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精神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8618333
作者:吴清源
页数:203页

后记

这次的回忆录是在《中日新闻》和《东京新闻》报上的连载。报纸连载是从2001年7月上旬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共计连载了90回。出版成书的时候,书名定为《中的精神》。在中国的思想里,“中”这个字有着很深刻的含义,它对于我的人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已经在文章里提过了,“中”是中国古籍里提倡的一种思想。神创造了宇宙。但是神的样子谁都无法看见。只有彻悟的圣人才能告诉我们神的作用。“中”就是用做说明神的作用的。“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表示着阴和阳。总之,中是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点,是最佳的意思。古代中国认为,神创造的宇宙就像是纯粹的光球。这光球就是“阳”,它每次运动都会生产阴。从数字上说,生成了“一”,然后分成“二”,不断的分裂增加最后产生了万物。科技发达的现代,使用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那样的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然后是四个,八个……不断地分裂倍增。由于细胞的分裂。创造出动植物新的生命。天、地、人、物都是遵循这样的法则在运动,所以阴阳的和是最值得推崇的。阴和阳,哪一个过强,或是哪一个过弱,都是不行的。

作者简介

《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内容简介:金庸谈吴清源:古今中外,我最佩服的人是准?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日本围棋名家桥本宇太郎:吴先生是这样一种人,与他那文静的外表迥然不同,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热情之火。更有趣的是,对吴先生在信仰中养成的清廉洁白的人品,无论是谁,都可能将他误认为禅房里修行多年的高僧!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吴老先生在许多人追逐名利时始终能出淤泥而不染,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时候都会有世界冠军产生,可能是“刘清源”,也可能是“张清源”,但作为一代宗师,吴清源却只有一个。

书籍目录

王军序
陈平原序: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
林海峰序:五十年前恩师与我
王立诚序
芮乃伟序:说说吴清源老师
牛力力序:否认天才的天才
《中的精神》中文版自序
第壹章 中和
第贰章 出生在中国
第叁章 来日初期
第肆章 新布局的研究
第伍章 从疗养到镰仓十番棋
第陆章 结婚和信仰
第柒章 不败的十番棋
第捌章 交通事故
第玖章 令人怀念的人们
第拾章 21世纪的围棋
后记

编辑推荐

《中的精神:吴清源自传》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

前言

我与吴清源先生相识的时间并不长,但敬慕他却很久了;自小我就爱下围棋,凡是与围棋相关的人与事,我都怀着很深的兴趣和感情。想要学棋学艺,我就特别想得到一本关于吴清源先生的书,读他怎么谈棋论棋。但我最终也没能得到先生的书。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父亲王震担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时,吴先生到中国来,或父亲到日本去,他们几乎每次都要见面,交往甚多。父亲多次提到棋艺高妙、经历富传奇性的吴清源先生,这样说来,与吴清源先生我也算是间接地相识了吧。直到前两年,我才真正地认识了先生本人,与他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又因为中信文化要拍吴清源的自传电影,中信出版社要出版先生的自传,亲近的感觉更加深了一层。听著名导演田壮壮告诉我,吴清源先生也对与我结识深感愉悦,还特别说到“王先生是懂棋的”,“我希望今后王先生到日本来,能够和他下一盘棋,即使我不能下完,可以让我的助手接着帮我下完”。作为一个年已90高寿的前辈,他说这样的话实在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令我感动不已。根据吴清源先生的想法,支持中国的围棋事业,弘扬围棋的精神,当是我应尽的义务。

内容概要

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2014年11月30日),现代围棋名家,日本退休职业棋士,又号“昭和棋圣”。出生于中国福建,七岁开始学棋,数年后已难逢敌手,有“天少神童”之称。后来被旅华日本棋手井上孝平五段赏识,引荐给日本围棋长老濑越宪作七段。其后远赴日本,称雄日本棋坛数十年,开创新布局,被棋 坛誉为“现代围棋第一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的理想是“中和”。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吴清源

章节摘录

插图:作为一个长期征战的职业棋手,应该说,吴清源得以从容读书的时间并不多。这从其回忆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读书不多。并不妨碍其平日里的沉潜把玩,以及关键时刻的豁然开朗。这里所说的“通灵”,不仅仅是红十字会那样的宗教信仰,更包括“用中”的文化启悟——后者既落实在围棋技艺,又体现在立身处世,可内可外,可圣可俗。至此,所谓的“文武之道”,不再是一张一弛,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承认,这种境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没有早年的殊死搏斗,固然“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晚年的咀嚼提升,作为技艺的棋战,也不可能通“天”达“道”。在这个意义上,十几年前的《以文会友》(《天外有天》),以及眼前的这册《中的精神》,对于吴清源的围棋生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金庸所说的“极高的人生境界”,以及沈君山所说的“一着而为天下法”,只有放在这个层次,才能领悟。这一点,对比同是“棋圣”的藤泽秀行的自传《棋魔》(庄玮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可以看得很清楚。要说戏剧性,藤泽那“长年像是走在钢丝绳上似的,充满了不安定因素”的生活与棋艺(35页),还有如何与“负债和酗酒”搏斗(59页),或许更能吸引一般读者。这位“天生的赌徒”,明显是以“才情”而非“修养”取胜。读其自传,看他如何计算每次比赛的收入,以及如何惨淡经营其人生道路,你感觉很亲近,也很有趣。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你很难从中获得启悟与提升。作为后辈,藤泽秀行在自传《棋魔》里,多处提到吴清源。

