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创作课》书评

出版日期:2015-6-1
ISBN:9787510090504
作者:[法]邦雅曼·贝热里
页数:360页

光影之间

——《光影创作课》散记文/艾晨《光影创作课》这本书我给75-80分。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或者什么,只不过书里说的很多东西过于专业,毫无疑问是干货,但真不是那么好啃,我虽然硬着头皮看完,依然半懂不懂。这是个人积淀之因,但也由此可看出,这本书所定位的受众群是要有一定基础的。不过也没多大关系,有时候也要适当地给逼格充值一下不是吗?一说光影,我首先想到的是王家卫。他的电影,一语概括就是“流光溢彩”。《春光乍泄》里强烈的明暗反差,《花样年华》里朦胧的温和色彩,《东邪西毒》里变幻的流动线条,《一代宗师》里精致的华丽背景,等等等等,电影里各种破碎的空间、迷离的气氛、暧昧的情感,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唯美的,都一一通过光影表现了出来,也因此形成了其电影独特的视觉风格。《光影创作课》自然也有大师,也有佳作,更有不少光影的经典片段。事实上,这一部分也就是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银翼杀手》、《七宗罪》、《罗马假日》、《筋疲力尽》、《末代皇帝》,平日里耳熟能详的电影佳作一一被分析和还原,加上照片和图示,不管是学习还是兴趣,都能让人大有所获。一边咀嚼着电影,一边顺便还多少学到点知识,也是真心心满意足。电影《第三类接触》(1977)结尾部分,飞船内部其实失去了细节,因为发光的飞船稍微有些曝光过度,但却获得了神秘感;反光是摄影师的痛苦之源,《七宗罪》的走廊场景里却故意加强了反光,反而制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佩姬•休出嫁》里的穿越场景,在地下室只用了一盏灯照明,角色身上的毛衣成了一个移动的反光板……各种经典的背后,无不透露出摄影师的机智、大胆和创意。当然,作为一个普通影迷,我要是在这里BB什么造型语言、表现手法,那就未免贻笑大方了。一本书能让人收获什么,还得靠每个人自己去阅读和吸收。对于我来说,电影是一种兴趣,然而兴趣之上,知识未满,这本书能起到了一个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个人看电影都有自己的角度,有的看脸(导演、演员),有的看事(编剧),有人看技(特效),这本书就给人一点启发,光影也是电影重要的元素。光影之间,叙事推进,有的经典段落为人津津乐道,而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也藏着摄影师的心血。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对于相当一部分看电影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唬人了点。乍一看封面,诶,好像有点意思,等翻开目录一看,测光表、中间片、硬光与柔光……各种名词术语迎面扑来,逼格爆棚,当场就吓尿了。毕竟这是一本电影方面的专业书籍,而多数人并不会对一部电影进行如此细致深入的分析,看个电影还要跟上课一样,也是有点累人。就算真的学到不少东西,其实并没有多少卵用。尽管书里也有一些影视八卦、片场逸闻、幕后花絮等,但只是点缀而非主题,从这方面而言,这本书在推广面上可能还是有点尴尬。2015/6/17

