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实验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科技史 > 疯狂实验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0-1
ISBN:9787108032270
作者:[瑞士]雷托·U·施奈德
页数:299页

无厘头的实验们

世界就是在无厘头的实验的带领下前进的一群因为热爱而作实验的人们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做了你想过但不敢做的事情一辈子只要做成一件事就不白活一场吧最好的科普书看看人家的思维实验实验人家做的才叫实验不管有用没用全心钻研没有掺假敢于对不符现在认知的现象进行深究

科学的本来面目,原始。

科学,这个在我们国家几近意识形态化了的东西,并不是那个样子的。。。不是大量的数学计算,不是硕大唬人的不知是什么的设备,不是一群套在白色大衣里的人,戴着眼镜拿着试管,不是窗明几净的大房间。。。科学作为探究世界的智力实践,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文明冲动?应该是的。“只是想弄明白而已。”最基本的冲动,最简单的观念,由此引发的行为,也应该是最原始的。审美、道德、正义什么的,都要让位于这个“原始”。于是,这本书里展示了这种原始,原始到疯狂。没事读一部分,可以领略到那种原始,在深处支撑起我们的文明的疯狂。这种视野,只有这一本了吧?

非常有趣

我是说作者惨无人道的吐槽。随手记录几个有趣的网站。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不可能的研究 http://www.improb.com/PBS:http://www.pbs.org/wgbh/nova/physics/einstein-big-idea.htmlweird experiment: http://www.weirdexperiments.com/sourceslinks.htm

少儿不宜

本来是准备买来给孩子看的,幸好自己先翻了一遍。有些实验内容,少儿不宜。不仅仅是那些涉及性关系的实验,更重要的是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心理测试的实验,无论是实验手段还是结果影响,都不适合14,15岁以下的孩子阅读。看来,书籍也有必要象电影一样作分级处理。

你在疯狂实验吗?

一段段故事读下来,不得不佩服这些科学家思维的精巧,眼光的锐利;我也反思:小时候我不是也有做科学家的梦想吗?于是回想我从小到大接触的实验,又带给我什么?从小学的自然课观察蚂蚁、养萝卜到高中化学折腾溶液,到了大学物理课,做的那些光栅、电桥等等实验;回想下来,除了你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了课本的无比正确外,还剩下什么?开始的每次走进实验室前,满怀欣喜,等待自己见证惊奇的瞬间,甚至有些期待能够发现些什么;但在实验室,一切热情逐渐消磨;退而其次,但我又有几次做出了理论上应该发生的现象?也许试管没洗干净,没有结果;亦或初始测量仪器未归零,产生误差;可能仪器老化,误差太大,根本得不到实验结论...慌乱之时,实验室老师也在旁边“耐心”催促,毕竟人家还要下班回家吃饭;实验的同伴也许还要赶做其他事情,言语中同样体现着催促;更关键自己的内心安慰道:下次认真做!这次就这样吧;顺着给自己铺好的台阶走出昏黄的实验室,于是一切不了了之,一切从头开始;回到书里,我读罢全书,惊讶书中没有一位是中国科学家做过的实验,也许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特色吧;没有丝毫个性可言,仅仅随波逐流的学习。反观书里的科学家,为了实验,牺牲了能有的一切,家人、自己、孩子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当然还要感谢他们的助手;为了实验,科学家们可以冒充进入精神病院、将自己的孩子和猩猩一起养、吃下带有病菌的呕吐物、向自身注射蛇毒...哪怕明知会带来可逆的甚至不可逆的影响,有的实验更是要持续几周甚至几年;诚如书中所说,很多实验“只是第一眼看上去荒谬可笑,事实上却是真正的创举”。没有他们,对很多现象我们仍如坠雾中;没有他们,至今很多发现我们也许仍享受不到;没有他们,科技不可能进步。总而言之,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科学群星的闪耀。

大开眼界 引人深思

在医院隔离的时候看完,每天一边盯着输液的袋子一边盯着这本书,两个都不敢走神。当看完了也该出院了。这不是一本严谨的科学读物,没有板着脸孜孜不倦的给人传授科学知识,而是从另外的角度让人更贴近这些奇奇怪怪的实验以及实验者,让你深切的体会到设计实验的初始目的和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人的惊喜与无奈。合上书,我突然发觉,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在说人类曾经做过多么疯狂的实验,而是凝结在字里行间里的那些实验前后令人深思的各种各样的人性。我觉得除了增加些吸引人的谈资外,还应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留在我们的脑子里。那好,为了增加我的记忆,先让我看看有什么东西还在我的脑子里:1802年 眨眼睛的尸体 和 1885年 杀人犯的头 1928年 活着的狗头 1954年 改造犬类的“弗兰肯斯坦” 四篇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鞭尸级”的实验, 时间跨度有150年,人们对死去的尸体有一种原始的重生愿望、追寻死亡的证据、以及探求生与死之间界限的不懈努力从来没有停止,看上去恐怖荒谬的实验,需要克服许多阻力(来自实验人内心、宗教和社会压力、偏见等),在当我们给这些实验带上缺乏人性的帽子的时候,应该问问我们有没有好奇过上面这些问题,进而是否有勇气去尝试解答它们,如果答案是没有,那还是老老实实佩服一下这些实验者吧。1825年 胃上有洞的人 这篇文章作者想说的意思在最后两段,引起人们对医学伦理的思考,很明显,作者的评论和引文已经对实验者博蒙特医生以及那个时代的医生表示了不满,先驱式的医生以及奇特的实验对象都会过时,但这种医患思考永不会过时。心理学的实验是这本书的重点,先看1901年 教室里的谋杀实验 和1970年福克斯博士胡言乱语 这两个实验有其类似的地方,人们的记忆和判断在某种情境下是会被干扰而不可靠的,如果这种结论成立,那么司法中的证词将会遭怀疑,而权威、统治者们会通过“表演”的虚假方式赢得民众的信任。所以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要时刻提高警惕。1902年 巴普洛夫的铃铛实验 和1930年 斯金纳箱 这两个实验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其中巴普洛夫通过铃铛让狗建立从本能的刺激—反应组合(食物—分泌消化液)到与一个新的刺激(铃声)结合在一起。斯金纳为老鼠做了一个箱子,得出了,动物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习”(重复某一行为的可能性)来得到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上面两个实验都不关心过程中大脑的活动,而专门描述外界刺激对人和动物行为的影响。这让人很容易想到人类的异化,通过外界刺激或学习一种条件从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没有通过大脑,没有思想,这听起来就很恐怖。作者也说了斯金纳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按斯金纳的说法:“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斯金纳箱,人类所有的行为理论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条件作用可以用来训练儿童形成社会需要的行为方式,可以采用设置条件的方法训练人们按社会需要的方式行动。”有关他的女儿因放在斯金纳箱中抚养而进了精神病院死于自杀的传言,我觉得十之八九是真的。1930年 猴妹妹 将一只猩猩和一个同岁的婴儿一起抚养,而且一定是“当人”来抚养,用来澄清是本性还是文化,是环境还是遗传在成长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最后实验的结果是,猩猩比人更听话,很多方面都优于人类,但是有一点上却比人类逊色,人能比猩猩模仿得更好,因此最后本想把猩猩变成人,却把人教成了猴子,实验也被迫停止了,而这只又回到猴群中的猩猩因为很难适应和自己真正母亲一起生活在铁笼子里,于是一年后死去。而实验的婴儿很快赶上了正常人的水平,并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但是当他的父母先后去世后,他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51年 什么都不做获得20美元 1955年 心灵宇航员的浴缸 两个实验都是在探寻人类在什么都不做,尤其是脑子一点不转的情况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它的实验设计者利利专门为这种与世隔绝生活创造了一个隔离箱,利利后来成了一名秘传运动宗教老师,写了许多疯狂的自传,这些经历我想都是他从隔离箱中体验到的幻觉而发展起来的。1958年 母亲机 证明猴子对母亲的依恋首要的原因是母亲躯体的柔软温暖,与该躯体是否同时作为食物来源并无关系,因而身体上的亲近对于孩童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作者对实验者非常有“意见”,认为这是一个残忍的灭绝人性(猴性?)的实验,并且用实验者本人的私人爱好、性格来作为作者反击的证据。1961 服从到底 1969 所有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汪达尔人 1971 教授的监狱 这个三个实验我认为是这本书中最重量级的了,善与恶之间的转换可能发生在某一情境下的一瞬间,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好像不远。实验的过程让人震惊,甚至令人厌恶不能接受,而实验人为了实验也付出了高昂代价,因为他们传达出令人不安的人类本性。而关于实验后续的发展,以及实验结果应用在后面实例(伊拉克阿布扎比监狱虐囚事件)时的种种阻力都是这些实验令人深思和着迷的地方,它们必将是最伟大的实验,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相关的书籍有《路西法效应》 津巴多著 三联出版社1968年 8个人飞越疯人院 我想看过电影“飞越疯人院”的人对这个实验一定不会陌生,正常人与精神病的区别本来就很模糊。我们这些正常人们用“科学的医学知识”定义另外一群与我们不同的人,并用疯人院这种地方来把这部分人隔离起来进行治疗,这听起来非常合理,但是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正在犯着一个大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医学判断,或者说现成的医学知识很不可靠,因而治疗精神病人的权利就站不住脚了,飞越疯人院的事情便不会稀奇。这个实验的基础还是在西方医学、心理学的范畴下进行的,如果站在人类学的角度,精神病的定义就将更加模糊,也许在西太平洋某个岛屿的人看来,我们这些西装革履的正常人都他妈是精神病人。1970年 缺乏善心的撒玛利亚人 帮助那些路边的“可怜人”的唯一因素是时间,而其他的如宗教观念等影响在实验中并不明显。于是当我们不忙的时候,路边的乞丐们的收成也许会增加,所以建议集中在写字楼、医院、学校周边的乞丐们,都去公园、游乐场上班。1979 自由的“反意志” 这个实验结果也许又无法让人接受:自由意志不过是个错觉。在潜意识的深处,一切行动都已安排妥当。并不是我们在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而是我们想要做我们所做的事。这可能源自大脑中进行的物质反应。这个实验的一个可怕结果便是:个体犯下的罪责不应接受惩罚。但是如果真的接受这个与个人经验相悖的科学事实,那是相当的困难。2002 掷小棍的数学 让我用这个轻松的实验来结束这篇啰里巴嗦的文章,实验的结果是小狗每次都能选择正确的位置入水,这多么神奇,但是实验又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谁也无法说明小狗为什么有如此“精确计算”的能力,只是凭借着直觉?我们在面对这些实验时,重要的不是寻找结果,因为有时结果根本没有或根本不重要,而每一个实验都是人类一次可爱的发问,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与之相对,重要的是它引起我们的思考,思考人类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正确的面对自己。

