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内心的恐惧》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 直面内心的恐惧章节试读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203058793
作者:[德] 弗里兹·李曼
页数:247页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73页 - 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

自怨自艾者,试举一例:“我还可以再努力一点,但我总是什么都做不好。昨天我上美容院,设计师乱搞一通,剪了一个可怕的发型。然后我约好的工人又爽约——我老是碰到这种事情。为了安慰自己 ,我打算买一件衬衫,回家后才发觉我不喜欢那件衬衫了——事实上我想买的是另一种款式。”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人在讲述心中的愿望时,含含糊糊,或者她根本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够具体。所以她经常感到失望,外在的行为也受到波及,最终变成倒霉鬼。他没有很清楚地告诉设计师应该怎么剪她的头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买什么花色的衬衫——她只不过希望补偿一下自己的失望,想做一些“好事”...她没有看清的是,她的愿望十分模糊,种种要求比登天还难,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9页 - 分裂人格

小心翼翼不让自己失望,这对分裂人格者而言很平常,他们大部分下意识地观察、考验伴侣:如果我这个样子他还爱我,那才是真正的爱。这个多像是描述天蝎中的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84页 - 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

唯有我们累积了与自己愤怒的情绪相处的经验,才会掌握妥善处理情绪的方法;会发脾气是一种能力,也很健康,属于自我价值、人格尊严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很健康的自负。忧郁人格者的低谷自我价值其实来自深植心中的胆怯和压抑怒气。歌德在《心有灵犀》(Wahlverwandts-chaften)中写道:“再也没有比爱情更能够与另一人的优点互相抗衡的好方法。”这是生化之后的嫉妒心,但是小孩如何懂得升华的道理呢?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6页

分裂人格者只属于自己,并且只信任自己,不管是真实地或纯属臆测的侵扰与干涉、外来者意欲跨越他孤立的藩篱,他都高度敏感,据此保住自己的凭依。这样的行为举止当然很难与人互信互赖,遑论发展亲密关系。义务责任之于他只会使他不耐烦。对责任与义务的畏惧顷刻间膨胀,当这种畏惧变得无穷大的刹那,他甚至会在教堂里或法院结婚公证处转身逃跑。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31页

精神分裂的人最难培养爱人的能力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当我们不够独立,不会做我们自己,必须仰仗别人时,当然害怕被遗弃。而为了使自己免于这种害怕,更只好不断地牺牲,什么也不能做,以争取同情.
忧郁人格者即使想要学会某种技能,研读一门课程,都很难掌握要领,他们说自己"记性不好"。他们不容易记住什么,转瞬即忘,还以为脑筋不好、不够聪明。仔细观察,会发觉他们根据现有的经验来统领印象,他们无法依照兴趣,专心地吸收所学。他们害怕强烈的刺激,因为刺激会引起矛盾冲突,使他们渴望什么,又不能真正获得那个东西。他们只好过滤掉很多刺激,很快就死了心,听天由命。这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容易倦怠,无法专心,形成筛选的保护功能;
他们运用酸葡萄心理,不认为自己有办法或有资格赢得心爱的东西,于是就把喜欢的人、事、物加以贬低,假装根本不值得他们尽全力追求。这样一来,虽然省下一些得不到东西的失望感--然而世界之于他们却也越来越黯淡无光、晦涩、没有生气,且不抱持任何希望,生活将会日益空虚,没有趣味。他们面对盛宴般的生命,却不敢走上前去享用,只能满怀妒意地看着别人尽情取食,开怀大嚼--却因此感到欣慰。
个人需要多少自由,束缚可以忍耐与否,他从不根据一般情形考虑,而依赖别人帮他找出适合的尺度。每个人的性情、经验遭遇以及社会处境都不一样,不要拿约定俗成的规范来要求伴侣,不必遵守这些不好又不一定正确的规定。我们应该尽可能体谅别人,同时尊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否则我们会轻易地批评那些童年过得贫乏、难以培养成熟感情、并且因此受苦的人。
惩罚自己这里提到的侵略方法如果都不管用的话,忧郁人格者说起话来时就充满了自怜,矛头总是对准自己,与伤春悲秋的人一样。侵略性、罪恶感加上害怕被情人抛弃,这些冲突没有解答,他必须把所有的不快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发牢骚、责备,又痛恨对方,甚至恨他自己,有意或不自知地毁了自己。童年时经历恨与妒,但那时他只能忍受,更糟糕的是,他因此认为自己很坏,导致自毁,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当时他没有任何可行的办法,找不到气阀宣泄,他怀着罪恶感经历一切,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视之为一种处罚。
最大的悲剧是幼小的孩子把遭人拒绝沉淀在心里,把愤怒转化为痛恨自己。他害怕被遗弃,没有安全感,若反抗恐怕会更加危及他的处境。这样的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学习处理自己愤恨的情绪,长大后变成了忧郁人格。
学会发脾气无法表达的情感、不被允许发的脾气,这些找不到出口的情绪不仅煎熬难耐,还会削减人的原动力,变得被动、懒散,压抑的不满衍生成新的心理障碍。一个小孩也难免会有痛恨、怒火中烧和妒忌的时候,一旦这些情绪融入心中,变成忧郁的背景原因,就十分危险。
如果一个小孩不寻常的安静,特别乖顺,就算再无聊也不知道如何在周遭环境中解闷;不参加任何活动,同时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当他显得少年老成又缺乏行动力,没办法自己玩或必须独处时开始反应激烈,这就是忧郁的先兆,我们应该多加留意关心。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46页

