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季刊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
ISBN:9787806814673
作者:周立民
页数:302页

作者简介

《文学季刊》是郑振铎、靳以和巴金等人在上世纪在十年代于北京和上海两地文学界架起的一座桥梁,它超越党派和集团之上,打破学院与文坛的隔阂,以朴素的格调,厚实的作品,宏大的气魄,更健壮更勇猛的精神,推出了京沪两地最优秀作家的杰作,《雷雨》等新文学史上许多篇佳作都是最先通过《文学季刊》与读者见面的。在篇幅和容量上,《文学季刊》还开辟了中国现代大型纯文学期刊的一个新时代。

书籍目录

陈思和 总序
编者  发刊词
巴金  告别的话

小说
老舍 黑白李
冰心 冬儿姑娘
巴金 将军
荒煤 忧郁的歌
杨刚 异伏
沉樱 旧雨

散文随笔
鲁迅 《看图识字》
丰子恺 诗人的平面观
丽尼 黄昏之献
师陀 劳生之舟(两则)
沈从文 废邮存底
巴金 神
何其芳 画梦录
季羡林 兔子
林庚 猫的悲哀
……

诗选
卞之琳 圆宝盒
卞之琳 春城
孙毓棠 回家
臧克家 春在天涯
臧克家 盘
废名 掐花
……

书报副刊
朱自清 《子夜》(茅盾作)
李长之 《离婚》(老舍作)
王涉明 《新生》(老舍作)
李健吾 《边城》与《八骏图》(沈从文作)
季羡林 《夜会》(丁玲作)

论文
郑振铎 大众文学与为大众的文学
胡风 张天翼论
梁宗岱 象征主义
朱光潜 刚性美与柔性美

《文学季刊》总目录

周立民 编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后记关于《文学季刊》一    1934年1月《文学季刊》一出世便显示出非同寻党的气魄。素洁的封面上端印着“文学季刊”四个醒目的大字,正中则是四十五名“本期执笔人”的名单,其中有郑振铎、黎锦熙、老舍、余一(巴金)、吴组缃、李健吾、冰心、林庚、唐俟(鲁迅)、丽尼等等。翻开扉页,“本刊编辑人”所列是冰心,朱自清、沉樱、吴晗、李长之、靳以、郑振铎等人的名字,还有卞之琳等多达一百零八人的“特约撰稿人”名单,虽不乏拉这些人以壮声势的意图;但其几乎囊括整个文坛几代作家的雄心却可见一斑。编者在《发刊词》中,更是雄心勃勃地宣称:《文学季刊》要承继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并将它不断推进下去。他们要“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着”并确定了如下的努力方向:    (一)继续十五年来未竟全功的对于传统文学与非人文学的攻击与摧毁的工作;    (二)尽力于新文学的作风与技术上的改进与发展。    (三)试要阐明我们文学的前途将是怎样的进展和向什么方向而进展。    因此,我们的工作将这样的分配着:    一旧文学的重新估价与整理;    二文艺创作的努力;    三文艺批评的理论的介绍与建立;    四世界文学的研究、介绍与批评;    五国内文坛文艺书报的批评与介绍。    怎么吆喝是一回事,实在的货色又是另一回事。《文学季刊》的气魄不仅表现在编者的雄心上,还实实在在地体现于杂志编辑上那种能放开手脚的大气。它第一期正文的页码367页,第2期足452页,以后各期也都在300页开外,每期发稿的字数四五十万字,是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纯文学期刊,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绝无仅有的。1934年在中国号称“杂志年”,当年定期出版的杂;志约三百多种,百分之八十是文艺或个文芝性质的“软性读物”,用茅盾的话说,它们几乎全是幽默与小品的“合股公司”(《所谓“杂志年”》)。《文学季刊》却是以纯正的严肃的创作为主打,勺这种流行的气氛截然不同,显示—厂编者切实从事文化建设的决心,,它的栏目设置也很简单,基本亡对应了《发刊词》中的规划,以第一期为例,打头的是“论文”栏,一下子就发表了12篇论文(不包括被检查删除的  —篇)。这些论文有对当下文坛关注的话题讨论,如郑振铎的《大众文学与为大众的文学》,并非像一些文章只是发表——点见解,而是观点材料俱备,注重学理探究。还有对传统文学的重估和整理,如黎锦熙的《近代国语文学之训诂研究示例》、吴晗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郭昌鹤的《佳人才子小说研究》。同时,也有相当的篇幅关注世界文艺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第一期就刊有李健吾论《包法利夫人》等文章。接下来是“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不惜篇幅,倾力推出。第一期发表的老舍《黑白李》、巴金的《将军》、冰心的《冬儿姑娘》、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都是新文学史上的名篇。“诗选”——栏则常常是卞之琳、林庚等青年诗人的天下,“散文随笔”一栏则相对较少,一反那些软性读物这类东西包打天下的局面,而且长篇散文或一组散文推出的多,何其芳的《画梦录》、丽尼的散文都是集束式出现,小品不小,散文不散,与刊物的整体风格非常匹配。其他如“书报副刊”“翻译小说”等栏目,也各有其特点。这种栏目格局,特别是论文栏目对中外文学介绍,几乎是这个刊物编者之一郑振铎当年主编的《小说月报》翻版,不过气魄似乎更大了。刊物在发展中,栏目格局也有不断地调整,比如论文的分量相应减少创作相对增加。论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相对减少,倒是增加了不少翻译外国作家或学者的文章。刊物以作品吸引人,《文学季刊》紧紧地抓住 这一条,远离那些哗众取宠和取媚市场的做法,而是以自己的风格气度来影响读者,改变市场冲击下当时许多刊物那种小摆设、小零食的地位。    ……

