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言盗行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302311645
作者:[英] 亚历克斯•本特利,[英] 马克•伊尔斯,[美] 迈克尔•奥布莱恩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若疑惑,请模仿?
人类首先是社会性的生物,这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选择。作为一种天生会模仿的动物,我们懂得利用他人的大脑为自己思考,并且在他人的大脑中储存有关世界的知识,所以成为了今天的人类。
本书阐释了想法、行为和文化怎样通过简单的模仿得以传播,帮我们在社会行为的复杂世界中辨明方向,理解人类行为,并开始做出改变。
不过请记住,社会行为就像风和天气一样,可以测量和适应,但无法控制。
“人与人渴望理解,彼此沟通,并正在相互影响。一些人标新立异,大部分人随波逐流或从善如流。小时候,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走路,说话;长大了,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恋爱,成家……《窃言盗行》,一本从多种的角度谈模仿的书,个人怎样因模仿成长,人际怎样因模仿而互动、社会怎样因模仿而发展,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多学科全方位展现模仿的研究及其对生活的启示,科学又艺术,专业又通俗。一本杂书,一本有趣的书。”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人所以成为高级动物,社会属性是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旁人发生关联交集,在所难免。《窃言盗行》这本书揭示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网络节点,每个人既成为观察者本身,亦是观察者眼中的风景。你的生命,因与他人关联而具有意义,我们没那么孤独。”
——贺炜,主持人、足球评论员
“一本信息量异常丰富的实用书籍,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知识与行为的交流,是营销与社交媒体界人士必读书目。”
——Collyn Ahart,YCN
“《窃言盗行》对营销学有深远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独立,而是非常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John Kearon,BrainJuicer Group PLC创始人、CEO

书籍目录


在凯兹熟食店里(前言)
第一章 走出丛林
《花花公子》与更新世
成林的树木:事情社会性的一面
树形思考
第二章 游戏规则
第三章 会模仿的大脑,社会性的思维
人多真的力量大
为什么模仿?
社会性大脑:树状结构
社会性思维与集体记忆
第四章 大规模社会学习
社会传播的模式
有人要用“更不细致的”吗?
为什么“冷聚变”与众不同?
点子和病毒
听过这个名字吗?
传统
第五章 瀑布效应
出人意料的瀑布效应
“影响”的瀑布效应
动态环境
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当幂律也出现瀑布效应
雪崩与野火
高度联系网络的瀑布效应
树,还是树
瀑布效应的教训
第六章 若疑惑,请模仿
扩大博弈
长尾
模仿者
针对性模仿
非针对性模仿
人们如何模仿?
第七章 绘制集体行为的地图
四象限地图
西北象限:个人面临不同选项
西南象限:个人面临许多相似的选项
东北象限:互动人群面临不同选项
东南象限:互动人群面临相似的选项
“她点的菜”的时代
回到熟食店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亚历克斯•本特利(Alex Bentley)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教授。
马克•伊尔斯(Mark Earls) 作家,营销、传播与行为改变顾问,现居伦敦。
迈克尔•奥布莱恩(Michael J. O'Brien) 美国密苏里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人类学教授,人类学博物馆馆长。
译者简介:
何亚婧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学士,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笔译硕士。暂居巴黎。


