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13317453
作者:(英)西蒙·巴恩斯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处于低谷的时候,我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实在很残酷,一切音乐语言似乎都只降低成了耐心试验的结果,一切努力得不到音符以外的任何证明。这时候 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森林里、草原上、山岳间、沙滩上寻找被自己遗忘了的真我——在鸟儿中间……鸟儿是真正的艺术家——我的作品因它们而生。——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
四千万年前,地球上就开始充满鸟儿的歌声。鸟儿给了我们祖先最初的简短旋律,给了我们民歌,给了我们巴赫。自然界宏大莫测的生命进程便凝结在鸟儿的歌声中,它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奇迹。
《泰晤士报》首席记者西蒙·巴恩斯将带你开始一场由冬入春的听鸟之旅。旅途中,你会学到关于鸟鸣的常识;你会逐渐从一场大合唱中区分出红胸鸲、大山雀、柳莺、戴菊、白鹡鸰的歌喉;你会听到生命的节律、地球的回音,也将深深领悟到——
自从成为一名听鸟者起,你对这个世界和它的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即便置身都市,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律动。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凭内在的直觉去感受。

书籍目录

第一个冬天
通往耳朵的音乐传送带
生命之歌
红胸鸲
迈向两位数
我的地盘
鹪鹩
鸟的对话
“Pee-oo!”
让视线拐弯
林岩鹨
时间和空间
救命歌
银喉长尾山雀
第一个春天
怎样让春天更持久
大山雀
保持简单
欧歌鸫
探一探曲库大小
苍头燕雀
自报大名
蓝山雀
大斑啄木鸟
我们如何偷来了音乐
乌鸫
歌声始于何时
绿金翅
我怎样创造出音乐
云雀
吸一口新鲜空气
欢快的精灵
叽咋柳莺
安全转移
布谷鸟
最后一只布谷鸟?
家燕
大脊椎动物主义
鸽子
为什么要聆听莺鸟
黑顶林莺
不复存在的柳鹪鹩
柳莺
听鸟头一年
侧耳倾听
海鸥
银鸥
楼燕
福利大放送
海边涉禽
“喂”的说法
乌鸦
显而易见的事实
再来两种鸦
世界杯与听鸟
淡水鸟类
作数不作数?

安静的时节
猛禽
寂静
猫头鹰
冬天的鸫鸟
第二个春天
听鸟与游威尼斯
槲鸫
紫翅椋鸟
学习曲线
莫扎特的紫翅椋鸟
戴菊
绿啄木鸟
艺术家的标准
红额金翅雀
黄鹀
节奏家梅西安
普通䴓
煤山雀
节奏组
白鹡鸰
草地鹨
农民和放屁鹑
快乐哟!
白腹毛脚燕
庭园林莺
灰白喉林莺
夜莺
心痛
美妙的音乐
播客和其他资源
索引

内容概要

西蒙·巴恩斯(Simon Barnes)
《泰晤士报》屡获殊荣的首席体育记者,周末版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专栏作者。小说家、自然写作者、马术师。出版有《怎样成为一个“蹩脚”的观鸟者》《运动的意义》 等多部畅销作品。《星期日电讯报》这样评价他:“巴恩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总想挑战传统观念,寻求更为深层的意义。”


 聆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春,甜美的春,一年中最好的时间,百花开放,姑娘们跳着舞,天气温和,好鸟都歌唱起来,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托马斯·纳什《春》当你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被一声cuckoo, jug-jug, pu-we或to-witta-woo唤醒,当你走出户外,张开耳朵,驻足聆听,当你决定跟随巴恩斯开始一场由冬入春的听鸟之旅,你会发现——听鸟是这样一种愉快的体验:它不像一首歌及它的余音那样短暂,而能与你相伴一生。