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活一次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27日
ISBN:9789862130599
作者: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页数:284頁页

作者简介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内容概要

貝雅特‧拉蔻塔﹙Beate Lakotta﹚
生於1965年﹐現擔任德國︽明鏡︾週刊 ﹙Spiegel﹚科學編輯。攝影師華特‧謝爾斯﹙Walter Schels﹚生於1936年﹐以人物和動物的性格特質研究而聞名。他們在2003年於︽明鏡︾週刊所發表的〈死前再活一次﹀專題﹐因報導深入而獲頒漢薩 –米特獎﹙Hansel-Mieth-Preis﹚﹐以及聯邦誌工福利工作會所頒發的德國社會獎﹙Deutsche Sozialpreis﹚。華特‧謝爾斯的攝影作品並榮獲2004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二獎。


 死前活一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不知道为什么,对死亡的讨论越来越少了,但是他是那么自然,又那么必须的一件事情。人们可以谈论钱和性,一个人可以没有钱和性,但是他不能没有死亡。这本书好像一个个淡淡的音符凑合起来的生命和死亡的交响曲,平静但却异常深沉。吸引我的封面也成了家里和我的矛盾的所在,丈母娘看到这个封面,皱皱眉头,问这是什么,我说是关于死亡的,她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反感和恐惧,我躲开,拿布蒙起了封面。在夜晚安静下来的时候阅读。当看到封面的小男孩的事情,我被震撼了,一个家庭为什么这样受到死神的眷顾?小男孩在死前的某个短时的康复期受到其它孩子的侮辱,他回答:“对不起,我得了癌症”。不知为什么,想到该处我总是忍不住流泪下来......心里的感受很复杂,可惜这么可爱和懂事的孩子道出了令人心酸的话语,想把他捧在手里,但是无力挽回死神的脚步。2009年外婆去世,丈母娘在边上服侍她到临终,在医院外婆问:“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去问问他们读书读的多的人,问问他们是否知道!”,丈母娘没有直接回答她,她说:“外公给我托梦了,他说在那边(阴间)已经有了女人,他不想让你过去!“外婆没有得到她的答案,儿女为了让她有信心活下去,用这样的刺激来让外婆激起活下去的私心。但是一如本书提到的外婆在他的世界里,也许他想离去,但是亲人却闭口不谈死亡,还让他继续打起精神。我想想,大概丈母娘还在继续延续她的习惯,继续割裂生活和死亡的界限。看来我们对死亡的看法还是和国际接轨的。大概这是一个现代比较普遍的状况吧。昨天看到报纸上一则消息,说是几个孙儿从重庆运爷爷的尸体回四川。损然顺利的送到了家,让人放心,但是新闻后面的评语却让人心寒。有相关的规定尸体运输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如果私运,相关部门有权力扣留处置。我理解这是从公众卫生安全考虑。但这个规定生硬的把尸体,这样一个死亡的代表和象征从我们的生活中割裂开了。因为从小在回族的聚居区里面长大,友人去世的话,家人需搬运尸体至附近的清真寺进行沐浴和处理后方可下葬,具体的程序没有详细研究,《穆斯林的葬礼》也只是提到下葬时的情况。小时侯经常看到他们在担架上运输尸体,表面有像阿拉丁的飞毯覆盖着......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是这样?
