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7
ISBN:9787500412885
作者:费正清 主编
页数:986页

作者简介

《剑桥中国史》共16卷,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有书目介始,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随唐卷、明代卷、晚请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史实。
目录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
外国势力的问题
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
条约口岸混合体
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导言:概述
人口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运输
政府与经济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第三章 外国在华的存在
外国的网络体系
外交官
传教士
中国的政府机构
经济利益
第四章 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觊时期,1912-1916年
意义含糊的革命传统
新秩序的结构
政党和立宪政府
袁世凯面临的几个问题
二次革命
独裁统治
袁的帝制运动
第五章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宪政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北京政府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
派性和私人关系
1918年安福国会的选举
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第六章 军阀时代:北京政府之下的政治斗争和黩武主义
从各省的观点看军阀和军阀主义
从北京看黩武主义与不稳定
军阀主义和中国社会
第七章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
改良思想中的进化论
国粹和儒家思想的未来:新传统主义的出现
社会乌托邦和五四运动的背景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五四事件
进步和民族主义
革命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五四及其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问题与“主义”
大众文化的主题
“新传统主义”——从传统中找真理
科学与人生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第九章 文学的趋势:对现代性的追求1895-1927年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前的过渡时期,1911—1917年
五四时期,1917—1927年
第十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改信马克思主义
党的建立
第一次统一战线内的紧张状态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组织革命运动
内部的竞争和不和(1977年及1977年以后)
向统一的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关于革命目标的冲突
武汉政权日益严重的问题
共产党人转向造反
最后的冲刺——占领北京和南京成为新首都
第十二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911年:不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年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位,1923—1927年
官僚主义的恢复与资产阶级的衰落,1927—1937年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中的沿海和大陆
外国势力的问题
作为小传统的面海的中国
条约口岸混合体
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导言:概述
人口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运输
政府与经济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第三章 外国在华的存在
外国的网络体系
外交官
传教士
中国的政府机构
经济利益
第四章 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觊时期,1912-1916年
意义含糊的革命传统
新秩序的结构
政党和立宪政府
袁世凯面临的几个问题
二次革命
独裁统治
袁的帝制运动
第五章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宪政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北京政府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
派性和私人关系
1918年安福国会的选举
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第六章 军阀时代:北京政府之下的政治斗争和黩武主义
从各省的观点看军阀和军阀主义
从北京看黩武主义与不稳定
军阀主义和中国社会
第七章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
改良思想中的进化论
国粹和儒家思想的未来:新传统主义的出现
社会乌托邦和五四运动的背景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五四事件
进步和民族主义
革命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五四及其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问题与“主义”
大众文化的主题
“新传统主义”——从传统中找真理
科学与人生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第九章 文学的趋势:对现代性的追求1895-1927年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前的过渡时期,1911—1917年
五四时期,1917—1927年
第十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改信马克思主义
党的建立
第一次统一战线内的紧张状态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组织革命运动
内部的竞争和不和(1977年及1977年以后)
向统一的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关于革命目标的冲突
武汉政权日益严重的问题
共产党人转向造反
最后的冲刺——占领北京和南京成为新首都
第十二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911年:不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年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位,1923—1927年
官僚主义的恢复与资产阶级的衰落,1927—1937年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随唐卷、明代卷、晚请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卷。《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的上卷!

