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06 年 02 月 24 日
ISBN:9789868107632
作者:Tim Creswell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
■本書目錄
圖目錄
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一 導論:定義地方
空間與地方
地方與地景
地方做為一種認識方式
本書其餘章節
二 地方的系譜
區域地理學
發現地方:人文主義地理學
地方是家園?
基進人文地理學與地方政治
地方是「在世存有」vs. 地方是社會建構
地方、實踐與過程
地方、開放與變遷
地方的終結?
結論:地方的各種版本
三 解讀「全球地方感」
歷史脈絡
哈維論地方
全球地方感
超越反動與進步的地方感
結論
四 運用地方
創造地方
安適其位∕不得其所:地方錯置
結論
五 地方資源
地方的重要專書
地方的重要論文
導論性的地方著述
其他有關地方的專書和論文
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生態學、規劃、建築
重要期刊
網路資源
學生研究計畫與作業
參考書目
索引

书籍目录

圖目錄
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一 導論:定義地方
空間與地方
地方與地景
地方做為一種認識方式
本書其餘章節
二 地方的系譜
區域地理學
發現地方:人文主義地理學
地方是家園?
基進人文地理學與地方政治
地方是「在世存有」vs. 地方是社會建構
地方、實踐與過程
地方、開放與變遷
地方的終結?
結論:地方的各種版本
三 解讀「全球地方感」
歷史脈絡
哈維論地方
全球地方感
超越反動與進步的地方感
結論
四 運用地方
創造地方
安適其位∕不得其所:地方錯置
結論
五 地方資源
地方的重要專書
地方的重要論文
導論性的地方著述
其他有關地方的專書和論文
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生態學、規劃、建築
重要期刊
網路資源
學生研究計畫與作業
參考書目
索引

内容概要

威爾斯大學社會與文化地理學教授,著有《安適其位╱不得其所》(In Place/Out of Place, 1996)與《美國遊民》(The Tramp in America, 2001),並擔任《關注電影》(Engaging Film, 2002)和《啟動地方,定位移動》(Mobilizing Place, Placing Mobility, 2003)的共同編者。


