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星辰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20812552X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维德尔的"传奇生平"。开篇讲与我同是文学社的维德尔给人的感觉睿智得体相貌出众自学成才,与人保持距离相当神秘,但没人不妒忌他,因为只有他征服了文学社的两位女性。遗憾的是姐妹最后终结于死亡。我因入狱得已目睹维德尔首次空中写诗表演,于是开始娓娓到来维德尔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大家的经历、找寻以及各自的结局。最终只有我再次见到并认出维德尔,只不过这是一次赏金行动。

内容概要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遥远的星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一)《遥远的星辰》一书是对《美洲纳粹文学》最后一篇《拉米雷斯•霍夫曼,无耻之徒》的扩写,作者波拉尼奥不仅为原来简短的故事增添上许多细节,而且花了近一半篇幅重新梳理了原来短篇中人物的故事和命运,包括加入一个波拉尼奥作品中的老面孔阿图罗•B,即故事的讲述者。读这本书前,有必要梳理一下作者波拉尼奥一生的经历。波拉尼奥青年时是智利左翼诗人群体中的活跃分子,这帮诗人大多信仰共产主义,并支持当时执政的阿连德政府。那个时期,智利是美国与苏联明争暗斗的一颗棋子,也是欧洲先锋艺术和美国流行文化的实验场。当时执政的阿连德政府倾向苏联,但由于政府本身的共产主义性质和激进的政策,智利陷入了经济垮台和社会动荡的社会危机。之后皮诺切特将军通过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波拉尼奥这帮左翼青年的美好日子便到头了。经过八天的监禁后波拉尼奥离开了祖国,之后便流亡墨西哥及欧洲。作为一个流亡作家,波拉尼奥在欧洲并没有受到知识分子的待遇或人道关怀;至少在他未成名之前,他在巴塞罗那边做过苦力边写诗歌,在异乡反思自己的青年时代、遥望海岸对面的祖国。这个流亡作家在24岁时离开智利后再也没有回国,死后的骨灰也飘散在地中海里,像其生前那样继续逐浪漂泊。(二)阿图罗•B这个角色和波拉尼奥本人有很大重合,再综合《荒野侦探》的情节后几乎可以认定B这个角色是波拉尼奥的化身。在《遥远的星辰》中,波拉尼奥通过这个化身重现了一段特殊的岁月:左翼青年阿图罗•B他的诗人朋友、老师们在政变后便遭到了新政府的抓捕、监禁、迫害,之后这些人或像B一样远离故土,或像卡洛斯•维德尔一样摇身一变成为服务于新政府的艺术家,甚至有人消失在黑夜中,至今也找不到尸骨。即使流亡海外,阿图罗•B及其他流亡诗人并没有遗忘智利从而开始新的生活,虽然智利已经“遗忘”了他们。通过与故友的通信、同胞的相聚或一本本漂洋过海的杂志和书籍,B的生活始终与祖国相连。而神秘的卡洛斯•维德尔,正是B二十年流亡生涯的一个疑团。(三)从早期的残暴行为和后期的作品来看,维德尔无疑是个极端右翼分子和复杂的艺术家。但是除了揭示和谴责这个角色及其代表的极端右翼思想外,波拉尼奥着力描述这个角色更是因为维德尔的神秘和复杂。如果说B对皮切诺特将军存有恨意,那恨就是纯粹的恨;因为皮切诺特将军最多只是一个残暴的军人,他的暴力行为(政变及铲除左翼分子)是有目的性的(为了防止国家赤色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同为右翼分子的维德尔则完全不同,他更为危险。卡洛斯•维德尔早期混在左翼诗人群体,并在政变后摇身一变成为新政府推崇的先锋艺术家,以“空中诗歌”赢得一系列荣誉。排除政治因素,维德尔在先锋艺术上显然比B和其他左翼诗人走得更远,或说飞得更高。维德尔的艺术水平和成就留给懂艺术的人们去评判,但我觉得B对维德尔早期的所谓艺术是保持怀疑的。个人认为,维德尔的“空中诗歌”只是浮夸的、没有内容的噱头,其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只是因为恰好在表现形式上符合新政权对空洞宏大叙事及安全先锋艺术的需要;排除空中写诗这一形式,维德尔写下的句子也算不上伟大的诗句,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书中有透露采访内容)也十分浅显。