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城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36468047
作者:詹姆斯·布利什
页数:738页

作者简介

人类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长生不老和反重力技术相继变为现实。依靠这两项技术,一座座城市开始腾空而起,去星海中开疆拓土,创造人类新的历史……
在众多的飞行城市中,艾玛菲领导的纽约城在一次次交易和历险中脱颖而出。这究竟是因为纽约的历史优势,还是市长和城市经理的英明领导,抑或是与地球警察一次次周旋的完胜纪录?而这座伟大的城市又将驶向何方?本书系二十世纪科幻“黄金时代”的杰作之一,以宏大的笔法抒写了未来人类开拓宇宙的大历史。

书籍目录

第一部 他们将拥有星辰
第二部 流浪星海
第三部 地球人,我们回家
第四部 在时空的尽头凯旋

编辑推荐

《超新星纪元(全本珍藏版)》是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系列,全本为珍藏版。

内容概要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评论家。詹姆斯·布利什很早就接触并喜欢上了科幻小说,九岁时写了第一篇科幻故事,中学时加入著名科幻迷社团“月球居民”(艾萨克·阿西莫夫也是该社团成员之一)。布利什曾加入美国陆军并担任医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很快成为一名职业科幻作家。1958年,布利什的长篇小说《事关良心》获得雨果奖(该作于2004年再获雨果回顾奖);其最著名的“飞城”系列,被美国科幻作家协会评选为1965年前的最佳小说之一。2002年,詹姆斯·布利什被列入“科幻奇幻名人堂”。
作为科幻“黄金时代”的象征之一,詹姆斯·布利什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科技人文精神。翻开他的小说,我们将重温“黄金时代”的激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慈欣作为中国当代原创科幻小说的标杆,置于世界科幻名家之林也应无愧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江晓原一部以上帝目光写就的未来史,宏伟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绝。  ——著名科幻作家 王晋康刘慈欣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自由、大胆,令人遐想无限。  ——《科幻世界》主编  姚海军

章节摘录

大量子国家信息大厦远看呈一个巨大的A字形,它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就已基本建成,是数字国土的中心。数字国土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宽带网,是互联网的升级产物,也已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基本建成,这成了大人们留给孩子国家最好的礼物。设想中的孩子国家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比大人时代要简单得多,这就使以数字国土为基础管理国家成为可能,这样,国家信息大厦将成为孩子中央政府办公的地点。总理带着一群孩子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来到信息大厦。当他们走上大门前宽阔的台阶时,守卫大厦的哨兵——脸色苍白,嘴唇因高烧而开裂——向他们敬礼,总理走到一名哨兵面前默默地拍拍他的肩膀,哨兵可以看出总理的身体也一样在虚弱下去。大人们的病情发展得很快,大学习开始后六个月,全世界便开始了交接准备。进门前,总理停下脚步,转身看了一眼大厦前阳光下的广场,孩子们也随着总理停下来看着广场,那里,蒸腾的热浪使空气像水珠一样颤动着。“已经是夏天了。”一个孩子低声说,而在以前的这个时候,北京的春天才刚刚来临。超新星爆发对地球的另一个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冬天消失了。刚刚过去的冬季气温一直保持在十八摄氏度以上,大地的绿色一直没褪,实际上是过了一个长长的春天。对于地球气温升高的原因,科学界有两种理论解释。一种被称为爆发学说,认为是超新星爆发的热量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另一种是脉冲星学说,认为气温上升是由于超新星的残骸脉冲星的能量引起的。比起爆发学说,脉冲星学说提出的机理更为复杂。目前已观察到,脉冲星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天体物理学家们猜测,宇宙中其他的脉冲星周围也存在着这样的磁场,只是因距离太远而从未被观察到。现在,脉冲星只有八光年远,整个太阳系都处于磁场之中。地球上的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导体,在地球的运行中,这个导体切割脉冲星磁场的磁力线,在海洋中产生电流,这时,地球就成了一个宇宙发电机的转子。这种电流从局部看很微弱,完全不会被航行于海面的船只感觉到。但它分布于地球上的整个海洋,总体效应相当可观,正是这种海洋电流产生的热量使全球升温。在以后的两年内,全球气温的急剧升高将导致极地冰川和格陵兰冰原融化,升高的海平面将淹没所有的沿海城市。如果爆发学说正确,气温上升是由于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热量引起的,那么全球气温将很快恢复正常,地球各大冰川将逐渐恢复,海面会缓慢地下降到正常位置,世界将只是经历一场短暂的大洪水。如果脉冲星学说正确,情况则复杂得多:升高的气温将被固定下来,各大陆许多现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将变得炎热而不适于居住,同时,南极将变成气候宜人的大陆。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科学界倾向于脉冲星学说,这使得即将到来的孩子世界更加吉凶未卜。走进宽阔的大厅后.总理对孩子们说:“你们自己去看看中华量子吧,我在这里休息会儿。”他在长沙发上坐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会向你们介绍自己的。”孩子们进入了电梯,电梯开动后他们感到一阵失重,看到指示牌上的数字成了负的,这才知道中华量子的主机房在地下。电梯停止后他们走出去,来到一个窄而高的门厅里,随着一阵低沉的隆隆声响起,蓝色的大钢门慢慢地滑向一侧,孩子们走进了高大宽敞的地下大厅,大厅的四壁发出柔和的蓝光。大厅正中,有一个半球形透明玻璃罩,它的半径有十多米,孩子们站在这个大玻璃半球前,就像看着一个巨大的肥皂泡。钢门在孩子们身后又隆隆地关上,大厅四壁的蓝光渐渐地暗下去,最后完全熄灭了,但黑暗并没有出现,一束强光从地下大厅高高的顶部射下,透过玻璃罩,把圆形的光斑投到玻璃罩中的两个几何体上,一个是竖立着的圆柱体,另一个是平放着的长方体,表面都是银灰色。它们相互间的位置似乎是随意摆放的,仿佛散落在原野上的古代宫殿的残留物。这时,地下大厅其他的部分都隐没于黑影里,只有这两个几何体醒目地凸现在光束之中,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力量感,使人想起欧洲原野上的巨石阵。这时一个男音响起,嗓音十分浑厚悦耳,还带着动听的余音:“你们好!你们看到的是中华量子220的主机。”孩子们四下张望,不知这声音来自何方。“你们可能没有听说过我,我在一个月前刚刚诞生,是中华量子120的升级产品。在那个黄昏,当温暖的电流流遍我的全身时,我成了我,随着几亿行的系统软件从存贮器中读出,变成每秒钟闪动上亿次的电脉冲进入我的内存,我飞快地成熟,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我从婴儿长成了巨人。我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世界,但最令我震惊的还是我自己,自身结构的复杂和庞大令我难以置信,在你们看到的这个圆柱体和长方体中,包含着一个复杂的宇宙。”

