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文课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4757013
作者: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 编
页数:380页

作者简介

【暌违七十载,西南联大国文课本首次完整再现】
【一部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经典范本】
大师云集,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
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余冠英、刘文典、罗常培、罗庸……他们授过的课;
杨振宁、黄昆、邓稼先、邹承鲁、朱光亚、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许渊冲、吴讷孙……他们读过的文。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书籍目录

导言 自由与传统的会通(刘东)
上 篇
《论语》选读(十章)
附:谢良佐论语解·序
左传·鞌之战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汉书·李陵苏武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世说新语(选录)
慧立、彦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起长安终伊吾)
刘知几 史通·自叙
柳宗元 封建论
资治通鉴·钜鹿之战
附:史记·项羽本纪(一节)
沈括 梦溪笔谈选录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袁中道 西山十记
顾炎武 日知录·廉耻
焦循 文说(三篇)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王先谦 史可法传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学
王国维 人间词话(选录)
中 篇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节录)
鲁迅 示众
周作人 希腊的小诗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节录)
郁达夫 薄奠
谢冰心 往事(节录)
陈西滢 闲话
创作的动机与态度
管闲事
丁西林 一只马蜂
茅盾 连环图画小说
巴金 父与女
林徽因 窗子以外
朱光潜 文艺与道德(节录)
自然美与自然丑(节录)
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沈从文 我的创作与水的关系
下 篇
诗经·小雅·六月
楚辞·九歌·国殇
古诗八首
王粲 七哀诗(一首)
陶渊明 咏荆轲(一首)
饮酒(五首)
王昌龄 从军行(四首)
出塞(一首)
岑参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首)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首)
杜甫 悲陈陶(一首)
悲青坂(一首)
述怀(一首)
羌村(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楼(一首)
登岳阳楼(一首)
白居易 新乐府·缚戎人
新乐府·官牛
陆游 夜泊水村
书愤
纵笔(第二首)
纵笔(第三首)
书愤
夜登千峰榭
北望感怀 示儿
教育部公布新式标点符号案(存目)
附录 关于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记忆
朱自清 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
浦江清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沈从文 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
罗庸 我与《论语》
罗常培 中国文学的新陈代谢
汪曾祺 晚翠园曲会
西南联大中文系
版本说明(张耀宗)

内容概要

导读作者:刘东,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曾先后任教于浙大、南大、中国社科院、北大,讲学足迹遍及亚美欧澳各洲;除国学领域外,所治学科依次为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晚近又进入艺术社会学;发表过著译作品十七种;创办并主持了“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及《中国学术》杂志。


 西南联大国文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余生也晚,没赶上“大学语文”还称“大一国文”的年代。作为一门课程,“大一国文”肇始于1904年的癸卯学制,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为大学一年级生“共同必修科目”,“大一”和“国文”遂构成固定词组。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度停开,直到1978年逐渐恢复,改头换面,成为部分高校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大学语文”。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大学语文”闻所未闻,中文系一读好多年,毕业后当老师,教的第一门课就是“大学语文”。起初,对这门课的性质、内容、教法一头雾水,一年后,我洞若观火,选择离开。既已不在其位,拿起这本《西南联大国文课》,自然意不在取经借鉴,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实在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抵挡不了“西南联大”这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力。