内容概要

译者:杨品泉.张言 孙开远 黄沫 王浩 等 编者:(美国)费正清

章节摘录

  条约口岸的混杂社会  这些范围广泛的论题和形象,对剖析中国现代历史提供了怎样的看法?1842-1943年之间一百年的条约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居间的过渡方式,缓和了农业中国和商业西方之间因文化交往而引起的震动。如在第10卷中所提出的那样,这个条约体系既来源于外国,也来源于中国,只是形势的发展超过了清朝的应对能力而已。通过治外法权的法定制度,在条约口岸居住的外国人,取得了相当于中国土大夫阶级所享有的特权地位。例如,传教士和中国儒生都可以不受知县的笞刑,中国不得阻拦外国的炮舰驶入内河。这样,在华的外国人就进人中国新的权力结构之中,缔约列强在多重管理的中国政权内部,却能在某些方面发挥主权者的作用。  主要是由外国治理,但主要是中国人居住的条约口岸,是文化共生现象的产物,也是西方扩张势力与中国在沿海成长力的结合点。1842年以后,这个结合点是混杂的中国新兴商业城市,是由水道运输发展起来的商业中心。今日上海和其他的条约口岸,使人想起以前中国商人立足于槟榔屿、新加坡、巴达维亚、马尼拉,以及其他欧洲贸易中心而大获其利,并形成培育现代型中国贸易和企业的摇篮。所有这些口岸,都是中国人越来越多参与国际商业发展的中心。  现在人们认识到,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在这一发展中,是混合在一起的;买办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实际经营者,而不仅仅是公司的雇员。条约口岸是中外双方共同经营完成的,在中国土地上以“半殖民地”方式,反映着西方人和中国人默契配合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比在东南亚欧洲殖民地的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更为活跃积极。在香港、上海、汉口或在其他地方,西方的海军和颇有商业头脑的行政当局,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政治温床,以利于中国企业在其中成为活跃的因素。西方人以自己的方式,谋求公开的关税税则,谋求无特许垄断的自由开放市场——不让中国的官僚们染指其间。那些具有中国作风的买办,颇为知晓当地私人利益集团和关系网络,常在要求外国人的自由贸易特权时,能够从中国复杂的官僚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制的关系中得到便宜。  条约口岸的发展成长了中外合营的企业,外国殖民主义政策也随之停止。伦敦、巴黎、纽约的资本家发现,在美国和阿根廷人口较少的新区域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因而西方在中国条约口岸的投资遂处于不重要的地位。旗昌洋行的J.M.福布斯在1845年以后,把从鸦片贸易中得到的利润,转向美国中西部作铁路投资,使他找到了追求赚钱的好机会;这是在中国找不到的。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上的特权现象,并非明显的经济上单方面的剥削现象。外国人为出口而经营的种植生产,是十足的殖民地经济,但在中国却没有发展过。帝国主义的全面经济冲击,特别是其沉重的剥削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这其间的对比问题,依然需要多加讨论。  ……

图书封面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我们用我们的眼光来看历史,总以为我们的历史或者是别人的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当另一种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过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惊奇,原来历史还是这样子,接不接爱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你只要看你喜欢看的事情就行了。
  •     新四军事变——《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 费正清 Chapt 12 Page 760在这种环境下,毛号召扩展,这或者是一次大胆的赌博,认为蒋不致投降日本;或者是一项紧急准备,尽可能争取有利地位,以防国共发生分裂。在华中,从1939年最后几个月罗炳辉的第五支队与高邮湖附近韩德勤的江苏军队发生冲突开始,战斗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断增长。在随后几个月里,管文蔚的部队全部沿长江左岸运动,并与更北的罗炳辉部保持经常接触。罗也开始得到取道第六支队控制区南下的八路军的一些增援。显然,在苏北和苏中,一场重大的对抗正在激化。这时江南指挥部的情况很糟。国民党的司令官冷欣和顾祝同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致使毛和刘逐渐放弃了在这一地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打算。在春末夏初之际,陈毅将其第一和第二支队大部转移到江北。9月,第三支队尾随渡江,到达第四支队的驻地巢湖附近。只剩下叶挺和项英下面的军直属部队仍留在长江南岸,驻皖南泾县。当军事形势朝着摊牌的方向发展时,国民党和中共的代表于1940年6月开始谈判。争论的是共产党的作战区域和中共领导的军队的核准的规模。建议与苛刻的反建议你来我往,未能达成协议。国民党认为,除晋南仍留作阎锡山的辖区外,允许中共在1938年前的黄河故道以北自由统治是一个让步。作为回报,八路军和新四军所有部队应撤离华中。