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
ISBN:9787561334409
作者:林语堂
页数:326页

作者简介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内容概要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吾国与吾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5条)

  •     那时的中国人迫切想要将自己介绍给世界,我并不认为是一种落后的体现,相反我认为焦虑是希望的一种形式。我认为很难给文化加以明确时间定义,现存文化都是历史文化叠加而成,这本书里的许多话放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用,如面子问题。 林语堂是文人,他在用他的浪漫文笔刻画乱世状态,这也许与当时所提倡的革命文字不同,但是以现在的目光看来,特定时期的口号言论会过时,只有特定时期形成的社会状态文化才能延误。如果看一本散文,又能想起些风花雪月,又能唤起爱国热情是再好不过了。
  •     1934年,林语堂开始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第二年由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9月出版,到年底时已再版了7版,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其后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普遍认为,这本书让西方人知道了何谓“中国文明”。起先以为他是写给西方人的,但他对祖国爱之深,责之切之心浮然纸上。或者更确切地表述,是林语堂在自序里的说法:“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赛珍珠是促成《吾国与吾民》的幕后人士。“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一种方法是直接到中国来看,另一种是透过到过中国人的写作。但赛珍珠认为,所有人在叙述中国的时候,不是太包庇中国,就是太苛责中国人了。她觉得能够跳出这两种态度,能够持平而宏观地来看中国,并且有很好英文能力的人,非林语堂莫属。”林语堂研究专家,曾担任中国台湾林语堂故居执行长的林明昌博士告诉本刊记者。赛珍珠作为一个与中国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作家,对中国有一些尖锐但不失为真实的感悟,她对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观察写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她觉得这种矛盾的情况造就的游移不定的青年,很容易接受许多革命领袖的宣传,认为所谓中国之落伍,是出于外国的政治和物质的势力伸入的缘故,而把一切原因归咎于外国的侵略。却忘记了中国历来的时局变动实与外国不甚相干。“一个革命领袖往往当他地位一旦巩固,即变成保守而腐败起来,不殊于旧式的官僚。”她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存在于中国内部,而爱国智识青年却自顾自地分为二途:“其一抑郁沮丧于国家之现状,其一则欲掩盖其实况于外人。”直到赛珍珠从英文期刊上看到一个人的文章议论大胆、新鲜准确,自然优雅,注意到作者林语堂的名字,觉得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合作人选。在林语堂在上海的家,赛珍珠和林语堂一拍既合。因为林语堂也正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说一说我对中国的实感”。林语堂接下写作任务后,度过了十分辛苦的10个月,因为期间他还要办多本杂志,他的女儿在回忆录中写到他每天清晨既写,孩子们被母亲隔离于父亲的书房,她们只能从锁孔中以窥一二。林语堂有时两页,有时四五页,最后一天写了19页,在庐山脱稿。他设想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写一部有关中国社会、文化和生活哲学的著作,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他也做到了。赛珍珠在序中说“终于有了一本书满足她一切热望的要求”。林语堂在和赛珍珠的合作上吃了大亏已是后话,一般图书出版作者是拿10%左右的版税,而赛珍珠代理林语堂的书却拿了50%,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林语堂和她打官司,她打电话给林太乙问,你爸爸是不是疯了? “在1930年代,中国文化人面对中国的文化现象和状况是相当尴尬的。”林明昌说,“那时候,最早留学东洋和西洋的人陆续返国,相对他们所了解的日本和西方国家,当时的中国各方面都不如人意。不仅是科技和工业,还有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这种感觉使得所有中国知识分子要想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时候,都有种强烈的焦虑。面对西方,他不能用檄文的态度来论述中国,一个客观原因是,如果中国那么差的话,那西方人肯定没兴趣关心了解了。