实验也疯狂

不知道豆瓣搭讪小组里有几位男士研究过搭讪,他们的成功率如何。也许坎宁安教授的实验会叫他们兴奋:教授通过实验发现,开门见山地提出认识女性的成功率最高。这或许令文青类的男士失望,他们在走近搭讪对象前,至少犹豫了十分钟,想好了十种优雅的措辞。如果我这样的老男人,看见地铁里的一个漂亮姑娘,真的过去单刀直入,那么,也可算一次“疯狂的实验”了。这个试验对于女性搭讪男性没有意义,你是知道的,男人对艳遇一向来者不拒。然而很大一部分实验,我们只有读读的份儿。你绝不会像洛佩斯兽医那样把螨虫塞进耳朵,至少你的夫人不能同意,要是那样的话,你怎么听从她的颐指气使呢?也许减肥者对生物学家凯斯的饥饿实验感兴趣,但不喜欢厨房的人就不必参加了,因为实验中的人,有很多在实验结束后改行做了厨师。瑞士人施奈德在读者眼里,也够疯狂。他竟详尽收集了十四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种种匪夷所思的实验。不得不承认,科学家的强大心理比之献身精神更难得,读者有理由担心,没等实验结束,科学家就真的疯了。瞧瞧这些举动:往自己体内注射蛇毒;喝下混有十亿细菌的水或者是黄热病人的呕吐物;九十个小时不睡觉或者三十年生活在秤盘上。当然有普通人参加的实验,比如你要是自以为很懒,可以试试“什么都不做”的实验。心理学家赫布的懒人实验证明,没人能坚持躺在床上三天以上“什么都不做”。也许这是一个向女友证明你不是“懒人”的好办法。虽然施奈德先生在前言里就阐明了《疯狂实验史》的宗旨:“疯狂实验更多地昭示了科学的本质,并非是精准的研究报告。”但其中不乏严格的实验以及所产生的科学和社会学意义。在《巴甫洛夫的铃铛实验》的末尾,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是广告的“巴甫洛夫狗”。“八个人飞越疯人院”实验的组织者罗森翰得出结论,一旦一个人被认定有精神疾病,那么他的所有行为都会被放在这一前提下对待。现在的一些粉丝,完全符合该理论。有趣的是,那八个冒充精神病的人,成功地骗过了医生和护士,却被真正的病人看穿。更荒诞的在后面,院方当然坚称他们的医生不会误诊,罗森翰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要求院方查出冒牌者,他会在一定时间内派出一定数量的假病人。医院于是宣布在三个月中收治的一百三十九名病人中发现了十九名冒牌者。然而事实上,教授压根没派人冒充。每个人都看过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文章。这类文章究竟价值几许?福克斯借助幽默和参阅凭空捏造了毫无意义的博弈论报告,供人评判。他的实验结果和飞越疯人院有着同样的讽刺意味:人们对此类文章和讲演评价甚高。看来,我以后写字要备上三部辞典、一本《笑林广记》和一本《名人名言》了。当试验结果出来后,有人评论:“本次调研给我们一个提示,如果一个演员能成为高明的教师,为什么不能成为出色的议员或总统呢?”七年后,我们看到了“疯狂实验”现实版:里根成为了美利坚的总统。书中讲的疯狂实验,其实大部分是古怪可笑的,不少实验荣获了“搞笑诺贝尔奖”。“无论如何,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 疯狂之余,施奈德还很贴心,他在每个实验的文章后,都打上了相关网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继续疯狂,更可以重复书中的比较简单的“疯狂实验”。在服务行业工作的朋友会受益匪浅,书里介绍了一个方法能带来更多的小费,并且操作方便、不变态。相比之下,我女儿就不够幸运,她看了“哲学家的袜子”后,就想照葫芦画瓢,但袜子的数量使她犹豫了,“我不能借老臭爸的袜子做实验,那样有可能被熏昏过去。”