 地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這是一本在台灣頗有名的「人文主義地理學」作品(另一本相當有名的是:《逃避主義》,台北:立緒),乍看之下和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似乎沒什麼關係,但是讀了之後才知道,它和 STS 在思考上有許多平行性。先簡單介紹一下各章:Ch.1 主要介紹「地方」(place)的概念與定義;Ch.2 藉由地方的系譜學來說明各種與地方相關的理論;Ch.3 中,作者藉著評論有名的論文〈全球地方感〉來討論 local/global 的緊張關係、相互定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爭議;Ch.4 進入實用階段,舉了一些應用「地方」來思考的實例;最後的 Ch.5 則提供了各種與地方相關的學術資源。STS 的重要理論 ANT(actor-network theory)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物」並沒有一個本質的存在(entity),它是在網絡中才得以形成,亦即,「物」和網絡是「相互定義的」:ANT 聽起來奇怪的地方在於,如果沒有這個物,網絡就會崩解,相反地,沒有這個網絡,也無法支持這個物的存在。這種概念和「地方」是平行的。所謂「地方」,有兩種組成元素,一是物質的(material),例如:高山、河流、樹木、地理邊界;一是非物質的(non-material),例如:農耕活動、傳說、當地發生的各種事件。如果地方只是物質的,那它僅僅只能稱作是「區位」(location),而無法被辨認出來,唯有加上非物質的元素,「地方」才開始變得有意義。例如,如果你跟妳的外國朋友說台灣的山脈有多長、平均高度多少、面積大小、甚至有幾大河流,你的外國朋友很可能還是不知道你住在哪裡,但是如果你告訴他,台灣就是最近馬英九當選總統的那個地區,他可能就恍然大悟,腦海中同時浮現許多他曾在報上讀到的訊息:台灣位在太平洋上、是一個小島、和中國關係緊張、曾經有紅衫軍上街頭…等(物質和非物質都混合了起來)。在這個層面上,台灣之所以是台灣,和細菌之所以是細菌,意義非常相似,細菌除了那個會動的生物體本身之外,它還能被培養、拿來釀酒、和法國經濟息息相關、甚至被變成「細菌」二字而寫進論文裡。另外,更細緻一點的談法,在 Ch.2 出現:地方「從未完成」,亦即,地方是流動的。在 ANT 中,物的本體也一直沒有完成,隨著人們對它的使用、科學家對它的研究、甚至它本身的所在地,物一直在變動著,網絡的變動和物的存在(以何種方式存在、如何存在)有很大的關係,更別說「一個物」在不同的網絡中會不會是「同一個物」了。在這裡,就像台灣的 history 很重要,物的 histroy 也必須重視,因為它的本體除了在網絡橫向平面空間結構中被支撐外,同時也受到縱向垂直時間架構變化的影響(就我自己感覺,前者以較像是社會學,目前在 STS 中處理得不少,後者比較像是歷史學,但 STS 似乎談得不多)。當然,書中還有更多的細節,很值得讀者閱讀以後,再試圖關聯起來。接下來,如果談地方,很難不談民族國家(或國族國家,nation state)。台灣一直以來的政治爭議,正式圍繞著這個問題打轉:我們到底是「獨立」了沒?地方和國族國家的關係,在於一個被承認的 government,而這個 government 的重要功能,則是維持地方的邊界(boundary)。Boundary 是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情境下用以維持作為一個「地方」的重要條件,藉由 boundary,民族國家/地方得以區分(國)內人/(國)外人,(國)外人可能是離散的,而(國)內人則是凝聚的。例如,對於台灣來說,(國)外人可以是日本人、美國人、或是墨西哥人,但是(國)內人只有一種,就是台灣人。這種凝聚性的(國)內人,意味著一種共同的「經驗」,最常見的就是「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操演」(籠統的說法是「文化」)。這讓我想到 STS 中熱門的主題「實驗室」。對 STS 來說,實驗室具有相同的特質,它由一個教授主導,教授之下則是層級清楚的研究生團隊(學長姐、學弟妹),這個組織如同 government 一般,管理著這個實驗室,同樣的,這個團隊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控制進出實驗室的一切人事物。巴士德的實驗室,如果要持續擁有獨門的細菌學技術,巴士德的團隊就必須嚴格的管制「外流」與「干擾」。從實驗室內到實驗室外的一切,無論是研究人員、培養皿、實驗手冊,都是「技術外流」的風險;而從實驗室外進入實驗室的參觀者、溼氣、風沙、甚至其他細菌,都有可能造成實驗過程的「負面干擾」。因此,「紀錄」變得十分重要,實驗室裡的工作日誌、排班紀錄、藥劑流通、廢液傾倒、老鼠購入與死亡,都像是國家的進出口貨物,必須嚴格控管(機場都有一個單位:檢疫局),也像是我們要出境或入境一般,行李必須掃描、必須經過海關詢問、甚至還要按壓指紋。如果巴士德實驗室無法管理好它的 boundary,那麼它作為「巴士德實驗室」的獨特性將消失殆盡,它會消失在「茫茫實驗室大海」之中,它可能變成一個 location,但不再是一個 place。對於實驗室內的人來說,凝聚的力量也在於「日常操演」,這個團隊在同一個理論典範下操作(如同國家憲法),每個人都擁有幾乎相同的實驗技巧(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每天重覆著極為相似的實驗程序,甚至,他們會說著只有彼此才能夠理解的「實驗室內笑話」。