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貌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11524842
作者:潘耀明
页数:416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潘耀明受著名国学大家曹聚仁先生的影响,从事当代中国作家的研究。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对沈从文、巴金、叶圣陶、艾青、王蒙等几十位当代著名作家进行访问和评介,记叙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 “文革”结束后的生活及创作情况。本书的相关文章,极具史料价值。此外本书还涉及白先勇、陈映真、聂华苓等港台及海外作家,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坛的大家风貌。著名作家、翻译家钱歌川先生读了潘耀明的文章,称赞道:“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谈一室之内,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大家评点
文坛之星巴金
笔耕逾半个世纪的叶圣陶
家学渊源的俞平伯
沈从文——艺海淘珠者
横溢的才气,泼辣的笔致
从宪兵到文学家的萧军
数不尽风浪险的丁玲
文坛长跑者姚雪垠
传奇式作家马宁
扬起思索的风帆
关于诗人艾青之谜
诗人、翻译人卞之琳
速写抒情诗人蔡其矫
吹叶笛的散文诗人郭风
中国诗坛思索的一代
孙毓棠谈《宝马》的创作
归侨散文大家——秦牧
重新歌唱的黄秋耘
有新特点的散文家何为
戏剧家吴祖光重振雄风
科学文艺家高士其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第二辑 文坛札记
我与金庸
进行第三类接触的人
朦胧诗人顾城之死
白先勇的自信
被“停职”的刘心武
王拓:大陆探亲
聂华苓返台湾
一代师表叶圣陶
故乡梦与故乡情
黄春明的漫画
李昂的“秘密武器”
中韩文化的播种者
整合中国文化的洛夫、向明
程思远与《政海秘辛》
高晓声与交友之道
汪曾祺与酒与文
张贤亮与“初吻”
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
梁漱溟与倔气及其他
许世旭、舒婷的对话
他孑然地走——俞平伯
钱锺书的书及其他
唐德刚与三折九扣书
“萧红的隔世恋人”——葛浩文
《丑陋的中国人》的风波
柏杨、张香华的天地
陈映真与其作品
“闲书呆子”——李欧梵
说王蒙
萧乾的人生圈
杨振宁成功之路
贾平凹的孤傲
两代作家——巴金父子
叫好叫座的郑愁予
附录:作家风貌跃然纸上

内容概要

潘耀明,笔名彦火、艾火等。香港知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1948年2月生,福建省南安县人。1983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系进修,1984年攻读美国纽约大学出版课程,文学硕士。现任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


 大家风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潘耀明当年在香港一家午报做编辑记者时,受到前辈曹聚仁先生的影响,开始涉足当代中国作家的研究。因为条件所限,最初也只能从札记、剪报等文献资料中着力,做一些借助于剪刀糨糊的工作。但这些扎实的积累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那些像中药铺一样存放着不同作家资料的抽屉,其实功不可没。随着这方面的研究渐有眉目以及社会活动的增加,潘耀明有更多的机会与当代作家们亲身接触,并建立交情,这对他的当代作家研究来说大有助益。他可以不再局限于从字纸堆里倒腾二手货了,而有了更便利的条件,从作家们那里获得生鲜材料,从而烹制出让人惊艳的文坛盛宴。特别是“文革”结束之后,许多从磨难中走出来,获得新生的作家,像尘埋已久的文物从新焕发光彩。但是内地的政治风气依然让人捉摸不定,所以还鲜少有人能够直接访问到这些作家们。对于他们“文革”中的经历,他们复出后的创作情况,潘耀明以其香港记者的独特身份,在获得这些材料方面得以占尽先机。于是,他才能够写出《文坛之星巴金》、《沈从文——艺海淘珠者》这样相当有分量的作品,虽然这些材料在如今看来已是明日黄花,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绝对是文坛的猛料,是重磅的新闻。