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山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544759423
作者:常小琥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一个风轻云淡、暗流涌动的饭庄江湖
★一段氤氲饭菜香的时代悲欢
★一辈一去不返的老厨人
《收山》让我忆起老舍先生“上知绸缎,下知葱蒜”的古典叙事法则,京字京韵,细节风景深入骨髓。——茅盾文学奖得主 金宇澄
===============================================================
台湾第四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 常小琥最新长篇
《上海文学》《小说选刊》《 中篇小说选刊》《 北京文学选刊》甄选作品 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青年屠国柱刚刚拜师万唐居总厨杨越钧,就被派到烤鸭名师葛清处打杂帮手。杨师傅的目的是留下葛清的烤鸭绝学,而屠国柱以自己的诚心得到了曾遭徒弟背叛的葛清的信任,也从众师兄弟中脱颖而出当上了经理。
然而日新月异的餐饮行业颠覆着古老的餐饮传统,也侵蚀着师兄弟间相互扶持的情感,几代厨人的理想和传承在时代的浪潮里载浮载沉,最终几位师兄弟各奔歧路,渐行渐远…
细水长流的叙事
再现上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的北京饭庄勤行景观。
一些手艺到这里就断了,
一些师傅到这时候就老了,
一些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内容概要

常小琥,原名常凯,作家、媒体人。世代居京南城,爱老北京,代表作《琴腔》,获得第四届台湾“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也为骆以军、杨照、小野、蔡国荣等作家激赏,誉作者为文坛明日之星。


 收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看到“收山”二字,总不自觉想起司马迁的“藏之名山”。收山是手段,目的还是要“传之其人”。书中,一代大厨杨越均说:“一个人能不能体面地收山,不看他做了什么,而是看徒弟对他做了什么。”说白了,就是看他收山时,手艺有没有人传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饭庄勤行也在劫难逃。一些手艺就此断送,一些味道就此消散。这本小说讲的,就是这个背景下,几代厨人收山的故事。一、 葛清为人刻薄,整日躲在鸭房,旁事概不闻不问在刚到烤鸭部的屠国柱眼力,葛清整日坐在台阶上,“像一只垂老的兀鹫”。葛清常说,如果将秘诀传给别人,饭碗就丢了。很久以后,屠国柱才明白,葛清担心的不是丢掉饭碗,而是手艺被后人改了样。“葛清眼里,他的手艺,就是命。别人眼里,买卖嘛,四个字:随行就市。”在道林饭庄,葛清一口不吃,说道林总厨严诚顺丢了规矩,“这个你不能丢,丢了就是打自己脸,懂吗?”他说,宫保鸡丁“吃进嘴,应化成五味。先甜,后微酸,再略有椒香,跟着是咸鲜还带点麻口儿。这五味,一个压一个,各层有各层的目的。好比逢辣必甜,麻在最后,吃热吃腻时,要用泡好的花椒粒来化解,再张嘴呼气,才能清爽,哪像你这个,全是满嘴生辣。”万唐居和道林两大饭庄评比时,葛清又讽刺了不懂行的评委。他用小作坊买的烤鸭参加评比,评委误以为宫廷烤鸭,纷纷赞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葛清说:“鸭圈没了,我是难受,为什么?因为我知道这门手艺,我快守不住了……我是想告诉你们,管这行的人,不懂这行,可悲。”葛清嘴损,政治运动中,整他最狠的都是他的徒弟。因此,他对徒弟、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后来将烤鸭秘诀传给屠国柱,也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出于利益的交换。但这绝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手艺能传承下去。只有屠国柱能帮他。“回炉法先把鸭子烤了,颜色上到八成熟后,从梅渣变到枣红色,就要挑出炉,挂起晾晾。客人来,再入炉烤后半截,二十分钟吧。怎么回炉,好懂,可为什么要回炉,才是难的。”