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命运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08653483
作者:[苏] 瓦·格罗斯曼
页数:944页

作者简介

逝去的人,活着的人,苦难并没有结束……
● 理解极权社会起源的必读之书!
● 一部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
● 欧美公认“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小说”。
● 《卫报》《世界报》《纽约客》《观察家》《纽约时报》等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 梁文道极力推荐:“这是我做读书节目十几年来,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 豆瓣9.7超高分评价,我们将“看到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建立起一个非人的社会实行对他人和自我的压迫;看到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如何需要在每日的生活中为捍卫自己剩余的良心而作的斗争”。
------------------------------------------------------
1961年2月14日,苏联当局派克格勃闯入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住宅,“逮捕”了一份小说书稿。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判定它“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这就是《生存与命运》,后来的人们称它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这部以卫国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中,格罗斯曼用托尔斯泰式的宏大格局和契诃夫式的动人笔触,一方面叙述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另一方面讲述普通人尤其是沙波什尼科夫一家的遭遇,全景展现了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生活。
这是一整个时代的写照,一本极权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20世纪最黑暗年代的心灵史诗。从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从前线的城市废墟到后方的科学实验室,从希特勒的集中营到斯大林的古拉格,关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存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格罗斯曼细腻而专注地书写无情战争的真实画面、错综复杂的人生百态、个人对暴力的艰难反抗,通过众多人物在战争和极权双重碾压之下的悲惨命运,揭示出那块土地满载的失落与悲怆,以及人民的恐惧与希望。
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是极其罕见地兼具自由精神和道德勇气的作家。他直视苏联社会的灵魂深处,见证苦难,见证人性,见证希望,完成了很多苏联作家竭尽全力却没有取得的成就。他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对人的命运的探讨,对历史、道德和政治自由而深邃的思索,依然沉重地击打着我们的内心——面对毁灭社会、摧残和消灭许许多多社会其他成员的极端之恶,我们该如何捍卫人性中的善良和是非感?
这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大的遗珠之憾,更是应该被人类长久记忆的伟大著作!思考是危险的,不思考往往更加危险。为了将20世纪人们已经遭受的苦难留在历史中、永远不要再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读读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一幅苏联社会整个时代的肖像。
——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纽约客》主编)

本世纪真正的《战争与和平》。
——罗伯特·钱德勒(Robert Chandler,英国诗人、翻译家)

《生存与命运》遮蔽了当今西方世界几乎所有能够被认真对待的小说。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文学评论大师)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存与命运》让人压抑沉重,它无所畏惧,真实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果,以及我们在厄难中所能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一部文学的杰作,一部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写出的著作!
——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美国学者》资深编辑)

瓦西里·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无论它是随性而为的,是平淡无奇的,还是英勇坚决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泯灭。
——琳达·格兰特(Linda Grant,英国作家)

对于不仅已从我们所经历的恐惧里走出,并且也已从我们关于那恐惧的记忆中走出的今天与明天的广大读者来说,《生存与命运》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格罗斯曼留下了一部将为人类长久记忆的书。
——列夫·安宁斯基(Lev Anninsky,俄罗斯文学评论家)

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小说将永久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并不只是因为它鸿篇巨制的体量,它对极权体制的深刻沉思,它对战争令人赞叹不已的叙述;更因为,这是一部让我哭泣的小说。在蒙彼利埃机场,我读它,不是只落下几滴眼泪,而是长久的失声痛哭……在集中营,格罗斯曼失去了他的母亲。在《生存与命运》中,他笔墨温存而痛楚,这是只有在极权体制下幸免于难的人才有的人生经历。确实是经典之作。
——吉莉安·斯洛沃(Gillian Slovo,英国作家、英国笔会主席)

我在文字和电子媒体介绍书介绍了二十多年,很少遇到像《生存与命运》这样的作品,觉得推荐它是自己不能回避的道德义务。七八年前读到英文本之后就四处向人宣说,想它有机会在中文世界现身。
——梁文道(知名作家、媒体人)
------------------------------------------------------
媒体评论