潘耀明这些当代作家研究的成果,曾经结集为《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得以出版,并且收到极佳的反响,其价值也获得广泛认可。不但出版了香港版、台湾版,韩国汉学家朴在渊还将其翻译成韩文,编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作为教学的辅导教材。现在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大家风貌》,就是在《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的基础上增删修订而成。本书涉及的当代作家,不仅包含内地名家,还有港台及海外文坛的华语作家,以及以当代华语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汉学家,如许世旭、葛浩文等人,它所展示的是整个华语文坛的大家风貌。潘耀明的当代作家研究其实包含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两个方面。他的作品研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也讲究知人论世,而不会单纯枯索作品的内涵。因此缘故,他总能准确把握文本中呈现出的作家个人气象,比如对沈从文作品中“乡土意识”的分析。潘耀明的作品研究,也不局限于对单篇作品的分析,而是对作家的整个创作情况进行观照,格局很大,彰显出更广阔的文化意义。潘耀明的作家研究,善于利用条件,对作家进行贴近考察。潘耀明曾陪同萧军在浅水湾凭吊萧红,曾去探望过风烛残年中的张天翼,与萧乾、俞平伯也算是忘年之交……这让潘耀明在作品之外,对这些当代名家们有更直接深入的体味,所以在叙述作家们的生平时就能够活泼生动,正如著名翻译家钱歌川先生所说:“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谈一室之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从这些篇章中,除了收获有关文坛的许多知识之外,还能获得一丝额外的感动。比如在《中韩文化的播种者》中,韩国汉学家许世旭有感于作家们亲如兄弟般的情谊,在车内放声大哭;比如自称“萧红的隔世恋人”的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萧红的执迷追索……总的来说,潘耀明的这本《大家风貌》,作为文学研究的材料,有些内容虽已从新闻变成旧闻,但依然具有史料价值。书中涉及的作家,有些已然故去,有些依然当红,如王蒙、贾平凹、刘心武、白先勇等,细细一览,他们旧日的形象仍然跃然纸上。《大家风貌》呈现了华语文坛的众生相,又仿佛展示出一册作家的老照片。
  •     文坛大师像一个个高不可攀的传奇,高山仰止。惊艳于他们的笔落风雨,思与之齐,又望之靡远。香港作家潘耀明的《大家风貌》拉近了读者和大师的距离。既没有传记文学的琐碎,又不比书评视角的疏远,大都从作者本人和他们的交游着手,还原真实的大师人生。我们似能看到一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画面,感受与大师的亲切交谈。无论是和蔼的叶圣陶、热情的高士其,还是乖戾的顾城、孤傲的贾平凹,都是座上宾。潘耀明笔下的四十七位大师,是他落笔之时中国文坛的老中青优秀作家。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有人故去,有人蜚声海内,有人再掀热潮(如萧红),但也不难看出,真正好的文学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潘耀明着意的“当代作家”不啻真正的“大家”。大家的文学人生,对后来者亦颇有启发。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常有人抱怨生不逢时或是机会不至,细观文坛大家的经历,也不尽然处在好时代。有人蹉跎了二十年时光,有人抑郁成疾,有人在磨难中搜集灵感。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艰难,却仍走在了前列,不得不引人深思。从大师们的肺腑之言中,我们还能窥见不少共性。后学者可资参考。写作者要多读书、广读书,这点几乎成为共识。而大师们又不约而同地提倡读“杂”书,唐德刚甚至专嗜“三折九扣”书。