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西克艺术史

出版社:北方文艺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31721826
作者:约翰·基西克
页数:493页

后记

现今对艺术史标准的重新审视以及艺术史标准的阶级性,对视觉艺术的讨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艺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到政府基金和博物馆展品来源的各个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一重要而健康的讨论。这一重要问题的核心是审美口味和价值标准之间值得怀疑的关系,进而,这些表面上并无种族倾向的价值标准怎样暗示一种特定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承认文化机构过去的种族和性别偏见已经对作品和接纳贫困群体和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不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群体如何去做?继续通过期刊和主要博物馆追逐主流?还是保持他们的独立性和传统,作为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重视新奇性和完整性的市场里。说明这种平庸才能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墨西哥女画家F.卡洛(见第八章)的作品日益流行。这位艺术家毕生的作品全被人遗忘,80年代晚期,是女性主义学者和历史学家发现了实际上默默无闻的卡洛。在30年代男性至上的墨西哥艺术界里,卡洛探索女性的作品、悲戚而富有表现力,近来已经成为女性主义装饰品。她也成为受人崇拜的女英雄。一个艺术家一旦被神化,就能很容易商品化。不久以前,卡洛的作品出现在相册的封皮、T恤衫等所有的商品上。甚至流行歌星麦当娜用卡洛作为激励。尽管有人可能会说,这一现象早已过头,卡洛的作品从默默无闻到时尚女英雄的快速转变已经破坏了作品体现的很多原来的基本立场。如果事实上这是立即引起西方公众注意的作品的不妥协的内容,那么是市场将以先被忽视的艺术家的声音变得温和和浅薄,使其成为易于理解的东西。根据这个讨论,有人可能会问艺术家实际上如何“击败体系”。一个具有激进态度的艺术家,如何避免与有商业化倾向的体系同流合污呢?回答来自一个相当郁闷而愤世嫉俗的样子作品《石膏替代品》,一些艺术家称其为“彷徨派”或“后卫派”(相对于前卫派)。这里是大量的“假艺术品”,A.麦克勒姆将它们做成真的画一样,实际上不过是无价值、大批量生产的石膏板。他的“精心安排的假戏法”(他本人的话)这句话避开了假戏真做的策略。在这种方式中,这些作品仿徨在期望和坦率的平庸之间,具有很多视觉作品中的手工特征。作品的激进特征尤其表现在对外界的厌恶、反应悉听尊便的态度上,进而表达了人类鉴别真伪方面的无能。尽管彷徨派的调子有点悲观,但仍然有很多的订户,尤其是那些试图用现今世界的创伤调和艺术的年轻艺术家。然而,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平庸和愤世嫉俗的风尚对于这一代艺术家来说是一个真正富有成效的策略,还是作为一个权威态度。90年代时兴的话语是“回归”,80年代的讥讽被渴望真诚和集体活动所取代。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作者简介

《基西克艺术史》将你引上一段奇妙的绘画、艺术旅程,带领你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早期绘画开始,《基西克艺术史》带你饱览乔托、马萨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等每一位西方大画家的创作。近500幅旷世杰作的彩图,为你讲述西方绘画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辉煌。近500幅幻灯彩图(VCD)让你领略从旧石器时期到当代艺术的绘画杰作。
《基西克艺术史》深入分析50余幅巨作,包括乔托的《哀悼基督》、《圣母子》、马萨乔的《逐出伊甸园》、《圣三位一体》;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拉斐尔的《亚历山大城的凯瑟琳》;提香的《田野合奏》等等,提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
简明扼要,娓娓道来。
温雅隽永。耐人寻味。

