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一)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571513867
作者:林慶彰,蔣秋華
页数:762页

作者简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自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一日開始執行「經典與文化的形成」研究計畫的先期規畫計畫。
執行步驟:一、舉辦讀書會和專題演講;二、翻譯國外相關論文。為了讓兩年半的學術活動留下忠實的記錄,本書精選演講論文九篇、英日文譯文六篇,以及「中外學者論經典詮釋問題」座談會記錄等。對研究古代史和探討儒家經典的種種問題,應有不少助益。


 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一)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九十五年度新增主題計畫簡介儒家經典之形成林慶彰 文哲所研究員蔣秋華 文哲所副研究員欲探討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不能僅關注各朝各代歷史的演變而已,也應關注學術發展所形塑的文化內涵。要研究這些問題,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重新探討經典本身的種種問題。晚近學界有關上古時期的研究,無論是史學、哲學,或是文學、經學等方面,都有日益消退的趨勢,中央研究院的情形也是如此。這種現象對於以研究上古史起家的學術機構而言,是值得憂心、反省的。同時由於近代考古學的發達,地下文物大量的出土,對於古代學術的影響極大,許多的傳統說法都面臨了需要重新檢討的局面。為了因應上述的現象,提振上古時期的學術研究,實乃刻不容緩、責無旁貸之事。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學術文化。要探索學術的發展演變及由其所形塑的中國文化內涵,非從經典入手不可,此所以有本計畫的主要原因。欲探討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不能僅關注各朝各代歷史的演變而已,也應關注學術發展所形塑的文化內涵。要研究這些問題,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重新探討經典本身的種種問題,而儒家經典自董仲舒倡議獨尊以後,受到帝王的強力支持,成為主流的學術,影響後世既深且遠。因此,儒家經典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如何凝聚在一起,並廣為流傳?而早期的傳授者又是如何詮解的?這些問題雖然都有不少學者曾經探究過,但因資料不夠完備,其中仍舊存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問題,亟待更深入地考索。本計畫將儒家經典本身的問題,分成經典的形成與流傳、經典的闡釋兩大領域來研究。在經典形成與流傳方面,由於地下文獻陸續出現,對某些儒家經典的形成與流傳,有必要作一些修正,才能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因此,在各經中,我們選擇《周易》、《詩經》《禮記》作深一層的探討。至於出土文獻與原來已有的經典間的關係,也設定數個課題,作進一步的探討,如漢代今古文經學、博士家法與章句之學。在經典詮釋方儒家經典之形成面,特別關注經書與聖人集團、先秦的常用詞、讖緯與經書、鄭玄對經典的詮釋。總計有十個子計畫。希望藉由這些子計畫的探究,對「儒家經典之形成」此一課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前代有關經典形成與流傳的問題,根據書本文獻,已有相當深入的探討,但是,近數十年地下文獻陸續出土,有不少可補充或修正前人說法的地方,所以必須重新探討。至於經典的詮釋,前人比較重視訓詁,近年來傳入西方詮釋學方法,與傳統方法相結合,拓展了新的視角,要作更深入的詮釋,並非難事。由於上述幾種可能的發展,我們邀請國內十位經典研究專家,擬定了下列十個子題: 林慶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經書與聖人集團」:本計畫擬探究以下幾個問題:(1)聖人集團如何形成?(2)古代史料與聖人集傳的關係?(3)史料變成經書後,如何發揮它的權威?(4)經書的權威如何被消解?經書流傳過程中,有多少這類的例子? 鄭吉雄(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周易》經傳與哲理的形成」:本計畫的任務,要從「出土《易》文獻」、「《易經》的義理成分」、「《易》經傳關係」、「象數《易》與義理《易》的歧異」、「《易》理與先秦儒道思想的交涉」等五個課題切入採討,試圖解決「《周易》經傳與哲理的形成」的問題。 