图书封面


 飞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飞城》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系列,总共四部。大抵是讲述未来人类,在反重力及不死药的驱动下,以城市为单位征服宇宙的故事。单单从设定而言,不免显得有些浪漫,而缺乏让人信服的论断。不过整个系列基本成文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考虑到历史局限性,以及战后对人性的呼唤,乃至对重塑大工业时代的期盼,锤炼出这样的“太空歌剧”,也是合情合理的。作为一个系列,本作较好地保持了连贯性与独立性。连贯性主要体现在背景层面,而独立性则体现在情节层面。作为时间跨度相当之大的宇宙航行,能保证这两点就相当可贵了。但在人物的描绘方面,则略微缺乏独特性与立体感。各文依次阅读下来,很难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以好奇与投机作为主导思想,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不过这也许也是和成文环境相关。故事本身涉及了非常多的方面,科技、工业、军事、外交、体制等,都有较为粗浅的相关探讨。不计较细节而言想象颇丰,时代的烙印非常明显。最后的感慨:距离该书出版已逾半个世纪,对于宇宙的了解依旧止步不前。幸哉?悲哉?
  •     作者最后的想象力完全没边了,而且居然是上世纪中叶的作品,现在的人看看时间旅行之类的玩意就觉得很nb了,这些跟飞城比就是小儿科。而且书后边的一段书评说st跟它没法比,应该具体的说是st的想象力跟它没法比,建议喜欢太空史诗的朋友看看这部书,看完你就知道真正的太空冒险是什么样的,一艘船太小了,一个城市凑活但还不够,哈哈。但本书是优缺点共存,虽然想象力非常强大,但篇幅小,展现的人物少,对社会、环境、人与人的互动描写很弱。
  •     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点评《飞城》文/韬子@Tower詹姆斯•布利什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盒子》的短篇小说,文中描写了高度发达的科技对美国社会造成的纠结和困扰,在那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那种冰冷而且恐惧令人窒息的冷酷和恐惧。而眼前同样蕴含了丰富技术含量的科幻小说《飞城》出现时,我不得不用一种羡慕的姿态来看待眼前这个如同神迹一样的庞然大物,这座名为纽约的巨大城市,以近乎奇幻的方式满宇宙溜达,显然作者毫不吝啬地用他的幻想来满足了很多人从小就有的飞行梦想。这个“四部曲”一样的小说集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和《盒子》一样的高度发达的科技,只是这种核心的技术由火箭发射转化成了长生不老和反重力技术,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冒着黑烟完全不顾及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也不考虑宇宙游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装城市,一次又一次优雅地在宇宙中拉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朝另一个目的地飞去。SFW出版的《飞城》广告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做了,封面上套用的亚特兰提斯的画让我第一眼觉得这套书开始在走蒸汽朋克的范。而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无疑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尽管坊间认为这部书更多的时候是一部类似《迈尔斯传奇》、《海伯利安》的太空歌剧,但是那一座座毫无交通法规常识的飞行城市,在天空中肆意地横冲直闯,的确冲得人心比较激动。但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小说在太空歌剧典型的诗史化创建上讲,无疑是独树一帜的。而从蒸汽朋克角度上讲,这个落后和先进并存的飞行城市,无疑满足任何一条关于伟大蒸汽朋克小说的要求。同《天空之城》(Laputa:Castle in the Sky),《蒸汽城市》(Steam City)等作品一样,《飞城》同样在文章中充满了怀旧和虚构。那种技术上的设想和革新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典范,富含了浓重的工业革命的味道。