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至死

出版社:东西文库
ISBN:9781620960196
作者:[白俄]叶夫根尼·莫罗佐夫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科技与“大数据”将更大规模地、无微不至地介入我们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数字化生存的诱惑就在于,人们企图使用技术手段(例如最流行的量化跟踪或游戏化)去“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犯罪还是腐败,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肥胖症。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提出一个问题:一旦道德、伦理和公共事务等问题被所谓的「技术」重构,变得简单可控,世界将变成什么样?作者的批判思维无远弗届:从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到Google的埃里克·施密特、微软工程师戈登·贝尔,再到网络理论家克莱·舍基,远至麦克卢汉,近至凯文·凯利,没有一个人能逃过莫罗佐夫的质疑。
作者表示,只有当人们对“技术解决方案主义”进行仔细审视并承认制度的瑕疵时,技术才可以被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本书为那些“臣服”于硅谷产品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我们看不到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就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技术」。
◎推荐:
《纽约时报》2013年度推荐图书。
他的新书就像砂纸,用来打磨那些“互联网权威人士”的作品。
——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赛博朋克的定义者、《差分机》作者
一个清晰可辨的理性之声,对当下嗜新狂病症(neomania)的批判性思考。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鹅》作者
读这本书,就好像你在一个宴会上迟到,却发现一个博学的客人正在滔滔不绝。莫罗佐夫在和你从未谋面的人争论,引用你从来没读过的书,并援引海量信息源,以至于你会在桌布下偷偷用iPhone搜索查询。他把矛头指向权威人士、硅谷,甚至任何使用帕洛阿尔托邮政编码的人,还有那些在TED大会上颁布的金科玉律。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科技互联网批评家,《新共和》杂志编辑,《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Slate》等媒体的特邀专栏作家。他从技术、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去讨论科技对现今世界的影响,以引导人们更理性、更全面地思考科学技术。已出版的中文作品:《iGod》、《奥莱利的“词媒体”帝国》。
已翻译的作者长文集合:http://dajia.qq.com/user/evgenymorozov
◎本书隶属于东西文库:
东西文库(West & East Library)致力于「第三种文化」(TTC)的思考、传播与交流;注重在互联网、科技、商业、媒体、电子阅读等领域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电子出版,版权引进、策划,文化论坛等。
现已出版《失控》《网络素养》《数字乌托邦》《字体故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等图书。


 技术至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书一文不值,不值一读!我几乎不给一本我读过的书两星评价,但这次我要任性一次。莫罗佐夫在书中炮轰一众科技界名人,从麦克卢汉到凯文·凯利,从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到Google创始人埃里克·施密特,从微软工程师戈登·贝尔到网络理论家克莱·舍基,一炮打过来本该血肉横飞的,可惜他的炮很奇怪地像冲锋枪一般连发子弹,却擦着众人而过,根本没有命中。除了表示悲观之外,他根本没有提出任何可能的解决办法,不要说实质性的,连设想都几乎没有。未来是属于实干型的人的,这些人是谷歌的拉里·佩奇,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是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是特斯拉的伊隆·马斯克,是他们在创造世界,在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世界,一个只会谈论理论的只能活在自己的乌托邦或者设想的恐惧世界中。思想观点这回事,本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经过实践证明,一切都是假说。事物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可证伪性,牛顿三大定律是科学(假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科学(假说),因为他们都存在缺陷,因为前者脱离了“经典条件”便不成立,一旦以后发现光速可以超越后者便被证伪。我们需要的不是许愿或者恫吓,我们需要证据,没有证据的理论全部都是宗教,信就信,不信就不信。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进步正在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造船术的进步使得人类被相互找到,电报技术的发明让我们能够更快传递信息,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使得我们的物质空前丰裕,互联网令信息再没有如此公开透明快捷易查询过。自1946年ENIAC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不到70年的时间,电脑的小型化和智能化不断发展,越往后发展越快,其他技术亦表现出同样的趋势。技术至少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即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不是最坏的,总好过停止下来一直等待,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若是我们一直等待,没有行动,其他条件也不可能成熟。何必担心技术带来的问题,就怕没问题,也承认有问题,有问题就好办,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新的技术带来新的问题,那么就再发明新的技术去解决,问题会不断产生,不过只要能够带来51%的收益,即相比问题而言收益更大,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不行动的话并不代表不存在问题,除非人不存在。当我在吃饭的时候,我不希望有人站在旁边告诉我,你小心点,在找出安全的方法之前,还是不要吃了,否则可能被飘着葱花的汤噎死。对这样的人,我只想说,请走开点,我吃完饭还要下地干活,还有我不想饿死!为什么要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既然它还没有到来,何况它只是可能到来,对于这种不确定会发生的坏结果感到害怕,是毫无道理的,完全是自寻烦恼。能够对可能发生的不幸感到悲观,那么为何不为那可能发生的幸运产生乐观,假设一件事非好即坏,至少也存在两种可能,概率相等。一个乐观的人就会相信未来的美好,他会为了实现美好的结果而努力,这种主观的努力便将天平推向了好的一面,提高了产生好结果的概率。而一个悲观的人通常是行动的抗拒者,这样消极的情绪会将结果进一步导向阴暗面。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的内心情绪,它是阴暗的,技术便是阴暗的。技术停滞不前,问题也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解决。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来悲伤的,也没有时间给我们悲观。世上本来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的使命就是去解决那些业已存在的问题,用现在找到的虽看起来不是最好的却也不是最坏的技术的方法去解决。当每一个人都乐观起来,都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心中并不担心和害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并为解决下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了准备。当然,莫罗佐夫并没有否定技术,只是认为在使用和发展技术之前要先认识到阴暗面的问题,进行制度假设,对技术带着审视的目光。他没有站在支持技术的一派,也没有站在反对技术的一派,而是采取了中庸之道,这是十分狡猾的,几乎使得他的理论无懈可击。所以我也没有否定莫罗佐夫,我只是否定他悲观的态度,并且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的存在性问题谷歌们这些实干派早就清楚了,只是一直很乐观,相信能够被解决而已。反正我至死都会是一个理性乐观派!