楊晉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先秦兩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研究」:本計畫旨在透過文本空間與地理空間等相關資訊的蒐集、歸納、分析,以探討《詩經》在先秦兩漢的傳播實況與擴散情形,進而瞭解《詩經》本身與《毛傳》被接受而成為經典的經過。 林素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儒家經典『以禮為治』思想之形成與流傳─以二戴《禮記》、《郭店簡》與《上博簡》為討論中心」:本計畫首先整理簡文與今本高度重合之〈緇衣〉與〈民之父母〉、〈孔子閒居〉,更及於此同類主題之篇章,從「為政與德禮」之主軸,結合先秦重要儒家典籍,探索《禮記》這類篇章的形成與流傳情形。其次整理簡文與傳世文獻討論心志性情之相關篇章,從中探討人之心志性情的本質問題,進而詳探人類受教之可能,且從此兩類資料以探索《禮記》這類篇章的形成與流傳情形。再其次則整理簡文與傳世文獻討論禮樂教化之相關篇章,從中探討儒家以整套禮樂教化思想規畫理想治國之道的整體構想,藉此以探索《禮記》這類篇章的形成與流傳情形,且證成儒者致力「以禮治世」之情懷。 林素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出土文物與儒家經典研究」:本計畫以「由郭店、上博兩種《緇衣》論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由簡帛兩種《五行》論早期儒家經典與傳注的形成」、「由上博楚簡《從政》與《昔者君老》論先秦儒家經典的詮釋」為題,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相互對比,以有效探討戰國中期以後儒學流傳及其經典、傳注的演變與發展。 蔣秋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出土文獻重探漢代今古文經學」:近代考古挖掘出許多先秦兩漢的簡帛經書,具體呈顯了早期典籍流傳的面貌,對於經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可貴的材料。由於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較少運用此一方面的相關資料,所以本計畫擬就傳統典籍的記載,結合出土文獻,再探漢代今古文經學,希望可以突破已有的看法。 魏培泉(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先秦的常用詞與經典詮釋」:本計畫從高頻詞選出一些常用詞,根據語義關係分為六組。再根據語言學的方法來分析這些詞,然後再將它和諸子的思想連繫起來。透過這個計畫,將可使經典詮釋的方法更為豐富,也能夠將諸子的思想及語言更真實的呈現出來。 蔡長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博士家法與章句之學」:歷來雖不乏對博士制度、漢儒的師法家法以及章句之學的批判,然而罕見學者指出它對形塑漢代學術文化面貌的貢獻,至於將三者視為一完整體系,做全面的考查,以明其在兩漢社會儒學化的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則為本計畫所欲執行的系統研究。 車行健(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鄭玄的經典詮釋」:本計畫旨在藉由對鄭玄的經書詮釋成果之檢討與分析,進而抉發隱藏在其經注當中的經學思想。擬對其經注做一較全面的分析考察,並借助當代西方解釋學中對本意 (meaning)與衍義(significance)的區分,將其經注中屬於闡釋經書本意的註釋文句剔除,選取明顯屬於鄭玄個人義理思想創獲的註釋段落,並將其整理綜合,以呈顯其思想面貌。 黃復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儒家經典與讖緯」:本計畫以儒家經典與讖緯為主題,落實在「東漢定型圖讖」中,先秦兩漢的其餘讖籙、符命等內容,則不在探討的範圍中。第一年以歷史發展為主,由相關的文獻中,蒐檢讖緯與經典詮釋相關的資料,並考論文獻的確切或可能年代,作「讖緯與經典關係年表」。第二年起,依據「東漢定型圖讖」與「年表」,探討圖讖與經典的互動關係。第三年以《尚書》、《周易》為主並兼及其餘各經,探討《尚書大傳》、《京房易傳》、《白虎通》等詮解及引用圖讖的具體內容。在三年計畫執行完畢之後,將參與計畫者所撰寫的論文,依相關性質,分別編成三、四種論文集,以呈現集體的研究成果。此計畫一旦完成,將能對「儒家經典之形成」的課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進而作為重估古代文明形成的理論基礎。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莫名其妙成为了16年标注的第一本“读过”……选读,座谈纪录的部分还蛮有意思的~
  •       九十五年度新增主題計畫簡介
      