他也不想写想象中的理想中国,那又太过矫情,这种焦虑感很强烈地投射在《吾国与吾民》中。”就像他曾经的朋友鲁迅一样,在早期的文章中,林语堂评论中国的时候,用词也是非常激烈。显然目标读者不同,他的态度有所不同。似乎明了“门里是个世界,门外是个世界”。这在他为1932年在牛津大学的演讲稿《中国文化之精神》所撰写的前言中得到证实:“东方文明,余素抨击最烈,至今仍主张非根本改革国民懦弱萎顿之根性,优柔寡断之风度,敷衍逶迤之哲学,而易以西方励进奋斗之精神不可。然一到国外,不期然引起心理作用,昔之抨击一变而为宣传,宛然以我国之荣辱为个人之荣辱,处处愿为此东亚病夫作辩护,几沦为通常外交随员,事后思之,不觉一笑。”“在写《吾国与吾民》的时候,从开始写中国人的性格,中庸之道,中国人的心灵,其中还透着很多焦虑和挣扎,慢慢过渡到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忽然前面的道路就打开了。他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这样的中国文化人从中国的传统书籍和自己的生活中,深知有另外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相当美好且高雅的。如果连上《吾国与吾民》的下一本书《生活的艺术》一起看,就非常明显了。”林明昌说。《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从《吾国与吾民》的一个同名章节中延伸出来的一本书。在这一章节中,他以“倘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开始,激情四溢地写中国人在吃住行玩乐上的闲情逸趣,告诉西方一个他们只能望其项背的世界——古代中国的无以伦比的审美能力。林语堂女儿们的日记《吾家》,里面写到她们家第一次出国的情景,大约是1935年前后,林语堂刚写完《吾国与吾民》,定居美国开始写《生活的艺术》期间。她的女儿记述外国人怎么样问她们小孩问题:中国人头上为什么戴着碗?中国有椅子吗?问小孩子,你吸鸦片烟吗?你用鼓棒吃饭吗?你为什么不裹小脚?你们穿着睡衣(非上海阿婆的睡衣套装,而是指长袍马褂)上街吗?那时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到如此程度。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938年的美国年度畅销书,是一个中国人教他们“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的英文原名)。1895年。,林语堂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英文,哈佛大学读比较文学硕士,1922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像林语堂这样饱受西学之士,才有可能从文化差异中捕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 林明昌说。“鲁迅和林语堂他们两个面对社会和中国态度很不一样。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采取的方式比较激烈和直接,林语堂是一个浪漫文人,他的现实感不像鲁迅那么强烈。在他的书中始终有种特殊的感觉透露出来,就像一个圣徒一样,不管外面是怎样的乱世,你仍然有你的宁静天地。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理解的,国难当头,你竟然还在谈闲适,谈幽默生活。虽然那时也有很多中国读书人喜欢林语堂,但相对当时那个大的氛围,林语堂强调的这种生活的态度,和当时陷入危难中的国家格格不入。”辛亥革命之后到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社会的不安定导致文化人必须去思考中国到底出什么问题了,我们该怎么办。胡适从美国回来,带回来全盘西化的观念,钱玄同提出全盘欧化的观念。鲁迅在做中国国民性的大批判,就连徐志摩也写了《梅雪争春》。1926年3月18日,林语堂接到他的学生刘和珍君打来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三一八惨案”后,时任北京师大教授兼教务长的林语堂,因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也在北洋政府当局通缉之列,于是接受了厦门大学聘任,当年5月南下。他还推荐鲁迅、顾颉刚、孙伏园等也去应聘。第二年,几位名教授因为受到排挤冷遇纷纷辞职,林语堂从厦大辞职去了武汉,担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长,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官场生涯,然而武汉又让他失望至极。他表明“对革命感到厌倦”,此后一生他再也没有踏入政坛半步。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林语堂在武汉的生涯结束后写道,“我不梦见周公,也很久了。大概因为思想日益激烈,生活日益稳健,总鼓不起勇气,热心教育,热心党国。不知是教育党国等事不叫人热心,还是我自己不是,现在也不必去管他。从前,的确也曾投身武汉国民政府,也曾亲眼看见一个不贪污,不爱钱,不骗人,不说空话的政府,登时,即刻,几乎就要实现。到如今,南柯一梦,仍是南柯一梦。其后,人家又一次革命,我又一次热心,又在做梦。……人生总是由理想主义走向写实主义之路。”离开武汉后,他开始了他的上海时期。