实质上,国民党是向中共提供中共已占有的地区,以换取它放弃可能将用武力取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发出了一系列截止日期,但没有明确指出违反这些规定会有什么后果。表面上,中共似乎部分地照搬了。陈毅和江南指挥部的行动可能看上去像是服从,尽管实际上他们是在执行自己上级的命令,而不是国民党的命令。1940年秋冬之际项英继续拖延和推诿的行为至今仍有点令人不解。或许他已有相当理由感到毛对他已失去信任,一旦抵达长江北岸,他将丧失他的指挥权。此外,延安的指示有时候是模棱两可和矛盾的。或许他还想与国民党的司令官达成关于撤离该地区的行军路线和安全措施的可靠协议。韩德勤一度在苏北驻有大量部队——估计有7万人,远超过新四军的数量——阻挡着第六支队的扩展和八路军的进一步南侵。但到仲夏,他认识到必须反对新四军在苏中集结,否则他就有冒把苏中奉送给共产党人的危险。随后发生了一连串混战,而已1940年10月初在苏中黄桥镇附近的一场决战达到高潮。在4天里,韩德第89军的几支主力部队被歼,其余部队也被击溃。这也给第六支队一个信号,让他们在苏北更积极地活动。后果是韩的一位主要司令官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另一个投靠了汪精卫的南京政府。虽然韩德勤到1943年仍在江苏有立足之地,但其实权已被粉碎。黄桥之战在中国报纸上没有作多少报道:国民党不想公开其惨败,而共产党对这段与其正式接受的统一战线相矛盾的插曲也乐于保持沉默。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在韩德勤失败之后的秋季,国共谈判每况愈下。12月初,蒋本人下令,让所有的新四军部队到12月31日撤出皖南和苏南;到统一期限,全体八路军应撤至黄河以北,一个月后与新四军汇合。在叶挺和顾祝同双方代表之间展开一场有关行军路线、安全措施以及——令人难以置信——向新四军提供经费和给养以助转移的讨论。12月25日毛命令项英立即撤离。但直到1941年1月4日,叶和项才真正开始转移。顾祝同的部队几乎立即进行了骚扰并击溃了新四军军部部队。在一次变更部署中,他们向西南方向转移到茂林,在那里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在随后的几天内被粉碎。双方损失都很惨重,中共方面伤亡约9000人,项英两次试图凭自己的力量冲出重围,均未成功,并被叶挺斥为擅离职守。叶挺完全接管了这支必败无疑的队伍的指挥权。项英最后成功脱险,但在两个月后因携带有新四军的黄金储备而被他的一名卫兵杀害。项英知道最后或者是未能,或者是拒绝前往刘少奇领导的江北地区寻找避难,叶挺不幸被捕并在监狱中度过了这场战争余下的岁月;最后他于1946年获释,但一个月后与其他几个高级党员一起在一场飞机失事中丧生。1月17日,蒋介石以违抗命令的罪名宣布解散新四军。延安与重庆的直接联系实际上结束了,而且在许多国民党统治的城市中的中共军事联络处也被封闭。这就是新四军事变,也被称为皖南事变。显然这是对韩德勤在苏北和苏中败绩的报复行动,它结束了在江南建立巩固共产党根据地的任何现实机会。然而,从战略意义上将,这些损失因在更北边取得了更大的收获而得到补偿——事实上,几个月后,经过整编的新四军开始悄悄地重新派遣一些部队进入这一地区,在这里他们进行游击活动,没有安全的根据地。与围绕黄桥之战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新四军事变成为一个激烈而持久的论战主题。中共控诉这是比第一次“反共高潮”更为严重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他们把自己说成是殉难的爱国者,而把他们的对手描绘成: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以内战代替抗战,以投降代替独立,以分裂代替团结,以黑暗代替光明。。。。。。。道路相告,动魄惊心,时局危机,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当然,国民党的回答是,挑衅已有多次并且是严重的,而违反军纪的行为不能宽恕,但他们不愿公布自己败于中共之手的细节,这便使全貌含糊不清。中共智胜了这场宣传站,并赢得了可资用的政治资本“如果被看做民族英雄具有政治价值,那么做个民族殉难者则价值更大”。在整个中日战争中,没有一件事比新四军军部在忠实执行命令是被消灭更能提高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威望了。许多关心这次事件的中国人和其他观察家确实感到“震惊”,担心内战重开。虽然内战并未接踵而至,但是以新四军事变为最高点的各次事件,只是极少例外,以被看做第二次统一战线破裂的标志。这种观点有两个错误。首先中共把统一战线视为一种战略,可以灵活运用于从中央政府到最小村落的中国各种政治、军事和社会力量。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从整体上说是重要的,但决不是统一战线的全部。然而即使对蒋和国民政府,惯常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整个战争期间,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阻止国民党与日本人讲和。因此,当中共军队和中央政府军队之间发生想黄桥和茂林那样的大规模冲突而不能导致与日媾和及全面重开内战时,这不是统一战线的终结,而是它的根本证明。如果蒋介石能多少容忍如此大规模的磨擦,那么他对将来与日本人和解的担心就能大为减轻。
