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82116047
作者:龍應台
页数:273页

作者简介

…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着風燈的客棧:一壁爐火,半盞冷酒,一頓粗飯,一床久違的溫暖,靜夜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爭吵,聯想的也許是臺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終於,她決定寫一個《沙灣徑25號》的專欄,每星期先寫一篇,寫慣了會寫兩篇:思考中的獨白,山道上的啟示,藍海邊的頓悟,講堂裏的叮嚀。    ─ 董橋
根據龍應台在臺灣、上海和新加坡的「縱火業績」,若說她會在香港安靜沈默地度過兩年,誰都不會相信,但令香港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寫了大大的「到此一遊」四字,字體之深刻,令誰都無法假裝看不見。
龍應台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 馬家輝

内容概要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是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有《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評論集,散文《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她在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扮演一定角色,影響了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來源請求]。近年來,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極力宣揚「臺灣式的民主」,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龍應台祖籍中國湖南衡山,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曾就讀臺南女中,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91年至1999年間,她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在旅德期間與德國籍夫婿育有2子(2003年離婚)。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秋,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2004年八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2005年9月,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1984年11月20日龍應台的第一篇投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刊登,引起讀者的注意與回應。1985年3月,「野火」成為固定專欄,社會文化評論《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被廣為影印散發、張貼。1985年12月,《野火集》集結出版,21天內重刷24版,創下出版界的紀錄[來源請求]。從此,龍應台成為華文世界知名文化人與公共知識份子;「野火」成為台灣1980年代其中一個代名詞。
1999年出版了《百年思索》之後,即應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邀請,擔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擔任文化局長期間,適逢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龍應台在政治上的舉措與發言,常遭政治立場對立的人批評為「政治立場保守」、「緬懷威權時代[1]」。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Viola 说:西九龙是什么?nicola_man 说:我們批評政府,因為我們不忍心她這樣對香港西九龍是一塊很值錢的地方,它的地理位置是在維多利港旁邊它附近的都是豪宅Viola 说:可以想象那政府要改造?然后港民抗议?nicola_man 说:政府想把它打造成一個文化的地方想吸引遊客,想做一個景點但是抗議的香港人就有另一個想法常常說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其實香港也有很多人愛本土文化、文學、藝術之類,不過我們的確很少這方面的教育老實說Viola 说:可以感觉到,香港有很多人在做这种努力。nicola_man 说:然後大家就想,如果可以的話,在西九龍裡面想建一個文學館,可以慢慢培育年青人多接觸本土文化、文學、藝術就好但政府就傾向吸引遊客,所以主力還是想請外國的一些有名的藝術家來駐場之類的對呀,很多學者都為了這個文化之地出來了但政府說過想參考7 98那種還去過考察呀nicola_man 说:我突然想,如果香港有人買一塊地,不用在西九龍,可能在新界,建一個文化區,人流也未必遜過政府的西九龍Viola 说:我仔细想了想,香港好像的确还没有这样一个文化中心不过我很喜欢旺角油麻地那些楼上书店呀所以说,其实是港府和港民都希望能有这样一个文化中心建立起来,只是两方期待的目的不同,所以方式也不同?nicola_man 说:我也很喜歡那種感覺是香港獨有,因為不夠錢租地面的鋪位,而衍生的一種現象我們最想的當然是小政府,大民間但做不到的也想要個大政府,大民間至少有個力量去抗衡我們很珍惜老街上的老人老店城市發展不一定要把過去抹掉Viola 说:我觉得对香港人的一般印象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忙着赚钱,很多人都不关心政治但是我接触你们以后觉得完全不是这样是因为你们这一代人特别不一样?或者说,想象一下,十多年后,你们也开始成为这个地区维系甚至发展的中坚时,还会对政治有这样的热情吗?