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8-16
ISBN:9787542642370
作者:[美] 杰弗里·图宾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J.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作品奖、美国律师协会“银法槌奖”得主杰弗里•图宾最新力作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年度最值得关注作品
一个法律与政治的故事,一场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对峙
2008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 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是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但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
作者图宾深谙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和法律幽微,又对大法官及其助理们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通过对重要判决的描绘,写出罗伯茨法院扣人心弦的故事。他对最高法院的解剖技艺娴熟、发人深思。此外,他还凭借丰富的细节,着力展现了罗伯茨、金斯伯格、索托马约尔、卡根、阿利托、布雷耶、托马斯、肯尼迪和斯卡利亚这九位现任大法官的个性和司法哲学。《誓言》是读者们无比期待的一本书。
继《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之后,图宾给我们带来现在这部写实、睿智的佳作。
——《里士满时讯报》(Richmond Times-Dispatch)
《誓言》好看,因为它描述了大法官们的许多人性细节,以及他们与白宫的博弈。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那些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内部运作感兴趣的人,必将被这本书吸引。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

在报道美国法方面,图宾是天赋最高的记者。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篇:誓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政治家的道路
第二章
“代表与弱者相对的强者一方”
第三章
相安无事
第四章
附录E的遗产
第五章
莉莉•莱德贝特之歌
第六章
反先例之战
第二部分
第七章
猎人
第八章
律师、枪和钱
第九章
巴拉克•奥巴马:未得到回报的两党合作
第十章
明智的拉美裔女性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 钱说了算
第十二章 塞缪尔•阿利托的问题
第十三章 新手
第十四章 约翰•保罗•史蒂文斯:九十页的天鹅之歌
第十五章 怀着对三权分立的适当尊重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 退休大法官发表异议
第十七章 垒球政治
第十八章 茶党与大法官的妻子
第十九章 托马斯法院
第二十章 “民主不是一场比赛”
第五部分
第二十一章 “你应该去”
第二十二章 西兰花
第二十三章 “有效”辩论
尾声:罗伯茨法院
注释
参考书目
照片说明
索引

内容概要

杰弗里·图宾
生于1960年,《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高级法律分析师。曾任《哈佛法律评论》编辑。图宾于1986年以最优成绩获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学位,随后担任独立检察官劳伦斯·沃尔什的助理顾问,及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联邦助理检察官。1993年加入《纽约客》。《 誓言:奥巴马与最高法院》是图宾的最新著作,2012年由道布尔戴出版社出版,随即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
图宾已出版作品:
《开庭陈述,一个年轻律师的第一案:美国诉奥利弗·诺斯案》(1992)
《他的人生旅程:人民诉辛普森案》(1997)
《大阴谋:那几乎打垮一个总统的性丑闻的真相》(2000)
《难分难解:决定2000年大选的36天战役》(2001)