叔本华所说的,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的话,如果我真的有一颗心的话,救救我的灵魂吧
这是一本详细描写问题,分析其本质,解释机理的研究型书,
下一步研究可以基于此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有可能,由于本身问题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解决起来,可能也无法弄出一个定式。
也许心理学研究的难点正是在于此吧,
区别于材料的定性定量的研究,而解决问题,在工科看来,也不失一个相当不错的研究方向,尤其在产学研结合的今天,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工科哪来创新理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0页

对他而言,绝对要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绝不容许与人有亲密的关系。不论与人邂逅,还是认识未来的配偶,都会让他左右为难,于是,他只好把人际关系统统公事化。不得不与人相处时,处于团体或小组之中最让他感到自在,因为他可以隐姓埋名,基于共同利益的名义归属于某个社团。在他看来,上上之策就是戴着一顶童话中的魔帽,终其一生隐形地躲在帽子下,像不记名投票一样与别人共同生活;身在其中,却不必有所付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页

每个人心中几乎都有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这样的性格,但当各种性格达到平衡、互相中和的时候,人还是可以健康的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89页 - 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

没有愿望、志向以及冲劲儿,他活在世上对任何事都插不上手,只好再度依赖别人。这类母亲通常会告诉小孩,外面的世界险恶极了,以至于小孩在成长过程中,认为只有家中的母亲才能给他温暖和安全,保护、了解他。他转向世界发展的冲劲儿因此减弱了,相信家里的才是最好的。这种母亲不让别人接近她们的小孩,满怀醋劲儿地保护孩子;异性朋友都被贬得一文不值。做母亲的对孩子与别人建立的友谊,反应是悲伤与痛苦,好像孩子背叛了他,因为她把别人都看成潜在的竞争者,极有可能抢走她的小孩。她“温柔地虐待”小孩,一般而言会持续到青春期,小孩的冲劲儿就在填满了母爱的棉花中窒息了。经得起考验的性格,如粗鲁、铁石心肠、冷漠无情,在这些孩子的身上都找不到。他仍然依赖心重,以为在外面的世界里也会得宠,一旦稍有不顺,他便感到十分挫败。他体会到自己的笨拙和弱点,于是再次躲到昔日的城堡里。他知道自己软弱,人生的任务看起来比登天还难,他吓退了回去,决定什么都不做。
这些母亲不会因为孩子长得够大了就让他们自立门户、自行发展,她们用爱束缚孩子,甚至不允许孩子自在地表达对母亲的爱,而是直接下命令:“算了,让我来”、“太难了”、“你还不会”;硬生生破坏孩子的冲劲儿:“你要玩这个吗”、“给我停下来”……殊不知这会制造出什么后果。经由这些方式,她们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发展,连带地初步捣毁了孩子对生活、生命怀有的梦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学会“自转”,必须黏着母亲,像个应声虫,对世界、自己乃至界限都一无所知。他很被动,百般配合,期许自己继续受母亲宠爱。这样下去他难免感到失望,失望让潜伏在内心的忧郁终于爆发了。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54页

