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10054761
作者:芦苇
页数:304页

作者简介

芦苇版《白鹿原》电影剧本  最终定稿首次曝光
七易其稿,历时五载,独家访谈揭秘创作始末
另附剧本创作笔记,剖析小说电影化改编思路
为读者奉上一部实战型剧作范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芦苇编剧作品中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定稿剧本,根据小说《白鹿原》改编而成,在后来拍摄电影时并未被采用。尽管如此,这部历时五载、七易其稿的剧本所承载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其凝练的历史感、遒劲的笔力、出色的人物刻画和高度电影化的改编技巧,自有其独立的价值,堪称史诗片剧作范本。
本书所附的别册,特别收录了回顾创作历程的深度对话与创作笔记等内容,希望读者在感受剧本自身魅力时,又能充分领略芦苇在改编这一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对整体结构、人物塑造和剧情增减等方面的考量,从中了解芦苇是如何理解《白鹿原》,并运用电影化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的。
我在《白鹿原》剧本里,从封建帝国崩溃的前夜一直写到新政权的建立,但对原著的内容做了很大的取舍。我用人物命运来揭示时代命运——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就是裂变了、断根了、无后了,传统道德、传统理念断层了,而新的道德、新的理念并没有取而代之。这是最可悲的地方。《白鹿原》小说有价值,在于它讲的是这种伦理的断裂对于普通人命运的影响。我在剧本里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你时刻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冲突、两代人不同的选择与命运。
——芦苇
「推荐语」
芦苇是中国最聪明的编剧。我通过他编剧的电影开始了解中国
——罗伯特·麦基
芦苇是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编剧
——吴天明
芦苇是位伟大的编剧
——乌尔善

书籍目录

正册:
《白鹿原》电影剧本/1
出版后记 / 137
别册:
《白鹿原》的改编艺术/1
《白鹿原》剧本创作笔记/23
电影《白鹿原》影评摘选/145

内容概要

芦苇,著名电影编剧 , 电影策划人。由他编剧的电影屡获国际大奖,其中《霸王别姬》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活着》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人道精神奖,《图雅的婚事》(策划与编剧)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独立精神奖。他的剧本《白鹿原》《岁月如织》《狼图腾》等虽尚未投拍或者上映,但一直广受关注。


 白鹿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终于把芦苇这版的白鹿原剧本看完了,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也没有看过电影,但是剧中的情境还是非常鲜活的浮现在眼前。可以看得出芦苇对于这部作品倾入了很多心血。后面还有一本附册,是有关白鹿原一些点评的文字,一起看了吧,还有原著和电影也要看看,从头至尾了解一部小说变成剧本又变成影视作品的过程。--电影看过了,不知为何编剧里并没有看到芦苇的名字,难道是另外一个版本?看下来之后总觉得确实没有剧本所描述的好看,拍摄手法过于陈旧,但是演员们都是很牛逼的,尤其是是演田小娥的那个演员HOLD住了整出戏。
  •     3月2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一家商务酒店里,编剧芦苇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专访。回顾与《白鹿原》导演王全安的那场争论,芦苇称是希望电影好,当时也等着王全安能给他打一个电话。对于合作过的张艺谋、陈凯歌导演,芦苇称中国第五代导演集体抱团的作品很棒,“后来他们都走散了,都要当山头老大了,他们各自的抱负都实现了,但中国电影垮台了”。【谈《白鹿原》争论】王全安五六年来未给我打过电话“我们什么都可以谈。”芦苇开诚布公地说。随着后浪出版公司推出了《白鹿原》电影剧本和创作笔记,他和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之间的争论也被再次提及。“我好像也正是从那次争论才开始进入公众视线的,然后大家才发现我还写过《霸王别姬》和《活着》。”长年生活在西安的芦苇,自认是一个脱离中国主流电影圈的人。当时有人质疑芦苇在拿《白鹿原》这件事炒作,芦苇说:“他们说炒作就炒作吧,如果炒作是真诚的,是为了中国电影好,那也是好的。”《白鹿原》的电影剧本芦苇从2003年写到2007年,先后改了7稿,他此前的《霸王别姬》也只改动了两稿。电影《白鹿原》的拍摄过程命途多舛,芦苇曾向制片方推荐王全安。不过,与王全安合作完《图雅的婚事》后,芦苇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王全安拍摄现实生活题材可以,却不适合拍史诗电影。