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文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3281
作者:蒋勋
页数:216页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99页

L15-18 人性坦荡得一清如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东西就都不见了。这个“迷”其实是迷失了。有时候回想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所谓的迷失是因为执着,你一旦刻意要某个东西,肯定就找不回来了。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32页 - 5

有时候忧郁,有时候虚无,第一天觉得拼命挣钱并无意义,可是第二天又会和同事计较升迁的问题,这些部分在我们身上都有。原来个人的性情是不能解放的,你只能是符合伦理的角色。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白天完成的我,跟晚上完成的我,刚好是两个相反的我。白天一切不能满足的部分,会在梦里满足。弗洛伊德也指出,艺术创作也是生命的弥补,所以艺术并不是我们平常的形象,而是反常的。其实生命是共同创造的过程,美而不让别人受伤害,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很大的包容。能够让所有的嫉妒都变成羡慕和欣赏,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美学是需要不断平衡的,再好的文学都不可能永远不变。在这个文化中,男性的性需求有太多机会可以解决,可是他的爱却是空虚的,他始终没有办法真正好好爱一个人,可以这么久地去端详一个女子的美,去形容这种美。男性和女性都很欠缺这个部分中国人的两性之爱很复杂,很大一部分是在调情。这个调情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调情,而是精神上的调情,因为怕真正相遇就幻灭了。美的创造需要有疏离一份好的情感,会持续很久,因为彼此可以不断地进步、学习、扩大。现实中所有东西都是矛盾对立的,富贵就不贫贱,贫贱就不富贵,可是在美的领域里,一切都会统一,有的只是差异而已,壮大和纤细都可以是美,高贵和卑微也都可以是美。喜悦与悲伤加起来才叫恋爱,所以每当有人告诉我说他失恋了,我会说“恭喜恭喜”,因为如果没有恋爱的喜悦,就不会有恋爱的哀伤,这两种情感是一体的。美感是精神性的回忆,快感是身体上的刺激,快感是短暂的刺激,美感是深厚的满足。多一点对人的欣赏,对生命的欣赏,比随意的轻慢要好得多。任何生命,无论是帝王,还是路边的乞丐,生命斗士丰富的,都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丰富的生命并不见得一定要发生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一讲《诗经》:初民的情怀(一) - 第一讲《诗经》:初民的情怀(一)

@从“诗”到《诗经》
语言—发出的声音
文字—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
西汉开始,将“诗”奉为“经”。
@诗无达诂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
诗,帮助我们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答案。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58页

《诗经》表达的是农业社会里田陌当中那些男男女女的爱恨情愁,《楚辞》表达的则是古代部族对大自然的敬畏。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34页

L6-7 日本的文学史家经常称中国魏晋时期为“唯美时代”,是说这个时代特别重视美。
Para L1-34 这一时期的文学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影响。像王羲之、陶渊明等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非常大。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甚至包括憎侣,都带有魏晋文人的个性。日本的枯山水与文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观有很大关系。
???枯山水???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页 - 第一讲 《诗经》:初民的情怀

一首好诗,一定能让平常的“我”不见了,把你变成另外一个人。“情动于中”就会“形于言”恋爱与婚姻不一样,恋爱是”情动于中“,而婚姻是一种形式,接受形式就必须接受这个形式的有点跟缺点”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知识分子身上常常有一种奇怪的自负,他总想用知识去影响民间。流行歌几乎都是用嘶叫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没有了那份悠远、深长的爱。我觉得用“耽”来形容他特别准确,他的生命里有一种东西让他爱到别人都觉得他是神经病,可他就是不能不爱。好的文学里没有好人与坏人,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同情是耽溺,无情是超然,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无情,也没有办法完全同情,读诗的最佳状态是能保持在两者之间游离。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一生都很牵挂的情感,才会有反复,因为反复,那情感才变得更深沉,成为一种美学。民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因为它从来没有用狭窄的国家意识来限制文学。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41页

