习的习惯
培养读书的习惯
富裕之后的教育
怎样看待贫穷和财富
享受差异
尊重穷人
学会消费
生活的艺术
品味教育
体验生活
尊重孩子的选择
艺术的教育
在旅游中学习
父母需要知道的事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差别
怎样评价教育机构
新入园的问题
怎样看待学前班
几岁上学
小学之初
小学学什么
初中学什么
高中学什么
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
大学是什么
写在最后

内容概要

孙钺,1963年出生,北京人,吉林大学法学硕士,现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教。

1996—1997年在荷兰泥津路德大学学习工商管理(MBA)。留学期间,曾游历多个国家。归国后致力于东西文化研究。她主张,中国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倡家长和老师用平等、自由的理念及方法来教育孩子。

依仗东方文化的底蕴,经历西方思想的洗礼;传承北京人特有的宽容,拥有行万里路的宽阔视野;既有法律专业培养的理性和逻辑思维,又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与奉献精神。用自己独到的眼光解读中国问题。

《父母需要长大》是孙钺女士的首部专著。


 父母需要长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写的很有道理,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支持孙钺老师
  •       读《父母需要长大》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还未成为人父人母的孩子来说,我最多的反应就是“莞尔”,其原因不言而喻:书中所提及的真实故事都是我小时候曾经经历或者是类似经历的事件,作者讲到一些反面教材也似乎是我幼时亲身所为,无论是对父母的叛逆,还是父母对我的教育,现在看来貌似都有缺憾。记得一次吵架我曾和爸妈说,吵了那么多年的架,我终于有一些感谢,感谢您们让我懂得了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不足,让我有机会更好的教育我的孩子。这话说出来确实大逆不道,但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当我开始哺育一个生命结晶的时候,我会借鉴父母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我当时不能理解的事情,想必在我教育子女的时候可以深深的体会。从孙钺老师的书中,我更是明白了转变教育观念是多么的重要,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更新的大背景下,我想我们能给孩子的东西,莫过于像书中这位慈祥的妈妈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却给孩子超乎常理的爱。   乍一看目录,诸如“信任”、“宽容”、“平等”这样高度的词汇引领每一个小章节,难免让人想起无数嚼的不能再烂的大道理,那些看了几个字就知道文章在说什么的口水话题。出人意料的是,书中的信任并非代表对孩子的溺爱,而是基于对孩子了解的前提下,对孩子抱以无条件的相信。不管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事件当事人,任何的转述都是不客观的,自己孩子的叙述也不尽然,只是父母要做的,是对孩子内心的相信,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善良乖巧的女孩子,不会狰狞着面孔抽打另一位安静的女生,就像一颗种子不会长出一个微波炉是一个道理。这并不是对孩子的溺爱,而是对子女最透彻的理解和对事情真相负责的认真态度。是与否分清界限,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一句“我们家孩子不会这么干”就能解决的。   再往后看,那些平时觉得像大话空话的“给予”、“理解”、“责任”都变了个味道,给予不是任由孩子花钱买这买那,理解不是放纵孩子随心所欲,责任也就更不是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书中阐述了大多数家庭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给父母以及未来的父母一些新颖的教育方式,一些有待改进的理念。对于女孩要扎耳洞的事情,从我高中的时候看到同班女生有扎耳洞的,我都会有些鄙夷,心想将来我要是有个女儿她敢这么小就扎耳洞我一定不会同意。现在看来,我是多么的肤浅。话说回来,同意并亲自带女儿去扎耳洞就是混蛋父母吗?试想一下,一个品学兼优的弱小女生,年年考试班里第一,举止文明,乐于助人,孝顺家人,堪称完美女孩,有一天扎了个耳洞,那能证明什么问题吗?说明这是坏女孩?说明这女孩心里有疾病?那请问耳洞是干什么用的?它并不像女孩抽烟喝酒在人们固有的思想中是有损形象的事情,相反却是一个女孩应有的追求美丽的权利,是美的象征。还是说扎耳洞需要用学习成绩来决定?好学生扎耳洞是漂亮,倒数第一扎耳洞就是骚货?口口声声道德伦理,说白了还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对于孩子的教育,不是“这个你不能做”,而是“你要自己知道这个该不该做”。自己学会的永远比教来的实惠,如果从小时候就开始左右孩子对于美与丑的定义,对于追求喜爱事物的横加阻拦,那孩子的成长会是畸形的。   高考那年,因为早恋并失恋的原因,整个高三我都痛不欲生,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的确会影响到听课和学习的质量,我毫无顾虑的把事情原委讲给家人听,当妈妈来到学校和几个老师给我开批斗会的时候,一如既往的是老师夸孩子这好那好大家好,我的妈妈对我也是自始至终的相信我一定会重新打起精神来的。这件事可以说我心理素质差,也可以说面对考学压力与感情问题的我无法自拔,然后最终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班主任单独跟我说的一句“如果在学校学不下去,就回家学吧”。没有学校会这样批假,没有班主任会允许自己的学生出现问题。只是我遇到了一个像书中作者一样有独到见解的妈妈,对待自己学生就像对待孩子一样。那年,我的成绩从班中第7名掉到第17,从17掉到27,直到倒数第2名的第37。然而回家复习后的我,是全班第3名。请问,什么是爱?是无数的大道理让你顶住外界的压力继续在在班里学习吗?是一个耳光两个耳光让你顿悟从而考上理想大学?还是把那个女生叫来让我们这对儿情侣重归于好或握手言和?对此,我不发一言。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甚至让我有了很多灵感。众所周知的一些名家的经典故事与奇闻异事已经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只是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到其万分之一。