  •     《中华民国史》朱汉国、杨群著(全10卷)金品图书订购QQ:1172175064作者:朱汉国、杨群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装帧:精装开本:16开页码:568页码册数:全10卷编号:三Q090404ISBN:7220070071条形码:9787220070075产品尺寸及重量:43 x 30.5 x 19.5 cm ; 11 KgASIN:B00114BONG内容介绍:《中华民国史》是在吸收传统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优点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新纪传体大型史书。全书共550万字,十个分册,包括:“论”一册、“志”四册、“传”四册、“表”一册。正16开本,精装,十册一次性整体推出。第一册“论”,对应于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纪”(或“本纪”),以中华民国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由兴到衰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从诞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全过程。第二册至第五册“志”,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四卷。政治制度卷包括职官志、政治制度志、议会选举志、政党志、法律志等;经济卷包括农林志、工矿志、交通志、商贸金融志等;军事外交卷包括兵志、战争志、革命军队志、外交志等;文教社会卷包括文学志、艺术志、教育志、学术志、科学技术志、风俗志、社团志、水利志、灾荒志等。第六册至第九册“传”,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人物、南京国民政府人物、中共及民主党派人物、社会各界人物四卷,对民国时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传,力求用史实尽量客观公正,简明、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既写出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也突出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册“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教四大类,对复杂纷繁的史事进行简明扼要的列表归纳,如职官表、军队序列表、中外条约表、民族资本发展表、重大事件表等。各册统合起来,就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认识中华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把握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还能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的总体面貌。《中华民国史》是一部与“二十五史”相承接的纪传体史书。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已经结束50多年,经过半个世纪对民国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国内史学界对民国历史的认识和看法也渐趋一致,于是有条件编纂一部与“二十五史”相承接的、权威的《中华民国史》。国内现有出版物中,尚无一部与“二十五史”体例相同、时间跨度与《清史稿》相承接的纪传体《中华民国史》,因此,本书的出版,将填补我国历史类图书出版的一大空白,使之成为“二十五史”之后的第“二十六史”。《中华民国史》由中国现代史学会组织编纂,集中了国内几乎所有中华民国史研究专家,分别由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师大、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五十余位专家承担具体撰写任务,从而保证了本书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史料价值上,都堪称精品之作。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翻译不太好。
  •     铭记过去的记忆。
  •     费正清果然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这本书力图于通过多种方面系统性方法性的描绘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变与动荡与颓废。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客观公正的。我想说:欲深究古,读吾国人书;欲深究今,读它国人书。
  •     看过费正清先生的《剑桥中华晚清史,1800-1911年》,感觉受益匪浅,就迫不及待地从当当购买了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拿到上卷,我像饥饿了很久的人,碰到了美味的面包似的,立马享受起来。这真是一部好书,观点新颖,史料扎实。费正清先生那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给我的印象很深。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此书,这样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差距。
  •     以前只买过“剑桥中华人民作共和国史”,没买这个民国史,后来觉得错了,这两本哪个都不能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     还没看完,民国那段历史很少有如此详尽的了,费的书绝对值得一读。
  •     白左垃圾
  •     从多个角度看看不同作者写的历史,很好啊。
  •     剑桥中国史
  •     不知是不是借的书太旧,读起来总有一种好高大上的满足感?!