BL1-3 世俗的虚无,是说这个人什么事都不做,可是美学上讲的虚无,是说他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但这并不影响他参与生活的积极性。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3页

雅是想通过史诗的教育方式,把民族信念和情感建立起来。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6页

风非常活泼,其中“情动于中”的内容特别多,特别自由。
雅:可以说是士大夫阶层所写的诗。小雅是知识分子宴享时所奏的音乐,大雅漾会朝时所奏的音乐。
颂就是国歌,歌功颂德,国家大典时必须要唱。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诗无达诂 - 诗无达诂

(《氓》)它其实就是一个女子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回忆里有喜悦,有哀伤,有向往,有忧愁。当我们简单地用“弃妇”这两个字来界定这首诗的时候,这首诗的含义就变得非常狭窄。人们常说的“诗无达诂”,就是提醒我们,一首好诗是没有固定解释的。诗是很复杂、很丰富的东西,绝对不要试图给一首诗一个非常固定的答案,而把它限定在不能扩大的意义里。在五经当中,“诗”是最贴近事实的文体。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种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诗可以帮助人们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43页

BL7-9 凡是能够把自然、隐士、心灵的美学修得很好的人,其实常常是在政治里混得很深的人。真正的隐士就隐了,没必要去写东西,因为他已经用行为完成了隐居的理想。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1页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页 - 1

在文人开始创作《古诗十九首》以后,产生了一种忧伤,这来源于他们行动力的萎缩,或者说是想象力的增强。
开创基业和历史记忆累积太多
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一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但为君故。
上马横槊,下马赋诗。
唯美时代,美和伦理的冲突
倒错是种弥补,使人能拥有丰富、完满的人性。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90页

BL6 可是在公元前四、五世纪的时候,陶渊明就已经用行影对话的方式写诗了。
???公元前???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46页 - 篡位者的心灵故乡

文学和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能把人从各种固定的身份中解救出来。
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曹丕《杂诗》)是描写曹丕想念故乡,但我觉得这个故乡故事地理上的,而是心灵上的故乡,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心理有一种无主性,就像陶渊明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34页

BL5-6 东汉的时候,因为举孝廉制度的推行,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虚伪的“道德”。后来出现的竹林七贤,他们的个性就是反对虚伪的“道德”的。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9页 -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农业美学。
电影:
伊朗导演阿巴斯《生生长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台湾导演侯孝贤《悲情城市》、《恋恋风尘》
日本导演小津安儿郎《早安》、《晚春》、《东京物语》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58页 - 《名都赋》:青春像花开一样

曹植常常被误会,因为写《洛神赋》,大家觉得他似乎整天都在谈情说爱,把它界定为很阴柔的诗人。我却认为曹植的诗非常阳刚,他的个性里有很多开朗的东西,绝对是纨绔子弟。“纨绔子弟”现在已经带有贬义,课时在古代,曹植和礼拜就是那种整天穿着丝绸骑马出去玩的纨绔子弟,他们是贵族里的精英。你可以批判他们,可是他们身上又带有一种豪迈之气,那种阔绰、开朗。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页

L4-5 自此(西汉时),《诗经》才开始和《周易》、《礼记》、《尚书》、《春秋》放在一起,被称为“五经”。
L8-9 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要接受这五本教科书的熏陶。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87页 - 6

怀抱着悠远的心情,有出世的念想,同样可以好好做一个入世的人。那其实是很安静的时候,会有一种超脱。可是当它变成戒律的时候,你反倒想触犯它。“忘”最早是庄子提出来的。我们都觉得记忆很重要,可是庄子觉得“忘”很重要。我们觉得记忆可以应付考试,可以回答问题,可以证明你的某种地位,可是“忘”却使你做回本来的自己。当我们讲“忘我”的时候,那是更好的一种轻松状态。如果不忘,就永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永远只是被知识引领。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95页

