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与闲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地图 > > 游荡与闲谈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806780855
作者:西川
页数:191页

《游荡与闲谈》书抄

唱着,走着,我看到更多的风景,更多的人,同时,风景掠过,人掠过,记忆增加,瞬间便忘却。反正是一个人孤身迈步在异乡的路上,我唱得没头没尾,我唱得破破烂烂。我要和大地发生关系。翻一翻这城市的电话号码簿,你定能找到诸神的电话号码。他们活在剩下的时间里。那些乞丐。他们乞丐的身份,像国王一样古老,像先知、妓女、诗人一样古老。国王可以变成总统或主席,先知可以变成科学家、人文知识分子,诗人可以变成小说家、电视剧编剧,但几千年过去,妓女还是妓女,乞丐还是乞丐。我在中国就有过这样的体验,但印度能把中国的一切问题夸张给你看。生命,有时在我看来是那么容易毁灭,可是看看这些乞丐,我又不得不承认,生命也异常顽强:只要你不想死,你就能永远活下去。在他们秘密的世界里,乞丐有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付生活的方法。他们呆在街头,他们所见必多。当年诗人顾城每逢要在上发言总要先上回厕所。每回上厕所他都能恰好看见三只鸟飞过天空。因此每回发言他总是以来自“童话”的三只鸟开场。但我仰望天空,却什么都没看到。正因为什么都没看到,我不禁自问,我的天命是什么?是混在一群人里成为一个人?是在人群里高呼口号?是站到人群的对立面?是娶一个女人生一个孩子?是发现一块宝石?发明一架机器?是解开一道数学难题?是教书育人?是让那些骂我的人把骂我当成他们成长的必修课?是喝酒或不喝酒?是算帐或做假帐?是清算历史?还是向拒绝诗歌的眼睛、耳朵供献一首无用的诗?我的天命是什么?他还发现印地语文字所不能缺少的那条扛在头顶的横线,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冒出横线展示在光天化日这下的东西少而又少,而坠在横线以下的则是印度全部的幽暗的秘密。他已向时间投降却并未向生活投降生命不值钱。但既为生命,就需要安慰。天堂有多大?是否容得下每一个摆脱了轮回之苦的人?印度教的天堂,耆那教的天堂、锡克教的天堂、佛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天堂、基督教的天堂、拜火教的天堂,是同一个天堂还是不同的天堂?如果是不同的天堂,它们之间是否接壤?巴哈乌拉说:“神施恩让团结之光笼罩全球。愿刻有“王国属神”字样的封印印在其所有民众的眉宇。”海德格尔在讲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只使用了三个词:诞生、活着、死去。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生命并不按照他们给定的航线航行。意义总是旁溢斜出。你诞生在你的追问当中。你追问出你的灵魂,你追问出神的存在。有两种沉默:一种是饱满的沉默,如同果汁欲射的石榴:一种是空无的沉默,如同这天色将黑时刻的风。语言呵,看起来使我们存在,实际上使我们消失。我们消失在语言中。而沉默,看起来意味着我们的消失,而实际上凸显出我们的存在。沉默,与大地融为一体,不是为了体验自己,而是为了体验大地本身的情感,就像树木、青草、蚂蚁和花朵一直在做的那样。如果我不打碎我的生命,是否会有一颗流星来将我打碎?瞧它们吵架的架势,肯定是一对夫妻无疑。灵魂无法证明。但也许只有无法证明的东西才能成为对我们存在的最高奖赏。并不是大街上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感觉灵魂,就像并不是第一只蚌壳都有能力孕育珍珠。但当你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当你在虚无中上下挣扎左右冲突的时候,水也变了,树木也变了,道路也变了,灵魂若隐若现。这些话不可轻易传播。要是我能迎风起飞,我会看到什么?我对世界的观念还会像从前那样吗?要是我能忘却语言,变成石头,我对时间的观念还会像从前那样吗?沉默,并在内心深处与世界交谈。拾起地上的落花,跟着动物的足迹前进,张开嘴,喝天下落下的雨水,依靠星座辨别方向。不再向自己隐瞒秘密。如果不能在大自然面前赤裸,那么至少应该在自己面前赤裸。记忆的压迫之力,我们并不容易看出。记忆的成见使我们发育成这样一群合乎标准的人。但忘却会使我们重生。当然,不那么合乎标准。但不合乎标准的生命有一种意外之美。父母带给我们一个经验的世界。书本教给我们一个逻辑的世界。我们自己见识一个经验的世界和一个梦的世界。逻辑处理不了梦境,梦境反抗经验,而经验溢出逻辑之外。因此,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至少存在着三个“我”,即经验我、梦我和逻辑我。它们之间互不相同,但它们又混生在一处。所以“我”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又不是“我们”,而是“我我我”。这就是我们同世界的关系。除了我和你的关系、我和他的关系,还有我和我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无用的知识满足无用的好奇心。被夹在书页间的星辰和黑夜,好像女人的热情,有时惊心动魄,却无人看见。所罗门说:“积累知识,就是积累悲哀。也许对,也许不对。马克•吐温说:“人学得越多,就变得越坏。 ”这完全要看他如何定义那个“坏”字。危险的知识。但也许生命只有在危险中才能真正被修补。在地下图书馆,我一个人发愣,我精神的野兽被星光牵引着,穿过密林,翻过小丘,绕过湖泊,泅过河流。1942年蓝登书屋出版过一本英文本《中国与印度的智慧》。林语堂在序文中写道:“印度人拒绝了佛教正如犹太人拒绝基督教。”许多年前我从来自美国万佛城的一位华人和尚那里学来一个克服失眠的办法。每当我睡不着觉,我便默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的确有助于净心。厌倦曾经成就过一些了不起的思想者。但仅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那些了不起的厌倦都对他们的厌倦并不厌倦。这话说起来有些饶舌,但意思还是清清楚楚。一个国家“古老””的意思,就是它能腐败到最低一级的国家公务员。