图书封面


 中的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可能有些人看过田壮壮的,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吴清源的同名传记电影。我也是从那部电影中知道吴清源这个人。我不会下围棋,所以也从来不知道这个人。那电影是有点闷的文艺片,有点日本风物片的感觉。我以前好像也在豆瓣写过这个电影。其实也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吴清源这个人,虽然是个围棋天才。但是并不是那种美式的天才,美式描绘的天才往往都是既聪明绝顶又擅长心机博弈和人性阴暗,从美国的电影和美剧中可以看出了,几乎个个天才都是人精。在很多美国电影里面的天才几乎都是能够猜透人家的心思最后搞点阴谋或破坏阴谋。反正天才总是会个阴谋论在一起。或许因为阴谋论很神秘又显得高智商。这些天才几乎都是在形而下学的地方很天才,物理化学数学,然后或许有点神经病,自负。《雨人》,《美丽心灵》,《生活大爆炸》都是如此。这些天才几乎很少会谈论哲学的问题,更多的兴趣在物理化学数学。在东方,更崇尚“智者”而非“天才”。东方推崇形而上的哲学智慧,对于物质的智慧几乎不关心。有人说吴清源,相貌清癯,耳高过眉、低垂过颈,神态宁静淡泊,吴清源给人的第一印象宛如禅房修炼多年的高僧。的确是这样的,看那个样子真是像是个修行的人尤其是看那两对耳朵。吴清源是东方文明哲学下出来的人,他本身也是个宗教教徒。这本书无不散发着东方文明的味道,谦虚,中庸,雍和。这本书的名字明显带着东方,或者说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围棋这项运动也是带着哲学味道十足的运动。 围棋的起源与道家很有关,它也带着很多中国古代哲学的味道。同样是博弈,在西方里面更多的跟阴谋,利益扯在一起,而东方的博弈围棋象棋则讲究思想,围棋在古代被称为手谈,弈棋的双方,以平淡的落子交流对棋道、对人生的理解。围棋的好,在于它的简单和包容。小小纹枰,方寸之地,布局、征战、防守都在上面进行,有因伐而失,有因弃而获,谋略智慧均在此方寸,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讲究心境,心静,少些冲动和戾气。这是吴先生所强调的“用中”精神的根本。《礼记·中庸》中有段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同样说围棋的话,西方的天才更喜欢讲博弈论,而东方则喜欢讲“精神”。围棋讲胜负,但不只是胜负。吴清源:“围棋就是‘用中’,中庸调和,不偏不倚,不冷不热。”《艺经?棋品》说:“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     《中的精神》,吴清源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2版。金庸说最佩服两个人:古人范蠡,今人吴清源。当然,这两人及这两人与他人间不具可比性。但套用一句公文中常用的话,吴清源至少是值得佩服的人之一。以一人之力,将所有日本高手打得降级。特别是联系到日本,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武士决斗,将对手一个个打下擂台。这也是聂卫平为何三届中日擂台赛后便被授予棋圣的原因吧。围棋至简至博,黑白二色便演绎出无数变化,其间当真有仙佛魔鬼。其中既争胜负,又要平常心,非绝顶高手不可为。想想与武学类似了。作为自传,本书似太单薄了些。蜻蜓点水,如十番棋也不过一两句带过。但想想吴清源近九旬回望,一切繁华皆如过眼云烟,再辉煌也自平淡了。这不是中的精神所在么?年初和子夫人去世,吴老已算是百岁老人了。当得上世纪传奇了吧。
  •     先提意见,中信出的这本书,错误实在太多。第一页是中信前董事长写的序,就出现排版错误;内文很多地方都有没删的空格,错别字也有;后记更是离谱,201页文末还有多个空格就换页了,202页却没接上,最要命的是把201页除了“后记”两个字之外的全部内容,又都重排一遍!我断定自己买的不是盗版书,只能批评编辑和校对太不负责,出版社更不负责。 好了,言归正传。说说我的读后感。 吴清源以围棋扬名,不过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围棋,而把他过分神化。这本《中的精神》也不例外,出版方网罗名人,盛赞吴的人品、修为、信仰、追求等等围棋以外的东西。不过我还是以为,绝对不该仅仅用“中的精神”去解释并让读者这么简单地去理解吴清源的全部(可惜出版方恰恰是这么做的,大有误导读者的嫌疑)。 吴清源在后记里说,这本回忆录其实是他于2001年7月上旬至10月中旬,在《中日新闻》和《东京新闻》报上的90期连载整理而成。之所以把书名定为《中的精神》,是因为“在中国的思想里,‘中’这个字有这很深刻的含义,它对于我的人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已经在文章里提过了,‘中’是中国古籍里提倡的一种思想。” 在后记里,吴清源还说,“从2002年开始,准备致力于‘21世纪的围棋'的集大成工作。”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对“中”的追求,是吴清源在晚年坚持的想法。至于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想法,又为什么最终坚持这个想法,不妨带着一点疑问,听听吴清源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书里,他这样写(p4-5): “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 所以从拿起棋子开始的80年来,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无论输赢,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日本的围棋规则是比较双方围地的大小,而中国的规则却有所不同,在棋盘上活着的棋子多的一方是取胜的一方。我认为比起胜负来说,那是生存权的象征。 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5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 从上述几段话里,可以读出: 1、吴认为,“中”是围棋的关键。 2、吴说,“从拿起棋子的80年来,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这个我不太信。试想一个小孩,跟父亲和哥哥下棋,从来没惦记胜负?还有,他在日本下十番棋,算是性命相博,如果失败,会面临怎样境遇?即使当时,他也从没考虑过胜负? 我找到两段话,支持自己的怀疑: p29“围棋启蒙”里提到:再也没有更让人高兴的事了,我不再挨父亲的板子了。因为进步得比哥哥们快,比起念四书五经,学围棋是件快乐的事。 p89“升降十番棋”里回忆:看现在的情况,很难推想出以前那种激烈残酷的程度。