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小说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格罗斯曼对苏联生活的叙述是百科全书式的,洞若观火……令人赞叹不已。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部杰作……他留下的只有悲悯的情怀、温和的幽默,以及对人性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堂吉诃德式信念。他是一个失败者,却是所有作家里面最圣洁高尚的。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格罗斯曼是一致公认的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生存与命运》是历史长河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卫报》(Guardian)

阅读这本书,并为20世纪诞生了一位思想深邃高远的文学人文主义者而欣喜。在当代文学中,这些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的探寻,是对人类心灵最令人不安却又令人振奋不已的拷问与反思。
——《华盛顿邮报·书世界》(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生存与命运》是一部兼具勇气和智慧的著作,笔墨有着契诃夫式的质朴精妙。
——《展望杂志》(Prospect Magazine)

《生存与命运》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罕有其匹……不得不承认,《生存与命运》中的格罗斯曼是苏联社会的第一个自由之声。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人性,就像历史,是无法给出确切结论的。人既能作恶,亦能为善……格罗斯曼就是这样的作家,他试图探求苏联社会的历史结构和未来可能。
——《国家》(The Nation)

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的鸿篇巨制,以托尔斯泰式的格局,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且深入到了人类社会“腹地中的腹地”——灭绝营和古拉格……正如格罗斯曼坚信的,只要善还存在,人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费加罗报》(Le Figaro)