入选科学松鼠会科普书推荐项目第三期榜单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7378.html如果你是一位看热闹的文科生,阅读此书可以告诉你,雷人的科学家从1300年至今层出不穷。他们一本正经地试图为自己注射狗的睾丸浆液以求返老还童,给蜘蛛喂食尿液来研究精神分裂症,将猴子与儿子一同抚养以期把猴子教育成人,对两个砍下的头做通电实验等。这些可笑荒诞甚至恶心的科学研究其实与各大狗仔报道的明星八卦并无两样。篇幅短小的故事如侦探小说般扣人心弦,亦若天涯论坛般囧囧有神,既可作为居家旅行时的马桶读物,也是吹牛泡妞时的必备武器。如果你是一位有追求的理科生,此书在插科打诨的同时,也十分严肃地介绍了许多科学史上的著名试验,尤其在解释重要心理学实验上颇有建树,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小艾伯特实验,囚徒困境。作者省略了欲迷人眼的术语,三勾两笔地白描出实验故事的来龙去脉,简约却准确地表现在许多认真得可笑的实验中,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逐渐从肤浅走向成熟。即使在讲述那些雷人无边的实验中,作者也润物细无声地普及了“假想-实验验证-理论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于普及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发展观有极其重大意义。如果你是未成年人,请在家长指导下阅读此书。许多勇敢的科学家有不良实验习惯,诸如饮食黄热病人的呕吐物,在病人有洞的胃里将食物取出,制造有生命的双头犬等,更有测试性高潮时的血压,记录性欲曲线此类成人情节。切记请勿模仿,若感不适,请耐心等待心灵与头脑逐渐与科学和成熟接轨。美中不足的是翻译稍欠火候,略显生硬。

疯狂夹杂着愚蠢

如果疯狂是个积极的词语,是对执着与创新的认可,是对那些向自然界未知领域勇敢探索精神的推许,也许作者应该把“年谱”分为疯狂与愚蠢两部分。诸如一美元拍卖、因膝盖颤抖而动心,思路微妙而可爱;如食用呕吐物、狗头实验、狗不睡眠等已经不仅仅是愚蠢可以形容,而是令人愤怒。质疑作者对疯狂二字的理解能力。2013.6.20

请尊重那些为科学献身的人与物

身为对一切理工科目弄不明白的文科生,说实在的对实验实在没什么好感,还记得有一次为了做一个电流的实验,我记录的值一直不对,老师还特意点名批评了我,事实上确实是不爱做在偷小懒随便瞎写。但此本书中写到的一切实验读来都新鲜又有趣,这也与笔者轻松诙谐的笔调有关,译者也很棒,有些译得不三不四的还不如去费劲看原文书,笑一笑之余又会觉得其实没那么好笑,人类对真理与科学的追求是那么真挚,甚至可以凌驾于与道德、时间、生命之上,但这样就更显得那些已被证实的真理弥足珍贵,有些可能在现代社会来看都是常识的问题,在几十、几百年前被人们那样大费周章的反复验证。让我不得不对那些科学工作者肃然起敬。名不副实的书太多,尤其那些包装得花里胡哨又爱来爱去的,这本确实值得一读,茶余饭后博得一笑,却又不轻浮。(这样推荐是不是有点像卖假药的在自卖自夸啊!)

《疯狂实验史》

我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究竟三联怎么会把这本书放在新知文库内。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口味有点重。但是实际上看完以后,回头想想,确实可以也应该放在新知文库内。书确实不错,说她重口味是因为太多心理学实验有点灭绝人性。

神作!

亲自动手 自力更生 丰衣足食啊虽然最后整出来的极有可能是一坨屎八过有些桥段过于血腥热爱小动物者止步毛骨悚然。。。

适当偏执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可读性较强的书,描述和说明为主,简单朴素。能够看,只是因为在翻到一个社会学试验的篇幅,有一句话“善良,却不是傻瓜”恰符合了我当时的心情,于是将其带回了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看这本书,甚至在看到后面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前面写的是什么,好在这并不是一个长篇连续的故事,只是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篇章。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将胃破了一个洞的病人长期占据为实验对象的那个医生。他凭借对胃液的研究发表了不少突破当时人们观念的言论,但是很难不让我们这种在现实道德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有些不齿,明显的这位医生对他人没有对研究那么有良心。由此看来,追求科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产生秩序和职业伦理;另一方面,是追求真理和新事物,还是恪守人文,有的时候真的是相悖的。有那本书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单从书名看来,理解着便是那种简单纯粹。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在平缓的生活里容易迷失。但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也不认为这是件什么了不得的事,也就无所谓。真实遇到紧要、生死关头,你所有在社会里学会的那一套技巧和世故都没有用,人还是要靠本性和本能去生存。在自以为有理想和追求的道路上不断修行,却没有发现这正是一条反方向的路。在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能够迷途知返固然好,去发现新的路上存在的美好也未尝不好。

把白日梦变成现实

其实有许多许多想法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想到过的。这些总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跃入脑中,发了半晌的白日梦过后,带有嘲讽意味的跟自己说,“别傻了”。殊不知在世界上不同纬度的地方,不同维度的空间有跟自己相同想法的人已经做了这些实验了。有时,科学最大的阻碍不是未知,而是恐惧,可畏的人言和周遭难以忍受的视线。

有1说一,横竖都说

不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里面的实验都太血腥或太不人道,当然,这是作者没有办法改变的.读这类书,希望能有一些说明,给我们这些门外汉们,说说这些实验后来都应用在什么领域之类的,好借以教化象我这样懒惰、不爱动脑、不爱动手的人群.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这大概要归功于作者.在每一个实验的后面都附有一些网址,通过这些网址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当然,如前所说,象我这般不爱动脑不爱动手的人,只是会感激一下作者的用心良苦,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是决不会动手去查的.何况,还是外文的网址.

代表月亮亲吻你们

有些哈恶心,有些哈窝心。不管怎样,对于做实验的人以及整理这些成书给我们看的人,我都心怀感激。原来很多很多事情不是水到渠成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是几个人、几个脑袋、几双手,冒着生命危险和世俗攻击的压力,尝试出来的。可能没有爱迪生1000次那么常被提到,但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你们同样伟大。月野兔,代表月亮亲吻你!

科学与道德

在这专利的年代,各种新发明——无论拯救灵魂,还是伤害肉体,一律被说成出于一番好意——拜伦常常会在科幻恐怖电影里看到那种三观奇葩的让人合不拢嘴的科学家,一直认为这种同时具备反社会人格和超高智商,顺便还投身科研领域的神经病即使不是剧情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属于珍稀物种才对,但看过这本书,不得不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产生忧虑。我开始真的以为这是一本罗列轻松搞怪科学实验的小书,类似每年都会颁的“搞笑诺贝尔奖”,书中虽然不乏此类内容,但大多数实验都很难认为是出于科学家的幽默,有些试验本身就很邪恶。疯狂科学家的形象始得深入人心,要归功于1816年玛丽 雪莱的科幻恐怖小说《弗兰肯斯坦》。这本小说可不是“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是确有其事的。1802年,乔瓦尼 阿尔蒂尼把刚被处决犯人的头颅通电,观察“所有脸部肌肉的剧烈抽搐。”头颅做出的恐怖表情甚至让无辜的围观群众当场昏阙。玛丽 雪莱恰好是他的学生,我们可以推测玛丽之所以会写这样一部对科学充满警示意味的作品,老师试验台上看到的可怕景象肯定让她受益匪浅。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这个实验居然薪火相传,在1885年,又有一位叫拉伯德的法国医生,为查明人的头在离开身体后还能够存活多久,他把刚被处决的犯人头颅与一只强壮的狗颈动脉相连,结果自然是一片血肉模糊。这还没完,1928年,俄国外科医生谢尔盖展示了她创造的“科学奇迹”:一只放在碗里的,活着的狗头。如果有人看过《魍魉之匣》的话,大概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还有后续,1954年,莫斯科又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生物学成果,他们把一只幼犬的前半截身体接入一只狼犬的血液循环,这只诡异的双头怪物6天后死于感染。如果说以上实验只是让人在生理上无法接受,那么一些心理学实验则更让人作呕。关于人究竟是什么,什么是人性,用冰冷的科学解剖人的情感,有些科学家走的太远,已经很难简单的概之以一句“挑战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而是要用灭绝人性,反人类来形容了。比如1930年斯金纳教授臭名昭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斯金纳箱,它其实是著名的巴甫洛夫铃铛实验的延伸,只是对象由动物变成了人。斯金纳箱第一次提出用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塑造人的行为,这理所当然的被运用到了“教育”中去。1961年米尔格拉姆教授探究道德与服从的实验“服从到底”,1963年德尔加多教授用电流操纵情感的“遥控斗牛”,1971年菲利普 津巴多教授解构平庸之恶的“监狱实验”...我不想一一复述这些实验的内容,世界上有些事不知道你会活得更好。