“即使流放也没有这么苦”——指的就是那种拼了命的胜负。 3、吴说,“我一直很重视信仰”,这个我信,但他说,重视信仰是为了达到“中”的境界,我很怀疑,拿“玺光尊”为例,吴跟“玺光尊”纠葛长达四年,很难让人信服,他是为了追求“中和”才有那段经历的,倒不如说,更多还是他对信仰本身的重视,更容易让人理解。 此外,吴还说,“从5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我以为,也跟信仰关系不大。p26“围棋启蒙”中提到:“《大学》讲的是政治的根本,我作为一个孩子,一点都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那种教育持续到我8岁。”也印证了我的疑问。 仅以上述举例,关于“中的精神”是否为吴清源自始至终的追求?以及他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计较胜负?其实我在整本书里,最终都没能找出答案。 在一段关于木谷实的回忆中,吴清源写道:“他是那种对围棋专心致志的人。每逢遇到问题,他会从很多方面去研究,直至自己能够理解,弄清楚其中的道理为止。这样的研究精神在现在的棋手中越来越少见了。” 我猜,吴清源也属于这样的人吧?“中的精神”是他晚年确信自己理解并弄懂了的、也是愿意信奉并追求的。至于他是从何时开始,深刻体悟出“中的精神”?又是如何在围棋和人生中不断思考的?我在书里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不过回过头来,重读陈平原的序,茅塞顿开。附1:关于“中”的精神,吴清源的主要观点2:《陈平原序: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摘] 在本书里,吴清源对“中”的精神,以及“21世纪的围棋”(也称“六合之棋”)的主要观点:1、我研究的“21世纪的围棋”,简而言之就是“从棋盘的整体去考虑”。围棋一般是分序盘、中盘、官子几个阶段来进行思考的,但我认为,应该从整体上去思考。p1882、中国的古籍《易经》里有这么一段话:“一阳来复,复旦天心。”所谓“一阳来复”用的是阴阳的思考方法,意思是达到了阴之极后马上又会生变出阳。所以在中国,有一点叫“冬至”,是冬天结束开始向春天过渡的一天,那一天是节日,大家都祈祷庆祝,希望一阳来复。p1953、所谓“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也就是说,为期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p1964、据说围棋史产生于古代中国尧舜时期,有着大约5000年的历史。我认为在古代,围棋是研究天文或是年历的道具。棋盘是由横纵19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361个交叉点。我认为古代是用这个表示方向、角度或是四季。p1965、中国古代认为,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一阳”是产生生命的根源。从“一阳”分成阴和阳,然后形成万物。围棋有黑白棋子,所以这一定也是来自阴阳思想。说不定也是占卜凶吉的工具吧。总而言之,棋盘即是宇宙。p1966、棋盘的中心“天元”,在中国被称为“太极”。用《易经》里的话说,就是从无生有的最原始的一点。p1967、围棋和《易经》以及天文有着很深的关联。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当然,围棋是争胜负的竞技项目,但我觉得不能忘记围棋最开始是来自阴阳思想的。p1978、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p1979、我的理想是“中和”。在古代的中国,中和也是最得到提倡的一个理念。中国字是“中和”。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所谓“道”,这也是法则,是无形的。成形时候的表现形式就是“德”。p19810、另一方面,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要变化的。但是圣人说过话是不变的。孔子还有释迦牟尼的教诲是不变的。所以世界上总是有变化和不变的两个方面。在物质方面,也就是科学在不断进步。不得不进步。另一方面,在精神方面是永久不变的。所以,科学和哲学的中和是最重要的。p198-19911、我认为,在围棋上中和棋盘上棋子的效率的一手即为最佳着手。围棋的理想也是中和。另一方面,即使人生,也要考虑技术和哲学的中和,追求“21世纪的围棋”就是为了推动围棋的进步。但是,创造围棋进步的是安定的精神动力。我自己,是由中国的古籍支持着。87岁的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p19912、神创造了宇宙。但是神的样子谁都无法看见。只有彻悟的圣人才能告诉我们神的作用。“中”就是用做说明神的作用的。p201[转] 陈平原序:从文武双全到中和之道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具体到本书,倾听一代棋圣吴清源自述生平,这里的“门道”,似乎属于“围棋”,“热闹”则是“追忆”。而像我这样的围棋盲,即便费尽心力,也只是雾里看花,实在不好意思佛头着粪。可如果换个角度,从“文类”立论,“故事”反倒成了“热闹”,“叙述”方才是“门道”。这么一来,我的出场,也就不算太离谱了。作为文类的自传(或者回忆录),并非某一生命形态的自然呈现,而是刻意经营的成果。一个精彩绝伦的“人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转化成为同样异彩纷呈的“文本”。所有的自传,都是对于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生命”的追忆。无论是谁,一旦拿起笔来细说平生,原初的生命必然有所变形,或删繁就简,或洗尽铅华,或飞扬跋扈,或夸饰放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者的立场、心态、趣味、记忆等,都在发生变化,人们无法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自传都是一种“再创造”。写在纸面上的自传或回忆录,不等于真实的人生;有所修饰,有所隐瞒,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不是无中生有,或颠倒黑白,都在可以谅解的范围内。当初卢梭撰《忏悔录》,以“说真话”名扬天下;后世学者却发现,卢梭的自述与忏悔,“只暴露一些可爱的缺点罢了”。不见的是叙述者有意作假,或刻意隐瞒不利于自己的事实,而是在长期的岁月中,当事人选择性地遗忘了某些场面,而凸显了另外一些。对于自传或回忆录的作者来说,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诗与真的选择,自我与世界的互动,还有遗忘与创造之间的平衡。回到眼前这册《中的精神》,我的关注点,不在吴清源如何“征战”,而在于其如何“追忆”。