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书评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9-05-01
ISBN:9787108002273
作者:蔡志忠
页数:114页

慧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正常健康地运行,必须要有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和多样化。为了让“正法久住”,为了做到“心灵的环保”,我们首先要把一些常识性的理念给端正,先学会走,再去学跑,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百善孝为先,同样佛法也讲究报恩,所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里的四重恩就是“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要先报父母恩。有了这种意念,就会有和睦的家庭,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学佛者最忌讳只学不修,只知深入经藏,但不能施、戒、忍、进、禅等,其实学就是修,修就是学,譬如目足并进,不可缺一。大悲心为因,方便为究竟啊!

国际著名灵性大师锡 玛塔吉谈禅宗修练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起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須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好书

年幼时,机缘巧合会此书。多年后重读,豁然开朗。再读,却又不甚其解。抚平心境时爱读此书。

吾本来东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本书记录了惠能和尚的生平事迹和语录,是中国人的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更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惠能主张人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只要自我体认自性就能够达到解脱。惠能一生颇为传奇,生于獦狫(不教化)岭南,被五祖传道时竟未出家。在寺中修行时日不多,竟然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悟性。得法后传法几十年,竟不识一字。释迦袈裟传几千年,而至六祖不在续传,始将禅宗发扬广大。

《六祖坛经》非常值得看的书

此书是禅宗宗师的讲座,非常的好!看完后,我看明白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如果你在迷茫中,我强烈推荐给你看!