“后来王全安把他写的《白鹿原》剧本给我看了,看过之后,我就更加坚定了他不能拍。他的这个剧本跟最后的呈现还不太一样,他说想要呈现人和土地的关系,这就是一句空话。他说什么农民对土地好,土地就会对农民好,我觉得这种说法很荒唐,是个过家家的话。”芦苇说,他在陈忠实小说中看到的是两代人价值观的撕裂,两代人不同的选择与命运,这也是他剧本中想要表达的主题。芦苇对媒体表达了王全安不适合拍《白鹿原》的言论后,两人至今没有联系。“按民间的说法,就是闹掰了吧。他到《白鹿原》开机也一直没有联系过我,其实我在等王全安的电话,他该问问我啊,毕竟我是最早接触这个电影的。我批评他,他也应该打个电话问问,你为什么说我不合适?但是没有。”在芦苇看来,王全安有意在避免这场谈话,“否则五六年过去了,到现在也没打过一个电话。我也觉得有点奇怪,我当年也是帮过你王全安啊,我捧你是为了电影,我批评你也是为了电影,你又跟我无亲无故的。我希望王全安能理解,我做这些是为了电影本身,也是为了你的电影素质”。【聊炮轰众导演】只对电影负责不对某个导演负责芦苇与陈凯歌、张艺谋合作的《霸王别姬》和《活着》,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对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这两杆大旗,芦苇也都有过猛烈的批评,他说张艺谋《英雄》中的侠士,被暴君一通言不及义的思想教育给洗脑了,成了一个弱智的奴才,这是抹杀中国电影的武侠精神。他也批评陈凯歌的《无极》价值体系混乱,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电影。对于“炮轰”这样的字眼,芦苇觉得不妥,“我只是正常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只对电影负责,不对某个导演负责,我跟他们的合作就是有缘就合作,无缘就分开”。再提陈凯歌,芦苇说:“他以前是过分自信,拍《搜索》时是过分不自信,这就不正常了。如果陈凯歌正常发挥的话,他挺棒的。这也是媒体把我害的,我在媒体上严厉批评了《无极》,伤害了凯歌敏感而高贵的心灵。我说完了以后,也知道把凯歌得罪了,因为那是他自视很高的一部片子。”提到对冯小刚和电影《私人订制》的看法,芦苇说:“小刚在《私人订制》里面散发出来的味道,基本上跟《小时代》是一样的。但是呢,我觉得小刚他也聪明,他知道这个也可以挣钱,观众要吃这种垃圾,他就投出这种垃圾。”不过,芦苇觉得冯小刚的心里也会很纠结,由于《一九四二》欠下太多人情,《私人订制》就成了一个还人情的电影。“《一九四二》是个很好的题材,但看过之后你能记住什么?这里面人物线索太多了,如果砍掉几条,马上就会不一样。”在芦苇看来,中国第五代导演集体抱团的作品是很棒的,“比如《黄土地》拍得多好,后来他们都走散了,都要当山头老大了,他们各自的抱负都实现了,但是中国电影垮台了。电影还是一个集体的艺术,一个人的力量是搞不好电影的”。芦苇说,他也很怀念跟陈凯歌一起讨论《霸王别姬》剧本的日子,就像赛场上的两个运动员遇到了对手,对于张艺谋的《归来》他同样期待,“我挺想看看艺谋的这部作品”。【聊编剧教学】我要教编剧会被开除的去年下半年,芦苇出了一本《电影编剧的秘密》,这本书用对谈的形式回顾了他的成长经历和编剧生涯,也被看作是独特的电影编剧教科书。采访芦苇之前,记者到三联书店看了这本书的销售情况,柜台上已没书,库房里只剩下几本。据上海交通大学介绍,这本书出版至今已加印四次。“我也没想到这本书能卖这么好,看来中国还是真有人喜欢电影的,大家都喜欢听实话,不喜欢听套话。”芦苇有些意外地说。芦苇没有过电影院校科班学习经历,但他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技巧是完全好莱坞式的,芦苇的启蒙读物是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除了反复观摩分析《阿拉伯的劳伦斯》《安德烈·鲁姆廖夫》《教父》《七武士》《末代皇帝》等经典电影,收录大量经典剧本和主创访谈的《世界电影》杂志也是他的导师之一。在芦苇看来,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没有东西方之分,“电影在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个舶来品,创作技巧和拍摄方式跟西方都是一样的”。记者问芦苇有没有想过去学校教电影写作,芦苇说:“我去给他们讲一两堂课还可以,我哪会教书啊?我要去当编剧老师,恐怕一个月就被开除了,我肯定按我这套经验去教,不会按照他们的方法去教。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基础教学有很大问题,很多电影专业出来的人拍东西不接地气。”【谈近期打算】主旋律拍好一样吸引人“我一年差不多就写一部电影剧本,够吃饭就行了,剩下的时间去干自己的事。”今年64岁的芦苇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状态。“我写电影有个前提,一定是自己喜欢的题材,能写好的题材,要不然也不会拒绝陈凯歌拍《风月》时的重金邀请。”问及近期想要创作的题材,芦苇说:“有很多题材都想写啊,我还想写主旋律呢,这两天上映的《警察日记》不也是主旋律吗,挺好的。”芦苇表示,“主旋律”电影本身没问题,也可以拍得很打动人,“中国很多电影,把主旋律这词毁了,这是作茧自缚,现在成了一个笑料了。这些年拍的主旋律电影大部分不好看,如果电影拍得好看的话,也一样吸引人,《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不都是主旋律吗?