除了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的“扬长避短”——任何一个围棋迷都比我更了解吴清源——外,更重要的是,这并非吴先生头一回自述生平。70岁那年,也就是1984年,吴清源辞别现役棋士生涯;同年,白水出版社出版了其回忆录《以文会友》。四年后,台湾独家出版社推出该书的中译本,改题《天外有天》。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吴清源回忆录》,署吴清源著,李中南译;1996年燕山出版社的《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只提作者,未见译者,但书前的金庸、沈君山、桥本宇太郎三序以及《吴清源谈围棋规则》、《荣誉文学博士吴清源先生赞词》,明显透出此书与台版的联系。2002年,已达米寿的吴清源再次披挂上阵,笑谈几十年间亲历的围棋风云。这些分90期连载于《东京新闻》和《中日新闻》的专栏“我走的路”上的文章,结集为这么一本“记录我周围以及国际棋坛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的一本最新回忆录”(参见吴清源《〈中的精神〉中文版序言》)。18年间,两度自述,比起早年的《以文会友》来,《中的精神》到底给我们什么新的启示,这或许是所有“吴清源迷”所急于了解的。对于围棋爱好者来说,吴清源的大名及其业绩,必定如雷贯耳。早年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以及来今雨轩棋席,14岁东渡扶桑,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与本因坊秀哉名人等对弈,开创了围棋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此后二十几年,吴氏横扫千军,超越前贤,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誉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升降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其过人的意志与才华。1961年,吴清源不幸遭遇车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从此战绩欠佳。到了古稀之年,日本棋院等为其在大仓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引退仪式。晚年的吴清源,着力于围棋的国际化,尤其关注中国的围棋事业,企盼其提倡的“21世纪六合之棋”能为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尽“绵薄之力”。对于如此精彩人生,怎样准确评价,非我能力所及。与其不懂装懂,还不如堂堂正正,当一回“文钞公”。著名小说家金庸是有名的围棋迷,曾自称古今中外最佩服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其为《天外有天》所撰序言,题为《崇高的人生境界》,其中提到: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同样是超级围棋迷的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其为《天外有天》所撰序言,题目竟模仿苏东坡为韩文公庙立碑:《“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其妙语如下: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吴先生髫龄渡日,纵横棋坛四十年,所创布局定式,不知凡几,这些新布局新定式,对当时的胜负未必有助,但却为后来者开辟一片新天地。此所以吴先生卓立于群彦之上,而为围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1986年,由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积极推荐,香港中文大学决定授予吴清源“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在典礼上宣读的《荣誉文学博士吴清源先生赞词》中,有这么一段:为了获得生命上的调剂与平衡,吴清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向往灵境,从信仰寻求滋润与宁静,有数年甚至曾经因为宗教热诚而舍弃围棋,全心追求另外一个世界,对他来说,棋是“武”的胜负世界,宗教是“文”的和平世界。他虽以棋名,以棋尊,在宗教的追寻上则遭遇过痛苦和失败,但对两者无分轩轻,同样是贯注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倘若说对一个人生目标诚执信守,一往无前是大和魂的体现,那么他能够文武双修,在内心同时涵蓄战争与和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并且取得两者的平衡,正好显示他始终还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所谓“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追求“文武双修”、将原本“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都既是对于吴清源一生的精彩概括,也是对于《天外有天》一书的准确表述。《天外有天--一代棋圣吴清源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共八章,第八章“以文会友”,最后一节题为“文武双全”,以凸显作者“在棋中悟‘道’,在宗教中达‘理’”的平生追求:我始终不渝地将围棋和宗教信仰作为生命的两大支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风雨兼程地走了过来。因此,我一方面作为棋士,在残酷的胜负世界中奉行武道;另一方面,吸收了红会的宗教思想和东方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指南而自我培育出丰富的精神世界。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披荆斩棘地踏出了一条文武双全的道路。因此,对我来说,胜负与信仰,如同人离不开水与火一样,缺一都不可。(258-259页)历经一生磨练,修成文武双全的人格,而不满足于成为一代“战神”或“棋圣”,在我看来,这正是吴清源不可及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从“文武双全”出发,吴清源还能走到哪里?拜读这册《中的精神》,你不难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和之道”。