他们以为自己嗅得出来自四周潜伏的危险,能够透视平静的表面背后所隐藏的不良动机。当旁人尚且浑然不知的时候,分裂人格者却以无比的敏锐来捕捉环境中芝麻绿豆的变化。他们凭借感觉与直觉来设定方向,非常灵敏。如果一个人把对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通通对号入座,而一般人根本不会察觉到这些,那么他与别人相处时,解读人的一言一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自成一套妄想系统,再也无法修正。
(分裂人格的行为模式)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5页

我之所以为我,并不是身体结构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的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生命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的天生性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性、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害怕与人亲近:分裂人格的特征
温柔的迫害:忧郁人格的侵略性
渴望永恒与安全感:强迫人格的生活逻辑
天生情种: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62页 -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

“人不可离群索居 “,不与人来往容易使人失去人性。四种人格都有可能趋向极端(忧郁人格、强迫人格、歇斯底里人格、分裂人格)。我们潜意识中的动力,可以帮助我们从病态的一意孤行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就摆脱四种动力原型的不安和恐惧。最好的办法是,有一个伴侣帮助自己成长,扩大生活的圈子,并且从中体会到对另一个人有好感、着迷,绝对不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是相互依靠、同甘共苦。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56页 - 忧郁

潜意识忧郁的人希望在更高的境界上,重新找到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的亲密关系。
严重忧郁的人所经营的感情被害怕遗弃所主宰。导致两人的关系困难重重,充满抑郁。
[Lu] 忧郁的人,更多为所爱的人活,没有自我,完全按照对方的生活方式存活。以达到最强的亲密感。但前提是对方必须取得他的信任。
忧郁的人异常脆弱,如果有过失败的感情经历。便会在自己心中简历一堵无形的墙。很难建立爱的感觉。转而只爱那些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全有依赖感的人和物。如母亲或钱。出于害怕被遗弃,而无限放大忧郁的人,演化成恋母或守财奴。
“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的绝对化。
“我爱你,这与你无关。”
忧郁的人希望自己吞噬对方。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 他既不愿发展自我,也不允许爱人有自我。伴侣有自我的意识,他会有被背叛被遗弃的心理感受。常说“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呀。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只是爱这种感觉,与这个人无关。
忧郁的人比较抑制自己的愤怒与情绪。但一旦爆发,便如暴风骤雨。
温柔的迫害: 忧郁者的侵略性。
爆发的特征:
折磨他人。
表现:抱怨,悲叹,诉苦。
惩罚自己。
忧郁人格者生吞下去的愤怒情绪逐渐攀升, 过渡焦虑,低声下气,自责。
建议:
学会发小脾气。 唯有我们积累了与自己愤怒情绪相处的经验,才会掌握妥善处理情绪的方法。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9页

爱和希望奉献的欲望一再被压抑,有的时候会转化为无以复加的醋劲儿,甚至嫉妒到要发狂。他觉察到自己有多吗不可爱,没有爱人的能力,很难留住喜欢的人。因此,他所到之处必须秀出情敌的气味,他以为这些对手比他高明,也比他值得爱;这通常不无道理。伴侣没有恶意、很自然的举动都会引起他的高度戒备,刨根究底,坚称伴侣心怀不轨。他越是胡思乱想,两人关系就会变得越糟,终归破裂。当他兴味十足地摧毁两人的关系时,自己其实很痛苦,但他别无选择。他的动机大致如此:如果我不再被人所爱,宁可自行摧毁,虽然这令我痛苦不堪,但至少我是行动者,而非坐以待毙。如此一来,不难理解为什么正当他希望爱与被爱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却一点儿都不可爱。与其倾力追求心上人然后被抛弃,他宁愿选择让爱人渐渐远去。小心翼翼不让自己失望、考验伴侣:如果我这个样子他还是爱我,那才是真正的爱。极端的猜忌和吃醋会导向谋杀:如果他不爱我,也不可以去爱别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3页

“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都有一个模糊地带,有些人对早年的坎坷心存感激,将之转化为助力,因此成就斐然,难道不该更同情且包容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吗?”如果我们有勇气一探心田上郁黯角落的究竟,那些伪装矫饰与浮夸将变得一文不值;褪却硬壳,豁然开朗,坦荡荡无所惧,人生才不虚此行。我也相信,人生的坎坷只有化为助力才有意义,否则一世坎坷。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61页