怪阿姨 恶趣味

这个标题起的有点大,尤其想到高×同学,我就有点底气不足。在恶趣味这点上来说,就好比我在地球遥望冥王星一样,它都远到被驱逐出太阳系那么远了。 但是在小清新和恶趣味上划分上,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恶趣味。当然不是说小清新不好,实在是我这样一个三俗爱好者本性使然也。话说郭得刚以后大家都听什么好笑的么?欢迎大量推荐!职业癖:书封面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结果一看书籍设计,还是陆志昌做得,也不知道就是挂了名还是真操刀了,反正是诡异的很。我真是讨厌书封面这种东西。自从短暂的见面后,无法理解的粤语,他老人家的形象一直在下跌。其实主要原因也是人家太高尚了,话题没有交集。所以说偶像也要离远一点才好啊。如果你最近老坐飞机,而且老是从北京出发,我非常的推荐这本书,当大家都愤怒焦虑的被告知航班交通管制之后,你可以慢悠悠的掏出来,文章短小精悍,笑点无数。如果很幸运的你2个小时就可以起飞,那么你也可以随时合上书,如果是4个小时呢,那基本上你可以看完这本书,如果很不幸的是更长的时间,那你可以反复看,这个书跨越了很长大历史和学科,你可以温故而知新,并且每片短文下面还有相关的网站视频链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你还无比欢乐。我唯一比较失落的地方就是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太少了,也不娱乐。还有就是我怎么也接受不了某几篇。特别是俄国的科学家。

好看得让人疯狂的书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努力回忆我究竟因为什么好奇做过何种实验。有倒是有,可是很尴尬,这些实验毫无意义。获得意义在于你是由于纯粹的好奇还是具备进一步研究的精神。比如,我曾经把几种捉来的昆虫钉在门上,看它们谁活得更长。有的甚至一周后脚还在蹬。这其实仅仅是一种对生命的恶作剧,根本不是什么实验。如果我是有研究精神的话,哪怕这是一项残酷的实验,我都应该先搞清楚它们是什么昆虫,吃什么为生,称称它们的体重,写下我是从哪儿把它们捉来的,把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最后我想得到什么结果呢?夸最后还在蹬腿的昆虫牛B?这其实说到了本质——从小就没有获得过对于科学实验的认知。学生阶段的实验不断重复正确的结论,有疑问的时候都把答案寄望在书本上。唯一可以称得上研究的实验,是写大学毕业论文。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将柚子的苦麻味脱掉。我们折腾了差不多整整一卡车从农场运来实验室的柚子,把它们编号分组,置于不同的温度湿度和环境之中,为了催熟,实施不同的乙醇含量。然后我们就开始按计划每天抽取柚子检查它们成分的变化。只需要极少部分来榨取果汁测酸测碱测维生素,其它的都拿来吃掉,并记录口感的差异。我很荣幸的承担了最后这部分工作。它使我大学恶劣的伙食之后牙龈出血得到很大的缓解。大量的数据被提取出来分析,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科学仪式感,他们期盼着数字的图标曲线能在我这里应证到脱苦脱麻后的美味。然后我就发表结论性意见了:脱苦脱麻了的柚子,实在是很难吃啊,我发现,苦麻正是柚子这种水果的独特之处,脱苦脱麻毫无意义。

看实验者是怎样玩坏自己的

作为在小学讨厌自然课,在中学讨厌生化课,虽然读了文科也不爱历史的人,《疯狂实验史》这种书我连标题是看都不会愿意看第二眼。之所以还会买书,是来自33的推荐书单,推荐理由是看一些脑洞大开的书开拓思维。这个理由很新鲜,虽然我并不太相信看几本书就能让人拥有更多创造力,就像觉得“学习幽默”很可笑,但是不妨一试,反正又不会死。推荐指数四颗星:1. 海量夺人眼球的社科类实验:心理,两性,伦理…。比如:津巴多教授仿监狱实验讨论的人格的不可控和恶行的普遍性。怎样有效的搭讪异性,随意型搭讪(“你让我想起一个跟我约会过的人”“我比你能喝,要不要打个赌”)有80%的女性对此很不感冒;而直接型搭讪(“虽说有点不好意思,但我还是想认识你”)成功率非常高。爱情错觉的研究:吊桥上的邂逅比公园里的邂逅更让人忘不了。性欲曲线实验等。2. 科学家们都像谢耳朵 Raj那样怪癖又重口味。他们玩动物:喂兴奋剂给蜘蛛,看它织出什么样的网;巴甫洛夫玩狗;给猩猩照镜子;给老鼠搭建迷宫。他们玩尸体:他们让尸体眨眼睛,他们电狗头…。他们玩自己:让螨虫在自己耳朵里玩耍生活;为了研究某种病毒,科学家竟然亲自吃掉病人的呕吐物…天哪噜!!3. 实验不只是仅for科学家们的研究手段,更是to所有人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务实严谨的做事态度,一种探索未知丰富内心永葆青春的生活态度。有的实验者断送了婚姻,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引来舆论的讨伐,“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人类的求知欲。” 短篇集形式的书都难逃沦为厕所读物的宿命,但是请提防发生痔疮。

科学非常道

看《非常道》的时候,感觉最有收获的事,是从那些只言片语中窥探到了很多真相——在我们的祖国,我们总是离真相很远。而《疯狂实验史》也是一本这样的书。与我买书之前的想象不同:这并不是一本搞笑的书。所有的实验都很严肃。“疯狂”的意思大概是指很多实验,无论过程还是结果,是让大众不可思议的。比如:那些吸毒的蜘蛛、那些虚幻的旅程、那些人性本质显露的片刻……每个实验背后都有无穷的联想与思考在等着你……而且你会发现,在全世界,都有一种力量在阻挡着你认清一些真相。或许这会让你我能感觉到一丝安慰?

实验也疯狂

引用菲菲给我寄书的时候写的便笺:之所以对此书感兴趣,主要是出于文科生对科普的渴望,加上《TBBT》中谢耳朵等人的实验精神鼓舞,让我们对此类疯狂的事情有了猎奇之意。对于书中个别实验比较有兴趣,也就是实验中涉及到了人性本质的几个例子。“斯金纳箱”、“服从到底”等,虽然实验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实验涉及到人类本性的研究上来的话,势必引起巨大的争论,其中更多的是负面的争论。由实验看来,人性是恶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魔鬼在蠢蠢欲动,关键的就是缺少一个催化剂。而我们最不愿意承认的就是这一点。看看IMDB排行榜吧,排名前100的电影,黑暗的电影占了多大比重。最后,向我们可爱的科学致敬:现代科幻小说最狂野的想像在科学研究坚实的进取中也会显得黯然失色。

