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300210309
作者:[美]班凯乐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本书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书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从历史、地理、传染病学和社会等角度来论述晚清中国的鼠疫。从内容上看,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主要采用区域体系理论构建了区域内和跨区域鼠疫传布的认识框架,后三章主要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等中英文资料,比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问题研究者,该书不仅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鼠疫的起源与传播,更从社会史的视角探察鼠疫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该书是了解清末中国医学、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著作

书籍目录

导言
鼠疫的传染病学
当代中国的鼠疫生态学
清以前中国的鼠疫记载
第一章中国西南地区鼠疫的起源(1772—1898)
18世纪的瘟疫(1772—1830)
19世纪的瘟疫(1854—1898)
结论
第二章鼠疫的地区间传播(1860—1894)
云南—岭南鸦片贸易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西江沿线的干扰和北海的崛起
鼠疫从云南到岭南的扩散
鼠疫从北海到广东中部和东部的传播
结论
第三章东南沿海区鼠疫的空间传播(1884—1949)
概念与争议
东南沿海区鼠疫的传播
结论
第四章19世纪中国对鼠疫的医学、宗教和行政反应
中国传统医学对鼠疫的解释
关于鼠疫起源的民间信仰
社区对鼠疫的应对
官方对鼠疫的应对
结论
第五章市民行动主义、殖民医学与1894年广州、香港的鼠疫
广州的市民行动主义:善堂对鼠疫的应对
香港市民行动主义与国家医学的冲突
结论
第六章鼠疫与新政时期中国国家医学的起源(1901—1911)
鼠疫、船舶检疫和主权问题
袁世凯与警察指导的公共卫生
新式警察与鼠疫控制工作(1910—1911)
结论
结论
附录台湾(1897—1917)、香港(1893—1923)鼠疫发病率与死亡率模式
附录A香港(1894—1923) 、台湾(1897—1917)的鼠疫发病率与死亡率
附录B香港(1893—1907)、台湾(1897—1906)的人口死因比较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Carol Benedict, 中文名班凯乐,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美国乔治城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代表作是1.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为第一部研究中国近代鼠疫与社会变迁的专著;2. Golden-Silk Smoke: 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 1550-201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1),讨论明清以来中国烟草消费史,本书获2011年费正清奖。


 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一般,浅尝辄止。
  •     结合交通贸易和自然环境分析,对云南-两广-福建的传播路径说得很明白。
  •     相比于哥伦布大交换 可读性欠缺一点 但是更加严谨
  •     博士论文,资料功底不错,但是一般般吧
  •     美国这些博士论文,篇篇都是极好的学术范式,学术生产已然如此。做中国研究,要充分利用中国与世界的脱节。文章处处流露出对中国历史记载数据的怀疑和不屑。中国三大鼠疫自然疫源地:满洲平原、滇西纵谷、南方家鼠疫源地,黄胸鼠是最常见的病源,跳蚤传播。主要为腺鼠疫,症状表现为淋巴结肿大。鼠疫离大家并不远,2000年7~10月位于贵州、广西两省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首次爆发腺鼠疫流行,并具有与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相同的特征,后查明动物鼠疫流行是由于水库蓄水所引起。库区沿岸原本就具备形成家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条件,可能在水电站工程建设前已存在微小疫源地。由于工程建设和库区蓄水,引起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库区沿岸鼠疫贮存宿主与人类一起向高处迁移,种群重新分布,形成相对的高密度,致使原来微小疫源重新传播流行。
  •     疾病社会史。1:鼠疫发生的区域体系,经济、社会地理: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区域环境等因素;2:各方权力的博弈:不同医学派别;在华西方势力;政府;社会精英;市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