多好看”。芦苇透露,他最近想要创作一个主旋律的本子,“我父母都是革命军人,他们那代人的经历是很打动人的。我是想写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聋哑人,他救过两个八路军命。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怜悯,这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芦苇表示,继《白鹿原》电影剧本出版后,他还准备推出《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电影剧本,目前代理人已在跟出版方接洽。原载于京华时报(3月23日文娱·聚焦) 记者 田超
  •     我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王全安会更改芦苇的剧本,因为中国电影这几年都是以票房成败论英雄,对于大片小片,中国电影人似乎在乎最多的就是电影有没有商业卖点。在这种畸形的市场环境下,人们总想着赚钱,特别是那些刚刚以文艺片成名的新人导演。只要你拍文艺片获个电影节的奖项,在独立电影的小圈子里被一众国内的影评人热捧,赢得不错的口碑,得到一些媒体的声誉和业内人士的赞赏,你就离被主流公司招安不远了。天朝拍独立电影的人一旦成功,很快就被去拍商业大片,朝着主流和资本奔跑,拍商业片也不是不可以,但至少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最起码的艺术品质。西方有很多导演,他们很有才华,拥有粉丝无数,但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风格和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韦斯•安德森、伍迪•艾伦和亚历山大•佩恩等人,作品辨识度极高,也从不丧失自我。中国没有一位这样的导演,你可以说这怪咱们的市场,好吧,就算怪市场吧,什么乱象都是因为这个畸形的市场。芦苇的剧本很朴素,虽然叙事技巧一流,但不具备商业潜质,面对大制造的投资,王全安就将剧本改成了情色招贴画一样的风俗片《田小娥传》。情色是卖点,即使他彻底无视了小说《白鹿原》的本质和精髓。借着小说另起炉灶,其实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最终的剧本写的很糟糕,导演以为自己很有才华,结果片子很涣散,始终缺了一个强有力的主题。王全安说,他想要电影探讨人与土地的关系,遵循的是一个土地的视角,是从农民的角度看土地,这个主题听上去逼格很高,实则很空泛。芦苇版的剧本有着强有力的主题,用人物的命运来揭示时代的命运,故事的框架也很清晰,就是两代人新旧价值观的断裂及斗争。芦苇版《白鹿原》就像中国版贝纳多•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几个发小和家族在漫长历史中的命运故事,而且在表现乡土气息和生活细节上都是出奇的相似,两个故事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芦苇的剧本从小说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四个阶段,它纪录了一个撕心裂肺的时代,塑造了一群生命力贲张的人物,对于人类性格的重塑,甚至超越了原著,重塑让人物的命运变得更饱满,更具时代的代表性。剧本另一个令人不同之处是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剧本中人物手里的农活一直没有停过,耕地、播种、麦收、打场、铡苜蓿、割草,就像一种习惯,这些日常的劳动仿佛戴上了某种油画般的神圣感。而且高明的地方还在于他描写不仅仅是农活、细节和劳动的美感半身,他一直在用这些劳动场面来叙事。再加上原汁原味的关中话对白,一部关于关中乡土历史的史诗片便更加朴实地道。王导演一直说这是一部“最难拍的中国电影”,但拍的很烂和难拍是两码事。据说影片还有一个长达5小时的版本,还有一个220分钟的国外电影节版本,他们将院线版的失败归于审查,反正我是不信这一套。芦苇的这版剧本200分钟之内完全可以拍出来,甚至150分钟左右就可以。可惜剧本生不逢时,咱们不妨接着怪罪市场。写电影剧本就像玩乐高玩具,你必须知道它是什么,知道每一块的用途和准确位置,然后一步不错的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甚至要更复杂,像一张巨大的拼图,每一场的信息量释放都像一小块儿拼图。其实芦苇的剧本在结构上是标本的好莱坞类型片化,他甚至制造了一些很有视觉冲击力场景,比如黑娃出生那场,一个小牛犊去舔一个刚出娘胎的婴儿,只是他的视觉冲击力场景不是来自好莱坞惯用的动作元素。我特意又把芦苇创作时间较近的那部《图雅的婚事》看了一遍,不带一丝赘肉的情节铺展就像叙事迷宫,非常的学院教科书范儿。感觉芦苇老师要写商业类型片的话绝对没有问题,他只是选择了最适合一个故事的最朴实最地道的一面,去塑造它,这源自他对一个故事有自己的话要说,心底有一份爱,而不是单纯的按照类型片模本的模式和经验去制造商品。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剧本比小说好玩。有细节,处处伏笔,给敬爱的芦苇老师居然才四颗星:出场人物太少,光讲了人与时代的关系,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得还不够用力。
  •     好剧本!好剧本!好剧本!