在皮切诺特时期,维德尔的“空中诗歌”受到了书评家和国家的推崇,也证明了“新政权对先锋派艺术的关怀”。青年维德尔这个角色可能没有原型,但想必也是当时一些文人的混合体。这些文人在政变之后投身于敌方阵营,并用夸张的艺术作品(如果算得上的话)迎合当权者的喜好,并一跃成为国家的新英雄。在世界文学史上不乏有这类文人的存在,包括中国。正如波拉尼奥在《美洲纳粹文学》中所说:“文学是一种隐秘的暴力,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在某些新兴国家和敏感地区,它还是那些一心往上爬的人用来伪装出身的画皮。”当政治介入文学后,文学不再是自由的诗篇,而是国家主义宏大叙事的裙摆。“死亡是智利”、“南极是智利”这类蹩脚的诗句值得整个国家为之倾倒吗?如果这句子产生于政权更换的真空期和混乱期,并被某个魅力十足的飞行员写在空中,那也许值得,虽然一切是肤浅和疯狂的。(四)在之后的故事中,维德尔的所作所为又超越了虚伪文人的角色定位,这使得维德尔这个角色更为复杂。他借个人艺术展曝光了自己早期犯下的凶杀左翼诗人一案的证据,因此被智利官方抛弃。流亡后,维德尔开展自己更为独特和大胆的先锋艺术(或淫秽生涯)。是什么原因让他甘心这样做的呢?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那维德尔的艺术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从B收集到的信息来看,维德尔的作品混合着纳粹主义、种族主义、神秘学等等极端思想,而后来的“野蛮文学”更是以毁坏文学经典的途径发明了一种暴力、肮脏的新文学表现方式——这类浮夸行为搭配极端思想正是维德尔一向的艺术作风。因此,波拉尼奥笔下这个优雅的艺术家又成为了某些先锋艺术家的混合体。波拉尼奥以往的作品中不乏这类地下艺术家,他们干着最淫秽、粗暴的勾当来表达自我,并称之为某种艺术。通过维德尔后期的转变,一个文学和罪恶并行的地下文化世界就此展现,纳粹主义、撒旦思想、种族主义等等极端思想正是滋养这个世界的养分。在这个地下世界,左翼、右翼对维德尔来说并没有区别。他后期从事的“野蛮文学”活动事实上是属于左翼分子的活动,参与者皆是无产阶级出身;他们创造的“新文学”是“可以属于所有人的”。足以见之,维德尔并不强硬抱有极右思想来行事,极左的“野蛮文学”也可以让他发挥他的“严肃和认真”及“最后的幽默”。综合他早期的谋杀罪行和后期的亵渎经典行为,个人认为维德尔的艺术内核是“毁灭”:他杀死的四名女诗人都遵循文学传统写诗,他将“空中诗歌”及摄影展一并举行便是为了表达其对旧文学的肃杀,以及其新文学的崛起;他不顾左右之分参与“野蛮文学”,以毁灭文学经典的方式再次创造了所谓的新文学。也许是因为崇拜撒旦,也许仅仅是为了追求创新,维德尔一生都在毁灭和破坏,并自命名为艺术革命。如上所说,维德尔并非一心想获得名利的虚伪文人,他在艺术上的坚定大于他对政治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和左翼诗人们是一样的人——为了坚持心中的真理和艺术,不惜牺牲自己。而且他比B更为坚持,当B“再也不愿浸淫于文学这肮脏的海洋”并决定再也不出版作品时,维德尔还在运用各种化名坚持自己的艺术之路。虽然他只能在一些毫无影响力的地下刊物匿名发表作品,制作在市场上夭折的军事游戏,用浮夸的行为艺术试图再次定义文学,甚至拍摄色情影片。这些行为也许是维德尔自认为的艺术,但再也无法达到其早期的“空中诗歌”规模;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怀念“被国家保护”的那段岁月。和B一样,维德尔被迫远离祖国,他们都被智利遗忘了。于是在小说结尾,B甚至为维德尔求情,觉得杀死他太残酷了。那是因为B不愿意看到历史在没有被清算和悼念前就此终结。对B来说,维德尔是一切的发起者和见证者,他理应对那些冤魂和失踪者负责;但是罗梅罗还是结束了维德尔的生命,所有冤魂和往事就这样被简洁、粗暴的方式抹去了。(五)然而历史并没有终结,只是化为了某些人的诅咒。皮诺切特发动政变后,死亡代替了足球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主旋律,至少上千名共产分子、左翼分子或不同政见者遭到了逮捕和迫害。