那是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身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师生们于逆境中弦歌不辍,父兄辈坚韧不拔的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宗璞语)令人感佩,强强联合、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的八年《上学记》令人神往,师生共同谱写了一曲诗情画意、理想年代的《未央歌》至今余音绕梁。无缘亲承謦欬,有机会重读朱自清、闻一多诸先生教授过,杨振宁、邓稼先等联大学生听讲过的课本,也算一种心理安慰。至于为什么是“国文”而非其他科目(有心观察,前些年出版界流行的重出民国课本,“国文”占了很大比重,而罕见数理化),恐非类似有人调侃每年高考作文题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除了作文题,其他都看不懂了”,亦不仅是实现汪曾祺的一个心愿:“这一本‘大一国文’……现在大概是很难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本书页334)实则“国文”一科对人影响至深,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好的课本辅以良师指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终身受益 。当然,导读者刘东“对本书寄予的希望还要更大一些”:“帮助大家只要打开书卷,就能追忆到西南联大那段虽属稍纵即逝,却又具有典范意义的时光。而由此一来,它也就暗中向我们提供了进行矫正的参照,并提示了必须坚定呵护的理念”,亦即“我们就必须像西南联大的前贤那样,永远带着敬畏之心与珍惜之情,来呵护、阐发和弘扬自家的文化传统。”(《导言》页37-39)承载如斯使命的本书,原名《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读者展卷,首先面对的是选目。上篇选文言20、中篇选语体16,下篇选古诗44,《教育部公布新式标点符号案》存目处理。在刘东看来,“这本在内容上既‘喜新’又不‘厌旧’,既灵活不居又立场笃定的国文教材,也同样是在向我们启迪着自由与传统的会通,和昭示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导言》页22)并引汪曾祺在《晚翠园曲会》中的文字佐证:“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有一些和别的大学不同的特点。一是课文的选择。”(详见本书页325)这一选文特点在汪曾祺的另一篇文章《西南联大中文系》中被总结为“京派”,“这一本《大一国文》可以说是一本‘京派国文’”。除此之外,选目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无论是文言文中的《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汉书•李陵苏武传》《世说新语•新亭对泣》《金石录后序》《史可法传》,还是古诗中的“王于出征,以匡王国”(《诗经•小雅•六月》、“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楚辞•九歌•国殇》)、“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在在体现出一股凛然正气和家国之感,慷慨悲歌的大量出现暗含编选者的良苦用心,即希望通过国文教学传达一种于逆境中弦歌不辍,坚韧不拔的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读者当能体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材中语体文部分虽少于古代诗文,但也几乎囊括了当时公认的优秀作家。曾任联大中文系主任的罗常培说:“当初选录的时候,很小心地挑选这十几篇语体文,无非想培养一点新文学运动里秀出的嫩芽,让它慢慢儿地欣欣向荣,不至于因为缺乏灌溉就蔫萎下去。没想到最近教育部召集的大一国文读本编订委员会只选了50篇文言文、4首诗,其中固然经史子集色色俱备,可是把语体文删得连影儿都没有了!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正是新旧文学消长的枢机!”(本书页322)由此可见出编选者的尝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之难能可贵。“他们把反映新文学运动业绩的现代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文学理论)引进大学国文教材,这一做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不仅把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区自‘五四’以后重视白话文的风气带到比较封闭保守的西南,同时给教育当局的严重复古倾向以巨大的冲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所谓“教育当局的严重复古倾向”,矛头直指的一部新教材,书名《部定大学用书大学国文选》,自1944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大一国文”必须采用部定教材。 关于其“生人不录”是否就是意在复古,当时即有争论,不过坚持自家立场的西南联大马上有了应对之策,即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又另编一册《西南联合大学大一国文习作参考文选》作为补充教材,杨振声主持,并作序《新文学在大学里》。后来本书更名为《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原序改称《卷头语》,杨振声在《卷头语》中写道:“让我们放开眼光到世界文学的场面,以现代人的资格,用现代人的语言,写现代人的生活……我们选下这本参考小书,内容虽不完备——凡长篇及本校同人作品皆经割爱——却都是能忠实于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作品;从这些作品发展开来,便是修辞立诚的门径,便是创造中国文学的新途,便是中国文学走上世界文学的大路。”