他们常常捕捉到他人的心理氛围,刻画言语不足以表达的东西,凸显别人看不到或逃避的东西,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的深层体认。这类艺术家很少有人在活着的时候受到重视。
突然想起石田彻也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假使我们深受某种恐惧的折磨,由此得知自己某个地方不对劲儿,或者回顾一下生命历程,是否某一项重大挑战曾经令我们却步,这有助于我们识破恐惧的真面目,跨越彼时的障碍,获得心的自由,富裕生命新的秩序与责任。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62页

分裂人格四分之二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71页

一旦他停止以牺牲奉献来换取一切,忧郁便会来敲他的门。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82页 - 忧郁

躁郁症:
症状:狂喜与大悲。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0页

出于害怕,人格分裂的人躲闪我们的亲近,不肯回馈朋友的情谊,这使得越来越孤单寂寞;尤其是当别人有意接近,或是他们有意亲近某人时,都会令他陷入害怕的情境。随着交往更进一步产生好感,觉得对方迷人,产生亲密行为,以及表露情爱,对他而言都是极其危险。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往往在重要时刻不见踪影,态度转为敌对,峻拒;或者突然把自己关起来,切断联系,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大家遍寻不到。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7页

伴侣只是“性爱物品”,而他的情感生活只能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他对温柔的前戏一无所知,不懂情欲,只是依着自己的需求找伴侣,然后直接达到目的。亲密行为变调,令伴侣感到痛苦,是他希望借此看出伴侣的反应。需求被满足之后,越快离去越好;“事后“在他的性行为上表现为”恨不得立刻把她丢出去“,这正是一位担心伴侣向他表露情意的分裂人格者典型的态度。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1页 - 序言

我们越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就越感到孤寂、不安、不被了解、被拒、甚至被排挤。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不敢探险,没有发展成独立的个体,把自己藏在群体的规格之中,如此一来,我们的人与人格就不臻完整。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分裂人格】——害怕把自己交出去。
人格分裂的人害怕公转,喜欢自转。他们总是费尽心思地独立生活,竭尽所能地自给自足。他不依赖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不需要为任何人负责。
他们若即若离、矜持、遥不可及,甚至冷漠、好猜疑,很难和他们交往。害怕别人亲近,这是他典型的恐惧。
【忧郁人格】——害怕做自己。
忧郁人格者害怕自转,倾向于公转,他们竭尽所能消除与他人的距离,尽可能地要靠近别人,留在他人身边。
他们被动、谦卑、依赖、有同情心,无私忘我,不敢有所希求,害怕被孤立。不敢做自己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强迫人格】——害怕改变。
强迫人格者追求向心力,从小就渴望永恒和安全感。他们依赖熟悉习惯的东西,希望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应该像铁铸的,变成永远有效的原则和无可争议的规矩。
他们害怕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经验,风险、改变和消逝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歇斯底里人格】——害怕即定的规律。
歇斯底里人格者追求离心力,他们才不把那股聚拢且集中的万有引力放在眼里,只是翘首期待新鲜感,不断追求新鲜、惊险和刺激,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和内心的呼喊。
他们讨厌传统、束缚和既定的规律,害怕自由受到束缚,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7页 -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

人格分裂的人害怕公转,喜欢自转。他们总是费尽心思地独立生活,竭尽可能地自给自足。他不依赖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不需要为任何人负责。他们若即若离、矜持、遥不可及,甚至冷漠、好猜疑,很难和他们交往。害怕别人亲近,这是他典型的恐惧。
....
让我们多举一些因害怕别人亲近,不得已过着“自转”生活的人的例子。不信任别人,时时提高警觉,分裂人格者日渐病态,套一句日常用语,他们甚至听得到“小草生长”以及“跳蚤咳嗽”的声音。换句话说,他们以为自己嗅得出来四周潜伏的危险,能够透视平静的表面背后所隐藏的不良动机。....如果一个人把对外界发生的大事小情通通对号入座,而一般人根本不会察觉到这些,那么他与别人相处时,解读人的一言一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自成一套妄想系统,再也无法修正。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3页

