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之美

出版社:中国工人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00836803
作者:林少华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落花之美》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乡关何处”多是对已往岁月的回眸。故乡晚空的炊烟,外婆脸上的皱纹,母亲灯下的身影,以及受业的恩师、读过的词章、儿时的梦幻……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缱绻的个人情思为喧闹的现实生活多少唤回渐行渐远的童话。我总以为,没有童话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第二部分“身为教授”主要是对当下状况的质疑一大学的品格,教授的质地,英语的攻城掠地,图像的重兵压境……有的说法或许尖刻,观点或许偏激,好在今年是狗年。“每一只狗都应该叫”。毫无疑问,即使声音再动听。而若天天只听一种,也会引起听觉疲劳。和谐的前提是复数和多元。因此自己也应该叫,应该以微弱甚至走调的叫声呼唤悲悯与良知,呼唤文化乡愁。第三部分“落花之美”则是旅日期间的感悟和思考,着眼于中日文化的同中见异。樱花的开落之际,着装的藏露之间,美女的颦笑之下。细细琢磨,无不透露出耐人寻味的文化审美信息。第四部分“乐在雕虫”谈的是我的老本行翻译。译海独航,长夜孤灯,倭汉之间,踽踽远行。既无雕龙大才,遂以雕虫小技,娱己娱人,不亦可乎?第五部分自然还要谈一谈我的老伙计村上君,他是“林家铺子”的主要供货商,冷落人家是不合适的。只是,确有老生常谈之嫌,重复之处,还望宽恕。其下面的访谈录已经不是散文随笔了,但因内容相关,就顺手牵羊放了进来。


 落花之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不久之前在《独唱团》上看到林先生的文章。本来中文村上大多是“林家铺子”出品这“地球人都知道”,林先生写散文什么每次都搭上个村上免不了让人审美疲劳,心生厌烦。加上提到的那什么鸡蛋和墙的演讲我在网上看过了,顿感索然无味,匆匆掠过,心里还暗暗地骂“啊呸...又是村上春树...这老头他妈的就生怕别人忘了他翻译了二十来本村上来着...."于是其实我在今天之前对林先生颇有微词。直到我去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那时候我想找本散文集,吃好饭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来村上迷算不上,喜欢倒还是挺喜欢的,对林先生的翻译个人感觉还不错。二来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想看看“中国人眼里的日本”。就抽了这本。林先生对中文驾轻就熟从书中就可看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但文字锤炼得有些过头。(书面化或许是缺点——所谓文学评论家眼里村上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而这也作为光明正大的关了林家铺子的理由在《当我跑步时谈些什么》出版后被搬上台面。)但幽默感难得可贵,我看着常常笑出声来。“文学”的标签太重了,这本算不上什么文学,也就是本豆腐块的合集,作为读者期望值别太高了。这本是关于译者的生活,无关村上。林先生也就是个絮絮叨叨的老先生,和读者分享点什么,顺便赚点稿费什么。琐琐碎碎的生活不是挺好的,把什么文学暂且丢一边。人间烟火反而显得可爱。他也就是个普通人。
  •     说实话,绝对不是为了村上才在图书馆抱出这本书。林少华是林少华,他注定与村上不同。我在明确这点之后平和心态打开这本名为<落花之美>的书籍,可惜失望还是溢于言表。说心态平和,是站在脱离村上译者翻译逻辑的角度,没有指望,也并不希望他的文字是和翻译过的村上春树一般的。可是脱离不了思维逻辑的企盼,企望这个男人的逻辑是独特的,自发又受村上影响的,自成一派的。可终究还是不对。看到的是一个90年代的文艺中年人。为简单的事含情脉脉,极易感动和潸然泪下的。看到的是风景,看不到风景背后可以衍生的自主特点,写的是美丽的字,却反衬出太过单薄的灵魂。他终究,只是个译者。
  •     年过半百的林先生,话语里带有和村上先生一样的幽默,描写细腻真挚诙谐,很有书香气息。我从这本书更加了解了林先生的大半生,以及日文学的翻译心得。《落花之美》给我很多思想的感悟与悲悯觉悟的呼唤。林先生不像其它大文豪,字里行间总透露着些许“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消极,他总是充满着激情,用他的笔感染着求知的读者要拼命地完成自我,要好好学习知识学问,他以自己的身平经历,年少的苦况激励着读者。而翻译,他永远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书,越读越有味...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是我表达不到位.此情景说的是他在会议之后的简单聚会时想与人交流时的尴尬与感想.
    建议还是去看原书理解得比较透彻.
  •     了解多些了
  •     “举个例子来说,说到参加国际的会议,他因为说不了英文而苦恼.但他的主始观点是,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说英文?就应该说中文么! ”
        
