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艺》书评

她将我领进了一个殿堂

小学因为看图说话训练经常受老师表扬的缘故我语文课发言非常积极,言多必失,公开课上《列宁和养蜂人的故事》我一句:“谈天就是谈天上的事情。”造成全体在场老师失态并沦为全年级笑柄一周。我妈当时都跟我说:“校门口排路队的学生说起你....."那个时侯的我并没有觉得会对文字有什么感觉。不久后我在学校的长廊的石凳上邂逅了我的“初恋”。那是一本年龄比我还大的书,封面布满了皱纹,书页泛黄发卷,几个模糊不清的字《少年文艺》,很容易理解她的主人为什么抛弃了她。当时的我凭着一腔好奇心和泥巴里进沙子里出的胆识,也不管它是文艺还是瘟疫了,收留了这个看似邋遢的弃儿。当时是随便翻了一页,然后就想着是不是把扔了回家去。我看了几行后居然坐着不动了,已经不太记得那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开头让我整个下午都没走出那个长廊。"作文原来也可以这样写的!"现在想来那些文章都不是同龄人写的,是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家的文笔。但是既便如此,里面的内容也比现在大多数文学作品来得轻松自然。毕竟那是描写“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少年文艺》伴随了我大部分的闲暇时光,中午倚靠门框坐在地上看,放学路上慢慢悠悠低着脑袋看,当然更多的情况是课外活动课球场飞奔,留下翻盖在桌上的“情人”。同时代的还有一本“儿童文学”也是同类刊物的经典。然而《少年文艺》确是正真领我走进文学这个殿堂的人,或许她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窥探了这殿堂里的神奇和美丽。后来喜欢看书的习惯确立了下来,回想起来人生最多的课外书居然是小学看的。还有那喜欢发言提问我,在某个时间之后再也找不到影子了。之后语文课开始写作文了,开始怀疑我那毫无美感的一笔烂字究竟会写出什么样的东西。不过奇迹出现了,就像《圣经》里被圣灵附体的人,没经过什么思考,文字就源源不断地书写出来了,那真叫文思泉涌啊,我甚至怀疑那是不是我写的东西。印象中我已经习惯于每次作文范文都出现我的名字,有时候自己都觉得不大好意思,因为当时老师用的词都很大,竟然出现:“语言思想上达到了某些大学生的。。。。”后来自己读了大学才发现就写作而言,某些方面较当时居然退化了。直到后来自己的文章也在老师的推荐下印成了铅字上了杂志。不过整个小学到中学阶段我也没有多写过一篇超出老师规定要求的文章。中学阶段因为功课多了本身好玩,基本没看什么教科书外的东西,还在吃小学那点老本,不过很多时候依然得红着个脸,听着老师读我并不太满意的作文。今晚我又想起来了我离散多年的“初恋情人”,想起那被太阳晒成金黄色的书页和直到黄昏才离去的背影,不知道是否辜负了你的期望,如果来世有缘,我希望你是本数学或者英语书,依然在我“情窦初开”的时候等着我,哈哈哈。