这册由作家书屋1944年发行的《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选文共十三篇,分别为: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节录)》,鲁迅的《狂人日记》、《示众》,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节录)》、《死城(节录)》,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无言之美》,梁宗岱的《哥德与李白》、《诗、诗人、批评家》,谢冰心的《往事(节录)》,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以及丁西林的《压迫》。将其与《西南联大国文选》相比较,六篇重复,新增的七篇中有四篇的作者同于前作,仅有宗白华和梁宗岱的两位作家是初次入选,可见联大在推广新文学方面一以贯之的努力。此外,序中提到“本校同人作品皆经割爱”,也是源自编选《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的传统,彰显了联大学人的自律严谨、淡泊名利。窃以为,重新整理出版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的教材,除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还应补上这册《西南联大语体文示范》才称完璧。说到这里,自然引出一个问题:《导言》和《版本说明》里均提到改书名一事,但并未说明原因。校订者一方面原汁原味地忠实于底本(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只印课文,没有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辅导材料”,另一方面别出心裁地附录了一组文章,取名《关于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记忆》,补充了很多背景资料。其中既有任课教师的教案讲义,读此可知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诸先生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朱自清的《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旁征博引、洋洋万言,既谈思想内容又讲写作技法,篇末还联系实际,全文条分缕析、循循善诱,用力甚勤);亦有两任系主任的公开演讲,读此可知教材的编选思路;还有汪曾祺的两篇回忆文章,读此可知教学效果和学生感受。或许校订者明白,西南联大国文课之成功,并不仅在于教材之编选,其蕴含的价值及对今日的示范意义也非几篇选文所能涵盖。基于此,我对校订者的发掘并不满足。既然书名从《国文选》改称《国文课》,教材之外少不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更严格一点,还应包括课程定位、体系结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师资队伍、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关于这些内容,有心者自然可以翻阅他书寻得(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中关于中国文学系承担的全校公共课之介绍),但如果略加采摭,附于书后,或更有益于读者。兹补一项教员名单,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西南联大国文课“读本课采用大班讲演的方式,由若干教授每人轮流上课1~2周,选讲自己最有心得的名篇佳作”。此外,还有讲师、助教等兼教读本并负责作文教学。主讲者包括杨振声、朱自清、刘文典、罗常培、罗庸、闻一多、魏建功、王力、浦江清、许维遹、余冠英、沈从文、唐兰、陈梦家、李嘉言、吴晓铃、陶光、赵西陆、傅懋勉、孙昌熙、马芳若、刘禹昌、赵仲邑、王志毅、何善周、陈士林、冯钟芸、彭仲铎、张清常、周定一、彭丽天、李松筠、李广田、詹瑛、杨佩铭、李觐高、张盛祥等。名单一列出来已足够震撼,那是一个有大师的时代,更难得的是大师们乐意教大一,学生们也承认大师、敬仰大师。无论是王希季所云:“我们那个时候进入西南联大是很幸运的。在大一,教我们的先生都是非常有名的,有的就是大师”,还是方龄贵口中的“极一时之选”,抑或是许渊冲笔下的“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空前绝后的精彩”,与其说是对学者的崇拜,其实更归因于对文化的热爱。以前读《文心》,看到几个中学生会热烈地讨论一篇叫做《文章病院》的文章;读《未央歌》,看到小童可以从穿不穿袜子谈到卢梭、沙多勃易盎的“回到自然”,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今日的大学生有几个还愿意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那时的学生敢于也有能力在课堂上直言教师的错误,而教师反而对其更加欣赏,对学生从不吝于“夙慧”、“仙骨”的评价。那是一个官方还推崇“文之为用,恢万里而无閡,通亿载而为津”(陈立夫《大学一年级国文选本序》)的时代。“大一国文”是西南联大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共同必修课,计6个学分,不及格者不得毕业。教材可以自由编选,授课允许自由挥洒,如此,方能见汪曾祺笔下诸位教授不拘一格的名士风范,于是我们知道刘文典一学期只讲了半篇《海赋》,闻一多上课和学生一起抽烟,唐兰讲词的方法是“不讲”。(详见《西南联大中文系》)。联大学生的素质本就不错,在自由尚学的气氛下,先生愿意教,学生用心学,教学相长,如此,方称得上文化传承。斯人已逝,此课已成追忆。一篇一章,读此思慕华年。时代不同、环境有异,重视的程度、面对的学生都与“大一国文”有别,今日“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远非一本教材的改革所能解决,根本之道:“尽快把工具性的‘语文’教学,恢复成潜移默化文明价值的‘国文’教学”。(《导言》页37)知易行难。莫春者,春服既成,师者一人,弟子六七人,为师前导,弟子尾随,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或许是每个老师的理想。向每一位追求理想,依然坚守在教学岗位的“大学语文”老师致敬!(原载《中华读书报》2015年11月18日)