从六组传法偈看密宗的流行

现代人说起佛法,总爱提到六祖传法偈。可能因为这次传法本身非常精彩,过程跌宕起伏,情节也相当有戏剧性,同时它作为最有名的一则公案,也是禅宗历史上的转折点。那么,两首偈子背后有何更深远的意义呢?让我们先从禅宗的发源说起:          据《五灯会元》卷一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从此为印度禅宗初祖(这个故事基本上是后人捏造的),随后辗转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达摩认为中国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自此达摩成为中土禅宗初祖。经历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四祖解脱,随后便有了五祖弘忍命弟子作偈以传法之事。他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慧能所作的偈子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依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坛经):          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偈子作完后,五祖借簸米时对慧能暗示“三更则至”(西游记里孙悟空头中三下戒尺后,三更时分去菩提屋里学法便源出与此),慧能在晚上得到五祖弘忍所传的袈裟后,从此为禅宗六祖,而为躲避同门的追赶,当夜就跑路去了岭南。          以上就是传法的全过程,而对这两首偈子,一直以来普遍推崇慧能之作,称之为绝妙好词。原因我认为慧能偈有反驳之意,本身便占了便宜,五祖传衣钵给慧能,也表达了到对慧能偈的认可,而国人对“空”“无”的推崇,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这也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希腊哲学里认为有限比无限大,实比空大;而中国哲学里认为无限比有限大,空比实大,原因比较复杂,诺斯洛普在《东方的直觉哲学和西方的科学哲学可以互补的重点》里有精彩的论述,不细说了。          而以我个人来看,这两首偈子并无高下之分,代表的只是佛教发展史上渐悟与顿悟两种路线之争。       印度原始小乘佛教并无顿渐之争,传入我国后,在南北朝时期,才对于如何成佛有了几种争论:有人认为要累世修行,积累公德方能成佛,这基本属于原始小乘佛教思想;有人主张逐渐修行,到达一定阶段后取得飞跃,然后继续修行,即可成佛,象支道林,道安是这样认为的;有人主张只要顿悟,便可当下成佛,持这种观点的有道生。从道生后,顿悟说继续发展壮大,最后便有了神秀“时时勤拂拭”重视修行的北宗禅和慧能“佛性常清净”讲求明心见性的南宗禅之争。          从小乘到大乘,从渐悟到顿悟,反应了宗教发展史的一个普遍规律:即用越来越小的付出换取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换句话说就是这通往天国的入场券总要越来越便宜才好。印度原始小乘重个人修行,公德要累世积攒,而且必须出家方能解脱,格局太狭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矛盾也越来越大,大乘想修行不必出家,口颂佛号,顶礼膜拜就可以,而且公德可以转让,解决了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渐悟讲求学佛,重视修行,这就需要时间,需要精力,这就与物质生产有矛盾,而顿悟用的时间少,讲求明心见性,一念顿悟便可立地成佛。这样,宗教发展与社会,与生产的矛盾就一扫而空了。这也是在中国各佛教宗派里,禅宗寿命最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以这个规律,我们在来看密宗。近几年密宗在内地逐渐流行,密宗格鲁派(黄教)的信徒也越来越多,而许多公司开业,典礼能请到一位仁波切(活佛)也变的时尚起来。我分析原因有几下几点,首先就是信密宗可以吃肉喝酒,非常方便。其实藏密从来就没有开许过可随意饮酒吃肉,从《时轮金刚》到宁玛派(红教)的《大圆满》都一再强调平时不能将肉当成普通食品来享用,而且是非常反对这么做的。藏密正规的要求是与大乘《楞伽经》一样的,反对吃肉。但是以前青康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通封闭,如从外地运蔬菜水果,需时至少两星期,运到时早就烂了。尤其牧区里粮食本来就少,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吃肉,但也只吃三净肉。由于大乘与密宗的戒律都反对吃肉,而小乘是临时性的允许吃三净肉,所以他们只好选择遵守小乘的戒律,并不是藏密有开许。但这种因为藏区特殊地理环境所形成宗教习惯却为广大的内地信徒打开了方便之门,吃肉喝酒也可以心安理得的信佛,何乐而不为呢,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其次就所密宗里独特的修行方式和神秘的仪轨也使信徒的修行变的方便,譬如说藏密重视真言,讲究供养,自初皈灌顶至金刚上师有一定之程序,这些在修行时简化成了口颂真言,用酒水供养菩萨,灌顶祈福时让师父摸顶。开始时我比较迷惑一件事,信徒们念着一长串密宗真言和佛经,都是藏语,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在修行上能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在西藏买到的一本《格鲁派的渊源》中是这么解释的:密宗的真言有一种神秘的音波,只要诚心的念颂,就可以激发自身的潜力,取得独特的效果。这下连佛法传播中语言文字这个大问题都被解决了。          大家如果有机会到拉萨可以感受一下,去三大寺里膜拜时不搞少林寺烧高香、撞钟那套,多换点零钱,看到佛像行礼后撒钱即可,我建议大家零钱尽量都换成一元的,因为拉萨遍地是寺庙,而且寺里面佛像、历代达赖和班禅的灵骨塔实在太多了。而正是藏密的这种世俗性或者说社会性,使得它象禅宗一样也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现在回头在看那两首偈子,大家就会发现五祖弘忍没把衣钵传给学富五车的神秀,而是传给了字都不识一个的樵夫慧能,实在是目光深远。             最后讨论一个问题,陈寅恪从修辞等另一个方面对这两首偈子作了分析,大意即这两首偈子 (一) 用永久坚牢的菩提宝树譬喻幻灭无常的肉身不适当。 (二) 此偈意在身心对举,而偈最后只提到心,对于身则没有了下文,是仅得文意之一半。意义不完备。(《金明馆丛稿二编.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同时从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禅源诸诠集都序和续高僧传中记载来看,天竺古时已有“行如芭蕉叶,除去不得坚实”的说法,在我国魏末时也有“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若见有葱,可有剥削。本来无葱,何所剥也”的问答之句,故此偈也有后人附会杜撰的可能,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值得思考.........   

动心忍性

动心忍性, 佛说的就是这个。梁武帝求神拜佛, 修的是福德, 不是功德。 功德在心而不在外。人分南北, 佛不分南北, 也是这样, 求之于心。

缅怀 圣严法师

——读序有感拒绝换肾的圣严法师是在今年即2009年仙逝的,而我却是因此而得知此君的存在。据说他在台湾的政界非常有影响力,而弟子亦不乏名人。但是,这些与我是无关的,我想了解他的佛教思想。这次突然有机会在这本书上读到了他所写的一篇小序,感觉非常不错。他能用语言讲明那种奇怪的状态,非常有哲学的意味。总想先知道楼上有什么,判断之后才肯上楼去,这是人们的通常的选择。但是,能说明白吗?就像师傅所说的那样,你能说明白芒果的颜色味道形状吗?跟一个失明的人你能说清白色是什么吗?只会越说让他越迷糊。《碧岩录》的例子也恰当。你问,你能教给我什么呢?可我想了想我有什么能说的,猛然间真没什么能说出口的,那你什么也就别想听到了。世间的许多事都是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多难,多美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光用语言无法满足你的期望。总想等别人说,实际就是依赖别人,就是抹煞自己吧。这就是禅的世界,入禅者说不清的世界,另一片崭新的美好的世界。


 六祖坛经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