人们习惯了墨守成规,习惯了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式,因为孩子是唯一,没有人敢用自己最爱的世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去做试验。但是当我们真正懂得怎么去爱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爱,不用再担心两性问题,不必因为25分的卷面成绩大打出手,放弃对孩子不喜欢事情的强迫,不要再告诉孩子“吃耳屎会变成哑巴”,别再出现逃避自己孩子的错误对着其他孩子的父母破口大骂,向生活学习,只需告诉他们生活的本领,不需阻挠生存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黑与白,是与非,只要让他们懂得,父母,是爱你们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再次莞尔一笑,这次为我将来的孩子而笑,因为现在的我坚信,我能给孩子的东西,莫过于像书中这位慈祥的妈妈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却给孩子超乎常理的爱。
  •     早前在王府井书店参加过孙钺老师的一场分享会,感触良多,近日又阅读了孙老师的这本《父母需要长大》一书故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小小的感受。   讲座上,孙钺讲了一个自己的女儿的小故事。是说她的女儿上课传纸条。其实传纸条这件事儿,应该还是很普通的,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而老师处理这种事情的方式,往往也很简单——请家长。不过,老师却没敢青睐孙钺,因为老师知道孙钺是一个“不讲理”的妈妈。但是她的女儿还是给她打电话,说妈你过来。因为老师要请那个男孩的家长。孙钺去了学校,可没想到那个男孩的家长已经先到,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啪啪打了那个男孩的耳光。而她呢,第一句话就说,老师,如果你的课讲的很有意思,孩子们不会传纸条。回去好好备课。  如果我们因为孩子调皮捣蛋或上课不听讲被老师请进了学校会怎么做?就算不会像那个男孩的父亲责打孩子,恐怕也不会批评两句吧?为什么?因为长久以来的习惯,让我们认定了,老师才是权威,他们怎么给孩子怎样的评价,孩子就是怎样的学生。而孩子呢,是自己的孩子,错了就要说,甚至就还要动手教训。就算不是孩子的原因也没关系,反正孩子是自家的,是自己的。可是殊不知,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致命的伤害,甚至,超出了老师给予的批评。那两个耳光出手容易,但是要多长时间才能挽回孩子的信任?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听话,可是却不思考孩子厌学里有没有老师的责任。我们希望孩子热爱读书,却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甚至,混淆了学习的意义。我们总是说,好好学习才能考入好大学,毕业了才能找到好工作,可是真的只有这样才算是成功么?何况,什么才是好工作,是别人眼中的体面,收入丰厚?还是孩子能在工作中拥有喜悦平和的心情?我们敢不敢面对自己的真是想法?这样的期待里面,是不是掺杂着一些,我们的虚荣心?  父母都是在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对于父母来讲最应该明确的是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去看待。什么是独立的生命?船桨和船不是一回事。和琴永远在一起的是那块木板。和风筝离开的那条线就是一条线。真实的陪伴是要把孩子当场独立的生命。我们的爱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宽容。这就是一种陪伴。  听着孙钺老师的故事,翻看着手里的书,可以说这一场讲座,让我的想法有了改变。也许就像是《父母需要长大》这本书的封面上缩写的那句话一样,“小花盆里长不出大树”,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许会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加平顺。 关于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家长不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多少年传承下来的思想。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总觉得这些想法古板迂腐不自由,可是现实中的种种打击却让自己可以开始渐渐坚信,又想要出人头地的话,除非自己去吃苦,否则一切都免谈。当然,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就因为厌学的问题,家里也常常是吵闹不断。本来也不曾奢望这一场讲座,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却没想到,这本《父母需要长大》却让我收获不少。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起初没读的时候就有“孩子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自我长大的过程”的想法,在读了以后更加确定这一想法,孙老师书中提倡的主题教育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是生命的过程,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己!很值得被中国神学院教育蒙蔽的家长读读,明白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     父母长不大,怎么教育孩子长大?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行为,而是观念!
  •     在新闻上看到的,很吸引
  •     关注孩子成长,父母同样需要长大
  •     一本个人感觉适合即将成为父母的年轻人阅读
  •     这是一本很有养分的书,在这个思想匮乏观念势力的时代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     知道自身的權利並不等於我們可以避免傷害,就像我們無法保證所有的老師都是正人君子,那麼,我們究竟還如何教孩子,維護自己的權利,怎樣讓自己不受欺負,收到了傷害又該怎麼辦呢?
  •     孙老师第一本出版的书,字里行间一看就被编辑进行过改动。平时言辞犀利的语言在书中变柔和了。希望孙老师能尽快出关于民法和文化的书。
  •     伴着孩子 成长自己
  •     没信任就没有教育
  •     父母需要长大
  •     提高爱的质量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