章节摘录

书摘    “是呵,谢谢您,我喜,您也喜,大家同喜!太太,你比在北海养病,我陪着您的时候,气色好多了,脸上也显着丰满!日子过得多么快,一转眼又是一年了。提起我们的冬儿,可是有了主儿了,我们的姑爷,在清华园当茶役,这年下就要娶。姑爷岁数也不大,家里也没有什么人。可是您说的‘大軎’,我也不为自己享福,看着她有了归着,心里就踏实了,也不枉我吃了十五年的苦。    “说起来真像故事上的话,您知道那年庆王爷出殡,……那是哪一年?……我们冬儿她爷爷,在海淀大街上看热闹,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就丢了,那天我们两个人倒是拌过嘴,我还当是他赌气进城去了呢,也没找他。过了一天,两天,三天,还不来,我才慌了,满处价间,满处价打听,也没个影儿。也求过神,问过卜,后来一个算命的,算出说他是往西南方去了,有个女人绊住他,也许过了年会回来的。我稍微放点心,我想,他又不是小孩子,又是本地人,那能说丢就丢了呢,没想到……如今已是十五年了!    “那时候我们的冬儿才四岁。她是‘立冬,那天生的,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她爸爸本来在内务府当差,什么难事都能做,糊个棚呀,干点什么的,也都有碗饭吃。自从前清一没有了,我们就没了落儿了。我们十九年的夫妻,没红过脸,到了那时实在穷了,才有时急得彼此抱怨几句,谁知道这就把他逼走了呢?    我摇摇头。他稚气地说:    “他们没告诉你么?”    我又摇摇头。他的问题简直使我发窘了,我就不等他再开口,先拿些问题问他了。我问他是哪儿人,多大年纪,家在哪里。他告诉我;他是河南人,只十八岁,在北平长大的——确实,他一口北平话说得好听极了。我这笨虫!我忽然冒失地问他是为什么到这监狱里来了。    他忧郁地摆摆头,然后对我说:    “我一个朋友——和我在一起住的——说是有什么‘嫌疑’。”    “这就够受了厂我心里想,但没有说出来。    “他们说,我很快地就会放出去的厂    我笑点点头。但我正在想:是不是他们也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渐渐地谈得合式了。他来S市还不过是两个月;他是从很过得去的大家庭里跑出来的,因为家庭太“死”了;他想呼吸点新鲜空气,打听到他的一个友谊很好的同学在S市,于是就偷跑了出来。他们很穷,住在一起常常闹饥荒;但他不愿意回去。他说:    “我不写信回去;一写倌回去,家里就会赶来了。——不过,从监狱里出去,真只有回家啦!”    他也很喜欢一点文学,于是我们谈得更融洽了。他已经没有忧郁了,眼睛愉快地闪着光;他很能谈话,在他谈话的时候,我很喜欢看那两片薄唇的开翕,它们是那么活泼的样子。    “俄国的作家,你最喜欢哪一个?”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地问我。    “高尔基。我也喜欢柴霍甫……还有都介涅夫。”    “你也喜欢,都介涅夫?他的作品你看得多么?”    “看得还不多。你呢,你最喜欢那一个呢?”    “我最喜欢都介涅夫。”他的声调变得有点羞涩。“我很爱他的作品。”他沉默了一会,忽然笑闻道:    “你恋爱过没有?”    浓雾又围合了上来,笼罩了我们的树木和房顶。小河是平静的,正好像沉睡了一样。    今夜呀,我被扔在忘却之中了。    心如止水,没有风浪,看不见微些波澜。生活,失去了它的过去。    朦胧的呀,一切!    月亮透不过她的光芒,惨淡地悬挂在空中了。没有眼泪,她是不能哭泣的。    要说是无名的悲哀如同不安静的小虫在心头攒动么?    要说是夜之寂使得我彷徨而无所栖止么?    然而,我已忘却了呀!    危坐在小河的身旁,低头寻思,希望回忆之帐幔揭开了来;然而,除了怅惘我没有别的感觉。    