而飞城本身就是大型机械,只是动力由反重力装置取代了蒸汽机。而四部小说中穿插的阴谋、情感和喧嚣,和文中的落后、先进、文明和野蛮之间冲突相互交杂,杂陈出现,如同拼贴的万花筒壁画,让人读后仍然回味。作品本身没有太多对技术细节的追求,和《重力使命》、《火星三部曲》以及《环形世界》而言,詹姆斯.布利什并不打算在技术上过多的纠缠,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类似西部拓荒史一样的英雄故事。技术放在其次,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成了主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文中的市长和城市经理,看到了和布鲁斯.威利斯一样生猛的华丽资深老男人艾玛菲,也看到了情感纠结的儿女情长,也看到了生死攸关的阴谋背叛,更看到了人类未来无数多个发展可能性中最具金属质感的一个。我向来对这种走金属控风格的小说的比较钟情,也就无怪乎自己一直是赛伯朋克的铁杆拥簇。因为在这种比较自由自在的空间下,你可以不用那么装腔作势地扭扭捏捏,你可以不用那么高调地扯得天南地北。你需要的只是任意想象。而这种浑身都透露出一股子金属质感的小说,更是喜欢。《飞城》的金属厚重感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巨大城市中的故事,一个关于一座钢筋混泥土的历史和传奇。我从小就很喜欢幻想如果有一天城市真的会飞会是什么样子。所以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幅科幻图画,我才发现,哦,原来脑海中想象的那座城市,通过视觉呈现在眼前会是这个样子——那是一座建立在平地上的小城镇,悬浮在空中,各种颜色混杂的乖巧小房子,掩隐在浓重的植被深处,藤蔓肆意妄为地生长着,随着地面的边缘一直向下,顺着城镇的边界,视线向下,是嶙峋裸露的岩石母质层,干硬的岩石上承载着这么一座城镇,这种混搭的风格的确是呈现出一种一样的美感来。《飞城》无疑就呈现出这样的气质来,只不过画中的城镇在这部小说中显得更加庞大,纽约在詹姆斯.布利什的想象中飞翔在空中的样子完全就是一个旺盛想象力的写照,尤其是最后,破旧衰老的纽约城再次腾空而起时,那场景完全和《E.T》中月球背景下点手指的场景有的一拼,而那种有点迟暮英雄的场面,就像当年的上海滩,渐渐拉远的镜头中,只看到小马哥黑风衣、白围巾的背影,而过去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宇宙星辰的洪流中辽。这是一部60年代的小说,一部属于真正意义上美国“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在时隔4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旧会发现詹姆斯的匠心独具和超人卓绝的想象力。在那个刚刚开始迈入核能的时代,他依旧以一种传统的角度来解读了一座城市。当然,我还是坚信詹姆斯.布利什肯定在写作时没有卡尔维诺那么小资,那么文青,自然文章中也就无法承载类似《看不见的城市》中那么多的哲学意味和文艺气质来。我突然觉得,同样是描写城市,同样是描述想象中的城市,把詹姆斯.布利什和卡尔维诺进行一个对比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飞城》显然阳刚气十足,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显得有点柔媚。显然地,詹姆斯是一个和迈克尔.贝尔一样德行的人,他所写的四部《飞城》系列,无疑是在走典型的商业化道路,他写的就是类似《变形金刚》一样的大片,顾及的就是各大院线的票房;而《看不见的城市》就是那座典型达到文艺片,一水的给戛纳、威尼斯电影节拍的,冲得奖去,只是晦涩的程度还不及那种完全看不懂的地步。《飞城》中所要表现的是英雄主义,典型的美国梦的精神。I have a dream,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座飞行城市飞翔、降落、再飞翔。和60-70年代的美国科幻小说相比,这部小说同样采用了冒险故事加英雄人物的套路,这种熟悉的模式在很多作品中都有看到,最接近的无疑是哈里.哈里森的《不锈钢老鼠的宇宙冒险》系列。而文章的冒险浪漫主义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微光之城》和《阴魂都市》两部电影上来。当这样一座完全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城市,仅仅依靠所谓的反重力装置来达到这个宏伟的目的似乎是忽悠人,但是当你的暮光注视在这座巨大的城市时,和它一起经历种种宇宙冒险时,你会发现你早就忘记了科幻的硬伤,而更关注的是这些具有生命力的金属巨人来。