    我不赞成楼主对这个例子的看法。参加国际会议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语言也是一种代表,是有别于他国的特征。
    虽然国际交流会议用英语很普遍,但并不能说是值得肯定,或者不需质疑的事情。
    既然不是准则,拿出来讨论,各人发表其意见,又有什么可笑。
        
    同意林先生的说法!
      
      
  •     十多年前采访过还在南方教书的林老师,没想到十多年会在网上读他的随笔集,最初有些陌生,后来又找回了一些熟悉。以前就曾问过他为什么只翻别人的文章,不作自己的文章。不管怎样,他是个能不怕争议直言不讳的人,落笔总有自己的角度,这也是中国内地作者中难得的独立。只是翻译家的身份当然还是有点妨碍他写作的爱好的。
  •     熟悉的语气和文字。
  •     林少华的古文功底还是有一些的,但是行业太循规蹈矩,类似高考满分作文。
  •       林少华林老头的书。说老实话,完全是冲着村上去的,最近村上的1Q84看了两本再加一本游记《雨天炎天》,算是大学毕业以后看村上最密集的时间了,上一次看的是那本来着?《海边的卡夫卡》?
      
      除了1Q84,其他我看的村上的书都是林少华版的译本,好像完全适应了他翻译笔下的文风,一度分不清到底这是村上君的讲故事的口吻呢还是完全少华君自己的风格。总的来说,我还蛮喜欢这种风格的,冷静的幽默,譬如:我说xx君,你这是何苦呢;得!得!漂亮的摧枯拉朽(对“摧枯拉朽”这个词真是影响深刻,到底什么是摧枯拉朽的漂亮啊??)
      
      正好看到当当上给我推荐的林老头的这本《落花之美》,又不贵(话说中国的书真不值钱啊,去香港帮别人买书简直被书价吓到,中国最便宜的就是文化),于是便和《雨天炎天》一并买了下来。
      
      当然是先看完了村上君的《雨天炎天》,因为很薄,又很喜欢游记一类的文章,刷刷刷的不到一个晚上就翻完了。还是熟悉的文风,看到会意处不由得笑出声来,对林老头子更有兴趣了。
      
      没想到《落花之美》这本书看了很久。。。开始还是有些失望的,什么嘛,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少华君啊。那些酷酷又幽默的话到底在哪里啊?看来看去只是个老头子的絮絮叨叨嘛,跟语文老师差不多,虽然人家本来就是做老师的。。。上半本是关于少华君本人的自我介绍:我是哪里人啊,童年怎么样,文化大革命干了什么,做的什么工作啊,翻译村上是怎么来的啊,等等不一而足;下半本就是完全关于自己和村上啦,村上君是什么样的人啊,日本的文化啊,村上君的访谈啊。。。好像他就是寄生在村上身上,没有了村上也便没有了林少华。
      
      看完后想想倒也释然了,本来就不应该把翻译家和作者混为一谈啊。故事是作者的,翻译只是用最适合读者的语言将其转换过来,当然文字里会有一些翻译者的印记,但这也是翻译故事的一大特色不是?至于少华君,毕竟他是翻译家,是大学教师,而不是作家,不该对他太过于苛求了。而且在他的笔下,对村上此人和日本文学也有了更多了了解,这也是林老头努力想传达给作者的吧。
      
