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札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030345882
作者:滕磊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国保札记: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研究随笔》以作者亲身研究走访的国保单位为写作对象,系统而生动地介绍了百余处国保单位的前缘与今世。书中附有大量作者拍摄的国保单位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及科普价值。

书籍目录

Chapter 1 C语言编程环境的构建1.1 LPCXpresso的安装和设置1.1.1 LPCXpresso的下载1.1.2 LPCXpresso的安装1.1.3 LPCXpresso的启动和注册1.2 CPU板和PC的连接及程序的烧写1.2.1 工作空间目录名的确定和修改1.2.2 示例项目的安装1.2.3 示例项目的编译1.2.4 CPU板的程序烧写Chapter 2 开始C语言编程2.1 C语言简介2.1.1 C语言的历史背景与特点2.1.2 C语言程序的构成2.2 C语言基础2.2.1 C程序的基本语法2.2.2 常量和变量2.2.3 表达式2.2.4 函数2.2.5 “LED亮灭”示例源代码说明2.2.6 编译错误及DEBUG2.3 C语言程序的结构2.3.1 C语言中的循环结构(for、do/while)2.3.2 C语言中的分支结构(if、switch/case)2.4 数组变量2.4.1 数组变量的定义2.4.2 数组变量的应用2.4.3 字符串的应用2.5 指针2.5.1 地址2.5.2 指针的应用Chapter 3 让机器人动起来的C语言3.1 让蜂鸣器响起来3.2 控制电机的动作3.3 红外线传感器的应用3.4 利用随机函数制作占卜机器人3.5 使用1个传感器的机器人循迹3.6 使用2个传感器的机器人循迹Chapter 4 利用扩展部件提高机器人的性能4.1 挑战IXBUS编程——扩展8路红外线传感器4.1.1 8路红外线传感器的组装4.1.2 IXBUS接口编程4.1.3 使用8路红外线传感器的循迹程序4.2 旋转编码器的应用4.2.1 旋转编码器的工作原理4.2.2 旋转编码器的安装4.2.3 使小车以给定距离前进的程序4.2.4 使小车以给定速度前进的程序4.3 利用无线通信控制机器人4.3.1 VS-C1的安装4.3.2 VS-C1应用程序举例4.4 其他扩展应用举例4.4.1 自主型足球机器人(全方位移动)4.4.2 双轮倒立摆机器人4.4.3 智能搬运台车4.5 机器人汽车开发平台Beauto EV4.6 基于蓝牙通信模块VS-BT001的无线通信4.6.1 异步通信方式4.6.2 VS-BT001使用说明4.6.3 串行通信示例程序附录 VS-WRC103LV简介

编辑推荐

  《国保札记: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研究随笔》采用随笔的写作风格,从公众的视角把自己的所学所知通俗地作一介绍,通过这本书,通过“国保”反映出我国的文物保护现状,借此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文物事业。

前言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物遗存,作为中华文明的记忆,它们真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郑振铎、王冶秋为代表的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结合中国的实情提出了文物分级保护的方针。在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历史内涵愈丰,科技含量愈多,艺术水平愈高者,则文物价值越高,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1961年,180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国家级的重点保护对象,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  此后,“国保”的评定、公布和保护工作成为国家文物局的重要工作内容。去年春天,“国保”的公布迎来了第50个年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在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不下,在国家文物局的积极努力下,绝大多数的“国保”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从早期以“两重两利”为原则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到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一系列部门规章制度,有效制止了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对众多不可移动文物的破坏。多年来,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对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建立了中国考古学体系,也为重建古史走上康庄大道。国家财政拨专款抢救了一批濒危的“国保”。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国家百废待兴、积贫积弱,仍勒紧裤腰带维修文物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对于石窟面临的严重风化和裂隙危险,他婉拒了蓬皮杜提出的援助,当着各国记者承诺用三年的时间给予维修。随后中央政府拨款130万元,到1976年维修工程准时完工,彰显出国家保护文物的决心和毅力。除此之外,大型的维修工程还有善化寺、广胜寺、独乐寺、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  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保护事业蒸蒸日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不断拓展和深化,文物保护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社会关注度持续提高,文物保护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持续高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文化生存土壤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国保札记》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完成的。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更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保护文物首先要让大家了解文物,认识它们的价值。滕磊同志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记录下百余处“国保”,内容涉及遗址、墓葬、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他走过看过研究过的。这样的心得体会才是最真实、最准确的。书中通俗流畅的笔法、图文并茂的描述,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专业的知识,更加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同时,字里行间我们也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与两千多处“国保”和几十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总数相比,书中涉及的百余处“国保”还很少,希望滕磊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将更多的“国保”呈现给读者。  简述拙见一二,以为序!

