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 第一卷:感觉·图像·叙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04
ISBN:9788710105499
作者:杨念群编
页数:330页

作者简介

自梁任公先生发蒙近代“新史学”旨趣以来,历时百年,史观从“循环”而“进化”,议题由“帝王将相”而“国家族群”,历史学家的眼光从重大事件移至波澜不惊的社会心理、结构变迁,史学叙述的中心业已转移。2002年,九个不同学科的学者际会北京香山,以纪念任公先生《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为名,共同回顾20世纪史学演变历程,交相扣问当代史学发展趋向。会后结集出版的《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展示了多学科视野下不同历史叙述与研究进路的可能性。
为使这种尝试得以推进,杨念群等学者共同创办《新史学(第一卷):感觉•图像•叙事》。本卷的文章即力求体现“感觉”在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解读中的导向作用。各篇文章的立意均非新奇,但由于对史料读解的进路更加贴近对“感觉世界”的细致梳理和把握,所以每每能出人意料地辟出新境。清初“文字狱”的成狱经过,摆在江南士人与帝王对官吏嗅觉训练的交织互动背景下解读,就比仅仅从“事件史”的逻辑线索中品味感觉自然不同;民国初年的“新女性”一旦被放置在“新”“旧”冲突相对化的处境中,就成功解构了以往性别研究的诸多成论陈言。“她”字的出现本来在思想史的研究框架里没有位置,可在《“她”字的故事》中却从边缘变成了主题;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结论凿凿的“历史事实”,却在来源于中国官方、日本军方、民间口述三重语境的史料解读中被敏锐的感觉所瓦解。图像与感觉的生成一向密不可分,却又屡屡被史学界所忽略,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画面的视觉解读重新感受历史的多样与复杂,本卷《病态的身体》一文中一幅幅扭曲的中国人形象,使得我们对“东亚病夫”这污辱性表述的渊源又多了个影像层面的认知视角;对某个画报生产机制的图像式分析也使得我们对战时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构成有所感悟。此外,上海近代繁华来自于西方势力塑造的假说,经过另一种解读被转换成了一个中国自身传统内部再生的景象;一桩40年代的诱拐案件则被作者从尘封多年的案卷中爬梳出来,由法律程序拼贴出当时的道德框架。
目录:
创刊缘起与旨趣
引言: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
感觉•叙事•想象
杨念群:文字何以成狱?——清初士人的逃隐风格与“江南”话题
海青:伤逝:对民国初年新女性形象的一种解读
语言•事件•表述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
孙江:没有暴动的事件——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先天道事件的表述问题
图像•史观
韩依薇:病态的身体――林华的医学绘画
行龙: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
城市•故事
孟悦:繁华作为历史: 狂欢与急进的上海1830—1910
马钊:诱拐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北京的男女交际、传统礼教和法律原则
在一个历史学家越来越急于成为专家的时代,在这个“规范”横行,且谈“规范”时髦到渐成职业的年代,提倡“感觉”无疑是非常凶险的,若再将其冠以“主义”,就简直有点荒诞不经的意味了。早有圈内的朋友非常善意地提醒我们,英语中的“感觉”(sense)无法与“以斯姆”(ism)的词缀相联。在当代学术语境下,一个概念无法被译成英文至少是科学性不足的表现,势必难以大行其道。同时,学术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种理论的提出,应该使其具有相对精准的外延,并且能够在可操作的层面进行持续不断的意义生产,这种理论才可能是有生命力的,背后的逻辑是“知识”的生产和可重复性操作是一切人文研究能够拥有合法性的共有尺度,历史研究也不应例外,把“感觉”当作一种主张来谈,甚至标榜什么“感觉主义”,显然有对此大唱反调之嫌。然而我们认为,在当下的现实和学术环境中,为什么以及在什么层面上提倡“感觉”是个远比什么是“感觉”之确定含义更加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放弃将其界定为一种确定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时候,我们或许才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论“感觉”。
我们不断地在提倡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可当“问题意识”被强行由规范组合成了一个必然性脉络的标识,并被严格组合进了学科类别时,历史的动态感就会不断地被这架可怕的机器所绞碎、粘贴,再按照深层结构或必然规律的内在要求排比、归类,最后抽缩成一串串干瘪的历史教条。这就像一个面色红润的丰满人体被敲剥掉血肉后只剩下一副白骨嶙峋的骨架。所以我们要提倡“感觉”,首先就要反对不加限定地盲目张扬“问题”的重要,更要警觉用“问题”堆积起一种刻意指向终极目标的专业化“历史意识丛”。“问题意识”如果没有丰富的感觉素材做支撑,同样就像是一架支离破碎的白骨,而非血肉丰满的人体。
用“感觉”去架构我们的“问题意识”,当然并不意味着两者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毋宁说是对建构“问题意识”的一种丰富手段。这也是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中悟得的。我们会发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很难用常理来加以把握和理解,而必须放在一种特定的语境之下,针对不同的状况和人群区别加以对待。……如果不从“感觉”的角度去深究历史生活的复杂面相,往往会使我们对一些历史场景所表现出的真实性做出完全相反的错误判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永远无法逃脱主观意识和解释对历史的裁割,这几乎是每个历史学家难以解脱的宿命,也是后现代史学向主流史学张扬发难之后颇具魅力之所在。但后现代史学叫板主流史学多年,却也始终无法成功地把“史学”终极判决为只能等同于“文学”的表达而成其附庸。原因即在于史料无法如文学般地完全虚构。这并不等于说史料就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妨说也许一个历史学家对那些无法判定真假的史料的解读和投入,正是他为之毕生献身的动力所在!尽管他得出的历史图像也许永远是模糊不清的,可这恰是史学和纯文学的虚构想象相区别的地方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历史学家悟性的高低之分,恰在于其对史料细微之处进行敏感把握时具有层次之分,这种区分和一位历史学家在解释能力上的差异性处于完全不同的层面上。我们以往过于重视在解释能力的提高上如何建立所谓的“问题意识”,而没有充分给史料解读中“感觉意识”的培养以足够的地位。
我们这里强调“感觉世界”与“思想世界”、“社会世界”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感觉”可以脱离“问题意识”而独立存在,也不意味着“感觉”仅仅被夸张为对历史细节弥散无羁的无度嗜求。“感觉”优劣的评判恰恰应对“问题意识”的丰满和对历史细节选择的精致起到导引作用。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交融互动的参照。
本卷的文章即力求体现“感觉”在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解读中的导向作用。各篇文章的立意均非新奇,但由于对史料读解的进路更加贴近对“感觉世界”的细致梳理和把握,所以每每能出人意料地辟出新境。
清初“文字狱”的成狱经过,摆在江南士人与帝王对官吏嗅觉训练的交织互动背景下解读,就比仅仅从“事件史”的逻辑线索中品味感觉自然不同;民国初年的“新女性”一旦被放置在“新”“旧”冲突相对化的处境中,就成功解构了以往性别研究的诸多成论陈言。“她”字的出现本来在思想史的研究框架里没有位置,可在《“她”字的故事》中却从边缘变成了主题;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结论凿凿的“历史事实”,却在来源于中国官方、日本军方、民间口述三重语境的史料解读中被敏锐的感觉所瓦解。图像与感觉的生成一向密不可分,却又屡屡被史学界所忽略,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画面的视觉解读重新感受历史的多样与复杂,本卷《病态的身体》一文中一幅幅扭曲的中国人形象,使得我们对“东亚病夫”这污辱性表述的渊源又多了个影像层面的认知视角;对某个画报生产机制的图像式分析也使得我们对战时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构成有所感悟。此外,上海近代繁华来自于西方势力塑造的假说,经过另一种解读被转换成了一个中国自身传统内部再生的景象;一桩40年代的诱拐案件则被作者从尘封多年的案卷中爬梳出来,由法律程序拼贴出当时的道德框架。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文章都忠实体现了“感觉主义”的研史宗旨,而只是想表达在“问题意识”越来越专门化的状况下,我们应如何通过对史料的重新梳理和解读以更逼近历史形形色色的诸多面相,同时为问题意识本身的拓展创造出一些基本的条件。(节选自《引言: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