只有心系江湖,才会起收山之念。葛清早断了念头,手艺就是他的命。手艺传下去以后,他终日不说话。他一无所有,只剩下屠国柱的孝心。他的命,因此显得多余。最终,他被误判为纵火罪,被迫退出这个江湖,乃至退出这个世界。二、 葛清退场后,屠国柱才开始跟随杨越均杨越均没直接传授屠国柱手艺,而是给他讲门派的历史,讲师道传承。“收山”,就是杨越均提的。当时,他还提到了自己心脏不好。“我们这帮老家伙,总是要收山的……我这阵子心脏越发不好……”老人猝死当天,嘱咐妻子包饺子,准备七个人的饭菜。屠国柱说,师父是想让五个徒弟到家团聚。由此可以推断,老人张罗饭局是要收山。如果说葛清是顽固的保守派,杨越均就是温和的改良派。他讲万唐居历史,为的是告诉屠国柱,店在人在,手艺才在。他嘱咐屠国柱,写出烤鸭的秘诀,编进资料,这才是传承。然而,他矛盾。他心里明镜似的,有些东西在语言之外,没法说透。“只见老人左手执起炒勺,用力从左向上一悠,荡出弧形,又转而急下。鳜鱼在空中,有如纵身龙门一般,借势翻身。而他的右手恰好拿着鱼盘等在一旁,稍用力,盘心按顺时针合向炒勺,两尾干烧鳜鱼,一齐当当正正地并排而卧。”老人解释:“外行眼里,颠勺翻锅,劲儿越足,手艺越精。其实这道菜的口儿,在准劲儿上。你如果协调不匀,瞻前顾后,别说是两条鱼,就算只给你一条,也会变形,甚至扣到地上。”这没法写进菜谱,像葛清的烤鸭,“杆儿一飘,稍稍发飘,就是熟了。特别飘,就过火了。还沉着,压着你,便是不熟。再一个,就是颜色,烤出来的鸭子是老红,千红还是嫩红,你如果不瞎,能看出来。”真正的秘诀无法量化,只有成年累月地练习、琢磨,才能参悟。杨越均清楚,自己收山后,不但手艺无人传承,连坚守一辈子的规矩也会为人践踏。或许,在他看来,这顿饺子是身在江湖的最后晚餐。他知道,徒弟们相聚越来越难,不仅是大家各逐其利地生活,而是维系师徒和师兄弟感情的东西断了。不难想象,即便聚会如其所愿地进行了,结局也不会完满。冯炳阁仍是冒失莽撞,陈其仍是牢骚满腹,老五的革新理念,仍是让老人既向往又害怕。从这个意义上,杨越均猝死、葛清被派送,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坚守一辈子的规矩,没断送在自己手里。三、 这一切,却在屠国柱手中断送罪不在屠国柱,他只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粒沙。屠国柱与世界格格不入。婚姻的失败缘于夫妻本非同路人。邢丽浙是有政治头脑和手腕的,而屠国柱讲的却是勤行规矩和江湖义气。他对陈其说:你是我师哥,就算我经理不干了,也要让你上灶。他答应田艳的要求,是为了保住冯炳阁的权益,也为了师门融洽。烤鸭的秘诀,他对师父杨越均也没透露半句,只因为对葛清的承诺。邢丽浙虽深爱着屠国柱,却无视他的规矩。她的行为皆出于利益的算计。她教屠国柱打动葛清,是为了爱,也为了能嫁给饭庄经理;她将杨越均灶台的秘密告诉屠国柱,是为了爱,也为了丈夫能坐稳饭庄经理。恋爱时,她自尊自傲,拒绝身为厨子的屠国柱送她吃的;结婚后,她认死理,逼走了屠国柱的师哥陈其。屠国柱身处的勤行江湖,她瞧不上眼,所以才会觉得,手艺是其次,并劝屠国柱别拗着马腾。这虽是好意,却是屠国柱无法容忍的。因此,屠国柱更眷恋张晗。张晗接受了他的厨子身份,也接受了他的规矩。屠国柱把烧好的鱼端在张晗面前,张晗“拿起筷子,右手使劲夹起一截鱼块,左手托在下面,含在嘴里。豆大的珠子,瞬间滚出眼眶。”读读下面这段单纯而又暧昧的对话。经理马腾让别的女招待去陪客户,明知她怀孕还灌她酒。张晗问屠国柱:“要是被拉去陪酒的人是我,你管不管?”“如果我也坐在里面,当然要管,否则那成什么了。”“我是说,如果你不在现场,你还管不管。”“我不在?那就两说了,如果我是从后厨里站出来的。那样的话,我就越界了。”张晗离去,屠国柱所以没有触动,是因为他们之间只是厨子与女招待的暧昧,各有各的本分,各讲各的规矩。直到新天地逼来,屠国柱才意识到,勤行的江湖已是昨日黄花,自己却连个徒弟也没有。他每天都坐在别人办公室等张晗电话,只有她在,他才能为人师,他的江湖和规矩才有意义,即便这“师父”虚有其名。所以接受女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有个徒弟,跟她差不多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江湖中,每个事件的嵌入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从未来到过去。当新式餐厅和厨艺产生后,杨越均、葛清、屠国柱坚守的一切都成了传统。虽然屠国柱仍在坚守师父的手艺和规矩,但他的坚持已毫无意义。当一种手艺被人当做传统的时候,它就彻底死掉了。作者在序言中说,屠国柱“在灶上,一站就是几十年,想赴命,想还债,想替自己的两位师傅找出答案时,他发现师父们未必不清楚答案是什么,但是此时已经没有人在乎这个问题了。因为人都不在了。”人不在了,手艺和规矩不在了,江湖也不在了,屠国柱已经无山可收。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一日
