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100027953
作者:费孝通
页数:356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书籍目录

一、著者前言
二、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三、重访江村
四、三访江村
附录: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内容概要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4岁起在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就读于东吴大学医预科、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论著甚丰,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图书封面


 江村经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7条)

  •     生在城市,长在农村。对于江村经济一书中所描述的一些景象或者事实都大概都知道了解,所以读起来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不过作者把这些东西系统地整理出来,让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过去的中国农村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不过时代在变化,书中所描述的很多东西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了,相信以后会慢慢面目全非的。
  •     “开弦弓的乡亲们对我们这样亲切,他们看见我们来了,抱着很大希望。如果我只写篇论文,出本书,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这不是太对不住他们了么?但是要拿出主意来,遍索枯肠,半夜不寝,还是不得其门。窗外,春雨绵绵,看来今年的春花又要受影响。白天雨稍停,我徘徊田亩间,东张西望,看看所有的土地都已用上,连走道都狭小得叫人举步维艰。再在这土地上打主意,希望是不大的,怎么办呢?”这是我喜欢的笔触。写论文,不一定要说些不着四六的话,别说读者不懂,就算自己也不一定懂。那么写来给谁看?写论文,是要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出一本书。《江村经济》是中国的微型社会学与微型人类学的代表作之一,这是没人否认的。读完后续的“重访”系列才明白,原来它在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站在了一个节点,即,在西方人类学者中,曾经一度把“社会或文化人类学”作为研究野蛮原始人群的学术门类,费孝通初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时候,这门学科正好自身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即“从研究野蛮人到研究文明人”的转变,等同关注文野两类人,为人类学研究开阔一个新的方面。费孝通的师长注意到,《江村经济》的“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而这篇文章的诞生,和他们的鼓励有关,这个鼓励的成果,也是扭转方向盘的第一手。重读江村系列,不禁为社会学者的先行性所感叹。在对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和理论探讨之后,费孝通早在上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就借着重访的机会,对农村的建设规划、多层经营、副业发展、粮食问题、扩大再生产、经济结构、剪刀差等问题敏锐地提出意见。这就是社会学乃至一切社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和使命所在。
  •     江村經濟 讀書報告每次和別人提起我這週要講江村經濟,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這本書簡單啊,多好講啊。但是越是這麼說我越有壓力,因為作為中國人類學社會學的經典,費孝通的這一篇文字不但於西方的諸位人類學的大師理論有相關聯的地方,更是對中國日後的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有很高的借鑒意義和價值。書名為江村經濟,即是經濟開篇則足見費孝通的思路與想法,全書共有16章,有9章直接與經濟相關,對於費孝通而言,剩下的7章除了引入討論的主要內容之外,也多是對經濟部分的導言和分析,這並不是說在費孝通心目中江村文化並不重要,而是在他心目中文化是服務於經濟的,而最終對社會發展起作用的,還是現代的經濟發展建設,從馬林諾夫斯基的序言中不難看出,費孝通的文章是基於對文化和社會變遷的研究。