Chen Yiyan and Tanzi's Common Summer Days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10:20:56 PM 写在前面:来UK的第三个月了最近晚上居然会睡不着,有那么一两个晚上,大概凌晨两点了吧,我在house门前的路上看到一只狐狸穿街而过,相信我,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狐狸本人,有那么一两刻,它回头与我对望了片刻,然后从我二楼窗外的视野里,飘过。 小时候看的一篇文章,作者常新港,我不确定是刊登在江苏版还是上海版的《少年文艺》,应该是上海版吧,我想。江苏版《少年文艺》同期刊登了太多饶雪漫的文章。很平常的一篇短文,却一直保留记忆到现在,直到今天在别人的blog上看到,我担心以后再也找不到了就决定转载过来。那么多年过去了,难过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谭子写给一言的那封信“一言:生活依旧灿烂,是吗?” 那年我好像都还没有12岁,所以我宁愿相信他们之间不是爱情,如果是,我会觉得有点可惜了。 陈一言和谭子的平常夏天陈一言都是在清洁工扫马路之前开始跑步的,跑完后便朝家走。路过油条小吃部,他买七两油条,包括爸爸和妈妈的早餐。所以,妈妈常对同事们说,我们家早饭都是一言做的。那些为自己儿女上学忙得不可开交的人说:儿子做饭,不影响学习吗?早晨,陈一言总要在小吃部先吃掉一根刚刚出锅的松软皮焦的油条。在吃油条的时间里,他有足够的时间观望街道的风景。这样,他就看见谭子从一个路口出现了。他和谭子是同班同学,平时很少说话。谭子一走出路口,就看见小吃部门前的陈一言了。她习惯于男女同学在陌生的环境中相遇但不打招呼。就在她走过去时,陈一言却说话了:“谭子,你不买油条吗?”谭子转过头去,装作刚刚看见陈一言:“是你,我家里人不习惯吃油条。”陈一言就不知说什麽了。这工夫,没有停步的谭子,披散着头发走过去了。让陈一言子以后的回忆中,觉得谭子在那个早晨,是飘过这座城市街道的。那天,学校附近的消防队在搞一种新型灭火弹试验。有一颗灭火弹很响,吧教室窗户上的玻璃都震落了。受害者是离窗最近的谭子。那块玻璃落到窗台上摔得粉碎,飞溅起的一小块玻璃划破了谭子的左脸。划得不深,可血流了不少。当谭子朝同学们转过脸来时,让人感觉她满脸是血。几个男同学涌向谭子,其中也有陈一言。几个男同学都取出自己干净手绢。谭子伤心了,因为在男同学的关怀中,女同学都冷眼观望,连平时跟她很亲近的女同学也表现出一种令谭子难以接受的冷漠。天很热,好几个男同学吵嚷着放学后去江里游泳,有几个女同学也要去。放学时,有人叫陈一言:“你不去吗?谭子也去呢。”陈一言脸红了:“你为什麽这样说?”谭子当时不在场,如果她在,听见这话,会怎么想?说这话的是女同学茗菲。在以后的日子里,陈一言又碰到几回类似的事情。陈一言不会游泳,只玩过几次水,还是在浅水域里,都是跟父亲来的。父亲每回朝深水游时,陈一言就用羡慕的目光追逐波浪中的父亲。有一次,父亲用一根橡皮条系在一言身上,再让他套一个救生圈,然后拽着儿子朝深水里游去了。游着的时候,一言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怎么才能把系在胳膊上的橡皮条解开。游完回家时,父亲跟一言母亲说:“儿子今天游到江心最深的地方,长大了。”一言难为情地说:“还能找到第二个系着橡皮条游泳的人吗?”这是去年夏天的事。火是从临街的一栋民居楼的三层烧起来的,这条街是陈一言他们放学的必经之路。时间是下午五点左右,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围在街上目睹了那乱纷纷的场面。该死的是天上竟有风,风助火势,更加重了这场灾难。陈一言和同学们看见消防队员手中的灭火器喷出一条条弧形的水带,空中有燃烧着的衣服飞舞着,满天的黑色尘埃加剧了这场灾难的悲剧性。谭子站在陈一言的前面。围观者都能感觉到愈加强烈的热浪。消防队员背着昏迷的人跟浓烟一起冲出了楼门。一个孩子在四楼被抢救队夹着,顺着一根绳子爬下来,那孩子唇边的血迹令人忧心忡忡。这时,又一阵风吹来,火星和烟尘直扑围观者。