  •     世界变化快
  •     剑桥史在图书馆借阅过,值得收藏。其它也是可以好好研究的书。
  •     北伐那段可以预见49年之后的事情了
  •     历史研究还是要看看的,所说厚了一点,不过很值得的
  •     剑桥中国史系列,学习民国史的必读之作,不错,推荐!
  •     一本关于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视角和观点很有点意思。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在学术固然值得称赞,可是在中国这片土壤之下,它就是行不通!二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及其政治斗争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出面整个国家必然会乱成一锅粥······当初袁世凯就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老子就想要九合诸侯一统天下·····于是野心爆棚去称帝,结果搞得时不我待、众叛亲离、郁郁寡欢······怎么看都像是个笑话,可是时势偏偏要和袁开个大写的玩笑·······
  •     费正清的民国史,全面细腻的观察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背景。
  •     《剑桥中华民国史》是《剑桥中国史》的其中一卷,该书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而有价值的著作。以费正清教授为首,集多为汉学大家之力合著而成,值得一读。
  •     学术上的历史,开始看比较惊奇,但翻译的一般
  •     书很不错,全面展示了中华民国的光辉历史
  •     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值得一看。值得学习,中华民国史,辛酸与成长史。
  •     在民国故都的南京总统府的先锋书店里看的。
  •     学习民国的历史我觉得应该看看外国著作!毕竟整个中国近代史就是近代中国的外交史!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剑桥中国史本本都是经典!
  •     。。。从多个角度看历史,看这个国家传统和现代的犬牙交错。。。从社会学、组织架构、地缘让人看到了很多很有启发的东西。。。民国真是相当有趣的一段历史。。。
  •     历时一个月读完,神翻译让人颠狂~~
  •     历时3年,终于收集了全套11本,也希望宋史及其他规划中的卷本早日出版。
  •     剑桥晚清史还没看完,有点迫不及待的买了剑桥民国史。中午收到的,稍微看了下。看完再具体评论。
  •     与中国人写史的角度不太一样,便于全面了解民国史
  •     太多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了,实在非我现在所能驾驭,以后再读
  •     打脸利器
  •     大部头,读完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朝没落后期,慈禧当政,一鸦、二鸦、八国联军、甲午,帝国如墙倒之势落败。最后无奈对11国宣战,真的伤了元气,年迈体弱挂掉。孙大一介文人,终不得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撺掇,情理之中。袁之后的直奉皖割据,互相制衡,北洋政府无力承担,国共合作,蒋介石压制汪精卫,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
  •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书中有不少观点很新颖,读过后让人耳目一新。至少能有一些新的认识。还没到刷新三观的地步,还是那句话,不能否定中国人自己写的历史,而把这里的东西当信仰。
  •     客观珍贵的史学,一般人怕是有这份耐心看完。思想史部分太玄乎理解不能。只是翻译不行,有些难免生涩难懂难
  •     前三章看得不大仔细,大致就是从1911到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这段时间,经济产量几无持续的增长,“绝大多数中国人至多不过勉强维持生存而已”。【35】对袁世凯时期、军法时期、共产主义运动和国民革命等章节都很精到。陈志让写的“思想的转变:从改良到五四1895-1920”这一章写得太晦涩了,几乎不是思想史而成了哲学史了,费时甚多。史华慈讲五四及以后的思想史,尤其是李欧梵讲早期现代文学的章节极为精彩。渐渐抱着这样同情的态度去阅读向来心中厌倦悲伤的近现代史了:那呈现出来的,总是时代最伟大最卓越最聪明的人们用全部的心力演绎出来的故事——哪怕它是不忍睹目的悲歌;不存在静静的悄然错失的更美好的乌托邦世界。如果时代曾错过了什么,人们也是总是抱着痛苦、哭泣和绝望的心灵驶入黑暗的。
  •     剑桥的书总是很好
  •     看看不一样视角的民国历史
  •     这本书出自国外学者,以诸多外国学者著述作为参考,以其独特的视角,撰写民国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     内容翔实,是官方史的良好补充
  •     讲外国人的部分较有价值
  •     这套民国史虽有新颖的观点,但骨子里还是有些反动的。海外汉学啊,真是很容易就把人带跑了。。。
  •     听说这个版本的中华民国史不错,便毫不犹豫地买了。潜心研究历史的人才爱看。俺帮老公买的。
  •     换个角度看民国