  •     我起初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她的封面非常的好看,油而不腻。从桌上的干货到远处的独自伫立的馆子,像是电影里的长镜头。底色是秋天麦田的黄色,也是风化的沙土。用简单的陈列来概括内容,能充分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就像那句广告词,人车生活,在这,就是人吃生活,人从吃的欲望,发展艺术,受到制约,压制情感,走向衰落。就像是人的生命线,帝国的兴衰也好,人的成长老去也好,由盛到衰,再平常不过。然而,正岁月无情才会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类的感叹吧首先,我想先谈谈书名。一般来说书名能告诉我们这本书要讲什么。像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开门见山。“收山”,粤 方言,犹言洗手不干,也可以理解成为金盆洗手。但在本书来看粤菜并不受宠:“如今粤菜盛行,只是刀工精致,食材新奇,再没别的本事”这是一个老师傅说的话,若说这期间免不了吃不着葡萄的艳羡,再来看主人公屠国柱“马经理,你知道,我的确不喜欢粤菜。但是人家好在什么地方,咱清楚。这样,我说什么也没用,我也做一盘,你尝尝就知道了”,很明显的表现出就算粤菜好他也不喜欢。那什么人喜欢呢?迎合时代的人喜欢,譬如,新上任的万唐居总经理-马腾,“人家怎么就能想出把鲍鱼和龙井茶的香味一结合,创出一种复合清香来。我就想不通,咱们这么多人,怎么一个去粤菜馆的都没有!”,五师弟苏北华“有个粤菜的行政总厨来北京开会,这小子见第一面就拜师了,当即跟着人家南下去了广东。”是讽刺嘛!我也不是很清楚。我觉得文章可以粗粗的分成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并列展开的,是并列展开的,并没有先后之分。故事总是最能吸引人,所以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屠国柱的故事。小学徒屠国柱在勤行里一步步混成了老师傅,然而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老师傅了,就像清朝最后一个太监一样,大写的尴尬。但是是没有过青春呢?年轻的时候学厨艺,就像是当年的初恋,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期待,对于屠国柱来说就像是当年的邢丽浙,那个双马尾的姑娘,在会计课耍算盘耍的脸上会泛着淡淡红光,跟人争辩的时候得有理不饶人的小脾气,不完美的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时间过得飞快,老人都走了,剩下他一个老师傅,赶上体制改革,他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就像是患病的邢丽浙,天天的争吵,机械性的通勤,生命仿佛没有了生机,知道遇到了张晗,他的红颜知己,他认定的接班人,一个外语讲的好,管理抓的好又通晓人情世故的年轻姑娘,也是他即将出轨的对象。然而张晗后来突然死掉了,一下子打断了他对于传业收徒、爱情、溶入新时代的期待。一切就这样简单粗暴的化为齑粉。剩下两个部分,一个是展现体制改革对于传统餐饮业的冲击,一个是通过收山的4个故事,讲师徒情的淡化,孝道的失传与轮回。为什么说轮回呢,从开始葛清在文革时期被徒弟背叛、批斗,狼狈不堪的时候他的盲眼老师傅蹒跚的把他背回道街道口的破瓦房,到最后屠国柱给他唯一一个女徒弟烧纸。作者所提倡的孝道,在文章一开始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倔强的老手艺人-葛清,世故的老手艺人-杨越军,包括后来的列入老师傅行列的屠国柱,他们一直强调一个“垫脚石”的概念,讲香火传承,发扬传统,但是文章的进程却和这个概念大相径庭,手艺被企业霸占,传统意义上授业的师傅不复存在,香火不会断,但是这份做菜的情怀,师徒情义,人之间的矛盾冲动琐碎温情也就都没有了,规范化的生产,只是保住了做菜的秘方而已,能不能做出来,做成什么样,就另当别论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不仅仅关系学业上的授业解惑,在官场上,像是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师徒关系远比同窗和同乡还要重要。