谭子呀了一声,捂住脸转身扑向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人的怀里,她需要人的帮助。陈一言抱住谭子时,周围许多同学都看见了。谭子的脸埋在陈一言的怀里半天没起来,浓烟和尘埃使她疼痛难忍。当她熬过了最初的痛苦抬起脸时,满脸是泪。陈一言看见谭子的脸上、眼睛上站满了黑尘,知道她眼里进了东西。他一摸口袋,没有手绢,问旁边的同学:“谁带手绢了?”茗菲最先回答的:“没带。”有几个男同学用余光扫着陈一言和谭子,不说有也不说没有,沉默着。陈一言把谭子拉到离火灾现场远一些的地方:“你坚持一下,附近有个药店,我去买两瓶眼药水,一冲就好了。”谭子抓住陈一言的袖子:“你快点,疼死我了。”陈一言买了眼药水跑回来时,见谭子蹲在地上,捂着眼很响地哭着。陈一言说:“快别哭了,很疼吗?”谭子摇摇头:“我也不知道。”陈一言用手抚着谭子的眼睛滴药水时,班里几个男女同学都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朝这边看,好像这边又失火了。也许,谭子为了纪念那次纪念,在周末放学时,邀请了陈一言。谭子递给陈一言一张字条:我们六点钟在学府路“漫游咖啡店”喝咖啡好吗?陈一言一踏进“漫游咖啡屋”,就看见谭子早已坐在靠墙的位置上。谭子微笑地看着他,当他一步步走进她时,她就保持着那种微笑。那微笑在他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消失过。那时候,陈一言和谭子都没有说话,大约十几分钟过去了,两人都被这种特殊的沉默逗乐了。笑过之后,又是快乐的沉默。两人还是什麽话也没有说。街上的灯火通明时,谭子站起身:“我们走吧。”陈一言点头:“我们走吧。”两天后的下午,大家都在上自习课,班主任不在。有个男人开门探了一下头,谁也没有看清那男人是谁。但茗菲站起身走了出去,很快又返回教室,对陈一言说:“有人找你。”陈一言没多想,来到走廊上,长长的走廊上没见到人。这时,在楼梯口的拐弯处,那个男人出现了,并友善地朝一言招手。一言朝那男人走去时,他断定,他从没见过这位身上有种好闻香水气味的陌生男人。男人说:“去外面走走。”一言说:“我不认识你。”男人说:“一会就认识了。”一言说:“有事吗?”男人说:“一点小事。”一言说:“就在这儿说吧,我正在上自习课。”男人又开始微笑:“不耽误,只几分钟就行了。”两人走出了大门,面对着一片空旷的操场。男人转过身来,微笑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种纯粹男人之间才能有的强硬表情:“你怎么认识谭子的?”一言如坠梦中:“你是……”男人说:“我是谭子的父亲。”一言预感到了什麽:“你为什麽找我,我和谭子是同学。”谭子的父亲一把抓住一言的衣领,拽向自己:“你和谭子之间发生了什麽?我只有这一个女儿,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过大学,我拼命挣钱,就是让谭子吃得好,穿得好,舒舒服服地考进大学。没想到,遇到你这个下流东西,天天缠着我女儿……”陈一言挣脱谭子父亲的手,但无济于事。那只手因为发怒变成了刚爪。“请你不要用下流这种词,我和谭子……”“不许你叫谭子的名字,我不允许。”话音未落,一言的鼻子上挨了重重的一击。一言仰天倒在地上:“你为什麽……打人?!”谭子的父亲一字一顿的说:“今后,不允许你跟我女儿说半句话。”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张五十元的票子,按在一言流血的脸上:“去医院吧。”转身走了。一言坐起来,身旁有围观者,他欲哭无泪。他觉得生活在两分钟前变了一个样子,变得极其不自然了,他有点恶心。他把那张五十元的票子扔在地上,朝教室走去。后面有人喊:“你的钱。”他觉得真要呕吐了。接下去的日子,让陈一言更不舒服了。同学背后佳品班主任是妇救会长,班主任三天里四次去一言家中家访。都在工作的一言父母,总是留下一个陪一言,让一言说出他和谭子到底怎么回事,从什麽时候开始的,发展到了哪一步?一言不说话,他决定把自己的嘴巴闭上。那天晚上,爸爸跟一言说:“吃完饭,咱们出去走走。”一言也没回答去还是不去,只是用乞求的目光望着父亲。父亲当时只怀着一种坚定攻克堡垒的心情,一言呢?他决定加固自己不可侵犯的阵地。