他特選了被西方文化衝擊卻還沒有完全打破舊有的社會組織結構的村莊——開弦弓村為例,對社會結構的舊有形式,社會結構是如何被打亂的,並且最後提出如何調節社會結構使之重新有序,其中無不與開弦弓村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活動有這密切的關係。而馬林諾夫斯基也說了,貫穿此書的主題是土地的利用和農戶家庭在生產的過程。之所以選擇村,是因為村被費孝通認為是基本的單位,這一點和施堅雅以市場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有區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費孝通的研究是以村莊而落腳點,循著親屬系統,經濟往來,社會合作等路線,推廣研究範圍到鄰近村落以及市鎮。在本書的前幾章,主要講的就是社會結構的舊有形態和舊有的社會制度,社會是由人際關係構成的,作者試圖得出舊社會的種種規律,採用的手段是對舊社會進行剖析,逐一分析其功能和與他們相搭配的種種機制。後弦弓村無疑是一個相對傳統的村落,費孝通之所以將村莊設為最基本的研究對象,說明了費孝通正視了行政權力對鄉村的影響,特別是後文對鄉村的行政的分析,這也和他的中國士紳什麼的著作思想有著密切關係。不過,費孝通從來都沒有單獨研究一個村莊,首先費孝通不僅僅視村莊為個體的自給自足,同時認為世界上每一個角落所發生的故事都會和這個有關,不可以分來看待。那麼首先我們就來看看開弦弓村的舊有的社會形態,地理條件是先天的,但是對地理條件的利用卻是後天的,首先是是市场,在开弦弓村,數十個村莊的中心地帶就有一個市鎮,而這個市鎮又與更大的中心市鎮有聯繫,在具體的情境之下它說的是上海。而在後文中會提到,開弦弓村的交通日漸發達,可以直接運輸到更大的中心市鎮,那麼基層市鎮的地位就開始衰落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施堅雅對於此的推斷,即隨著交通的發展和進步,基層市場會隨之落沒而中心市場的範圍則會因此而不斷擴大。通過對地理、經濟生產的分析,他提出了之所以對開弦弓村進行研究的原因:第一是此地是蠶絲業的中心;第二是此地的農業發達,便於研究土地問題;第三是此地可作為典型來研究中國的水利網絡。最後還有一點在於他的姐姐在此進行的種種工作與他的調查息息相關,加之對這個田野點的熟悉,使得他很快就可以開始調查。地理條件之外,就要說到社會結構了,幾乎所有談到中國社會的人都繞不開中國的家庭(雖然施堅雅沒有提)費孝通也是從家庭開始的。中國人的家庭與外國人的不同,中國人的家庭不僅包括親人,往往也包括那些有共同利益的人,都會被納入家庭之中,這是觀念上的。但是中國的實際家庭卻不同,雖然很多人對中國傳統家庭的認識就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什麼的,但是費孝通認為這是有問題的,他的實際調查說明在利益的紛爭和摩擦之下,難以維繫一個真正的大家庭,往往還是不免要分家的。但是中國人的分家,還是分不開血緣和宗親的關係,即使兄弟分家,他們在面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時候還是要顧及對方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滅。這裡還有就是開弦弓村的家庭為什麼會小,因為農村家庭相對自給自足,與士紳或是城市中的商人不同,他們並不自足,而是互相依賴互相幫助才能生存,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社會分工。但是農村的生活卻往往是相近的農業工作。另一個與家庭有關的事項就是婚姻,婚姻被分為了一般的婚姻,上山婚和回鄉婚還有小媳婦婚,如果說家庭的結構與經濟有關,婚姻部分則更多的表達了一種宗教和祖先崇拜的含義。之所以要有香火延續,是為了始終有人延續下去祭祀祖先魂靈,是一種孝敬的體現。而之所以說小媳婦不受重視,因为它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产生的,而且通常是贫困的人家才这么做。此外,它使姻亲联系松散,影响亲属结构的正常功能。 人們不喜歡經濟蕭條,即使小媳婦不需要大量的婚姻的支出,可是小媳婦就意味這這段時間我們的經濟很困窘,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是與婚姻有關的婆媳關係問題,卻和經濟有著緊密的關係,婆婆不但視兒媳為延續香火的工具,也視她為重要的養蠶的勞動力,那麼一定程度上,婆婆雖然可以使用倫理來管教媳婦,卻在經濟上依附於媳婦的能力,正是這樣的依附而不是輿論對惡婆婆的批評使得家庭生活可以得以維繫。表親婚姻中有一個很饒舌的部分,用以說明為什麼回鄉婚不好,也就是這一點,表達了在中國家庭中,特別是婚姻問題上,婆媳的倫理關係與經濟關係兩個問題的調和與調節,也表明了父系社會的偏向。談到父系就一定得說財產的繼承問題,其實這個問題與分家的問題有很多關聯。但是和分家同理,財產的繼承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繼承關係,更多的是一個倫理上的傳承關係,你繼承了家產,就有對這個家產負責的義務;你也有了祭祀祖先的義務,祭祀祖先往往是由家長來操辦的,家長在家的地位也是集倫理和經濟於一體的。