以及《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2007),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律师协会银法槌奖,以及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会联合颁发的J.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作品奖,中文版获评2009-2010年度上海市优秀引进版图书。
译者简介
于霄
生于1982年,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法学、英语双学士(2005),山东大学法学硕士(2008),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2011)。现工作于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曾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著有《1925年英国财产立法改革研究》和《英国土地登记法律制度史研究》,译有《律师与社会:美德两国法律职业比较研究》和《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等,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誓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19与20世纪之交,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创立于俄亥俄州阿克伦市,该市不久后即以轮胎之城著称于世。该公司在一战期间及战后的繁荣期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公司领导层着手寻觅新址,以便开设制造轮胎的大型工厂。1929年,固特异公司在阿拉巴马州加兹登市建立了一个基地。截至1954年,该基地成为美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厂。1970年代,尽管面临能源危机,但固特异仍凭借生产比传统轮胎更具稳定性和摩擦力的全钢子午胎,保持了繁荣势头。但是,轮胎制造业是一个污染性的、竞争性的行业,日益受到从国外进口的低价轮胎的冲击。对雇员乃至公司来说,制造轮胎都是一个脏活累活。1979年,时年49岁的莉莉•莱德贝特到加兹登工厂上班。她之前已在其他工厂有15年的从业经验,因此固特异公司雇她担任生产主管。1985年,她在45位申请人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成为区域经理。而对一名女性来说,加兹登的固特异公司从来不是一个惬意的工作场所。一名男上司向她施压,意图性骚扰。莱德贝特说,在她表示拒绝后,这位上司降低了她业务考评的分数。莱德贝特去质问他为何打这么低的分,对方告诉她,这“比给你降级容易得多。你只是一个小女人,而这些年纪大个子也大的爷们,我是说,他们会毒打我、推搡我、辱骂我”。 据莱德贝特说,她的上司“继续约我出去,跟他约会。而我最后告诉他不行。从那次之后,我的业务考评和审核得分就更低了”。不管怎样,莱德贝特仍是工厂里屈指可数的女区域经理之一,并在1996年获得最佳业绩奖。她计划第二年就退休回家。就在莱德贝特打算离开公司前,有人匿名往她在固特异公司的邮箱里塞了张纸条,透露给她的信息是,她每月挣3727美元,而做同样工作的男人月薪则在4286到5236美元之间。这种差别已持续存在多年。莱德贝特雇了一名律师,然后,根据《民权法案》第七章反歧视法的要求,她将自己的诉状呈交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在将正式的抗议书呈交给政府后,莱德贝特离退休仅有数月时间了,她被调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必须带着轮胎满工厂转。莱德贝特已是快六十岁的人。她称这次换岗是一种报复行为。)莱德贝特的案件由阿拉巴马州的一个联邦陪审团审理,陪审团裁决她应获得330万美元的赔偿。法官将赔偿金减至30万美元,但固特异还是向第十一巡回法院提起上诉,巡回法院彻底推翻了初审判决。固特异的主张十分直接,提出一名雇员若诉称薪酬差别对待(disparate pay),则必须在引起差别对待的薪酬决定作出后的180天之内,向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提起诉讼。根据这个理论,莱德贝特只能试着去证明1997年的薪酬调整是歧视性的(那时她的薪酬最后一次被调整)。她不能就早年所受的侵害索求赔偿,因为她已错过了180天的期限。换句话说,在固特异公司看来,莱德贝特的所有诉讼请求都是限制性的制定法所禁止的。和成熟性、无意义性和所有其他的程序性原则一样,限制性的制定法也是在联邦法院成功提起民事诉讼的路障。这个主张与罗伯茨在私人执业时提出的那些主张很像。