L1 《桃花源》是一首诗,《桃花源记》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可是这个序比诗还长,而且比诗更有名。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 《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最好的文学不是拿来做教书的,也不是拿来做考试范本的,而是使人觉得活着有意义,让人感觉活着是幸福的。《诗经》直到现在都是人们喜欢的文学,就因为它产生于民间,而且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我们最大的悲哀是一到婚姻阶段就认为不再需要调情了。“调情”这个词听上去很肤浅,可是它让你感受到对方很在意你,觉得你是重要的。其实婚姻可能是更真实的在意,因为两个人要更亲密地在一起……“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0页

L2 苍、霜、方、长、央,都是江洋韵。 ???什么是江洋韵???
L7 中东韵???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85页 - 3

他和太太之间大概不是爱情,也不是婚姻,就是一个生命一直和另一个生命在一起,其中一个生命忽然消失了,剩下的这一个就会崩溃。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20页 - 《诗经》:初民的情怀

初民指的便是远古时代的人。蒋勋在题中所指的,或许更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农民,就是创作《诗经》的那一类人。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诗经》中的农业美学”
蒋勋在20-25页中提到了与农业社会描述相关的几部电影,包括陈凯歌的《黄土地》,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生生长流》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印度导演雷伊的大河之歌,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早安》,《晚春》,《东京物语》以及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包括《悲情城市》在内的几部作品。蒋勋说,这几部电影“都非常符合《诗经》美学”,着重对农业社会,自然美景的描写。
其实我对于这样的“农业”与“自然”还是蛮好奇的。我儿时去过的农村感觉土地并不辽阔,并且都过度商业化,并不“自然”;在美国田径队训练时经过的那些土地到蛮有《诗经》的感觉,只是上面没有种庄稼,也未见过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即使有农田那也是大面积开采,用的都是机器)。这些电影也只有印度,伊朗,日本或台湾的导演拍得出来;放在美国导演身上,估计只能听到隆隆作响的收割机了吧。哪天找个时间看看这些电影。
”站在土地上的人相信有稳定的自然周期。他的情感周期和自然周期汇合在一起。“ 自然是循环的。所以说《诗经》哀而不伤,不论多悲哀,都不会绝望,因为一切都是循环的。自然带给我们的是多么宝贵的一课——一切都是循环的,还在纠结些什么呢?一切都是有希望的。这也是自然美学的一部分。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2页 - 2

“文学和美学对人的拯救很明显,我们平常总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僵硬的角色,可是当我们面对真情的时刻,社会角色就变得不重要了。那些要在伦理和社会里完成的部分,会被文学和美学消解掉。”
嵇康的罪名:“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
诗经-楚辞-民间文学-文人文学-三国魏晋的虚无与解放
“魏晋时代,每一个人都在自我完成,都是别人不可取代的,有的颓废,有的放纵,有的悲壮,有的端庄,有的去做官,有的当酒鬼,可是这些人缺一不可。”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8页

诗是文字高度精练的艺术形式。诗和论文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论文是逻辑的思维,许是情感的思维, 情感思维不够的时候写订是非常危险的。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0页

BL1-2 好的文学里没有好人与坏人,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页

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1页

“耽”的迷人之处在于,所有的理性都分析完了,结论也有了,但是第二天可能又会全盘摧毁。如果生命中没有了“耽”,还有什么意义?不同的年龄耽溺的东西有所不同。理性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非理性也是。非理性对生命的影响更大,它也是生命构成中的巨大力量。这种非理性的能量一部分往哲学发展,一部分往文学发展。如果是文学,就绝对不是一种逻辑,而是一种情感。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所以说《诗经》“哀而不伤”,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因为农业社会里的人们相信循环,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当孔子讲“哀而不伤”的时候,其实是知道大自然有平衡,有节奏,人们的希望可以投注在里面。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0页 - 《诗经》:初民的情怀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的解读:恋爱或婚姻中,男方沉迷于这段恋情时可以很轻易地抽离这段感情,而女方沉迷于这段恋情时却不能抽离这段感情。
一开始读这句话的时候,我以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十分愤怒——为什么男女有这样大的差别?为什么古代的女性权力这么低,这么懦弱,必须要依附于男性(并且自动默认男性是坏的,女性是值得同情的)。而蒋勋却用另外一个角度以柔和的角度看待——“那个女孩子好像是在提醒自己,说男孩子陶醉也就算了,为什么也要陶醉呢?......更让她生气的事,男孩子后来都不陶醉了,自己为什么还在陶醉?” 完全不同感觉的解读。
蒋勋告诉我们,好的文学里面没有好人和坏人,有的只是生命的不同状态。有时候真的没必要一看到一个作品里面的阴暗面就强烈抨击那个坏的一方,作者不过是想呈现另一种生命状态罢了,没必要那么愤怒。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页 - 《诗经》初民的情怀