一本科学《故事会》

《疯狂实验史》《疯狂实验史》介乎两者之间,但是最可贵的是它有两者共同之所长,就是用很通俗有趣咱们这种半科盲也能懂的文字将一些很严肃的科学实验。你可以说它捡拾的是一些科学八卦边角料,但是你也能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严肃科学背后一种不太严肃的,甚至嬉皮式的玩世不恭。小哥的推荐语是:你能把这书当小说甚至故事会看。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比如讲二十世纪初(或者更早?)人们研究自己吃饭、排泄之间数量差,以及这些东西消失到哪里去了——一个实证派科学家将自己家改造成一个放在巨大天平上的特殊屋子,以随时记录自己的行动对体重的影响。这已经看起来很是匪夷所思了,但是作者在最后一句还春秋笔法了一句“可惜这位科学家的记录并非百分百忠实记录的,有些细节被他隐去了给后世的研究带来了些麻烦。比如他只记录‘过度的性交让让身体比平常体重改变幅度更大’”。我忍不住在公车上喷了……然后还有好些有趣的实验,但是有一个我读来很悚然,也做一下摘录。一位自我要求非常严格,非常有科学专研精神的心理学研究专家研究“狼孩”等孩子心理发育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逆向推定,如果环境或者社会影响对人类影响如此大,那么对动物呢?他提出如果找一个猩猩或者猴子把他们像人类的孩子一样抚养,那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因为这个提议太大胆又与社会道德底线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所以他几乎无法在他人身上进行下去。这位让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勇士终于说服了自己的妻子,在自己孩子出生之后抱养了一个小母猴,并以对待新生婴儿一样的规格对待猴子。母亲带着猴子和小孩一起坐在婴儿车里逛街、逛公园,一起喂他们吃奶、吃饭、一起洗澡、教育。心理医生记录到,用勺子敲两个“孩子”的脑袋,可以发现人类孩子的脑袋是比较沉闷的响声,而猴子的脑袋发出的声音比较空,响。但是事实上,猴子在抚养过程中体现了更好的领导能力、感知能力、而人类孩子则在模仿能力方面突出。当人来孩子到了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却依旧在语言方面发育迟缓。最终心理学家的妻子受不了了。“虽然把猴子当人类抚养并不难接受,但是没人希望这个后果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聪明的猴子”人类孩子已经在生活中越来越模仿猴子的行为。终于,一两岁左右,这个猴孩儿被送回了猴群,孤独抑郁的它不久就死去了。而那位人类孩子很快重新回到了人类正常发育的节奏里。从外表来看,他也并无不适。后来他子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医生(忘了是不是心理医生了)。但是在他父母去世后不久,他在自己家自杀了。虽然心理医生的孙子声称他父亲的死是因为心情抑郁。但是也有人说他的死亡和有一个要求完美的父亲给予的压力太大有关。只是没有人能否认或者肯定,幼年那段与猴共生的时代对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就像无人能断定这位疯狂的心理学专家到底是一个狂热献身给科学的伟人还是一位为了名利而抿丧人性的伪善者。其实翻翻这个书,这些真实到灵异的事件总是逼我不由自主的去考虑,有时候误差来自我们经验主义的误区还是来自道德与世界现实之间巨大的不可沟通的悖论。就如被反复言说的克隆人类的案例一样,对人类本身的研究也好,对社会、对自然的研究也好,科学和社会的变化一般都是早于道德/认知的变迁的。一个冷酷无情的科学家可能做出泽被后世的实验,但是赌上的是自己或者他人/他物的人生、幸福、快乐等。如果这些代价的交付是必要的,那么以他人看来微小的代价来换取又是否是值得。少数派与多数派的对抗,事实与虚妄的对抗,真理与谎言的对抗,瞬时与永恒的对抗,在这个书里无处不在的隐藏着,有时候有些东西能让我莞尔,有些却令我恐惧。“对未知的世界心存敬畏”是保守派无过的上佳选择,但是突破又往往来自背德违规的大胆者惊世骇俗的行为。实证主义者在考验普通人、社会的道德底线、审美底线或者别的底线的时候,他们也在与自己搏斗。这书的文笔也好。原作者的笔法是典型西式专栏体,而译者翻译腔不重,体式方面保持原貌,用字用词的考量又很谨慎雅致。深得西方思维西方语系的精髓。这些文章有套路的存在,仔细阅读就可以发现,但是这些小的套路却玩得非常流畅自然。

最大的milgram实验

超级大规模的milgram实验,在人类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还会再出现,因为权威与服从、团体与个人永远存在。derren brown也用了这种办法挑选那些能严格执行权威指令的人。