读者在这一瞬间退化成小孩,明知道那是假的,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真是无比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一致潜藏的念头,哆啦A梦和擎天柱是肯定存在的一样的。文章中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些城市构成的如同生物学种群、群落的宇宙生态景观。不仅纽约城,所有的飞行城市组合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的群落,由此构建成庞大的宇宙飞行城市生态系统,它们的漂泊、定居、再度出发其实都只是这个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我们可以相信,在詹姆斯.布利什未展开和为关注的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还有很多飞行城市同样在经历着和纽约城一样的宇宙冒险,经历着同样的优胜劣汰的宇宙选择,经历着属于它们自己专属的精彩。其实背景已经打开了,整个伟大的太空歌剧才刚刚开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部壮阔的人类太空诗史中的冰山一角,詹姆斯.布利什只是讲这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从茫茫的城市群体中挖掘出来,摊开在阳光下,把它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呈现在你面前,于是你的心和思想也跟着这些流浪城市飞了起来。这种浑身散发着铁铮铮的金属气息的作品向来是受到华丽正太或者资深老男人喜欢的,同样的,我也不能例外,这部小说无疑是值得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安静地大书特写一番的。我向来喜欢大的东西,喜欢具有金属质感,例如那些飞行器模型。而这部《飞城》满足我关于童年梦想的任意一个要求——它够大够厚实够沉重够金属感,而且呼啦啦地飞在天上,够拽够气势。这篇书评中,我不打算继续再详细地通过句段分析来证明这本书有多么优秀,也不想用学院派的专业理论来拔高这部小说的高度。我只想简单地陈述一个道理:因为这部小说是讲飞行城市的,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小朋友的华丽梦想,更是用一种幻想的方式来构建人类关于未来的梦想和希望。尽管这部小说和赛伯朋克、蒸汽朋克的作品相似,具有某种昏暗的调子,但是我们依旧在那些依旧谣言的星辰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如果说最后纽约城再度起飞仅仅是个结尾,我想这个华丽得有些炫目的结尾和宫崎骏在很多年在动画片中所用的那种桥段性质一样,似乎还是有意地承载了某种希望和梦想,在简单的文字中,我们透过这个臆想的视觉场面,看到了人类文明在宇宙间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然后枝繁叶茂。所以,对那个宇宙光辉中衬托下的巨大城市,我是十分赞叹并且赞美的。当然,SFW这次出品的上下两册《飞城》是“四部曲”全套,每册两部。故事的精彩性上,第二部和第三部显然要强于其他两部。第一部仅仅只是一个楔子,一个序幕,所以情节并没有展开过多,而真正精彩的部分正是后面的二、三部——煽情、冒险、刺激你都能在这里找到。而最后一部显然有点狗尾续貂了,我对詹姆斯.布利什的这个第四部有点郁闷,因为通篇中都是一些关于技术上的长篇大论,似乎大有一种要把《飞城》生拉硬拽拉到影科幻顶峰的气势,而实际上詹姆斯.布利什差点把科幻小说整成物理教科书了,枯燥无味,我只能这么评价最后一部。说实话,在《飞城》最后一部中,詹姆斯.布利什的的那些唧唧哇哇的科学理论,物理基础算是新颖,尤其是正反物质,但是对我而言,完全对此免疫,没什么感觉。倒是结局的纽约完全飞起来真的蛮壮观的。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套“四部曲”完整的系列小说,这部《飞城》是值得成为经典收藏的。像当年第一次看到变形金刚,第一次认识擎天柱、大黄蜂和铁皮,当我看到《飞城》时,那种小时候的幻想之门被这部书恰如其分地契合打开了。于是,你会晚上做梦都梦到那座飞行的城市,扑朔着华丽巨大的翅膀,在宇宙的星辰间来回穿梭——它们是如此的可爱——我又想起了带着竹蜻蜓的多啦A梦。它是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容,它的想象,它的内涵。而仅仅是因为它曾经出现在一个小朋友的想象中,如此而已。因为——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点评《飞城》
      文/韬子@Tower
      