也不是热情,就是对这个地方的使命感吧nicola_man 说:对香港人的一般印象是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忙着赚钱,很多人都不关心政治——這個是真的但是有熱情,也是真的我有時候跳出自己的同學,比方說跟小學、中學的同學約會,他她們也不是一定關心政治的現在的我會答你我還會有熱情其實如果你不跟著這個巨輪走,你就會有熱情我們系有個老師做過一個非正式的調查我們系的畢業生對將來的夢想職業很奇怪薪金不是最重要但工作的自由度很重要比方說:做個海關老師問他對海關的工作有興趣嗎?他說不,因為海關的工作很無聊,他可以用上班的時間去做自己的東西,他才想當個海關用上班的時間來做組織公民行動的事才是最大理想Viola 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香港总有一天会被大陆同化的其实现在已经是在往这条路上走了nicola_man 说:是呀Viola 说:香港的未来在哪里?nicola_man 说:其實同不同化未關係,反正跟從前一樣我們的力量都一樣不夠抗衡政府Viola 说:站在我的角度看,你们已经很自由了何况香港政府还号称是最廉政高效的政府nicola_man 说:我們只想培育下一代真正的公民抗命或許在有生之年我們仍然看不到普選但成功不必有我就慢慢走,不要放棄就好但有時候,我們做的東西,還是會被大部分的香港人嫌棄,說我們阻礙巨輪前進這個時侯才明白,少數其實有少數的道理不一定要服從多數
  •     搬到香港以后,住在港岛西南一个叫薄扶林的区域,离香港大学不远。每去中环,必路过港大宿舍几座白色岗楼样的建筑。后来知道,这里就是沙湾径25号。读龙应台的沙湾径25号,面对的就是她书中写的那一片繁忙的南中国海,看她书中的紫荆花盛开在身边,有她书中的老鹰在身边盘旋。而读书人与写书人,同是移居香港的旅人,因此有深刻的共鸣。忽然觉得龙应台作品的特点,可以这样来概括: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在于她的直言不讳,在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到处“放火”。并不因为身为过客而欲言又止。妇人之仁,在于她文章中感性的流露,如对老人`孩子`弱者的关爱同情,对自然生物的感动。这句话,既可以从负面来解释,也可以从正面来解释。但无疑它是龙应台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只是,龙应台尽管以“放火”著称,却有一个地方是她从来不曾批判的。这个地方,是她居住了十余年的德国。每一次在她的文章中出现的德国,一定会是一个先进的样本,道德的模范。事实上,许多批评华人地区的文章,引子都是德国的先进事例。比如德国十岁小孩都知道树不能随便砍,我们中国人就不知道。比如德国人都知道有小孩在不要穿红灯以树立榜样,台湾的总统未必有这个涵养。看得多了,就有些烦。德国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吗?不是的。笔者旅居国外十余年,也有好友住在德国。每一个地方,必有它的好处与不好处,这是正常的。为什么龙应台这样火气大的人,却看不到德国的一点点瑕疵呢?从文中看,尽管龙应台在德国住了很长时间,夫婿也是德国人,但是她内心深处对德国是保持着相当距离感的“敬畏”。原因在于她始终没有真正融入到德国社会中去,她的生活天地主要是家。我们看到她对德国社会的了解,大多是间接而来,如通过上学的儿子们带回来。因此在德国的龙应台如同坐在一个看台之上。而许多时候对于一个社会真正的了解,是需要身体力行地深入其中体会其甘其苦的。龙应台对德国始终是仰视的,而对华人世界是平视乃至俯视的。我们也可以说,龙应台对德国是隔靴搔痒的,而对华人世界是有着切肤之亲和之痛的。
  •     《龙应台的香港笔记》,龙应台著,天地图书,2006.11月第1版。龙应台算是当世很有名的公知了,自有文人的一股矫情在。文笔很好,善用排比与抒情。但作为一本书有点水,有些并非在港所做或与港有关,结尾更有数十页读者来信,实有充数之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行。
  •     龙应台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娓娓道来温情而又充满力量的味道 柴静也有类似的感觉 书中的观点不予评价太多 毕竟每个身处特定历史时刻的人 都只能看到社会的某一面而非全部
  •     有了新的思考
  •     一直觉得关系有问题,一直觉得尽管那个城市-香港很繁华,但是却不能由衷的心生向往,不觉得那是天朝的最终形式。看完这本书终于明白自己觉得的怪在哪里-中环价值、殖民思维、何为公民意识(一直讨论天朝富人不捐-这应该就是原因之一)、自由和民主……
  •     我们的城市改造和香港做法差不多。
  •     还挺喜欢这么淡然地写写故事
  •     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监督是社会的脊梁。
  •     龙应台的思想 和她这一生的宽度和深度 是个标杆存在般的人物 并且在这本书里 充斥着对香港政治的直白斥责 也有对hk隐藏起来的人文历史的概述 从此 对香港的认识不再狭隘 不再只是踏上过这片土地作罢
  •     擦肩而过 感同身受
  •     龙应台的话语总是那么有条有理,文化人用客观的方式表明态度。香港、台湾、大陆,有不同,也有共同点。要听的见批评的声音,看的到真实的史实。犀利的文字也注定这是本不可能在国内发行的书。
  •     不看序的话这是一本不错的杂文。龙先生在广州被盗去“相关部门”补证的过程真是精彩极了~
  •     在龙先生笔下,香港又没能逃过“被批”的厄运,这是一个“功利,世俗,冷漠”的香港,一个缺少共同价值带着殖民地后遗症同时又被极权威逼的香港,原来,这个香港是那么的“糟糕”!可当龙先生针砭时弊,为“生病”的香港开方时,我竟越发的怅惘,无论香港如何“糟粕”,台湾如何“落后”,文明的车轮却有条不紊前进,先生可以放声批判,具体到点批判,话可说,事可为,这个黑暗却是满满的希望!可惜,我们没有这般幸运。一个人游港,有不少启发,我带着对自由的敬畏而来,带着留恋与不舍而去,香港还未沦陷,加油!
  •     其实是《大江大海1949》
  •     唔。。。有点于丹的意思。。
  •     龍應台看多了,就知道她寫好幾篇文章都只是說同一件事
  •     很多批评不仅对香港,对今日的上海同样有效。看着越造越多的高楼,看着一模一样的商场,城市的个性是什么,城市的记忆被抹去了吗,城市的气质又展现在何处,上海还是上海吗,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上海,想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怎样的上海?