围棋讲胜负,但不只是胜负,更有高深的哲理在。最近几年,吴清源再三论证,21世纪的围棋应该是“六合之棋”。构成其“六合之棋”理论基石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这一点,读过《中的精神》最后一章的,大概都不会有异议: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P197这里说的,当然不只是围棋,更包括人生。所以,全书的结语,竟是如此充满诗意与哲理:87岁的我所走过的道路,应该可以说是追求中和的人生吧。(217页)过去的读书人,没有人不记得《礼记.中庸》中的这段话:“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此和谐的境界,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5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30页)全书首尾呼应,强调围棋背后的人生阅历与文化修养,凸显自家的中国文化背景,颇有落叶归根的意味。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日友好”,更包含着某种文化上的融合与思想上的皈依--所谓“中和”,更像是东方哲学的精髓,而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或《中庸》。作为一个长期征战的职业棋手,应该说,吴清源得以从容读书的时间并不多。这从其回忆录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读书不多,并不妨碍其平日里的沉潜把玩,以及关键时刻的豁然开朗。这里所说的“痛灵”,不仅仅是红卍会那样的宗教信仰,更包括“用中”的文化启悟--后者既落实在围棋技艺,又体现在立身处世,可内可外,可圣可俗。至此,所谓的“文武之道”,不再是一张一弛,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承认,这种境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没有早年的殊死搏斗,固然“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晚年的咀嚼提升,作为技艺的棋战,也不可能通“天”达“道”。在这个意义上,十几年前的《以文会友》(《天外有天》),以及眼前的这册《中的精神》,对于吴清源的围棋生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金庸所说的“极高的人生境界”,以及沈君山所说的“一着而为天下先”,只有放在这个层次,才能领悟。这一点,对比同是“棋圣”的藤泽秀行的自传《棋魔》(庄玮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可以看得很清楚。要说戏剧性,藤泽那“常年像是走在钢丝绳上似的,充满了不安定因素”的生活与棋艺(35页),还有如何与“负债与酗酒”搏斗(59页),或许更能吸引一般读者。这位“天生的赌徒”,明显是以“才情”而非“修养”取胜。读其自传,看他如何计算每次比赛的收入,以及如何惨淡经营其人生道路,你感觉很亲近,也很有趣。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你很难从中获得启悟与提升。作为后辈,藤泽秀行在自传《棋魔》中,多处提到吴清源。比如,少时如何将吴清源作为人生楷模(89页);“为了推翻吴先生的霸主地位”,如何废寝忘食地努力(177页);还有,当初木谷实和吴清源发明新布局法,尤其是挑战本因坊秀哉名人时,吴之特立独行,用三三、星、天元等布局法参战,又如何“引起举世瞩目”(117页)。说到1933年10月开始的那场“恶斗”,在吴清源的整个围棋生涯中,最为惊心动魄,也最常被人提及。因事关本因坊乃至日本棋坛的名誉,在新旧门派之争外,又添上中日恩怨,难怪其备受关注。偏偏关键性的第160着,出于弟子前田陈尔的“救驾”,秀哉名人可谓胜之不武。自1948年濑越宪作披露此事内幕,一直议论纷纭。已故围棋史学家徐润周的《围棋记事诗》(长沙:岳麓书社,1998)中,有这么一首:    吴郎清气正朝暾,百战威声一老尊。    齐集门生参帷算,前田妙策报师恩。(257页)至于金庸的《历史性的一局棋》(见《三剑侠随笔》),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许多年后,曾有人问吴清源:“当时你已胜算在握,为什么终于负去?”(因为秀哉虽然出了巧妙的第一百六十手,但吴还是可以胜的。)吴笑笑说:“还是输的好。”这话说得很聪明,事实上,要是他胜了那局棋,只怕以后在日本就无法立足。当初到底是意识到赢棋危险而故意放水呢,还是措手不及,回天乏力?我相信是后者。《中的精神》固然只提及“这第160手的妙着,后来听说是名人的弟子前田陈尔五段发现的”(87页),不作进一步的发挥:早年的《天外有天》,也只是使用虚拟语态:“现在我常想,在当时那种险恶的气氛中,若是我胜了这盘棋,弄不好会吃大苦头呢。”(63页)日后可以“输了棋,处境反倒好多了”自我解嘲,当初不可能如此深谋远虑。对现实政治缺乏了解,对世态人情不太关心,沉湎于围棋世界的吴清源,不可能因计较得失而故意放弃。从儿时的痴迷围棋,到老来的谈玄说道,吴先生性格中,有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一面。德国思想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个很有名的比喻:人的思想有三种变形,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到英勇搏击的雄狮,再到天真游戏的儿童。后者最为难得,其天真烂漫地去开始一切、创造一切,往往可以实现雄狮所无法完成的事业。日本著名学者梅原猛曾在其自传《学海觅途》(张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中借用此说,将自家生命划分为三阶段:20至35岁是骆驼时代,35至45岁是雄狮时代,45至54岁是儿童时代(57页)。我的感觉是,梅原猛先生说早了些--过分理性化的叙述,本身就不是儿童的特点。学者读书博杂,其“妙语”与“启悟”,多来自书本知识,而非生活体验。如此一来,进入天真无邪的儿童状态,难度更大。要说“颇具童心”,一代棋圣吴清源庶几近之。尤其是晚年的悠闲自在,以平常心看待世事沧桑,更是令人感动。仔细比勘《中的精神》和早年的《天外有天》,你会发现,除了增补部分,事情大体上还是那些事情,只是叙述的语调及心态变了,变得更加通达、恬淡、休畅。早年的很多不愉快,渐渐远去,转而怀念起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师友,其谈论犬养毅、西园寺公毅、濑越宪作、木谷实、川端康成等章节,很是温馨;讲述追随玺光尊的故事,也不再刻意张扬“毫无后悔之心,还为能获得难得的生活体验而庆幸”(《天外有天》179页),而是很有节制:“如今想起来,那四年就算是一种修行吧”(《中的精神》138页)。对于名人自传来说,最大的陷阱在于,一是过分自怜,无限夸大个人业绩;而是缺乏反省意识,不断为自己曾经有过的过失辩解。《中的精神》基本上没有这种毛病,以感恩与怀旧为基调,平和之中,蕴涵着力量。如此“谢幕”,焉能不博得满场掌声?陈平原2003年7月26日于京北西三旗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自传比较简略,大致可以了解大师的一生。自传一般比较谦虚,如果换另外一个人写,也许会更加直观。在这种极为谦逊的自传中,依然可以看到大师宁静而璀璨的一生。