  •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被封面上死去的小男孩的样子触动,立即借了此书来看。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里拍摄人们生前和死去的容貌,讲述他们看来平凡的故事。可越是平凡,却是教人惊心。前几天做了个梦,看见自己的肉体死去,被冰在冰柜里,可我一点也不觉得悲伤,还为它题写了墓志铭。后来的葬礼上,外婆很难过的哭了,但我很奇怪,我不过是旧的肉体死去了,但我还在,为什么要伤心呢。醒来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就是死亡的感觉呢?自己其实全然不觉得痛苦,只不是过是抛弃了肉身而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死亡并且以后也要面对死亡。亲人离世,朋友意外等等,它的恐怖在于谁也无法逃离。第一次感觉死亡并不遥远是邻居家的哥哥自缢身亡,他那个时候初中,据说是因为父亲给他的升学压力太大。死是什么?死就是渐渐被遗忘,他的父母很快有了第二胎,也许这个弟弟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他之前有过一个如此短暂痛苦的生命。人们在死前总是脆弱的,书中提到一个医生的话:坚强不过是因为还没有到虚弱的那一刻。当我们真真虚弱无力时,我不相信坚强还会存在,即使有,也不是内心中的坚强,内心早已被打败了。这并不可耻,这是如此自然,不应该再去标榜对死的释怀或者不惧,那都是活着的人凭自己的想想得来的,阵阵的死亡到了面前,恐惧才是正常的表现。我现在可以理解出生婴儿的哭声为何如此强烈,刚刚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处境改用肺呼吸奇怪的气体为生,这是多么可怕,那一刻的恐惧也许和死亡相同,只是我们统统不会记得。大师修行一生,也不过是在悟一个“死”字。我不是哲学大师,我只能从死亡中参透什么是失去。那感觉不是丢失一件贵重的首饰,不是和情人在机场分手。在尸体被退入焚化炉的那一瞬间,我知道失去是一种无力,一种再也无法挽回。现在这样的时候,我是惧怕死亡的。以前似乎说过类似于40岁的时候要死掉,要在变老前自己结束生命等等这样的话,现在看来多么幼稚,因为这个年龄离我越来越近。正如我不会期盼着明天死掉之类的。看那本书的同时,还看了日本电影《礼仪师》。曾经一度疑问为什么生前也不化妆的人,死后也一定要有个化妆师给他们化妆什么的,后来经历了亲朋离世,见过真正的死亡,才知道一张未经修饰的故去的面孔是如何的触目惊心,一个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即使模样的变化甚微,作为生者依然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生命的离去。于是退掉了5月20演唱会的门票,赶紧买了机票早早回家。能活着是如此不易,老套的说一句“要好好珍惜才是”。
  •     奶奶去世的那天,我正在东单的办公室。母亲打来电话,让我尽早下班去医院。当我打车从市中心的写字楼到南城的医院时,奶奶刚去世不久。在重症监护室里,奶奶裸着身子躺在病床上,身上所有的管子都已经撤下,父亲和几个姑姑正准备给她擦身。同病房的还有几个床位的病人,一张布帘隔开了隔床的病人;另一个角落的病人也刚刚去世,她的家属也在为其收拾身体。我是一进医院,二姑就含着眼泪告诉我,奶奶刚走。其实,所有的人都预料到了这一刻的到来。早在一两周前,奶奶发烧后身体每况愈下,爸爸就跟我说,让我多去看看奶奶,可能活不过冬天了。我那时候有许多事情烦扰,大多是感情一类,也有工作的变化,因此没有静心听这句话。等我再看到她,已经是停止呼吸的时候了。之后,在太平间又看到一次,火葬前又看到一次。这是最后的三面了。以后,就只能看着墙上的照片了。奶奶大概几年前突然中风了,而后就丧失了语言能力。之后的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基本上已经瘦的厉害,也不能轻易下床了。每日餐吃的很少,精神萎靡,眼睛中也无光泽。我大概半个月或一个月去看她一次,每次见她,她都高兴的鼓掌。而我不爱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在她旁边躺着,或者在她旁边坐着。她自己行动不便,就用手势让我爷爷给我盖被子,或者拿吃的东西。在之前的一次生日聚会上,忘记了是我爷爷的,还是我奶奶的,那时候一家人都在,我和奶奶有了最后一次合影。那时候她还会笑。即便是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她全身查满管子已经意识不清的时候,她依然知道我在她身边看她。那时候她急促呼吸,已经在做最后的喘息。她去世,是因为身体长期用药所导致的内脏功能衰竭所致。肾功能衰竭,最后一两天,已经是尿毒症的数据指数了。可以说,全家人都在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奶奶是操劳了一辈子的。我从不了解她的父母是怎样的,她的家庭是如何的,她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她的爱好都有什么。她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什么性格的,也无什么个性的。