即便莱德贝特深受歧视之苦(固特异公司并不承认自身有歧视行为),她也不能提起诉讼,因为她过了太久才起诉公司。莱德贝特案反映出原告在民事诉讼中遇到的实际阻碍。她早在1998年就提起诉讼,而联邦最高法院在九年后审理该案。正如此类案件的大多数律师这样,她的律师收取的是风险代理费(contingency fee),这就意味着他们为案件工作近十年却一无所获(本案的情况就是这样)。没有多少律师甘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实际上,莱德贝特在第十一巡回法院败诉后,本案才到了联邦最高法院那里。最初代理她案件的律师把案子交给了斯坦福法学院的联邦最高法院诉讼法律诊所 ,师生们决定收费代理莱德贝特案。“首席大法官先生,以及尊敬的大法官们,”斯坦福法律诊所的律师凯文•拉塞尔(Kevin Russell)开始了他在2006年11月27日的辩论,“陪审团判定,在原告向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提起诉讼时,出于性别的原因,被告所支付给她的周薪低于处在类似条件的男性雇员。”在最高法院看来,问题在于,违反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是所有反映出歧视的薪酬,还是最后一次所付的薪酬。当时,金斯伯格是最高法院唯一一位女大法官,她在提问的频率方面处于中间位置:比斯卡利亚、罗伯茨和布雷耶低,但高于阿利托,无疑还有托马斯。(上一个开庭期,托马斯2006年2月22日那天在言词辩论中问了一个问题,从那之后再也没有发问过。)当金斯伯格坐在法官席上时,本就娇小的她显得尤为娇小;她的头靠不到真皮座椅的椅背顶部。在本案中,金斯伯格近乎罕见地主导了辩论过程。与其说她在提问,不如说是在演讲,毫无疑问,她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拉塞尔先生,我想你的辩词是,‘是的,你明白你没有得到晋升,你明白你未能转岗,但薪酬的范围是一件累积的事情。你可能会想,第一年没涨,‘好吧,就这样吧’。但你没有理由认为,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会持续下去。” 拉塞尔说,正是这样。罗伯茨在为固特异公司辩护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他依据的是他所擅长的“滑坡谬误”这一辩论策略。 按照原告的理论,罗伯茨批评道,各个公司应该对多年前所做的行为负责。“我想,他们所要做的全部就是声称,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的意思是,那不一定是15年,”他说,“可能是40年……一份半年度的薪酬评估表现出歧视,我否认这份评估报告,我本应得到提薪”。这是错误的,金斯伯格说,她坐在罗伯茨的左手边,中间隔了两个座位。如果本案仅是基于多年前的一个小幅提薪,那么的确没必要提起诉讼。“如果她起诉是为了[声称],我的薪水涨了2%,他的涨了3%,那么她的机会就很渺茫,”她说。但是,“关键票”肯尼迪偏向了固特异公司一方,他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歧视发生与诉讼启动之间,公司有可能已经被卖掉了。固特异公司一方在本案中占据了优势。布什班子派出政府首席律师参与诉讼过程,并敦促大法官们作出有利于固特异公司的判决。首席政府律师的助理欧文•个恩斯坦(Irving Gornstein)对大法官们说,“雇员如果任由180天的期限过去,就无权在多年后甚至快退休时提出质疑,说他们现在的薪酬源于很久之前一系列具体的、个人化的歧视性薪酬决定”。最高法院以惯常的5:4的投票结果表示对这一点的认同。罗伯茨指派阿利托写作判决书。在布什提名阿利托做大法官时,阿利托已在第三巡回法院度过了十五载春秋。那意味着,他是大法官们中间担任上诉法院法官时间最长的;在获得晋升时,阿利托已撰写了数百份判决书。理所当然,阿利托把在长期经验中形成的固有风格带到了最高法院。巡回法院的判决书往往比较枯燥,不像最高法院的那么讲求修辞,这种文风正好契合阿利托谨慎、甚至堪称冷漠的气质。阿利托以限制性的制定法为由驳回莱德贝特的诉讼请求,极其严格地依据事实及他对先例的理解。“她仅仅主张,固特异公司在起诉时期的行为引起了超出那一时期的歧视行为。”他写道,“但现在的结果本身不能改变先前的未被起诉的歧视……莱德贝特应该在她所诉称的每次歧视性的薪酬决定作出并被她知晓后的180天内,向公平就业机会委员提起诉讼。她没有这样做。”阿利托并不同情莱德贝特,却担心她这类的案件会给公司被告带来风险。“限制性的制定法起到了除斥期间 (policy of repose)的作用。”他写道,“它们体现了立法者的一个普遍判断,如果不能让被告注意到在一个明确时期内为自己辩护,那是不公平的;而且,免于陈旧之诉讼的权利最终会胜过起诉的权利”。(如罗伯茨那样优雅的文体家断然不会写出这般笨拙、粗鄙的句子。)向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提起诉讼的期限,阿利托接着写道,“保护雇主,使其免于为很久之前的雇用决定导致的诉讼而辩护的负担”。