书籍目录

致谢前言引子  影像的力量  作为语言的视觉艺术  艺术及其编码  语汇课    线    灰度    色彩    和谐和无序  不断变换的面孔  善、恶、丑  修订  课程设置第一章 艺术之始  艺术的本质  旧石器时期的图像    拉斯科洞穴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安全的后方居民:新石器时代    石阵  史前与原始文化  艺术及其更为复杂社会的发展    纪念性建筑(monuments)的意义和功能    古埃及文明的兴起    古埃及艺术与永恒的观念    纪念性建筑与权力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古代中国    印度河流域文化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概述第二章 古典世界的艺术  古希腊的艺术和观念    自然主义    人体    现实主义  古希腊艺术的起源:  公元前1000一公元前600年    陶器    雕塑  古风时期:公元前600一公元前480年    雕塑    瓶画    建筑  古典建筑和卫城  古典雕塑:公元前479一公元前323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观  古典时期晚期和希腊化时期  向罗马过渡    伊特鲁里亚艺术    罗马的兴起共和时期的艺术  奥古斯都及其帝国    建筑  罗马壁画  概述第三章 艺术与宗教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的视觉艺术  犹太人的传统    犹太艺术  基督教的传统    图像和形象    早期基督的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马赛克和景泰蓝    圣像画    对图像的辩解    罗马风格时期的基督教艺术    A.叙热和哥特式大教堂    玻璃和书籍  伊斯兰艺术    书法与阿拉伯图案    建筑  印度教及图像崇拜    印度艺术的历史背景    雕塑    建筑    印度绘画  佛教艺术传统    早期佛教艺术和建筑    佛像艺术    中国佛教绘画    早期的中国绘画理论气韵的观念    日本禅宗画  概述第四章 文艺复兴艺术的问题和观念  学术的兴起  个性与人文主义    人体    乔托与人物画的解放    1400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艺术目标    线性透视及其他文艺复兴程式    北欧艺术的自然主义  艺术资助人和文艺复兴的高潮    多纳太罗    波提切利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理念  罗马,文艺复兴的巅峰    拉斐尔    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评论:瓦萨里  16世纪威尼斯绘画    提香  文艺复兴高峰时期的北欧绘画    丢勒    格吕内瓦尔德    博斯  概述第五章 巴洛克艺术  《最后的审判》和1541年的罗马    宗教改革    反宗教改革  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    卡拉奇和卡拉瓦乔  贝洛里的艺术批评    贝尼尼和雕塑中的巴洛克审美趣味    巴洛克石雕  巴洛克建筑    博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  罗马的影响    艺术理论和法兰西艺术学院的改造    西班牙绘画  荷兰和佛兰德斯艺术    鲁本斯和伦勃朗画《基督下十字架》    