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书评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806811344
作者:[美] 宇文所安
页数:697页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我所买的是由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是美国的一位大学教授,本书是他多年讲学的结晶。他向他的学生介绍《乐记》、《文心雕龙》等文论的时候,找了很多原始资料和相关译作,然后组织起来进行讲述,并且其中很多文论直接由他本人翻译。  将宇文所安教授的文章回译成汉语的王柏华和陶庆梅与宇文所安教授也有私交。  以上是背景,下面说一下书本本身的的情况!  全书用译介的方式讲述了从先秦到清代的著名文论,如《诗大序》、《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等,解说都非常详细。  挑选此书的理由有:  1、书中所引文论都有英文译文。得到此书相当于同时得到了一些文论的中英对照本。  2、解说的部分是宇文所安教授对他的美国学生讲解的,通过他可以了解西方人是怎么理解中国文化的。  3、还有一些理由,比如说看到之后牵肠挂肚,不买不安心,买了才放心等等。(慈心于2006-11-19)

挟外以照己

斯蒂芬・欧文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叫做宇文所安,让人看了就喜欢。有蕴味,又贴切。宇文所安者,于文所安也。他也曾自己说,他父亲怕他爱好中国诗无以谋生,想不到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尔。呵呵,可见学术的不易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是其在初唐诗盛唐诗的基础上的更成系统的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文论之作。我本怕翻开后看到的是一本自以为是的洋洋洒洒的大家伙。还好,倒是甚像我们传统中的札记,逐文逐条地剖析过来,一种看来非常异样的解读和比较。不要去企求这里能揭示出古人写书为文时候的初衷或是文化的来去踪影,我倒更倾向于认为在宇文教授的此书里想要整理的是在以西方的观念和手段下,如何重新阐发对我们固有的文章中“气”的脉络的探隐。这书另外的好处就是,你从此对照着我们所看惯的那些导读、赏析、评论等著作时,有了异样的乐趣。