 窃言盗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看完此书,我估计你会迫不得已地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你一定会认同孟母三迁,也对北京这大规模的择校有认同感。如果你是一位公司职员,看完此书,我估计你会认真思考你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合你,尤其是思考在你的同事们中是否还存在好的模仿对象,以帮助你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学生,看完此书,你应该评估一下你现在的学校,是否真的对你有帮助,如果没有,就别在这个学校读研了,或者赶紧出去打工吧。即使你什么都不是,或许你也应该重新考量你的朋友们,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这本书不仅仅是要引发你的思考,也想努力让你学会如何思考,至少能教会了你如何思考模仿行为。本书对模仿相关理论、模型、方法的描述非常独到,配以相关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这本书也非常实用,尤其对于搞营销和传播的人,毕竟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是营销和传播专家,再配以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那书中提供的传播模型、分析工具一定错不了。但其实本书最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书中有意无意地强调学会独立思考更重要。不要为了模仿而模仿,学会模仿,从而产生创新,才是本书真正想让读者去做的。
  •     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在医疗小组里只是最初级的人员。我的顶头上司是主治医生,主治医生上面有主诊医生,主诊医生通常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他们是你所在小组的核心与灵魂。他们所具备的医学经验与诊治原则,大多时候统而贯之,属下人马照搬做样,紧跟学习便可。总体而言,医院不同的科室会出现不同风格的小组或团队,这种不同又因其中核心人物的风格,而具备万花筒般的特点。整体而言,内科医生理论功底更趋扎实,富于逻辑推理,常以缜密思维让人啧啧称赞;外科医生更重实践,注重问题解决,却常有单向化思维的趋势。也有些辅诊科室,由于只倚仗某一类或一种检查手段、方式或结果,却可能以偏概全,要么谨小慎微,以致真的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未能更大程度发挥其学科固有本领。至于我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医生,暂时无法下结论。可以明确的倒是,我像内科、外科及其他科室医生一样,身处于级别界定严格的角色里,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模仿。“模仿他人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策略:如果有人已经做过同样的事情,何必费尽心思再重新思考一遍呢?”在《窃言盗行:模仿的科学与艺术》一书里,作者亚历克斯·本特利、马克·伊尔斯及迈克尔·奥布莱恩写道。以医院为例。病房里的病人,每天所接受的每一种治疗、检查或手术,都是“医嘱”执行的体现。医嘱,是一位医生对病人所做的医疗决定。这件事想想就很重要,做起来其实没有那么难。其中的原因是,根据长期的治疗经验,医生会形成很多套对应的医嘱。也就是说,医嘱已经成为医疗活动里的“常规”(conventional)判断。很多时候,医生每天的工作便是执行常规,然后根据病人特点进行微调。模仿他人,至少可以减少出错的几率。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医生而言,这无疑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通过足够长时间的培训与工作,换取可模仿的经验,以确保自身最大化的受益与成长。此外,模仿也确保了经验的代际流传,能使好的、管用的、救命的招数得以保留,继续发挥作用。不妨阅读书中最先提到的例子,这也正是本书英文书名所暗示的,“我要她点的菜”(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当身处一间陌生的餐馆,观察周围并学着点单,正是人类惊人社会学习能力的体现。延展到工作、生活等空间里,人人都在学着“模仿他人”。作者分析了人类模仿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模仿大多数、模仿成功的人、为改善而模仿、模仿优秀的社会学习者、模仿亲属、模仿朋友、模仿长者。比如说,微博上诸多公知、明星之所以粉丝众多,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爱模仿,他们是成功的人,追随他们成为大多数人的一致选择。在亚马逊[微博]网站,如果你输入前面我提到的“医嘱”二字,会找到百余本以医嘱为书名的医学图书。它们大多出自国内的知名医院或专家教授,因为本身在业界的权威地位或诊疗经验,进而使得对某些疾病的诊疗形成了常规医嘱。这种医嘱类图书,便是经验的分享,也是模仿的对象。对照它们,模仿者们可以不必“再重新思考”。不可否认的倒是,模仿者可能不会轻易做出改变。由于相信模仿所得的经验,他们可能变得趋同,从而使潜在的创新无法出现。同一个小组的医生,对同一种疾病的看法,可能与另外一个小组截然不同。面对一位胃癌患者,A小组的意见可能是接受手术治疗,而B小组则可能趋向化疗。面对迥异的治疗策略,到底哪一种更好呢?