      原来,这个美丽的书名 - 落花之美,讲的其实是日本的美学概念呢。
  •     还是翻译吧……
  •     为赋新词强说愁,莫把村上的思维强加于林少华之上。
    林在书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散文为与自己对话,唯求听命于心。我看到的,是林少华的真性情。
    况且楼主试举几例也不免牵强,琐事生活柴米油盐,放在散文里入味倒别是添香,没有什么俗套不俗套的。中国散文之美一向如此,除了个别天天把历史感沧桑感挂在嘴上大谈大文化大语境的作者,比如秋雨大湿。
  •     去华科听林教授的讲座之前恰好看了这本书,讲座中他说睡前看半小时美文、做摘抄。所以他的散文和翻译文笔都是这个样子的,十分的“过得去”。
  •     觉得林挺可爱,本就不期望作者都是神佛,找来看看去
  •     从书摘来看,都是些琐事,酸话太多,思想太少,如果作者是我的朋友,倒有兴趣琢磨一下,陌生人就免了。还不如看博客有趣。
  •       不久之前在《独唱团》上看到林先生的文章。本来中文村上大多是“林家铺子”出品这“地球人都知道”,林先生写散文什么每次都搭上个村上免不了让人审美疲劳,心生厌烦。加上提到的那什么鸡蛋和墙的演讲我在网上看过了,顿感索然无味,匆匆掠过,心里还暗暗地骂“啊呸...又是村上春树...这老头他妈的就生怕别人忘了他翻译了二十来本村上来着...."
      
      于是其实我在今天之前对林先生颇有微词。
      
      直到我去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那时候我想找本散文集,吃好饭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来村上迷算不上,喜欢倒还是挺喜欢的,对林先生的翻译个人感觉还不错。二来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想看看“中国人眼里的日本”。就抽了这本。
      
      林先生对中文驾轻就熟从书中就可看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但文字锤炼得有些过头。(书面化或许是缺点——所谓文学评论家眼里村上的语言特点是口语化。而这也作为光明正大的关了林家铺子的理由在《当我跑步时谈些什么》出版后被搬上台面。)但幽默感难得可贵,我看着常常笑出声来。
      
      “文学”的标签太重了,这本算不上什么文学,也就是本豆腐块的合集,作为读者期望值别太高了。这本是关于译者的生活,无关村上。林先生也就是个絮絮叨叨的老先生,和读者分享点什么,顺便赚点稿费什么。
      
      琐琐碎碎的生活不是挺好的,把什么文学暂且丢一边。人间烟火反而显得可爱。
      
      他也就是个普通人。
  •     挑了几篇描写日本的看了下,没意思。
  •     关于生活,关于文学,关于村上春树...
  •     译者需要知道作者是毛主席,他自己应该是周总理,有了这种默契就比较好。
  •       年过半百的林先生,话语里带有和村上先生一样的幽默,描写细腻真挚诙谐,很有书香气息。我从这本书更加了解了林先生的大半生,以及日文学的翻译心得。《落花之美》给我很多思想的感悟与悲悯觉悟的呼唤。林先生不像其它大文豪,字里行间总透露着些许“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消极,他总是充满着激情,用他的笔感染着求知的读者要拼命地完成自我,要好好学习知识学问,他以自己的身平经历,年少的苦况激励着读者。而翻译,他永远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书,越读越有味...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
  •     林少华
  •     就记得里面不是作者说的某引用,回答了多年困扰的问题“这些破数学神马的到底有什么用”,书里有个老师说:“因为知识是好的,所以应该知道。”
  •       
      说实话,绝对不是为了村上才在图书馆抱出这本书。林少华是林少华,他注定与村上不同。我在明确这点之后平和心态打开这本名为<落花之美>的书籍,可惜失望还是溢于言表。
      
      说心态平和,是站在脱离村上译者翻译逻辑的角度,没有指望,也并不希望他的文字是和翻译过的村上春树一般的。可是脱离不了思维逻辑的企盼,企望这个男人的逻辑是独特的,自发又受村上影响的,自成一派的。
      
      可终究还是不对。
      看到的是一个90年代的文艺中年人。为简单的事含情脉脉,极易感动和潸然泪下的。看到的是风景,看不到风景背后可以衍生的自主特点,写的是美丽的字,却反衬出太过单薄的灵魂。
      
