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這裡也不錯

出版社:天行者出版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9881723901
作者:馬家輝
页数:288頁页

作者简介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甚麼。
今年,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鍾曉陽序說:
「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書裡的旅程,這個熱情敏感豁達諧謔又有點憂鬱的旅行者。」
閱讀是人與書、與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於旅行。像馬家輝在倫敦那一篇說:『unexpected,電光火石的剎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目錄:
l 序。山一程,水一程 鍾曉陽
l 自序。青春的約定
l 京都 。 花見
l 長江 。 高樓上
l 福爾摩莎 。 上墳
l 布拉格 。 卡夫卡的眼睛
l 維也納 。 我的佛洛伊德
l 薩爾斯堡 。 年輕的旅者
l 英倫 。 書簡
l 愛丁堡。哭泣的理由
l 巴黎 。 當然是海明威的
l 威尼斯 。 水是溫柔鄉
l 波士頓 。 火爐邊
l 拉斯維加斯。噩夢與綺夢
l 吉隆坡 。 好風好水好女人
l 樂蜀 。 魂斷黃沙
l 北京 。 疾走溫蒂
l 西安 。 華山不論劍
l 曼谷 。 人間智者

内容概要

馬家輝 1963 年生,香港灣仔人也。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威斯 康辛大學 博士。曾任廣告文案、雜誌記者、報社編輯,並客串主持電視、電台節目。文章散見中港台報刊,結集作品包括《女兒情》、《都市新人類》、《心理學小品》、《流行學手記》、《李敖研究》、《在廢墟裡看見羅馬》等。


 死在這裡也不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虽也去过不少地方,但关于旅行,我向来是不敢妄言的Photobucket同事蒋小姐诠释了一个将旅行视为生活方式,进而带有某种类似宗教历练的行为一定要在某个时间坐长途车跑一跑,火车颠一颠,飞机飚一飚没有旅伴不要紧,自己一个人也得出去透气散心旅伴不一定是熟人,直接上网发帖招人,陌生人更好打死不去大城市,不找旅行社,不预定行程(只计算时间)国内的几处景点:如西–臧、青海、新—江、西–康,必去以上扫光以后,目标便转向海外,先从尼泊尔、柬埔寨、老挝、越南开始,逐步席卷全球还有,每一次菲林要拍够一万张我弱弱地问她:你每个月还存钱吗“哪还有剩余的钱啊!不,要攒钱,为了下一次旅行!”本人19岁的时候才出过平原,23岁的时候才离开过盆地,即便以后乘着单位公差的机会飞了好几回,我仍然是地道的城市“乡巴佬”旅者的经历自然是我望尘莫及的,以至于他们无论怎样的文字对我都是一种不大不小的震撼大抵旅者都是豪情万丈、笑傲江湖似地行走、码字、沐浴阳光和雨露偏有香港的马家辉博士算一个例外在《死在这里也不错》中,他以一种病怏怏的状态、略带怨妇似的口吻精致地描绘了一个别样旅者的故事标题一个“死”想来和旅者亲近自然、摆脱桎梏的内心诉求相去甚远不过电影《红河谷》中那见到雪山顶峰的英国殖民者最终为神山的壮观而拜倒哭泣—— I saw the sacred mountain! I saw the sacred mountain!应该和马博士在爱丁堡和妻女享受那从未有过的天伦之乐是殊途同归的他的文字没那么多气势,虽平和但不失凝练,一股清风沁人心脾“天空铺展了不同层次的蓝,纯净澄洁得像打了灯 的舞台布景,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路边小摊上绑扎了吉卜赛式的发饰,远远望着我笑、挥手,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舒坦”然而作者并不是要顺着这种常态的写法进行下去且看:一趟旅程就是一回折腾,所以能动就不动,能开车搭车我就不坐飞机由此,每回旅程都有些被动,也几乎没有特定的计划,颇有些既来之,则安之的泰然就是这样一位甚至有些惧怕旅行的旅者写出了很多旅者无法写出的能取得大家共鸣的游记除了马博士本身文字功力了得之外,也许他和其他旅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咄咄逼人,不打算显摆似地罗列自己如何如何他更追求的是“景”之后的“情”,即是日常琐碎,那些转瞬即逝的感念才能真正由笔端捕捉、回味估计我自己是无法成为一个虔诚的旅者了,好在“纸上旅行”或者“网络旅行”还是说来就来的约翰逊有句名言:It’s worth to see, but it’s not worth to go to