  •     《西南联大国文课》推荐公众号一直都说要做书籍推荐,但还是没有付诸实践,我想了很多备选方案,甚至连时下热播的《芈月传》都没有放过,但还是无从决断。我很害怕把公众号做成完全由我个人喜好裁决的个人空间或是一言堂,所以之后一定会做投票,让各位来决定它的内容和走向。所以经过百般权衡我选取了比较没有口味限制的《西南联大国文课》,这本书是我的历史老师建议我读的。我虽然仅仅精读了序言,但已了解了其中的内容和优势所在,就想到推荐给大家。至于它的具体使用,我还要前去请教我的历史老师,我也会将这一环节放在梦之谷诗会中,大家一起学习书中编著的诗歌。所以,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可以联系小编,前往旁听我们的诗会。虽然我不是一个古文功底很强的人,甚至连最基本的文言文功底都过不去。但我想各位一定也有相同的感觉,每每看见音韵铿锵、辞藻清新而又寓意深远的古文文段,看不懂,看不透时,就不可避免的会兴叹自己的渺小。有时偶而得到了它的内蕴,又惶惶然生出奇幻的满心折服,这样的神韵,竟是由如此简洁又通俗的字眼展现的。当看到或曼妙或沉郁的古诗时,甚至是同龄人初有雏型的像样描摹时,我更是苦恼于脑中的“凝噎”,就这样放任这些琇莹的美文从指尖划走?其实这也是妄言了,不去钻研寻觅,它们何尝会出现在我的身畔呢?其实古文的魅力在于很多方面,仅仅是它的音韵,就足以让我拜服了。几多载岁月的变迁,我们已经找不全古汉语最初的模样,阅读古诗的时候,我们也无法还原古人的音韵,但在安谧的清晨里,在闹世的一隅,放声读那饱含着心血与感情的文字,仅是那吉光片羽的痕迹,也足以让胸中涌动澎湃的浪潮。在开口的那瞬间,似乎有什么奇异的纽带把它们和你串联起来,那不是属于你的年代,但那些文字心境间的体悟却赠予了你,你的身子不由自主的随着这宏大乐章的演奏而移动。曲毕,一切还是那如常世事,但心中有个声音说着不一样了。这就是它其中的一丝丝微末的魅力所在了。我不是先行者,连一小步都没有迈全,所以怎会有经验,也不敢妄下定论,只想说古文还是了解历史的最基本且最不可或缺的工具。先不说不懂古文就不知道如何翻阅查证那些尘封多年的史书,无法从事史学研究工作。单单只是具备初等的史识,认识历史这一方面,我们可能都做不到。仅仅是初中历史课上的串联,绝不能给你展现历史全部的面貌,虽然老师竭尽所能去传授经验,但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无从比较,无从了解它的变化,怎能去下结论,你连证实自己是否清醒的权利都没有。你的价值观从何而来,你的国家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很多的问题都不可能知道,甚至不会去开始思考。这些事咋看和古文没有什么联系,但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基石,从古今异义这个细小的点顺藤摸瓜,再攀缘而上,又会有很多很多的意想不到。现在古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字体的简化,古文不可避免地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古文作为一种看似“过时”的文体,曾经使用它的人几乎全部长眠于地下,而时下的我们会因为一点皮毛的文言文翻译焦头烂额,只有研究历史或文学的人还在接触着它们。我想我们不应该如此,尽管字体的简化是一大福音,但这断断乎不能成为衰亡这种语言的依据。她的美丽已鲜有人知,学校在除了基础语文这个模块上涉及它以外应更多的将它变得更为兴趣化和现代化,当然这在应试化的土壤里难以发展,所以在近些年“复古”的浪潮下,人们出版了这本西南联大的国文课本来提高人们的古文兴趣和修养。这本书是当时大一新生必修的国文课,按照我们现在来讲这样的必修课难免是最兴味索然、又最让人想去糊弄的课程了,但那里是西南联大(它是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战时设立在昆明的综合性大学,从1937年建立直至1946年停止办学。它在短短的8年11个月中达到了相当辉煌的成绩,它的成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具有经验的不可复制性。至今它的自由、民主的学风还让多少人魂牵梦萦。)那里有朱自清、沈从文、钱穆、闻一多等等大师的讲授,所以国文课成了所有学生的爱好。说来难以想象,即便是战时,中国能把当时几近所有的科研成果、教学资源,甚至是现在我不敢想象的文坛大师全部融合在一个校园里,那是举全国之力的学府,而且在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所以无外乎我们今天还搜寻着当年的影子,试图有那么一丁点的再现那具有经验不可复制性的辉煌。从西南联大培育出了如此众多的英才来推测,尽管有时代的偶发性,灯下黑的学术巧合,也有钱穆等大师的教授,它的教学方法仍有现在难以企及的优势。大师们一人负责两周的教学制度让教师的教学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而绝非现在的向学生奉献而承受枯燥的工作生涯,以及地藏王菩萨似的忍辱负重。这样的状似崇高了教师,但实际上一点点消磨了教师们教学的兴趣,他们的源动力被污浊了。而且他们书中设置的篇目也不仅仅只考量篇目的文学性而是将立德、为人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揉进其中,虽然难度不是首屈一指,但深度和教授们蕴含的心血是无比厚重的。学生们学习完了此书,致力于文学的人可能被彻底的激发兴趣走上文学道路,而不专精于此的人扩充了文化修养,又懂得了为人处世,也可能把文学当做终身的爱好、高雅的追求。我想我们不也正是如此吗?那时正值乱世,他们在救国的同时还能潜心修习国文课,这不证明了它的不可或缺吗。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837位前去参军报国,我可以推测这和他们学习的国文课亦有关系,这本书可修身可拓学,为何不尝试呢?其实我之所以执着于推荐这本书还是由于我的魂牵梦萦,想要向这所大学致敬。我是那样向往这所大学,向往他的办学风格,向往那些文学大师的汇聚一堂,向往学生和教授的相处方式,向往着那些涌动生出的思潮……几乎所有在西南联大毕业的学生不管他日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身处何地,都会不约而同的认为在大学的日子是他们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就我所知,因为战乱即使大学是相当程度上的安乐窝,但条件仍极为艰苦,甚至有朝不保夕之嫌。那么何以出此结论呢?第一是因为信念,在国家危急时刻,再多的困难和个人情绪都会消融,人们似乎深谙着若不为国奉献就再没有时日了,所以没日没夜的钻研着,像近日的狭隘的封闭或是隐藏都不可能出现。而且对教师来说,很多的繁文冗节都被新风潮冲散,不再重要。其次,在那个乱世里,民主之风吹拂,多元信仰融合并存,在校园里有很多不同观念的人,但除了争论,不会再有更多的成见。