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祛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44705523
作者:[英]汉密尔顿
页数:144页

作者简介

《印度哲学祛魅》力图阐明印度思想中事实上具有强烈的理性传统。从印度哲学活动的最初阶段开始,休·汉密尔顿叙述哲学辩论如何发展、演进为众多的思想流派,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通过突出印度哲学的关键特征。作者描述了印度的伟大思想家们如何以各种方式解释现实世界的本质。

书籍目录

前言语言及发音注解1 理性与信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2 婆罗门起源仃——祭祀、思索宇宙、同一性3 远离尘世鸵——佛陀的中道4 争议与辩护——语言、文法和论辩5 范畴与方法——胜论派和正理派6 物与非物——佛教思想的发展7 见证与被见证——瑜伽和数论派8 言语与著作——伐致呵利、弥曼差和吠檀多跋——从古代经典思想到现代索引英文原文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湛如法师作序推荐。“《印度哲学祛魅》一些观点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识,字里行间流露着精辟的思考……”。“《印度哲学祛魅》对印度哲学传统中主要流派的阐述令人着迷。休·汉密尔顿极好地捕捉到印度思想中蕴含的深奥智慧,在引人人胜且让人极为受益的行文中将印度哲学的丰富与精深展现出来”。

前言

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印度与中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理论深邃,源远流长,中国、日本等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印度文化的影子与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研究印度宗教文化的传统,但古代与现代中国人接触较多的是印度佛教,从汉代的译经开始一直到清末的佛教义学的复兴,历代东来西去的高僧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主体,玄奘等四大翻译家的成就与影响更是让人耳熟能详。吠陀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而奥义书中则出现了一些印度哲学的基本观念,包括部分哲学理论。尽管一些哲学观点与宗教思想密不可分,但奥义书被很多人视为印度哲学的起点与宗教哲学的源头,奥义书的成书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轮回解脱”的理论对后世印度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容概要

作者:(英国)汉密尔顿 (Hamilton S) 译者:王晓凌Sue Hamilton,伦敦国王学院神学与宗教研究系佛学高级讲师。已发表著作包括《身份与经验》(1996)、《早期佛教:一种新的方法》(2000)等。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三章 远离尘世 佛陀的中道隐修者与在家修行者婆罗门等级像恪守祭祀仪式那样捍卫着他们的宗教特权和等级观念,这使得很多人觉得其生活前景始终在婆罗门等级的压迫和束缚下。他们于是就在社会和宗教的道路之间选择其一,逐渐被统称为隐修者。他们反对一切与婆罗门祭司的权威以及说教有关的事物。不过,人们更倾向于将他们作为与“在家修行者”对立的一方看待,因为在家修行者的地位是婆罗门等级为了延续传统所设定的。在家修行者不仅有责任参加祭祀,还要进行经济生产,繁衍后代,保证血统的纯正。与其相对,隐修者却四方游历,各处化缘,坚守独身与禁欲。他们中间有些人会因为接受和认同某一首领所奉行的教义和见解而形成小团体,但多数人仍坚持独立孤行。还有许多隐修者奉行严苛的苦修,让自己承受极端的寒冷、饥饿、干渴、痛苦的肉体折磨以及其他各种克己的磨炼。这般苦行生活对他们隐修者来说目的是明确的,他们认为通过这样非常规的方式集中思想可以达到精神上的觉悟。我们无法确知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北印度,那个婆罗门教世界观占主导地位的环境里,隐修者何时以及怎样成为社会生活一个显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印度河河谷流域一个未知的上古文明的发掘工作,证实了远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这里已经存在一个繁荣的本土文明。或许隐修者就是这种本土传统的继承者,也就是说,隐修者所选择的道路与其所奉行的教规可能并非源于雅利安人的传统。但是无论属于何种起源,情况可能是:当婆罗门信徒中某些人试图将祭祀仪式的目的与程序变成自己内在思想的一部分时,他们也在试图规避某一既定社会结构中有关教徒的种种束缚。情况也可能是这样:他们试图将祭祀内化的倾向,其本身也许是由接触本土惯例所激发的。