  •     嗯,大概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拍了。
  •     无论如何,都是有价值的。不过出版社组装了两本重复内容的书实在是太不厚道
  •     它纪录了一个撕心裂肺的时代,塑造了一群生命力贲张的人物,对于人类性格的重塑,甚至超越了原著,重塑让人物的命运变得更饱满,更具时代的代表性。
  •     《白鹿原电影剧本》及《剧本创作笔记》,与之前的《电影剧本的秘密》一起,三册书完成了一笔非常宝贵经验的记述。特别想提的是《电影剧本的秘密》所采用对谈的形式,芦苇说的好,王天兵问的也好,给人一种高手过招的感觉。像这样华语电影重要创作者的经验记述,有份量的不多!
  •     良心之作
  •     2013 纸书 借
  •     说真的,真的自己开始动手认真写剧本了,才发现一百本剧作书,都比不上仔细推敲一个精彩的剧本来得实在。
  •     高度 戏剧感都要强于电影 其实白鹿原更应该改变成像英剧那样一季就够了
  •     只看到一册,怎么说呢~~看的时候觉得可能更偏向于文学作品吧,人物很多,关系复杂,背景跨度也大,前部分为了铺垫后面的内容,都堆在一起了,跳跃性还蛮大的。到后面反而觉得内容丰富度和冲突上弱了下来。对原著改编内容也有很多。
  •     比王全安的剧本好一点,但也没有好多少。不信就看最后对黑娃孝文的处理吧。当然这也是为了躲避审查。编剧的苦心我也懂。
  •     推敲一本精彩的剧本比看几本编剧技巧的书来得实在。谢谢编剧芦苇,写得非常好。
  •     把小说后半部分砍掉是正确的做法。聚焦在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上也不错。但田小娥这个人物实在是太有戏了,也太抢戏了,不管书里还是这剧本里,脱离了她的情节怎么看都有点了无生趣,缺乏颜色。
  •     依旧是中国编剧第一人。
  •     删减还可以,线索也分明。个别人物性格也和原著不同。又回忆了一遍。但是还要再看看原著再分析吧!
  •     写得真心好,可惜被弃用了
  •     小说借白鹿两家的恩怨,在映射出烙人鏊子的时代剧变时,也勾勒出了女性在道德礼教压制下的悲剧性遭遇;芦苇则把女性主题提升至与时代同等的地位,在对田小娥施以浓墨重彩来强化戏剧效果的同时,也不忘通过其他女性的遭遇来加强该主题;王导的公映版被光腚局阉割了前者,又自作聪明把后者全部聚焦于小娥一人,结果徒留一张情色招贴画。即便他可以用220分钟版来为自己开脱,那也不过是表明了一个自视过高的导演左支右绌的驾驭能力、对商业的妥协和对电检剪刀手的愚蠢幻想。芦苇对小说精髓的把握与提炼、对细节的诠释与注重,无愧于他说“对得起关中这方水土”,不过其剧本内容,无论如何都需要240分钟以上方能容纳,对于一部商业电影而言,实在是不堪承受的重负。
  •     没有小说丰富,但是比小说精彩
  •     这么好的剧本。唉!