流水并没有声响哩。    浓雾也不消沉呀。    或许,这也是沉醉么?    路旁没有行人的来往,没有那脚步的声音,会震不醒这不自知的昏迷之梦的呀。    任夜幕愈降愈重,压在我的头上。  我还欲有怨言么,你以为?  永远呀,沉在不见底的深渊。    哦,你叹息了,觉得有点伤感了不是?把这块石上的落叶拂拂,我们坐下来吧。这些天走得好累,今晚又是找不着宿处的了,要有月光,我们还可以再走一程,说不定在前面还能够找到一个住宿的地方;要是没有月光,要是还下一点小雨——好,你开始讲你的故事吧。    别,你先讲我猜猜你要讲的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什么人:一位老人吧,我想:他一定有着雪一般白的长长的胡须,一副老光镜子,和一个大大的烟斗:海泡石的也好,绿玉的也好,红斑石的也好,一位老人和他的烟斗,这两样反正足离不丌的东西。怎么,不是吗?你说你要讲的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一位老人吗?我听到过多少故事,差不多都是有着一位老人的:Santa Claus:Dust Man;或是我们的古老的国家里一位落第的举子,他有着满腹感慨和…—屋虫蚀的木版书:或足一位算命先生,坐在街头巷尾的破摊上。根据着一本“麻衣神相法”什么的,判断着人们的命运。想想呵,假若我们哪一天也老了,也让人把我们当作一个小小的故事的主人翁:“从前有两位老人……”好,你说不是一位老人,那让我再猜一回看:你要讲的许是一个巫婆吧;我幼时看见过一个巫婆,用一条红布巾顶在头上,遮住了一脸阴险的皱纹,坐在一尊神像面前,那神像不是观音,不是释迦,也不是耶稣,那是一位不知名的魔神;那巫婆坐在一尊魔神底前,焚起一炷香,像梦呓一般地,预说着一些乡村男女的生死……什么,又不是?我也没有法子再猜了;可是在这怪寂寞的黄昏天,这阴冷的风,这寒蛩的唧唧里,你要讲的总不会是一位古国的英雄,或是什么妖艳的妃子吧。    那么,别有一条大路,是展开在我们的面前。改良主义的“为大众的文学”运动既然行不通,便不得不另外找。在今日托尔斯泰式的农村的启蒙运动正为一般人所注意,像定县的平民教育促进会便是费了很大的力量在“为大众文学”的创作之上的。他们明白旧形式的不可采用,所以他们便采用了新形式。他们的刊物,都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大众之间的;诗歌,小说,故事,戏曲,图画,讲演等等都是大众所不曾熟悉的文体。(间亦采用鼓词,但只有寥寥数本。)这些新文体如炸弹,如巨石似的投入大众之间,立刻便被引起充分的注意。这是一种新的刺激,也许有大多数的读者,感到不合适,感到不惯,感到惶惑与拒绝,也许读者们还不能,越出平民教育学院所指导的大众以外,但至少是给他们一种新的刺激,一种新的波动;反倒要比改良主义之无声无臭地投入大众之间,不久便自己消灭了结果来得好些。    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为大众的文学”的创作,出版的已有三百余本因为是在试验中所以外间不大有人知道。他们在封皮,装订等等的式样上,和旧式刊物都是完全不同的。在“九一八”的国难之后,他们也出版了一套《国难教育义刊》,从第二○一号到第二二四号,共二十四册,这一套丛刊是:  二○一、《国难教育歌》(诗歌)  二○二、《中日关系》  二○三、《东三省热河与全中国的关系》(讲演词)  二○四、《东三省》  二○五、《热河》  二○六、《九一八以后》  二○七、《国难鼓词》(鼓词)  二○八、《国难总账》  二○九、《团结救国》  二一○、《伟大的中华》  ……

图书封面


 文学季刊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