当你步入森林或沿着海滨漫步,当你上班途中抄近道穿过公园,或者在花园小坐,萦绕在你周围的声音将会变得充满意义。每一只鸟都在为你歌唱。鸟儿唱响了春天。度过一整个黯淡的冬天,当我们听见第一声鸟鸣,就知道春天来了,或者说春天正在赶来的路上。大山雀“啼啾啼啾”射出瞄准冬日心脏的第一箭;红胸鸲、鹪鹩、林岩鹨……用唱出的第一个音符,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古人比我们更早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才有所谓“以鸟鸣春”吧。鸟儿用歌声提醒我们去聆听真实深切的季节更替,用歌声唤起我们蠢蠢欲动的爱情渴望,也用“关乎生,关乎死”的生命之歌展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繁衍进化的意义。鸟儿给了我们音乐。人类最早的乐器笛子,就是在模仿鸟声。我们从鸟鸣声中学会旋律,就像我们从子宫中孕育出节奏一样。鸟儿让我们创造出音乐,教会我们用美丽的声音表达情感。莫扎特的《一个音乐玩笑》是献给一只紫翅椋鸟的。是鸟儿给了梅西安灵感,让他创作出《鸟鸣集》,并赋予钢琴这种最最文雅的大块头乐器以野性,用它创造出住满山鸦、莺鸟、猫头鹰、鸫鸟、百灵的山川和森林。我们跟鸟儿一样都被音乐感染,也都创造着音乐。鸟儿带来最好的诗歌。勃朗宁让一只欧歌鸫惹起《海外乡思》:“聪明的鸫鸟在那儿唱,把每支歌都唱两遍,/为了免得你猜想:他不可能重新捕捉/第一遍即兴唱出的美妙欢乐!”;雪莱拿云雀试了试手,就留下那首最有名的《致云雀》:“谁说你是只飞禽?/你从天庭,或他的近处,/倾泻你整个的心,/无须琢磨,便发出丰盛的乐音。”;济慈则把最热烈的礼赞给了“春之使者,美音的夜莺”:“我的心在痛,困盹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在诗人们的感受中,鸟儿的鸣唱似乎成了某种符号和象征,他们用它表达最热烈的爱情,却最终超越爱情,指向上帝、世界、生命和人类。鸟儿让我们聆听到地球的声迹。当我们在抄近路穿越公园的时候听到大斑啄木鸟,在火车站听到欧歌鸫和红胸鸲,在花园里听到乌鸫、林岩鹨和黑顶林莺,当我们倾听鸟儿,越来越感知到它们的存在,我们不仅是满足了自己的感官愉悦,也是在探求语言的本质、声音的意义,思考我们与其他生灵的共通之处,以及自己如何感知并联系人类以外的世界的。是鸟儿,用无处不在的歌声告诉我们:人类不是也不能独自存在,我们是和其他生灵共享着这个星球,我们并非独一无二,也并不孤单。所以这个春天,让我们留心去聆听吧,去聆听意义、聆听真实、聆听生命。去聆听鸟儿们。
  •      据说这本书能教会你分辨出不同的鸟鸣声。 我将信将疑,用文字来描述鸟鸣,这可能吗?虽然在汉语中我们有叽喳、啁啾、嘲哳、咕嘎等等丰富的拟声词,但这些词能达到的“拟声”效果却相当有限。人们一般用“喳喳”拟喜鹊声,“咕咕”拟鸽子声,“欧欧”拟海鸥声,甚至用“脱却布裤”、“不如归去”拟布谷声,用“行不得也哥哥”拟鹧鸪声,之所以能行得通,并不是因为模拟得多么准确——我至今也无法从鹧鸪声中听出这句情深意切的“行不得也哥哥”——而是仍有赖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然而,辨识鸟鸣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显然会在这里遭遇到它的局限,在这一点上,作为拼音文字的英文也并不比汉字有更出色的表现。作者西蒙·巴恩斯在一开始就引用了比尔·奥迪对“注音法”的调侃:“你会发现有十来只不同的鸟的叫声都是‘Pee-oo’,包括金眶鸻、鸺鹠、短趾百灵、林柳莺、环颈鸫、褐头山雀、雪鹀——这可是其中不同科的鸟,更别说种别了。” 放弃了笨拙地用“tic”模拟红胸鸲,用“chek”模拟“鹪鹩”,作者用多媒体资源解决了这个问题——随书附有鸟类录音播客,以之为辅,再来读文中对每种鸟鸣特点的生动贴切的描述,两相印证,就会有更多会心——你千万要慢慢来,若是一口气听下这几十种鸟鸣录音,耳朵恐怕就要罢工。 不过,这本书可不是一本鸟鸣辨别指南之类的实用手册,作者常常会逸出“正题”聊点儿别的,这些摇曳生姿的文字尤其亲切幽默,饱含深情,而且透露出作者关于语言的本质、关于生命的形态、关于人如何感知与连接自然与其他生命形式的独特哲学思考。