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根再植

出版日期:2016-4-1
ISBN:9787301266634
作者:杜维明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80年代,杜维明从伯克利转到哈佛任教,常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和国内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切磋儒学。
《灵根再植 : 八十年代儒学反思》记录了杜维明先生在80年代的“植根”工作,从“陆象山的实学”到“刘宗周的主体性”,无不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乃至对启蒙的反思。

书籍目录

目 录
孔子仁学中的道、学、政 1
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 20
为往圣继绝学 34
魏晋玄学中的体验思想 40
宋儒教育观念的前景 57
刘宗周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性 73
从身、心、灵、神四层次看儒家的人学 100
论陆象山的实学 111
论儒家的“体知” 140
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其创新 154
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概况 189
宗教学:从神学到人文学 229
苦参·传心·弘法 244
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看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 253
孔子:人的反思 286
人格发展的全幅历程 292
身体与体知 306
继承“五四” 发展儒学 316

内容概要

杜维明,当代新儒家代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发言人。先后求学于东海大学、哈佛大学,师承牟宗三、徐复观、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学者。
1940年出生于昆明,现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2015年9月当选为国际哲学学院(IIP)副主席。


 灵根再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之前看过杜维明的《儒家精神取向的当代价值》,书中通过访谈的形式讲述了儒学的抗议精神,儒学发展的可能的新方向。虽然形象生动,但由于文体是访谈形式,则限定了内容只能紧紧围绕所提的问题来展开。而这本《灵根再植》则是杜维明直接著书立说的著作,在本书中杜维明通过十八个专题的形式讲自己对入学的理解以及儒学在古代教育,道德,玄学,哲学等中的体现,还分别用几个专题来深度解读中国文化。每个专题的内容深度之光,我在这就不班门弄斧意义介绍,仅举一例来与君共赏。例如在第一个专题“孔子仁学中的道、学、政”里面在分别讲述其道、学、政三者含义之前就先讲孔子的仁学与古希腊哲学,希伯来神学等进行了比较,引出了仁学的与其他学说的差别,从而引出道德理性,文化关怀以及入世精神,也即是道、学、政。在讲道德理性时,作者主要将笔墨放在了推己及人的恕道,在讲述其含义的同时也与国外持相似观点的学派进行了比较,也引述了黑格尔等的评价,这表明了作者在讲述儒学的视角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放眼于全世界。在文化关切里面作者也从另外的角度来释读孔子重礼教的态度,例如在举例孔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般在五四中对这种是持批判态度,因为基本都认为这正体现了孔子过分执着仪式,是吃人的礼教。但是作者却认为从深层次去理解的话孔子的用心可能不仅仅在于仪式本身,而是背后深层的原因——从礼让到攻伐、从“整合”到“分化”的大变动。这一解释让我感到新奇。这一节还从孔子的“民不信不立”来解读得民心的重要性以及孔子的施政主张。在‘政:入世精神’一节里讲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与耶稣在基督教以及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进行了对比,然后突出了孔子本身‘即凡而圣’的表现,也引出了仁学的入世精神,在这一个专题中我就感受到了作者对入学的研究之深。本书的其他专题也都值得我们一一拜读,例如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话,可以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中国文化的认同及其创新”、“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概况”以及“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看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这几个专题来一窥全貌。虽然经历五四以及文革的反儒学思潮,但是有了前面的反也就才会有现在的新儒学。建议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看看本书,相信都会有所收获的。
  •     以十八个专题的形式,用将近三十年前的旧作指引人们如何解决当前儒学所处困局的种种问题······这样的书,换作两年前,会像重生文一样让我觉得可笑--重生翻身,是带着先前的记忆对从前的误判进行修正,试图彻底改变结局,前提是其他人再次面对种种新鲜出炉的失败竟然还执迷不悟到歇斯底里。然而,面对“让生活可以在学习中再次变得像古人一样充满灵性和诗意”的祈愿,我不觉大跌眼镜,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其珍贵之处就在于,它产生的年代是为解决问题,而它历经了岁月仍被人认同、记忆、试图传承下去,则证明了它将继续沉浮在这个需要它指导的世界里。面对时光的打磨,许多事物的原意都会发生偏转,直至改变。但是,具有穿越时空先一步体察到未来问题产生根源的,必是思想的先驱了。本书最让我感到特别之处,首先在于,书中先论证了“传承”的问题,“在动荡的时代,尤其是在连维系社会的理论基础也受到震撼的紧要关头才发生继承传统的问题,出现继承传统的意识”,这正是儒学处在现今的尴尬地位仍被有识之士广为呼告传播的有力支持。同时,书中旁征博引,擅长把希腊哲学思想、基督精神与儒家思想进行对比辨析,并使用中国多样的文化符号作为印证,深切体现出了一种久违的对中国文化的深沉自信,在多处引用的《论语》,强调了一些偏颇的解读会给人带来对儒学的不良初始印象,乃至影响人们对儒学的整体判断--而让人汗颜的是,这种态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如将儒学中关于万物有机一体的人生智慧学说单纯理解为片面的科学观点。再有,全书以一种“恳谈”的语气,让谈问题只是说因由,不是树立起对手,然后证明了对方是错的,我就是对的了,而是让有心探究于此的人能“沉”得进去,疑虑者能“听”得过去,反对者能“辨”得出去。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将“理解”等同于容忍度,而非是从自身的经历、学养出发,去体悟一种思想氛围。我们开始忘记自己要通过“包容”“理解”获取什么,只记得不要让自己错,但又无从判断什么是对。儒学的精神养料浸染了中国人的灵魂几千年,让枯木生花,重生再植,先要让自己明了“儒学本身是人的哲学”这一命题,只有想通透自己要如何树立身为人的哲学基础,才能读懂本书。