      他终究,只是个译者。
  •     很早的时候读的,当时也不知道林少华是村上大部分作品的译者,平淡的随笔配上一杯清茶,那时候就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     但是,林少华作为一个译者,已经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并且是为数不多的“名利双收”的译者.
    这就足够了.
  •     “举个例子来说,说到参加国际的会议,他因为说不了英文而苦恼.但他的主始观点是,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说英文?就应该说中文么! ”
    我觉得林先生说得很对啊,大会应该用中文,再配备翻译。这是对英文以外的语言,包括中文,应有的尊重。
    我很赞成法国人对自己语言的爱护态度。如果自己不爱护自己的语言,谁帮你爱护?
    有点打岔了,不好意思呵楼主
  •     我没看过书,不过看这几段书摘,我认为林先生是不够大气。
    再次声名:是看这几段书摘得来的印象啊。。。。。。
  •     宜昌铁路坝书店好象在盘点。二十四号。在门口一个老头儿那买了双三元鞋垫。可惜短了,脚尖空。
  •     还是适合作翻译匠.
  •     總之,林教授您讓我等失望了
  •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     境界?为何啥事儿都要去卡这个虚无没趣的字眼儿呢?
  •     林少华果然和村上风格很像,看完后,再次对村上的作品感起兴趣来,想看《奇鸟行状录》《天黑之后》还有个什么来着,有点忘了。
  •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半大老头,果然够絮叨。说实话是冲着村上才买了他的书,不得不说他虽不是个成功作家,但绝对是个成功的翻译家。
  •     我刚刚开始看,正好楼主所提及的4个例子中3个都被我看到了......我和楼主有着同样强烈的感觉。只觉书中飘出的林教授爱用之“教书匠”“教授”“译者”等代表着高层次知识与涵养的词汇如此廉价.....近年来对于林教授这种不知由何而来的优越感表示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了起来。刚还是对此还抱有怀疑的人读了此本林教授的原创后想必会定感“此处无银三百两”
  •     还是好好的翻译春树的书吧。
  •     随笔就要带点幽默和俏皮才好嘛~
  •     对翻译是鹦鹉学舌那段话非常不同意。这不是80比20的工作比率,请把翻译工作当一个完整的工作对待。我们看的毁在翻译手中的书还不够多么?
  •       “举个例子来说,说到参加国际的会议,他因为说不了英文而苦恼.但他的主始观点是,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说英文?就应该说中文么! ”
    --------------------
    别说是在中国,就算是在联合国开会,每个国家代表都有权利说自己本国的语言,而且联合国是配有翻译的。这个lz可以去查一下。
      林先生的境界.不好意思,是真的不高.
    -----------------------
    lz之前一大段话摆明看搞翻译的不起,后来又要责之以境界,不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lz恐怕无非抱着成见来看这书,既然在看着书之前不待见作者,又何必自扰呢?
  •     林先生好有幽默感~是个可爱的人儿~
  •     唔,林老师翻译得不错,但这本书稍微有点泛泛而谈,闲着无聊看看就好
  •     林老师不翻村上的笔墨还是值得一读的
  •     语文老师当作学生的写作范文是绝佳的。
  •       因着读过的村上的书以及对“林少华”三个字的遐想,猜想作者一定是位端着精致咖啡杯的中年小资男人,应有南方男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想不到却是一个地道的北方汉子,细腻的情感是有,却不是一般的男女情爱纠葛,而是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味。林少华,有着孩子气的老顽皮。文章中向作者传达着他的脾性,有一股藐视世俗价值观的孤高之气。一如他文章中所提到的魏晋文人。
      
      文章中有三点我特别欣赏:第一,亲近自然的主张,林老头(很亲切的称呼)在“乡关何处”中对以往生活的回忆,无不体现他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喜爱,他说“想通过缱绻的情丝为喧闹的现实生活多少换回渐行渐远的童话”;第二,对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落花之美“一章),《当余秋雨”遇到”村上春树》一文写得尤其出彩,颇有兴味;第三,对村上春树的描写,有两句很生动“神神道道的村上春树”“带着老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见,作者是个很俏皮的老头。
      