“鸟儿的歌声是生命的呼唤,生活的乐章,以及生存的意义——关乎生,也关乎死。”听懂鸟语对于保存生命而言意义在今天似乎已不再那么显著,但这一层意义保留在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里,稍一回忆我们就能想起,那些能听懂鸟语的“最小的儿子”、“被驱逐的公主”、“神秘的旅伴”等等角色,往往能依赖鸟儿的指引避免灾祸,寻得好运。中国也有一位懂百禽语的人物,名为公冶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相传还是孔子的女婿,他因解鸟语获罪,又因解鸟语获释,也是一段奇闻。 如今我们不需要依靠辨别鸟鸣来求得生存、寻找食物,聆听鸟鸣于是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这也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体验,一双能够辨识鸟鸣的耳朵好比一台突然接通了电源的半导体收音机,是能够接收空气中的无形的信号的设备——这样比喻似乎有些缺少生命的温度,然而对于离自然越来越远的信息时代的人们而言,或许听上去颇有些诱惑力?还是作者在开篇文章中的描述最为贴切:你在播放着“背景音乐”的酒吧或者咖啡厅,突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歌,“那旋律突然穿破室内的闷热空气直抵你清醒的意识……此时此地这个声音突然被赋予意义,一闪灵光瞬间跳出失焦的背景,直达内心。……像一条私人信息,即使你知道它来自酒吧没有人情味的点唱系统,但它蓦然点亮了此地,点亮了你。”——如果你能辨识鸟鸣,那么从此“萦绕在你周围的声音将会变得充满意义。每一只鸟都在为你歌唱。”而“当你听出春天的第一只柳莺,把它弄了个明白,从此就很难放下,好比读完《尤利西斯》的第三章,便深深地沉迷其中。你成为一个忠实而彻底的听鸟者。自此,伴你一生的乐趣出现了。一旦过了柳莺这一关,你就无可救药地沉沦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颇为美妙,它打开了一个记忆的入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声音也是一样,然而关于声音的记忆却可以附着在文字上。各种鸟的名字和声音在书页中飞来飞去,多年前住在乡间时的回忆也伴着阅读潺潺涌来:清晨被窗外的啄木鸟声唤醒,黄昏伴着吵杂的的鸦雀声回家,暴雨之后收养过一只覆巢之下的柳叶鸟,芦苇荡里唯一一次见到羽翼斑斓倏然飞走的翠鸟……那大概是我与大自然最亲密相依的时间。多谢远在英格兰为鸟鸣声写作的西蒙·巴恩斯把它们带回到我身边——也许它们从未离开,只是我的耳朵日渐迟钝,错失了它们的消息。
  •     对于鸟类,“听到”比“看到”的时候总要多得多。在城市里偶尔能碰到的都是些身手灵活的小家伙,从来不让你看清尊容,总是一闪而过。而在野外偶尔有幸见过一些大鸟,那更是不会让你近身,远远地带着一副凛然不可亲的神情。在这些相遇的瞬间,其实常常是那一声或一串鸣叫让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在这种时候,“听音”就比“辨形”显得更为实际、也更容易操作些。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非常好奇,因为通过阅读文字而且还是翻译文字来领会鸟语,好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难怪翻译基本保留了所有描述鸟鸣的英文或其他外语原文,这一点可能稍微导致阅读体验稍微有点不顺,但原书其实是非常面向大众也非常亲民的语体,作者西蒙巴恩斯作为《泰晤士报》首席体育记者,也是周末版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专栏作者,在这本书里试图带着读者一点一点按进阶序学会辨认英国常见鸟类的鸣叫声。而“观鸟”这项活动,在英国本身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中学英语教材是英国出的《3L》那本,主角是小学生姐弟俩Sandy and Sue,有一课讲课余活动,就出现了一个词叫bird-watching,图上就是姐弟俩拿着telescope去观鸟。