现在师徒的感念似乎有了新的定义,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和以往一般受人尊敬。譬如说去饭店应聘,A说我是XXX大厨王师傅的徒弟,和B说我是四大名校-蓝翔毕业的,相信总厨对B更有好感,毕竟受过专业训练。制度化,体系化,是会提高生产效率,能够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做菜,感觉八杆子打不着的两样东西,在书中却密不可分,老师傅的无奈都跟制度有关。不是说制度化不好,毕竟社会在进步,恋旧总归只能是情怀,真是无情。但是制度化带来的也确实有很大的问题,体制内尸位素餐的,生产线上浑浑噩噩靠日子的,因为体制内的安逸生活,稳定收入,不放手最后自己变得毫无生机,惹人嫌的,也不少。有时候制度和规则会然人更好的规范生活,但是同时我们也是把自己通过制度进行分类,在这个位置承担这些责任,在那个位置承担哪些责任,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一个推诿的理由,主动给自己上了一个紧箍咒。就说最老爱幼,给老人让座,最近讨论高铁该不该让座的问题,也让这个话题持续升温。在公交地铁上看到老人就让座已经快要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本能了,这种本能的反应让我们看到别人不给老人让座的时候下意识的化身社会卫士,督促别人让座,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儿童身上极为明显。几年前陈凯歌拍了一个电影《搜索》,讲高圆圆饰演的高级白领在得知自己的了乳腺癌之后精神恍惚没有给老人让座,让乘客断章取义,传上网络,被人人肉,遭受网络语言暴力的攻击,到最后仓促离世。还有前几天看的一个剧《李狗嗨》中文名《胜利即正义》,古美门拒绝黛真知子的提议给老人让座,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老人一身专业运动装备,证明他经常锻炼,身体素质非常好,挎着的运动包上健身中心地点距当时不过一站,没有让座的必要,而他一个遭受一天工作折磨的人不论是从体力还是距离上都比老人更需要这个座位,所以他不让。相信我们中的大多看到老人之后即使自己身心俱疲也很难抑制让座的冲动,但很少会直接跟老人阐明为什么我不会让座。还是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法理之发尚乎人情,何况是美德呢。就像乔帮主说的,给自己留下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所谓约定俗成的,不过是过去用的,看着合适大众的被延续下来的,但是其中的我们是一个个的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个性也需要去发掘,去开拓。前两天看美国队长三,虽然美队、冬兵和钢铁侠的基情大战虐的我不要不要的,但是有一句话真的看的我眼泪都要流下来了,“I dont believe in justice, I believe in individual”像美队这种国家式的红色英雄都对将个人,人,人情放在所谓的大义之上。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的能力,掌控着规定的执行,也把控着正义的方向。我在文章最后感觉到了无奈和伤感却独独没有愤怒,就像是愤怒到了极致的认命,像是滚滚江河带走了活人的魂死人的土。作者不是在重振什么,因为已经找不回来了,他在讲一个故事,活生生的,就如同你我正在经历的人生。