      儒家經典之形成
      
      林慶彰 文哲所研究員
      蔣秋華 文哲所副研究員
      
      欲探討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不能僅關注各朝各代歷史的演變而已,也應關注學術發展所形塑的文化內涵。要研究這些問題,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重新探討經典本身的種種問題。
      
      晚近學界有關上古時期的研究,無論是史學、哲學,或是文學、經學等方面,都有日益消退的趨勢,中央研究院的情形也是如此。這種現象對於以研究上古史起家的學術機構而言,是值得憂心、反省的。同時由於近代考古學的發達,地下文物大量的出土,對於古代學術的影響極大,許多的傳統說法都面臨了需要重新檢討的局面。為了因應上述的現象,提振上古時期的學術研究,實乃刻不容緩、責無旁貸之事。
      
      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學術文化。要探索學術的發展演變及由其所形塑的中國文化內涵,非從經典入手不可,此所以有本計畫的主要原因。欲探討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不能僅關注各朝各代歷史的演變而已,也應關注學術發展所形塑的文化內涵。要研究這些問題,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重新探討經典本身的種種問題,而儒家經典自董仲舒倡議獨尊以後,受到帝王的強力支持,成為主流的學術,影響後世既深且遠。因此,儒家經典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又如何凝聚在一起,並廣為流傳?而早期的傳授者又是如何詮解的?這些問題雖然都有不少學者曾經探究過,但因資料不夠完備,其中仍舊存有許多令人疑惑的問題,亟待更深入地考索。
      
      本計畫將儒家經典本身的問題,分成經典的形成與流傳、經典的闡釋兩大領域來研究。在經典形成與流傳方面,由於地下文獻陸續出現,對某些儒家經典的形成與流傳,有必要作一些修正,才能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因此,在各經中,我們選擇《周易》、《詩經》《禮記》作深一層的探討。至於出土文獻與原來已有的經典間的關係,也設定數個課題,作進一步的探討,如漢代今古文經學、博士家法與章句之學。在經典詮釋方儒家經典之形成面,特別關注經書與聖人集團、先秦的常用詞、讖緯與經書、鄭玄對經典的詮釋。總計有十個子計畫。希望藉由這些子計畫的探究,對「儒家經典之形成」此一課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前代有關經典形成與流傳的問題,根據書本文獻,已有相當深入的探討,但是,近數十年地下文獻陸續出土,有不少可補充或修正前人說法的地方,所以必須重新探討。至於經典的詮釋,前人比較重視訓詁,近年來傳入西方詮釋學方法,與傳統方法相結合,拓展了新的視角,要作更深入的詮釋,並非難事。由於上述幾種可能的發展,我們邀請國內十位經典研究專家,擬定了下列十個子題:
      
      林慶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經書與聖人集團」:本計畫擬探究以下幾個問題:(1)聖人集團如何形成?(2)古代史料與聖人集傳的關係?(3)史料變成經書後,如何發揮它的權威?(4)經書的權威如何被消解?經書流傳過程中,有多少這類的例子?
      
      鄭吉雄(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周易》經傳與哲理的形成」:本計畫的任務,要從「出土《易》文獻」、「《易經》的義理成分」、「《易》經傳關係」、「象數《易》與義理《易》的歧異」、「《易》理與先秦儒道思想的交涉」等五個課題切入採討,試圖解決「《周易》經傳與哲理的形成」的問題。
      
      楊晉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先秦兩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研究」:本計畫旨在透過文本空間與地理空間等相關資訊的蒐集、歸納、分析,以探討《詩經》在先秦兩漢的傳播實況與擴散情形,進而瞭解《詩經》本身與《毛傳》被接受而成為經典的經過。
      