我們很容易想見,如果一個實驗室從事的實驗越精密、龐大、複雜,它就越有 power,而它必須做的控管也越多,就像美國,它不只要在境內廣設國旗、大談種族平等,藉此來凝聚國家意識,同時也要嚴格地管制出入境人士(臺灣人入境時,連鞋子都要脫起來檢查),只怕漏掉任何一個恐怖份子。從這個隱喻看來,所有的實驗室都是一個自我證成且相互支持的封閉系統,幾乎無異於民族國家。簡言之,塑造「地方」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地方不是透過歷史的積累來形成,那麼就它必須依靠如同實驗室一般的強烈控管工作。對於一個汲汲營營想要擠身「先進」國家的台灣來說,做為地方的獨特標記多半是透過控管來執行,而不是歷史。實驗室是「現代化」最具體為的象徵:形成真理、判斷對錯、並且擁有無上不易被質疑的權力。如果台灣不斷地想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那麼我們就很難不生活在一個被控管的「現代操演」之下。參考書目:- Bruno Latour (1988),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o Latour(1993), 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 John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原文寫於 2010-02-14)
  •     - 因為開始看關於社區的書, 接觸到在人文地理/批判地理中就此的一些討論, 在書架拿起這本年前同事送的書來看一下。- 由於是翻譯的原因, 概念與語法有不少部份文字十分艱澀. 一直覺得台灣的學術中文很難讀, 歐化的十分利害的語句加上不同的翻譯方法讓人讀起時比較累..... 特別是這種比較'文化研究'類的書本來的書寫風格就有點虛, 讀來就更加勁.- 儘管如此, 書中還是有淺白的介紹了關於"地方"的學術討論, 補了一課吧; 其實近年香港因為土地的問題越來越多人有論及相關概念, 只是自己不才沒有涉足, 現在才惡補真是後知後覺了.- 過去一段日子我自己開始對歷史發生了興趣, 希望從時間的維度多點了解我們今天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讀完這書後, 我才意覺自己一直對空間沒有敏感度, 但真實的事情要發生、歷史的上演也要落在空間/地方上, 這是我過去的認知裡很有趣的一個'空白'.- 進一步思考的話就會發現 現在的資本模式如何侵蝕及形塑著我們的生活空間, 甚至有計劃地把我們原子化, 令人們流動等等等...... 今天說'城市/現代'人生活十分原子化, 沒有社區感, 具體的呈現難到不就是資本運作所塑造的空間對我們的控制及規訓? 再想一下中國的'有特色的社會主義' 對空間的管制, 就更感覺到這種沒有限制的資本運作能無孔不入的去到甚麼程度......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理论有趣,经验上很难,阐释不上去要么了无新意,要么像过家家。
  •     把“地方”做了非常透彻的综述,第五章的研究指导以及参考书目很有借鉴价值。
  •     全球化
  •     人文地理學入門讀物
  •     绝对推荐!!!!! 人文地理学的启蒙宝书 喜欢文化研究的都可以来看看,是最近研究的一个趋势
  •     非常棒的导论,附带的资源很丰富,place-space-landscape可提供很多点思考。
  •     豁然开朗
  •     其实没读过,顺着链接好奇点进来,我去,哪里来的副标题,译者又在原创了哈哈,看看目录译得真是着实蹩脚。 原版其实真的很好懂,台式话语真的好绕。
  •     对“地方”最经典的思想集合
  •     非常不错的导论。不过既然是导论,就有太多的议题只是一提而没有说透。比较麻烦的是毕竟还是要跨过学科“边界”,自以为很新鲜的东西没准已经被人家说馊了。有趣的是豆瓣常用标签里,社会学(社會學)有23个,文化研究有19个,都比“地理”多,“地理学”却看不到……
  •     看英文版的吧
  •     在国内缺乏地方研究读本的背景下。。这本书真的很被需要啊
  •     当年的参考书
  •     ①地方与空间:赋予意义与否,地方与景观:内外视角与否;地方是一种认知理解世界的方式②地方的谱系:区域地理的文化差异;现象学人文主义,反思空间普遍性,充要的是意识非区位;诸派批判:海德格和段义孚的家对女性并非安逸,超现代性全球之超移动性中地方受到质疑;谁来定义?地方既是社会过程的结果,又是创造维系转变支配关系的工具!50地方是意义建构的前提55自在的?建构的?实践:身体移动性的时空习惯,地方处于过程从未完成,列斐伏尔索亚普瑞德德塞托;开放:艺术史李帕德环境史克罗农,地方间的联结;终结:全球同质化对地方无知,移动导致的地方感变异!普遍地方》谁之地方》实践过程③
  •     good introduction
  •     很好看,很有获益~
  •     第一次接触“place”这个概念,又是一种看待社会的视角
  •     人文地理学
  •     比较难懂。
  •     很好的入门。
  •     不局限于人文地理学,从常识、政经、现象学等方面探讨“地方”的概念,并结合经验分析,给我“如何将概念融入经验分析”的启发。对于“地方”的一些阐述很有共鸣,戳到了我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读完这本书有很多零碎的思考和兴趣点。如果早一两年读到这本书就好了,我的毕业论文就有救了。
  •     很有启发的现当代地理学入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