这不是一本21节课的课堂笔记

这不是一本21节课的课堂笔记,而是一部经过精心编排的专业书籍,一部诚意满满的有机整体。“《光影创作课》精选自《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重磅专栏,全面记录了21位大师在USC、UCLA、NY U、La Fémis等欧美电影名校的教学现场,主讲的摄影大师包括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达吕斯•康第、拉乌尔•库塔尔…………”第一次翻到豆瓣这个条目时,读完简介,我感觉受到了惊吓,因它尚未面世,我只战战兢兢地点了一下“想读”。后来由于一些奇妙的缘分(拜谢小楚m(_ _)m),我竟然得以在第一时间,与这本沉甸甸的“惊吓”千里相会,顿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因它真的很沉!)关于这本书的“干货满满”,我已不用赘述,太多的简介和书评已经写得不能再好。如开头那句所言 —— 我更想盛赞一下它的编排,那闪闪发光的“逻辑”是如何把21位充满个性、独具风格的大师进行资源整合,进而让读者最大程度地读明白 —— 就像姜文说的,光把新鲜的葡萄榨成汁儿还不够,酿成美酒才是真功夫。开读之前,我本准备了一个小本本,欲对每个章节小做笔记,日后查找方便。但翻开目录一看,完全惊喜,因为目录本身就反映了编者的编书思路——这不是21个主讲人的课堂笔记,因此不是按人名或演讲时间分章,这是一本希望读者更好的学习电影用光的工具书,每一个主讲人的重点早就被一一列举在目录中,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全书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摄影技术基础”和第二部分“光源”,阐述了这个行业中最基础的概念,好比读文章前先认字。比如:“英尺烛光”、“光孔值”、“内部交叉主光”、“辐光”、“补光”这些名词,作为电影摄影【灯光】的单位,和基本名称,读完这些才能看懂后边布光图旁边的小小数字们有什么意义。再比如:“感光测试”和“洗印工艺”部分,主要针对【胶片】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工艺,做出了详细的说明。画家执笔作画,摄影师蘸着光拍摄。了解了“灯光”,再明白了“胶片”,才能用这支“光之笔”在“胶片”的画布上信马由缰,获得真正的自由。第三部分“人像”,和第四、第五部分的“室内日景”、“室内夜景”,展示了光在针对不同拍摄对象时,不同的用法。个人最喜欢的几个章节基本都在这三部分出现,比如:摄影师用丝袜给画面柔光,结果发现屏幕上显现了一条条丝袜的纹理,“坐在屏幕前简直想死掉的感觉”;以及以伦勃朗的画作为灵感,利用光团打造出剪影效果;还有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那些优雅万分又极具维多利亚时代感的摄影风格(原话是“用静止的摄影机实现如油画一般的画面”)。 还有最逗的,“摄影师吹灭了布置在现场的蜡烛,然后告诉导演‘好的,现在是日景了。’——直接笑喷!第六部分“后期技术”主要针对对胶片的处理,第19章就很爽快地把洗印厂的工作流程完整梳理了一遍,读来不由得再次感叹:原来电影出个片儿竟然要经过如此多的工艺环节!而后边介绍《高卢英雄传》(1976年版)后期制作的章节,又足够令人笑炸——太有趣了!让罗马人飞吧~ 不过这毕竟是一本“光影摄影”书籍,对电脑后期的介绍也只有这么短短一个小章节,因为这又是另外一个技术时代的序幕拉开了吧!最后第七部分“场景设计”,分别介绍了四部影片:《筋疲力尽》、《无惧的爱》(空难遗梦)、《七宗罪》和《末代皇帝》。可以说是对前六个部分所介绍的知识,有一个统一的“用武之地”。针对喜欢的影片中精彩的段落,作出一步一步分析,又何尝是一个“爽”字了得,简直堪比听一遍原装DVD的导演音轨,让人读完后,欲罢不能赶去找片儿极速重温!因为有点“历史科”的职业病,这部书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历史感”也令我颇感兴趣。最直观的当属“技术的进步”:胶片的演变——虽然很多摄影师会因为自己所钟爱的胶片“被更新换代”而哀嚎连连;由胶片性能的改变,随之产生的冲印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宽的银幕(好明显);以及最终胶片与数字化电影的技术传承——本书P148《胶转磁》一节中说道,“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曾经说过:‘我们的电影会在银幕上昙花一现,然后长存在视频和数字格式中’……当代的电影摄影师必须熟悉胶片转数字过程中画面上的细微变化”,此句读来,竟有点鼻酸的冲动,以后在大银幕上看到胶片真成了一种巨大的奢侈么?那时的电影就真的化为光的影子,而几乎从此灭失了实体。可见每一个细微的技术进步背后,都蕴含着摄影师和其他电影从业者巨大的努力,他们会为一点点的改变,建立新的参考数据,实验新的冲印效果,只为了达到心中莫可名状的“完美品质”,哪怕观众根本未曾留意。除“技术史”之外,“审美的演变”也在章节中穿插展现。由于对电影史实在缺乏研究,只能粗略的感受。但每一个足以代表其时代的作品被拎出来分析时,都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审美趋向。是散发着温柔边缘的柔光特写,还是充满了如刀刻斧凿般钢硬线条的侧脸,是用“跳过漂白”达到的拥有厚重颗粒的大反差视觉冲击,还是如水彩般轻薄透明的空气感画面?我想这中间一定有其自己潜移默化的规律,不过俺水平有限,尚无法一一提取。第11章《美女与野兽》的主讲人亨利•阿勒康本人就是一部电影史,作为一个从默片时代就入行的影人来说,他一辈子见识过的流派争艳、技术革新恐怕真比大多数人吃的盐还多,而他为1946年上映的电影《美女与野兽》所做的工作日志,到今天也被奉为电影用光的珍贵档案。可见“审美史”的演变并不能单纯的看作“喜新厌旧”,审美的变迁过程中,并不存在完全的“取代”与“被取代”关系。本书的另一大精妙之处在于,每章最后部分,大师们分享的所谓“片场心得”,几乎每个人的都很有趣,并且往往特•别•有•用。比如要“敢于开口要求增加自己的预算”,或者用“片门上的头发”对导演做出留面子的提醒;要敢于“关掉灯光,让阴影说话”(好吧,这真的是在教人用光);要接受这个事实——“电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不要执着于自己没有达到最好;还有倒霉的“被开除的摄影师”——其实并不是你技术差,只是剧组实在需要一个替罪羊而已。读时常想,如果我现在是一个片场小弟,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读到这些前辈留下的金灿灿的经验之谈,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令人受益匪浅。每个小章节的最后,都会有对本章节中心思想的总结。这就是为啥由衷感叹编者真的是想做一本教材级的好书。最后,作为中译本,这本书的两位译者显然都是电影业内的有“识”之士,通篇读来,感觉是内行人在说内行话,专业术语都翻译得很到位。作为一部充斥着诸如“前闪”、“负片”、“中间正片跳过漂白”、“前闪和降感补偿跳过漂白”之类的技术名词的“半本说明书”而言,显然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影名和专有名词也都留有英文原文,还有重要名词的中英对照表,简直贴心的不得了。在本文的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最喜欢的摄影师伊夫•安杰洛的话,因为那也是我对电影艺术最强烈的感觉 —— “电影是一个不属于导演的实体。你可以指导照明、演员、布景和服装……但是当所有的工作“渗透”到一起,就诞生了一个生命,它不属于任何人或者任何物,它只属于它自己。这个过程绝对是个迷,就像音乐一样。”ps. 书评竟然不让插图?!加几张《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截图1,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55124919/2,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55125599/#image3,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55124916/