疯癫与科学

王小波说: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该达到的标准。这本瑞士人写的中文译名叫作《疯狂实验史》(《das buch der verrueckten experimente》)就是这样一本介绍了人类科学史上某些看似很疯狂而又充满趣味的实验的书。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就想到了另外一本书,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福柯在这本书之中为我们介绍了文明的另一种景象,让我们看到被理性文明排挤到边缘的疯人,以及我们现在所理所当然认为是理性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中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进程。这本《疯狂实验史》,虽然内容上与《疯癫与文明》有着极大的差异,所选取实验的年份在时间轴上也有间断性,但在总体上能够看出,人类是怎样从中世纪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以及如何在文艺复兴之后到二十一世纪构建我们现代文明中的科学成分所使用的实验手段的流变。福柯的目的在于揭示疯癫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疯癫与我们的历史,哲学观点的演变有着极为精密的联系,而并非如同理性科学所说是一无是处的。对于这本书来说,从书中的科学家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他们某种易于常人的疯狂,以及这种疯狂是如何对于今天的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这本书《疯狂实验史》,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十分有趣亦或是完全不合逻辑古旧之极的一些实验。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述一般:“本书的大部分实验虽然看上去有些古怪,缺绝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尽管不可否认其中一些的确是。其他实验只是第一眼看上去荒谬可笑,事实上却是真正的创举。”有趣者很多,尽管在今天看来很多实验很不人道:例如法国大革命之后医学家们疯狂的抢夺断头台上的人头进行电击的人类表情实验,1928年的俄国医生砍下狗的头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为观众展示狗头或者的迹象的实验,以及1954年前苏联科学家将幼犬的头部移植到另外一只狗身上的人为制造双头狗的实验等。就像书的名字一样,疯狂者也很多:例如1802年Stubbins Ffirth为了了解黄热病是怎样传播的用自己做实验,在自己的前臂处切开伤口敷上了黄热病人的呕吐物,把呕吐物滴入眼睛,把呕吐物放在火上烤,吸入蒸气,吞下由烘干并压缩后的呕吐物制成的药品,吞下稀释的呕吐物等等;又例如1928年F.Eigenberger对于“对曼巴蛇毒效果的临床观测”所作的对自己注射曼巴蛇毒的实验;还有如1971年那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还拍成了电影)。不由得想到自己曾经也做过同样疯狂的事,比如说有一次为了第二天上午的物理考试花了一晚上时间匆忙的学完了一本书,第二天上午考完之后下午还打了球,之后完了两小时cs,这可能是我人生中到目前为止最长的没有睡过觉的时间了,大约36个小时,当时的感觉是头快要炸了,之后具体睡了多长时间我也记不清楚了。这本书里面也有动物和人的关于最长不睡眠时间的实验,对于狗的实验,第一条狗死于96小时后的剥夺睡眠,人类则在原定90个小时的实验后期产生了幻觉,看来规律的睡眠还是十分重要的。还有一次为了表示抗议3天没有吃东西(喝了水),最后实在是饿的不行了,所以那些绝食而死如陈三立之人我认为还是相当有意志力的。还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显得相对较轻松的实验:例如如何搭车和如何搭讪之类的实验。实验表明,男搭女中直接型最为成功:11个女性中有9个接受了”虽说有点不好意思,但我还是想认识你“的这种说法。女搭男就无所谓形式了,男性对各种形式的搭讪反映都高达80%-100%。这些实验看上去都有些荒诞不经,不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科学是神圣的”,怎么能够做这种没有意义的实验呢?它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作用吗?例如书中1992年的一个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在核磁共振仪里做爱”的实验在我国必定是有伤风化的。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奖得主Андр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ейм进行了用磁力克服重力的使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的实验,10年之后他获得了非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我想这个事情很能说明问题,这本书所记录的实验类型的转变也很能说明问题。当然作为一本科学实验史的书来说,记录的一定不会只是以上的那些看似比较荒诞的实验,也有人类历史上一些极为严肃并且有着重大意义的实验:例如那个著名的1604年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思想悖论实验;1902年巴普洛夫的铃铛实验;1930年的斯金纳箱;1979年关于自由意志的实验。这些实验都给人类科学的发展甚至其他领域带来了重要的突破和讨论。看到这本书中的种种有趣而又略显疯狂的实验,不由得想到自己,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大学之前还是做过很多实验的,然而大多都不是很有趣,可能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是:都知道结果了,就像费米所认为的一样,已经知道结果的实验没有义,所以做起来觉得格外无聊,没有那种第一次看到伽利略那个“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思想实验那种被一道光劈重的惊喜感,结果就是走个过场,之后伪造数据。时间到了大学,物理实验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无聊,连所谓的设计实验其实也只是个幌子。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注意了各个实验的时间。从纵向上来看,随着人类摆脱宗教的束缚之后,实验的频率是越来越快的,这也是和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的。横向上来看,具体来说对于中国的话,结果就显得不那么乐观了。1604年,伽利略进行了“头脑中的石头的实验”,而中国却还在万历年间。1783年当凡尔赛宫前的民众们见证第一只热气球升空时,中国处于乾隆年间的闭关锁国时期,而同时期的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接着1789年发生了法国大革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发表,我们………………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背扭曲的不成样子的中国近代史时间了………………此处省略若干字………………其实好的实验不一定要在实验室完成,例如许多巧妙的让你尖叫的思想实验,或者一些简单却极其有创意的实验。记得大一的时候读《心理学与生活》,看到第二章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时候卷首是介绍费曼的一个研究蚂蚁导航能力的非正式的实验,费曼设计了一种简单而聪明的实验,使他以一种严格的方式,满足了他对蚂蚁行为的好奇心。看到这个才又一次觉得原来实验可以是这样的。不过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费曼就是那个古灵精怪、风趣、幽默、多姿多彩的诺贝尔奖得主,不过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他设计的这个实验的确还不赖。之后又过了一年才在他的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中重新看到这个实验,看到了一位热爱科学的人对于实验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的理解。费曼的《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其中第一卷的开篇就介绍了他对于实验的看法。the principle of science,the definition,almost,is the following::The test of all knoledge is experiment. Experiment is the sole judge of scientific "truth".But what is the source of knowledge?where do the laws that are to be tested come from? Experiment, itself, helps to produce these laws,in the sense that it gives us hints.But also needed is imagination to create these hints the great generalizations-to guess at the wonderful ,simple ,but very strange patterns beneath them all,and then to experiment to check again whether we have made the right guess.费曼的这段描述无疑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所谓科学之中包含了想象的部分。想象力之中充满了很多创造性和怪诞的东西,所以科学实验奇怪如吃呕吐物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更不用说应该考虑什么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没有贡献之类的东西,想象力之中没有这样的成分,如果有了这样的成分它也不能称之为想象力了。罗素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科学帮助人类抵御大自然的困境,而制度则是用来抵御人类自身的困境的。所以科学家应该做的只是努力的去解释自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来做这件事。反例已经成为历史,正如苏联时期的科学家。科学理应是充满趣味的,但正如王小波所说的一样: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ps:www.improb.com 提供了科学史上离奇实验的丰富素材。www.bbc.co.uk/science/humanbody/mind/surveys/smile 您能区分真实的微笑和虚假的微笑吗?smallworld.columbia.edu 一起来参加哥伦毕业大学的实验吧。您也会被分配一个目标人物,您要通过电子邮件经过尽可能少的周转与其建立联系。

我喜欢这本书

我对书中介绍的疯狂科学家很是钦佩,有些很疯狂很无聊的事一旦用科学研究的方式重复重复再重复辅以统计的方式,到一定程度,平凡也都成了伟大。愿意为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事花费一生中数年的时光,我很敬佩这些人的勇气,无论他最后是否成功了。书里有几个实验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个是关于人对于命令的服从,虽然实验者没说,但我认为那个结论就是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人天生对于命令的不易反抗性使得统治往往比造反来得容易。还有一个是关于精神病人的。我觉得研究者的实验非常有必要,因为有时候我也认为关于精神病人的分类是值得推敲的。我认为精神病人常常是活在他们世界的人,无论那个世界是什么,只要不危害社会都只能说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硬把某些对社会无害的人关到精神病院完全是对被关押者人权的侵犯。另外福克斯教授的实验确实让人感受到形式与内容是同样重要甚至某些情况下还要超越内容。非常感谢作者和译者,谢谢你们让我看到这么多平时看不到的有趣实验。

书中的实验相关网址(不全更新中)

http://punchandbrodie.com/ncyclo/rainbows/http://johnkyrk.com/photosynthesis.htmlhttp://www.bbc.co.uk/science/humanbody/mind/surveys/smiles/http://100ans.cinematheque.fr/http://www.benecke.com/http://achievinghappiness.com/

敢想、敢做、敢坚持

这本书是关于一群“疯狂的人”如何让异想天开变为"现实"的一本书,虽说实验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虽说很多实验让人捧腹不已,可是仔细想想,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在10年、100年、1000年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在这本书中所述的实验,有些看着很低级可笑,但在当时应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尝试,当然有些实验实在有些太离谱,不过那颗敢想、敢做、敢面对的勇气让人很是佩服。现在我们很多人好似不像很多年前的那些人,有一颗冒险的心、有一颗爱幻想的头脑,现在的我们为很多世俗的名利事伤神,哪有空闲功夫去想些有趣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很想时光倒流,回到从前,当一个对物质要求很低的,在还没有被污染的环境中生活的古代人,每天面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也许那时会冒出很多疯狂的想法也会做很多疯狂的实验吧!