作为少数派的资深联席大法官,史蒂文斯负责挑选撰写首要异议的大法官。出于平衡工作负担的考虑,史蒂文斯(和罗伯茨)选择了“大家轮流来”的做法。冈萨雷斯诉卡哈特案中的主要异议还有待金斯伯格完成,但考虑到她对莱德贝特案反应如此强烈,史蒂文斯把这个任务仍交给了她。与金斯伯格在1970年代做律师时相比,性别歧视案件乃至更一般意义上的民权案件已发生很大变化。近些年来,联邦最高法院专注于平权行动案件,检视种族或性别偏好是否侵犯了大多数人的权利。而莱德贝特案并不涉及专门的特权。它仅仅是一个关于平等的案件,与金斯伯格本人三十年前诉至最高法院的那类案件极其相似。阿利托那份冷血判决表现出对国际大公司固特异的关怀,却丝毫不考虑莱德贝特们,这让金斯伯格十分愤概,她决定撰写一份强有力的、彻彻底底的异议意见。(全文6200字,几乎与阿利托撰写的判决书同等篇幅。)金斯伯格大法官曾是一名实际代理过性别歧视案件的律师,她很明白这些案件对真实世界的影响。“本院对当下争议的强调,使得它忽视了薪酬歧视问题的普遍特征,”她写道,“正如莱德贝特案所显示的,薪酬差别对待的情况是渐渐加剧的;怀疑歧视正在发生这一诉因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起来。进而言之,比较性的薪酬信息,通常是雇员无从知晓的。雇主可以保守主管们所获薪酬有差这一秘密,遑论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让联邦法院审理微小的起始薪酬差别,这是杀鸡用牛刀,尤其是那些试图在非传统的职场环境中胜出的雇员,他们就更不愿意制造纠纷了。” 这种情形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进行歧视的雇主又不会公开声明自己在在这么做。金斯伯格快刀斩乱麻地驳斥了滑坡谬误的论证,她说她只是建议,允许原告在时隔很久后才知自己当时已遭歧视的情况下,提起诉讼。对于那些知道薪酬差别对待而只是等待观望的原告来说,金斯伯格说,“明晓事理的法官绝不会容忍这等不可原谅的疏忽。”
  •     《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杰弗里·托宾是美国司法政治领域最优秀的记者与作家之一,2008年他撰写的《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对美国最高法院近二十年的变迁做了全景式的追踪,成为著名畅销书。4年过去,托宾又在他《纽约客》的专栏基础上,写出了300页的《誓言》,堪称快笔。和之前的《九人》相比,《誓言》的主题不只集中在最高法院内部,而是把视野投向了联邦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体制下,行政分支(总统)与司法分支(最高法院)的互动。在托宾笔下,影响美国司法政治的关键人物不仅有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还有第十人:万千自由派心中的时代英雄——奥巴马。也正因此,《誓言》一书不失为了解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美国政治和司法进程的最佳读本。书名《誓言》自有出典。2009年1月2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奥巴马总统就职仪式上,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依流程,奥巴马须按美国宪法规定的文本宣读誓言,完成总统就职程序,负责监誓并领誓的则是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罗伯茨依照既往就职仪式的传统,准备了誓辞的断句卡片,并发给奥巴马团队以供协调准备。可奥巴马团队却阴差阳错地未能将卡片送给候任总统。于是,当罗伯茨开始朗诵总统就职誓言首句时,奥巴马提前打断了首席大法官,开始跟读誓言。被打乱断句顺序的罗伯茨明显受到影响,在读出誓言第二句时倒置了原文顺序,奥巴马随后也受到影响,念错誓言顺序。虽然白宫坚称誓言的混乱并不影响宪法程序上奥巴马的就职完备,但仍出于万全考虑,邀请首席大法官在当天下午前往白宫,再次进行监誓程序,并顺利完成。奥巴马也成为美国宪政史上唯一一位因念错誓言而宣誓两次的总统。宣誓仪式的混乱虽然只是一段小插曲,却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奥巴马政府和罗伯茨最高法院之间龃龉不断的关系。奥巴马入主白宫,意味着行政分支重新回到了政治光谱的左翼,而与此同时,奥巴马面对的最高法院却站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最为保守偏右的位置。2005年保守派大法官萨缪尔·阿利托(Samuel Alito)接替温和派的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 Connor)之后,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取向从中间偏右再次向右翼前进,形成了4名保守派与1名温和保守派的右翼多数。