书籍目录

译者序 / 严永兴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内容概要

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
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观察家》(Observer)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
——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著名作家、 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 )
----------------------------------
苏俄记者、作家。1905年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9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得到高尔基、巴别尔等文坛大家赏识,1937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卫国战争爆发后,作为《红星报》特派记者深入前线采访报道,历时四年,见证了从莫斯科保卫战到攻克柏林几乎所有主要战役。
战后,出版了小说《人民是不朽的》《为了正义的事业》等。1960年,长篇小说《生存与命运》完稿,但随即在寻求出版过程中被克格勃查抄。格罗斯曼不服,直接向赫鲁晓夫陈情。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召见了格罗斯曼,不仅禁止出版《生存与命运》,拒绝归还手稿,还强硬地威胁格罗斯曼――出版这部小说想都不用想,两百年后也不可能出版!
1964年,格罗斯曼郁郁而终。1974年,在“氢弹之父”安德烈·萨哈罗夫等人帮助下,小说备份手稿以缩微胶卷的形式被偷运出苏联。1980年代,《生存与命运》以英、法、德等多种语言版本面世,在欧美引发巨大轰动,成为文学经典。1988年,苏联的老牌文学杂志《十月》分四期连载《生存与命运》,之后又出版了单行本。此时,距手稿被查抄不过才28年而已,距离苏斯诺夫“两百年”的预言差得很远。在今天的俄罗斯,格罗斯曼已被当然地归属于最伟大的作家之列。
------------------------------------------------------
译者简介
严永兴,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曾长期担任《世界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外国文学动态》杂志副主编。翻译《生存与命运》《撒旦起舞》《大师与马格丽特》等数百万字俄语文学作品,主编《白银时代丛书》,著有《辉煌与失落——俄罗斯文学百年》等专著。
郑海凌,195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翻译有《童年》《母亲》《死魂灵》《离散情侣》等俄语小说,译作《夜莺大盗》获1987年首届彩虹文学翻译奖,《雾中星》获1995年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现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生存与命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这是一本几乎完全被时间湮灭的伟大著作(至少在国内)。2015年前中国有三个译本,在豆瓣上这三本书读过的人数迄今加总仅有52人,最高分高达9.7分。这本书,听过的人,廖廖; 瓦西里·格罗斯曼,作者,更是没人听过。但这是一部相当伟大的著作,被誉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如果不是这本书、作者的命运作弄,或许, 它能得诺奖。 这本书讲了什么,它以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作为纽带,勾勒了上百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在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的生活与命运。全书70多万字,三部,197小章,将近1000页。书的内容,也决定了这本书和作者的命运。对极权的反思、命运的记录作者书写的时候绝对是无畏的, 它指出了“希特勒的极权主义和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有相似之处。借纳粹之口,提出斯大林的极权主义”,战壕里的人,没有大喊着“为了斯大林”而奋战,而是吃着烂土豆躺在战壕里奄奄一息,敌人来了,爬起来打;他一边写纳粹的大屠杀,一边写苏联的政治社会氛围:报社人员因为打错斯大林的拼写,而被判刑十年;因为犹太人、意识形态分歧,推崇爱因斯坦的物理理论就要做出悔过反思;绝对忠诚的共产党被迫承认不曾犯过的罪行,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打压,完全屈服于斯大林。因为这些,赫鲁晓夫坦言:“别再想那部长篇小说,二百年后也许可能出版它。“ 格罗斯曼无奈的申辩:为何要封禁我这部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苏维埃人精神需求的书,这部没有谎言和诬蔑,只有真理、痛苦和对人们的爱的书?