印度黄昏

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包围的古老大陆,混沌和光明同样密不可分。在这里无需虚构,已经足够复杂。一个中国诗人晃荡在这片异常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土地上,充满了冒险的刺激和不绝如缕的思考。所有的思考都像是自我询问。因为泰戈尔写过: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尽的。在宗教并存最多的国家,你无法一下子看清楚面纱后面的神情。经历的时间太久了,连时间都慢了下来。来自中国的诗人在行走中看和想,他时常处在怀疑和否定的心态里。震撼心灵的景象随处可见,那些千百年来的建筑和习俗,相对于中国的遗忘,实在是保存得太完美了。完美的代价就是相应的停滞不前。这种矛盾对于每个观看的人都是心理折磨。因为每个人都会不断地问自己: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印度?他去了很多地方,几乎穿越了印度大陆。德里,阿格拉,卡杰拉霍,瓦拉纳西,一路有倦怠,有愤怒,还会有惊险艰辛的处境,然而在每个地方他也被打开,震动,接纳。他几乎说了等于什么也没说,他带着疑问而来,带着同样多的复杂心绪而去。但印度毕竟清晰地向他显露了各个侧面。连带整个天空下数千年的神秘传承,诗人只能变得更加沉默。印度就在那儿,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端,你们自己去转转吧。