而財產繼承在父母過世之前往往表現為分家,這時候分給孩子多少土地,很多時候與孩子在社會中的社會地位有關也與孩子對這個家庭所做的經濟貢獻有關。再者,分家絕對不是分開了倫理關係,而僅僅是分開了經濟關係。而若是父母去世,繼嗣則與葬禮有關係,葬禮除了主要負責繼嗣的人,還有眾多親友需要穿著孝服以表達哀思,這就僅僅是一個禮儀的象徵而與其他的財產繼承等無關了。第五章講到了親屬關係的拓展,這個與前文的孝服息息相關,雖然作者也提到了,其實親屬關係嚴格意義上應該每過一段時間淘汰掉幾個,然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親屬關係更多的是一種熟悉的感覺和互助的義務,並不會真的被淘汰。而所謂親屬關係的拓展,分為收養、稱呼的改變、當然還有母系的親屬關係拓展。也就是說,一般而言,對一個孩子來說,整個村莊都是他的親戚親屬。之前提了倫理也提了地理,而兩者的結合就是戶與村,雖然費孝通重視經濟,但是他同樣重視的是行政的計劃和機制。雖然說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對強加的基層的行政單位,但是毫無疑問他承認村、鄉的負責人對村莊所起的積極作用,因為村長往往是有很高的倫理地位的,也就是說村長其實和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才能存在下去,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然而究其本源,還有農村對於知識的尊重,這一點可以用來解釋有新技術的新的村莊負責人的存在。但是,對與行政機構來說,必須有其新的存在的地位和價值,才有存在的意義,而這種新的地位無疑隨著宗族村長制的被打破而有了新的轉機。大概說完了舊有的農村生活制度,我們來看農村社會出現什麼樣的混亂和無序,農村出現了專門的職業,這一點就對之前的經濟和家庭出現了衝擊,因為只有在城市才會出現專門職業的,現在出現在了農村,那麼之前討論的所謂的分家的理論什麼的都不復存在,因為兄弟二人也許一個種地一個開船,那麼兩人完全沒有必要分家,大家庭慢慢的成為可能。而職業分化的一個原因在與外地人的出現,他們沒有地,只能從事手工業等工作,而他們之所以來,有可能是因為戰亂,也許是因為交通便捷了出門尋找生計,總之大量的外地人是一個新問題。進一步的,這些專門職業形成了一個組織,他們成了自己的一個行會或者是共同體。這也是對傳統的倫理結構的打破。職業出現變化之外,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也產生了變化,比如農業有了動力抽水泵,造成的後果卻不僅僅是好的,節省下的勞動力不僅僅是富裕的勞動力,更成了遊手好閒的,這顯然不是人們所希望看見的。而是否引進新式水泵,把原本是個體性的農業變為集體的息息相關的,也被認為是值得討論和商議的。與農業有關的另一個問題就在與土地,農村的土地其實是分為田面和田底的,佃戶和地主的關係就在於此,在費孝通筆下,地主和佃戶的關係相當和睦,並且他反對交不起租的貧農認為不交租才是正當的這一觀點,也就是蘇維埃政權所支持的極端觀點。當然,他認為這個觀點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後文他提到了說正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之下才會出現農民起義和暴動。在江村,還有另一個經濟元素必須被重視就是蠶絲業。他畫的圖已經相當清晰了。之前提到了,沒有一個村莊可以被單獨的拿來討論,開弦弓村的貿易也很受費孝通的關注,貿易包括了種種,比如簡單的親友間的交換,小商販和雜貨店,也包括即擔任消費者的購買代理人也擔任生產者的銷售代理人的航船,更重要的還有隨著交通的方便,力量越來越弱的地方的貿易。而且,和貿易相關的還有隨著中心市鎮的工廠的開辦,女工出門,也對傳動的社會造成了挑戰。費孝通的認識毫無疑問是清楚的,他視知識和技術工廠為救命良方也是有其道理的,但是量產能否成為可能?工廠究竟應該如何設置?他的答案不夠明確,但是可以讀出,還是不能脫離社會舊有的形態,雖然舊制度衝擊,但是仍舊很值得研究和看待。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对经济这一概念有了较准确的认识,对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有了感受,还有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影响、解放对生产的促进等。
  •     非常枯燥,慎入。
  •     ①最喜欢费孝通先生一本正经地阐述一些看似不言自明的玩意。②带有政治性的学术就不是好学术了吗?这本书给了一个模范的回答。③竟然是手工业的衰落带来了农村的现代化。
  •     这本书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从生产经济到婚丧嫁娶,都结合了背后原因对现象进行分析。在农村与城市分割如此巨大的今天,真的值得一读。现在时代不同,农民生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大体上农民骨子里的东西,对土地的眷恋,或眷恋的原因都还存留着。这对于城里人对农村了解有这巨大作用。