      詹姆斯•布利什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盒子》的短篇小说,文中描写了高度发达的科技对美国社会造成的纠结和困扰,在那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那种冰冷而且恐惧令人窒息的冷酷和恐惧。而眼前同样蕴含了丰富技术含量的科幻小说《飞城》出现时,我不得不用一种羡慕的姿态来看待眼前这个如同神迹一样的庞然大物,这座名为纽约的巨大城市,以近乎奇幻的方式满宇宙溜达,显然作者毫不吝啬地用他的幻想来满足了很多人从小就有的飞行梦想。这个“四部曲”一样的小说集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和《盒子》一样的高度发达的科技,只是这种核心的技术由火箭发射转化成了长生不老和反重力技术,再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巨大的冒着黑烟完全不顾及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也不考虑宇宙游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装城市,一次又一次优雅地在宇宙中拉出一道完美的弧线,朝另一个目的地飞去。
      
      SFW出版的《飞城》广告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做了,封面上套用的亚特兰提斯的画让我第一眼觉得这套书开始在走蒸汽朋克的范。而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无疑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尽管坊间认为这部书更多的时候是一部类似《迈尔斯传奇》、《海伯利安》的太空歌剧,但是那一座座毫无交通法规常识的飞行城市,在天空中肆意地横冲直闯,的确冲得人心比较激动。但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小说在太空歌剧典型的诗史化创建上讲,无疑是独树一帜的。而从蒸汽朋克角度上讲,这个落后和先进并存的飞行城市,无疑满足任何一条关于伟大蒸汽朋克小说的要求。同《天空之城》(Laputa:Castle in the Sky),《蒸汽城市》(Steam City)等作品一样,《飞城》同样在文章中充满了怀旧和虚构。那种技术上的设想和革新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典范,富含了浓重的工业革命的味道。而飞城本身就是大型机械,只是动力由反重力装置取代了蒸汽机。而四部小说中穿插的阴谋、情感和喧嚣,和文中的落后、先进、文明和野蛮之间冲突相互交杂,杂陈出现,如同拼贴的万花筒壁画,让人读后仍然回味。作品本身没有太多对技术细节的追求,和《重力使命》、《火星三部曲》以及《环形世界》而言,詹姆斯.布利什并不打算在技术上过多的纠缠,他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类似西部拓荒史一样的英雄故事。技术放在其次,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成了主打,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文中的市长和城市经理,看到了和布鲁斯.威利斯一样生猛的华丽资深老男人艾玛菲,也看到了情感纠结的儿女情长,也看到了生死攸关的阴谋背叛,更看到了人类未来无数多个发展可能性中最具金属质感的一个。
      我向来对这种走金属控风格的小说的比较钟情,也就无怪乎自己一直是赛伯朋克的铁杆拥簇。因为在这种比较自由自在的空间下,你可以不用那么装腔作势地扭扭捏捏,你可以不用那么高调地扯得天南地北。你需要的只是任意想象。而这种浑身都透露出一股子金属质感的小说,更是喜欢。《飞城》的金属厚重感在文章中随处可见,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巨大城市中的故事,一个关于一座钢筋混泥土的历史和传奇。我从小就很喜欢幻想如果有一天城市真的会飞会是什么样子。所以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幅科幻图画,我才发现,哦,原来脑海中想象的那座城市,通过视觉呈现在眼前会是这个样子——那是一座建立在平地上的小城镇,悬浮在空中,各种颜色混杂的乖巧小房子,掩隐在浓重的植被深处,藤蔓肆意妄为地生长着,随着地面的边缘一直向下,顺着城镇的边界,视线向下,是嶙峋裸露的岩石母质层,干硬的岩石上承载着这么一座城镇,这种混搭的风格的确是呈现出一种一样的美感来。《飞城》无疑就呈现出这样的气质来,只不过画中的城镇在这部小说中显得更加庞大,纽约在詹姆斯.布利什的想象中飞翔在空中的样子完全就是一个旺盛想象力的写照,尤其是最后,破旧衰老的纽约城再次腾空而起时,那场景完全和《E.T》中月球背景下点手指的场景有的一拼,而那种有点迟暮英雄的场面,就像当年的上海滩,渐渐拉远的镜头中,只看到小马哥黑风衣、白围巾的背影,而过去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宇宙星辰的洪流中辽。这是一部60年代的小说,一部属于真正意义上美国“黄金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在时隔4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旧会发现詹姆斯的匠心独具和超人卓绝的想象力。在那个刚刚开始迈入核能的时代,他依旧以一种传统的角度来解读了一座城市。当然,我还是坚信詹姆斯.布利什肯定在写作时没有卡尔维诺那么小资,那么文青,自然文章中也就无法承载类似《看不见的城市》中那么多的哲学意味和文艺气质来。我突然觉得,同样是描写城市,同样是描述想象中的城市,把詹姆斯.布利什和卡尔维诺进行一个对比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飞城》显然阳刚气十足,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显得有点柔媚。显然地,詹姆斯是一个和迈克尔.贝尔一样德行的人,他所写的四部《飞城》系列,无疑是在走典型的商业化道路,他写的就是类似《变形金刚》一样的大片,顾及的就是各大院线的票房;而《看不见的城市》就是那座典型达到文艺片,一水的给戛纳、威尼斯电影节拍的,冲得奖去,只是晦涩的程度还不及那种完全看不懂的地步。
      