  •     吴老原来是这样子的。神 想再看棋魂 想信宗教 半个下午半个晚上读完
  •     中合之道
  •     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 ,吴清源先生被誉为“围棋之神”,深受人们尊敬。这本书,其实对于棋迷或非棋迷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人生如棋,黑白相间,你来我往,谁为先手?
  •     很早就看过《中的精神》电子版,但还是买了一本珍藏。在每个领域都有最杰出的一个人,吴清源大师无疑就是围棋界的神一样的人物,既有传奇的一生,又把围棋与哲学思想结合起来,把围棋带到了另一个高度!
    这本书无疑是围棋爱好者值得珍藏的!
  •     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正品。
  •     吴清源在文本的记录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吴先生。
  •     了解吴清源的人生
  •     很有争议的棋圣。
  •     在下棋中领悟人生!
  •     吴是围棋天才,但书的内容差到极点。又不忍心打1星。。。
  •     只要学围棋的人,就一定要看吴清源。
  •     明明随便哪个比赛拿出来都是能震死个把人的,他自己写下来却是老实得像小学生作文一样……连自己被棋院除名都不知道,这种散淡我学不来=W=
  •     吴清源先生值得尊敬
  •     虽然自己不懂围棋,但是很早就听过有关于吴清源老人的报道:一个在日本打拼了一生的中国围棋高手,无冕之王。这次买到了他的第二本自传,感到很是幸运。心里想着,这样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该如何回忆自己当年叱咤棋坛的岁月。但意外的是,老人的文章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无欲无求的气息,对于自己当年的那段荣光岁月仅仅是轻描淡写,这和在棋盘上奋力争夺胜利的那种状态很是不同。看过了整本书,才了解到原来老人早已将胜负看淡,转而追求在围棋世界精神上的最高境界——“中的精神”,即阴阳平衡。在棋盘上,既要攻,也要守,如何取得这两者的平衡,成为了关键。这应该是老人常年在棋盘上“征战”而体验总结出来的。同时,老人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让人陪感亲切。
  •     书名很赞,可媲美《韧的追求》,暗合吴氏早年三三·星·天元,又反映晚年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每一手必须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分明就是AlphaGo的算法啊!可惜前辈看不到了。 晚年回忆文字趋于中正,多感谢,致力于向世界弘扬围棋。中年平和字句中仍有强烈求胜心。福州吴氏在中国是世家大族,普遍高寿。战前日本围棋文化极浓,故吴清源和日本政客(犬养毅、岸信介、鸠山一郎;徐世昌、段祺瑞、溥仪、蒋介石)、财阀(小仓)、报业总编、文学家(川端康成,写战报)交从甚密。书的设计非常有意思:封面可拆除,摊开折起的首页后,是一张巨大的海报。可惜正文有好些五笔别字、电脑排版跳行,后记更是印重了半页。
  •     喜欢围棋的人,无人不知吴清源。围棋界的神呀。
  •     作为围棋名宿,吴清源经历了“升降十番棋”的生死搏杀,几乎将所有日本一流棋士打降格。  在20世纪中日交戈的年代,中国领土不断沦丧,披覆着民族耻辱的吴清源,在日本以一己之力捍卫着中华棋者的尊严。  虽被誉为“秀策再世”、“昭和棋圣”,也被很多日本人称为“神一般的人”,但却因为华裔的身份,毕生未获得“名人”头衔。  吴清源既未悲鸣亦未哀颓。他只是继续在纵横线外凝视,在黑白子间思索,思考“六合之棋”。    从出道时惊世骇俗的“星、三三、天元”,到当代的“六合”,吴清源浸身于无声的棋坛杀伐,又超越于单纯的棋局赢负。  他以万物一品的风貌将纷繁世相浓缩于九星棋盘之中,又以超然悟道的心境从黑白纵横中提炼生命的哲学与智慧。  无论是家父早逝、幼年离国、异乡孤处、战时家破、身陷玺宇、遭遇车祸,他都坦然处之。  他的身上,充盈着饱满丰沛的人格,并以此人格的强大,抵御着乱世的颠簸坎坷。    吴清源主张弘扬“中”的精神,崇尚均衡与和谐。  我想:吴老先生的“中”,更多是指向每个人的自我心境。  能于九星棋盘之上称神的人,一定是一个智者。  因为云子落下的那一刹,仿若千百年的攻守谋略已从棋者眼前如云烟掠过。  横纵各十九的棋盘,其实就是万里关山和海州。  这里有攻伐、杀戮、阴谋、成败,有悲喜剧的交替上演。  但这一切都在棋者的举重若轻间,进可纵入万丈,出可超脱云间,与厄共生、与狼共舞。  这,便也是“中”的另一层含义吧。
  •     拜服于大师的气质和精神,斯人已逝,21世纪还有几个大师!
  •     不仅仅谈论围棋,应该会对吴清源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正在阅读中......
  •     向你推荐,喜欢围棋,喜欢吴清源的你,这本书很不错。和很多市场上充斥的一出名就写个传得书不一样。个人感觉,比较真实。
  •     晚点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
  •     一流的好手一定是战胜自己内心,对整个人类充满关怀的人!吴清源,是其中一个!
  •     过了很多年以后,往事荣辱都成一笑浮华。
  •     吴清源对于喜欢围棋或者是了解围棋的人都是个很熟悉的名字。他自创“新布局”开创了围棋史的一个新时代,让当年叱诧棋坛的本因坊秀哉等人都成为手下败将,培养出林海峰、王立诚等围棋顶尖高手。而且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从20世纪初国内的朝代更迭到在日本期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吴清源自传可以说本该有很吸引读者的故事。
  •     对围棋感兴趣的同时就会对围棋大师感兴趣,于是日籍华人吴清源就是首要了解的~
  •     动乱的大时代里欲求一平静而不可得,唯有全身心寄托于围棋,得以超凡入圣。
  •     吴清源先生的围棋观一样可用在人生之中,拜读!