所有对于诗的速食化的答案都不是真正读诗的方法,读诗最怕在诗里找答案。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7页 - 《女曰鸡鸣》:与子偕老,莫不静好

再回来读一首民间的诗——《女乐鸡鸣》,就感觉又回到了大自然。其中的人物不再是周朝的人或商朝的人,他只是活在大地上的一个人,就那样活在满天繁星下,这些人无论经过多少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也还是人。民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因为它从来没有用狭窄的国家意识来限制文学。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页 - 2

对文字最原初的感动。
农业文明中的静态美。
蚩蚩:恋爱中傻的可爱的样子。
诗经中没有大英雄,全部都是看到麦子水稻在长内心会有忧愁的人,是看到河对岸有自己的心上人却不知如何去追求的人。
国殇并不是在讲烈士,而是在讲一个找不到回家的路的亡魂。
读诗经能感觉到一种土地上的踏实,楚辞却会让你有一种在天上漂浮的华丽。
“好的文学里一定存在过生命,无论是那个渡河而死的人,还是采莲的女子,也不管是秦罗敷,还是因为丈夫到远方打仗而在床上辗转不能成眠的妇人,都让我们感觉到有尊严的生命形态,让我们有刹那间的动情,感觉到生命的真实,这才是最重要的。”
“汉乐府是对生活的描述,《古诗十九首》是生命的悲哀。生活和生命是不同的。生活是现实中的事件,《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里都有生活。一到《古诗十九首》,你都不知道诗里的人是什么职业,因为里面没有生活,永远只对生命表示哀伤,有一种非常明显的虚无。”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40页

文学的重要在于它提供了多种美的欣赏角度。文学不是结论,而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应该下结论说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远离文学的问题。我们通过文学上的曹操,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身边很多人,你就好有一个新的欣赏角度。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3页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8页

BL1 风、雅、颂是三种文体,赋、比、兴是三种写诗的方法。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页

我们今天可能不太能意识到这个“经”字加到“诗”后面,“诗”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经”字。什么叫“经”?说白了,就是文化的正统、主流。用更粗浅的话讲,就是教科书。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要接受这五本教科书的熏陶。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你如果不读《诗经》,连开口讲话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经”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它是被官方规定成范本的东西。
我也讨厌经!!!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79页 - 《洛神赋》: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之美

《洛神赋》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中扮演了这么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它让人有精神的向往和提升,这在现实世界里越来越没有可能,所以阅读者会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中得到一种满足。这可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可是在完成生命的丰富性方面非常重要。皮肉的瞬间快感与精神上的思念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康德一直认为肉体上的感觉只是快感,不叫美感。他认为美感是精神性的回忆,快感是身体上的刺激。快感是短暂的刺激,美感是身后的满足。在快感太强的社会,美感没有机会呈现。人们没有耐心去把情感变成回忆,变成美学,都是短暂的、刺激性的东西。所以《洛神赋》出来以后,对于整个民族文化和爱情的引导,都显得很重要的。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40页

人与人之间斗智斗勇,并不一定完全预知结局,就是试一下看,就像演戏一样
人生大部分的事情都在试一试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定格 - 定格