为何要对我这部书稿采取行政暴力手段加以没收,并将它当作一个杀人犯那样予以关押?书直到1980年,才通过缩印的形式偷渡到西方首次出版,然而,作者早在孤寂与愤懑中于1964年撒手人寰。格罗斯曼以上帝视角写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宛如史诗叙事,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母亲柳德米拉去看因为战争死去的儿子中校托里亚,格罗斯曼直接指出“ 所有人面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都是有愧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面对失去儿子的母亲试图证明自己无愧是徒劳的。 ”他不仅仅是在描绘这些命运,更是时刻充斥着他对这些人物的同情、反思、喟叹。 “在上百万座俄罗斯木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两座完全相同的木屋。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不可重复的,难以想象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两株完全相同的野蔷薇……在那些企图以暴力抹杀生命独特性的地方,生命便逐渐衰亡。”“时代就是这样,一切都在消失,它本身却留了下来。有时一切都留了下来,只有时代在消失。时代离去时脚步多轻啊,悄无声息。昨天你还满怀信心,高高兴兴,强壮有力,还是时代的宠儿;然而,今天另一个时代来临了,你还被蒙在鼓里呢。”战争中不曾泯灭的人性同样,这本黑暗至极的书里也写出了众多极端环境中的人性挽留: 索菲娅·奥西波夫娜在毒气室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她们被剥光衣服了,这时候索菲娅想要找到小男孩,尽她最后的可能保护他,在最后一刻他终于觉得自己是一位母亲:“ 小男孩达维德唤起了她身上特殊的柔情,尽管她一直喜爱孩子,但还从未体验过对孩子的这般温情。在车厢里,她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他。每当小男孩在黑暗中朝她转过脸来,她直想哭,想把他搂在怀里不停地亲他,犹如母亲亲吻自己的孩子那样。她耳语般、仿佛不想让他听到似的重复道: “吃吧,好儿子,吃吧。”不被人待见的功臣之女叶妮亚,流落在异乡,无计可施,请求父亲的作家朋友帮忙,然后觉得他可能听过就忘记了,但作家真的为她办了户口。对于人类命运思考,至今仍值得我们惊醒。小章节里部分是在讲故事,有些章节则直接是作者的看法。“为法西斯主义效劳的人宣称,使人遭殃、灭亡的奴性是唯一的真正的善。出卖灵魂的叛徒们,一面不否定人道的感情,一面宣称法西斯主义所犯的罪行是人道的最高形式,同意把人分为纯种的、高贵的和非纯种的、劣等的。自我保全的贪欲就表现在求生本能和良心的妥协中。”这不只是一部民族,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灵魂之书,人生之书。他谈友谊:真正的友谊并不看重你的朋友是否身居高位,抑或从高位上跌落下来、锒铛入狱。真正的友谊看重的是人的内心品质,而对荣耀和表面权势毫不在乎。 友谊的形式多元,内容缤彩纷兰,但友谊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那就是对朋友始终不渝的信赖,就是对朋友的忠贞不贰。因此,当人为自由效力的时候,当人为着最高利益而牺牲朋友和友谊的时候,当人被宣布为崇高理想的敌人,失去自己所有的朋友,同时却相信不会失去唯一的朋友的时候,友谊显得尤为美好。谈品格:世界的命运有权赦免和处决人,它可以使人身价百倍,可以使人陷入贫穷,或变为劳改营的尘土。然而,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这一切却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仍然像人一样生,像人一样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们悲惨的、永恒的、人性的胜利正在于此,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的和将来的,已经来临的和即将逝去的宏伟而非人的一切。最为关键的是罗格斯曼通过这部作品所表达出的俄罗斯作家固有的责任,正直,悲悯,无畏……那伟大的灵魂.如果有人得以在地球上活下来,并且想了解过去的一切,怎样才能把这些图景保留和描绘出来呢……为什么,我们也有苦难的历史,俄罗斯先有《战争与和平》,后有《生存与命运》,但我们似乎还没有一本不为歌功颂德、描写千千万万人最真实的苦难、挣扎与勇气的巨作呢?感谢梁文道,感谢罗格斯曼,感谢做书人,感谢那些逝去的、将来的,感谢那一方纯净而无畏的灵魂。