伦勃朗和蚀刻艺术    肖像画和风俗画哈尔斯、凡·代克、维米尔  巴洛克艺术的衰落  概述第六章 理性和革命 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欧洲艺术  凡尔赛宫和巴洛克艺术的衰落    卢梭对凡尔赛宫的批评  罗可可艺术    瓦托  教化的风尚:有关艺术的论述    雷诺兹和皇家美术学院    狄德罗  公共博物馆的诞生  新古典主义艺术家    大卫  美国新古典主义  艺术与人的非人性  艺术与英雄史诗:浪漫主义    序曲:工业和科学革命    浪漫主义艺术理论中的草图和未完稿    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1818)    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的争论    弗里德里希    泰纳和康斯特布尔    哥特艺术和拉斐尔前派  概述第七章 现代社会及其艺术  意识形态的迅速发展    艺术和文化理论的进步    库尔贝  照相术与绘画    早期照相术的发展    涅普斯、达盖尔和福克斯·陶尔博特    早期摄影的美学特征    柯罗以及照相馆术对其作品的影响  19世纪中叶的艺术家    19世纪的色彩理论    马奈的现代特征  印象派    莫奈    印象派画家的各种尝试  石版画艺术  19世纪的雕塑    吕德    德加    罗丹  色彩的革命    修拉    日本绘画的影响    高更    梵高和蒙克    主观与表现    马蒂斯  关于钢铁和摩天大楼    技术的进步    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    摩天大楼  流动的自然    塞尚    突破.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概述第八章 美洲艺术  游牧社会的艺术  早期文明  两种世界的碰撞  早期美洲黑人的艺术体验    非洲遗产    哈莱姆复兴  崇奉大地    三位风景画家:科尔、霍麦、奥基夫    “七人集团”及加拿大风景画  作为社会批评家的艺术家    墨西哥壁画    美国纪实摄影  概述第九章 20世纪艺术  作为一种观念的平面    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  作为观念的拼贴画  反思另一个旧观念    达达派及其传统    阿尔普和恩斯特  开启无意识之门:超现实主义及其传统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雕塑  探索更为纯粹的艺术    抽象艺术  建筑中的现代艺术    F·莱特的有机建筑理论    风格主义的建筑    包豪斯    国际主义风格  先锋派在美国    抽象表现主义    H.罗斯科和B.纽曼    极少主义的出现  一个时代的终结  概述第十章 当代艺术  前言:现代艺术的讽刺和衰落    杜尚的教训    劳申堡和约翰斯    波普艺术的审美倾向  利希滕斯坦和沃霍尔  波普之后的艺术:一些思考    拓展的领域.概念艺术    行为艺术和电视艺术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新建筑  新的表现主义和形象的回归    挪借的艺术    组装艺术  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批评    一堂历史课    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和艺术批评    第二代  种族特征和修正论    非裔美国人社会的艺术及批评  关于公共基金和审查制度的一些狭隘思想  结论附录:术语