再之还有一个更加重要也更加奇妙的原因,在战乱下国共不得不统一战线抗日,所以党派斗争在校园里是不存在的,这像是一种巧合下的灯下黑。在失却了这些影响的校园里,学员们空前自由,任何思潮或是任何新的观念都像是安装了永动机一般持续涌出,他们有着一种易于常人的团结,像是分裂和统一下的完美结合。当这些因素相加后,你就可以想象为什么它会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灯下黑不会持续很久,很快一切都恢复为剑拔弩张,海峡两岸阻隔了多少文化上的交流,在两端的我们只得回忆着那些历史中巧合的惊鸿一瞥,然后兀自遗憾。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去用和平的牺牲来催生英才,但我们不能只一面叹息没有人才辈出的盛景,而将自己成为乱世英雄的可能性扼杀。我们固然无法复刻西南联大的辉煌,但是拿起国文课这本书,你就要勉励自己一样要存有那样强烈的报国志愿、那样辛勤的奋斗意志和对自由的那样永恒的追求。你拿起的那本书不仅仅是邓稼先、汪曾祺等人曾读过的,朱自清、沈从文曾讲过的,不仅仅是你可以增加古文修养、培养古文兴趣的,更是深沉的爱与执着的信念铸就的。今天的世界让一切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你同样能赋予它乱世的含义,让培育英雄的土壤不设限。一切还攥在你手上,即使是最坏的时代你们也能将它变成最好的时代,打开这本书吧,走却西南联大的黄金时代,走向你的黄金时代!文章岂是文章昕澎去年上过我的课,但是相互之间的问学请教却没有因为课程停止而中断。她是一个好学而有思想的学生,虽然还需要走很长的阅读和训练之路,但我一直坚信这样的学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领悟世间的真理和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学生,在我认识的范围之内并不少,他们需要时间和他人的指导。于是,偶尔间,我会给他们我力所能及的指导,恍惚间,我觉得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还是有希望的。昕澎和沛航,以及与她们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一个诗社,称为“梦之谷诗社”。“以梦为谷”,这个名字我十分喜欢,充满了庄子的味道,符合我自己所认识和研究的一套哲学体系,我觉得孩子们真实聪明极了,而这简单的想法竟然与先哲们的“大道”相合,又不得不让我惊叹。这学期我对他们做过一点指导,但是因为忙于其他事情,所以十分“微薄”,说起来有一些惭愧。这本书,是我推荐给昕澎的,这篇文章,昕澎写好之后也发给我修改,我看后觉得自己似乎也应该简短的写点什么。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教育界和史学界,甚至是文化界的共识。这个奇迹,我自己认为是不可能复现的。因为我自命是一个浅薄的史学研究者,又是一个不合格的教书匠,因此时常关注学术界和文化界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这本书,甫一初版就被我发现也就在情理之中。《西南联大国文课》是一本文章的选集。这种选集,最有名的莫过于《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古文辞类纂》是民国读书人的必备书,但是我们现代人啃不动大部头,所以不适合现代阅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因为篇幅短小,选文精卓,所以近来甚嚣尘上,许多学校都在鼓励学生读(这包括许多北京的学校和我在网上知道的一些学校,甚至有一位语文老师将《聊斋》中的一些文章也选出来读,并进行指导,虽然我没见过这位女老师,但是真的觉得是兰心蕙质,厉害得很。在我所知道的读《古文观止》的学校里,阅读的时候似乎都没有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又无从领悟,从学生投入到时间成本来看,产出其实是不划算的)。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努力。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曾在清华附中的一个机构上过语文课,2013年我辞职退出,有一位家长觉得我文史功底都不错,于是又让我去教他的孩子。出于“个人财政”的紧张和对伯乐之情的感激,我当时答应了。教授的教材是我编写的一本《中国古代散文精编精讲》,大概十篇文章,每篇文章分属于不同的年代,每篇讲两个小时,不局限于工具化的语文,而是从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文献等角度出发,去解读这一篇文章,然后借助这一系列文章,勾勒出一整部的文学史,使学生学会学问的方法,具备体系的思想。这本书我写了详细的批注,后来编选到曾国藩的《原才》截止。2014年的时候,我想再编一本《中国古代韵文精编精讲》,但是因为写论文,后来就放弃了。因为学力和识力的原因,我没敢涉足现代,但是我始终觉得必须加入现代文,这样的选集才有意义。《西南联大国文课》就做到了这一点。她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编从体例上讲是散文,从时间上将是古文。上篇虽然是散文,但是这种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体系里的散文,而不是我们今天的文学体系里讲的散文,所以《论语》、《史记》、《世说新语》、《三藏法师传》、《金石路后序》、《国故论衡》、《人间词话》都有。时间上上启春秋末,战国初,下至清末民初。中篇也是散文,这是我们今天讲的散文概念,节选时间自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有理论性的文章,比如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也有谈文学创作手法和文学主张的,比如鲁迅《我怎么起小说来》,沈从文《我的创作与水的关系》。其他的文章则各具特点。下篇则是韵文,主要是诗歌,骈文与赋没有收录,而且都是古代的。上自《诗经》,《楚辞》,中有《出塞》,《悲陈陶》,下有《北望感怀》,《示儿》,截止到南宋,没有包括现代新诗。所以,我觉得这个选本的第一个优点即是选文十分全面,包括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许多文章,第一个缺点是没有编选现代新诗。1938年的时候,新诗已经有许多可以传之于后世的作品了。