迷宫国度的游荡

昨晚闲来无事,于是把西川的印度游记拿来读——《游荡与闲谈》——正是闲来无事时的好选择。我们这一代人对印度会有多少印象呢?这恐怕过于杂乱而很难归纳出来。不同于西方文化,我们没有一个大众性的渠道去了解印度。如我自己,对印度的印象便来源于:《JoJo冒险奇遇》。那里面描述着印度是“宇宙里最可怕的地方”……无数讨钱的小孩,肮脏的厕所。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对自己的身体施以各种刑罚的苦行僧。《刀锋》中,拉里所到的印度似乎是一个全民皆圣徒的伊甸园,那里面到处都是修行有成的古鲁(Guru),善良亲切,愿意引领陌生人的心灵,而也会用“so long, old chap”和你道珍重。一篇我不记得出处的游记,印度是恒河边的圣城,人们在晨光中洗浴,饮水。老人们和病人们从各地赶来,要在咽气之前来到这条“圣河”。并在这里死去。他们的尸体会被焚化,骨灰洒在河中。也许就在洗浴和饮水的人们中间。这是混淆了死生界限的人神接壤之处。印度有《奥义书》,也有《爱经》,练过瑜伽的男女在交合时可以做出种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姿势。还有我查阅过的近百篇印度电影和电影人的资料,这里面显示的是一个不为西方文化侵蚀的神奇的国度,永无止境的歌舞和历尽艰辛的爱情是所有电影的主题,在这里,看一部电影就和看所有电影一样,看所有电影就如看一部电影一样,而最受欢迎的电影在德里已经连续上映了10年,这似乎可以看作一个心灵单纯的国家的标志。可一个国家永不会这么单纯。西川的这本书虽是游记,但只有最后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依照一段旅程顺序来写的,前面则是些松散的杂感。各种各样,西川把所见所闻和自己之前的一些想像和推测杂揉到了一起,但也很小心的不掺入过多的见解来影响了印度本身的形象。这不是一本教你怎样讨价还价的《印度生存手册》。也不是一个朝圣者的心灵日记。西川的心中也充满了疑惑,他在后记里写到,他无法把印度人民博大的宗教性和他们生活中的种种恶劣行状统一起来,无法有”内圣外王“的感受。他只有忠实的记录下来,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去看一看。是啊,对于不明的东西,最好的文字是描述。所以他的笔下,即有印度的灵性,也绝不缺少印度的”劣“性。甚至”劣“性是他着重强调的部分,这大概出源于他为国人导游的热心和自身的惊险经历。他写到他刚到印度时一个月德里即发生四起爆炸案。他每次坐到一张椅子都要摸一摸下面有没有炸弹,因为一起爆炸案中就是一名女子就是在坐到饭店椅子上时被炸飞了胸部……印度阿飞请他喝下了蒙汗药的咖啡,他飞也似的逃走……他害怕被路遇的西藏人拔刀杀掉,而工艺品的要价也许贵了50倍……他的一名朋友在和一位印度政要共进午餐时,四个卫兵不停的在身边跑来跑去,以阻止那似乎随时可能发生的暗杀……而他也写到一个老人在围墙下问每一个路人问题。他看到在树下修行的古鲁,身边聚着围坐在一起的年轻人。书店里有最新的西方出版物。在河边洗澡的妇人。传统的戏剧。随地大便的女孩。要在寺院里老死的青海人。专注的春宫细密画艺人和他的画……种种种种。我不禁惊叹。这些奇妙的,颠覆我想像的异域风情,在我心中激发出新的幻想。西川把去印度旅行比做吃河豚,危险,而你所收获的是你想得到的。这多不可思议,我想到那些遥远陌生的人们在完全迥异的世界中生活。我又想到前些日子听朋友讲述的他亲至的尼日利亚,那里的大地上遍布着开着吉普车的军阀,他们在车上架着机枪突突突的开路。当我不知道这些细节的时候,我只认为他们在“与我不同的活着”。当我有了一个迥异的画面,它才会成为线索诱发我的好奇心,让我去想像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而我不知道。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全在于你是否知道,又是否见到。知道了世界变大,见到了世界又变小。西川曾经在《鹰的话语》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张心灵的生长地图——忧伤通向歌唱和迷惘,迷惘通向享乐和虚无,虚无通向死亡和彻悟,彻悟通向疯狂和寂静。还在享乐和虚无间徘徊的我无法完全理解似乎处身于疯狂和寂静之间的西川,而西川在庞大而古老的印度面前也目露疑惑。他说:这是迷宫。如果印度正是那缓慢流动的恒河,展示着宽阔与永恒,如果河中立着全部的印度人,他们都是古鲁,虔诚的祈祷,洗浴。那么这种宏大的精神洪流也许会一股脑的把西川卷入,把信仰吞没。但是西天之旅琐碎庞杂,朝圣者不得不忍受懒惰、贫穷和愤怒,他们要历经磨难,用自己的眼睛和身体去感受。然后有人如西川般说出:“我爱印度,我希望能再去那里,我也许想死在那里”。而我缺乏完全理解西川的精神,更不知道印度,它们和我的距离,和我视线之外的一切未知一样遥远。我对印度的感情,正如叶公好龙——宁可安全的,驾着书籍,驰骋我的足印。但我依然同西川有着相似之处,或许也和其他的许多人一样,我们都在游荡中,找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本沉默在过往的游记

这本薄薄的游记我特别喜欢。每篇保持在五百来字,简练干净,充满诗人的思辨。在另一个我们不太懂的国度,它充满着宗教弥漫着历史。忽然置身于那,有种[在别处]的感觉。西川自己说,看到那些印度人的脸孔,一个陌生族民的轮廓,他想他一直不曾了解他们。他们吃、喝、拉、撒、生育、睡眠,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或几乎只有概念的存在。直到我走到他们中间,看见他们的身体、衣服、房屋。他们的存在才好像真实了起来。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左邻右舍,还有远方的人。远方的人并不比我们的左邻右舍更重要,但也并不比他们不重要。历史是一种必然吗,是否神的意旨让人们在大地上流动?抑或历史是一连串偶然,令多思者为这一连串偶然安排下意义?我很憧憬着印度,一个充满孕育和地土,膜拜与脏乱,古老与俗事的一方族人。我很喜欢这本游记,在午后在灯下在床头,可以随性小读。他代替我写出了我内心对印度的一种描述。