see弗雷泽在书斋写出了伟大的人类学作品《金枝》,描述了世界范围内的巫术、神话、宗教和人类历史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见,翻翻别人的游记也能自得意满了,况且好多地方还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其实生命就是一场旅行,看看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历程吧我突然想到了戴维洛奇的《小世界》中借以各种名义出国(旅行)的青年学者珀斯满世界地追寻他心中的安杰莉卡等到他最终找到了安杰莉卡,却发现她早已名花有主;原来最关心他竟然是给他提供各种线索(找寻安吉莉卡)的航空公司职员谢丽尔我们那宏大的追寻也不一定比琐碎更加有力量死在哪里都不错,这是我的判断PS: 《死在这里也不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定价24.8元。
  •     桌上放着马家辉最新出版的《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在序言里他说:“或许我有隐隐空想,寄望经由岁月的叙述得以逃离时间的束缚,时间抓不到我,我是时间的逃犯。让时间在岁月的书写里迷路,而由此,我重生。”近年来马博士出书上瘾,隔几月便有新书推出,原因大抵就是如此吧。初识马家辉是请他为电视台的一档谈话节目做嘉宾。他善谈,带着马家辉式的幽默;他敏感,却又透着豁达;他也细致。第一次来录节目时他记得给多年未见的朋友带手信;每次把将要讨论的话题相关资料发给他后都会收到他致谢的邮件;在多人一起聊天的场合他一定会照顾每个人的情绪。我固执地相信文字和人之间的联系,一个细致的人势必会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于是文字也会是细致的。从《江湖有事》、《爱恋无声》到最新的《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马家辉用细腻甚至琐碎的文字记下了爱恨纠结,自己的,别人的。然而在他新近出版的书中,有一本却略不同。也许是游记的关系,《死在这里也不错》除了一贯的细致、缠绵,更多了份旅途的不确定和无常感。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书名,虽说人到了中年和死亡相关的讯息似乎已经变得稀松平常,友人就说过近两年来他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从通讯录中删掉去世朋友的联络方式,可如此赤裸地把一本游记和人的终极归宿联系起来却也算是颇为大胆了。虽然书名够耸动,但整本书从头至尾读下来却是些和行走相关的小故事、小感悟、小哲理,淡然而温暖。这些带着淡淡情绪的文字加上独特的书名和颇有意思的源起,于是,便有了这次对话。一、“二十八岁那年读过一篇台湾小说,女作家说:我和身边的人约定,到了四十五岁那年,可以独自出去旅行一年,回家后,彼此不准探问对方去过哪里,做过什么,而他比我年长一岁,所以应该是他先出门。当时合上小说,有样学样,我和R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义无反顾地提出了相同的约定。”马家辉今年四十五岁,他没有出门旅行,而是选择了纸上行旅,用这样的一本游记来实现当初的约定。这是这本书的源起。杜婷:是什么让你记得这个十几年前的的约定?马家辉:其实并没有刻意记得,只是偶尔会想起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约定。从二十多岁走到四十多岁,已经有足够的经验让我知道刻意经营是没用的。而且坦白讲你能履行那个约定,背后原因也不一定是你坚持做,是因为有其他的原因让你能够做得到,例如机会、巧合等等。换个角度来看,做不到也有各种原因,生命无常,因此也无需过于执着。杜婷:现在回过头来怎么看当初的约定?马家辉:当初约定的时候的确自己是感动了,对方也感动了,感动过的那种感觉还在,甚至那个场景我还清晰记得。现在回过头来看,约定就约定了吧。我时常觉得即便你明知道这个约定是假的,但如果你讲这个约定会让对方开心,那你就让她开心一下好了。人生太无常了,搞不好哪天就不在了。谁知道呢?就像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说白流苏:“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而且很多事情,很多话,你那时候不说以后都没办法说了,過去了就再也回不去了。二、“那是艺术节进行期间的明朗八月,天空铺展了不同层次的蓝,纯净澄洁得像打了灯的舞台布景,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路边小摊上绑扎了吉卜赛式的发饰,远远望着我笑、挥手,令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舒坦。突然,我是多么渴望生命静止于这一刻,让一切停下来,让所有眼前的影像定格下来,让周遭的声音全部退场,让我躺下,把这一刻作为生命剧本的最后一幕。”