  •     有一种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你忘记它是一个故事,就像自己过日子,好像过着过着就到这里了。可心里像有口气就是叹不出去,就像被锅盖闷住的一锅白烟一样。《收山》就是这种故事。一个80年代的厨子怎么被时代丢到脑后的故事。如果是关于什么后厨的撕X野史或者独门秘方,也许填补得了无聊长夜;如果是成王败寇的秘辛或者励志攻坚的过往,也许可以抚平百日的辛苦恣睢。可一个叫屠国柱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在北京饭庄勤行里摸爬滚打的一辈子。谁会关心?即使回头看这个故事的开头:年轻的屠国柱努着力把烤鸭的秘方从葛清那里承了下来,忍着闲话碎嘴,受着有意无意的为难,零零碎碎间也有扬眉吐气前隐忍不发的戏剧感。带着不为人知的天赋,去打第一个怪,当时以为这一战就决定了生死,这就是刚出山的少年的全部,而我们都知道他会赢,只是也一定会捏把汗,不过都忘了这关只是开山的第一关而已,慢慢的少年老大,故事就开始变成人生。当年看《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从一个顽劣少年到米其林三星大厨,一生就勤勤恳恳捏进小小的寿司里,而食客们,去这一所小小门面,与其是吃更像是朝圣,恭恭敬敬吃完就走;他总合作的卖鱼师傅谈起小野二郎能在自己这里选到最好的鱼,有掩饰不住的诚恳的自得;还有一个个的徒弟愿意投入他门下十年就刚刚够格煎蛋而已。屠国柱面对的,是新经理问他要不要试试苏丹红,是新厨师要用菜叶子掩饰没扣好的酱汁,是师弟雄心勃勃要用菜单子代替做菜厨子……而他守着对师傅的承诺,想守着师徒情谊圆满,越守,越像毛了边的胶带边,怎么摁也摁不平。而众师兄弟齐聚一堂为师傅祝寿的那一天,约莫就像他整个人生最辉煌的顶点,温暖祥和,相亲相爱。让人想起大观园里姑娘姊妹的占花庆生宴,那么热闹,那么好,谁会想到“开到荼縻花事了”。于是这份灶前台下的烟火喧闹里,就勾芡了一点情怀。而悲剧就是这份情怀的毁坏。八九十年代是我的童年,所以有印象书里挂历、煤炉子这样的老物件,也熟悉里面单位里人事之间的热乎和膈应。而书中的屠国柱们,大约就是我父母年纪的人。书里的他们从青春年少到中年踟蹰,从师徒薪火相传到集体分配的亦师亦同事,再放到市场经济的大炉里摔打,曾经信仰的守护的全都被一轮轮汰换掉,再往下适应,年纪也大了,骨头也硬了,坚持不下去的面目全非,即使坚持了下来,往后看也没有人了。于是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说时运不济也罢,如果知道一个人过去经过什么,那你一定会更理解现在的他。作者用屠国柱一个人,代表了他身边整整一代人,又非常凝练地塑了一群群像,无论是两位师傅的独另冷僻与圆融城府,还是冯炳阁、陈其、百汇几个师兄弟从缺心眼到圆融之间泾渭分明的处事特点,甚至屠国柱生命里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都在类似的聪明灵巧上点缀了不一样的性格走向,很古典的塑像方法,但很见功力。现在好多作家沉迷于小说形式的新颖里,现代后现代,结构解构,隐喻……而那些四平八稳端庄面相的故事常常被呲之以鼻,而扎扎实实的好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其实应该是一切形式的基础,因为它才代表着小说的本质或者说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本质。所以最好的作者拼的不是技术,都是世界观。记得有一位长辈说过一句话,过去总听媳妇熬成婆,现在成了婆发现也完全没人把婆当回事,孩子的各种问题,还都要在我这找原因,所以我们这代人,最苦。所以屠国柱们的苦,你可以说时代是这样,人心是这样,所以最后大家变成了那样,事情如何如何,原来如此,事后总结。身在其中,守不守得住,又哪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酸。刚开始万分期待这本书,因为它的介绍里,提到烤鸭绝学,古老餐饮。我便自以为,屠国柱以诚心得葛清信任,并且当上经理,将万唐居世世代代延续。我自以为这是一个美好积极的故事。可我不知道,为何葛清忽然离开了,为何华北忽然南下了,为何陈其忽然被辞退了,为何冯炳阁忽然内退了,为何屠国柱变成了葛清,为何,为何?此刻,五兄弟在杨越均家中的首次齐整,更像是一扇耳光……但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有些地方我是看不懂的,尤其是他们之间隐晦的对话,我却琢磨不出些什么所以然,是太年轻了吗?我始终是抱着太简单的心思去看这本书,以为它像汪老笔下的《做饭》一样单纯,却猝不及防的被酸了一把。古老的餐饮传统啊……也是,您看,就连汪老笔下的老菜馆,在几十年前就所剩无几,更何况如今呢?在时代的沉浮中,我们失去的,可不只是餐饮传统啊。
  •     讲菜的部分或有很棒、很开眼界之处,但整体还是太絮叨,情节和节奏都有点乱,读了半本读不下去了。跟《繁花》比什么的就太扯了。
  •     【2016读书计划•壹柒壹】比琴腔好看,就是部分情节衔接上好像有些不自然,不知道是原稿如此还是编辑问题?