四种恐惧的原型:
1.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分裂(自转)
2.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忧郁(公转)
3.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熟悉的事物--强迫(向心力)
4.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歇斯底里(离心力)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不安促使人格分裂者发奋寻求安全感,因此成就出特殊才能——理智又冷静。
分裂人格者对伴侣的恨以及报复行动并没有很清楚的意识,它只是原始的童年印象再现,心理学上称之为“转译”,
幼童的意识里还没有你、我的分别,表达愤怒时也就没有特定的对象,只能发泄自己的不满,讨厌所处的境况,
幼儿通常自然而然地表现他的愤怒,出人意料,不加控制,没有特定针对的人,因此显得毫不留情,事后也不会感到歉疚;
如果有人向他逼近,他可以像踩死一只讨人厌的虫子一样把他消灭掉。他所有的本性及欲求都与人无关,于是将自己的情绪合理化,
如果母亲不接受怀孕的事实,孕育新生命时满心不情愿、敌视、拒绝,甚至对怀着怨恨,子宫里的胎儿都会感到不安。
有一次做未来理想职业的问卷调查时,这位15岁的少年填写的志愿是“职业抽烟人”
分裂人格者不得不培养出一套本事,提升他寂寞的价值
他对世界的参与和感情逐渐淡薄,世界之于他变得很贫瘠,
分裂人格者常用大灾难,譬如世界末日之类的想象与梦境,来表白他心中的恐慌
不依赖任何人,不为所动也不感动别人,总是公事公办,保持距离,尽可能维持优势,绝不与人平起平坐,让人捉摸不定。骄傲自大、难以亲近、冷冰冰、没有感情,
当一位分裂人格者能够忍受所有的痛苦与恐惧,并且克服一切时,他一定可以达到人格的最高境界。
倾向于虚无主义,有破坏倾向,一旦成功地摧毁别人的信仰,成就感会让他们乐不可支。
不曾拥有被保护与被爱的体验,完全不可能信仰宗教,倾向于无神论。
够坚强的人活在自订的法律当中。他自行赋予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与意义,
任何合作的形式,在他们唯我的观点中,不但聊也十分无趣。
分裂人格者比一般人更明了年老的意义,这得归功于他们早就习惯了独立自主以及离群索居,所以颇能适应寂寥的日子。年轻时他们就创建了可以独处其中的个人世界,并不太需要别人共同参与。
分裂人格者的个性架构完整而且强大,他们并不觉得痛苦,反而认为自己正常健康。他们赞同自己的自给自足,不与人来往,并且赋予其极高的价值,
记忆告诉我这件事是我做的,但我的自尊心却说不是我干的,它不容反驳。最后,记忆妥协了。
和小孩一样:一个小孩说“笨蛋”,被骂的那个小孩反射似的回敬一句“你才是笨蛋”。遭人批评或谴责时,他立刻反唇相讥,有时候风马牛不相及,与主题根本无关
分裂人格的人一眼就看穿歇斯底里的人,不打算肯定他、欣赏他。
歇斯底里的人有时装腔作势,巴不得大家都对他印象深刻,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人物,隐藏在其背后的往往是心里不踏实,分不清表相与实相,搞不清希望扮演的我与真实的我有什么不同。
分裂人格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受到威胁而有所不满,歇斯底里的人却将之戏剧化,人人都忘不了他的演技
她很同情自己,觉得自己运气总是不好,生活实在太亏待她了。她没有看清的是,她的愿望十分模糊,种种要求比登天还难,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忧郁人格者有一点很迷人,他有同理心,像爱自己一样深爱着对方,为对方而活,这是他最美好的特质之一
两性关系中比较麻烦的是忧郁的爱情,这种爱情被过度的关心与照顾包装着,藏在背后的却是从害怕被遗弃衍生出来的权力欲。
孩子还不会保护自己,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只能绝望地容忍既定的事实,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这造成忧郁人格者的人生中最基本的感受:持续地处在没有希望的状态,无法相信未来,不相信自己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他们只学会了适应环境
前途茫茫的感觉凌驾于他们之上,忍耐以及舍弃是他们的本事。他们对这个世界并非充满期待与希望,只做最坏的打算,显然是悲观主义者