  •     作者最棒的作品。一套两本,更棒些的是创作笔记,全本的剧本+说明创作意图的多处作者批注+芦苇和王天兵就《白鹿原》改编的分段对话。《白鹿原》确实是芦苇的一个心结。
  •     改得很好 不过对于第一次看的人来说衔接不太清晰。创作笔记要精读了解思路。
  •     期待拍成电影的那一天
  •     相比较写的不好,不如说是失望。整合删减这都可以理解,几场重要的冲突都表现得很不错,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将本来有着红颜祸水特性的田小娥赋予了两段爱情,在我的理解,不论她跟黑娃还是孝文都没有走到爱情的那一步,她就是妖就是祸。
  •     《白鹿原》被王全安糟蹋成那个样子,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芦苇的枪口瞄准的人太少了,真正祸害这部小说,祸害这个剧本,祸害中国电影的,是王全安背后的“投机电影人”和千千万万蒙昧未开、拿屎尿当佳肴的电影观众。
  •     剧本罗列了两次,完全没有必要; 突出宗族和传宗接代; 受《1900》影响比较大; 对人物魅力的探求从来都是我写作的目标; 中国艺术家缺乏对土地的情感,但有一个例外:齐白石; 《白鹿原》真实地再现了关中农民对传宗接代的使命感以及宗族祠堂的地位。 与下一代的价值观的断裂这是他们最大的悲哀; 《天堂之日》。
  •     重视技巧又不失大家风范。和原著相比各有千秋。
  •     与王全安版本的区别:一个是民族史诗,一个是红颜祸水的小黄片儿,格局的差距忒大。强烈的芦苇个人特色:极强的戏剧性、紧实的结构、精妙的台词、对历史的尊重和把握、戏曲的贯穿始终……
  •     真的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把清朝末期反正革命 三方政治冲突和人民生活写的很生动 很意外后来居然出了电影却很意料之中的胡扯和扭曲糟蹋了原著本意 那会的民众 虽没智 但至少有勇有情 让人感觉民魂 真的存在
  •     非常耐读的一本书,我用来学习研究的
  •     小时父一放秦腔,咿咿呀呀,拖拽哀怨的死人腔,顿觉反感。等到这个时间在回忆那时听觉,再反复揣摩自身,那些腔调已然也是我骨髓的一部分。(倘若有生之年,完成此,了无憾事)
  •     看剧本的时候一直想不起来电影《白鹿原》扮演白嘉轩的是谁,倒是清晰地记得张雨绮扮演的小娥和段奕宏扮演的黑娃。看到剧本后面的评论才恍然大悟,不是他俩演得有多么好,而是剧本的重心就在小娥身上。芦苇的剧本商业元素相对来说少了一些,但是却要比电影完整、流畅许多。尤其是结尾的改编,既规避了小说中涉及政治的敏感之处,也保留了一定的批判色彩。如果照这个剧本拍摄,白嘉轩的面目就不会那么模糊。
  •     比原著好看
  •     比原作结构要好
  •     前有笛吹川,今有芦苇的《白鹿原》!
  •     可以将小说提炼出魂的剧作家,而且将铅字视觉化,人物个性鲜明,话语丝丝入扣,前事之事,后事之因。
  •     开篇十场戏,针线极密,每场戏都是精彩。王全安居然不用这个剧本,自毁声誉。
  •     史诗
  •     特地跑到实体书店,一毛不打折的带回来的。比心。
  •     对于剧本、写影评很大启发
  •     两本其实合成一本就够了。。。芦苇的剧本感觉比后来王全安拍的好,王全安删掉和改掉的戏份都挺重要的。。。
  •     剧本(电影未采用)
  •     动荡历史中的个体命运。完爆电影。
  •     就像看电影一样
  •     试读十几场,动作少台词多,可能是影片风格问题;台词读着不是很舒服,时代感还是原著还是其他原因,不晓得。
  •     一声叹息。
  •     剧本非常不错,革命历史一条线,家族亲情一条线,爱情肉欲一条线,王全安就只看到最后一条线毁了剧本
  •     芦苇老师的文字对我学习剧作有启蒙和开悟作用,真是太棒了,一本是白鹿原剧本,一本是白鹿原剧本批注及天兵芦苇对谈,真是太遗憾没有被拍出来,史诗,看得我唏嘘不已,暗自赞叹。我在《白鹿原》剧本里,从封建帝国崩溃的前夜一直写到新政权的建立,但对原著的内容做了很大的取舍。我用人物命运来揭示时代命运——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就是裂变了、断根了、无后了,传统道德、传统理念断层了,而新的道德、新的理念并没有取而代之。这是最可悲的地方。《白鹿原》小说有价值,在于它讲的是这种伦理的断裂对于普通人命运的影响。我在剧本里牢牢抓住了这一点。你时刻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冲突、两代人不同的选择与命运。
  •     看到后1/3有两处流泪了,电影版确实糟蹋了东西。
  •     读出了剧本的优,芦苇的狂与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