编辑推荐

《基西克艺术史》历述5000年西方绘画艺术的动人故事,从旧石器时期直至当代。基西克与艺术爱好者和入门者分享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与见识。近500幅旷世杰作的彩图细数西方绘画艺术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绘画大师。

前言

在考虑撰写《理解艺术》时,最初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可能所有的问题中让我最费神的基本问题是:在这类书真正饱和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凑热闹再写一本“介绍艺术”的书?经过思考,从专业和个人两个层面讲,我的回答是,我相信本书的基本思想,这是时间和空间赋予它存在的理由。大多数行为来自某种需求,写作本书也不例外。坦率地说,我决定写作《理解艺术》,是因为我对当今大学中基础艺术和艺术欣赏读物的质量感到失望。我发现大多数的艺术史读物分为两个相当鲜明的阵营:一种是引用传统西方艺术书籍的教义式的鉴赏;另一种是标榜“新时代”的教材,事实上采用的是多元化的观点。实际上,关于艺术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作用问题,没有给学生提供任何观念。每一种书的体例都有独到之处,但每一种书也设置了一个经常与社会意识不可分割的与艺术原理相冲突的世界观。例如传统艺术史教材,因为作为学术探讨的艺术历史的发展已经包含了一种观念:杰出作品的标准是建立在西方传统之上的,结果我们完全放弃了对杰出作品的崇拜,普遍成为近视眼,罗列一些自以为协调的名词,如形式、美学和优美之类,排斥了完全不适合这一框架的人群(如女性和有色人种等)。结果形成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艺术尊严和权力的狭隘观念,而不是单纯的人类需求。然而,这一体系所承认的是一种历史的连续和进化的有效图景——从以同样形式构成的教育体系的立场来看,是些具有诱惑力的观念。近来,已经有人试图用多元论,强调包容性的教材以纠正过去的错误和遗漏。这一观念使得所有文化意义中的艺术作品与不加品评和价值判断的老标准分享同一平台,尽管这对传统弱势群体艺术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没有说明它们历史上如何受到其他观念的压抑和误解,以及它们的特殊倾向源于何处。结果是对这些没有基本结构的图像的无情贬损,忽视了它们的社会意义。《理解艺术》试图在连续性和包容性之间找到一条不确定的路线。当然,这些观念在精神上通常视为完全相反,如果它是我所见到的各种批评立场的对话。我处理这一叛逆道路的方法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作为社会产物的艺术观念上,放在承载艺术观念的历史环境上,并告诉这些现代读者,我们的一些价值观和偏见。这一点在本书的开篇就会变得清晰起来。为此,我有意识地减少了很多形式技巧的讨论,以有利于呈显这些技术和形式倾向的实际意义。这样,很多学生对艺术的原来看法可能在这里成了历史状况的档案。本书总的结构基本按照年代顺序展开,探索艺术观念的发展,并试图揭示它们的社会、政治和神学背景。然而,有时也存在编年史方法不适用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我希望形成一种与其他时期连贯的、更为全面的主题,以便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为了丰富这些讨论,我引入了一些艺术批评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本人的思想和言论。我相信,本书提供的广泛而多角度的视野,对艺术类学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艺术史写作尤为困难的地方是:怎样有效表述艺术倾向和见地。在本书中,我对女性艺术和美洲黑人艺术特别关注——这两种群体在过去的书本中均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简单地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置于西方标准的传统喜好之外是不恰当的,也不利于包容性和文化公允(新式教材中十分流行的思想)的目标。例如,女陛艺术问题:很多艺术家,实际上是大多数艺术家,禁止她们进各种美术学院,也不允许上人体写生这些基本课程。比较一下R.卡列拉和鲁本斯(他们毕竟生活在同一时代),就会发现不仅是不公平,而且暗示和强调了以大男子主义为基础的品质等级。同样的情况也真实反映在其他弱势群体身上,而且很明显,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因此包容是一种虚妄,区别对待是一种隔离。考虑到这一点,我努力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在保留女性主义批评的同时,将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与男性艺术家们并列在一起。同样,在第十章考虑到了美洲黑人艺术及批评,其中我希望奉上更广泛的讨论。肯定会有人发现这一结构的缺陷,但考虑到本书的篇幅有限,我找不到其他方式来公平地表述这些内容和它们的尊严。我坚信这是介绍艺术和当今最有影响的批评和理论观点的可行结构,不过我并不曾天真地认为,本书没有社会和历史的局限。对此,我不想掩饰,因为一个人的写作总是脱离不了所处的时代和价值体系,我肯定也不例外。我衷心希望本书的内容能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艺术怎么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问题,重新思考那些无生命的艺术作品如何在根本上改变我们认识自己和我们的世界的方式。