  •     天才吴清源,围棋开新篇。沙场决胜负,中和方寸间!
  •     中贯穿吴清源先生的一生,棋坛的神奇
  •     围棋与信仰
  •     一个中信的董事长王军,上来就是和吴的三张照片,大言不惭“会见吴清源”,还来个序。中信的编辑真能拍马屁啊。一出场就是不自量和马屁精组合。没读过书吗?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红X会,宗旨道与慈,起源中国,不谈政治。这个吴信仰终生的宗教,简直就是量身订做,算是信仰,也算是寄托吧。 “再也下不成自己想下的棋了。”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其中却又无尽的痛苦。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不懂。
  •     吴清源确实是围棋界的奇才,为围棋而生,开创了属于他的围棋时代。只是国将不国时,又何谈两国友好呢?
  •     想看很久,尽头终于找到了机会。开着阿尔法狗和李世石的英语解说做BGM,一边看刷柯洁微博一边刷完这本书真带感啊…
  •     日记形式,还蛮有意思的
  •     虽然吴清源在围棋上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这本书真的和他的棋艺相差太远了,大约也不是自己执笔的缘故,全书没有体现“中”这个精神,一直是平铺直叙,叙述那些百度百科也可查出的东西,此外便是和各种名人的交往(连这个也没有什么故事可言)以及对自己国籍的解释。
  •     国手的人生
  •     吴清源作为老一辈围棋大师,其一生的经历值得品味。
  •     吴老的自传真的不错。学围棋的人必备
  •     小时候学围棋就晓得吴清源的大名,看过此书,或许能够更加理解他留居日本的原因及其围棋精神。
  •     有点无聊..
  •     想想现在没有降级制度,是个职业棋手都会到九段的样子,好无聊。对《易经》有兴趣。
  •     “中和”与其说是对围棋的理想,倒不如说这是吴清源先生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在多次变更国籍以及和木谷实的“升降十番棋”这些事情上(p90)虽然吴先生非常努力的想把事情经过告诉大家,可先生真是不善于替自己辩解。追随玺光尊这件事也只是淡淡地说“如今想起来,那四年就算是一种修行吧” (p116)。
  •     吴清源老先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国手,原来只是在围棋天地一类的报刊杂志中读过关于老先生的生平连载,现在能入手他的自传感觉很好。3元的“限时抢”入的,真是划算
  •     卖完赶快读完了,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吴清源的经历让人感动
  •     吴先生自创中的精神,文如其人棋精人美,有道是人到高处无所求。
  •     吴清源是围棋爱好者必知的大师,这本书也推荐读一读。书内图片很多,有一张大图。
  •     第85本。一代宗师纯净的人生娓娓道来。匹夫而为异国师,一着而为天下法。
  •     围棋或这个那个通向道吗?那么绝顶的围棋高手为什么入了邪教?各种技艺的顶端者并不是真正的得道者。得道只能通过身心修炼,所有假外物来体认的,都不是道。等而下之,现代社会所有带道的项目,你如果接触到那些人,你会觉得跟道毫无关系。
  •     很朴实。一位跃然纸上的淡薄真实大家。
  •     这本书是吴清源的21世纪围棋观的阐述,值得拥有
  •     百岁老者,称雄日本棋坛数十年,开创了围棋新布局,被棋坛誉为“现代围棋第一人”,1986年,吴清源先生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吴清源先生七岁学棋,民国年代的围棋神童,吴清源先生一生颠沛跌宕,为廿世纪颇具传奇色彩的奇人。金庸先生是我最为佩服的文人之一,金先生言道今人中他最佩服的就是吴清源先生,那吴清源先生就是我最--最佩服的人了,呵呵呵! 该书用‘中的精神’作为书名,亦体现了吴清源先生做人的准则和精神。正如吴清源先生在后记中言道,‘中’确实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象征着阴阳平衡,喻示着最佳状态。 作为围棋门外汉,亦只能从本书中窥见吴清源先生的气度和从容了,精神是相通的。 本书<后记>中,同样的内容印刷在了一页纸的两面上,其中一页缺损八行字,校对印刷之误?作为‘中信出版社’的出版物出现这样的疏漏,实属不该!
  •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     《中的精神》是吴清源先生的自传,因为孩子学围棋,久问吴清源先生的大名,特意买来学习。感觉是印刷的字太小了。:中和“思想还是很欣赏的。
  •     版本不同,差不多。。
  •     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已经被一代围棋宗师对事业的执着,对社会的包容,对人生的参悟等等,所有——这位百岁老人凌空一切的水平折服,他不仅是近代、现代围棋的一座熠熠生辉、永不磨灭的丰碑,更是我们领悟生命真谛的好老师。
  •     一个人的悲欢离合都有,而围棋的东西不是太多,围棋对于吴老是命的一部分,吴老的生活是跌宕起伏
  •      古今中外,我最佩服的人是准?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     这已经是买的第四本了,送给朋友,吴清源一生精华浓缩在这本书的书名之中,在当今浮躁之风盛行的社会,多思考,多探寻,回归人性的本源,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     棋艺高超,却处于历史漩涡之中,备受众议。行文一般,只观其事迹,中和也许能体现其棋艺之中,此文则不然。
  •     大佬!
  •     很有意思,性价比高,从吴清源看中日两国文化异同,很有意思
  •     吴清源先生由围棋入道,好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质朴的文字是阅尽人生沧桑后的从容。
  •     孩子刚刚学围棋,跟着学点围棋知识,这本书在特价区时买的才五六块钱,内容不必说了,因为就是吴清源嘛。学围棋的都值得看看。
  •     很好的书,喜欢围棋,喜欢吴清源!
  •     当当的优点是到货很快,真的很快。至于书吗,就是那意思,印刷不错。很早就知道吴清源,也看过很多他的棋谱。看这本书慢慢品味一代棋圣的人生。
  •     有错别字,还有地方排错版
  •     两个多月前看完了两本书。内容重叠,一本名叫《天外有天》,一本《中的精神》。两本都是吴清源先生的自传,《天外有天》成于1983年,先在台湾以《以文会友》为名出版,到大陆这里改了个名字。我看的版本错字较多,盗版?或是官方的盗版?《中的精神》写于21世纪,相隔20多年,吴先生再次回顾同样的经历,言语中多了许多平和与练达。读起来有神情气爽之感。