那时候就感到很疑惑,在英国,鸟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以致于bird-watching足以发展成一个专门的业余兴趣还放在了给外国人学英语的教材里?在中国,小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应该是没有这项传统的。这个疑惑在拿到这本《聆听》以后,有渐渐得到解答之感。我想,如果每读一小节,都配合着作者编辑的播客里相应鸟儿的鸣叫,应该就足以学会鸟语入门了吧。西蒙巴恩斯这种循循善诱、亲切但不过分亲昵的语气让人很喜欢,读起来并没有被“强行安利”的不适感,虽然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是一位真正的爱鸟者。当他描述自己乘着小划艇,从韦弗尼河边逆流而上分辨出柳莺叫声时的那种“深久的幸福感”,或者是对于家附近越来越减少的燕巢的忧伤,都很能带动读者的情绪。他把辨认出柳莺声音作为鸟语习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比喻成读完《尤利西斯》公认的令人费解的第三章之后自此便沉迷其中的那种快感,更是妙笔。而读到一些我也熟悉的鸟类时,就更有亲切感了,比如布谷鸟。第一次意识到布谷鸟的鸣叫声还是在小时候去青城山度假,夜宿深山,布谷鸟鸣声不绝,就这么伴随我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叫醒我的则是各种鸟类大合唱,那种美妙之感至今难忘。现在住的北大校园里鸟类也不少,本科宿舍楼外的树上栖息了一只著名的布谷鸟,不知道吵了多少人深夜难眠。最喜欢的是下雨后在湖边散步,偶尔会听到啄木鸟笃笃笃的响声,总是忧心它们会得脑震荡,那么小小的身体怎么能造出那么响亮的声音呢?……好像说得太远了。但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就在这里吧,像是带着一个好旅伴,沿途看了风景,学了鸟语,还想起了一些跟鸟有关的陈年往事。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文字里一万种小鸟的叫声,也不及走进森林亲耳听它们歌唱~
  •     英国的环境真是好啊,可以听到鸟叫
  •     亲切,像小时候一样惊奇。每当体会人类只是包罗万象的生命体系中的一员,虚无感为何总是让人兴奋。“当你开始养成听鸟的习惯,就会慢慢开始留意别的声音:蜜蜂和昆虫的嗡嗡声;蟋蟀和蚂蚱的鸣响;风拂过叶子或苇地上种穗发出的声音;海浪卷起,小石子被挪动位置的声音。这些你都听得到,因为你是在仔细聆听。”Barnes录的podcast也很棒,http://shortbooks.co.uk/book/birdwatching-with-your-eyes-closed
  •     毛毛的书就是最好的书。对,就是这么讲原则。
  •     感动
  •     当笼统的“鸟”变成具体的“莺”、“燕”、“雀”、“鹀”,荒野即不再荒凉,而成为充满故事的生命剧场。对四体不勤的城里人来说,这应该是博物学最大的眼前价值。
  •     聆听风吹鸟吟,文章风格真的很British.有配图就好了。
  •     只是一本鸟鸣专辑的introduction而已。没有插图太缺憾。我当然不知道那些鸟字旁的分别是些什么
  •     鸟类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今年春天一只高水平的乌鸫在对面楼顶,学汽车开锁,电动车警报和救护车的鸣笛声。
  •     理念非常棒!明年春天就开始实践~想把它安利给观鸟器材党盆友~
  •     据说这本书有附赠录音,然而录音在哪里?
  •     很多的鸟知识,有趣的部分都标识了,到时读给皮听。
  •     三星半,图片少了点,声音换成文字,还是无法领略鸟声的美好,但是引起了以后听鸟的兴趣。
  •     阳光很好的那个下午/落在我车窗上的那只小鸟/我终于找到了你的名字。(红胸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