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的出现,这种引爆点式的人物,将全面考量两种策略,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创新,从而找到更优的治疗方法。可以标新立异,但若想进一步扩大成功,唯有通过与他者的合作,身处休戚相关的团队,实现多方共赢,才能保证自身的胜利。接下来,作者提出了五种合作的演化条件,我认为这是本书对模仿二字诠释最为精华的部分。这五种条件分别是:亲属选择、群体选择、直接互惠、间接互惠和网络互惠。这五种条件又可归为三大类:群体心态、互惠和名誉。将前面这句详读三遍,其深意倒不难领教。比如说,群体心态使合作能够出现的原因是,人们喜欢选择与自己有关或与自己同一族群的人,这也正是任人唯亲、嫡系老乡等出现的原因之一。那些与自己更接近的人,我们也会更加熟悉,对整个群体也会更加有利,才能确保自身所属群体持续成功,保持优势,进一步扩张。无数经管励志图书所依赖的也正是群体心态。互惠是一种利益要约,“如果你先合作我就合作”。尽管赤裸的可见利益鲜见于互惠,但合作已成为当今社会约定俗成的方式,就像见面微笑、打招呼、说“你好”,并非出于礼貌,而是人们习得的一种习惯,并使之成为互惠的基础之一。至于名誉,也算是互惠的一种。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北美西北海岸的印第安部落有冬节的传统,节日期间部落酋长会发放尽量多的食物来加强他的社会地位。这种现象在墨西哥中部也同样存在,男人个人或整个家庭要在一年中承担宗教和世俗义务,包括出钱举办节庆等活动。慷慨解囊可能使他们倾家荡产,但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因此乐意为之。怎么来理解呢?比如说,逢年过节时,很多单位喜欢搞慰问、发奖金、馈礼品,其背后的社会学缘由正在于此。通过仪式化的标志,进一步巩固所属群体的名誉,属下成员更愿归拢周围,凝聚力得以增强,群体意识得以强化。如何才能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呢?作者的建议是,“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模仿群体中其他的人,这样你才能融入这个圈子,而不像个外人。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融入群体往往比个性更为重要,有时它甚至决定了公平和理性等概念。”例如,在实验中那些离平均值非常遥远的数据,经常会被研究者舍弃。原因正在于,它看上去真的太怪了,怪得完全不符合常理推论。换做是人,道理同此。某些时候为求得生存权,人们不得不舍弃或隐匿自身的某些个性,从而使自己变得不异常。外人就像刺猬,圈中人犹如狐狸。在作者眼里,刺猬属于个人学习者,其特点是,非常了解一件事物,它持之以恒地朝一个目标努力。狐狸属于社会性动物,其特点是,它对事物的了解并不精深,但它的知识范围广,而且它能意识到自己拥有的知识有限,因此不断适应新的信息。对科学研究人士而言,坐冷板凳,变成刺猬,是有一定益处的。但对管理者而言,成为一只狐狸则是必然要求。这也正是“狐狸的策略更适合一个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世界,狐狸比刺猬更容易在世界上生存”的原因吧。
  •     西闪/文就一本科普性质的书籍而言,《窃言盗行》是一个略显惊悚的译名。其实原书标题更有意思,它来自电影《当哈利遇见莎莉》中的一段情节:一对青年男女在餐厅里见面。一方不经意炫耀了自己的男性魅力,女方为打击他的这种自以为是,遂当众演示了一场假高潮。旁边一位老妇见状,误以为高潮的奥秘来自餐厅的食物,于是向侍者提出:“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大意是“我要点她点的菜” 。据说,这句台词被美国电影协会列入了百年百部电影的百句经典,位列第33位。而原书作者以此为题,是想点出这个句子背后人类普遍的行为模式之一——模仿。模仿很重要,但它究竟有多重要,我们未必清楚。《窃言盗行》的作者们就是要撇开那些惯有的庸见,谈一谈模仿,特别是大规模社会模仿的重要性。模仿之所以重要,奥秘首先来自于人脑。这是近三十年来蓬勃发展的认知科学为人类理解所做的最大贡献之一:人类的大脑无法嵌入启蒙思想家或古典经济学家假想的“理性人”模型,其特点与认知科学家的结论相符——注重效率、爱走捷径、惯用直觉推测。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个体行为,即所谓模仿,恰好满足了大脑的以上“口味”。神经科学家已经在大脑中找到了模仿的结构功能单位——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当生物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时,或观察到别的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时,这种神经元就会像照镜子那样发放冲动,同时通过内部模仿的方式辨识这个行为的潜在含义。比如说,当我注意到你拿起茶杯,镜像神经元不但能帮助我快速地了解你喝水的意图,还能帮助我对你所处的情境、所做的事情产生共鸣。不少科学家认为,正是因为有了镜像神经元,鸟类、哺乳类才能学习新知,与同类交往。与它们相比,只是因为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数量更多,种类更多,人类才成为最擅长理解的物种。