图书封面


 印度哲学祛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印度教】奧義書中的“梵我同一”、“輪回解脫”的理論對後世印度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印度,无论人们关注什么都试图要去理解其本质,因此人们认为哲学思考的作用是与个人的命运直接相关的。所以,哲学并未被看作一种在工作之余可以被搁置一边的专业性的学术追求,而是被看作人们内在或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它试图去理解实相(即现实)的真正本质。也许人们会说,西方人所说的宗教和哲学在印度是合二而一的,因为在那里,人们总是试图在最广义的层面上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结构。相对于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带有启示性的信仰、把哲学当做一种学术性思辨,印度人的这种看法倒更接近苏格拉底的理论。吠陀意为知识。《唱赞奥义书》6.1.4:凭块泥制万物,切要须知:任何饰修,惟言语之别。释之曰:实相惟土而已。【佛教】佛陀的本意为觉醒。四圣谛: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存在的三个特征: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瑜伽】瑜伽,yoga来源于梵文动词词根yuj,意为“上轭”,将物体套在一起,融合,结合。其原则为:日常生活是以我们的感觉带来的“偏离”为特征的,因此,瑜伽的目的在于控制,冷静,调谐。《瑜伽经》开篇:现在,我们要解释什么是瑜伽:瑜伽是意识活动的终止。
  •     Chapter2 婆罗门起源1.约公元前2000年:建立在仪式活动基础上的吠陀献祭传统被雅利安人带到了印度西北部。该传统被婆罗门的僧侣们保留和执行着;2.约公元前800年——公元前500年:(1)在早期奥义书的教义记录里,提到了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婆罗门传统也信奉这些教义;(2)婆罗门传统中崇礼派与灵智派两教派分支并存;历史:哈拉巴文化: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时期约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Chapter3 远离尘世3.公元前5世纪:(1)社会背景:与婆罗门教的在家修行者相对的是隐修者——游方僧,托钵僧,禁欲的行者,他们都探寻着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真理。隐修者反对婆罗门教的所有教规;(2)佛陀在世(公元前485年——公元前405年)。据佛教典籍记载,佛陀反对婆罗门的教规,教义及其权威,但同时他在隐修者的教义中也未发现令其满意的解脱之道。正是基于个人顿悟性的思索,他提出了介于出家修行与居家修行二者之间的中道;Chapter4 争议与辩护4.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面对着迅速散播的与真理相反的言论,婆罗门教派如果想维持他们所掌握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对一些既能证明他们习俗的正当性又能确认他们的的权威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如同祭祀仪式和梵语的远古守护者一样,他们试图建立一些标准,并通过这些标准使他们的习俗和关切得到认可。这不仅是为了支持他们自己的论点,也是为了反驳别人的论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确立的时间表,规定了每一种哲学流派为支持自己的观点所必须确定的事项:(1)公元前4世纪:声明学家帕尼尼;(2)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迦旃延和帕坦伽利,帕尼尼文法的评论家;(3)公元前2世纪:耆米尼,已知第一位对吠陀经中的仪式部分——“献祭系统”进行评注的经书作者;~弥曼差(4)公元前2世纪:跋达罗衍那,梵经的作者,该经书是对吠陀经中的仪式部分——奥义书的重要评注;~吠檀多历史:(1)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前327~前325)(2)孔雀王朝(英文Maurya,约前321年至前324年~约前187年)Chapter5 范畴与方法5.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迦那陀的胜论经——关注实相“细节”(visesa)的本体论地位。迦那陀旨在确定世界是由何种“细节”或何种类别的实体所构成;6.约公元3世纪:乔达摩的正理经——沿用了迦那陀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正理派所关注的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实在论的某些知识——认识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正理派的主要贡献是其建立在推理论证基础之上的认识论方法。Chapter6 物与非物7.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世纪:早期的佛教传统经历了分裂,形成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最初是建立在不同的戒律法规之上的,后来逐渐发展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义观点;(1)说出世部派;(2)正量部派;(3)经量部派;(4)萨婆多部派~阿毗达摩教派;(5)上座部派(小乘佛教)~阿毗达摩教派;8.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阿毗达摩派佛教(Abhidhamma)传统的发展:学者们对现象进行研究,归类,目的是为了理解事物的本质;9.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与般若菠萝密经的出现;10.约公元2世纪:以般若文学为基础,龙树的中论集中于研究所有现象的“空性”(sunyata)特征,并且建立了中观学派(中道)的思想基础。龙树派教义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佛陀的缘起思想;10.约公元4世纪:大乘佛教的唯识学派/瑜伽行派提出了对般若教义的替代阐释,试图矫正“空性”派明显的虚无主义。正如“瑜伽”和“心智”这两个术语所暗示的,他们强调的是对冥思过程或者说“意识事件”的理解;Chapter7 见证与被见证11.公元3世纪:瑜伽经代表了我们所知的古典瑜伽,据说此经由一位叫做帕坦伽利的人所写,但事实上究竟谁是作者还不确定。