对诗人的棒喝

对诗人的棒喝  ──2003年阅读回顾  在今年能认真读了的区区十来本书中,第一个要提的当属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这本被哈佛作为教材的可怕的大部头,如果不是拜五月非典所赐一个月的闭门赋闲,我还没有打开它的勇气。虽然我最后也只是读了一半。因为我读着读着就深感回去重读那些古代最基本的典籍的需要,如果我们对我们的精神传统还没有一个外国当代汉学家了解得多(且别说了解得深了),我们是很难奢望能把中国诗歌重新发扬光大的。说回这书,它虽然是以历时性评论诸种中国诗学文本,但宇文所安无时无刻不忘记从他对中国文学的整体理解的背景下去反思那些个别的文学见解,所以使得他的逐点击破更加有机和从容,因为他就像战时将军指点沙盘一样,对整个战局了然在胸。同时,他又有对西方批评传统和文明的眷念,这眷念常常从旁激活那些我们已经对之略显麻木的“家训”。此书几乎每页都有棒喝般的惊喜,且取几章对我启发较大的为例,比如对孟子“知言”一说的理解,宇文所安首先点出的是这么一种重要的中国阅读传统: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去理解作者这个人;而反过来说,一个诚实的作者则希望通过作品来使他最真实的一面被人所理解,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写作良心问题,如果一个诗人希望他诗歌中的诗人形象是问心无愧的话,他应该进一步去要求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诚实和完善,否则他诗歌中的煌煌空言是经不得一个严格读者的审视的。  又如另一章关于曹丕《典论》的评论,当中最能启发我的是关于“视文本为演奏”的观念在中国诗学中的深植,我觉得这也是中国诗歌特质之一,完全独立于西方传统视文本为客体,“中国传统更愿意或希望把诗歌视为时间中的事件”,一种进行式的、处在流变的诗歌所拥有的活力和人性,无疑比一种置于悬空于人世外的诗歌车床上打磨的静物精品更能触动我,也更能让我体贴作者生命的存在。  关于《文赋》、《文心雕龙》的章节就更多点现的是技艺问题。有时宇文所安明晰的翻译就足以令人顿悟,如他将《文赋》“辞程才以效技,意司契而为匠。”翻译为“通过辞,他展现才能,竞赛技艺;通过意,他控制局面,俨然一个匠人。”,虽然和传统的解说不一样,却重点从“辞”移到“作者”身上,令人想到一个诗人之综合能力的必要;宇文所安继而指出在《文赋》中“意”这一概念的转变及其重要,一如在《典论》中点出“气”所驱使的中国诗歌特质,这些都从大方面使人的创作思想高拔、明朗。  这种种启发应该新撰一文,且按下不说了。这些来自中国最深处、最基本的思想,越来越影响我的写作。今年重读的一些古典中,最可喜的是《论语》,孔夫子一矢中的或者妙趣横生的教训,亲切地指导人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人,未能为人又焉能为诗人?而其中最最要紧的,是他所褒有的赤子之心,做到一个君子大夫,还不够,有这赤子之心方能体物、养志、抒情。  今年所读诗歌,最大惊喜来自近代诗。一册钱仲联编的《近代诗抄》令我重新评价清诗,关于清代诗歌,以前我只佩服三人:黎简、龚自珍和黄仲则,龚的才力气势,黎黄的苦吟,足以卓然独立成家。《近代诗抄》让我看到在旧体诗的末路一程竟有如许璀灿,何绍基、郑珍、江湜、高心夔、范当世……越往后越见气象,完全和大清日衰的气数相逆,到了集大成者陈三立,真是“庾信文章更老成,暮年诗赋动江关”,一册《散原精舍诗文集》着力经营,几乎字字掷地有声,篇篇沉痛见血。至清末民初诸子,林旭、刘光第、章炳麟、秋瑾、汪辟疆、汪精卫……关乎家国,在时代大潮中诗歌和命运冲挟并肩而行,就如杜鹃啼血,至哀、至怒、至真。  前两个月读一奇书,汪辟疆先生文集,其中《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派与地域》等宏文更为我的近代诗阅读推波助澜。汪辟疆论人评诗,句句如银勾铁笔,在让人发现近代诗歌被埋没的精彩的同时,更领略了其时文字的峥嵘、凄厉。譬如他评说林旭:“断头旭,血化碧。其心苦,其词迫。”,评说谭嗣同:“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邪?震动大千相,盖取诸大壮。”可谓触目惊心也!至于他评说黄节的一句:“一重一掩吾肺腑”,更是道尽了近代诗对我之触动。诗要真,要深,事关一定要是肺腑之言。  “诗穷而后工”,在近代,这个“穷”不止说的诗人个人盛衰命运,更说的是国家、世界之残酷变迁。本已熟烂的旧体诗歌创作,在强大的外力逼迫下竟作出了天鹅绝唱,那才真叫作死水中翻出彩澜,且不说单纯的艺术意义,它们的时代意义也毫不逊色于同期或稍后的新诗,二十世纪诗歌史也当有它们的一笔。  外国诗歌今年读少了很多,但仍有一人不得不提,此乃爱德华.托马斯(Edward Thomas)。也许是因为没有好的翻译,爱德华.托马斯一直是被汉语写作界严重忽略的一个伟大诗人,直到最近出版的《英美十人诗选》才填补了这个空白,周伟驰提供了优秀的翻译和对诗人恰到好处的介绍。爱德华.托马斯的诗歌是我今年读到最好的外国诗歌,出生于十九世纪末的爱德华.托马斯有完全独立于同时代那些现代主义前期诗人的风格:他朴素、直接然而又深入切割人心或世事的痛处,他不放弃抒情但又非常克制,而且充满了对自然、对工业社会和新世界之悲剧的敏感,这些点,再加上他的结构明朗的诗歌建筑方式,无不令我想起我们的伟大诗人杜甫。我最爱他的一首《以前我从没见过那片土地》,是我九月赴山西大同拍摄时读的,它和我目睹的大同“风景”一样深深的震撼了我。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日趋贫瘠的祖国给我又痛又爱的感受,而就像这首诗最后所说的,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语言去为之言说。最后要致敬的一本书却和文学无关,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建筑的永恒之道》。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想法:“现代诗歌处理的事物﹑问题和现代人的情感的日益复杂,要求诗歌形式上有相应复杂的技巧──像建筑学一样──唯其如此,诗歌方有足够的承受力去面对这个时代。”令我翻开这本书,但这本书的伟大嘲笑了我的诗歌功利主义:它真正教给我的,绝不止于建筑或诗歌的技艺,更关乎其宏旨。他反复强调的一个“无名特质”实际上也是诗歌/生活的必需,“无名特质”由“生气”、“完整”、“舒适”、“自由”、“准确”、“无我”、“永恒”等概念一步步界定和修正,最后又被“平常”二字洗涤,“我曾经看过一个日本村庄的简易鱼池,它也许就是永恒的。”,因为组成它的一切都无比的忠于自己的天性。曾几何时,诗人就等于最忠于自己天性的人,现在却不知怎的,某些“诗人”竟几乎成了虚伪的代名词了,他们或自欺或欺人地在虚妄中过活,写着诳骗自己或者读者的甜言蜜语,且全不知羞愧,他们距离“无名特质”该有多远。《建筑的永恒之道》实际上是在强调艺术所应虚怀向往的“真”何谓,“当你遇到忠实于自己的人,你会立即感到,他比旁人‘更真实’。”由人而来的艺术亦如是,一首诗尚未说服、感动那个你心底最深处那个自己,你怎么奢望它能说服、感动别人。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这说服和感动还要经起考验,所以说“技巧检验真诚”,这真诚带来的是富有生气的创造:“只有我们放弃了支配我们生活的意象时,我们才会有自由。”“它的好处来自它真实于自己内力这个事实,而不是来自任何特定的目标意识。”这就又触及到创作意图的问题了,所谓的“特定的目标意识”就等于我们的文学史意识、被批评意识、潮流意识等等,然而这一切,对于诗歌本身都是虚妄的。2003.12.31.


 中国文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