确实,爸爸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就像进了油条铺,只能吃到油条一样。一言想哭了,过去他很信赖爸爸。碰到许多被他当作谜一样的东西时,他找到了爸爸,也就找到了答案。这些日子,他一直想找一个地方,把发生的不愉快都哭出来。“一言,你以为不说话,就能掩盖你做错的事情了吗?”爸爸这句话说完,一言盈在眼眶里的泪就凝固住了。爸爸的语气、说话的内容,跟这两天所有人说的话没有丁点区别。“爸,我经常向找把凳子坐下来。”爸爸严厉地盯着儿子:“你还感到累是吗?”一言迎着父亲的目光不退缩:“我不该有疲劳感吗?”陈一言在家中休息了一个星期后,才知道谭子也没来上课,而且,今后再也不会来这儿上学了。谭子的父亲在海南有一家分公司,他把谭子转学到了海南一所新建的收费昂贵的学校。那一天,一言在极恶劣的心情中度过。一言乘上公交车,一直到了终点。他在江边坐下来。江边公园的人很少,只是些零星的外地游人和闲散的老人。他朝江心凝神注目了十几分钟,然后开始脱衣服,走进水里,齐腰深时,一纵,用极不熟悉的动作划水。他一直盯着江心。他嘲笑自己,过去为什麽要同意父亲在自己身上栓一根橡皮条呢?现在什麽都不怕了,无所谓了。一言不紧不慢地划着水,水面上回荡着自己不均匀的呼吸声、击水声。他回头忘了一眼,离岸边有七八十米远了,从没游过这么远的距离。岸上的建筑和人影,变成了近似雨中的模糊景象。他心情出奇地平静,那种回到岸上的欲望是如此地微弱,微弱到已经休克了,再不会醒来。他想让世人忘掉自己,同样,他也要忘掉这个世界。看来,要忘掉一切的心境,并不都是痛苦的。他需要休息,长久地休息下去,就像那些整日漫步的老人,需要坐下来,听见落叶落地的声音就足够了。请原谅我,爸爸、妈妈、同学们还有谭子,我不恨你们,但我累了,确确实实很累了。一言仰面躺在水面上。他不需要动一下。他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地方——归宿。身体开始下沉,很慢,好像再让他看一眼天空。人都有这样一段时间举行告别人世的仪式吗?他听见了划水声,声音很有力,很紧迫。于是,一言看见一个不年轻的男人游过来了。五十岁了吧?也许六十岁?离得更近时,一言发现那男人看上去有七十岁了。一言看见老人始终用一条右臂划水,当然,一言在洁净的江面上没有发现另一条左臂。老人同一言交臂而过时,说了一句:“年轻人,别肚皮朝上,还有六十米,就到对岸了。”一言看见像旧桅杆一样的独臂晃动着渐渐远去。一言跟着独臂走。一言软软地滩在沙滩上。他第一次游过了江,第一次体验了的死亡心境。他又找到了岸,抓住了岸上的沙土。他哭了起来。那个独臂老人站在他面前,俯身凝视着他:“你丢东西了吗?孩子?”一言用手挡住自己脸上的泪说:“没有。”几天后,发生了一件跟陈一言密切相关的事。在学校的收发室里,有一封寄给陈一言的信。信是从海南寄来的,所有见过那封信的人都判断出是谭子写给陈一言的。茗菲从收发室拿走了信,没有交给信的主人,而是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也没有交给主人,而是亲自换乘几次汽车,找到了一言爸爸的单位,交给了一言的爸爸。一言爸爸怕这封信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心情,就没有打开看,一直到回了家,和一言妈妈一道,撕开了这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一言:生活依旧灿烂,是吗?谭子他们沉默着,互相盯着对方的脸,在寻找什麽记忆吗?一言爸爸突然说:“这信,怎么像当年你写给我的那封信?也是一句话。”一言妈妈说:“我也想起了那封信。”两位大人又陷入了沉默。就在那天晚上,一言的父母郑重地走进儿子的房间,父亲拿出谭子的信,递给儿子时说:“原谅我们,我们没经你同意,看了它。”一言没说话,伸手把谭子的信抓在手里。屋里只剩下他独自一人时,他认真读这信上仅有的一句话。他心里想,谭子肯定经受了他经受过的一切了。一言关了灯,走进父母的房间,对父亲说:“爸,我们出去走走好吗?”父亲说:“当然。”母亲说:“别丢下我一个人在屋里。”三个人关上门走上大街时,天上飘下很凉的雨,那个平常的夏天已经快过去了。