这个选本里的文章,是西南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撰的,这个委员会里有《诗经》《楚辞》研究专家闻一多,《庄子》研究大家刘文典,散文家朱自清,古典文学专家罗庸,语言学家罗常培,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师,而他们亲自来为当时的大一学生编选课本,而且亲自教授,每个人讲授两周,这真是一个难得的事情,也是一场真正的教育。由于编选者都是当时的大师,而且包罗很多学科,所以选出来的文章并不仅仅只具备文学色彩(我想,这是与今天所见的《语文》教材最大的区别)。比如在《论语》的选编中,罗庸就选入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小文章,潇洒自如,文字庸而不俗,在钱穆眼中,被视为绝美的小散文,自然符合文学的标准。但是西南联大重视的不仅仅是一技之长的发展,而是整个人格的发展,于是编选的这篇文章在学习者的眼中,就有了这样的效果:“这不仅是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重个性,轻利禄,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对于联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联大学生为人处世不俗,夸大一点说,是因为读了这样的文章。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选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书325页)这种文章,将超功利思想和率性自然的审美风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学生,无形中沟通了古代和现代,打通了文化的生命路线。柳宗元的《封建论》,自从唐以后也是讨论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体制的必读文章,在文革时期因为批孔批儒而大噪一时,但是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上个世纪,在史学界曾经有五次讨论中国社会分期,即马克思学说体系中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中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而今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退居一隅,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关系到如何将社会理论引用到中国历史中,以及牵扯到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的意识形态问题,因此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几乎是史学理论方面不可以绕过去的文章。再比如,白话文运动造就了现在语体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第二篇文章就被编选到了这个选本中,所以,学生在阅读这个读本的过程中,其实是将许多个各个学科的和事件的基础性文献掌握了,而这些基础性文献在无形中给学生,是人格陶冶,思维训练,方法掌握和理论铺垫。当然,除了我上举的文章之外,还有好多文章都具备这个特色,比如刘知几的《自序》,朱光潜的《文艺与美德》《自然美与自然丑》等。所以,我觉得这个选本的第二个优点就是文章不仅仅重视工具性,而且比较深刻,重视思想性。这儿还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导读,即刘东老师写的《自由与传统的会通》。我与刘东老师,不熟悉也不陌生,属于那种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的“尴尬”。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读过一些他的书,听过一些他的讲座,他是清华国学院的导师,自然不给我们上课,但是每年的新年聚餐,他没有事都会到会,而且兴致高的时候会吟诵一曲,这成为我们一年中的谈资和最期望的一件事。这篇导读,其实没有就选文而谈选文,如果真正的从“导读”的角度讲,不能称之为一篇合格的“导读”。但是刘东老师在里面探讨了二个重大的话题,一是中西学术传统,二是通识教育和现代教育。所以《自由与传统的会通》这样一个题目可以说是笼罩了全篇文章。在文章中,刘东老师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教育的许多问题和严峻性,比如“由于让他们(老师)当堂对同学讲授的,已不再是任随他们去‘自由’选择的……他们也就无法再去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对于教书的兴致也就注定会锐减下来”。(书33页)“由此可知对于教育改革的拖延,也会让大量宝贵资源向外流失”(书37页)。“那样发自内心去为人师表的行为,如要浸成教师们的普遍惯习,就必须得到某种‘懂行’的制度激励,而不能在沐猴而冠的‘顶层设计’下,搞出一套‘农村记工分’式的恶俗规章来,反而把教师们对与学生的由衷挚爱,贬成自讨没趣的纯粹‘牺牲’”。(页(27)刘东老师的文章,预设的对象是高等大学教育,但是私下以为也适合初等义务教育。而我国教育,可怕的即是初等义务教育得不到真正的学术专家的关注,研究和指导的一般是一些二流的,甚至是刘东老师所谈的“沐猴而冠”的一些“古董”的使唤,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处。当然,这本书是为大一本科生编选的,有人会问我到底适不适合初中生。这似乎是当代的一个舶来品主流,即阅读要重视阅读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但是我有一个简单的疑问,即逝去的古人千千万,存活的幼年读古文的人也是不在少数,为什么他们在幼年六七岁的时候可以读,而我们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却不能读呢?书即是书,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自有他的生命,他的生命由作者孕育生成,但是他的生命的成长,却由千千万万个读者养成。作者和读者,是书籍的共同父母。识深者读深,识浅者读浅,又有什么合适不合适之说呢?