内容概要

约翰·基西克既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又是一位艺术评论家,他在Guelph大学的美术音乐学院担任院长。
约翰·基西克教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一直孜孜以求。早在上高中的时候,他的学习就名列前茅。他擅长绘画与体育。毕业之后,他做出了在美术音乐学院工作的选择。他致力于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艺术爱好者和入门者敲开艺术大门的优秀作品。  ——《纽约时报》这本书是约翰-基西克送给读者的一份厚礼,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把读者带进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加拿大艺术杂志》作者在有效表达艺术倾向和见地方面独一无二,对女性艺术尤为关注,”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书。  ——《时代周刊》我从未见到有哪一本艺术史读物有如此广的涵盖面,按照年代顺序展开,从旧石器时期的图像开始,历经古典世界艺术、艺术与宗教、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20世纪艺术……当代艺术,连贯、全面,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星期六评论》这是一部引入入胜的优秀作品。因为要为学生们讲授《西方艺术研究》,所以我必须有这本书。我不仅要将它强力推荐给学校。而且还要把它推荐给那些想广泛深入了解艺术的人。作者通篇都采用了很多写作技巧,这就让学习变得简单多了。我对这本书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它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米歇尔·安东尼这是一本可以帮助艺术爱好者和入门者敲开艺术大门的优秀作品。  ——《纽约时报》少有人具备他那样的观察与教导天赋。  ——《华盛顿邮报》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知道狗必须摇尾巴,因为马车拉着马走。但魔鬼咆哮起来,就像从前一样:“这是很聪明,但这是艺术吗?”——吉卜林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如果书店里充斥着过多谈论艺术的书籍,进而考虑到森林砍伐问题,您或许会问:“怎么又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我写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使贴近时代多方面、多途径地理解艺术更加容易。假定,欣赏艺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曾经陈陈相因的方法和臆断的真理正被觉醒的现代思维方式弃于路边,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正在建构更为宽容、更加开阔的置艺术于文化之中的艺术观,既考虑不同,也考虑相似的艺术观:既视经典的石刻作为艺术,也视能使我们理解人类基本观念的小品艺术收藏为艺术。为此,关键的问题是,重新思考如何及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即实实在在的文化一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而重新思考当我们接受这种标准时,里面暗含着什么样的价值判断。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也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效果。我们必须根据原初历史文本重新思考某些“真理”的实质。在这点上,我希望在此所提出的观念能对你理解文化的复杂性有所裨益。影像的力量有一个人们经常讲起的故事。一个人总爱以貌取人,像他的很多朋友一样,他将某人的外貌同某一种性格等同起来:英俊的外貌说明某人具有优秀的品德。比如,他容易将声音洪亮、体态挺直、表情冷峻、目光犀利的人看作是品质高尚的领袖人物,并不停地搜寻最接近这一理想标准的未来明君。后来,他资助了一位相当标准的政客,并认为他是惟一合格的政治家,而天真地把政客真正的面目隐藏在内心深处。当然,结局是非常可悲的。这个故事的意义告诉我们,片面的论断是多么有害。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政客最后变成了暴君,主人公因为天真被逐出了王国。20世纪的历史不幸为这个简单的故事所昭明的教训提供了佐证。这个鲜活的例子所说明的问题,事后我们才明白:一个人所看见的影像、听见的声音、交流的意见就像它们最初出现时一样单纯。[除了纳粹政治的残酷和游行队伍的壮观之间惊人的区别外,我们还需要看一看更多的例子,这是二战前的德国吗?]虽然大多数人承认,表象能反映一个物体、一个影像甚至一个人的内在特质,但很少入会认为这是最可靠、最精确的判断方式。更多的人渴望了解表象之外的其他方面——我们的思想、情感等能代表“自我”的诸方面。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思想、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外貌。如果你需要这方面的证据,只要看一看人们如何选择时装就可以了,这是每天要做出的决定。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因此,我们会有一种“自我意识”想象自己留给他人的形象。精心选择的服装一般来说是人们试图向他人表现某种特点的很多种途径之一。选择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动。时装和时装工业是一个很具启迪性的例子。它可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社会影响是如何同个人行为交织在一起,而这种个人行为也许简单、平淡的像穿衣服。略为翻看一下像《时尚》、《绅士》这样的时装杂志刊登的服装广告,就会发现它们不仅是在推销精致服装,而且也在推销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在推销与时装相匹配的身份。