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联邦司法不断泛政治化,成为选举和两党政治主要议题之一。在这种司法议题政治化的背景下,奥巴马白宫与罗伯茨法院行进轨迹的南辕北辙就显得格外突出。一边是保守派主导的法院开始逐步翻转过去数十年自由派推动的立法成果,另一边则是自由派主导的行政分支准备推动新的左翼改革。此前,最高法院最具影响力的判决,如堕胎、种族平权、言论自由、枪支管制等问题,大都集中在对各州法律的合宪审查上;而在奥巴马政府任内,联邦法律被推到司法审查的聚光灯下,迫使奥巴马政府不得不频繁与最高法院公开“掰腕子”。书中花费笔墨最多的两起判决,竞选资金法规案和医改案,就是这种冲突不断的行政司法关系的体现。在2010年的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中,最高法院以5:4推翻了对企业资金资助选举的限制。由肯尼迪大法官撰写的多数意见书认定,企业在选举中的角色与一般自然人等同,都享有通过捐助竞选资金以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言论自由。数十年来,自由派不断追求竞选资金管理的改革,主张企业的资金优势将使得选举被大公司和商业利益垄断,因此必须限制企业捐助竞选资金的上限,以保证普通选民不被边缘化。这一判决逆转了主流政治数十年的发展方向,也引发了自由派的强烈不满。最高法院内,九旬高龄的自由派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John Paul Stevens)撰写了职业生涯里篇幅最长的异议意见,在90页的内容里指责保守派“违背常识”、“开历史倒车”。最高法院外,奥巴马也采取了罕见的政治动作。利用一年一度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的机会,他在演讲中批评最高法院的判决将为外国资金介入美国选举打开方便之门,并呼吁国会再次修正立法,继续加强竞选资金监管。依照惯例,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会出席总统发布国情咨文的场合,奥巴马对判决的批评不啻为对大法官们的当面指责。台下的保守派大法官阿利托不巧正坐在一群民主党议员旁边,抓拍的媒体于是录到民主党人起立鼓掌、点头赞赏,而阿利托蹙眉摇头,脱口而出“错了”的戏剧一幕。行政与司法分支的分歧彻底台面化。如果说竞选资金法规案还只是奥巴马对自由派历史遗产的维护,医改案的审理则是他对自己政治遗产的保卫战。作为他第一任总统任期内的唯一政策成就,奥氏医改挑起了保守派空前的反对声浪,他们指责医改法案中规定全民必须购买医保、违者罚款的规定侵犯个人自由并且违反宪法。在中期选举中因此遭遇重挫的奥巴马很快又再次面对来自最高法院的考验。即使是反复强调大法官们不受制于特定意识形态、不作政治考量的托宾也不得不承认,医改案的判决很大程度上仍旧是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在大法官第一次的投票中,保守派与自由派打成4-4平,只有保守派的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态度不定,但倾向以违反宪法商事条款为由裁定法案违宪。但最终罗伯茨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他采纳了政府辩护策略中最不为人注意的“税收理论”,将法案中对拒买医保者的罚款诠释为变相税收,从而裁定其为符合国会宪法权限的立法。作为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更在意的是保持最高法院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与中立形象,以免会强化最高法院沦为党派工具的形象。罗伯茨的政治智慧堪与他最知名的前马歇尔大法官比肩。在1803年的马布里诉约翰逊案中,首席大法官马歇尔以做出有利政府的裁定为代价,确保了最高法院独立行使司法审查权的传统得以延续。不知是出于商业考量,还是对奥巴马连任信心不足,托宾选择在2012年奥巴马连任选举之前推出这部著作,而非再等几年积累更多案例。也正因此,本书并没有收录2013年的两大里程碑式判决。最高法院以5:4的多数,推翻了奥巴马政府支持的投票权法案,也推翻了奥巴马政府反对的联邦婚姻保护法案,既取消了对南部黑人政治权利的反歧视保护,也取消了联邦层面对同性婚姻的禁令。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内,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很可能再次出缺,他还将有机会第三次提名人选。奥巴马和罗伯茨法院之间的明争暗斗,仍将是美国司法政治中重要的主题。(中信出版特约提供)