  •     杜维明师从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徐复观等人,在儒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虽以研究儒学为主业,但其学术视野不局限于此,而以整个中国文化为旨归。《灵根再植》是杜维明的文集而非专著,“儒学反思”也不能完全概括本书的主题,它还涉及玄学、禅宗、西方心理学等其他内容,这些既可以视为杜维明儒学研究的辅弼,从中也能看出其治学角度的开阔,具有现代和国际视野。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此后作为主流意识的儒家思想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在五四时期却遭猛烈抨击,以至于“孔家店”都要被打倒了,之后又有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儒学再遭深刻批判。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儒学研究才有了恢复和发展,呈现“一阳来复”的局面,本书即是杜维明在当时所作的一些思考。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受到重视和弘扬,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杜维明的研究为儒学价值的重新发掘提供了深刻的角度。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有一种充分的文化自信。他指出,在世界上有很多有古无今的文化,如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也有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如美国文化、加拿大文化、澳洲文化等;而中国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例外,它历史确定,文化承继,有古有今。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屈辱,愤怒的理论家们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将其视为封建糟粕、前进的绊脚石。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他们惯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结果越比越矮,丢掉了文化自信。杜维明总结了中国近代化过程出现的特殊现象,即“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反传统主义同时出现。”而不是像以色列等其他国家一样,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与自己的传统紧密联接,将传统作为构建现代化的必要环节。五四时期“全盘西化”的主张是反传统主义的极端例子。杜维明指出“五四时代,没有现代化观念,只有西化观念,不能想象除欧美的发展模式外,还有任何别的发展模式。”杜维明反复强调“现代化”不能等同于“西化”,也不认为“西方自启蒙后代表着现代精神,而且是所有世界文明都须朝向的。”杜维明认为“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立场。”这是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认识。杜维明的儒学研究,不是单纯对传统的阐释,更在于其现代生命力的显扬。比如在群体“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今天,人们注重个人私利,他认为可以运用思孟心学树立人们 “公共善”的心态。儒家人文精神中含有启蒙理性,但没有反宗教倾向,这种思想特质,杜维明认为“可以成为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并指出“在处理全球化和本土化矛盾冲突的问题上,儒家传统有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实践经验”。杜维明将儒家思想视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资源,而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自我表述、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东亚文明的体现,因为它具备丰富的当代价值,也能够对西方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挑战进行有创建的反应。杜维明主张当今研究儒学传统,也应当继承“五四”的批判精神,以防止儒家精神的异化,并通过认识、理解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彻底抛弃封建遗毒。事实上,儒学批判的历史虽有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一些人的批判是出于一时的爱国激情,但这种情绪化的批评又是轻浮的,他们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还不具备评价的资格。对其中丰富的正面价值,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局限,还认识不到,正如王阳明所说,是“抛却自家无尽藏,缘门托钵效贫儿”。杜维明的儒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儒学批判的批判。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介绍儒学不错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