      《飞城》中所要表现的是英雄主义,典型的美国梦的精神。I have a dream,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座飞行城市飞翔、降落、再飞翔。和60-70年代的美国科幻小说相比,这部小说同样采用了冒险故事加英雄人物的套路,这种熟悉的模式在很多作品中都有看到,最接近的无疑是哈里.哈里森的《不锈钢老鼠的宇宙冒险》系列。而文章的冒险浪漫主义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微光之城》和《阴魂都市》两部电影上来。当这样一座完全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城市,仅仅依靠所谓的反重力装置来达到这个宏伟的目的似乎是忽悠人,但是当你的暮光注视在这座巨大的城市时,和它一起经历种种宇宙冒险时,你会发现你早就忘记了科幻的硬伤,而更关注的是这些具有生命力的金属巨人来。读者在这一瞬间退化成小孩,明知道那是假的,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真是无比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一致潜藏的念头,哆啦A梦和擎天柱是肯定存在的一样的。
      
      文章中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些城市构成的如同生物学种群、群落的宇宙生态景观。不仅纽约城,所有的飞行城市组合成不同的种群、不同的群落,由此构建成庞大的宇宙飞行城市生态系统,它们的漂泊、定居、再度出发其实都只是这个庞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我们可以相信,在詹姆斯.布利什未展开和为关注的更广泛的时空领域内,还有很多飞行城市同样在经历着和纽约城一样的宇宙冒险,经历着同样的优胜劣汰的宇宙选择,经历着属于它们自己专属的精彩。其实背景已经打开了,整个伟大的太空歌剧才刚刚开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这部壮阔的人类太空诗史中的冰山一角,詹姆斯.布利什只是讲这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从茫茫的城市群体中挖掘出来,摊开在阳光下,把它的所有喜怒哀乐都呈现在你面前,于是你的心和思想也跟着这些流浪城市飞了起来。这种浑身散发着铁铮铮的金属气息的作品向来是受到华丽正太或者资深老男人喜欢的,同样的,我也不能例外,这部小说无疑是值得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安静地大书特写一番的。
      
      我向来喜欢大的东西,喜欢具有金属质感,例如那些飞行器模型。而这部《飞城》满足我关于童年梦想的任意一个要求——它够大够厚实够沉重够金属感,而且呼啦啦地飞在天上,够拽够气势。这篇书评中,我不打算继续再详细地通过句段分析来证明这本书有多么优秀,也不想用学院派的专业理论来拔高这部小说的高度。我只想简单地陈述一个道理:
      
      因为这部小说是讲飞行城市的,实际上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小朋友的华丽梦想,更是用一种幻想的方式来构建人类关于未来的梦想和希望。尽管这部小说和赛伯朋克、蒸汽朋克的作品相似,具有某种昏暗的调子,但是我们依旧在那些依旧谣言的星辰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如果说最后纽约城再度起飞仅仅是个结尾,我想这个华丽得有些炫目的结尾和宫崎骏在很多年在动画片中所用的那种桥段性质一样,似乎还是有意地承载了某种希望和梦想,在简单的文字中,我们透过这个臆想的视觉场面,看到了人类文明在宇宙间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然后枝繁叶茂。所以,对那个宇宙光辉中衬托下的巨大城市,我是十分赞叹并且赞美的。
      
      当然,SFW这次出品的上下两册《飞城》是“四部曲”全套,每册两部。故事的精彩性上,第二部和第三部显然要强于其他两部。第一部仅仅只是一个楔子,一个序幕,所以情节并没有展开过多,而真正精彩的部分正是后面的二、三部——煽情、冒险、刺激你都能在这里找到。而最后一部显然有点狗尾续貂了,我对詹姆斯.布利什的这个第四部有点郁闷,因为通篇中都是一些关于技术上的长篇大论,似乎大有一种要把《飞城》生拉硬拽拉到影科幻顶峰的气势,而实际上詹姆斯.布利什差点把科幻小说整成物理教科书了,枯燥无味,我只能这么评价最后一部。说实话,在《飞城》最后一部中,詹姆斯.布利什的的那些唧唧哇哇的科学理论,物理基础算是新颖,尤其是正反物质,但是对我而言,完全对此免疫,没什么感觉。倒是结局的纽约完全飞起来真的蛮壮观的。
      