    似我这样的俗人比较关心的是吴先生的国籍。吴先生两度为中国人,又两度作日本人。处在上世纪那种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又是无论中日都不世出的围棋奇人,吴先生难免不陷于中日矛盾的漩涡之中,身不由己。由此,我等颇可自慰,为平凡之人,处平凡之世,未必不是幸福。



    不过,吴之为中国人,一是因出生;二是战后华侨强迫并代其注销日本籍。可称被动。吴之为日本人,均为主动申请,一是战前为长留日本;二是70年代末为子女能作日本人。吴是超凡脱俗的人,围棋与宗教是他的两大追求。但是谁能真正摆脱世俗的侵扰?他虽入日本籍,还是被人辱骂以“支那人”,甚至生命因棋盘上的胜负而受到威胁。历史不容假设,即使假设我也很难想象如果吴在战争爆发之时愤而回国会发生什么,也许他在颠沛流离之中死于肺结核。毕竟,七七事变之时,他正在富士见住院养病。



    吴几次表明他的一个观点:送少年到日本学棋是振兴围棋的一个最好的捷径。他不就是走的这条路吗?果真如此?书中提到80年代聂卫平要来日本棋院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几年后,聂卫平坐阵中国围棋队连续三次取胜中日围棋擂台赛。
  •     虽然不懂得围棋,但是吴清源,感动了我。
    那是无止境的追求真理的生命。
  •     大师的境界。一生跌宕,本可描划的波澜起伏,大师本人却是一派云淡风轻。就像一盘棋,黑白而已,不动声色,沉进去看了,才能感受到那种惊心动魄。大师和围棋,已然一体。
  •     作为围棋界的传奇人物,吴清源的自传很值得看看
  •     二十世纪的活化石,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
  •     连载集结而成。如果会下围棋该多好。
  •     我们太需要一个围棋般的世界观。
  •     喜欢围棋的人,都会知道吴清源大师,这部大师传记,真的可以好好收藏起来,慢慢研读!
  •     我一哥们在北卡读书,彼地无趣,于是就偶尔下下围棋。说来他也是在邓宝珊将军府授过艺的,只不过有所荒废,连段位都没弄上。他的一个美国教授对中国的文化兴趣颇浓,于是提出对弈几盘,后来竟发展成带彩头的。那美国老头喜欢把棋摆成一块一块的方阵,还说这是利用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战术;我那哥们也就陪着他摆起了长城。两个人你来我往,军事战术于之中应用起来。     从古典主义的步兵战阵,到中世纪的骑士,再到后来的火器时代,数量优势的效率越来越低,单兵训练和装备技术越来越重要。前文提到那个美国教授喜欢摆马其顿战阵,这恐怕就是西方人对围棋的一种不理解。下棋不是讲究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讲究子效、大局观等等。利用一手棋就可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效果,军事上也有这样的实例,于棋理亦相通。毕竟战略上抢占重要据点对胜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下棋讲究的是棋形,高丽人讲究实效。我记得大竹英雄九段的局局对弈,堪称艺术品。而高丽人棋风凶悍,往往顽抗到底。他们送赵治勋、曹薰铉等去日本道场学棋,学了半天学到了阴狠二字。看看这几年韩国国手的外号,从“李麻”到“崔毒”,飞禽岛少年李世石更是剑走偏锋,自创“掏粪流”奇功,擅走一路妙手,真是左道练到了极致。     中国人下棋其实什么都不缺,可就是占不了优势。我估计可能缺那么点精气神。其实棋艺上可以培养计算、官子、布局、大局观,围棋更多的还有个气势。天保八年,本因坊丈和与井上家赤星因彻七段一战,最后竟达到赤星因彻吐血满盘的地步。估计也有可能丈和的王霸之气慑服了赤星因彻。当代李昌镐九段面对日本依田纪基九段,在石佛摧残天下之时,面对依田纪基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很大原因就是依田的气势压倒了石佛。所谓“气势”,就是意志上的体现。辽西建宁军兵强马壮,面对后金军却数十年不敢出击;三百勇士却可拒薛西斯大军于温泉关外。这几年中国“古大力”古力九段下的很好,我看他每次局前信心十足的样子,在中国棋坛算是个异类,然后就是只有异类才能赢棋,又比如罗洗河,这才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日本人说自明之后,华夏已非华夏。究其原因,其一莫过于三百年来也只有明朝摧残了日本军队;其二也可能是自从满清的统治以后,华夏民族已经很多人丧失了刚气。士大夫气节现在还有么?我常听北卡友人说高丽人在游戏上如何厉害,微操如何变态,其实我估计更多的是我们早已经怕了他们,其实,小国寡民,何足俱?
  •     围棋,一个影响世界的运动,大智慧寓于其中。在围棋上中和棋盘上棋子的效率的一手即为最佳着手。
  •     二刷。 高二看过这本书后 我跟海粟还学吴清源跟木谷实 大半夜点灯在寝室研究「新布局」 #中二精神#
  •     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执着,这就是吴清源老先生的梦想——中,老先生给我们展现了对中的不同理解。
  •     人固然追求赢,但也要学会接受输,下棋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这就是中的精神,唯有这样的气度,有限的生命才会永远感到富足,才能悠然踏实地生活、而非竭嘶底里地生存。
  •     可以大致了解吴先生的生平,但中的精神恐怕还需要通过其它方面来去体味。
  •     这本书吴清源写的是春秋,背后的心法是易经。
  •     平淡的文字记述了激荡的一生。
  •     赞一下中信的装帧。
  •     吴少年年少时候的照片就能看出脑子不是凡人
  •     自传侃侃而谈 记得有部电影叫吴清源
  •     这是吴清源先生自己的一部自传,看下感觉是水一样的亲和,并没有太多对于拼棋的写笔,哪怕是对十番棋的对局都描写得淡然。特别是对中与和的研究更是我一直来所寻找的。
  •     围棋史上的传奇人物,厉害!但这本书较多是自身经历的扼要叙述,距离呈现大师的精神气质,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全书在吴清源对围棋的理解上着墨不多,连我这种外行人都满足不了。
  •     内容清淡 中和精神
  •     看豆瓣那篇长帖找来读的。旁人将吴清源一生写成一代宗师般戏剧传奇,而吴先生自己写这大半生却是白描,平淡叙述,少见观点甚至感情。可读来却更觉得这是天生的棋手。围绕在这样的天才身旁,对手友人师长亲人等都会有诸多感受吧,而他本人却大多不知。摒弃棋盘之外纷扰的专注力,只记得吃饭、生活费,研究围棋就足够了。基于少时国学古籍的思想启蒙和纵横交错各19条线网格上的黑白分明。一路这样走来。(二哥)“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真是很能走路呀。”——偶读到这样的感叹,真是喜欢。【序言后记超多匪夷所思的严重排版问题。但基于书本身想收一本再读。【NO.501
  •     一百年来最伟大的围棋大师吴清源九段的自传,内容很好,价格也便宜,就是字比一般的书要小一号,看的有点累,没有原来精装本印的好,但还是给5分。
  •     因为张震拍过吴清源的电影,所以想知道一个日本人怎么会在围棋事业上这么受关注@@@@大致翻了一下,里面有川瑞康城(有打错字的可能),真的很喜欢!!!本着对日本文化的敬仰与温热,希望两国会世事友好,也许,外来的和尚真的会念经。。。
  •     之前看了《勇气与真意》,对吴老更加有兴趣,想看看他如何描述自己的一生,结果被同事惊讶看这样的书,囧,他感觉应该是我爸这样会下围棋的中老年群体才会看。- -||| 吴老一生不谙政治,一心只求围棋与信仰,性格温和绵软,亦有勇气与执着,他很幸运,有濑越宪作、木谷实等一群良师益友,当然也有被不公对待。关于宗教信仰红会,他少小离家,漂泊辗转,对国家、民族这样的概念并不是很敏感,反而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有一种天下大同的“中”的思想,这点恰好又和红会的教义所契合,我想这可能是他几十年来如此坚信的一个原因吧。总之他是个可爱的天才!。◕‿◕。
  •     境界很高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     围棋大师,将日本所有九段高手碾来碾去,厉害啊!
  •     少打的一颗星给中信出版社,各种错别字和错排,实在令人失望!
  •     人的一生,专一至极!
  •     非常想了解吴清源这个人
  •     很满意,书不错,吴清源是我尊重的人
  •     吴清源的自传,很喜欢,值得一读。品相好。
  •     百年人生,清淡描述,偶现幽怨,可读可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