我的心,在路上

这样的镜头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我,孤身一人,背着行囊,穿梭于异乡的街头,目力所及皆是一番陌生而奇特的场景:车辆川流不息,周遭的人们和我一样拥有鼻子和眼睛,可长相却和我迥然相异,还说着在我听来简直是天书的话语……可我满是喜悦和激情。这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与土地,在夜幕和月光的掩映下轻声哭泣,像是在诉说古老而神秘的咒语,等待有心的过路人去倾听、去解密……当然这不只是梦境。也许目前我的脚步不曾踏上这样斑斓、悠久的土地,但并不妨碍我有一颗“在路上”的心。借助文字和语言,我的视域可以无限延展,我的记忆可以无比丰富,我发现了我不曾认识的自己。这,或许就是我喜欢游记的原因。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西川的这本小册子,亲切又干净的文字,一如既往地直抵心灵,我喜欢这样的阅读。提到西川,这个90年代中国当代诗坛响当当的人物,心中满是钦佩与仰慕。1997年,西川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推动文化国际基金会的奖金,该奖金每年颁给全世界三、四十位35岁以下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资助他们去领略、研究不同的文明。因此,西川得以在印度生活、旅行、写作了三个月。2002年,西川将自己“印度之行”的见闻和感受整理成文,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西川在书中说:“印度像我们的一面镜子”,很贴切的比喻。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为了追逐现代性,西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他者,仿佛这个世界就是由欧洲、北美和我们构成。而喜玛拉雅山麓对面,这古老的东方古国,却是我们历史和想象力的源泉。“印度曾经是我们的远方,我们的西天,是法显、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到过的地方。”面对这片神奇又神秘的远方,停留在我记忆里的印度,不仅有对整个文化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佛教,有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有像圣雄甘地、克里希那穆尔提、泰戈尔般伟大的人类精神导师,还有宝莱坞、还有遍布街头的神牛,当然不能遗忘战乱、饥饿,巨大的贫富差异和稠密的人口……但,这是否就是今日活生生的、真实的印度?那里的人和事是否一如既往与我们的想象不谋而合?不曾亲身踏入就难免会产生隔靴瘙痒的臆断与偏颇。面对一种传统,一种文明,只有交出自己、放空灵魂,只有亲自经历才能体验感悟,才有言说的可能与权力。有时,关照他者是为了更好地关注自我。感谢西川带给我第一手的新鲜资料,透过他印象式的片断,我不奢望对印度的文化与社会有全方位的掌握,我只想借助诗人的眼睛去看,借助诗人的耳朵去听,借助诗人的心去感,仅此就足矣……西川说:“旅行不是旅游。”“旅游”,免不了拖家带口,免不了左呼右应,成天盘算着舒适的旅店、干净的饮食、便捷的交通,错过一道道沿岸的风景,也没了欣赏的心志和情趣;而“旅行”就不一样了,行走的不仅是脚,还有思想和心灵,它鼓励你将灵感的涌动停在远方的田野、街市和树梢,它怂恿你把智慧的迸发留在路人的手心、友人的眉梢和自己的衣角。天空、白云、飞鸟;房屋、市集、遗迹,乃至下水道,甚至是潮涌的人群、喧嚣的马路和刺耳的喊叫……种种异域情调足以让你兴奋地整晚睡不着觉。我们身边并不只有左邻右舍,在山那边、海那头,依然让人心驰神往,而旅行无异于一场解密的游戏,解读文化、解读心情,记录感动、收获美好。当然旅行的背后更多流露的是关于信仰、精神、时间、永恒、死亡与虚无的思考。我喜欢谈论这些看似飘渺、不着边际的语词。有人说它们危险,谁说不是呢?可生命就在这危险中变得真实、纯粹。我不想让生命按照既定的航道,我试图追问生命的意义,或许在旅行中,我就能遇上我的伴侣、我的灵魂、我的神。起立、行走、坐下……周而复始,从未停歇。我愿化作林间的一阵清风、化作河里的一朵荷花,化作树上的一只小鸟。我不想停下,也不能停下。我的心,一直在路上。

很多年前看过

还是高一看过这本书,后来书不见了。但是,里面的内容很深刻,很想再读一次。一个人去 印度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那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家,虽然和我们只有大山的距离。。。读过这本书,有种很想去独步旅行的冲动,不仅仅是印度,甚至是西藏、四川和泸沽湖等。很想去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去体验女儿国的那份久违的宁静,在那里寻找那个被我深藏的自己!