或许是我们长大了......

记得上中学那是,语文老师说,你们不要写文章不要用《论xx》这样的标题,你以为你是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持久战》……啊?要尽量使用《小议xx》、《浅谈xx》。那时打死弄不明白是为什么?我姐叫我多看点书,不然没文化就讨不到老婆。那个时候我才恍惚明白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当然,现在我彻底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久而久之,我也渐渐忘了论xx这样的东西了。我和我姐的中学时代以及一部分小学时代是伴着少年文艺长大的。记得当时还有一本杂志也叫《少年文艺》,是小本的,有的文章比后来我订的《少年文艺》要好看很多。鬼使神差就订错了。一错就错了那么久……每个月的头几天,中午放学回家就是要看看桌上有没有《少年文艺》。然后这个月就看着少年文艺过完。在阅读中期待,在期待中阅读。后来认识了一个和我一样喜欢看《少年文艺》女生,那叫一个聊得起劲啊。哈哈……不要YY,就是同学而已。里面的好多人,我的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像秦文君、曹文轩、陈丹燕、梅子涵、沈石溪还有饶雪曼之类的作家。后来看到饶雪曼的一些书,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看《少年文艺》那时的感觉了。或许是我们长大了......

致98年读过的少年文艺

看过少年文艺、而且还未婚的人 、我还没见过, 我这还是大我十几岁的舅舅放在姥姥家里的89-94年间的少年文艺,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那会这是我觉得最好的书籍之一。远比放在旁边的三侠五义吸引我的多。现在一想当时的少年文艺文章真不错,使得我作文水平一直不错。一直到高中,因为应试教育才慢慢偏离了它的风格,少年文艺至此不存在我的生活中。最近很想再看看,舅舅已经十分小心的把他们收集了起来,我也不方便再讨要,那是他的宝贝,我看过,已是侥幸。

封存

这是记忆里的违禁品。过去难以启齿,现在也依旧封存内心。但它的确是我心灵的启蒙,在我最懵懂的时候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包括生活,包括情事。

小时侯的秘密

小时侯,偷偷拿隔壁姐姐的少年文艺,一个人窝在阳台的小角落看~~恩,是小学的时候,常常是每个星期天的午后~不喜欢睡午觉的我,隔着窗户的太阳,屁股旁边一大罗的少年文艺~~-^ ^-

童年,少年,青年

如题。三个阶段,同一个少年文艺。只是觉得,伴随着中国文学的衰落,这本书的水平也越来越低。当秦文君也歇业,我真的不愿再订阅了。

关于爸爸的记忆

爸爸工作很忙,难得有时间和我聊天,但爸爸很爱我,从不多的工资里给我订了<<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这两本少年文学刊物是我们父女对话的切入点,现在能记住的只有一个连载'舒克和贝塔'爸爸在我11岁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今天在豆瓣看到少年文艺的图片让我又想起爸爸的爱.

你们现在在哪里

说来很巧合,我的少年文艺之旅始自老爸,也终结于他。 小学时读《儿童文学》的时候,被老爸瞅见,非揪着我去市中心的邮局,逼着我买了本《少年文艺》,回家逼着我读,有下对话:“儿童文学那是小孩子读的,你都快升初中了。”“人这读者年龄9~99岁嘛。”我嘟着嘴指着封底抗议。“少年文艺好,我小时候就读少年文艺,就读它。”于是乎,不情不愿地去翻,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初中三年,雷打不动地就是一月俩本的她。妈妈也不用我催促,书下来的时候就帮我买好。每当我知道出刊的时候,回家都是用飞的速度。回到家扔了书包踢开卧室的门看见玻璃桌上赫然躺着两本鲜艳的小本,心里的美感不言而喻。坐下来眼睛不眨屁股不动,一坐就是半天。然后就是视野宽阔,想象力飙升,文笔进步,作文被当范文。同学问我,作文为什么写那么好,我自豪地说:“读少年文艺啊。”我爱她爱得快疯了,满溢于心的喜悦感让我情不自禁地向儿时好友推荐它,借出去几本都要算计着日子她们何时会回来。以至于高中爸妈闹离婚的难过日子,我一旦抚摸着她们青春活泼的封面,重温那美好贴心的文字,心情都会跟着好起来。这就是少年文艺于我的魔力。遗憾的是,后来主编换了,高中买过一些,总是找不回以前的感觉,字体也变得让我不喜欢,少了以前的精致认真,怎么都觉得有些商业化,渐渐就不再买了。回老家的时候,喜欢窝在院子后面的老屋翻那些布满厚厚灰尘的书,都是爸爸叔叔读书时用的,可见有多老。有次意外地翻到了本那个时代的少年文艺,激动,但更多的是奇妙。黄黄旧旧,页边卷起,内容也是少校队员,拾金不昧之类。我可以看见她的历史,她的努力,她的进步。大二时我爸自作主张把我积了几年的少年文艺几十块钱一把卖掉之后,我狠狠地跟他大吵了一架,哭得不成样子。事后我爸告诉我说,我的样子把他吓到了,自此再也不敢随便卖我的任何东西。这次暑假回家带了份南方周末回去,走的时候看见我爸小心地收到柜子里,好奇地问:“怎么你不卖麽?”我爸反应很强烈:“谁敢卖啊?!”呃,我爸真是不理解我,卖一两份报纸没关系,可他卖掉的,是我的童年,我的回忆。罢了,每次想起那一摞的积存被当成破烂堆放到板车上,心就隐隐作痛。只能暗自希冀着,她们再次旅行到哪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手里,陪他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儿时的回忆