      “乐在雕虫”和“为了灵魂的自由”两章没有好好读,大概是因为太过专业化。
      
      
  •     年过半百的林先生,话语里带有和村上先生一样的幽默,描写细腻真挚诙谐,很有书香气息。我从这本书更加了解了林先生的大半生,以及日文学的翻译心得。《落花之美》给我很多思想的感悟与悲悯觉悟的呼唤。林先生不像其它大文豪,字里行间总透露着些许“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消极,他总是充满着激情,用他的笔感染着求知的读者要拼命地完成自我,要好好学习知识学问,他以自己的身平经历,年少的苦况激励着读者。而翻译,他永远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书,越读越有味...生活应该就是这样的。
  •     很好看呐!真的很棒!!
  •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实的林少华
  •       在国内,或者说是在大陆,大多人看村上春树的问题是得益于林少华的翻译.
      最近,林少华出了一本书,叫做<落花之美>.书名很好。于是我开始了阅读.
      
      阅读之失望,益出言表.
      俗话说,莫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用在这里正合适.
      文学写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差别,正是在这里.
      
      文学,讲究创作.文字来自于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观察,文化的比对,犀利一针见血的思想.
      然后运用文风,或幽默或辛辣或高雅或含蓄地表达出来.
      翻译,是借别人的口说话,俗称鹦鹉学舌.思路和观察角度是人家的,思想是人家的,前期的百分之八十工作已经做好.
      然后是运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这要求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细心的揣摩.对语言本身表达方式的熟练.
      
      从一个人翻译的文章中,很难看得出他的文学思路如何.
      可是由一个人非市场化的个人写作来看,可以认得出这个人的大概轮廓.
      林少华本人是一个熟练驾驭语言的人.
      但是他非一个作家.
      
      举个例子来说,说到参加国际的会议,他因为说不了英文而苦恼.但他的主始观点是,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说英文?就应该说中文么!
      众所周知,国际性交流会大多都是说英文,这有什么好质疑的地方?此文的书写语气实在是太过于理直气壮,读着让人真是觉得好笑.
      
      再者,谈及他的两个演员朋友,言及他们即便是演员也无法逃避世事之俗务.这也原本是件极平常之事.
      可是笔者一而再,再而三以"教书匠"自居,相比别人的职业而言,弹出不少酸话.
      说实话,非写作之道不讨人喜欢,而是做人做得实在不大气.职业乃是一人生存之道,无贵卑之分,何必去抨击别人表面光鲜下的不得已的一面.
      
      三者,写作不到位.谈及日本女子温柔.写到日本女学生写信给他,并且对他做鬼脸.
      本是件极之温柔之事,可是由他笔触写出来全无温柔之感.想必是笔者本人的细节观察能力不到家,无法尽数用笔触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类似"写作"上的不到位,我想大多归结于他是一名教者,而非一名作家,所以缺乏对生活入骨的观察.
      类似在"写作思路"上的不清晰,我想也是由于他是一名教者,而非一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作家,所以常常对自己心中的某些思想表达不到位.
      
      我没看过他写的豆腐块专栏.此书是我继他译作后的第一本认识他本人的著作.
      其中值得我记载摘录的新鲜题目,我依旧会做下书摘.
      不过,我想至于林少华,还是好好做你的翻译,毕竟做作家,与做翻译,本质上还差得很远.
      
      附上一些原书章节,再三言明,此文章只针对作者本身的写作,而非针对"译作".
      阅读了林少华对日本及中国,以及自己对出版一些事务的认识,我想,林先生的世界,实在是小.
      基于林先生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自己是教书匠以教书匠自居比对所有人的前提下,这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
      林先生的境界.不好意思,是真的不高.
      