  •     从第三方的角度描述和解读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比较客观。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的,感觉非常有收藏价值,值得反复阅读。
  •     不多见的中华民国史,全面客观视角独特,值得购买。
  •     不同的历史事实
  •     4.2/5对于历史都来自课本的人来说,再有启发不过了
  •     提到的两本书读过了。所以我是毫无印象地又读了一遍是吧。
  •     1、这本书可读之处在于,国外学者研究的严谨学术态度、史料引证方法;学术环境不同形成的不同角度,常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观点,启发读者联想和思考,是不过的读物。2、缺点就是作者均为国外学者,对中国问题的分析有种隔靴搔痒,并不能如国内学者那样深刻地触及中国社会痼疾所在;译者学识能力不足胜任,译文又长又臭,句子欧化色彩浓厚,不贴近国人语言习惯,甚至有点诘屈聱牙,生硬不达意,错别字满眼皆是。期待更高水平的译作面世。
  •     剑桥中国史的每一卷都好。这本书中每一章都有启迪性,无论是对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还是政治史的研究者,都是重要的。当然,从现在发掘的史料来看,本书对民国初年政治的研究,多多少少还是有不少问题的。但无论如何,任何民国史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者,都必须站在此书之上,才能有所见
  •     一度觉得这个翻译是谷歌翻译直接弄过来的吧,只怪自己英文不好。另外,我真心觉得废话好多,看完上卷觉得自己很不容易= =。。
  •     很早就想买一套剑桥系列的中国史,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书刚收到,发货及时,质量不错,捧在手上很实在的感觉。
  •     第五章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盐税和关税收入,每年数亿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实筹资本仅1.5亿元。 对照 第四章 二次革命:列强银行团“善后大借款”,以盐、关两税抵押,2500万英镑,实得仅1000万。年息5厘,47年,本息6700万英镑。民国初,1英镑:4美元,1美元:3银元。 第五章 派系与私人关系:宪政de形式、宗派主义的现实。门生故吏,人身依附。“对个人效忠,而不是对体制效忠(国家)”
  •     中华民国离我们很近,却有很远。
  •     从另外的角度看民国史,开开眼界
  •     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剑桥中国史较为客观的叙述了这一历程中的众多事件,并有所深入分析,是一本不错的枕边书。
  •     外国学者的客观研究
  •     偏政治史
  •     很好的内容,面面俱到,但有些部分略微简单
  •     客观真实的反映了那段历史
  •     剑桥民国史给人另一种视野来看待民国史,不同于国内的历史学家较多的从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中外的对立等方面去考察中国的近代,更多的是从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去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给人一种不同的回味与思考,给人呈现一种不同的的历史画卷。掩卷沉思,感觉受益良多。外国历史学家力图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表现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从细节上来展现近代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与西方的斗争和融合。这是一部不错的历史书,值得深读,虽然书上有有一些史实性的错误,但瑕不掩瑜,仍是一部好书。
  •     我所见过最好的中华民国的历史记录~~并且很客观,遵守客观事实,不会偏袒哪一方。
  •     作者视野开阔,吸收了国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成果,能在世界文学史的格局中来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的确给人以真目下新之感。
  •     历史研究相当严谨,有别于国内一些考证慈禧太后裹脚布的所谓历史研究。
  •     “头号中国通”,客观
  •     我买了一套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个月后发现上下两卷内容一样,就封套不一样,又过了换货期限,如何是好啊?
  •     剑桥这一系列的史书都很好,相对来说角度更客观一些。
  •     非常喜欢这一套书,客观公正反映历史,值得一读和收藏。
  •     终于等来了上卷,好极啦
  •     那么厚那么重真是太烦人了!(扣掉一颗星不推荐的理由。)嗯,“资产阶级”终究要另立一章。以及,翻译都很愿意纠错,有意思。
  •     看到林先生回忆片才知道这两位学者,继而看了这部著作,完美
  •     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数据罗列的很详细,但是某几篇翻译的不知所云.....