  •     刊登在《现代快报》2014年9月14日。在奥巴马宣誓就任总统的第二天,他的法律顾问克雷格和法律顾问办公室的二把手巴伦聚在一起,开始满腹狐疑地讨论“他到底是不是总统?”如此荒谬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奥巴马在宣誓时,没有一字不落地死扣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总统就职誓词,出了点“小瑕疵”。杰弗里·图宾(Jeffrey Toobin)在《誓言:奥巴马与最高法院》一书中,起首就写出了这个错误。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他团队的政治倾向是自由主义,宪法观点是“活的宪法”。显然,这个宪法观的对立面是共和党人秉持的“原旨主义”及它的近亲“文本主义”宪法观。但是此时,奥巴马和他的法律团队飞快地向他们的对立面“文本主义”投降了!他决定重新进行一次总统就职宣誓!这次史无前例的“二次就职宣誓”就此立下了一个案例,以后的总统就职典礼只要有一点瑕疵,就要循此案例重新来一遍。图宾认为“这个小小的错误反映了,最高法院和政府最高领导人总统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关系”。法官不参与辩论是一个庭审常识。但是,在图宾的描述里,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在庭审过程中时不时地直接与一方的律师进行辩论,或者发表一些有明显倾向性的提问,比如,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在审理亚利桑那州自由企业俱乐部诉班尼特案中,在向代表亚利桑那州出庭的律师提出的问题中明显地设了陷阱。这样的提问由对方律师提出,要比由法官提出合适得多。在这里,读者看到的,不是深藏在法袍里面的大法官,而是一群赤膊上阵的布衣之士。在全书最精彩的《律师、枪和金钱》一章里,图宾用他的雄辩,通过对哥伦比亚特区诉海勒案抽丝剥茧的精妙剖析,把“原旨主义”宪法观的荒谬之处展现在读者面前。先贤们说人民可以拥有武器,在18世纪,武器最多就是一把滑膛枪而已,但是现在,武器包括导弹、原子弹,这些武器人民能拥有吗?毫不夸张地说,这几页的剖析是全书的亮点,给人以酣畅淋漓,如沐春风,如饮甘醴的痛快。关于海勒案的剖析,完全可以单列出来,作为法学院法律实务教学中法庭辩论的教材。说到底,美国的大法官们也不能免俗,他们看上去独立于政党、政府、立法机关,但是他们毕竟是由总统任命的,而总统之所以成为总统是要由政党提名的。其实大法官们,也只是政党宪法观的代言人。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一直以为秉持司法克制主义的是保守的共和党法官,坚持大社会的民主党法官会是司法能动主义的倡导者。其实,坚持哪种理念与哪派在美最高院占据的优劣势地位有关。看罗伯茨法院就是典型的右翼共和党秉持司法能动主义大幅变更过去的判例。
  •     【2013.10.14~10.17】非常非常失望。绝不是作者写的不好,也不是译者的问题,而是和《九人》相比,专业性要强的多,针对税务案、医保案,描写的更加细致,但对我等外行读者来说,非常枯燥,也少了很多关于高法的趣味性描写。但看副标题,这本就不是只描写高法的著作。失望之感完全源于期望太高。但对某些读者来说,这一定仍然是本很好看的书。
  •     作者内容安排极其牛逼,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热点话题,明线为当下,暗线为历史。但翻译和排版有待提高,期待读英文版。
  •     2016-7-30
  •     Toobin和Biscupic堪称我国出版界眼中美国最高法院作者一左一右的一对双壁。Toobin还是秉承了其一贯的Liberal立场(相比极端右翼势力,其对应项应为占领华尔街和60年代的雅痞们),故事线的叙述颇为引人入胜,“新九人”的故事就是polarized的美国政治的直接体现。对肯尼迪和罗伯茨的评价尤为体现出Toobin的某种意识形态性。不过跟《黑衣人》这种谩骂型的著作比起来(我真心不知道为何要引进这本书的中译),Toobin的某种不甘、纠结和机智,显得好可爱~
  •     还行吧,太左了不过。我这种共和党人看的不舒服
  •     大概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社会思潮、理念像美国的那样受最高法院的判决如此显著的影响,某种程度而言,美国最高法院是在塑造这美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近些年越来越倾向于司法能动主义(作者对此似乎有所不满)。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民众对最高法院、大法官及其所代表的法律的精神的尊重与信任。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揭示,就是这种对法的精神的尊重与信任。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再说,这书写得也十分精彩,图宾是讲法院故事的高手。不过本书有些地方翻译得欠佳(比何帆翻译的《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差些),校对也有问题,出现不少错讹字,不是收藏的好版本。