小时候每个月最期待的就是妈妈下班把订阅的《少年文艺》带回来,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会看上几十遍,机会都能背出来了!现在的书章杂志再也没有当年的经典了!虽然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脑、ipad、psp,但《少年文艺》给了我最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致儿时最美的回忆!

如果可以,我想重新买回所有

还好有这本,让我觉得我还可以勉强归入80年代生人从三年级开始阅读,似乎早了点。只记得那时候爸爸好像语文订了少年文艺,数学订了什么奥数的报纸,英语订了英语周报,一副从小要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样子。但最后坚持看下来的,只有少年文艺。其他两种,对于一个已经开始偏文科的小学生来说,真是操蛋的闷。一开始读得很吃力,很多小说里隐含的意思都不明白,觉得是本挺深奥的杂志,感觉是办给上了初中的哥哥姐姐们看的吧。最爱看的是散文,因为好像没那么难懂,童话树一栏,多多少少觉得作家们隔岸观火,没《故事大王》来得那么贴近和赏心。春芽里,好多作品那时的自己觉得就跟前面的作家写得差不多了,但后来有段时间接连爆出许多抄袭事件,让小小的自己大大的惊讶和八卦。虽然没全看懂,但并不妨碍每天放学回家都急着打开邮箱(现在这词都变得只是形容Email了)看看新鲜的一期到了没有。如果是暑假,一天还会下楼检查好几次。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98年的7月号封面是一个跳芭蕾的女孩,8月号是个浴袍女孩,9月是个拿着足球,运动员一样的男孩。还有一年的一月号是个特有气质的女孩,后来那女孩好像就拿了全年的最佳封面。彼时已经是90年代末,面向21世纪了。80年代初生人都上初高中了。而那时自己不过8、9岁,同龄人间不过只知道翡翠台里的几出动画和电视剧。看着《少年文艺》里一大堆青少年间流行的名词,也只有梅子涵文章里的泰坦尼克号和Celine Dion 不陌生。但也好在有《少年文艺》,才知道了杜德伟,小虎队,古龙三毛之类的,若干年后看起什么80年代生人必看必玩之类的豆列才不太生疏。也使得自己的词汇量和见识==",似乎也猛地比起同龄人长了一截。五年级开始终于觉得看懂了,如果有什么宿命,似乎就是从那时起,对文字有了热爱,开始了伪文青的成长之路。装B地看起一部部名著缩写版,参加暑假文学班,知识量滚雪球般地胀大。作文越来越好,不再请父母当枪手,逐渐成为班上的范文。然后六年级了,不知道是因为当时很大的升学压力,还是妈妈越看《文艺》里的朦胧早恋小说越觉得不靠谱,还是两样都有,总之家里就是不订了。整个六年级基本就是禁欲的一年。每天都会很晚放学,周六还要补课,总是要做到11点的作业。但那时只不过六年级啊。常常会在回家路上,故作深沉地要上一瓶冰镇的可口可乐,猛烈的气泡涌进喉咙时,压力似乎才得以释放。后来考上了城市里最好的中学,感觉才对得起那一年的压抑。其实羡慕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就近入读就行了。我宁愿不要什么最好中学的学位,都不愿过那一年的压力生活。上了差学校就上了,老娘不在乎,3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中间家里的猫还闹过肚子,乱拉过屎,小小的一坨,居然粘上了好几本《少年文艺》,小时候一见就呕心了,立马丢掉。升学考后,踌躇得意的那个暑假,我已经不记得要再续订少年文艺,兴趣转到了《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上。妈妈把我整个小学看过的东西满满捆成一扎,指着说:看好啦,都要卖掉。我当时只是及其欠抽地应了一声,“哦。”至此,童年所有《少年文艺》都散失了。上了中学,住宿,没有再天天看邮箱的习惯。初中,已经是周杰伦和twins冉冉升起的时代。看《少年文艺》时积累的那些名字,渐渐淡出或消失。初三时有个和我一样从小看《少年文艺》长大的朋友抱怨说,现在它没以前好看了。我接过她递来的杂志,感觉不好不坏,可以看完,但没有续刊的欲望,不置可否。高二忽然心血来潮又想起它,跑到家附近新开的书店,想托订。但拿了两期之后,发现,真的没以前好看了,连封面上的少男少女似乎都没以前灵秀。也许主要原因是,小时候,我总是觉得它是针对初中生市场的,长大了,反而觉得它在改投小学生阵地。就这样,没再看过新的。那之前我总在猜想最适宜看的初中阶段,错过了,不记得了,也回不来了。写着的时候,连小学时家里炒牛肉的味道都想起了,原来快10年里,父母炒牛肉的口味都改变了。可不可以,买你的不快乐可不可以,买你有缺憾的童年,买回所有,童年的少年文艺