他们无法真正的高兴,用避免失望的防卫措施毁坏某些追求到的快乐:他们以为,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幸福,无心体验强烈的感情,因为,接下来会发生的不幸更使人痛苦;
在乏味以及冷漠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很早——太早了——就学会了放弃一切。他安静,很容易满足,害羞而且很合作,
他们习惯帮别人达成心愿,即使并不十分情愿,也会不自觉地拔刀相助。所以,他们很容易卷入别人的事件之中,这个弱点很容易被自私的人所利用。
在她尚未长大、发现自我之前,就把父母的问题视为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她从未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她总是等着被保护,根本看不清危险及威胁,与周遭环境漠不相关,避免再一次经历创伤;
她睁着眼,双手抱住膝盖,沉到海里去,透过水她望向天空,觉得自己无比幸福。
很少邀功,不太夸夸谈论自己的专长,认为这只是老天恩赐的礼物,活在如假包换的谦卑当中
强迫人格者追求向心力,从小就渴望永恒和安全感。他们依赖熟悉习惯的东西,希望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应该像铁铸的,变成永远有效的原则和无可争议的规矩。
希望每一件事都如他所愿:桌上的东西井然有序;对某事的看法坚定不移;僵化的道德批判;无懈可击的理论:不可动摇的绝对信仰——时间仿佛静止不动了。所有的事物必须可预测,世界一点儿也不改变,生活中只见周而复始的重复
强迫症患者严重的话,会尽一切力量来实践生活,形成阴森恐怖的性格,用魔鬼般的力量安排自己的生活
他们觉得感情不可靠,过于主观、摇摆不定且容易消逝,
抱怨,也是强追人格表达愤怒的典型之一。
从他身上嗅不出悲伤或高兴,不发脾气,也不会不耐烦——活在斯多葛禁欲主义中的他,没有什么可以使他勃然变色、暴跳起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无人能侵袭他的灵魂,始终高高在上,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有些人天生就爱苦思冥想,一丝不苟,对过眼烟云有强烈的感情,不断去追忆其中每一个细节与详情,所有惊鸿一瞥的印象深深烙印在他心中,
有的时候,强迫人格者到了老年反而变成一位家长制的巨人,尊贵无比,象征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
他莫测高深,总是根据当下的需求扮演某一个角色,比较像千变万化的某一个人,到后来连自己都认不得自己。他的个性不真实,没有连续性,欠缺清晰的轮廓和陶铸出来的性情。
“歇斯底里人士也不爱与自己大不相同的人,是因为他希望在相似的人的身上重新发现自己,然后爱上自己。
每种年龄都有不同的规范要守,大人会原谅小孩捣乱,对青少年就没有那么宽客,对成人则不。
她对生活本来充满期待,白日梦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能力实现梦想,
盛气凌人的外在是一匹隔开了真实世界的绫罗绸缎。
她神气、挑剔且信心十足,事实上仍然是弱小、不安的女孩儿,
歇斯底里的行为不理性、不合逻辑、看不透、无人能懂
他所必须扮演的角色很可能会成为他的第二天性,本性却被遗忘了,如果长大以后这个角色被抽离、不再被需要,会引发严重忧郁症或者精神崩溃
对生活不满意,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寄托在儿女身上,利用儿女完成自己的心愿的父母,也会造成孩子歇斯底里的人格。
一个孩子被安排一个超龄的角色,丧失完整性,没有安全感,只能发挥别人要求的功能。大部分时候,脱离了那个场景,他仍然被视为孩童,而有的时候就得当大人,错谬混乱,
严重歇斯底里的父母缺乏一贯的教育方式,一会儿孩子是心肝宝儿,转脸又冷漠非常,十分情绪化,不够客观,小孩往往不知所措,永远不清楚如何估量形势,他们阴晴不定的性格搞得小孩诚惶诚恐,
信口许诺渺茫的未来——“等你长大”——然后拒绝讨论个中细节,只想到孩子理当听他的;小孩于是学到,放弃一样东西,就意味着另有奖赏,以为未来的日子充满惊喜,或早或晚会兑现,陶醉在幻想之中,却没有面对事实,
强迫人格的父母不愿承认错误是为了保有权威以及完美主义,歇斯底里的父母则是虚荣心与自恋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3页 - 序言