疯狂探索史

《疯狂实验史》与其说是正式出版的科学读物,倒不如说它记录了非正规的实验方法。这些实验中,有的实验者因此破坏了婚姻、断送了前程;有的实验尽管不曾发生,却俨然成为了城市的传奇;有的实验诙谐有趣,有的则是令人恐怖发指。正如网络上对此书的介绍一样,“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作者雷托•U•施奈德把读者们带入了一个人类探索世界的疯狂之旅。从我们自幼熟知的巴甫洛夫铃铛实验,心理学界尤为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到称重将死之人得到灵魂重21克的典故,再到一些诸如活着的狗头、菜园里的尸体、杀人犯的头等涉及伦理富有争议的实验,还有一些类似用实验方法寻找搭讪技巧、搭车技巧的诙谐尝试,作者讲述了从1300年到2003年共111个形形色色的实验。一、恐怖实验早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人类的相关生理学知识以及电学知识并未太完善,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人员似乎对于向人体(包括死人)导电充满兴趣。1772年的“电流下的宦官”实验中,巴黎城中盛行用储电装置给一系列人通电,电击下链条上的人同时跃起,社会权贵以此为乐。对于电的影响在链条中消失的原因,研究者至少通过对宦官的通电实验驳斥了“因为性功能问题”电流无法通过链条的猜想。1802年“眨眼睛的尸体”实验,实验员试图对处决犯尸体施以电击从而澄清电流的本质,实验结果不甚了了,过程却是着实残暴恐怖。这类电击实验恐怕在那个时代相当的盛行。实验中的小动物着实可怜,难怪国外的动物保护组织对科研小动物的使用进行严正干涉。林林种种的实验,其中有不少对实验对象——小动物尤其的残忍,这样的实验无疑是小动物们的噩梦,其中牵扯的伦理道德纠葛实在令人难以理性对待。其中最著名的是1954年“改造犬类”实验,前苏联的戴米克霍夫通过外科手术创造双头狗,在当时对于如何认识这类实验就存在了很多争议,但牺牲了无数小狗的实验还是给戴米克霍夫带去了世界声誉。二、创新实验疯狂实验史中不乏很多经典、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可以说正是这些实验员的疯狂之举造就了科学领域的突破、发展。还记得小学自然课本中一个种柳树称重的实验,还原历史便是1620年范•黑尔蒙特的“由水生木”实验,这个具有炼金术意味的实验为一个神秘过程的探索开了先河,这就是“光合作用”。书中1927年“月光下的组装工作”还原了社会科学实验中赫赫有名的霍桑实验。整个实验从一开始对于光线对工作影响的研究,经历了十几个阶段历时若干年,最终却是一个几近失败的结局,然而这种难产的局面却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在社会科学实验中,由于实验本身的缘故而对实验结果造成了预期以外的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创新实验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书中收纳的多是关于人的实验,即涉及较多的是生理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这些创新点开启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大门。三、有趣实验怎样搭车成功率更高?这是种类各式的实验中非常有趣的研究主题之一。第一项研究汽车司机对待拦车搭乘者的态度的实验出现在1966年,实验结果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给搭车者提供了建议:要弱不禁风。实验人员对搭车技巧的探究乐此不疲,1971年一篇《搭车成功率》的论文指出男人比女人更难搭车;1974年一项对汽车司机产生影响的新成果问世,研究表明当司机被注视时车辆停下来的概率更高;到1975年,在西雅图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带着垫厚的胸罩的女士获得了与不这样做时相比双倍的搭乘机会。有趣的实验结果显然对男性不利。诸如此类诙谐有趣的实验还有很多,包括怎样有效搭讪、触碰带来更多小费等,尽管看上去实验结果看上去无关痛痒,但科学实验博得大众一笑,显得俏皮亲近。四、敏感实验关于性的话题尤其敏感,“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当然逃不过实验人员的法眼。有的实验人员也因研究“性”而导致家庭破裂。一个叫沃森的教授于1917年,与同小他20岁的女学生一起开展针对“性”话题的研究:他详细记录了两个人在发生性关系时身体的反应。实验也直接导致了沃森教授夫妻离异,也丢掉了教授职位。继沃森的性研究,直到10年后的1928年,才有一对夫妇重新进行了科学意义上的性生活实验,在各方面得到的数据“比较令人满意”。五、实验员: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实验之所以疯狂完全取决于实验者有多疯狂。之所以单独提到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因为他做了一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实验——人们普遍称之为“米尔格拉姆实验”,正因为这个有人认为根本不该进行的实验,米尔格拉姆名声大噪却也让他断送了前程。恐怕这样的例子在实验史上尤具典型性,时至今日,这一个关于“服从到底”窥探人性的实验仍很有名,关于卢旺达种族灭绝和伊拉克刑讯的报道都会提到它。作为实验的设计者,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无疑是极具才华的,此外书中还收纳了他1963年“丢失的信件”实验以及1967年“六度空间”实验。其中丢失信件这一方法,从此被应用到了几百项调查研究中,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近些年,对于创意、性启蒙课程、同性恋教师等问题,研究者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公众想法的。六、实验与社会文化实验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说一定程度上,科学实验引领时尚。1901年“灵魂重21克”这一实验唯一的遗产是第一位实验者的损失的重量数据:100年来,灵魂重21克的说法在西方大众文化中经久不衰;2003年这一实验甚至被搬上了银幕,诞生了一部名为《21克》以生和死为主题的电影。有的实验尽显疯狂,以一种新锐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可能尽管人们对这些实验知之甚少,但这种新锐的感觉被融入到诸如摇滚乐的音乐创作中去,不少曲目甚至乐团名字都以实验命名。比如,1920年的心理学实验“小艾伯特条件反射研究”,得克萨斯乐团便将其2002年的纪念册命名为“献给小艾伯特的摇篮曲”,在CD小册子的背面有一张艾伯特的照片,演唱会上也播放了电影的片段;1961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在法国一支朋克摇滚乐队叫做“米尔格拉姆”,在纽约一个滑稽剧团叫做“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而且通过米尔格拉姆关于“六度空间”的实验,世界如此之小的结论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进入了流行文化,戏剧、电影应运而生,包括现在网络流行的SNS网站也是基于这一实验理论进行推广,尽管这一实验其实并不甚严谨。科学实验这样一个平素中不太亲近的概念,通过《疯狂实验史》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形形色色的实验中,有的荒诞不经却不能轻易抹杀其意义,有的可以带来有趣结果却未必真正触及问题本质,更多的是人们不断实验不断探究真理从而获取新的生活经验,疯狂实验正是人类求知欲最好的体现。

每一位科学家都是一个偏执狂

看这本书源于我迷上了理科生这个物种,理科生有句名言“文科生对历史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理科生才能推动世界发展的进程。”当然啦,并不是所有理科生都是这么想的,也不是所有理科生都这么自负的,但是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地发展,理科生确实功不可没。所以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生气了,哼,谁说只有你们才能左右历史啊,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自然要多点知识储备才有底气打硬仗。于是就开始搜罗有关科学的书文章资料。就这样,我看到一个华丽丽的理科生的世界。这本书,每隔十五分钟就能让你让小心脏一跳小脑袋一轰,随之而来的内心旁白是:他们是怎么做到如此疯狂如此失去理智的,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没有愧对它的书名——疯狂。其中有一个科学家,为了验证黄热病是怎么传播的,他用自己做活体实验,比如在自己身上开一个伤口,在伤口敷上黄热病人的呕吐物,如此反复二十次,把呕吐物滴入眼睛,还亲自吃下呕吐物。这些内容,都看得我哇哇大叫,哇,他是怎么能够如此而不感到恶心的,他是怎么能够置生死于度外的。等到我终于惊愕完毕冷静下来之后,我就想到,他并不是不恶心,他也并不是真的罔顾生死,而是,他对科学的认真和追求让他把我们这些人类的正常想法都置之度外了。当你对一件事情过分热爱,你就会拥有大无畏的勇气去扫清路上一切障碍。而过分热爱就会导致偏执狂的诞生。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见到那些偏执狂呢?有一个科学家非常之拥有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他为了研究对于一个孩子或一个动物,究竟是其本质属性还是社会环境文化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主导作用,他把一只猩猩宝宝跟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养,对待猩猩宝宝跟对待自己打孩子无异,以观察他们的成长变化。这虽然看来对他孩子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他孩子成年后最终自杀而死,有人说这是由该科学家间接造成的。看,这是多么具有奉献精神的一名科学家,作为一名父亲,他可能并不合格,但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显然已经跃于三界之外。可是让我更佩服的是他的妻子,居然肯答应让自己的孩子用于做实验,看来,科学家的妻子也是不好当的,没有一颗无私的心没有为之奉献一切的觉悟那是不行的。当然,也有的偏执狂偏执到让我觉得罔顾伦理道德的地步。比如那个著名的斯金纳箱大家都知道吧,有传言称斯金纳把他女儿放在该箱子中抚养;还有一个科学家为了做实验不断地用声音等方法刺激吓唬一名小baby。这些,都是令人无法释怀的,难道为了科学为了追求真理就能抛弃道德法律?不过,这本书的大部分实验都是有趣好玩的,它不止告诉你科学的实验,还用科学实验教你搭讪技巧搭车技巧,宅男们可以学到如何把妹,女生想要坐顺风车的话还是要外表亮眼啊,看来好好打扮努力漂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还有讲人际关系的六度空间理论,据说世界上任意的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只需要通过几度关系,就能够认识,这么说,我是不是也有机会认识蜘蛛侠啊?这个理论让我很激动,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怎么办?现在我内心中的那杠小天秤,好像已经悄悄偏向了理科生这一边的,我觉得只会伤春悲秋小清新的文艺青年好无趣啊,我更喜欢会做各种重口味无下限实验的科学家们,对着尸体头颅,他们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想一些看起来就很头疼的公式原理。我还喜欢面对着明明应该失去理智的性爱都能够想着怎么描绘性欲曲线的那一拨柳下惠式科学家们,弱弱的问一句,你们到底是谢耳朵附体还是性无能啊?我最喜欢这种“高智商神经病”了,他们的行为完全不在正常范畴之内,往往会杀你一个措手不及,果然是要捉摸不透的人才好玩啊。必须向这些偏执狂们致敬。所以,《疯狂实验史》这本书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人热爱一样事物到了极致的地步会是怎样的状况,所有不能上升到偏执狂的地步的爱好都不是真正的崇拜。这么看来,网络上面流行的一句小清新话语“如果爱,请深爱”还是蛮有道理的,就好比我疯狂迷恋横条纹,无论春夏秋冬哪个季节的衣服都一定要有好多条纹元素,如果不是怕显腿粗我可能连丝袜都要挑条纹的来穿。对一件事物的喜欢达到了最高程度就是一个修炼成精的偏执狂。