  •     很琐碎的生活细节,对于百年之后的人却是极珍贵的财富
  •     有点过誉
  •     不容錯過,相見恨晚!在鄉村當過幹部深有體會的,或能讀得進去一定量經史或扎實村治研究的,于費子之言,必心有戚戚焉。
  •     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很平常,完全没感受到它所承载的荣誉,只是觉得他所描述的正是我所熟悉的农村,尽管现在农村已经受城市化的影响,有了很多改变,也开放了很多。但里面的场景分明是我小时候有的,即使没有也是以前听说过的。因为多年不在家,所以对这几年的情况不太了解。但读了一半后被吸引,整个农村的脉络开始明晰,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开始解剖农村的现象,看上去道理平淡,细想却是最能站住脚的观点。尤其是讲妇女在家中地位,童养媳现象。以前听过一句话“想要了解中国,必须先了解中国农村”,农村的封闭保守,恰恰保留了很多事情的起源和发展,而农村人进入城市,必然会将这些传统带入城市,使得本应该在社会制度下很单纯的城市变得复杂。而农村家庭的封闭,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国家。
  •     鞋子很漂亮
  •     逻辑清晰,把一切现象都详尽的描述。读完收获不多,感觉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挺无聊的。
  •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     就我一个人觉得翻译太烂吗?看过《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后,敬佩于费老娓娓道来而不失精准与生动的文笔。这一本,不能忍……
  •     感谢离开农村的祖辈。
  •     所谓学者,无过于此
  •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并不了解中国。
  •     以开弦弓村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景式分析。 首先,研究范式的里程碑价值。扎根实践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为社会学话语和理论建构提供了参考。其次,研究视野的开阔。脱离农村发展现状的理论碎片,整体审视,从社会整体视野去考察该村经济发展,包括土地占有、亲属关系、乡镇手工业等等方面,通过乡村系统的功能性解释,分析经济发展。最后是一种“从实求知”,“反复求证”,“理性知觉”,“积极追寻”的一种文化自觉。
  •     数据会过时,研究方法和态度永不过时
  •     必须五分啊!很有意思啊!虽然我也是农村的,费老记录的很多江村规则我都知道
  •     寥寥读完,读过的第一本社会研究类书籍,翻阅了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尤其是有关婚嫁的章节,虽然调研对象只是开弦村区域,却足以以小见大,看尽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体制。以后抽空会再次细读。
  •     感觉几十年后的农村还是跟作者描述的差不多
  •     走马观花看了一遍,打算以后再重读一遍。
  •     Intp天生的分析脑。
  •     乡村研究的经典范例
  •     要有人(繁衍后代,提供劳力,养儿防老)要有地(地是留给后代最好的东西,有地就有希望)要有钱(没钱借高利贷有损失田底的风险)
  •     费先生80年前关于中国农村根本问题的见解仍然是现在政府着重解决的问题,真是高瞻远瞩。
  •     很标准的民族志叙述方式,方方面面资料全面详尽,微型社会学的方法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很强的洞察力,实在佩服费老这字字珠玑的水平。
  •     虽然这是一本调查研究的书,字里行间还是能感觉到农民对土地深深的依恋和热爱,还有贫穷和饥饿给他们带来的苦难,等到他们翻身做主的时候,要“一天三顿干饭,吃到社会主义”。弥补饥饿造成的深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饥渴,这时候是谈不上积累的。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相对来说,《乡土中国》更精炼更简洁
  •     见微知著,深入浅出。虽然没有模型,却细致而深刻。
  •     农民生活不容易
  •     从地理、文化、生活、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描绘分析了一个典型江南乡村,见微知著。精彩之处在于对土地所有制、手工业转型(蚕丝业)和贸易的剖析,用了大量微观的数据反映了西方工业压迫下农村资金外流以致萧条的宏观图景。仅一个多月的调查,能写出这样一篇博士论文,足见费老功夫之深,太值得学习!