曾经的书刊

忘记了看的第一本<<少年文艺>>是哪一期,反正记忆中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和好朋友放了学冲向邮局旁边的报刊亭,摸出皱巴巴的三快钱,只为买到最新一期的<<少年文艺>>.我很喜欢新书的淡淡的油墨味,每次书到手后的第一反映不是翻阅内容,而是使劲地把油墨味吸入鼻腔,融入血液.渐渐地,这成为一种习惯,或者嗜好,延续到现在.   年少时总觉得沈石溪很伟大,他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总能让我们感动地落泪.他的那篇<<最后的燃烧>>,以日记的形式讲了一个爱好美术的女生学业有成,但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患上了癌症,她说服家人回到家里,准备乐观地面对.后来她遇到了10多年没有联系的小学邻居,他以前也喜欢画画,但好象是因为家庭变故等原因,他成了小混混.她决定帮助他.她在他面前永远那么光彩照人,永远那么优秀,她不想让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就要到达终点.后来他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但是她却微笑着永久地远去了,到最后一刻,他才知道...她的生命为了他而燃烧,爱情..亲情..友情...     现在看来,这种题材早已经泛滥成灾,但在那个童真的年代,却能在心底留下刻骨铭心的痛,久久地回荡的记忆中.后来上初中,搬家。收集的近百本<<少年文艺>>都弄丢了。为此,我大哭一场,像失去了自己最爱的玩具。上了高中,看<<少年文艺>>的热情逐渐被<<青年文摘>><<读者>>取代.沈石溪这个名字渐渐淡出我的记忆.一起淡出记忆的还有许多儿童作家,像秦文君,曹文轩,陈丹燕,梅子涵等等.深深记得陈丹燕的那本长篇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那段时间我养成了和主人公一样的习惯--仰望大树,寻找以一下树上的精灵是否也在看我,对我唱歌,跟我说话.最近看到网上报道说陈丹燕将出版<<我的妈妈是精灵>>的续集,着实高兴了一回,听说要明年才能出版.呵呵,小学时看过的故事在大学来看它的续集,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很期待...