1 害怕失去自我 避免与人来往
2害怕分离与寂寞 百般依赖他人
3害怕改变与消逝 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4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81页 - 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

一再容忍让步,后来变成受气包,他的精神、道德以及性生活全都被拖下水。也许他一夕之间变了一个人,以前他活得像另一个人的影子,许多事情他不曾经历、不敢尝试,现在他却要全盘操控;不过这种情形比较罕见。按照伴侣的好恶塑捏自己,不仅压抑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自以为情操高贵:自己是比较好的那个人,所以要忍受一切,把过错推到伴侣身上,他自己不必负责。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出,自以为有美德、吃苦耐劳的他,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百般折磨伴侣;等而下之,变成性虐待者,由“圣人”变成苦人、罪人,历经煎熬。franz werfel写的一个剧本就叫做《是被杀的人错了》(Nicht der Mordev,der Ermordete ist schuldig)。低声下气的忧郁人格者长时间扮演苦旦,使他的伴侣成为一个有侵略性并因此感到愧疚的坏人时,伴侣的罪恶感会日益增加;如果他生病时也是因为伴侣的缘故,伴侣简直担当不起。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因严重忧郁而造成的内心变化,而必须承受这一切的人浑然忽视了其中的侵略性-如果有人告诉他实情,他一定会大吃一惊。
前面曾经提到,忧郁人格者沉重的爱情背面,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侵略性;他爱得辛苦,温柔的迫害,足以使伴侣喘不过气来。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3页 - 序言

四个恐惧原型: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
三、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2013-05-25 12:00:31
小孩在幼儿园或小学交不到朋友,像个局外人或独行侠;青春期的半大孩子不热衷与异性交往,整天埋首书堆中;青年时期的人生观一片晦涩,独自苦思生命的意义:这些都是形成分裂人格的警讯。
2013-05-25 12:00:54
幼儿初次体验到喜爱或拒绝,被喜爱或不被喜爱,取决于母亲看他的眼神,如何接触、对待,怎样与他相处,即使最细微的事情,幼儿也以他的灵敏来捕捉印象。与母亲之间愉快的经验是一笔财富,价值无法估计。但母亲的过度宠爱和拒绝都容易导致幼儿形成忧郁人格。
2013-05-25 12:01:15
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努力尝试把情感置于“手掌心”,使之处于自己能控制的情况。他们觉得感情根本不可靠,过于主观、摇摆不定,又容易消逝。炽热的情感更不可信,飘忽无常且不理性,爱上一个人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因此他们在付出感情时十分悭吝,不轻易流露感情,也不太愿意体谅伴侣。他们在两性关系中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冷静和清醒。歇斯底里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把性当成提升自尊心以及操控伴侣的途径,不像强迫人格逼迫伴侣,歇斯底里的人在性活动中体验自己无穷的魅力。歇斯底里的女性会滥用性,答应形同施恩,拒绝有若惩罚,把性当成一种威胁的手段。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1页

老娘分裂的是的!!!!
看的背后冒凉气!!!!
各种全中!!!!
是怎样啊!!!
我知道性格肯定有问题,只是没想到分裂的啊!!!!!!!
其实现在伪科学的书这么多,难免边看边怀疑,这本是么也是骗钱的。
但是,怎么能分辨,还是我的多疑作祟。。。。。
是的!!我分裂的!!!
不要这么近。。。。。鸭梨好大!!!!!!!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看完这本书,发现现在的人,大多都有强迫症。强迫自己、强迫别人,弄得很纠结很不快乐。这是病,得治。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37页 - 分裂人格的成因:不被照顾

幼儿需要的是一种被保护、被扶持以及快乐的气氛,这样,成长的条件才会在他身上生根。小孩若是没有这样“天堂”般的感觉,要什么没有什么,就无从培养信心,当要对生命有所付出时,他会有被吞噬的恐惧。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7页

每个人的恐惧都染有性情以及环境影响的色彩,我们所害怕的,别人往往难以感同身受;他人视为理所当然者,在我们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页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心灵创伤是形成神经官能症的主因。神经官能症又名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临床上一般采用百合清脑静神剂治疗。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为(neurotic reaction)。神经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 。。。