      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套“四部曲”完整的系列小说,这部《飞城》是值得成为经典收藏的。像当年第一次看到变形金刚,第一次认识擎天柱、大黄蜂和铁皮,当我看到《飞城》时,那种小时候的幻想之门被这部书恰如其分地契合打开了。于是,你会晚上做梦都梦到那座飞行的城市,扑朔着华丽巨大的翅膀,在宇宙的星辰间来回穿梭——它们是如此的可爱——我又想起了带着竹蜻蜓的多啦A梦。
      
      它是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内容,它的想象,它的内涵。
      
      而仅仅是因为它曾经出现在一个小朋友的想象中,如此而已。因为——
      
      那是一座会飞的城,长翅膀的城市
      
  •     打折季,囤书季节,囤好书
  •     个人觉得第四部再很多方面都太急躁了,而让我最困惑的就是迪依感情的变化,再者就是末日到来的描写也很仓促。
    还有我始终没有看明白大桥对反引力研究的作用。
    不过总体来说,小说的世界宏大壮阔,剧情引人入胜,很有阅读快感。
  •     好长……故事设定很有想象力
  •     买重了.
  •     最开始看的这本XDD 超喜欢❤上和下都超棒【扭
  •     深刻的思想,不愧为黄金时代的作品。
  •     黄金年代的科幻
  •     我正想买这本书呢,呵呵。
    不过邪恶的问下,那位知道这本的电子版(PDF,TXT,DOC都可以)下载?
  •     前两部不错,第三部还好,最后一部一般般...
  •     这里面写的权力斗争极尽意淫之能事,让人想起《三国演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     现代科幻的好书,好看!
  •       《飞城》不是一本书,
      而是一个系列,总共四部。
      大抵是讲述未来人类,
      在反重力及不死药的驱动下,
      以城市为单位征服宇宙的故事。
      
      单单从设定而言,
      不免显得有些浪漫,
      而缺乏让人信服的论断。
      不过整个系列基本成文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考虑到历史局限性,
      以及战后对人性的呼唤,
      乃至对重塑大工业时代的期盼,
      锤炼出这样的“太空歌剧”,
      也是合情合理的。
      
      作为一个系列,
      本作较好地保持了连贯性与独立性。
      连贯性主要体现在背景层面,
      而独立性则体现在情节层面。
      作为时间跨度相当之大的宇宙航行,
      能保证这两点就相当可贵了。
      
      但在人物的描绘方面,
      则略微缺乏独特性与立体感。
      各文依次阅读下来,
      很难对其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以好奇与投机作为主导思想,
      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不过这也许也是和成文环境相关。
      
      故事本身涉及了非常多的方面,
      科技、工业、军事、外交、体制等,
      都有较为粗浅的相关探讨。
      不计较细节而言想象颇丰,
      时代的烙印非常明显。
      
      最后的感慨:
      距离该书出版已逾半个世纪,
      对于宇宙的了解依旧止步不前。
      幸哉?悲哉?
  •     黄金时代的伟大梦想,不朽者们的传奇,一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史诗!布利什确实能与海因莱因比肩~
  •     第一部有些看不下去,不过后面的都很棒!
  •     超新星纪元
  •     没太大感觉,可能是前期期待过高反而失望。有些布局谋略的情节,让我想起基地。单以故事性来说,最喜欢第二部,非常简明的少年成长,所以看到第三部发现这个小主角最终还是被城市之父处决时,觉得蛮难过的。有些地方交代得非常简略,突然就杀了进来,相反人物剖析却时不时来上一回。问题是他虽然在各个角色的心态变化上下了大工夫来分析,依然无法让我共鸣或理解。第四部尤其没兴趣,同样是硬科幻,同样加入了n多我全部略过的理论阐述,同样是关于宇宙走到尽头,宇宙过河卒就能吸引我,飞城的第四部则是我基于惯性才看完的,看完留下印象最深的倒是那个傻呼呼的宠物。果然我看小说还是剧情为重。
  •     人的想象再如何瑰丽,也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就是明证。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那些哪怕是如今看起来是多美伟大的想象,一个世纪,甚至仅仅半个世纪之后再去看,就只能是浅薄的笑谈了。黄金时代的逝去是必然的,就如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也必将逝去一般。
  •     沧桑的市长带领纽约市翱翔在星海之中……喜欢
  •     苏宁易购
  •     好看。虽然有些设定不严谨,细节也很空泛,还有一些冷战思维,但的确是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味道。无论如何就是要大气。
  •     大刘的书都要收~
  •     阿西莫夫是科幻加悬疑,西蒙斯是科幻加宗教,詹姆斯是科幻加冒险。如果我写科幻,该加点什么料呢?真期待。
  •     三校
  •     初阅于2011.10.27
  •     喜欢第一部
  •     能一口气不停地看完的科幻小说
  •     描写星际时代,最重要的不是科技如何酷炫,陀螺转引擎,狄拉克通讯器,不死药等等这些新名词都不是重点,而是崭新的生活模式下衍生的崭新的社会问题。
  •     个人觉得作者没能把应该好好描写的部分充分展开,好几场战争都胡乱拿个什么超级武器就对付过去了,完全不过瘾,写到最后到达宇宙的尽头也是,就那么随便胡乱地久到达宇宙的尽头了,觉得什么事情都做的很轻易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关于太空旅行的描写也很幼稚,跨越恒星系甚至星云的时候,就跟咱去趟自家后院差不多,作者在细节方面考虑得真是太少了。还有,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科幻作家到了老年都喜欢塑造长生不死的角色,我真是再也不想再看到这样的角色了。人类,你们为什么不想死?!
  •       简介直截了当:“人类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长生不老和反重力技术相继变为现实。依靠这两项技术,一座座城市开始腾空而起,去星海中开疆拓土,创造人类新的历史……
      在众多的飞行城市中,艾玛菲领导的纽约城在一次次交易和历险中脱颖而出。这究竟是因为纽约的历史优势,还是市长和城市经理的英明领导,抑或是与地球警察一次次周旋的完胜纪录?而这座伟大的城市又将驶向何方?本书系二十世纪科幻“黄金时代”的杰作之一,以宏大的笔法抒写了未来人类开拓宇宙的大历史。”
      