私情是大爱的一个基础,回到一个人最能够了解、最能够体谅,有切身之痛的那个私情的时候,他扩大出去的意义会比较不一样。……如果没有这个角度,就蛮危险,大爱会不平衡、不平均。也会害怕这个所谓大爱,容易被某些政治的东西操控。如果没有私情作为平衡,大爱会很盲目。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意思是说,历史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录,在所有事件结束后留下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诗作中描写心情的诗特别多的原因。中国所有的字都有一个声音,而每一个声音都有情感。“离”的韵母是i,诗人哀伤的时候,会用到这个闭口音,共鸣音很小。“凄凉”的“凄”、“寂寞”的“寂”、“离别”的“离”、“依靠”的“依”,都有一点悲哀对不对?所以当我们说“彼黍离离”的时候,不仅有对黍子的形容,还有离别的哀伤和声音上的低沉。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云门舞集的《薪传》。云门为了编这个舞蹈,曾经找陈达演唱讲述台湾地区移民历程的《思想起》,它很像《绵》。《绵》是在讲一个民族的历史,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生命的延续。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25页 -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在田里的时候就曾在想。
我们都活在水泥制成的城市中,离泥土越来越远。
越来越不能感知到培育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生命的泥土的力量和厚重。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 《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氓”最初是指居无定所、跑来跑去的人,所以后来前面就加了个“流”字。在学院系统里,“诗”可能会被定位为“经”作为一个伟大的教科书典范,甚至最后成为考试的标准。可是在民间,人们是用它来生活的。最好的文学……是使人觉得活着有意义,让人感觉活着是幸福的。诗可以虚拟和转化所以诗是非常通达的,在诗中可以体会生命的各个面向如果一首诗使你变得更狭小,更拘束,更能意识到自己平常的状态,绝不是一首好诗,或者是你没有找到好的读诗的方法。一首好诗,一定能让平常的“我”不见了,把你变成另外一个人。
作者用男性视角读《氓》,男子沉浸在恋爱中,对少女曼妙身姿充满的美好想象。但是只想象这些对读整首诗大概是不够的。
从诗中女子的角度看,以桑作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对比,美好的回忆与龌蹉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两段控诉现状,这首诗除了回忆美好恋爱外,应该还是在哭诉男子薄情,不过说是“弃妇”大概也不确切。其实现实中的许多婚姻也不过如此。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114页

BL11-12 汉乐府是对生活的描述,《古诗十九首》是生命的悲哀。生活和生命是不同的。
(西汉-民间,东汉-文人)
BL7 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十年传入中国的,可是很多人认为早在秦朝的时候佛教就已经到 了中国……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页 -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种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读完一首诗后,能产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领悟。如果读完一首诗,一个人马上变得奋进起来,这就属于教化,诗肯定不是这样的,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一旦变成教科书,就变成了考试与答案。但是,人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对生命的真诚,所以幸好我们还存有《诗经》这样的东西,帮助人们去感受生命、思考、领悟,并不是答案,当然也与考试无关。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这里又出现了叠韵。“靡靡”也是一种声音,低沉、慵懒、彷徨,都有一点。“靡”还是i这个闭口音,有点哀伤,可是又加了一个m,这个音在汉字中常常与模糊的“模”有关。所以,“靡靡”就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不怎么振奋,有一点拖延,不清楚生命的意义,不知要前往何处。”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页 - 第一讲《诗经》:初民的情怀

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人的心情更多的时候是混杂的。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49页

L3-4 《诗经》产生的主要区域在黄河流域,最南边也只是到湖北北部。可是《楚辞》则完全产生于南方,在湖南、湖北一带,这些地方没有北方那么辛苦,物产比较丰富,所以会产生比较多的色彩,比较多的芳香,感情也比较强烈。

《蒋勋说文学》的笔记-第33页

一份感情一旦到了讨价还价的阶段,想要维系基本已经不可能了。


 蒋勋说文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