爱过少年文艺,犹如初恋

90年代的《少年文艺》是小开本的,价格大概是一块五毛钱。封面常常都是这样印着一个阳光男孩或者清秀的少女,风格与《十六岁的花季》类似,有一期封面的模特就是欧阳严严,有时候也会用一些国画作品做封面,而那四个字少年文艺却总是如一的印在这个位置,我对它是多么熟悉呵! 那时候的杂志大多都是由儿童文学作家来写的,偶尔也会有一些少年作家的作品,但是不多。现在成名趁早的作家实在是太多了,那时候读的都是秦文君,肖复兴,阿桂子...... 我的《少年文艺》曾经都是一摞一摞的,而且翻得很旧,我自己就喜欢过几个月翻上一遍,还要借给别人翻。十几岁的时候我真是太喜欢这本杂志了。 我第一次知道齐秦有一首歌叫《花祭》,是在《少年文艺》里读到一篇散文,风格大致是哀愁的,有雨,有追忆母亲,大概就是在某一个段落,作者写到走在街上,耳边传来这样的歌声“你是不是不愿意留下来陪我,你是不是春天一过就要走开。”对于《花祭》,我完全是先知道了歌词,成年以后才买了磁带听到了原作,居然真的像当年文章中说的一样好听。 还记得有一篇写的是新学年班级里转来了一男一女两个新同学。围绕着这两个新同学,“我”的心理发生了很多小变化。新来的女孩特别漂亮,“我”叫她小不点,而且隐隐有点喜欢她,因此总是和新来的男同学较劲。后来经历了一同排练军民鱼水情的舞蹈,班级里建立了非常健康清新的男女生交往的气氛,到后来风雨同舟夺取了乒乓比赛的冠军,几个人的感情升华不少,结果最后才知道转来的两个人是深入体验生活的小演员,分别又在眼前了。 有一篇连载的《啊!少男少女》,写的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女教师带着自己的女儿来乡村支教一学期,她的女儿好像是叫夏一倩,这个漂亮时髦的小女孩插班进来,自然引起了“我”莫名的情愫。其实就是一个关于早恋的故事,不过像《十六岁的花季》一样,透过少年的眼睛写了很多现实的东西,而且人物塑造也非常丰满,好心敬业却总是偷偷干点私活的乡村女教师,农村父母之间打情骂俏的乡土气息。记得里面有个小细节,说夏一倩学习不太好,可是作业特别干净整齐,错了的地方全部用改错纸一张一张贴上去。“我”作为课代表,看见她作业上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居然是风,马,牛这三样东西不能放在一起,就偷偷帮她改掉了。这个连载我没有看全,只看到后面老师纷纷指责他们早恋,他们居然骑车跑到上海的编辑部去告状了。如今回想那时候的文章,就是一种清新的感觉,没有说教,却蕴含了很多道理,我的很多人生观都来自这本杂志。 有一篇报告文学,写一个得了癌症的男孩,是一个坚强的,略微有点忧郁的男孩,印象很深的就是他的病很奇怪,病在腿上,到了后来皮肤像透明一样,可是别人微微一碰,他就痛到彻骨。最后还是死去了。关于报告文学,我一直就是记得这篇。 还记得有个写蛇王的,具体什么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就是有一段描写抓了蛇后做汤,掀开盖子后一锅浓汤鲜香无比,印象很深。及至后来读到阿城的《棋王》,也有一段吃蛇的描写,怎样先吃了蛇肉,然后用蛇骨加了屋外的草来熬汤,大家吸溜吸溜地喝,才知道一支笔可以把人的饥饿写的这么传神,可是于我而言,两段记忆中的蛇汤却是一样鲜美无比的。 从这本杂志里我接触到很多东西。比如“百无聊赖”是从这里学的;知道了《小放牛》是从前男女生排练常见的节目,“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么咿呀嗨?”;知道了“冯妇”是一个能捉老虎的女人;当然也是第一次知道风马牛与马牛羊基本没什么关系......似乎还知道了很多,却说不出来了,就像一个小时候非常好的朋友,你一直觉得自己把她记得很清楚,可是仔细追忆起来,面容却模糊了

久远的回忆

小时候只看过一本, 而且还是一本不完整的到现在还记得的几篇:一篇小说写一个在上海寄宿在叔叔家的小姑娘,王沪江?这个小姑娘学习很好,叔叔家的儿子学习差, 小姑娘在叔叔家寄人篱下的心情我那么小的时候就似乎能理解了。最后的结尾是小姑娘在班上竞选班长,"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名言就是从那里学到的.一篇的故事貌似是写早恋. 一个学习差的男生到江边的山上捕蛇,遇到了班上的女生学习委员. 两个人在江里比赛游泳,游到终点的有青皮西瓜吃.还能记起来的一篇是童话。老鼠偷到了一个手电筒,当成制服猫的武器,把一个叫咪咪的猫的眼睛闪了。后来有个小老鼠出了个馊点子,把手电筒的电池当累赘给扔了,结果手电不亮武器失灵,被猫反败为胜了.好有意思的童话.能记起来的只有这些了,小时候没什么杂志看,记得这本少年文艺被我一直保存到高中,时不时的会翻翻.很多年过去了,这本少年文艺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少年文艺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