  •     这套剑桥史编得很好,让我们去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
  •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印刷质量很好,值得收藏。
  •     这样的翻译对不起书的作者
  •     历史是大潮,英雄不是缔造者而是弄潮儿。
  •     由于民国时期非常动荡,历史数据并不全面,没有历史数据的年代,作者没有妄加评论,也没有随意揣测,看得出作者非常严谨客观。跟我们上学时学到的历史完全不同,用事实说话。
  •     这套丛书一直都是高质量,很有收藏价值,可反复研读
  •     学术气和翻译腔 有几章看得累 但起码也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史书 适合被教科书洗脑的人重新客观看待这段历史
  •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文学,西方对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影响。
  •     学术气息浓厚 其实从各种数据的讨论就可看出我国历史教学存在什么问题了…翻译只能说呵呵 甚至还有不少别字…个人认为 若想了解一下民国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还是要耐着性子读完的 它的论证确实相当考究。
  •     确实有很多详实的数据和记叙。
  •     值得收藏!作为工具书读
  •     在学校听杜师讲解历史时,他问我们近代史该怎么断代?他引出美国汉学家们对中国历史的点评,开始时是肯定的语气,我们也是以大胆的开创精神批评现当代历史的写法很平庸,西方人掌握的资料还有观点都很新颖,比较中国式的中庸,我们赞成西方的观点。而杜师却不紧不慢的说,西方人骨子里的粉饰是非,找任何借口来修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无疑是新的文化洗脑,听到此,才恍悟。不过此套系列的书真的一读,而且质量保证。
    只是很多贫寒士子囊中羞涩,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啊
  •     剑桥民国史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比较翔实的叙述,史料之丰富为国内诸著作赧颜。但由于外国视角,对事件的分析把握有时多少有些偏颇,也有一些常识性的小错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好著作。值得一读。特此推荐。
  •     没有想象的那么惊异,很多和我了解的差不多,我还没到那种境界吧?
  •     一般啦,具有时代局限性,很多重要的地方一笔盖过,感觉有删减,不是很全面。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吧,对于喜欢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的人不推荐,但是如果只是一般读者,只想了解各大概还是不错的选择,至少不是秽史。
  •     翻译是不是老师找了一群自己学校的学生翻的,烂成翔。
  •     国内相关的民国史难免因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够客观,所以选了这套。应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民国史,内容很丰富,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文化教育都有专门论述。外国人做学问就是严谨。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也有很多和我们以前的印象不一样。特别想不到的是外国人对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还有这么透彻的研究。不得不服啊。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书不是一般的史书的写作形式,应该算作论文集。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关系、文化教育都是不同的人写的论文集合。
  •     一直想买一本比较客观的从民国至今的历史书,参见网上好多评论,选择了剑桥版,书到手,印刷无可挑剔,内容尚未细看,大概翻看了一下,篇章分类学术范儿,毫无传奇细说的成分,需要慢慢研读!
  •     翻译还行吧,内容比较深
  •     二战后期到49年,特别是中国大陆的赤化,是在扇美国推崇的价值观的脸,这种会引发美国社会价值观紊乱的事情美国人不会做,所以黑中华民国成为美国的政治正确,哪怕他知道费正清是苏俄匪谍,也只能将错就错。然后这套东西,大行其道。
  •     历史学虽然不用数学,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读懂的。那些说本书文字晦涩难读的人,都是自身水平太人氏 ,缺乏古文功底和历史学基本素养的。在天朝大行其道的类“小说”历史书,是历史著作而不是历史学著作。历史著作是给普通人看的,历史学著作是给专业人士看的。看不懂的别在这瞎嚷嚷!
  •     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不错,别的没啥价值。翻译好烂。
  •     带鱼淆
  •     书本印刷不错,而且内容很好,是民国史的一个很好的版本,值得一阅。
  •     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外国人眼里的民国
  •     从各方面解释了民国时期的史况。
  •     我读过剑桥秦汉史,翻译和这个一样令人发指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