  •     我读的版本貌似与这个有点不一样,然而我的这本书还没有出现,也许是太新了?
  •     大江大海1949?
  •     不懂香港所以没感觉。另外,光孝寺好像没去过……
  •     讀了2015年的新版,香港在龍應台這位文化人筆下,無論是在社會、文化、教育、經濟與政治上都被一一拷問。與其說是對香港現時處境的批判,倒不如說是龍應台要喚醒這片土地人文情懷的一種激情。
  •     主要说文化,兼谈台湾和其他民族。看到了一些现象,思考了一些问题,但也就是点到即止,没有深入讨论,了解香港算是个开始吧。
  •     内容太少
  •     一如既往煽动性的文字,大概是所谓的公民的态度。
  •     用人文的视角,审视香港。
  •     已读过龙应台先生的好几本书,不得不说她的文字写得很好,充满温情和浓浓的人文关怀与反思。从某些角度来说,这是我们所欠缺和需要的。但同时,读来不时让我愠怒,那些文字又透露着优越感与无知,我明白这是很多港台作者或者说民众的心态,所以我也能理解,人无完人。
  •     没去过香港,通过龙应台的笔来认识香港
  •     我看的是15年的增订版,补了近几年的文章,当然大部分还是10年前左右的文章为主。看一个旅居香港的台湾人写香港这么透还是挺矛盾的,特别是十年前提出的社会问题今天看来只是更加恶化,值得心思,但也挺大无力感,只有看继续沉沦下去。书后面的随笔我个人就不喜欢,写花、写风景、写意境,写得挺好,但还是喜欢她一针见血谈社会谈文化,有火候有气魄,才是我喜欢的龙应台。
  •     龍應台寫香港,筆心始終在對香港文化規劃的質疑,強調公民意識的培育形成。又如最初看她寫「香港是有自由,但不民主」,但失去了民主的自由,就像關在黑匣子里的權利。到「香港筆記」,自己又推翻自己。也許龍應台自己對香港也是矛盾的。無論寫哪裡,都能感受到龍應台身上那股擺脫不掉的文人氣,這種文人氣可能是我們試圖標榜又希望淡薄些的矛盾。 文人強調民主,但我在想即便給了民做主,又有多少民的主會偏向文化建設而不是經濟發展。民主的核心常常不在給不給,而是「主」的是什麽。只有當更多人認同文化之於一個地區的精神意義,香港的西九龍才不會財團建成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購物廣場。
  •     讀的是十年後出版的增訂版。。。初衷很簡單:是时候跳出北京视角,用HK视角来看看China了。不過現在的我來讀龍應台的話比起十年前讀野火集的那個我來說辨別力還是強了些,龍的文化建設觀點可能對於台灣是適合的,對於香港則勉強了。。。建設是要定好位慢慢來,但是怎麼定位還是需要更多地去思考這個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
  •     非常龙式风味的作品。语言文字无可厚非,但激不起内心的共鸣
  •     一直喜欢她的文字 有见解但不强硬
  •     香港,你往哪裡去
  •     热辣的一面。
  •     熟悉的龙应台风格,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可惜,时至今日,香港还是龙应台当年批判的香港,何去何从,依然是个问题。
  •     七年前在京港線上讀完這本書 途徑廣州在荔灣的木棉花樹下記錄了書中的一段文字 京港(廣)線還要往返多少次…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借此条目标记一下
  •     看到繁体字已经很喜欢了。
  •     依旧很喜欢龙应台先生的文字 尖锐却又不失温暖。在一个个显而易见的小细节表达文化人对社会的关注与人文关怀。
  •     哼,敢说香港不好?不想买包了?
  •     这应该差不多算是我看的龙应台最后一本杂文书籍了(还有一本龙应台评小说没看),语调还是一样的语调,分析还是一样的分析,好文章,就是看得皮实了,so 三星仅代表我看完后的整体感觉,不代表文章和思维的质量。
  •     城市的扩张。任文人如何呼喊,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确实是缺乏改变世界的勇气,怕事、惰性是大多数人的品性。书中有些比喻蛮精妙,国际观与英语,没有源头的灯泡。
  •     看的PDF。感觉好像看报纸上政治版专栏那样的文章。不知道她有没有在台湾从政。要么她参加台湾的大选吧。 PS:有人可以和龙应台辩论的么?
  •     没去过香港
  •     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寫了大大的「到此一遊」四字,字體之深刻,令誰都無法假裝看不見。 龍應台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     看的是新版,封面是龙的大照片。台湾人看香港,大陆人就会有点隔。
  •     我并不认为香港是没有文化,我觉得更像是缺乏身份认同导致的对于文化维系的冷漠造成了没有文化的假象。如果一个香港人认定了自己属于殖民时代,又如何来爱华人文化。
  •     诚品买的。香港休假完回来才看。
  •     理想总是丰满 现实总是骨感
  •     我们的文化部长能有这么的苦口婆心吗?敢于这么的苦口婆心吗?
  •     老实讲 如果事先知道这本书是龙应台在香港的演讲稿合集的话 我是不会买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