能够走出阴影的人必定会成就伟大的人格。
人格分裂应该算常见病,多数人都有比较轻微症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被忽视冷落或者感觉到自己有比较反动想法的时候。短暂的情况多半是环境压力造成,正常人很容易发泄。
但有一些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性格,是个积累的过程,这类人已经有了自己的防御系统和自我保护意识,采取屏蔽隔离的方式对抗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出现问题。
我们会看到,轻微的人,会不太明白自己的过激行为,1是不明白为什么会做,2是为什么无法坦然面对。有些甚至态度非常冷漠。
人格分裂原因:
不被照顾:形成原因多和童年经历特别和家庭因素有很大关系,在幼年不被母亲照顾(这里强调母亲的重要性)的人多有人格分裂前兆。他们一般非常独立,不需要任何人就可以打理好自己甚至他人的生活,缺乏依赖无法建立信任关系。
不被关爱:道理和不被照顾差不多,但更强调心理层面,我们发现,很多人并不是没有过被爱,甚至很多,这有可能出于需要被关心的立场,但是否付出却是正真的参考指标。失败的情感:本来就有害怕付出的本能却失败更是雪上加霜,可能直接导致对感情的不信任。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61页 - 忧郁

宠爱或拒绝: 忧郁人格的成因。
埋藏在灵魂深处,永远不敢表达恨与妒,对他们的人生下了毒,久而久之,必须借着自怨自艾或惩罚自己来赎罪。
1. 母亲善意“敌意”的宠爱:
有的时候这与女性的命运有关,对婚姻失望或丧失伴侣,而孩子是他们唯一所拥有的,竭尽所能使孩子“感激涕零”。
[Lu]虽然这不是她们的本意,但是本能的温柔的虐待,造成了忧郁人格的孩子。
2. 冷酷的拒绝: 这些经验使孩子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形成他极强的自卑感。

人生观中毒:
无论嫉妒宠爱或拒绝孩子,二者都可能导致忧郁人格形成。
严重忧郁人格的人,外在的世界的无法找到像母亲一样宠他,或者替代母亲的角色。
于是害怕,生活在危机之中。没有随生活的变化,变的坚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爆发了忧郁症。由于童年乏味及冷漠的环境,使他很容易就放弃一切。他们唯一的动力就是受人喜爱被人赞美。否则他们不会如此卖力。他们尝试把爱升华为乐善好施,普度众生。
忧郁人格者主要的问题是无法快乐的自转,没有自我,主体发展的不健全。

特征:
不敢说“不”。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36页 - 分裂人格的成因

所有的创伤殊途同归,都会让婴儿从一开始就抗拒这个世界,保护自己,或者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76页

忧郁型人格有一点很迷人,有同理心,像爱自己一样爱对方,为对方而活,最美好的特质之一。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有空再仔细看看,还想比我想象中的要精彩。以前大概看过一遍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3页

四个恐惧的原型: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
三、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86页 - 害怕改变- 强迫人格

渴望永恒安全感。
犹豫,迟疑与怀疑。
自我压抑的克制。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8页 - 分裂人格

敏感的新生儿:分裂人格的成因
所有的创伤殊途同归,都会让婴儿从一开始就抗拒这个世界,保护自己,或者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特征:刻意与周遭保持距离,保持安全感。
苛求儿童达到某些目标,也会形成人格分裂。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1月27日,直面内心的恐惧的读书笔记。
总觉得这本书虽然显得很学术很academic,但内容中的东西确实像某位读者说的,像算命,什么都像。。。四种人格似乎像星座命理似的,说的貌似是每个人都有的特征。
但是公理人性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页

新的开始以及首次尝试的经验都染着害怕的色彩。
被人喜爱让他觉得尴尬万分
精神分裂的人最难培养爱人的能力。他的自由和独立若受到胁迫,对什么都异常敏感;他的情感表达十分稀薄,如果伴侣对他的爱不那么强烈,同时又给他一个家以及安全感,他会感激涕零。
我们潜意识中的动力,可以帮助我们从病态的一意孤行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不可能轻轻松松地摆脱四种动力原型的不安和恐惧。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26页 - 分裂人格

生命体表达恐惧与愤怒的方式:

向内逃避:畏缩,死寂。
向外逃避: 发脾气,攻击。
分裂人格若始终无朋友,无从体验被爱与保护之感觉。只觉得被排挤受威胁,就会困在似假还真的攻击与危险之中。

当需要消除过重的负荷,亦即消除心中的恐惧之时,态度粗暴冷酷, to get out my system.

《直面内心的恐惧》的笔记-第15页

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于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为举止,而这源于我的声明历程;人格由此铸成,并且拥有特质。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性情、童年环境、父母亲与老师的个性、社会与社会规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出我这个人。书中阐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养者忽视和缺少良好的示范,致使人格受影响、被压抑,都可以借由后来的发展来补缀,使我们的人格趋于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们的声明。


 直面内心的恐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