如果一个人的穿着是其个性的延伸,那么选择服装本身就是为了表现富有魅力的一面。很多受欢迎的时装公司[如拉尔夫·洛朗和卡尔文·克莱因]成功地提高了服装的品位,旨在显示穿着者的自我意象及他(或她)精心选择的个性——因此称为时装“语言”。不过,希望向公众表现的某种意象,也不可能像第一印象那么直接,因为对他人来说,缺少了解你的背景,无法做出判断。让我们再看一看时装这个例子:某种服装或某个制造商的产品不可避免地要比其他产品昂贵,他们服装的各个细节都是为富有阶层所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不仅可以反映个性特征,而且可以反映经济地位。有时时装的导向是隐晦的,他们推出的诱人款式,普通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模仿。这种时装也许只在心理上对销售起作用,他们还要设定一个销售的期望值和肯定使人不安的雷同。在这些例子中,可以找到表象与内部根据的本质联系,虽然这种内部根据经常是复杂而不被人注意的。认识到这种联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转,透彻地理解社会还需具有批判的眼光。虽然时装的历史的确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但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关于“艺术”的精妙思想。然而,这与时装是极为有用的具有相似点,因为如果一个人同意“眼见未为真”这一观点,那么,在任何艺术争论中一再出现的命题就无法绕开——即:决定某一事物诱人和流行的因素是什么?它又如何受其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什么让一代一代的人认为它是美和经典的呢?艺术作品传统的优秀标准源自何处?这些都是困难的问题,不是去附近博物馆转圈圈就能轻易回答出来的。但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艺术的实质,一个敏锐的观众作一番彻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艺术观是从何而来?作为本文的读者,你对艺术的本质很可能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或许这些见解是具体到某种特定的作品中一一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或一尊雕像,并以此为尺度衡量其他的作品。假定艺术需要天赋、韧性和艰辛,那么,作者精湛的技艺应该得到赞赏。另外一个假定是很多观众所偏爱的:艺术就是作品看上去“像什么”。因为抽象的作品里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生活中所见到的物象,所以现在对它不是抱怨不理解就是捧为超俗的精品。甚至受过良好基础艺术训练的人也这样认为:记忆将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这是一本“绘画入门”书中的一页,其方法很有代表性)。谁会说描绘眼睛所见到的物体就是艺术?有人可能会问一个更妙的问题:为什么平面上创作一个三维的图像,多少年来能让无数的人倾倒?显然,这种观念有其来源,它们一定基于一种普遍的艺术观——它是什么?它对社会有多少益处?我们再一次与时装作一类比,如果艺术以某种标准被生产、教授,甚至卖掉,那么它至少要遵从一个“愉悦”原则,就像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因此,艺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来审视历史的意义和真正的财富。作为语言的视觉艺术视觉形象是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眼睛使人们最直接、最容易地感知世界,观念从这些第一手的经验中形成。而且交流是一个相当复杂、多因素作用的社会行为。从此,他人传达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观念,也需要一系列精细的操作。著名语言学家R.雅各布逊是最先分析交流行为结构的理论家。这种对符号系统的研究,一种称为“符号学”。这一理论分析了人类交流所特有的六种因素。比如,与朋友进行一次友好的交谈,首先一个人要向另一个人讲话,言说者(1)对倾听者(2)说“你好”,二者之间传递了一个信息——“你好”(3),它们拥有共同的编码使信息可以理解(4)——我们假定二人都懂英语;交流(5)的介质是实际讲出来的词语;最后还有一个谈话的背景(6)——也许是一个引子式的问候。如果六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交流就可能停止。比如,其中一方不懂英语(编码),交流便极为困难。同样,如果一方中途插入谈话,也不了解谈话内容的背景,他们就会“曲解”信息,进而交流就会受到挫折。因而观念的交流绝不像一个人事先假定的那样简单和完全。

图书封面


 基西克艺术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总的框架还行,看过詹森再来看此书就觉得像鸡肋
  •     没有书面所说的赠DVD,有点小失望。书的内容不错,我喜欢!
  •     不喜欢专业词汇。
  •     特点是文字介绍偏少,名画多,介绍不太详实
  •     还好,泛泛
  •     本来以为买了不咋地的,可是看看市面上的艺术史,这本还是不错的,呵呵,书质量也不错,够分量,呵呵
  •     作为入门级读物,总体不错。介绍比较细致。融入了当时历史,宗教背景,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唯一遗憾的是,作者作品及艺术形式全部被翻译成中文,没有英文注解,不够完美,总感觉上去怪怪的。
  •     相当不错的一本艺术史, 在福州路上的大家书店淘到的崭新三折版, 参观任何画展都可以在这本书上寻到相关的部分
  •     还是可以的~ 确实是入门级的~比较深入的东西讲得不多 但总体是本不错的书
  •     很棒~是彩页的,光盘也很好!
  •     低劣的翻译质量将这本书糟蹋了
  •     靠!原来就是《理解艺术》(Art: Context and Criticism)
  •     它的上一版中译名字是《理解艺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文图并茂。可惜光盘打不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