这段自序中的文字是书名《死在这里也不错》的由来。杜婷:从这本书的书名可以看出你并不避讳谈死亡,你甚至还愿意用死亡来定格一幕绝美的场景。马家辉:英语里有句话叫“it's a good place to die”,好的地方就会给你感觉到死在这里你也干净。这感觉有些像谈恋爱吧,你碰到一个你爱的人你就想和他一起,时间终止也无所谓,最好时间永远停留在那里。杜婷:看上去你对死亡很坦然。马家辉:总是要面对的。这两年我几乎每隔一个月都会写一篇给朋友的悼文,有些是前辈,也有些是同龄人。看着这些人的离去,就想起梁实秋曾经讲过的一句话“人过了四十岁,谁先死都不知道。”我们说起了罗志华的死。罗志华是香港一家结业书店——青文书局的老板,今年初在整理货仓时被倒下的书压死。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两周后。马家辉:原本以为青文的倒闭是不幸了,可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如果青文不倒,罗志华就不用把书堆放在货仓,更不会有之后的死亡。一个爱书之人终被书压死,死亡这个东西还真是奇怪,它永远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死神总爱和我们开玩笑。因对死亡的颇多感触,马家辉在新书《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中用一个章节专门来讲和死亡相关的故事。而在为其找配图时发生的一个巧合让他记忆深刻。马家辉:我在找配图的时候,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我丈母娘临终前的照片。在老人最后的那段日子,有一天她突然说想看海,她女儿就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她到海边,照片就是那时拍下的。一边看照片我一边在想老人临终前为什么提出要去看海呢?就在重遇照片的第二天,一个马来西亚的朋友来看我,带给我一本一个法国作家写的小说,书名叫《快乐时光》。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男子,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搬到养老院居住。巧合的是这篇小说的结尾,一位病重的老妇在临终前让男子带她去看海,而男子的疑问和我的一模一样,人在临终前为什么要去看海?看到那儿的时候我惊呆了,为什么如此因缘巧合。好像这本书就专门是针对我的疑问来送一个答案给我。在《快乐时光》中,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为什么她要选择海洋呢?会不会她想寻觅的是广阔的空间,以便让自己有个容身之处,以便在永恒与她之间建立联系?大海会使人感到谦逊,会让人愈来愈虚心。她需要这盏最后的明灯,也需要这样的鼓舞,才能无怨无悔死去。”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不是真的说服了马家辉,不过对他而言此时答案也许并不重要了吧。三、在访问中,马家辉提及了一个故事。某个清晨,他从伦敦搭车去牛津与太太会合,总是搭错车下错站的他这次又是提早了一站下车。拿着印有太太名字和酒店地址的订房单,他先是问了几位路人,未果。四顾茫然时看到街角有家小客栈,他走过去敲门询问。应门的男子看了订房单,说:“这家酒店的地址我不知道,但如果你找的是这位客人,她就住在楼上。”他不相信,但确实在那家小客栈楼上的房间里找到了他太太。原来,他太太临时改了地址,忘记通知他。而他在下错车后居然意外地敲了她的酒店门。人总喜欢用缘份来为爱情的前世今生做些注解,但该是怎样的缘份会有如此匪夷所思的巧合。马家辉说当生命中的这些巧合和不可思议一再发生时,就会觉得冥冥之中也许有双手在安排这一切,这让人不得不感慨命运的奇妙。他说他会再出一本书,书的名字就叫做《活在这里也很好》。
  •     我一直喜欢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自不必说,马家辉偶尔也会露脸做做嘉宾,惊鸿一瞥之余,某天我在豆瓣上看到其书在大陆出版的一些介绍,觉得评价都甚好,于是乎本着书非借不能读的原则去图书馆找,找了我一大堆的时间却发现了一大堆的港版,简直要疯掉。看豆瓣说的,《目迷•耽美》上下卷《江湖有事》《爱恋无声》、游记《死在这里也不错》由三联出版社出了大陆简体字,《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也由上海书店出版了简体字,但我老人家去图书馆找了又找翻了又翻,不知道被哪位仁人志士捷足先登了,反正我愣是没找着。没辙只好去港台书刊室碰碰运气,果然都在,但都是你知道的那种情况,港台书竖着排字,从右到左,从上往下,全部都是反着来的,看起来虽然别有一番雅致但极其痛苦,于是只略略翻了几页,就已经使我头晕目眩,作罢。等我找到大陆版本再说吧。