除了神经生理上的基础,从演化论的角度看,模仿也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生存策略——假如别人完成了某件值得你去做的事,你又何必绞尽脑汁地再想一遍呢?模仿成功者、模仿大多数、模仿领袖、朋友、亲属、长辈等等,尽管难免失误,总体上都是较容易成功的行事策略。个体模仿的生物学意义重大,群体模仿的社会学意义同样不小。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过著名的150定律,又称“邓巴数” (Dunbar's number)。他认为,从大脑的生理结构看,人类只适合150人以下的群体生活。150人之内,人们相互知悉,群体稳定有凝聚力;超过这个数字,人际关系趋于陌生松散,群体凝聚力就会下降,变得不稳定。然而人类生活的事实是,我们多数时候都生活在远超这一规模的群体当中。群体的稳定与团结,要依靠更简洁的原则、更严格的规范和更抽象的认同来维系。可是,假如没有模仿作为传播手段,无论原则、规范还是认同,都难以起作用。博弈论者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有一段至理名言:人的大部分行为是为了回应其他人的行为,而其他人的行为又是为了回应另一些其他人的行为。在他所说的回应之中,模仿占了相当大的成分。如果说行为互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功能,那么模仿就是行为互动的主要工具之一。知识、发明、传统以及文化,这些对于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东西,它们的传播无不仰赖于模仿;观念、潮流、运动、革命,这些带给人类社会以创造、复杂和不确定的互动,也都离不开模仿。《窃言盗行》的作者们认为,更深入地理解模仿的诸多模式,我们就能像理解雪崩、流瀑和野火那样,理解大规模的、高度复杂的、具有突发间发性的社会互动。老实说,这很难,但是值得做。简而言之,一本薄薄的《窃言盗行》以认知科学为笔,以模仿为墨,从生理到心理,从个体到社会,粗线条地绘制了一幅人类互动的层级动态图。不过要深刻理解人类行为,就不应在这幅简图前止步。相反,我们可以把《窃言盗行》当作一份简要的旅行指南,据此迈入人类理解研究的纵深之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原来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是因为我们比祖先们变聪明了,而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模仿学习的环境。“理智选择,随机选择,针对性模仿,非针对性模仿”的最后一章那个坐标图,基本可以概括这本书要说的东西了。当周围影响你的人不多时,如果选项不多,那么人可以进行理智选择,选项很多则会变为随机选择。当周围影响你的群体很大时,人则会陷入针对性模仿和非针对性模仿。
  •     行间距敢不敢再宽一点!简直可以当笔记本用了。
  •     研究比较少,趣味性不强,但还是有些干货的。
  •     本书内容杂乱不堪,简直像作者在炫耀自己懂得多少看似复杂的理论名称而拼凑的一本名词集。很多章节的内容含义都高度重复,章节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书中核心的内容没有任何用处,只是意图说明“成功都是运气使然,我们只需要模仿就可以了”这一消极观点。更可以理解成国外阴谋人士毒害我国青少年的伪科学教材。华而不实!
  •     要是用论文的形式写就好了- -弄成书有点坑···
  •     一大堆名词
  •     突然发现,如果是在别的出版社的话,定位就不一样了。差点应为觉得这是一本纯科普书而错过,因为不厚,所以买了,发现,正是自己想读的书。
  •     所以说,独创性很难。
  •     里面关于引爆点的四个象限的说明算是亮点。营销理论指导书。
  •     怎么会这么低?我越来越不相信豆瓣了
  •     有种当初读<单向度>的感觉。何时开始,安安静静、一字一字读字的能力退化呢?自以为是抓重点、关键词,却忘了最重要的是 沉下来的心。
  •     新书类,2013.2月出版
  •     不是很值得读,更不值得买,无非就说了一件事:人们倾向于互相模仿。我靠,这谁都知道的吧……
  •     你的生命,因与他人关联而具有意义,我们没那么孤独。
  •     胡乱拼凑的一本书. 根本没什么原创的东西. 154页的正文,排版行距超大,32开的书只有16行!!! 原本可以缩短到一半70页的,为了多卖钱而这样排版. 后:内容粗糙
  •     不好读。有效内容不到五十页,像瀑布效应等概念当下有个更好的叫大数据的热词可替代,各处拼凑。
  •     把各种常见理论拼到一起而已,翻译也很草率。不过主题满有意思所以还是多给一星。
  •     很明显的果壳风格的书。引入生活再趣味举例再解释原因再回到例子。人生来就是孤独却深知群居带来的好处。等价互换的合作。社会的形成也是灵长类动物聪明的选择。因为未知所以模仿。一个动作可以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     写法令我瞬间想起自己的毕业论文……
  •     属于越读越有趣的那种
  •     日,字大书薄
  •     建议多附注释啊……
  •     万有青年烩嘉宾的小礼品...由于是果壳推荐所以期望有点高。但是觉得有模仿的科学,无模仿之艺术吖...