  •     1俄罗斯文学一直有两个传统,首先是现实主义,从托尔斯泰开始,到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契诃夫、屠格涅夫、高尔基、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无不如此;其次就是很多作家都喜欢写全景式的巨著,上述作家除了契诃夫和屠格涅夫之外似乎都有过这种尝试——如果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也算的话,而契诃夫虽然不写巨著,但他仍然试图用他的一篇篇短篇小说去描摹俄罗斯的全貌——有意思的是,在这部《生存与命运》里对契诃夫有一段很有趣的议论。瓦西里·格曼斯曼的这部《生存与命运》也秉承了俄罗斯文学的这两个传统:现实主义,全景式巨著——它的中文版有九百多页,拿在手里相当厚重,而读在心里则更为沉重。小说以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了交战双方各个地方的各种故事:战争、屠杀、集中营、告密、诬陷……可以说,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所有人为制造的人间悲剧,瓦西里·格罗斯曼几乎都有所触及。作家毫不避讳地为我们描述了战斗的残酷,屠杀的血腥,以及在独裁体制下给人们心灵所带来的深重压力和无妄之灾。小说当中有很多让人动容的场景,比如,在斯大林格勒,一座孤楼倔强地挺立在德军的炮火之下,楼里是一个从不上级汇报工作的上尉率领着一支杂牌军在顽强坚守,他们吃着烂土豆,生着满身的虱子,却不遗余力地打击着德寇……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居然产生了一段浪漫而又纯真的战地爱情,而当上尉得知自己心爱的姑娘已经和自己的部下坠入爱河,他毅然将他们“开除”出孤楼,让他们得到了生的希望……除了你死我活的战场,小说把更多的笔触投向了战争的一个副产品——德国法西斯设的集中营,这里的故事更为沉重和悲惨,充斥着斗争、苦役、审讯、饥饿,以及屠杀。作家为我们真实而细致地描述了德国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场景。犹太人夫妻相互扶持、大人牵着孩子、母亲抱着婴儿,排着队走向集中营的更衣室脱光了所有衣服,之后赤裸着走进毒气室——德国法西斯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洗澡”。而就在这样的情景下,一个终身未婚的女医生一路守护着一个陌生小男孩,在他们双双死在毒气室里的一瞬间,女医生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当妈妈了。”这段情景真的是让人潸然泪下,而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甚至是一句一句、非常缓慢地读的。我觉得在人世间的苦难面前,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速度。2不过,苏联作家写这部书可不是为了披露德国法西斯的罪孽,歌颂苏联人民的英勇无畏。事实上,小说更大的比重是用来对苏联集权体制进行反思,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反攻倒算:“人不能像绵羊那样领导,列宁多聪明,但他也不懂得这个道理,人们进行革命是为了人不再受人支配。可列宁却说:‘过去领导你们的方法并不高明,而我将用聪明的方法进行领导。’”“斯大林建设的是国家所需要的而不是人民所需的一切。是国家需要重工业而不是人民。”“这个制度的心脏,是苏联官僚主义最神圣、最生气勃勃的东西——权力。”“千百年来,俄罗斯人什么都见识了,什么伟大啊,什么最最伟大啊,但有一样他们未曾见过,那就是民主。”“我们的官僚主义之所以可怕,就在于你以为这不是国家机体上的肿瘤,肿瘤是可以切除的,它可怕就可怕在你以为,官僚主义就是国家。”……这样的语句作家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源源不断地说出来,但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些话里有相当多的成分属于作家本人。而且,作家还不止将这些话语赤裸裸地写出来,还通过情节安排将苏联集权的罪行揭露得更彻底。小说两个戏份最多的人物——克雷莫夫和斯特拉姆都遭受了不公的待遇。其中,克雷莫夫是一个忠诚的、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是俄共最早的建设者之一,“克雷莫夫从不怀疑党用专政之剑行动的正确性和消灭自己敌人的神圣的革命权利。他从不同情反对派!”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却遭受了他“从不怀疑”“正确性”的“专政之剑”的严厉打击,他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关押,并遭受到残酷地审讯。而他的前妻叶尼娅则在狱外不断寻求机会探望他,在这个过程中,叶尼娅听说了这样的一些事:“上星期三这里来过一个人,已经得到身份证,他在布蒂尔吉监狱被关了三年,一次也没审讯过,最后把他释放了……不久前这里来过一个女人,丈夫是个著名的设计工程师,老头儿被捕的原因是,早在青年时代,他曾与某个女人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关系,他给这个女人寄过孩子的抚养费,其实他从未见过这个孩子,后来这孩子长大了,在前线叛变投向德寇,老设计师被判处十年徒刑,因为他是叛国犯的父亲;大多数人犯的是第58条第10款的反革命宣传罪,有的人是因为说话不谨慎,有的人是信口开河……”克雷莫夫的遭遇就像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一样荒谬,而叶尼娅听说的故事则像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一样冷峻。然而,卡夫卡也好,奥威尔也罢,他们写的都是寓言,而格罗斯曼的作品却是实打实的现实主义。而正是因为它是现实主义,所以就格外的荒谬,格外的冷峻,也格外的让人绝望。