那些疯狂、有趣的实验,那些固执、坚持的科学家

本来以为会在书里全是那种很疯狂、很怪异的实验。但其实那种令人觉得很疯狂、很不可思议的实验介绍得并不多。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了从1300年到2000年的实验,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范畴。其中不乏一些我们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学物理化学课本里学过的原理和实验,例如种柳树验证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来自哪里,伽利略的铅球实验,巴普洛夫关于条件发射的实验等等。书中介绍的实验,在20世纪前的偏向自然界,而20世纪以后的则更多地侧重在对人的研究身上。大概随着人类物质的发达和对精神的探求越多,所以科学家们的研究中心才出现了这样的转变吧!个人最喜欢看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验,趣味性很强!例如《眨眼睛的尸体》,在行绞刑台子旁边等着用电线给刚砍下的头颅通电,通了电的头颅做出的“奇妙而可怕”的表情甚至可以把观众吓晕;《改造犬类的“佛兰肯斯坦”》里,曾有一只狗头被连接在另一只狗的胸前,造出一只足以令人做噩梦的两头狗,据说这只狗的标本至今仍在莫斯科国立生物博物馆里展出!小时候就从书上看过很多科学家们为了验证真理而以身试法的故事。先行者当然就是尝百草的神农。无数的科学家曾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进行试验。《血液中的曼巴蛇毒》里,医生把蛇毒注射进自己的血液里,险些丧命;《猴妹妹》里让自己的儿子与猴子生活在一起,本想把猴子当女儿养,岂料最后把儿子养成了猴子——幸好实验结束后儿子很快追上了同龄人的智力发展。书中不乏另你莞尔一笑的有趣实验。那些实验研究的多是生活中的小事,低成本,易操作。比如《男厕所入侵记》,科学家考察了上厕所时人们需要的私人空间,若被入侵则会导致小便速度变慢;还有一系列的教你搭便车的技巧:是个女的,要弱不禁风,身材火辣胸部够大,还要直视他们的眼睛。记得小时候最初的理想是要当科学家。不过鄙人不才,理科学得实在不好,虽然文科也学得不怎么样……不过,要像那些科学家那样做恐怖的、持续十几年的、或许得不出想要的结论的实验,真得坐得住冷板凳才行呀!看完后对科学家们的敬畏之情再次飙升!

科学家更疯狂

时间过去,很显然人没有变的更聪明。所以需要“疯狂”的人做“疯狂”的事,只是所有这些碎片化的实验是否能为我们拼凑出一个正确的世界呢?还是这从来是件不可能的事?

2011.7.25

好久没有读到好书了以至于读完就想买本自以为大学这么多年实验看多了做多了却发现这书里的实验有这么多自己从来不知道的真是乐不可吱吱吱吱这些实验的始作俑者都是天才思想奔放与自己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因此很多实验介绍最后作者都说此实验收到了当时。。。的强烈谴责可是我们现在看来这些实验都是一朵朵奇葩甚至对历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实验很有启发怎么能这么想怎么能想出这样所谓创意就是如此吧比起前两天读的关于如何创意的工具书(那书实在太烂,都不愿写书评)真是好上千万倍人真是好奇的动物每个小孩都有好奇的眼睛只是中国的教育把我们的眼睛都粘上了

疯狂的认真

刚读过的《Brain Rules》中最后一条大脑定律是: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无疑,有些人是更加疯狂的探险家。这本《疯狂实验史》就是明证。这本书按年代收录了200多个疯狂的实验。有些鼎鼎大名,是科学史上的经典,如巴甫洛夫的狗,有些则当时喧嚣一时,现在已不为人知,如眨眼睛的尸体;有些对实验者带来坏名声,却对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有些探索重大问题,如灵魂的重量;有些简直就是鸡毛蒜皮,如留胡子对老师教课的效果有什么影响;有些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有些得了搞笑诺贝尔奖。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共同的是执着的探索精神,打破禁区的勇气和疯狂的认真。毛主席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很对。疯狂体现在哪里?首先是疯狂的题目:比如,对灵魂重量的探索。灵魂的重量是21克这个论点估计很多人都知道,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本书会告诉你详情。还有些课题听起来都很荒谬:是否可以通过收集阴毛作为性交的证据?把3个自认是上帝的疯子放一块会怎样?其次是选择实验对象的疯狂。死刑犯刚刚砍下的头颅,面部肌肉松弛的老人,胃部有孔的病人等等。最疯狂的实验对象是什么,是实验者自己。有些实验是无法找到志愿者的,比如要求实验对象吞下某种细菌,这时候,唯一的小白鼠就是自己了。有多处,科学家自己或者家人,为了探索真理,铤而走险。为了证明某种疾病不传染,喝下患者的排泄物。为了实验某种疾病是细菌导致,喝下培养出的细菌让自己患病。为了探索人类的成长,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对象。好在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有回报的。我想,应该还有很多本书未列出的实验,那些探险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没有青史留名。也许该有一半叫《致命的实验》的书来记念他们。最疯狂的还是实验的手段,有些是很恐怖的,甚至不人道的,有些则令人啼笑皆非,感觉他们认真的过了头。有个实验将砍下的狗头接上人造供血系统,让它“活着”。看着毛骨悚然。有个实验故意在卫生间里靠近要嘘嘘男人,看他们是不是会紧张而嘘不出来。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本书没提到的实验,在超市中,某人正拿起某件商品在看,如这时你从他身后走过并碰到他,大多数情况下他会立即放下东西走人——所以超市的走廊应该宽到两人同行无碍。下次去超市,你想不想疯狂一下?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实验的描述是很客观的,虽然题目有疯狂二字,叙述却保持了严谨的科学性。一些我们平常听到的是板上钉钉的可靠结论,通过本书的解释,其实结果是不那么明确,而是有争议的。比如社会网络的六度空间理论。真正的实验数据并不能很充分的证明该结论。作者虽然不是科学家,但良好的科学素养保证了该书的质量。也许,这些实验者疯狂的认真劲儿也使得作者不得不认真。我要向这些疯狂的人致敬,他们是疯狂而认真的探险家。


 疯狂实验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