又怎么会有年龄的限制呢?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读这样一本说,确实有难度,所以这本书的第二个缺点我认为就是没有给文章加一定的注解。注解这个活,要做很简单,要做好却很难。但是对于这本书的文章来说,不必要做那种要求很高的注解,做一些简单的注解即可,这样能够方便读者很多事。所以,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第二个缺点。但是万事万物,有利有弊,福祸相依,利弊本是镜子的两面,人身的正反,所以这个缺点其实也造就了这本书的第三个优点,即可以将其作为练习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我查解,自我作注。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将一本清代的,没有标点和注解的《洛阳伽蓝记》交给一个学生点校注释,虽然很痛苦,很艰辛,但是学生做后却收获很多。这有些像古人教书,先让学生点校,读白文,或许,这也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会通吧。这一年,昕澎经常向我提问,有历史方面的,有哲学方面的,有文学方面的,从文章手法,为人处事,我给她提过一些建议。这一年,她其实已经进步很大了,而且十分优秀了,这从昕澎前面的文章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昕澎依然让我给她的文章提意见,这其实也是我乐于做的。本来我想补充写一个一两百字的关于书的介绍,但是许久不写文章,手痒之际忍不住写了这么多,或许应该有更多的这样的学生。
  •     《西南联大国文课》教案(第三稿)徐慎泽(主要作者,本文经过多次修订。)同学们好!课前《论语》选读:翻到第5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翻到第8页: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国难当头,同学们不可不弘毅。全班齐声读五遍。翻到第12页: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木铎叮当一响,我们就开始上课。老师就是做这木铎的,要摇醒天下人。所以同学们别嫌我烦,认真听讲。翻到第24页:《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第25页: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日帝暴肆,虏使我民,我们万万不可做那亡国奴!课文标题全班齐读三遍。翻到第27页: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军纪严明方可得胜,斩得好!立志参军的同学请举手。全班鼓掌!翻到第32页: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跳两行看: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汉书·李陵苏武传》)可惜李陵一代猛将,竟遭匈奴怀柔策反!武帝不知用人,误国殃民!参看第249页新闻:《新乐府·缚戎人》(白居易)课堂讨论:被缚戎人既已“汉心汉语吐蕃身”“脱身冒死奔逃归”,天子对戎人可否再多一分“矜怜”,为我所用?翻到第40页: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联合抗战,大势所趋。资料室里有《孙子兵法》可借。同学们要时刻预备着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第41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废话。参看第252页时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两位都是壮士!翻到第45页: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世说新语》)不瞒说,昨天隔壁办公室几位醉翁,泪容有些相似。参看第251页时评:“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陆游)徐老师当时课备着备着,砰地就怒了!翻到第63页: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资治通鉴·钜鹿之战》)这货喝的不是酒,滴滴都是人民血!军法从事!第64页:陈馀曰:“……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畏畏缩缩,逃兵一个。你说何益?跳两行看: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参看第254页时评:“神州未复士堪羞。”《纵笔》(陆游)看看人家,放翁也说堪羞!翻到第74页: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第75页: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缁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同学们,我们一路颠沛流离,入滇重建,只为我巍巍中华,斯文不灭。如今国土未复,诸同学千万努力读书,勤勤练武!翻到第79页:(有感情朗读)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袁中道《西山十记》)日寇铁蹄蹂躏着北平,再不见,再不见西山的宁寂!翻到第84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思考:“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文恬武嬉之耻才叫国耻吗?(课间休息,带全班去操场打一遍武术操再回来。)上节思考题,参看第162页时评:“中国人最初不管邻家瓦上霜,久而久之,连自己门前的雪也不管了……所以军阀政客虽然是少数,小百姓虽然受尽了苦,却不肯团结起来反抗他们。”《闲话》(陈西滢)我们抗战要取胜,新中国要建立,务必发动民众的伟力。翻到第86页:焦循《文说(三篇)》就一句:作文须言之有物,练达晓畅,让人一看就懂。翻到第98页:公(史可法)死后,可模妻李氏,奉公母妻居金陵……有聂三者,媚少宰某,艳李氏,强委禽焉。遣婢拒之不听,詈之又不听。须臾婢奉盘进聂曰:“奉夫人命,恣若所为。”视之发髻耳鼻各一,血淋漓满盘中。(王先谦《史可法传》)莫忘鲜血淋漓的金陵,莫忘惨烈死难的妇孺!