他的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记述,在上海,他和一群留学归国精英交往,比如“比英国人还像英国人”的吴经熊,风流才子邵洵美,这些人搞了一个“星期一晚间俱乐部”,围炉聊天,太太们在一边交流舞蹈和美容。看他交往的这些人,已经知道他不会再写激烈的文章。邵洵美他们出名的是有的是贵族气质,对财富,对仕途,都没有野心。也是在这个时期,林语堂脱下从来笔挺的西装,穿起了长袍马褂。那个时候的所有文化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每个人用各种方式书写对国家的担忧。同样是失意的伤心人,他没有像鲁迅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俩个朋友渐行渐远。在上海,林语堂强调起从他1924年就开始提倡的幽默,“幽默”这个词汇是他最早翻译出来的。马上就要被侵略了,每一个人都是觉得应该好好为国家做点事吧,谢冰莹写《女兵日记》,讲女人从军为国家做事,大家觉得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书立刻获得每个人的认同。“唯有林语堂跳出来说,我们要幽默,我想他是他在用他的方式安慰民心。这并不代表他不抗日。”内地的读者一般很少知道《吾国与吾民》第10章的存在。王明昌告诉本刊记者,“1939年英国版出版的时候,林语堂补进去第10章——《新中国的诞生——中日战争之我见》,怒斥日本人侵华,其中他做了分析为什么日本必将失败,他就是要告诉国际,你们千万不要放弃中国,因为日本人必定是要失败的。《吾国与吾民》不仅仅是增进对文化差异性的理解,也是对中国国民性的一个深刻总结和记录,现在看来也非常适用。”王明昌说。“我到内地出差,经常碰到老教授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对我说,你没经历过动乱,你不知道。我就会心一笑,因为那些都是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早写到过的。”林明昌说,“林语堂在书的最后,为未来的中国和人类提示了一个浪漫而理想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讲的“乐活”“慢活”的概念,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那个时代早就提出来了,对当代特别适用。在当时是很难被理解的。他的虚无主义可能是他和鲁迅在性格上和生命情调上最大差异。但在当时也起到了很大的外交作用。在整个社会文化当中长期的价值是,让大家去轻松面对现实的压力,一个人不可能长期紧张。最大意义还在未来,它会绵延30年,50年,70年以致更长。”1934年,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写到:“写了这本书,我将冒犯许多阐述中国的著作家,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祖国的同胞和一般爱国大家。此辈爱国大家——鄙人与之实互不干涉,因为他们的偶像,不是我的偶像,他们的爱国思想也不是我的爱国思想。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可是我常小心翼翼在他们面前隐藏起来。”1940年代,林语堂倾其所有研制中文打字机,失败了,50多岁还在为还借款在法国南方小城笔耕不辍。林语堂在美国住了几十年,终生没入美国籍,1965年举家迁回台湾。1953年,林语堂给宋美龄寄去自己最新出版的一本新书,这一年也是林语堂与赛珍珠彻底分手之时。宋美龄此时第一次提出希望林语堂与家人到台湾。林语堂在回信中提到他没有到台湾是因为发明中文打字机破产了,没有钱回来。林语堂生命的最后10年,住在阳明山上被赠与的别墅中。他亲自设计,庭院是地中海式建筑风格,院子里种了竹子养了金鱼,书斋仍然沿用“有不为斋”,他去世后就葬在后院,墓碑是好友钱穆所题。现在作为“林语堂故居”对外开放,同时开放了林语堂图书馆。林语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来台后24快事》,多少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回到中国。“初回家,居在山上,听到隔壁的妇女用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听不懂,我却听得懂,无以快哉。在电影院,坐下,听到隔壁的女郎说起乡音,如回故乡,无以快哉。”他曾经说过,“大约有半个世纪了,我一直没有回到故乡,但家乡一草一木,低首缅想,历历如在目前。有时在梦中游故里,依然看见门前那清澈的溪流,映出自己儿时的形象。”
  •     不知道《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时译版本怎么样,只看到了80年代末翻译的《中国人》。这是一本奇书。只有一位同时生活在东方与西方的伟大学者才能准确的洞悉西方人心中对中国人的疑问,并且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准确的告诉他们中国人的真实想法和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样一本书的出现东方人与西方人都应该感到庆幸。我一直是潜水艇,因为这本书注册了豆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会表达