书籍目录

创刊缘起与旨趣
引言: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
感觉·叙事·想象
杨念群:文字何以成狱?——清初士人逃隐风格与“江南”话题
引言: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岸”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
几点结论
海青:伤逝:对民国初年新女性形象的一种解读
小引:新女性的登场
可怕的家:三篇传记中的一个故事
“独立”途中的变奏
关于爱情的三种叙事
结语:女性特质的政治内涵
语言·事件·表述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
来自“She”字等的困扰:与西方语言接触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她”字的新生与“他女”、“女它”:《新青年》同人的早期磋商
1920年4月以前“她”字的最早期实践
“她”字存废的论争与“她”、“伊”二字的竟逐
与“女”有关的语文敏感:“男女平等”观念与“她”字的际遇
第三人称代词序列的形成与“她”字位置之确定
现代性诉求与汉语传统的互动:“她”字获胜的原因分析及其他
孙江:没有暴动的事件——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先天遭事件的表述
问题
事件与表述
被表述的事件:永清先天道事件
被再表述的事件:无锡先天道事件
结语
图像·史观
韩依薇:病态的身体——林华的医学绘画
绘画缘由
“画他所了解到的”:林华和他的画室
“写他身体上不能去除的特点”
医学肖像画
性格与医病
表情
风景
批评与抵制:“好”的中国人与“坏”的中国人
行龙: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
引言:从“左图右史”到“视觉研究”
画报内史:创制、演进、流布
“笔杆机器”:设备、技术、群体
三大论域:战争、革命、生活
余论:兼及图像历史的一个讨论
城市·故事
孟悦:繁华作为历史:狂欢与急进的上海1830一1910
繁华:“盛世”及其边界
“繁华”与“淫靡”之间:扬州的“大都会”戏剧文化
“淫靡”或亚文化:19世纪的江南
“热闹之区”:上海的四马路
结语:乱世之秋?
马钊:诱拐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北京的男女交际、传统礼教和法律原则
张克贤的“通奸私逃”:男女交往的城市空间
杨王氏、杨兰秀的“强奸诱拐”:道德和法律的框架
杨占英的“两情偕好”:妇女的自由和传统的颠覆性
结论


 新史学 第一卷:感觉·图像·叙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不看杂志,拿来当论文集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