  •     长江后浪推前浪 时代的大潮将一个实诚小伙变成了闷声的垫脚石 躺在沙滩的众多沙砾间 应了杨师傅一句话 一个是现在 一个是未来 然后现在成为过去 未来变成现在 物是人非 顺应中缺了些遗憾 宿命里没了着落 终不得满愿 岁月催人老 日子叨着叨着就过去了 便越发念起往昔的好 记忆褪了色 再也唤不回 旧时光
  •     旧的逝去,换来了新,有新的好,还有新的坏
  •     也许我会一生孤独像条狗
  •     有些地方没读懂 可能作者觉得不用交代我们便可懂了吧 “师傅永远不会担心徒弟抢走自己的饭碗 师傅担心的 是他的东西 被以后的人 改走了样” 。
  •     人总是恋旧的,可时间跑得快啊,唰的就把老家伙甩后面了
  •     半年来断断续续看完常小琥的《收山》。写的厨子。厨子要做菜,也要做人。老人们教的,做厨子最要紧一个孝字。执碗要龙吐珠,下筷要凤点头,吃饭八成饱,吃不完自己带走。做人做事与吃饭一样,姿式要漂亮,要懂得分寸。
  •     “也许很多人都和我那些同学一样,觉着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做,数不清的东西要抓在手里,这辈子他才赚了。其实未必,真正刻在你心里,在你记忆婆娑的那一刻,映在眼前的,不过还是那一两个瞬间而逝的画面而已。他们曾经于某段时光,停留在你的生命里,就此扎根。我想,这样的画面,就是宿命,是任凭你穷尽一生,千辛万苦,都不会改变的。因为有它,你才所以为你。”
  •     做厨子,最要紧的是有一颗孝心。一个人收山的时候,不看他做过什么,而是看徒弟对他做过什么。
  •     传承和创新,到底应该怎么共存。以前中国人看不起厨子,现在中国人忙着找失去的传统。
  •     完蛋
  •     中国的手艺就在一场场的变革中消失,年轻人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新的理念,与传统背道而驰,终于让传统消失于时间的长河。
  •     读到最后有点感动,一个人的坚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坚守着就是不容易。
  •     力度适中挺好的
  •     时间处理略差,跳戏不要太快。
  •     京派文字,不事雕琢,自成韵味。情节亦如语言,娓娓而来,世事变迁人世浮沉的大风大浪隐在适时的戛然而止里,笔力拿捏到位。读完,怅然若失,亦恨自己无福消受书中种种美味。
  •     kindle/读做菜的部分倒是过瘾。人物塑造还不错。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冲突表现也蛮好。然而有些东西交代的不甚清楚,人物语言蕴含意思好像特别丰富,我有些地方还真没懂。对主角感情线觉得不太舒服,三段感情都是女孩子主动且特别好,最后还有点捧一踩一的写他太太,我还觉得这么聪明会来事儿的她下嫁他了呢。师徒关系也是蛮微妙的东西。但这里面写的挺感动的,掏心掏肺的事儿啊,真心换真心。/今年完整6th
  •     厨师的江湖小传,刚开始端着一个架子写得还不错,后面觉得语言功底开始支撑不住故事,乱且散漫。
  •     鼓励分,五星。
  •     走心也窝心
  •     挺好
  •     借美食,诉情怀
  •     的确读起来挺费劲的,情节和话省略的多,人物性格掌握起来有点困难
  •     张晗这条线看得很生气……心疼妻子
  •     读之前看了作者的自序,没什么感觉,读完之后再看一遍,大概全书想说的都在自序了,人情世故,得惜福
  •     时间跨度不分明。
  •     20170228 友邻推荐,不过大概时候未到,不觉得精彩,日后重读