智利国旗上的蓝底白星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成为那一代流亡者的噩梦。在小说中出现的几个流亡者中,胡安•斯泰因、迭戈•索托等左翼分子看似遭遇不同,但皆殊途同归,难逃星辰的诅咒。胡安•斯泰因的命运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战士的身份死去,二是隐归家乡患病而死,但在两个故事中他最终都消失于虚无中,既无尸首也无墓碑。而斯泰因的朋友迭戈•索托在流亡西班牙后则过上了一段安稳、甚至幸福的岁月,但之后命运却再次转折。面对曾经痛恨的法西斯分子,索托毅然出手阻止恶行,落得了客死他乡的结局。在死前。索托“眼中充满了泪水”,并且“凭直觉知道这是他的命运”。两位诗人的死亡是悲壮或凄美的,而B认为还有一个“比斯泰因和索托都要优秀的诗人”,那就是洛伦索。此人流亡欧洲后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努力融入欧洲主流社会,用玩笑和乐观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最后不仅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更是摆脱了祖国的诅咒,真正地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尽管佩服洛伦索的乐观精神,但很多人并无法像洛伦索一样洒脱,包括B。他们那一代人更多是过着悲惨的流亡生活,比如B,比如B的原型波拉尼奥。在巴塞罗那,波拉尼奥仍然难以忘怀那段岁月,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他反思热血且荒唐的青年时代,坚持写诗和小说,去记录冤魂、魔鬼和那段往事。讽刺的是,正是波拉尼奥他们支持的阿连德总统死于总统府后,智利在皮切诺特和后来人的领导下稳步前进,成为了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将曾经的南美A-B-C排序(阿根廷-巴西-智利)颠覆为C-B-A排序。因此对于波拉尼奥这一代人来说,可怕的不再是曾经的罪恶,而是如今的遗忘。他只能眼看着智利跨进了新时代,而失踪者及流亡者的命运却无人关心。无论是曾经的英雄史诗还是魔鬼罪行,都已经被被智利人遗忘了。从此,冤魂和理想输给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人再去聆听旧时的诗歌。甚至连维德尔这类人物也是星辰诅咒的受害者。在小说第8章,B做了一个与维德尔飘浮在海中的梦。醒来后,B明白了“维德尔和我,我们曾在同一条船上旅行”。这条船,就是曾经风云涌变的智利。(六)在今天的智利,足球回归了,而死亡却如同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在今年夏天结束的美洲杯决赛点球大战中,球在草坪上方划过一道勺子般弧线进入球网,镜头马上切到了这颗点球的主罚者阿历克斯•桑切斯。只见这位阿森纳球星赤裸着上身激情地奔跑和宣泄,手中紧紧地拽着刚脱下的蓝红相间的智利球衣——从此美洲杯冠军成员的榜单增添上了智利国旗。继2010年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救援活动成功后,世界的赞扬和褒奖再次赋予了这一刻的智利,亿万人为智利、为智利足球欢呼。也许,桑切斯手中球衣绣着的那颗白星,再也不是波拉尼奥隔岸遥望的星辰了。
  •     当代不少写字人有个坏习惯:喜欢自称诗人。半真半假的自封,一边调戏着“诗人”在今天的处境和定义,一边又难免对那个头衔流露出觊觎和向往。仅极少数自称诗人的小说家,在大众心中赢得承认,如英年早逝的王小波,又如英年早逝的罗贝托·波拉尼奥。年轻时波拉尼奥的名片上只有两行字:“诗人,流浪汉”。然而在“晚年”的采访中,他承认年轻时写诗是因为那比写小说省力,他甚至承认了年轻时自命诗人更多地是想过诗人那样的生活。自遗作《2666》暴得大名,波拉尼奥死后变成超新星,加倍发光发热,新书出版速度竟比活人作者犹有过之。不过越新出版的一般反是越早期的作品。中文版《2666》问世4年后,有了中文版《遥远的星辰》。