不过,并不是现实主义作家就不懂得讽刺,小说中,狱中的克雷莫夫对他的狱友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将会秘密收集人们的各种优点,收集每一句好话。特务们将通过电话窃听,邮检和公开谈话来收集各种与信念、忠诚和善良有关的言论,把这些言论密报卢布扬卡安全总部,汇集成专案材料。只收集美好的东西!到那时,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强化人的信念,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摧毁它。我铺设了一块基石……”——这个时候克雷莫夫还天真地以为他铺了一块基石!而他的狱友是这样回答他的:“到了那时,他们收集了这种光辉灿烂的专案材料,照样会把您弄到这座大楼里来,照样会枪毙您。”这段对话最为讽刺的地方在于,克雷莫夫说他那番话时是非常真诚的,甚至是天真的,而他的狱友却说得很随意。但他的狱友无意中说出来的可能更接近现实,专政之剑才不管你有什么优点和美德,它只关心你是不是“有可能”影响专政之剑的锋利。而这,才是最悲惨的人间悲剧。布尔什维克克雷莫夫在监狱里畅想着在未来优点和美德的作用,而科学家斯特拉姆则思考着良心在当下的价值:“我认为,我们谈论社会主义为时过早,因为它不仅仅体现在重工业方面。它首先应该体现在维护良心的权利方面。剥夺人们维护自己良心的权利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力量自觉地凭良心去办事,那他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斯特拉姆是这么说的,他本人的经历也证实着这一切,他主持工作的实验室需要人手,斯特拉姆凭良心想选最需要这个实验室工作的,和实验室工作最需要的人,但上头才不管你实验室需要什么人,他们管的只是这些人是不是“有问题”。要选“有问题”的人进实验室的斯特拉姆本身就“有问题”。在一个不管你的优点和美德是什么体制下,人凭良心做事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以看出,格罗斯曼对专制体制的观察不可谓不透彻,对专制体制的反思也不可谓不深刻,但他还是把《生存与命运》这样一部书稿交给了编辑,而编辑看完书稿之后直接将它交给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因此直接改变了作家的命运并几乎断送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格罗斯曼完成这部书稿的时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文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冻”,作家就天真地以为,他的书稿也能出版。但他似乎忘了,即使是从斯大林变成了赫鲁晓夫,优点和美德仍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同样,真实与深刻也不是衡量一部作品的标准。寄希望于“解冻”,很可能让作家陷入更深的苦难。3战争,和专制,是这部书的两个主要内容,但它们又是统一的。战争,是因为专制——苏德两国一样;同样,战争,也导致专制,这一点苏德两国倒不尽相同。作家反思到,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其实是德国人民摆脱灾难的开始;而苏军的胜利,却掩盖了斯大林的很多问题。在这里,作家衡量光荣与命运的标尺已经超越了成败,他心中另有一把尺子,那就是——自由。小说的核心主题就是讴歌自由。作家通过笔下人物切佩任的口说道:“我觉得,可以把生命叫做自由。生命就是自由,生命的基本原理就是自由。这就是界限——自由的奴役,非生物和生命……”那么,如果生命就是自由,则战争和专制都在消灭生命,也都在消灭自由。战争通过消灭生命而消灭自由,专制则通过消灭自由而消灭生命。前者很好理解,德国法西斯杀死犹太人就是要消灭他们自由活动的可能;而对于后者,作家则在小说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例证,当一个人行动不自由的时候,他就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一部分,而当他的思想不自由的时候,他几乎就失去了生命的全部。科学家斯特拉姆宁可失去地位和热爱着的科研也不想屈从于权威,就是想保证自己的自由——起码是思想上的自由。不过,作家也通过斯特拉姆的遭遇提醒我们,权威伤害自由的方式不仅仅有威逼,有时候也有利诱。总之,在一个没有自由的体制下,“好事”和“坏事”都有可能伤害人的良心,因为专制是从来不讲良心的。专制伤害着良心和自由,那是因为良心和自由恰恰就是专制的死敌。正像作家说的那样:“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坚定不移,则是对极权主义国家的判决……人所固有的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法消灭的,它可以被压抑,但无法把它消灭。极权主义不可能放弃暴力。放弃暴力,极权主义便将覆灭。长期存在的、永远止境的、直接的或隐蔽的超暴力是极权主义的基础。人不会自愿地放弃自由,这一结论中有着我们时代的光明和未来时代的光明。”于是,法西斯覆灭了,苏联专制也没能长久,因为人终归是要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生命。我们必须为自由唱一首生命的颂歌。4战争是残酷的,专制也是残酷的,但人心的善和爱的力量却更为强大。小说中写到一个情节,苏军司机谢苗若夫因为饥饿昏厥而被德军扔下了火车,他蹒跚地走进村子,被一个老妪搭救了。