  •     第一次看美食题材的小说,好看地移不开眼睛。看的时候还想说学一手,看完了发现还是啥也不会烧。结局看得很惆怅,大概这就是一部老字号的堕落史吧。让我想到了百鸟朝凤。明明在屠国柱当上经理之前,一切都那么美好啊。
  •     氤氲人间味,悲凉心头事,江湖再见。
  •     很久没看过这么纯粹朴实的文字了
  •     故事讲的比《琴腔》要好,但是叙事太散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故事,叙事一散容易读糊涂。书里人物暧昧不明的性格也让人读的不舒服,比如陈其究竟做了什么让杨、葛二位都不怎么待见,尤是那句“杨妃”怎么让老爷子那么大火;又比如儿子交了一个回民女朋友,屠国柱的妈怎么反应如此之大,动不动就死来死去;再比如,葛清的烤鸭和杨越钧的鱼该是万唐居的招牌了,但这样一本写厨艺的故事,愣是没有把这两道菜些明白了。诸如此类让人一头雾水的地方还有不少。故事的时间线很长,架构很宏大,但是内容不足以支撑起时间线和骨架,因此显得有些空落落的。书里述说的那些处于即将失传状态中的事物,虽作者在前言里唏嘘不已,但读起来却又透露出是这些传人们自己搞砸了自作自受的感觉。无论这本还是《琴腔》,都有这种一边惋惜一边又活该的矛盾
  •     20160515
  •     有京味 看的挠心 序比文章好看
  •     八零后了不得的作家
  •     非常贴近生活,感觉京味儿十足~偶尔欢脱,但也有很多无奈与惆怅。随着时间的变迁,想要保留一门手艺,真难,可有些东西,没了就是真没了,再不会有…
  •     前几章总觉得不着头脑,可能不熟悉北京文化,越往后才越觉出来味道。
  •     三星半,不大适应看这样描写篇幅不多的小说。
  •     原来传统技艺保留下来是那么的曲折和无奈,本书故事可谓厨子里的江湖,真正的高手都不在灶上了,突然想起天龙八部的扫地僧……就像故事中的葛清,以及后来的屠师傅,不是他们固执,而是世界变化快,好味道想保留,难,说好的火候和配料食材,少一分也不行,慢工才能出细活,结局充满了无奈。此外,本书不仅有特色语言,景色描写和各种比喻运用的简直不能再赞
  •     故事挺好的,但叙述上有点太涩了,不太流畅。
  •     理性上,我知道这是一本好小说。但我始终没办法真正喜欢它。正好我看到了冯小刚写给万达的公开信,我才理解为什么无法真的喜欢他的原因。
  •     人情味太浓,现在再难见
  •     一方锅台上演绎的缤纷世界,却终是逃不过火馅随人一点一点燃尽了气力,留下的灰烬里的星星火,成为一个过去的谜语。
  •     昨天看完书后,感慨万千,心中想的是传统技艺的失落与传承,是金钱潮下的良心坚守;而今天的我,只想吃北京烤鸭......
  •     喜欢文中描述老一代名厨做出的菜有多么复杂和精致,能体会到艺术家般的技艺和心思。中国人对美食又特殊感情,有很多人这么用心的去用一辈子做一名好厨子,但在新时代下,老字号的手艺人又起起伏伏,各奔歧路。即便是虚构的故事,也看得人唏嘘不已,一声叹息,再想到全聚德现在生意这么火爆,还这么贵,我的心有点痛。
  •     总有些事物牵绊着你。有时候我们的念想并不宏大,却因为所谓的更佳不得不舍弃。 发展真的永远不会达到饱和状态吗。。。
  •     一到高潮就疲软,几个关键时刻都没有交代清楚,故事展开的不够,人物刻画倒是很鲜明,文笔不错,可惜少个好编剧
  •     读完后满心都是遗憾,不满,愤恨,却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由得想问,人类,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呢。
  •     感觉力气全都花在前面一百多页,也可能是因为我对某个角色的偏爱,从某个时点起觉得这个故事完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