  •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科学家们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山顶的时候,总发现哲学家们早就在那里等着了。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用哲学的观点去批判如今盛行的技术至上思潮和倾向。作者提出,虽然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它也同时也使我们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一切“问题”都应该有“解决方案”。可技术所关注的“解决方案”,失之于过分关注细节,忽视宏观背景。他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肥胖症问题。技术解决方案主义认为肥胖症是个人的事情,所以设计了各种软件、各种新奇的小玩意来帮助人控制自己的体重、饮食量、提醒人锻炼身体等。但作者说,肥胖症不光是个人的事,也是整个社会造成的:连锁餐馆不懈推广垃圾食品,社会收入不平等,穷苦大众迫于生计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保持良好的身形等等。作者对如今国内非常火的TED演讲也颇有怨言,他认为系统化的知识不可能包装在十来分钟的一段短短视频或讲演里。TED营造出了一种“我们正在学习”的错觉,非但什么也没有教给我们,反而让我们产生了“知识就应该言简意赅”的误解,不利于深入学习。作者还把我之前翻译的《游戏改变世界》批评了个够呛:怎么可能通过把生活变成一场游戏,就消除生活里真正存在的问题呢?通过游戏,让人们更能容忍问题,这难道能算一件好事?作者甚至痛斥了通过技术改良政治的设想,这一部分的批判非常精彩。可谓全书最精华、最犀利的部分。乍看起来,作者是个大嘴“喷子”。近几年流行的技术类作者,无论立场左右,也无论是支持技术派还是反对技术派,没有不被他狠狠挖苦一口的。远至麦克卢汉,近至凯文•凯利,从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Google的埃里克•施密特、微软工程师戈登•贝尔,到网络理论家克莱•舍基,统统躺着中枪,而且是被机枪扫中的。如果你是一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读者,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进入成年,亲身体验到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你也许很难接受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你有可能给予尖锐的反驳:批判了这么多,他拿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吗?老实说,没有。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出更好的办法,相反,从哲学上来说,有一些问题并不存在“最优解答”,它们根植于人类的本性,根植于人类生活的大环境,既无法解决,也无需解决。莫罗佐夫认为最重要的是,人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批判性的眼光去接受、采用技术,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技术,学习作者的批判性眼光,同时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科学和技术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闾佳2013年11月21日
  •     说他狂犬吠日肯定是有点过了,哗众取宠也未必合适。本来想看看从批判技术的角度看看技术对我们造成的问题与潜在危害,所以选择了这本书。出版社的宣传也一定程度上蒙蔽真实的信息。总之,书到手之后,基本上是臭不可读。文句不佳,也不知道是原作如此,还是翻译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对技术的攻击实在令人失望,我总是报以期望,就是技术批判者的水平是高的是有逼格的,现在看来,技术的支持者至少知识水平要高于这些批判者。反正,要给个差评了。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就像这本书中文版序言最后一句说的,整本书都在以此发散展开。从人文的角度审视技术,提供了一个看待互联网的新视角,但可读性较差,太冗长了。
  •     不错的技术书籍
  •     作者很擅长对流行商业话语进行解构,找出其前提预设,一击而中
  •     很像一大篇论文····
  •     这本无理又傲慢的书译名竟然还倒贴我心爱的娱乐至死(艹皿艹 )
  •     反互联网中心主义和解决方案主义,有点反技术啊
  •     哲学批判。
  •     有一定道理,但可读性太差
  •     翻译的稍微有点生硬,但作为译著来说能清楚把意思转过来还算不错。文中对互联网技术、创新的论调或许不正确,但在如今有些一边倒的发展洪流中,多一些思考和视角还是有利的。尤其是当技术开始染指政治以及与伦理发生作用的时候,如作者所说,保持一种相当谨慎的态度,比完全依赖技术,倒向解决方案主义或者互联网中心主义等等,是相对更有利的。作者对一大票当红炸子鸡进行全面反驳,总体算是有理有据,有的甚至挺精彩,但不能排除哗众取宠的可能… anyway,觉得此书最大的意义还是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审视角度,对于互联网同样要保有批判精神来审视的态度。 总体来说应该不存在反技术的问题,毕竟本书主要提出的是对互联网和技术全能这个看法的异议。
  •     作者用一种我不很熟悉的方式,说的都是我所熟悉的内容。就是用文科的思维来审视工科技术的很多被忽视的方面。只看了前几章,主要是对两个主义的批判,“互联网中心主义”和“解决方案主义”。中心思想是说互联网的那套开放、自由的价值观可能被高估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我觉得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面对互联网这种新的、似乎能掌控一切的技术,大多数人的想法会是盲目地投奔它的怀抱,而不会去考虑是否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什么。 还有书中标签太多了,各种主义,还有我看不出意义的辩证。
  •     技术改变不了人类的弱点,技术解决了问题同样引起更多的问题,看了这本书让我想起黑客帝国,完美的人类根本不可能存在,人类的创造力恰恰就是来自人类的各种弱点。
  •     看看
  •     在我们的政治、个人与公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漏洞都是漏洞,有些“漏洞”反而是特色。无知可能很危险,而无所不知可能同样如此。
  •     人名地名物名太多了,看的很吃力。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不要对技术过于依赖,感觉有点过于长篇大论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