作家写道:“这一天,不是强大国家那残酷无情的力量,而是人,一个叫赫里斯佳·丘尼亚克的老妪决定了他的生存与命运。”是的,当国家机器残酷无情的时候,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其实只有人,不是制度,不是专政之剑,而是人——活生生的“人”。小说里还借斯特拉姆的眼睛还发现了那些“严肃的”政治人物在生活中“人性”的一面。人性是永存的。只是有些制度不允许有人性,当“光辉灿烂”的人照样被枪毙,当“维护良心的权利”被剥夺,当人思想的自由被扼杀,那么“人”也就死了,而把“人”杀死恰恰是人类最令人发指的罪行。善也好,恶也好,专制也好,开放也好,其实一切正像小说中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伊孔尼科夫引用《圣经》里的话所说的那样:“你们不要判断人,免得你们受判断。因为你们用什么判断来判断,你们也要受什么判断;你们用什么尺度考量人,也要用什么尺度考量你们……”
  •     巧合的是,在我看《生存与命运》这部巨著之前,我一直在看的是凯文•凯利的《失控》。《失控》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而《生存与命运》也很厉害,被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一部是关于科学、思维的脑洞大开的理论专著,一部是关于战争、集权下个体生存的文学经典,但似乎都可以用“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来作副标题,也就是“自由发展”和“生存之道”。凯利经过对蜂群和蚁群的观察,提出“群集”观念,并且和人类各种政治体制相对照,试图证明由下而上的“群集”优势,具有强大的秩序和自我纠错功能,明显优于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显然也让我非常着迷,特别是在经过二战之后,人类已经饱受法西斯集权之害,并对各种集权形式保持着警惕。你不由得相信“众愚成智”,进而怀疑究竟有没有“最强大脑”以及是否值得一信。换言之,把人类的未来交给人类本身,肯定比交给几个天才或者疯子来得更为可靠一些。《生存与命运》就是在一种失控与混乱状态下,注目于悲惨个体的小说,各色人等都被集权的巨轮驱赶着,泯灭了身份和经历,面对暴力和死亡,发现每个个体是平等的,因为他们被同等对待,也将遭遇到共同的命运。这是最最廉价的,但也是最不可剥离的。格罗斯曼以1941年—1945年为框架,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核心,在粉碎一切的战争铁蹄下,描述了无数普通罹难者动人心扉的故事,人人自危,人人自救。对于交战双方的领袖与高级指挥官而言,只要取胜,就能免于一切责难,逃脱审判;可是对于一线将士而言,只要一息尚存,也要表现出“人的意志和尊严”,因而闪烁的“人性之光”,这是极其感动人的。很多战争题材的小说,在描写战争巨兽无情残忍的同时,也会描摹底层士兵的麻木和上层指挥官的疯狂,死就是坠入地狱,不死就是在炼狱中煎熬。数以千万计的官兵就像上了发条的锡人投入战争中,完全忘了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而只是被裹挟着想尽量结束战争。然而,卫国战争中,被迫投入战斗的,不战斗就要亡国的人民,可能会有另外的理解。他们是炮灰无疑,但就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在最最绝望的仅存一念希望中,就好像凯利所说的,由下而上的“群氓”展现了智慧、意志和力量,扭转了整个局势。也许,人类所有战争都是不义的,所谓的正义之战必将取得胜利,只是群集的一种自然选择,善恶之分,只是相对于何者更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二战有几个大战场,欧洲本土,非洲,亚洲。1941年—1945年,苏联岌岌可危,而中国更是满目疮痍。近百年过去了,格罗斯曼作为亲历者,写出了《生存与命运》,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学和精神宝库。而在中国,我们几乎不可能迎来这样沉重的思考,特别是那一代人差不多都要凋谢光了。如果只能去故纸堆中寻找那段关于苦难、战争的记忆,也许我们找到的只是近似和疑似,而非彻底还原的史实。若果真如此,也只能看看《生存与命运》这类良心之作,以期他山是玉可以攻石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当代的《战争与和平》
  •     时代的缺陷和人性的缺陷,值得探究和流连的永远是缺陷
  •     发明“Intellectual”一词的俄国,总能为人类思想闪耀的群星注入自己最深沉的力量。
  •     生存就是自由,细腻,震撼,不屈,倔强。
  •     估计是因为先看了《二手时间》的缘故,这本几乎读不下去。可能是直男爱吧
  •     连着读了两遍,第一遍被悲苦牵绊,第二遍被希望感染。
  •     看得好艰难啊,尤其是人名太难记了,不过确实是巨著,值得花时间细读。
  •     如果再问我你读不下去的一本书,我现在有了新的答案,半个月左右,看了100多页,实在难以下咽,只能说不对我的胃口,虽然我对俄罗斯文学有着明显的偏好
  •     作者关于善良的记述真的是令人深思
  •     天地不仁啊以万物为刍狗,作家更不仁啊还要扒光刍狗
  •     太沉重啦……我先标一下,回头再细看
  •     晦涩