这应算波拉尼奥的第一部扛鼎之作(火车上勾搭到陪伴至生命尽头的情人,送的就是这本),堪与日后《荒野侦探》、《2666》两部巨著鼎足而立。《遥远的星辰》脱胎自他更早期的一部小说《美洲纳粹文学》,后者也拿了文学奖,却因当时他竟穷得装不起电话,主办方无法及时通知,遂与奖金和出版失之交臂。数年后波拉尼奥又得了个出版机会,谎称手头正有长篇小说,并在短短两周内赶写出这部《遥远的星辰》。当然实际上,波拉尼奥的全部小说都是“赶死线”的产物,提笔之初,便自知肝病,命不久矣。和时间赛跑当然需要一点技巧,读者常惊讶波拉尼奥小说横冲直撞的大胆,或匪夷所思的急转弯,这些被目为先锋/实验的东西,或许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核心的难题和华彩在于,如果采用单刀直入没有矫饰的行文,如何把同等容量的素材(虽然他似乎从来不缺素材)拉扯成一个“长篇小说”卖钱呢?尤其在这本《遥远的星辰》中,波拉尼奥的处理,已近乎特技飞行。《遥远的星辰》故事本身就是讲一位智利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卡洛斯·维德尔,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飞行员+诗人,或令人想起《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不过这位维德尔却是皮诺切特的鹰犬,原为《美洲纳粹文学》里压轴的大恶棍。维德尔身上直接并置了波拉尼奥作品中的两组主题——如《2666》开头引用的《恶之花》名句——“恐怖的”现实和“无聊的”文学。维德尔用飞机喷气在天空中写诗,不啻为一种当代-行为艺术的勾当,难以定论究竟属于天才还是噱头。而他写下的诗句——大多是简短的判断句,却也同样难以置评,诸如:死亡是友谊/死亡是智利/死亡是责任/南极是智利……因为到头来,死亡和祖国这两个词,意义既无限丰富又最为单调。维德尔和“我”相遇在大学里的诗歌社团,而相对于诗歌价值的暧昧不清,谋杀毕竟是件真事情。维德尔残忍杀害许多左派女学生,弄成照片展邀请军界朋友围观,自曝其罪,自毁前程,就此失踪。小说到此,若是村上春树之流来写,可能就“聪明地”收工了,但对于波拉尼奥却刚刚开张。维德尔定下了主角-主题,连下去的不是情节线,而是主题的各种变奏,约等于Jazz中的即兴,人物被当成乐器玩solo。谁能想到波拉尼奥会突然把诗歌班的老师拉出来演一段(革命主题)?紧接着,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是,波拉尼奥竟然又把这个这个诗歌班老师的对头,另一位老师,solo了一段(诗歌主题),再之后,“不禁想起”一位朋友无臂的诗人朋友(他化身为巴塞罗那残奥会的吉祥物)……读过的人活血不得不承认,爵士乐、特技飞行和诗,实在是一回事。维德尔(Wieder)的名字本身的含义又变奏了整整两页,维德尔本人也从杀人犯-飞机员-诗人,变奏为用粪便精夜之类涂抹古今名著的地下艺术家——还是说,他的主题从来都是“可笑的艺术摧毁者”?在波拉尼奥的小说里,一切诗人都失败了,然而一切试图摧毁诗歌的行为也都失败了,回望历史的黑夜,唯一闪耀的星辰,只有文字。
  •     一架完备的机器,需要精心设计、选购材料、打磨零件、采集原料、组装调试,然后才能“一劳永逸”。这便是为何波拉尼奥迟至40岁才开始动笔,并在50岁去世前的短短十年内创作出卷帙浩繁的作品。原因无它,叙述机器一旦发明成功,并可一直运作下去,直到最终损耗殆尽。这预示了波拉尼奥之死的提早来临。这同样解释了为何波拉尼奥只能用同一种方式写作某类题材(虚构诗人/小说家,寻找主题),产品已经预先设计,只能被生产出来。一、叙述机器的运作机制①首先,是一种声音流。波拉尼奥必须找到一个客观无情的腔调来作为能量源(电或油),以保证这架机器的正常运作。同时,声音必须是无情的(但是只要是声音,都无法彻底是“零度”),因为任何感情介入将带给机器瓦解的危险。②其次,是一个叙述流。这个由声音流所引发的叙述流,将传统小说的一切创作要素(人物、描写、对话等等)均裹挟而去,人物被嵌进叙述的流动中,描写被瓦解,对话成为组件。③最后,是一件精密的产品。由声音流贯通的叙述所生成的最终产品,精密得如同工业产品。连词多被抛弃(就像榫卯,带有手工痕迹),这会阻碍叙述流的运作,同时形成类似产品表面的瑕疵。我们的波拉尼奥,他追求“完美”。