  •     不容易啊 从杭州到徐州到北京 终于在无聊的大学读完了这本书 很深刻 作者所提出的那些现状 现在有所改变吗?尽管有些观点本人并不认同 比如对于中国纳妾与外国离婚 但不可否认 作者对于中国充满坚定的信心 4.5分吧
  •     总觉得写得不是中国人,至少不是现代的中国人。造成这样的感觉究竟是阅历尚浅,还是因为生产力重塑了社会风气?此外,还感慨,之一,优秀的译者的重要性堪比作者本身,此书的中文版读起来如此儒雅,黄嘉德功不可没。之二,在中国,读过去要研习古文,读现在要研习英文,除此之外遍很难有什么趣味,实在遗憾。
  •     先生洞察人性对国人千百年来之根性可谓了如指掌,分析的精辟透彻,如此见识,实属难遇,读的过程中深感恐惧,这书要是外国人看到,太容易一下看透中国人,后来得知原来这本书大概是专门写给外国人看的,未免家丑外扬。反过来,也许只有这样示众,才能激励国人不断进度。
  •     不错
  •     好像也是个写过读后感的书
  •     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     纠结了半天,没舍得把这本书从kindle上删了。以后找时间再看一遍吧
  •     文笔犀利 因为是写给外国人的 同时处在民族危难之时 所以描述社会的时候 批评性比较强 大概想借此骂醒中国同胞
  •     时代变了,国人还是和以前一样。
  •     这应该就是钱钟书先生嘲讽的那本书了
  •     高中时爱看林语堂!觉得文字清透敏锐,性格乐观幽默可爱
  •     啧 诚哉斯言
  •     给前六章打五星,因为想到了我没想到的地方,后三章不敢评价
  •     林语堂……堂
  •     雖然因為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書而略顯淺顯和通俗,但對於我們這些中國人來說,也不失為用來系統化原有理解的好書。
  •     读的是民国人译民国人版本,非常美妙,充分体现着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时代的局限性,然个中佳句依旧振聋发聩
  •     倒是总结了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但对于根本的文化成面的原因剖析的不够深刻。要想对中国文化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强烈推荐《乡土中国》。
  •     分析浅显,透彻幽默!
  •     今日所显现的结局,则又为古代经典格言的反覆重演,父老吃了酸果,致令儿孙为之齿软。
  •     二十岁的姑娘,不大会为了金钱目的而嫁人,四十岁的女人,不大不会为了金钱目的而嫁人——她们或许称之为稳当。
  •     最喜欢的是自序里写,“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感动死了。
  •     你的名字
  •     身为鲁迅派还是天生对林语堂感觉微妙的
  •     #2017 Book 4th# 中间那部分跟《乡土中国》有类似 难道因为隔着距离的审视连缺点都辣么可爱?
  •     后续看过几本当代的评论书,好多观点借鉴于此。一定要再读一遍。
  •     深入刻画国民性
  •     圆熟,乐天知命,那些刻在中国人骨子的东西……
  •     一百年来,除了丢失的东方审美以外,其他无甚变化。
  •     快一百年了,依然如此鲜活生动,就如同评价现在一般。
  •     林先生的文字让我对我们的民族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是我第一次听完的一本书,主播声音也很好,还会再听第二次
  •     写尽中国人了方方面面
  •     挺多观点适用现在。个人觉得不错
  •     中国人原来这么多优点
  •     吾国国民性与传统文化,如今看来依然非常有趣。已经尽可能客观中立了。
  •     哈哈,看不懂。没 菊与刀 好
  •     人生的归宿最后一段让人想起秋天的况味。林老乐天派的幽默洒脱才能发现文化中很多诗意和性灵的东西,大概我骨子里还是流着右派的血吧。至今不懂为什么第十章被和谐
  •     比较文学出来的文章都是很引发思索且好的。关于抗日前后的言论有许多细节,第一次开眼。
  •     我一直的困惑是,用文化認同的詭辯構建中華其實不啻於說,'nobody is born chinese, but everyone is educated to be one',茍如是林先生也只能算是一半未滿的你國人吧。
  •     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     发现是暑假读过的。林语堂學贯中西,从书籍出发去认识中国人,也颇为深刻。
  •     性格心灵理想什么的分析的差强人意,文学艺术生活确实到位,调子也太平淡了。
  •     模模糊糊对我们自身全貌有了一个概念
  •     最全面的,最准确的。
  •     “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     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性格的刻画,从诗词到书法到建筑,还有面子文化,很好的书
  •     读着心累。
  •     吾国,心痛。
  •     感觉还是有点美化吧?
  •     读过却不敢妄评 有微妙的怨恨 奇怪的想法 一年后再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