      林素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儒家經典『以禮為治』思想之形成與流傳─以二戴《禮記》、《郭店簡》與《上博簡》為討論中心」:本計畫首先整理簡文與今本高度重合之〈緇衣〉與〈民之父母〉、〈孔子閒居〉,更及於此同類主題之篇章,從「為政與德禮」之主軸,結合先秦重要儒家典籍,探索《禮記》這類篇章的形成與流傳情形。其次整理簡文與傳世文獻討論心志性情之相關篇章,從中探討人之心志性情的本質問題,進而詳探人類受教之可能,且從此兩類資料以探索《禮記》這類篇章的形成與流傳情形。再其次則整理簡文與傳世文獻討論禮樂教化之相關篇章,從中探討儒家以整套禮樂教化思想規畫理想治國之道的整體構想,藉此以探索《禮記》這類篇章的形成與流傳情形,且證成儒者致力「以禮治世」之情懷。
      
      林素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出土文物與儒家經典研究」:本計畫以「由郭店、上博兩種《緇衣》論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由簡帛兩種《五行》論早期儒家經典與傳注的形成」、「由上博楚簡《從政》與《昔者君老》論先秦儒家經典的詮釋」為題,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相互對比,以有效探討戰國中期以後儒學流傳及其經典、傳注的演變與發展。
      
      蔣秋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從出土文獻重探漢代今古文經學」:近代考古挖掘出許多先秦兩漢的簡帛經書,具體呈顯了早期典籍流傳的面貌,對於經學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可貴的材料。由於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較少運用此一方面的相關資料,所以本計畫擬就傳統典籍的記載,結合出土文獻,再探漢代今古文經學,希望可以突破已有的看法。
      
      魏培泉(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
      「先秦的常用詞與經典詮釋」:本計畫從高頻詞選出一些常用詞,根據語義關係分為六組。再根據語言學的方法來分析這些詞,然後再將它和諸子的思想連繫起來。透過這個計畫,將可使經典詮釋的方法更為豐富,也能夠將諸子的思想及語言更真實的呈現出來。
      
      蔡長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博士家法與章句之學」:歷來雖不乏對博士制度、漢儒的師法家法以及章句之學的批判,然而罕見學者指出它對形塑漢代學術文化面貌的貢獻,至於將三者視為一完整體系,做全面的考查,以明其在兩漢社會儒學化的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則為本計畫所欲執行的系統研究。
      
      車行健(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鄭玄的經典詮釋」:本計畫旨在藉由對鄭玄的經書詮釋成果之檢討與分析,進而抉發隱藏在其經注當中的經學思想。擬對其經注做一較全面的分析考察,並借助當代西方解釋學中對本意 (meaning)與衍義(significance)的區分,將其經注中屬於闡釋經書本意的註釋文句剔除,選取明顯屬於鄭玄個人義理思想創獲的註釋段落,並將其整理綜合,以呈顯其思想面貌。
      
      黃復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教授)
      「儒家經典與讖緯」:本計畫以儒家經典與讖緯為主題,落實在「東漢定型圖讖」中,先秦兩漢的其餘讖籙、符命等內容,則不在探討的範圍中。第一年以歷史發展為主,由相關的文獻中,蒐檢讖緯與經典詮釋相關的資料,並考論文獻的確切或可能年代,作「讖緯與經典關係年表」。第二年起,依據「東漢定型圖讖」與「年表」,探討圖讖與經典的互動關係。第三年以《尚書》、《周易》為主並兼及其餘各經,探討《尚書大傳》、《京房易傳》、《白虎通》等詮解及引用圖讖的具體內容。
      
      
      在三年計畫執行完畢之後,將參與計畫者所撰寫的論文,依相關性質,分別編成三、四種論文集,以呈現集體的研究成果。
      
      此計畫一旦完成,將能對「儒家經典之形成」的課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進而作為重估古代文明形成的理論基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