  •     翻译太差,扣一星
  •     到得挺快,书挺不错的
  •     19世纪后期乡村现状科普读物。
  •     了解当时开弦弓村土地的不在地主制,蚕丝业改革过程,贸易中航船承担的角色,资金供求的几种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土地,翻译真的不行。
  •     90年前的中国农村是这个问题 现在也依然是这个问题 农民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
  •     不错的书很有书香味的
  •     和我对农村的印象差不多,内容只是真实不过没有达到惊叹程度。
  •     (农村社会学报告数目之一)读《江村经济》确实是感慨于费老的研究之精细用心,许多细节之用心令人惊叹,许多论调之洞察力令人折服。然而《重访江村》忽然令人觉得= =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无论怎么说还是可以找到那样一些努力希望表达出客观性的影子在里面。《三访江村》呢?...
  •     阅读感受很平淡,一些日常最基本概念的阐述,但也应该正是这些才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吧。农村问题从来都是根本问题,以后估计还要重读
  •     博士期间在中大图书馆四楼保存室看的,写的非常的详实,是一本很不错的可谓民主至式的参与观察研究。
  •     农村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用社区研究法,全面展示一个处于新旧变革中的长江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
  •     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值得学习。将复杂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和土地问题解释给外国人。但对我来说,内容干货不多。
  •     社会学、人类学兴趣的启蒙类读本,文字深入浅出,和史料结合起来颇有深意。而我们终究能理解他们。
  •     太棒!扎实、详尽、不卖弄,比那些故弄玄虚的学术书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     纯粹当作故事书来看,有趣,有理
  •     乡村的中国,中国的乡村
  •     读完忘了但是唯一记得的是里面有好多让人拍大腿的好观点
  •     我在上海,离作者考察的地方不远,很理解他书里列举的社会结构、文化风俗。有意思的是,尽管理解,但却不觉得亲切,因为这本书是作者在伦敦大学读博士时期撰写的论文,有点向老外介绍本国农村文化的意思,对我而言就像把“煎饼果子”称为“吮指珍萃蛋香可丽饼”,把“番茄炒蛋”叫做“法式甜酸西红柿丁配黄油鸡蛋粒”一样。不过,虽然“煎饼果子”比较亲切,但是作者的“吮指珍萃蛋香可丽饼”更客观、清晰,也别有一番风味。
  •     人类学经典。对了解中国农村经济、人文、运作机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其实里面最突出的一点 也是被世界性的学术界认可的就是 农村乡村何以发展经济而不依附于城市的深刻洞见。对于研究方法和田野资料的扎实这方面 本身就该是人类学著作所包含的 这不应值得惊奇。不过足以看出作者踏实做研究的功力了
  •     断断续续读完,江村经济真是写得棒极了。费先生的博士论文开启了微型社会学的研究,从江村的地理环境、人际结构到生产关系,语言简洁却又无比深刻地描绘出了江村的各个层面。难怪享誉海内外。不过,从江村经济再到重访江村、再访江村,能明显感觉到文风的变化,这也是时代的烙印。五星只给江村经济
  •     佩服调查做得如此细致
  •     一个崭新的中国将会建立在这片废墟之上!
  •     我看着看着居然看出几分王家卫……
  •     有人说这本书的素材对国内读者来说算不上新鲜,更重要的是思路。其实对我来说也算新鲜了,一直惭愧于自己对中国农村的无知,凭借有限的经验和知识素材当然难以客观地去观察问题。书里介绍了解放前的状况,经历了这么多历史事件,现在的中国农村已是另一种模样了。但这并不妨碍它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