“唯其杂,才能做到博”,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在活用时更加得心应手。诗人蔡其矫和郭风认为,语言也应当从古今中外博采众长,更进一步,应当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从而习得自己独特的风格。事实上,他们的杂学不仅表现在读杂书上,好些人还有极深的艺术造诣。俞平伯的家学渊源成就了他昆曲专家的地位,沈从文有一双识文物辨古画的慧眼,勤学多国语言的卞之琳、高士其兼做翻译传播文学。艺术的语言本是相通,旧式文人的多才多艺让后生晚辈望尘莫及。在创作的过程中,既要有匠心,又不可有匠气,分寸的拿捏极需技巧。俞平伯说得妙:“不可着意,着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若即若离间,才是最自然的创作状态。沈从文将写作与绘画作比,认为意笔胜于工笔,求的也是不滞不离的意境。初学画肖像者或许有过这样的体会,自以为熟悉的人,往往画得最不像。我们太容易被主观印象蒙蔽了,甲的眼睛大,乙的鼻梁高,专注于一点,最终迷失在比例中。这就是着意则滞的表现。画家交由感觉写意,作家也同样适用。对写作无比赤诚是大家们最大的共性。除却死亡,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搁笔。政治风波中坚持读书写作的不乏其人,更令人难忘的是身残志坚的高士其和临终梦呓仍在写作的茅盾。胸藏万汇凭吞吐,文学于他们不是搜肠刮肚寻章摘句,而是蓄势待发不吐不快。这其中蕴含深切的使命感和对自己的严要求。乔丽·格兰姆说:“艺术抉择即道义抉择,作家必须全心全意地进行写作。”我们常觉今不如昔,大抵是物质的丰富反成了自缚的茧,鲜有人大义凛然地将文学作为慎之又慎的选择,至多管窥锥刺,也至多得点皮毛。——乙未年读潘耀明《大家风貌》
  •     读潘耀明的《大家风貌》,就像前不久逛上海书展,一口气参加了数场名家见面会,音容笑貌,颇为鲜活。无论是大家评点还是文坛札记部分,潘先生旁征博引,将搜集到的史料与故事有机整合,一气呵成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为一个时间上未与当今读者拉开距离的现代作家做小传,特别是所评介之作家当时可能仍在世,缺乏岁月的沉淀与择选,若要做出盖棺定论之评价,的确颇为挑战。同样由于时间的相近,读者自身获得相关史料传闻的可能性亦大大提升,如要针对并非白纸的读者写出新意,绝非一桩易事。然而,在大家评点部分,潘耀明迎难而上,试图为作家献上一份文字的“素描画像”,而他在有限篇幅中展现出的张弛有度,点到为止可谓可圈可点。虽然无法绕开每位大家的主要生平成就与作品,而潘耀明有意识地选择在这部分形成公众常识的内容极度精简,一带而过,而将笔墨重点倾注于他们对于公众相对陌生的一面,或是适当抖上几个大家生活中的生动小细节。叶圣陶的童话,俞平伯的昆曲,卞之琳的小说,都让我们得以认识大家才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样极为精彩。在写到沈从文一篇时,潘先生则列举了他记忆超群的独门绝技:写完卡片后逼迫自己将内容背出,随后将卡片丢弃。一代大师令我们羡慕的记忆力,虽有天赋,亦多出自于日积月累的苦练之上。诸如此类生动的小细节,拉近了大家与平常百姓之间的距离,读来更为亲切生趣。在文坛札记部分,潘先生所刻画大家的角度,则更为自由。相比小传追求的全面严谨,札记多选取大家生活治学之一个横截面片段,所有精髓皆在瞬间,像一张张凝固了的生活照,表情到位,姿态相宜。札记中所写大家,多为潘先生的老友,他们交往的契机给予了潘先生第一手素材,也让他的文字情感更饱满。在写到顾城时,潘耀明的笔下充满了属于朋友间的悲悯,他回忆起那段两人交往的细节:“月前,他在给我的信末还画了一小帧《岛爷》图,相信‘岛爷’乃顾城自喻,有一种踌躇满足感,但在图画旁,顾城题了一句‘二踢脚升天’,竟一语成谶,令人唏嘘!”这样的场景还原,让人读来历历在目,如鲠在喉。《大家风貌》是一场跨越了几十年积淀的相聚,潘耀明在《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让陈年美酒再度焕发出了沁人的芬芳。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背后的故事,才最真实。
  •     写得很浅,没啥干货。不过绝大部分资料都是二三十年前整理的,那个时候应该还算难得吧。总结总结大师经验,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当鸡汤使~勉强四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