二、叙述机器运作举例在此,仅举两个小例子来说明波拉尼奥的这架叙述机器如何运作?即如何将原素材生产为波拉尼奥式的叙述。就以手头边现有的科尔姆•托宾的《布鲁克林》为例,托宾的小说创作比较传统,故而具有比对价值。“弗莱瑞街上的房子,楼上的起居室里,艾丽丝•莱西坐在窗前,看到姐姐迈着轻快的步伐下班来了。艾丽丝望着罗丝穿过街道,从阳光下走到暗处,挎着她在都柏林克莱瑞百货商店促销时买来的新皮包。罗丝肩批乳白色开襟羊毛衫。她的高尔夫球杆在大厅里。艾丽丝知道,几分钟后,会有人来接姐姐,她不到夏夜消磨殆尽是不会回来的。”——(P001,《布鲁克林》)这是《布鲁克林》小说的开头一段,波拉尼奥会怎么写?也许是:“艾丽丝•莱西坐在楼上起居室,房子就位于弗莱瑞的街上,她从窗口看到姐姐下班来。阳光正好洒在她乳白色的开襟羊毛衫上,她手上提的那只新皮包则是从都柏林的克莱瑞百货商店促销时买来的。她回到家后,不会久留,她是来拿正放在客厅的高尔夫球杆的。马上她就又要出去,而且午夜前不会回来。”分析:①托宾“跳跃”的句型组合,会变得更直接,前后会更连贯;②一些带感情的形容词将被删去:“迈着轻快”;③玩弄技巧的表达(如“夏夜消磨殆尽”)将换成简单直接的用语(“午夜前”)。再举一例对话:她们的母亲从厨房来到大厅。“罗丝,你真漂亮,”她说,“你会是高尔夫俱乐部之花啦。”“我快饿死了,”罗丝说。“可没空吃饭。”“等会儿我专门为你做茶点,”母亲说,“艾丽丝和我现在要去喝茶了。”罗丝伸手从包里拿出皮夹子。——(P001,《布鲁克林》)波拉尼奥也许会这样写:“她们的母亲从厨房来到大厅。你真漂亮,你会是高尔夫俱乐部之花啦,她对罗丝说。我快饿死了,可没空吃饭,罗丝答道。等会儿我专门为你做点茶点,艾丽丝和我现在要去喝茶了,她的母亲说。罗丝伸手从包里拿出皮夹子。”分析:非常简单,删去引号,将直接引语直接纳入叙述流中,而不转换成间接引语。三、关于“叙述机器”的问答1.问:为何波拉尼奥迟至40岁才开始写作?答:如上所言,“一架完备的机器,需要精心设计、采购材料、打磨零件、组装调试”,波拉尼奥需要大量的前期时间来收集素材、寻找语调,找到写法后再反复进行调试,以防出错。2.问:为何波拉尼奥短短10年里写了那么多作品?答:如上所言,一架叙述机器一旦完成,便可“一劳永逸”,等待最后耗尽。这也是波拉尼奥英年早逝的原因。3.问:你对波拉尼奥如何评价,喜欢他的小说吗?答:就虚构能力而言,整个文学史无出波拉尼奥左右。但我对他保留客观态度。我喜欢“心力”小说家,而且无条件拥护。他们是:普鲁斯特、卡尔维诺、纳博科夫、阿莫斯•奥兹、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微信公共号:阿玛柯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不少人捧波拉尼奥,我感觉读起来有些絮叨,太琐碎了,开始几乎读不下去,想要扔掉,后来才找到感觉……
  •     不是很懂
  •     读后爆哭… 每日一本书(分两天读完这本)长评和地球上最后夜晚那本一起写
  •     读到目前最好的波拉尼奥。叙事如乌云中穿过的一架飞机,时而漫漶时而锐利。
  •     当政治寓言变成诗歌后
  •     糊里糊涂的读完了
  •     「漆黑的灌木叢外,腳步聲遠去。我開始想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時間/地球變暖/遙遠的星辰」——— 他早已經遠遠地離開了。
  •     波拉尼奥写斗争、流亡、毁灭、遗忘、无法实现而不断重复的理想、存在主义式绝望,在很多方面都已胜过了马尔克斯
  •     [死亡]诗社。装帧是原始的包书皮方式,看的时候一直沙沙作响,像是某种坠落过程中挣扎的声音。
  •     书中提到的大概200个诗人和小说家里我可能也就认识3个吧,过多的冷僻名字和旁枝末节割裂了阅读感,整体上像在某个充斥着浓重烟味的油腻昏暗的地下酒吧里听看不清面孔的中年人讲述他的旅途故事,有些乱,但值得回味。
  •     完美的阅读体验
  •     看了三十页,还是没能进入状态,于是果断放弃了,南美的文化,我适应起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等以后有机会吧
  •     豆瓣评论上一片好评,为什么我看完什么感觉都没有,貌似第一次看波拉尼奥的书不该选这本?