《死在这里也不错》,天行者出版社,88元港币,2008年出版,288页。如果按照我的观点,这本书印制的有点浪费,竖行排版,每一页纸都写不下多少东西。但如果你看到第一篇《东京,花见》开头那带点惆怅的赏樱的感觉,你会不知不觉的将思想穿插在文字之间,隐约浮现在纸边的黑白插图具有无声的力量效果,使人觉得身临其境也不过如此,因为文字间漂浮着樱花的影子。其中一点原因,也是竖排版的效果吧,使我头晕目眩产生了幻觉。马家辉其人喜欢到处走走,但身体又极其差劲,不是飞机上呕吐就是落地就拉肚子,简直是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梁文道序言如此戏称),这位当年叱咤报纸副刊的才子简直丢尽了老驴的面子,至于出这么一本游记,我看则是别出心裁的表达。老马这副身板儿,如果让他做背包客那样跟着几个哥们四处去晃荡半个月,那真的是要“死在这里”了,但你再仔细看看其文字,胜在不招摇撞骗,不装大尾巴狼,完全是切身的体验,绝对不像一些去过某地方的家伙咋咋呼呼的写的不着调(比如我),人家老马是个把风景吃进去再挤出来的主儿,出来的东西已经是他自己的了,不同于其他,也不同于之前的风景。关于本书我看的不多,除了东京看花,还有巴黎想到海明威那点,其他的也只是匆匆翻过,看看他的小女孩的成长和点滴,最终,也是带给我一股子惆怅之心情。《目迷•耽美》,上卷《江湖有事》是关于阳刚的男人电影的表达,下卷《爱恋无声》则是关于爱情和女人。老马煞有介事的评论一些火爆的电影,比如《黑社会》,比如《无间道》,比如他自己的黑帮梦想。乍看之下,我对于港台言论自由的尺度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直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而不必拐很多弯弯绕绕,这叫我这个在红旗下长大的社会主义好青年有点心惊胆战,怕是被拉了去打靶。总之有种不同社会的感触;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们的人生其实在上半部分绝对是异于对方的。战战兢兢之下我也看了几篇,很多时候老马从男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些象征意义的电影表达,分析得一语中的头头是道,殊不知我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看这些反动言论的。按照我的观点,大陆版本的这本书肯定是有删减的,等我找到再比对一下。而李欧梵和林青霞写的序言,后者较为感性,因为介绍了老马搭讪的三张卡片,使得老马发掘出一个未写过文章的美女开的专栏(本专栏内容也在《南方都市报》见到过),也小小的看电影的人做了点实际的工作。一言以蔽之,大陆仔千万别研究港版书了,尤其是你时间不是很足的情况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书名比内容好看,行文不流畅,装比装得紧,特别是其中对大陆莫名其妙地牵扯和指责,很是别扭,晚上一口气读了几章,立刻觉得买这本书是花了冤枉钱。索性不读了
  •     就是缺少好看的照片。
  •     呃,妙的只有书名
  •     内容没有书名那么打动人
  •     有心境
  •     我爱上马博士的一本书。
  •     那日我坐在离你的这句祝福渐行渐远的车上,切肤体验着命运的戏谑之处。一路是昏默的夏日暮色,焦燥而凄迷的蝉鸣,和苍穹尽头那些溽热而疲倦的暗红色云霞。我好像是在真切地经历一种路过,路过白驹过隙的电影般的青春:那些车窗外一闪而逝的耀眼的绿色快得拉成一条线,隐喻式地将所有景致穿成了一条项链,戴在了记忆的身上。一切都有似一本鲜活的悲伤的诗集——陈列已久,却不被仔细阅读和悉心感受。世界上的此刻,有那么多人来了又去了,也总有一日,会是我们的终点。可是我时常无故地担心,希望那样一个永别的时刻,我不会忘记我将什么不可弥补的东西遗留在了人间。这竟又是一个承受不起反复诘问的生命的悖论。 所以,人应当忍于希望的诱惑,活得像河流一般绵延而深情。静静穿过悲伤的茫茫平野,欣悦的深深山谷,穿过生命中那些漫无止境的孤独和寒冷。
  •     确实很装B,香港人嘛
  •     大叔挺可爱的,10年在北大百讲还听他做的张爱玲纪念会的主持,一晃,三年了……
  •     看别人的旅行,就等于干过瘾
  •     絮絮叨叨一路。
  •     迷途也有好风景
  •     大概这是读过身体素质最差的一个作家哈哈,旅行随笔没有太多真知灼见,感受也不尽深刻,不过闲来听神经质大叔絮絮叨叨的纠结心事,也是别有一番可爱之处
  •     ok
  •     书名上有死字,好像很犯中国人的忌讳,但书里都是对生命、际遇、对人对事的爱和思考——梁文道说马家辉是“师奶杀手”,那我要不要承认被他杀死了呢?o(>﹏<)o
  •     一个怕飞怕人多怕黑怕鬼怕冷的人的游记
  •     陪伴我多個上班的早上下班的晚上與Lunchbreak。很多次不小心把書本暴露空氣中或掉在地上,途人看見笑了笑,貌似孤疑著「不是嘛,死在這裡?」
  •     请问,这里是哪里?