  •     更喜欢罗伯茨了
  •     妙趣横生,罗伯茨在全民医保案“西贝柳斯”中的转折令人称奇。作者旗帜鲜明地站在自由派一边,全力攻击保守派的斯卡里亚、托马斯,认为原旨主义积极地否定国会立法,其实是另一种司法能动主义,有违真正的保守主义价值。
  •     对开篇奥巴马当选前经历印象较深,其以政治实现司法理念的追求正恰符合如今美国最高法法律政治化的现状,读来发人深思
  •     相比作者的上一本《九人》相比,本书对保守主义派系大法官的指责批评要直接和犀利很多;站在愤怒的自由派观点来看,这一系列批评也是理所当然的——其中最有力的一个证据是,如今看起来过于自由派的苏特、奥康纳(更不用说史蒂文斯了)都是曾经的那个“温和、主流、建设性”的共和党所提名的,如今却纷纷成为了九人中的左翼,由此可见这二十年来美国的右翼(出于避免被边缘化的恐惧而选择了以偏执的面目拉拢那些所谓的核心选民)走得有多远。
  •     了解美国最高法院的一本书,冗长的叙述,但是通俗易读
  •     无论如何图宾的书都是好看的,有趣的。虽然有点标题党,这书就开头和结尾跟奥黑有点关系。《九人》结束时图宾就担心过高院会被保守派占领,这本书基本就是看着预测一步步成为现实,斯蒂芬斯走的时候我简直要哭出来了。我爱苏特。
  •     涵盖近几年最高院的人事变动和重要判例,看似零散的判例在Toobin手中组织成小说一般精彩,视角还是一如既往的自由派。
  •     崇拜已久的作者。本书购于方所。
  •     这本比起之前何帆翻译的《九人》。在译注和校对上下的功夫太少了,尤其是校对,低级错误比比皆是。但掩盖不了图宾在非虚构写作方面驾驭和组织材料的优秀功力。
  •     不如九人啊
  •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之奥巴马篇。
  •     所谓法院内的“政治斗争”,只是存在异议,作者或译者用“意识形态”来说明异议存在的根源,并不恰当,准确说法应当是司法哲学相异,即便法律纠纷涉及党争,罗伯茨法院的裁决结果还是能从宪法上找寻依据,托克维尔的“政治问题法律解决”的评价仍未过时。
  •     读得云里雾里。
  •     要把法律和政治完全厘清不容易,各位大法官带着自己意识形态的深深烙印在每一场案件的反复较量中,夹带着自己的政治私货。原旨主义有点让人讨厌,过于自由主义的解释也让人厌烦,作者是带着明显的倾向进行描述,但最好的作家是最不讲道德的,他只负责提供阅读,他用智商写,读者用智商看。
  •     想骂人,错字、错译连篇,明显是赶工出来的东西。前面序言里写得冠冕堂皇,不就是趁着这股热乎劲骗点钱吗?校对一遍会死吗?豆瓣上居然还有8.2分,就这个中文版,2.8都不配。
  •     图宾的书,可读性没问题,翻译也到位。但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未超越《九人》,也就这样了
  •     讀了一半
  •     抛除作者政治立场,写的还是挺有意思
  •     才看到第三章开头,但忍不住要吐槽这部翻译质量比《九人》差不少…
  •     仍是各种利益博弈,最高法院从来都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
  •     从副标题的角度,图宾一如继往的深入分析了最高法院这个舞台的权力运作。看了后更希望看些当代对三权分立层面上的权力运作,以更好的理解图书尾声奥巴马提名惰性的原因。
  •     翻译腔非常非常之重,但是作为业余律政八卦爱好者还是看得飞~起~而且同步搭配白宫风云有奇效!
  •     很出色。
  •     美国法律体系值得借鉴!
  •     很好得一本介绍当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书籍,对我们当今司法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     good
  •     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相当有趣。如果中国能有一本书写这样的故事该多好。
  •     相比于九人,这本书彻底放弃了任何掩饰,赤裸裸地展现了自由派的怨言和抱怨,但是作者的写作架构和文笔真是太好,把那些冗长的,无趣的,无奈的故事写成了最高法院版West Wing。写作的训练真是太重要了。
  •     唯一想请教的是金斯伯格,如何才能既在司法理念上与右翼老怪斯卡利亚决然对抗,又能在生活中做好朋友?天朝司法系统似乎是倒转过来的,先做好友,理念自然趋于一致,法社会学真应该好好研究下这点。
  •     Obamacare是个很值得挖掘的议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