      1 为我也挺忙,要完成钦定教学工作量要捏造煞有介事的学术论文要对付神神道道的村上春树,台灯夜夜亮到十二点——单纯从劳动量来说足有资格捞得五一劳动奖章。当然也不是说我从不交际,一个铁哥儿们也没有。打交道最多的是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男女编辑。每千字稿酬由5元、7元、14元、28元到50元、80元、100元……循此曲线你也不难看出我的编辑交往史何其悠久。
      
      2 去年十月我刚来日本没几天,东京大学一位教授邀我去Y书店主办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讲讲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反响。我不是主角,只见缝插针讲了十多分钟。没想到散会的时候又是记者采访又是旅日女同胞围住攀谈又是出版社递“红包”请喝酒。作为选项,最后我当然拿了“红包”赶紧跟两位年轻女编辑去吃“日本料理”。
      
      3 因为Y书店是相当于我国商务印书馆的老字号出版社,向以文化积累弘扬学术为己任,不屑于与流行文化为伍( 早期社长同郭沫若要好,每出新书必送中国一部 ),此次所编《 讲座文学 》执笔阵容亦甚威武雄壮。同时自告奋勇,愿以日文请缨。言外之意自己不光会用中文涂鸦,日文也可比试几下。再说总不能显得中国教授太草包。樱井回电致谢,很快寄来背景资料和极其客气的约稿信。信中注明稿酬以四百字稿纸计算,每页三千日元,篇幅七页。我在心中略一核算,每千字相当于人民币五百余元,就是说一个逗号都值五毛钱顶一斤大米够活一天的,比国内慷慨多了,好,写得!
      
      4 翌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赖有同声传译,会上自是不成问题。但晚间正式宴会,尴尬又来了。我旁边不幸坐一位缅甸人,仰光大学的教授,自小生活在英语环境,英语一泻千里。见我英语实在不灵,便笨拙地道出“你好”等几个中文词。后来经那位日本教授翻译,得知他老婆是祖籍福建的中国人。看得出,此人对我——或者说中国人——相当友好,又是拉我照相,又是送小礼物。会后几次碰见都满面笑容地“哈啰”。我发言之后他愈发热情,一副急切切想说什么的样子。
      
  •     林少华 有村上 的 味道 还是 村上有他的 味道
  •     我却挺喜欢这书,估计是因为我的境界也不高吧,不过话说回来,啥叫境界高啥叫境界不高这区别我还是不太明白,是不是说每天得琢磨怎么挣钱养活自个儿的都叫境界不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境界果然是非常的不高了,唉。
    说一故事,大家伙应该都听过,苏东坡跟佛印斗嘴的段子,故事不再多抄了,只拣最后一句“心中有什么,便看什么都是什么了。”
  •     村上春树的中国代言,翻译确实再度渲染得有点过头,但是译文中的和韵还是满到位的,哈哈村上追求的欧西文学的干脆爽快行文,在这里完全没有执行啊……
  •     说来不信,从未读过村上春树的书,逆反呗,越是流行的就越懒得去看。不过看了林少华先生的书后,打算去拜读一下了。林先生的文笔,我还是很喜欢的,善于从小事中发现美,文字的功底很不错,很多句子都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大约是因为对中文和日文的古诗体研究比较透彻的原因吧。喜欢散文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     对楼主的观点不敢赞同。
    你可以说作者的文字写的不好,但是你说人家在为人上如何如何就有点那个什么了。
    说人家不够大气,境界不高,确实对稿费每个字多少钱都要算一算似乎是显得不够大气,不过难道要人家不食人间烟火才算境界高吗?
    相反,从你选的这几段文字,我感觉作者是个坦率的人,在斤斤计较中还带着几分可爱,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更显得亲近。
  •     林是个很可爱的家伙~~~
  •     老实说的确挺失望的。文章过于浅薄,汇编的失误导致内容反复出现。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遇到林老师,还是相当文艺的老翻译家。
  •     今夜,对林少华说再见。
  •     为一个翻译家(林少华)他告诉我,如果外语的功力是四成的话,中国文学的水准一定至少是六成。他爱唐诗宋词,读通古代文学,中国文字是他的至爱。我相信成功的外国小说不为了去让它被翻译的如何精准,而是翻译出作家的精神和原版文字的韵味,林少华做到了。我爱他翻译的书,也爱他写的书,我将它们全部纳入囊中。
  •     As a translator, surely he is!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