打开光影世界背后的那扇门

当我还是个影视专业的学生的时候,拍了很多短片作业。其中自己独立编导过一个短片。拍片子的确是个耗费精力、人力、财力的事情,前两个努力一下还好解决,财力是最麻烦的问题。当时为了缩减开支,就只好尽量的少打灯,为此也稍微修改了一下剧本,减少了晚上的戏。整个短片拍摄下来,基本全是自然光,造型美术上也是不加修饰,我美其名曰“粗糙美学”,现在再看起来都觉得脸红,前段时间还和一个朋友看了一遍,自嘲:这是我当年用心拍摄的垃圾。可能是因为有过这种简陋创作的窘境,也可能是对新浪潮的情结,拿到这本《光影创作课》我首先看的就是第22章库塔尔谈《筋疲力尽》的创作。这就是一部由于预算有限(当然也有美学追求的原因)而采取写实主义造型风格的影片,库塔尔也是在戈达尔“纪录片”风格的要求下,尽量的少打光、不打光。从库塔尔的创作谈中可以窥见新浪潮的年轻影人们在当时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创作理念、技术运用上的革命性。由21位摄影大师亲授创作经验,无疑这本书中满是关于光影创作的干货。创作需要天赋和灵感,但更基础、更重要是经验范畴里的知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影视创作者,继而往更高的境界迈进。除了实用的经验技巧,这本书可读性还是很强的,由于是结合具体的创作者和作品,经验技巧的传授经常包裹在一些幕后的故事之中,更易读。哪怕你不是准备从事影视创作的专业人员,也能从阅读中加深对于一些导演、摄影师、作品的了解。你可以了解戈达尔的随性、暴躁与幽默,你可以发现《七宗罪》看似脏乱的灰蒙雨巷中细腻的灯光造型设计,你还可以解密斯托拉罗在《末代皇帝》中构筑的关于溥仪的生命色彩轨迹……可以看出这本书在结构上比较灵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跳跃式的进行阅读。作者贝热里在前言中也说了,这本书的结构遵循了由技术基础到场景设计的课程顺序,但是每一部分都可以独立阅读。每一部分不光是形式上的独立,更有趣的是摄影师的理念各不相同,他们在创作观、美学观、甚至是世界观上的碰撞,让这本书更加的丰富自由。这是一本好书,但并非没有门槛。对于一些没有专业功底、创作经验的普通影迷来说,很多概念还是会很陌生和晦涩,尤其在阅读前两章感光测试、洗印工艺的部分。这不难理解,毕竟收录的这21位摄影师大师的创作谈是发表在专业杂志《美国电影摄影师》上的,本身谈论的对象更多的还是面对一些专业院校师生、同行业创作者。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电影摄影:理论与实践》,这是系统地介绍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读本,相较灵活的《光影创作课》而言更像一本严谨的普及型教科书。作者在前言中坦言,由于写作背景的原因,本书的案例全是胶片拍摄和印制的,缺少数字化创作时代的摄制经验,这方面还有待完善。另外,纵观全书来看,还是西方学院派的摄影师居多,是技术主义、表现主义的美学倾向,缺少更多元的美学视角,比如像李屏宾,他的创作是追求自然主义的禅意美,这是典型东方文化视角下的美学观念。作为一名影视创作者,或许不应该把这些读本当作万能药,它并不能使你摇身一变成为大师,但是这就像美术家起初的临摹名作一般,它是一种滋养,也是让你知道山就在那儿,等着你去翻越。作为一名普通的影迷,或许更应该把这本书当成一把钥匙,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电影所构筑的美妙的光影世界的本源,可以打开更广阔的审美视角,推开光影世界背后的那扇门,了解电影究竟从哪里来。