  •     算不上喜欢
  •     港版的封面真是重口味
  •     大陆版已读。
  •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     因为是在旅行的时候看的!所以很是喜欢
  •     这样一本书,西安-桂林-上海.
  •     難得地讀一本非政治的書,但有思想的文人,就是即使在旅行中,文章裡,總是忍不住流露出對某party的鄙視呀...
  •     日本人赏樱,叫做“花见”,日语是Hanami。 花见,扩大解释是不仅见花也见人,花下见,花下相见,花下不能不相见。
  •     《死在這裡也不錯》(馬家輝):小情調的從外而內反向遊記,不失不過。不過盛名之下就顯得略有失望。只能說這種遊了等於沒遊的體驗不是我的茶。
  •     “大学毕业时不是没曾想过当心理医生,但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不不不,你只适合做病人。”哈哈哈~
  •     在璀璨绚烂中安静死去
  •     马家辉这个人还我还是喜欢的,看他上锵锵三人行时候乐呵呵的样子。但是文字有点软绵绵,像下雨的天气,偶尔还好,一直持续的话就有点不舒服了..
  •     送给小新了。
  •     "忽然,我是多么渴望生命静止于这一刻,让一切停下来,让所有眼前的影像定格下来,让周遭的声音全部退场......"
  •     这是个不错的书名。这不是一本旅行的攻略书,而是一本作者自己的旅行自传。我喜欢这种写作方式,因为一个地方想起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个擦身而过的人。但是内容却是不吸引我,可能我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还可能是自己的哲学知识不足,anyway这是本不错的书,只是不适合我。
  •     真是不好看 虚弱的男人
  •     马家辉《死在这里也不错》,一本极好的书。 作者不喜欢旅行,可是去了赫赫有名的黄鹤楼,他却不登楼,原因很简单,他怕冷,跑到楼下一个“黄鹤楼研究中心”也就是照片展览厅取暖。走到温暖的南洋,雨后清新的气息,他却病了,想回家。对于一个行者来说,不该有的毛病他全有了,怕冷怕黑,“恐人”,惧飞症,怕鬼等等。作者众多矛盾心理跃然纸上,很多情节令人捧腹大笑。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行者,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有些人旅行,背景无论是壮丽山河,美丽花田,亦或是普通到极点的街道,其实都大抵相同,都是为了一张照片的旅行。为自己到过某地留下证据吧。一直自诩旅行和旅游不一样,前者是用心感受旅途中的风景,可后者仅仅只是欣赏。 那么,下一站,你愿意与我同行,做我的完美旅伴吗?
  •     真·文青游记。马先给我签字啦~
  •     一个紧紧张张担惊受怕的人的游记
  •     雖然寫著寫著就偏題講其他無關題目事情的。但我還是挺喜歡看他的文字的。
  •     不写景的游记文
  •     开篇梁文道的序最好玩。
  •     马家辉~~
  •     为了旅行 死在这里也不错
  •     馬生的曼谷烈火戰車把我笑死了,然後又用睡街的夜晚和化妝品把我感動了
  •     最痛恨的往往难以回避。
  •     一直对旅行的书没什么爱好,不过被这书名吸引了。内容还一一如既往的走马观花,不过这不就是旅行吗?
  •     越来越讨厌看讲旅行的书了,全都带着矫情的味道。还不如看小组里的旅行直播帖。
  •     一般般
  •     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抽出这本书一是因为对锵锵三人行中那个普通话半生不熟讲话总是慢条斯理的座上客的好奇,二是被标题吸引。 书里有作者流水账般的行程,还有浮光掠影的片刻随想,于是我知道了作者的爱书成痴和感性,深切感受到他对女儿的关爱和自豪,唯独无法明白死在封面上那一长串吸睛的旅游城市也不错的理由。 16个列出来的城市里面,好几个完全是滥竽充数,基本没有任何内容。读起来像是每天必写的专栏文章,好像小学生的作文一样,有话要说也要写,没话可说还得写,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絮絮叨叨的杂感集,偶尔有些赏心悦目的文字,却没有几篇能够真正触及心灵。 最喜欢,或许也是唯一喜欢的,便是《京都-花见》。
  •     絮絮叨叨。。。不过像极了,我的旅行状态。。。
  •     喜欢马家辉的文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