  •     没有谁是无罪之人 只不过看谁在宣读判决书 一家人的不同际遇,两个国家相似的可怕 这里有很多,集中营,战争,权力之争 这里也有很多懦弱的抵抗,私语一样的反省 生存与命运 人生,孤独,罪恶,人...... 史诗般的巨著,宏大且深沉
  •     价值意义耐人寻味
  •     战争可怕
  •     扭曲的生活和心灵~
  •     大历史下,诸家支离
  •     读到一半已经忍不住要打五星,因为这本书所宣扬的,正是我们作为人最宝贵的东西:人性的善。它不受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左右,它是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本能
  •     没看完
  •     确实是《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样的史诗之作。人活着连自由思考都是奢望的时代依然存在,极权体制下正直和善良的人只能犬儒明哲保身,甚至被迫充当罪恶的工具。本书所刻画的种种人性,会让读者陷入痛苦的思索之中。
  •     值得一看。
  •     史诗,一个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微小,俄罗斯的性格
  •     秉承俄罗斯风格的大场面,大背景,大叙述,但是与以往中学读过的苏联小说不同,不仅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一大家人的不同命运,亲情/爱情/友情,而且充满反思和批判,描述极权下的人的命运和行为。 掩卷感受到的是沉重,悲悯。有一个缺点:写得太散漫了,前100页还不知所以然,人物混乱不堪,有人名问题。强烈建议编辑再版时附上人物关系图
  •     远去的战争,未远去的极权。
  •     苏联文学最后的丰碑。充满理想主义的俄罗斯人给世界奉献的又一个人类文明的优秀作品。犹太人真的有才。
  •     平淡的叙述着惊涛骇浪,打开这扇门,静静的看着,思考着
  •     人到底是忽然之间不告别地死去,还是做好准备地死去,其实死之后的结果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
  •     历史它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渺小生命汇聚而成的,这就是当权者惧怕的事实。
  •     如果不是俄国的人名太难记,我简直想给6颗星!
  •     不懂俄语,但是中信版翻译还是不错,如果感兴趣,可以和广西师范对比阅读。
  •     文学意义上平淡无奇,在同代作品中无疑是平庸之作。甚至政治上的价值也不大。所以此书是炒作不起来的。
  •     我想只有再过五十年,人类才能更充分认识到这本书的伟大;它和《战争与和平》的差距在于托尔斯泰是个讲述人细微心理活动的天才,但它在某些方面比《战争与和平》甚至犹有过之:20世纪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自由、良心和权力意志,这本书堪称描写这三大话题的百科全书;而且它的优秀程度,不像很多作品那样靠宣传和吹捧先树立起“未见即钟情”的主观印象,只有自己认真看过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呕心沥血和堪称伟大。
  •     史诗
  •     叙是我读过的写的最好的 他们每个人都重要 史诗标配 锻炼记忆力 但是真的看了就停不下来
  •     这是一部很长的小说,现今才读一遍,但深知这是不够的。我可以大声的说,我喜欢这本书,他就像一个巨人,有着温暖怀抱的巨人,我在其中可以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上的慰藉。如果你问,博大是怎么样的,那么他就是博大的。我得狠狠的推荐!!!
  •     值得精度、研读的好书。力冈版和严永兴版我都买了,比较着读。
  •     看看
  •     要老命了~去战斗民族看战斗民族的小说~
  •     小说给满分,扣一分吊诡的翻译。
  •     更喜欢这个译本,是工人出版社版本的再版。
  •     群戏对于人名记忆障碍症的我来说读起来还是太痛苦了,基本上看到快结束才分清谁是谁orz,不过蛮有血有肉的!
  •     这水平怎么敢跟战争与和平比啊!太缺德了!没这个期望兴许给四星了,现在不忍心更多
  •     大部头。1/10
  •     生活在继续 苦难也没有结束
  •     “世界的命运,历史的劫难,国家的愤怒,斗争的荣辱,这一切却无法改变那些真正的人。无论等待他们的是劳动的荣光,还是孤独、绝望和贫穷,是劳改营还是死刑,他们仍然像人一样生,像人一样死,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也死得不失人格。他们悲惨的、永恒的、人性的胜利正在于此,他们以此战胜这世界上过去的和将来的,已经来临的和即将逝去的宏伟而非人的一切。” 生存就是自由。细腻、震撼、愤怒、不忍。 一场战争里的百态图,用最无畏的笔触写下那逝去的哀嚎,明日的沉默,对极良知、命运的深沉反思。 我们也有深重的苦难和历史,是不是也该有一本这样不为歌功颂德、描写千千万万人最真实的苦难、挣扎与勇气的巨作呢?
  •     看得口吐白沫
  •     翻过而已,五星防盗号
  •     一直觉得俄罗斯的小说光名字就要记半天 很难啃 但是这本还是很好读的
  •     格罗斯曼
  •     POV是没错,内在联系单靠意识形态是不是太单薄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