课堂讨论:你将如何精忠报国?翻到第99页:通达之国,中国、印度、希腊皆能自恢弘者也。(章炳麟《国故论衡·原学》)第101页:今中国之不可委心远西,犹远西之不可委心中国也。中国之学,能自恢弘,章学究是说我们应当有自信。参看第186页:(分角色朗读)他放下杯子,一手抚着胸膛,口里喃喃地说:“鲁易丝,鲁易丝。”这是母亲的名字。“父亲,”我忍不住迸出了这哭声,“你一点也不爱我吗?”(巴金《父与女》)关于作者巴金,我就不多说什么了。翻到第120页:“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鲁迅《示众》)参看第219页自述:“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立志学习鲁迅先生,从文报国的同学,万不可放下手中那枝“金不换”。翻到第122页:周作人《希腊的小诗》注意作者是周作人。跳!翻到第132页:……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地,不经心地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地一蹲,这船身便波地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参看第235页时评:“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陶渊明)徐诗人已先云游而去了。信不信,志摩若在,也会鹰击长空?翻到第147页:她听了这话,又止住了哭,啜泣着对我说:“……他死得……死得太可怜了。……他……他活着的时候,老……老想自己买一辆车……我到冥衣铺去定一辆纸糊的洋车……那一家掌柜的要我六块多钱……你老爷心好,请你,请你老爷去买一辆好,好的纸车来烧给他罢!”(郁达夫《薄奠》)参看第148页自述:“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郁达夫《薄奠》)一定要改造这“人吃人”的社会!翻到第155页:黄昏时下雨,睡得极早,破晓听见钟声续续地敲着……徐徐地披衣整发,还是四无人声,只闻啼鸟。开门出去,立在栏外,润湿的晓风吹来,觉得春寒还重……忽然理会得枝头渐绿,墙内外的桃花,一番雨过,都零落了——忆起断句“落尽桃花澹天地”,临风独立,不觉悠然!(谢冰心《往事》)参看第203页时评:你是仍然坐在窗子以内的……把你搁在里面。接触和认识实在谈不到,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先不容你。《窗子以外》(林徽因)还是林女士犀利。迈出你的窗格子去!翻到第171页:“我不相信,一个女人会做了饭,就不会做文章。”“不错。不过困难的不是会做了饭的女人不会做文章,是会做了文章的女人就不会做饭。”(丁西林《一只马蜂》)女同学们发言讨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新女性?翻到第208页:艺术家“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去看”(lend their eyes for us to see)。希腊悲剧家和莎士比亚使我们学会在悲惨世界中见出灿烂华严,阿里斯托芬和莫里哀使我们学会在人生乖讹中见出谑浪笑傲,荷兰画家们使我们学会在平凡丑陋中见出情趣深永的世界。(朱光潜《文艺与道德》)思考:艺术真是出于闲暇无聊?还是担负着增进社会道德的使命?课后作业:把第228页《国殇》一诗译成白话,分小组交流读后感。自学下编其余篇目,疑难下次课讨论解决。结课齐诵勉词: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联大进行曲》)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会。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非国文课,教材是也
  •     选文意思不大,原文到处都是,为何选才是关键,看的是导言附录,以及目录。
  •     不学文是正确的,学了也看不懂
  •     早买了。为游学备课而翻了一遍。2016年11月10日。
  •     大学除了应付考试和附庸风雅都没干得了什么,很多道理如果早点懂,世界也许就会特别不一样。
  •     很多经典篇目,值得一读
  •     这本书没有注解,可以说在普及方面打了一半的折扣。而没有注解,在教学上又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练习册。
  •     书中摘录的文章只读了几篇,但是前篇的介绍读的仔细,真是感叹于民国时期大家的志向和感动于其赤子之心!
  •     灵魂的补剂,舒缓身与心
  •     加点注释就完美了
  •     七十年后重读当年民国才子的课文,有一种传承。
  •     选文都是那个战时年代的风骨,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不能理解,当下的我能理解的概是经济危机吧
  •     出版社缺钱?那几篇文章组合起来叫国文课?那叫教材!
  •     你如果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很难提升了,来读读这本课本。
  •     纸摸起来太舒服惹。
  •     要完全理解每一篇文章才算得上读过此书,大概还要再花10年,但可以给我们一些研究自己本国文学的思路。
  •     昨天到货。今天翻了翻,我说是为了情怀,有人打我嘛~~(*´艸`*)
  •     课文都是偏向国恨家仇 ~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古诗文无注释,现代文如汪曾祺所言,“京派”。先生们授课风采全无体现,只能靠一些后期随笔散文管窥,聊胜于无。沈从文是真不怎么会讲课……部分选文的确很有意思,比如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     没有价值观的绑架,成就传统与自由。选文确有些不同,精简而显著,论语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做节;鲁迅选示众;话剧选一只马蜂……
  •     比起课文,更重要的是老师吧
  •     珍藏 有当年老师的讲解该多好啊!
  •     读完“薄奠”,不得不感叹郁达夫文字功底之深厚。 看完能够看懂的几篇文章,就不得不放弃了。古文底子太差,文章诗歌全然不懂。深感愧对语文老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