  •     作者在书中说“连学术界也不可避免模仿和抄袭”,在我看来,作者也没有逃脱这个命运。 观点是《引爆点》的观点(鉴于本来就是“引爆点计划”赞助的),只能说作为作为理解《引爆点》的类似观点是有益的,但是逻辑和论据有点混乱,找不太到书的重点。
  •     真心觉得排版很坑爹,行距太大,完全可以当做笔记本。奔着“镜像神经元”去看的(果壳原先介绍该书时应该提到的),结果……木有看到,泪奔~~内容还行,虽然很多我其实已经看到过
  •     翻译的真不咋的。
  •     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的一些内容是挺好的补充,我打7分
  •     单拿出一段话很好,整本书逻辑被它自己完全破坏了,看不出任何整体设计。
  •     不好看。人类学家讲心理学家讲的故事,看看目录得了
  •     迅速翻完
  •     这是我见过的,行距最宽的书;而且同时,字体还不大
  •     内容混乱,一堆专业术语,比学术论文的可读性还差…
  •     看作者里有两个人类学家就借来看看。前面还算靠谱。。后面就是一锅流行理论乱炖啊。引爆点瀑布效应长尾peerpresure等等。。看的要吐了。。真是继承了一身畅销书的毛病,又浅薄又什么都敢扯。。一定是作者里唯一的那个什么作家写的。( ̄^ ̄)ゞ
  •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观察这种原始的行为变得更容易了。不明觉厉,何弃疗,伙惊呆等网络热词的风靡,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购物时追求的品牌,豆瓣榜单等均体现出有意无意的模仿行为。不知是否翻译问题,很多地方不好理解,得再看一遍。
  •     还是老问题,翻译得不太好,外文书翻译过来对译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种水平不太读的下去
  •     开拓思路。
  •     可读性其实相当一般 但是许多理论挺有意思
  •     看了两遍...没看懂...
  •     薄薄的一本,却道出了许多我们经常发生却毫无察觉的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
  •     作为普通的阅读书籍尚可,豆瓣简介夸大了。= =另外,192页的内容稍微压缩一下根本只有本书厚度的一半吧,25块钱的定价实在是太贵了!!!!!
  •     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Mapping Social Behavior/ 推荐阅读者当中有贺诗人; 此外,人类学家Grant McCracken说:“我们这个思想和行为共享的社会来源于一种模仿机制,但我们却不愿承认这一点。……我会毫不犹豫的借鉴树种的理论,你也应该如此。” 论模仿。。。
  •     个人模仿和从众心理,没啥新见解,别浪费时间读了。
  •     内文是双色印刷,颜色部分的打样校对很失败,多处漏印。最有用的部分是第七章。
  •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 如何理解高速变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 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社会学和心理学是能够与严谨的理学交叉的学科. 有必要读第二遍.
  •     演化人类学很有趣吖~学做工那个再结合这个读就更好玩了~~
  •     不是教程,更像理论分析
  •     一般般的书,科普翻翻可以。
  •     这本书看一半,放弃,受不了这样的解释文字陈述。大概真心是因为我是纯文科生【喂】实在是脑子没懂主题到底在说什么
  •     编辑真操蛋,正常排版和字体书能薄一半。
  •     合上书之后对照生活才发现这本书讲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