印度的点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文化国际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of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提供给世界各国的诗人体会不同文明的选择。西川认为对如此临近的文化大国知之甚少,所以专心前往。他的游记散漫琐碎,比我最早读的《数字与玫瑰》还不见得详细。从中我记录了一些零散的信息。诸如章西城堡、鹿野苑的中华寺等等。我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然能去印度,读这本书是因为中文书籍对印度的介绍少之又少,只能见到什么有关就读什么。不过可能最好的选择,依旧是去买本Lonely Planet的《India》,然后抓紧出发。

印度的莲花与松鼠

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部人生杂谈。文字是一种工具,文字的驾御能力是天生的。好的作者,能够让读者在搭乘他的文字工具时,产生诸如坐车、坐船、坐飞机、坐太空梭般的感受。有时又纯粹只是一次手拉着手的漫步,一次精神的旅行。西川在此书中,不仅意图要带领读者纵观印度的宗教庙宇、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万象,他更是想牵着你的手,到不可及不可说的思想深处去探一探源头。河流是一种时间的刻度,沿恒河以下,是否就可以到达思想的源头?有思想的人不必卖弄思想,正如智者无需验证智慧的存在,富者无需显其家财。水有清浊之分,无非是因为比较。印度,佛教的发源地。是《西游记》中的天竺国(西天),是南海观音的本乡。两个相邻的国度,一国对于另一国的认知,某些时候,却可能比夜空中两颗相近的星星之间的距离还要来得遥远。大篷车,拉兹之歌,印度舞娘,覆盖了童年时期对于印度的所有理解。教科书为解读印度带来另一种可能:婆罗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印度教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牛的地位至高无上,被尊为神牛;沙贾汉皇帝为悼念亡妻建造的白色泰姬陵,那是爱情的象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圣雄甘地,民主运动的先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兼哲人的泰戈尔……。然而这一切还不够,对于东方的另一大文明古国,也许这本《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能够透露更多的信息。旅行,是双脚对大地的一次丈量,心灵是探测仪,用于辨识方向。“人们空出巨大的场地用于冥思和祈祷。人们空出漫长的时间用于闲着。”建在新德里的莲花寺,又名“巴哈伊敬拜堂”,它象一朵巨大的白色莲花,象征着各宗教的世界性融合。《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踏进寺庙,低眉微笑的菩萨们端坐于莲台之上;大慈大悲的观音脚踩莲花,于净瓶中为人间洒下甘霖。起于印度的佛教受到早于它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甚至早期印度民间思想的影响,在巴哈伊敬拜堂莲花被赋予了更高的宗教的意义--“神施恩让团结之光笼罩全球”。在人们的印象中,松鼠应该生活在童话国的仙境中,是纯洁机智可爱的象征;老鼠则以被捕杀被灭绝的仓皇小人形象在世上存在了千万年。在印度的松树底下,印度松鼠和印度老鼠和平相处,一起分享着西川撒下的面包屑,松树上的一只乌鸦如石头重重砸下,加入到会餐的队伍中。印度的松鼠和老鼠都不惧人,老鼠的眼睛如同松鼠的眼睛一般明亮。印度老鼠与中国老鼠之间的区别,竟超过了印度老鼠与印度松鼠的区别。教条化的习惯性思维在这里被彻底颠覆。也许宗教的本义,是要消除人类的隔阂与距离,但宗教仍是有地域性的,而人类自身更无法抗拒强烈的地域归属感。从乌黛普尔出发,作者偶遇二位居住在印度的藏民,一位生于此,一位长于此。出乎作者意料,双方并无偏见,不仅相当友好,分手时已然难分难舍。“汉人与藏人,终归是一家人。”在达卡杰拉霍度,作者结识了两名日本女子,黄皮肤的他们结成旅伴,一个汉子两名女子同宿在名为“落日景观”的旅馆中,服务员冲西川直眨眼睛。最后,西川来到鹿野苑--佛祖始转法轮处,在中华寺,他见到双腿瘫痪的僧人雨清,20年没有见过同胞的老人紧紧拥抱西川,喜极而泣。印度,古老神秘的邻邦,或者用不了多久,中国的背包客们也会手持一本Lonely Planet的生存指南《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往南寻访这片神的领地。其意义将只是一次邻里之间的友好拜访,无关于精神或朝圣。


 游荡与闲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