      1,流浪民。地球环境恶化,众多城市纷纷飞上太空,做起了流浪民。他们在银河系旅行,做生意。降落到殖民地接活干。小说中的主角城市纽约,格言正是“女士,您需要割草吗?”充分传达了流浪民的特色。
      
      2,美国与苏联。就像超人只拯救纽约市,蜘蛛侠蝙蝠侠的对头妄想毁灭纽约,这等移民星际的盛事中是没有别国城市出现的。纽约市一路上遇到的城市,不是来自美国的这个州就是那个州。人类为何必须移民?因为在西方(其实就是美国,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与苏联长期对峙的时期,战时经济大大危害了人民的民主与自由,西方文明正在进入衰亡与黑暗,于是西方人(也就是美国人)决定把地球让给苏联,自己移民到外星球去传播西方文明。果不其然,在西方城市(发现都是美国城市)纷纷进入星际后,苏联迅速狂张,一统地球,从此开始了长久的寡头政权期。奇幻吗?魔幻吗?哦,多么梦幻。眼下看这部小说分外有时空扭曲感。
      
      3,殖民地。这部小说乐观得令人吃惊。主宰宇宙的是地球人,第一批地球移民果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银河通用语言是英语,有些殖民地用俄语。西方人向着星际前进前进前进进。和历史何其相似。小说中有一角色说,那些怀疑的人(指地球保守派)都斥责我是疯子,向往发现新大陆。大意如此。我揣测殖民地时期,西方国家都给一种如梦似幻的情绪笼罩着,给前所未有的未来鼓舞着,帝国的辉煌。支撑书中星际殖民的缘由,却是文明的败退。
      
      4,无政府主义。永不居留,永不固定,在星际间往来,干完活就走。让我想起《cowboy bebop》(星际牛仔)这部动画及其主角。很酷的一部动画。市长和文明形态学专家的城市经理,一起管理着城市。他们之上没有需要效忠的对象,只需要忠于城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协助管理城市的是“城市之父”,功能强大的电脑。听上去,像古希腊不受约束的小城邦。当对城市不利时,任何人都可以被抛弃,被处决。这其实是一个少数派的态度。他们成群结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内部头脑,组织利益至上,对组织不利的坚决铲除。不参与战斗,只干活,交易。殖民地,星球,不相干,不过是一时的合作伙伴。遵纪守法,有时也会惹上不良记录。
      
      5,城市之后。终于,银河经济体系崩溃,一千多城市被殖民地压迫。众城市决定前往地球讨回公道,希冀地球迫于压力,会派出星际警察相助。殖民地不喜欢流浪城市,地球也不喜欢,飞城是潜伏的不安因素,不听话的独行分子。双方开战,纽约市在紧要关头拦下维甘人的突袭,挽救了地球。同时向地球母星作别。
      
      属于流浪城市的时代过去了,银河系即将迎来漫长的贫穷和分裂。纽约市机体受损,不得不永久驻扎在殖民地。很多年过去,城市居民习惯了土地,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时间要终结了宇宙要完蛋了末日来到了。
      
      根据设想,做出某些努力,寥寥几人(自然是重要角色们)可以在那一时刻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同样的,这个宇宙中只有长久的孤独。
      
      市长没有那么做,他让自己和氧气瓶一起爆炸,想看看离子到底会形成什么。
      
      我喜欢这个结尾。
  •     经典四幕,宇宙智慧旅程,硬科幻的震撼
  •     看来很早写出来的份上打个4分
  •     价格公道,实惠,比实体店便宜
  •     呃、二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