内容概要

〔日〕机器人实习教材研究会、Vstone株式会社

章节摘录

  国保”的诞生  “国保”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称,指的是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f生建筑等均属于不可移动文物。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共计180处“国保”。在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为什么要公布“国保”,出于什么考虑?这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前说起……  1948年11月,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时,为保护城内的众多文物尽可能免受战火破坏,毛泽东主席急电在前线作战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人,要求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为此,前线指挥部特请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提供一个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简目,梁先生根据营造学社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情况,编撰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共登录古建筑450余处。解放军用这份《简目》作为攻城的文物保护手册,当然最后的结果皆大欢喜,北京和平解放,文物完好无损。尽管这份《简目》没有派上用途,但是却为后来的文物摸家底和公布“国保”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面临着恢复生产和城市建设、改造等问题,它们与文物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为此,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令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明令“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及各省市人民政府,应调查所辖境内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公共或私人所有之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予以保护,并呈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登记”。同年7月,文化部文物局还组织了雁北文物勘查团,对山西广武汉墓群进行了调查,并出版了《雁北文物勘察团报告》一书。郑振铎为该书作序,强调要重视文物的保护、调查和研究工作。1953年,北京市曾召开过一个会议,与会人员就某些文物该不该保护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郑振铎表态说:“要把北京有价值的文物进行彻底调查,调查清楚再来讨论保护的问题。”新中国史上第一次文物普查摸家底的工作自此从北京开始,逐渐发展到全国。  1956年4月2日,国务院在《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了文物普查和建立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调查工作……分批分期地由文化部报告国务院批准,置于国家保护之列”。经过普查以后,由相关省市相继公布了大约5572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也为“国保”的认定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  为了解决生产建设与文物的矛盾冲突问题,当时主管文物工作的郑振铎、王冶秋同志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1953年,郑振铎还专门撰写了《基本建设与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小册子,广泛印刷宣传。同年,王冶秋在调研和处理基本建设和文物保护的一些问题时,提出了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地区划出一块保护区,暂不在保护区范围安排基建工程,以便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经批准进行基建工程的地区先行钻探,进行重点发掘的方案。这样,既解决了发掘质量的问题,又前置性地保护了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址免遭破坏。1956年2月,郑振铎和王冶秋分别在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和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讲话,着重谈到了文物考古的“重点保护、重点发掘”问题,提出了文物考古工作应“既利于工程进行,又利于文物保护”的基本思想。1958年3月,文化部在北京召集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部门开了一个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会议,会上,王冶秋在发言中系统归纳了前一阶段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代表文物局正式提出了“文物保护坚决贯彻配合国家经济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国家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工作有利”的“两重两利”方针。而“国倮”的诞生也正是“重点保护”文物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除了文物摸家底和“两重两利”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外,文物专业培训也是“国保”诞生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各地文物工作者缺乏的现状,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加快了文物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岗工作。从1952年8月起,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每年举办一期考古人员训练班。至1955年第四期结束后,共培训毕业了341人。从1952年10月起,文化部又委托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不定期举办古建筑培训班。同时多次派出人员到东欧国家学习文物保护技术。经过专业培训的学员成为各省、市(自治区)从事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管理的主要骨干力量,也为“国保”公布后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  通过近十年的文物保护工作理论和实践,新中国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初见成效。第一批“国保”单位的诞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各办公室、各直属机构,中国科学院正式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同意文化部提出的第一批“国保”共计180处的名单。要求文化部继续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分批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国保”自此诞生,这也成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

图书封面


 国保札记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