  •     拉美文学是一座缭绕在天朝的牵着朵朵白云庙宇,太过神圣,可膜拜之,亦遥远之。
  •     最好的波拉尼奥
  •     最好的波拉尼奥,所有人都可爱极了。
  •     总觉得差了那么一股劲儿
  •     星辰,消失的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聂鲁达,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似水年华
  •     向波拉尼奥老师道歉,这本很好看。
  •     第一次接触拉美文学,可能是翻译的缘故,让人有种疏离的感觉,很陌生,书里出现上百个人名(因该有),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蒙圈,基本上快读完了才后知后觉的知道在讲什么,我知道是我low
  •     不好意思,是我low了
  •     第一次读他的文字,总之还行,不是我的菜!
  •     卡洛斯.维德尔的十副肖像
  •     三亚回来下飞机读完。完全没搞懂。一度讲书名记成群星(众星)璀璨(闪耀),一查,都是茨威格。记得是智利作家,按图索骥而得。家里有一本2666,一直积尘未读。
  •     “我点了根烟,开始想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球变暖,越来越遥远的星辰。” 充满着失意又诗意的悬疑小说啊 用战斗机在天空写下诗句 冰冷的智利,架空的历史,透明的文字与遥远的星辰。
  •     维德尔死了 他们这一批人就真正地被智利遗忘了
  •     魔鬼以奇异的光血淋淋地划破夜幕,归于寂静。
  •     连着看了两本悲从中来的波拉尼奥小说,本书是对前作中《拉米雷斯·霍夫曼,无耻之徒》的详细扩展,一个接一个失踪的诗人朋友,诗歌竟总能与斗争联系在一起,传奇般的人物,留下江湖传言或矛盾或真假难辨不知所踪,前言上自称对本书的作用仅限于端茶倒水,不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令知识分子们惊恐的现实,方才是真正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PS:波拉尼奥描写中涉及了一部名叫《乔纳与粉红鲸》的电影,居然是存在的,豆瓣上只有两个人明确标记看过,还曾在第三届上海电影节上放映,连拉美经典作家都告诉我们电影节最应优先考虑的该是那些将来再也不可能看到的稀奇片
  •     真心没看懂
  •     “死亡是我心,拿走我的心吧”这句简直一击即中……用希腊半神的名字命名死亡将士这段真是浪漫又残酷
  •     光是记名字我就已经混乱了。书太文学了,确实没读懂有些地方。维德尔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了吧。
  •     如果不写那么多我不认识的作家我应该会很喜欢。。
  •     “我点了根烟,开始想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球变暖,越来越遥远的星辰。”你会喜欢上波拉尼奥的叙事的。
  •     头一次涉及拉美文学,为了这本书读了一下智利史。有所收获。可以说被波拉尼奥的“灰色”文字所吸引到,有机会会拜读他的其他作品。
  •     一段历史
  •     很耐读的作品。里面出现了太多诗人流派历史,我有点读不懂。发现了作者写着写着,有很多人就不见了……
  •     遭雷劈
  •     完全没办法理解和阅读(括号里的内容比正文多)说的是什么啊(一脸懵逼)
  •     复杂,压抑
  •     一種荒蕪之感,只剩遙遠的星辰,永恆漂流在浩瀚宇宙。
  •     没看懂。。。
  •     杂烩风格的小说,维德尔标准腹黑变态精英人设,罗梅罗这么有趣鲜活的人物居然末尾了才出场
  •     装帧很不上心啊!故事是 美洲纳粹文学的一个章节扩充出来的,整个的感觉很有博尔赫斯的味道,看着有点犯困
  •     一个诗人,一个空军飞行员,一个连环杀手,一个老人。喜欢这么一个人,有点变态,有点优雅。2017年目前最爱。
  •     翻譯..挺糟糕
  •     最初只是想读本不太长篇的故事才拿来读的。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电子版的排版问题还是作者的写作习惯,读起来总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是一种说不出好坏的奇怪之感。故事本身其实不复杂。有机会想找到实体书看一下。
  •     拉波尼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文风
  •     絮絮叨叨,还是好看的
  •     一知半解 稀里糊涂
  •     可能是没看过这个系列的其他书,觉得不太好看,叙事比较混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