瑜伽经详细地提出了获得自由洞见的精神训练方法,这种方法论与数论派的二元本体论是一致的;12.公元4——5世纪:自在黑在其数论颂中编纂了古典僧祛论。人类必然重生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认为有意识的东西都是无意识的,而那种意识从本体论上来说只存在于相互分离与无为的自我之中。僧祛论的目的就是要洞悉这种二元论;历史: (1)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540)。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2)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3)玄奘(602年-664年);Chapter8 言语与著作(~chapter4)13.公元5世纪:声明学派的伐致呵利发展出一种与语言分析的哲学活动并行的正统诸见。他宣称,理解了语言的作用就能接近婆罗门关于解脱的知识,即宇宙的一体化本质;14.公元7世纪:释吠陀经文业报部的弥曼差教义流行时期,主要支持者有鸠摩梨罗和普拉帕格拉;15.公元8世纪:商羯罗教派的不二论,基于奥义书的一元释经论,“吠陀文章的末章”和思辨部部分(认知部分);16.公元11世纪:罗摩奴阇(毗湿奴)之吠檀多,有限二元论,即一种“有限非一元论”,也是基于奥义书的注释;历史:(1)穆斯林开始定居印度河流域(公元8世纪);(2)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遗忘,变成废墟。(3)莫卧儿王朝(Mughal Dynasty,1526~1857)是年统治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王朝;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其实内容很少,大半是英文重复前边的部分
  •     帶到大理讀完,又帶回來,準備好好再讀第二邊,配著家裡的其它相關書,結果,剛到處翻了半天,沒找見,不好被我丟在大理回昆明的高快車上了吧?鬱悶 書找到了,接著再細讀
  •     靠,好样的!
  •     大学的教材,当初没心思看,这两天深夜一直在看
  •     过于抽象,看不到主题,佛教以后的哲学发展几乎没有论述
  •     真抱歉,给了这么个分数。是为了平衡总分而是给译者的,翻译过来的中文完全读不下去。好在还有英文可以对照。
  •     这本的话,中学生读显然就不合适了.只能说,这种书本来就不好写.用英文概述印度哲学流派的思想内涵已经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再翻译成中文就更加隔靴搔痒.更何况本作的定为又是"通识读本",是给我们这些基本没接触过印度哲学的人读的.所以最后的情况就是:能读懂的人犯不着读,该读的人读不懂.
  •     因为翻译的原因使得这本书略显得晦涩难懂
  •     正在读第二遍。于我这本书很有解惑的意义。
  •     挺好的~
  •     这套书打算当书虫刷了
  •     书是好书啊,读了以后收获很多,原来印度那个国家的思想也很丰富,不输中国啊,向人家学习啊!
  •     简明扼要
  •     不错的通俗读本。左右脑严重天人交战,老年人严重吃不消。
  •     作者显然是把此书当成一般的哲学概论来写了。。我不关心一元论和一神论的区别,能多谈点主题吗?翻译也一般般。
  •     没怎么看进去··· 本来就是给老爸买的
  •     六大经典诸见是:正理、胜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吠檀多派。
  •     本来无魅,何谈祛之。本来人就叫“印度哲学简明介绍”啊。
  •     说是“见下文方框”的,根本没有方框。还有请见xx页的,在kindle版中也不改成位置标识,上哪儿找页码去。
  •     大繁就简,所以别深究,很有英式风格的简练。它不是入门,更像名字一样,是帮助大家去除一些偏见(至少是作者认为的偏见)。
  •     说实在的,读一本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研究印度哲学的书,还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在被各种作业拖了整整3周的情况下。读完虽松了一口气,但发现所得不多。还是基础知识问题,急需补课!
  •     又看科普了,泪洒满地。
  •     翻译在似通非通之间,加上西方作者的论述习惯,使得本书作为“通识读物”并不具备很强的可读性,或许更适合已有基础的人来总结回顾。前三章由于看过《人类的宗教》关于印度教和佛教的论述所以不难理解,但读到正理派和胜论派时觉得跟不上作者,所以只好半途而废。
  •     汉语版的完全没懂,英语版的似懂非懂。译者对一些基本的佛教词汇还有隔阂。
  •     太简略,世界的认识,自我觉醒超脱,认识的局限,世界一体
  •     哇……这个竟然还是牛津通识读本,嗯读得还好啦反正失眠下我整个人都是超脱状态。这本书对于啥也不懂的我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敲门砖吧,挺喜欢他不断强调年历表的,不过对于各大宗教只有概括性的解释啊【都说了是通识读本
  •     概述不错
  •     32开的小册子,薄薄的页数,毫无性价比可言。强烈鄙视该出版社的行为,完全是价格欺诈。
  •     祛魅。我想这些传统也构成了印度精英文化统治的基石,这些智慧并非普通民众所能认知消化,但掌握(控制)住了便是一大笔用之不竭的财富。印哲比我之前的妄断中更有逻辑与实践价值。
  •     待我在看一次
  •     古代印度·完全囊括了西方哲学所有的转向·牛·
  •     不适合入门吧,总感觉梳理得不是很清楚,需要看更多内容。
  •     2011年6月南理工4教借到
  •     经句何不取古译。
  •     介绍的不咋样,让我没有读下去的动力。
  •     写得不错,佛教徒都应该看看,佛教到底是怎么来。轮回为什么各宗教都深信,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     我承认 我没看懂
  •     3-4,看完后还是不是很感兴趣……
  •     此类书的价值不在量,页数而是其思想性,你读过以后的收获
  •     一些见解很独特。后半部分术语太多不是很懂。
  •     在我看来唯一价值在于可以找到印度哲学的英文对应词汇
  •     暑假读的
  •     嘛 就是个概论 要求别太多
  •     【也许因为在印度宗教和哲学之间存在着交叉,西方于是有一种倾向,认为印度思想是“神秘的”甚至是“魔幻的”,它与西方思想的“理性”截然相对,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把我忽悠了,感觉挺有道理的
  •     什么都没看懂
  •     ……我本来只想要一本通识读本……会不会太有作者色彩?【……另外没有耆那教真的大丈夫?【大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