她宠爱我,胜过一切。她不认识字,但是画画非常好,她画的画很精细,很有工笔画的感觉。她会编狗尾草,把它编成小狗或者别的什么。她偶尔会有间歇性的无意识的状态,这可能和她之前得过的什么病的后遗症有关。但是当她卧床不起之后,就没再有过这样的间歇性无意识情况发生。至少,我从没有看到过了。最后的葬礼,当她穿上寿衣的时候,我觉得那不是该属于她的衣服。她在家里只穿深色的棉布外套,没有图案。化妆师给她画了唇膏,但我觉得那个颜色太粉嫩了,她生时从未打扮过。总之,走的时候,被打扮好了,漂漂亮亮的走了,走入了火化炉。一个小时之后,我和父亲去取了她的骨灰。所有的一切记忆,最终都变成了一片灰白。从此,就被封存在不大的木盒里了。她的一生有很多愿望,最迫切的,就是抱个重孙。但最终没能实现。将骨灰安放在骨灰存放处的格子间时,提前买的祭奠用的瓷制小汽车摔碎了,姑姑说,奶奶不需要小汽车。我觉得,人走了,再怎么折腾,都是活人干的了。该走的,已经走了。只是看着这些儿女子孙们,在忙忙碌碌给自己“添置”不需要的东西了。记忆中,爷爷没有去医院,也没有去葬礼。只是说,奶奶走的那个时间,他在屋里,听到了硬币落地的声响。一看,果然有硬币掉落。家人说,这是奶奶在给爷爷留一些钱。××××××××××××××××刚刚读完《死前活一次》。这本书是一位德国杂志编辑和一位摄影师所策划的。他们主要是关注那些在临终关怀医院走完生命最后一段路的人群。一个人写故事,一个人为他们拍照片。故事写的是这些人死亡的前后,对死亡的看法,临死的状态和心理;照片拍的是他们临终前一段时间的样子,和去世后的样子。这些人都是绝症患者,是被判了死刑最终坐生命的死牢而等死的人。许多人面对绝症,面对死亡的倒数,心里由一开始的不怕,到最后死亡临近的恐惧,转变的快速而平稳。他们不想听别人跟他们说“好好活下去”“一定行”之类的话。对于生者,恐怕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因为生者,怕死,也不敢提死。有些死者在临死前,只想化解之前与亲人的纠葛;有些人,只想见一个人;有些人,只想过完最后一个生日;有些人,会安排好生前的一切……有些人悲观,有些人乐观,有些人在一夜中平静的去世,有些人痛苦的挣扎着离开了世界。许多人对死亡的突然到来都有所预知,这点是非常神奇的。许多人知道一两日后自己就久别人世,他们的状态会有很大不同。就好像刚读完的《巨流河》中,齐邦媛的母亲去世当日,还打扫了屋子,给丈夫准备了午饭后,念叨着“主啊,既然你叫我去,我就跟你去吧”坐在床上,就安静的死去了。作者之所以为他们写故事,拍照片,目的就是想让他们有尊严的死去。希望所有临死的人,或是临终者的家属,都能勇敢面对死亡。死亡只是生的一部分,一个人拥有了生命的同时,必然也拥抱着死亡。看那照片,一边是生,一边是死,生死就如翻页,一页过去了,真是“这一刻,如此奇特而神圣”。作者认为,医学上尽力挽留死者的做法,只是在延长他们的存活时间,但最终,患者还是要走向死亡的。当周围所有人都在竭力挽救患者的时候,患者的感受和意愿,却没有被真正的重视。对于这些危重患者而言,医院只是制造死亡的地方,而非带来尊严的场所。往往被视为恩赐的死亡,被医学技术无谓的做了不必要的延长,使病人更加痛苦的死去。作者所倡导临终关怀计划,希望让临死之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按照意愿去接受死亡。临终关怀医院并不做技术上的抢救,只是做维持好的生命状态的最基本医护。那里只给病人提供止痛方案,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让病人舒适满足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他们并非主导安乐死,只是希望生死大事,能让病人的生命做主。这让我想起了冰点周刊的一篇特稿。讲一个家庭安乐死的故事。因为病患在癌症晚期极其痛苦,家人不忍,多方求助寻求安乐死,但是由于政策缘故,均无果。一位家人不得已利用药剂师的职务之便,偷来用于安乐死的药品,在偷偷摸摸中,为亲人实施了安乐死。医生来到病房后,一家人手忙脚乱的掩饰,医生看后,连声说“理解,理解”。又想起两部电影,一部《百万宝贝》,一部《深海长眠》。两部电影中,一心求死的人都不能从正常途径获得死亡,最后,都由他们最亲近的人,为他们非法的实施了安乐死。我想,能帮一个人按自己的意志去死亡,这对谁,都不是一种罪。我想,不论是临终关怀医院,还是自己的家,还是安乐死,一个人,能够自由的去死,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本书,意在推广临终关怀计划,对生者,对死者,都是个义举。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死亡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
  •     这个题材很压抑,很折磨眼球。
  •     一年的时间里读了很多次。虽然多次触及对禁忌的底线,却异常震撼。
  •     这次简体版没有删节,我两本都买了,看了
  •     记得。。
  •     还记得他的展览给我带来的无与伦比的震撼。
  •     在眼前的生命消散。。。。。
  •     虽然只是在学校的图书馆草草翻过,但是依旧十分震撼
  •     死亡作为真理的存在,对活人来说永远都是过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