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

出版社:科学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030147370
作者:李成名安真臻王继周印洁
页数:178页

后记

光阴荏苒,从2001年酝酿此事到今天成稿,已经3年多时间。科研无坦途,寒暑几度历;谁知其中味,尽在不言中!2002年作者参加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召开的“两部一局”共享标准研讨会议,与会专家李伯衡研究员的发言犹如投进我思想海洋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引发我共鸣和深入地思考。同年6月,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王权处长的帮助下,把此事思考的结果撰写成为科技部中央公益型基础专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框架研究”申请书,期间得到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研究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张燕妮高级工程师的大力协助;最后,以3家联合申报的名义提交国家科技部,9月获批准立项。项目下达后,国家科技部景贵飞处长、王春恒处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进行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国家测绘局罗建军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王权处长、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谢俊奇院长从科研管理层面解决了许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系协调问题。项目组成员安真臻研究员、张燕妮高级工程师顶酷暑、冒严寒,不顾个人安危,“非典”前后走南闯北,开展全国性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分析国内外现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注写两个标准的每一个字符,追求至善。项目组成员郝力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罗志清虽因任务而走在一起,但思想的知音常使我们酒逢知己、话相投机,互相启迪,带来了学术上的共振现象,本书的科研成果也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项目组成员王继周博士参与了项目立项、实施、标准起草全过程,印洁副研究员为成书功不可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何建邦研究员、国家遥感中心秦友奎研究员、国家环保总局王桥教授、国土资源部姜作勤教授、国家地理信息中心蒋景瞳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曾澜研究员、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李琦教授等专家对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提升了项目的研究水平。谨此,作者一并向上述的领导、专家以及所有对本书做过贡献的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

《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旨在通过实现规划、土地、房产和测绘等部门掌握的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和统一,建立城市公安、户籍、人口、环保、园林、电信、水利等专业部门的公共地理信息平台,以达到未来统一在此公共地理信息平台的专题信息的广泛共享和相互连接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言第2章 国内外城市空间信息共享现状第3章 城市基础空间信息共享原理第4章 地理单元生成方法第5章 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框架第6章 共享框架数据库方案设计第7章 结论与展望

编辑推荐

《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编辑推荐:解决目前信息化开展较早的城市面临的各行业数据难以集成的燃眉之急,指导新建数字城市地区的信息化工作。《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可以作为数字城市相关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教材,也可作为数字城市高级研究人员、专题系统研发人员和数字城市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和技术指南。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被引入到国内,纵观近20年GIS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以下3个阶段。(1)图形数据建库阶段(1983~1993年)。主要进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概念的理解、消化、本土化和计算机的辅助制图方面的工作,基本理清制图目的的数字化和建库分析目的的图形数字化的区别;以沿海发达城市为试点,探索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标准、方案,并逐步推广至内陆地区,建成了一批城市级和宏观尺度级的空间数据库。(2)部门信息化阶段(1993~2002年)。在数据库建成并投入应用的基础上,各部门结合自身的办公业务需要,研制开发空间数据库辅助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本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仍然从发达地区城市起步,逐渐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在此阶段,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也趋于成熟,得到广泛的应用。(3)数字城市阶段(2003年~目前)。信息时代的悄然莅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习惯整体认知客观世界,全面思考事物演变的规律,希望掌握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城市作为一个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相对集中的社会活动场所,她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毫无例外地需要丰富、全面、准确的信息才能科学管理、高效运营、正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然而,由于在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有明确的业务部门对信息化提出具体需求,虽历经曲折,终结硕果满园。当信息化步入第三阶段,共享和集成的要求尽管呼声阵阵,受部门的利益、业务的条块分割和目标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可谓举步维艰。在城市管理领域更是如此,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在缺乏总体部署、各自为政下完成的各部门的资料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工作带来的部门信息较难共享和集成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股穿“数字城市”新鞋、走各自部门的信息化老路,造成事实上的“信息孤岛”的浪潮大有“星火燎原”、席卷全国之势。面对此景,2002年我们选择最复杂的城市地域人手,向科技部提出研究“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框架”标准的申请,并获批准。旨在通过规划、土地、房产和测绘部门掌握的基础地理信息的统一,建立城市公安、户籍、人口、环保、绿化、园林、管线、电信、农业、水利等专业部门的公共地理信息平台,以达到未来统一在此公共地理信息平台的专题信息的广泛共享和相互连接,解决目前信息化开展较早的城市所面临的燃眉之急,指导新建数字城市地区的信息化工作。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框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受益匪浅。当然,研究期间走了许多弯路,甚至有些方案不得不推倒重来;这也许是科研的必由之路。只有经历坎坷和曲折撷取的果实方觉甘甜,然而甘甜只在刹那间,细细品味两年多来孜孜以求的历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深感此历程惠人、惠事、惠学问。由于时间有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内容和观点方面难免有失偏颇之处,希望同行不吝赐教。

章节摘录

插图:信息领域有关专家认为,数字城市是物质城市在数字化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技术等关键技术,建设服务于区域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测绘领域有关专家认为,数字城市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要素数字化,按空间位置集成起来,在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上将区域的多类型、多时相、多分辨率的图形、图像、文本、视频、音频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海量存储、高效管理与持续更新,提供方便和直观的检索和显示手段,以使全社会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数据。1.2基础地理信息的作用深入分析不同行业与部门对数字城市的认识,不难发现尽管提法各异,但无论准确位置坐标、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还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均指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且共识基础地理空间信息为集成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信息的载体、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53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建设基础国情、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中央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也将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确定为加快推进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和四大数据库之一。因此,构建数字化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重要工作,没有它,数字城市将成为空中楼阁。1.3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现状进入21世纪,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谁的数字城市建设走在前列,掌握并充分利用了全球的信息资源,谁就赢得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是数字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才能集成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用于辅助决策,推动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它也是电子政务和各种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共享平台,没有它,将影响城市所有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不错,发货快,东西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