低成本与大师对话

读到最后两章,特别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作为一名学电影的学生,由于主攻方向不是电影摄影,所以课堂上能够接受的专业摄影技艺是有限的。去年有门课叫“Cinematography for Directors”,顾名思义就是给导演们上的摄影课,绝大多数只是一些理论的阐述和摄影思维的启迪,而摄影学习中最重要的实践在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仅仅被压缩成几节灯光工作坊。如果对摄影感兴趣,只能帮同学拍摄短片的时候,尝试玩一些自己从书本上啃下来的理论知识,但常常捉襟见肘,不得要领。课堂上,老师曾发给我们一篇ASC杂志上关于《七宗罪》的摄影访谈,洋洋洒洒数千英文字,在开头两段,一个相同中文含义的英文单词就被写作者换了十几个,让我们在大半夜看的头昏脑胀,而这次看到本书里将杂志里面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翻译梳理了出来,又重温了一次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对各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极端条件下的布光技巧。“看书就是与大师对话”,而本书里关乎电影摄影技艺的对话,全是所谓的“干货”,不掺杂半点水分。当然,本书面对的人群还是倾向于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从业人员或者狂热的电影爱好者,因为一些基础的概念,很多都是胶片时代的产物名称,如ASA(数字时代都称作ISO),光孔数值的单位“T”与“F”的区别,都没有能完全详细的介绍。所以,作为启蒙读物,也许并不是那么合适。前段时间,《末代皇帝》的摄影斯托拉罗来中国举办大师班,可高昂的费用让我们这些学生望之却步。然而,本书中最后一章的大师讲述,对片子中色彩的运用也讲解了一二。试想一下,仅仅花100元左右,照样可以听大师的讲解,又何尝不可呢?除此之外,特别有趣的是,书中讲解极端环境下布光遇到困难的案例竟然有时也和学生作品拍摄遇到的情况类似。比如,第四章里讲到单一光源的运用时,摄影师乔丹讲到当时受环境所限,只是在窗外打了一盏灯,却惊奇的发现,这样营造出来的氛围已经足够,并且男主角浅色的毛衣也作为反射光源照亮了女主角的脸部。如此生动的细节除了让人诧异大师们拍摄时的“取巧”之外,也给我们初出茅庐的电影制作者一个警醒-就是到底实拍时打几盏灯?通常情况下,年轻的摄影师,由于经验不足,技艺尚浅,通常在拍片时会尽量多的带各种各样的灯具。但是到了现场,慌乱之下,却也根本无法施展每重灯具的效用,所以,常常给小成本剧组增加累赘和烦恼。让我们看看本书中几位摄影大师的建议吧:“年轻的摄影师总会犯这样的错误——过度照明。”“如果分辨不出每盏灯的职能,你就应该关掉多余的灯光了。”我想,这些金句良言,对于学生时代拍短片的我们来说,是经验也是警醒。最后,理论再多,终究它是“技”,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多多实践,磨练这门手艺。而本书中摄影师常挂在嘴边的“艺”,才是我们更应该探索的东西。 毕竟,华人中的大师李屏宾也说过类似的话:你不观察光影,你就不知道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儿。


 光影创作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