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弗斯的神話

出版社:志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575451011
作者:Camus,卡繆
页数:225页

作者简介

重排版
一九五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荒謬的存在主義大師:卞繆,終其一生,針對廿世紀人類的虛無性所提出誠摯的呼聲,早已震撼了所有人類的心靈,他的作品且已贏得了全世界的景仰與讚嘆。在本書中,他透過悲憫的筆調,濃縮凝鍊的文字技巧,優美抒情的手法,分析了現代知性的趨向,指出了人類存在的荒謬性。同時告訴我們如何向籠罩著人類的黑暗決鬥,如何向現實挑戰並忍受生命的重荷,如何正視這種無可避免的衝突,以充分地充實我們的心靈,而薛西弗斯正是這樣的代表。雖然諸神罰薛西弗斯把巨石推上山頂,這是一個可怕的苦刑,卻因他抱有一種信念,認為努力並非無望,終於克服了這種天刑。這種對懲罰的明察,反而使他獲得了勝利;為了生存,人生必須有意義,而且要活得更有意義。


 薛西弗斯的神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每日,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则“得”朝九晚五;每一生,从生到死,我们“得”学习、工作、挣钱、传宗,当然,最后的最后,我们“得”死。昨天发生过的事情今天仍就会发生,甚至我们知道,明天它还“得”发生。甚至就连“知道”和“得”本身也不停的发生着。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春夏秋冬轮回,年复一年;生死爱恨,代复一代;甚至国家兴衰,人之安泰,英雄与罪人角色的互换,也像是走马灯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次次的重演。也许正因为人们意识到了这种永结回归,才感到负重。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以后还“得”重演,因此我们“得”精心、尽力地做好准备,以防糟糕的事情再度发生。在生命开始以前,我们的父母便对这种永结回归的观念有了认识,本能的开始思考胎教、养育幼儿、启蒙教育这些烦心事儿。是的,他们“得”这么做。生命开始后,孩子们便“得”想方设法的考上一所好学校,“得”尽力找一份好工作,“得”找个好妻子,“得”养育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好,这样做吧,因为这是我们“得”去做得事情。“得”的种子发了芽,日后便一定会结出“负重感”的果实。即便这个过程本身,想必也是“得”发生的。如果事情之发生一次,那么它便没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了。某一天,一个乞丐冻饿而死;某一天,小煤矿爆炸,夺取了几个无名之人的生命;某一天,一个非洲原始部落,消灭了另一个部落。事实上,每一天就是某一天。每一天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无数无法被重复的事情。人们是不会为这类事情的发生、持续、结束感到一丝一毫的沉重的。是的,它们不是那种“得”发生的事情。没了“得”的种芽,自然那颗果实也就不存在了。“得”发生的事情可以重似泰山,而转瞬即逝的或者悄然消失踪影的事情则可以请若鸿毛了。我们谈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类事件的时候,便就像在谈论着转瞬即逝的事情一样,可以轻松写意,我们先入为主的拥有了一种轻松之感,认为它不是那种必“得”发生的事情。假设,每隔个十数年,秦始皇便会复活起来,在焚他坑他一次,那么我们还会照常的、谈笑的谈论这件事情么?可事实上,不夸张地说,每朝每代,甚至是每个百年,焚书坑儒此类事件在不断的发生。庆元党禁,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化大革命,甚至网络猪权宣言的死掉,这些事情,只不过是改了个名字的焚书坑儒。大多数的人们用“理性”在思维,力求使得一切看上去都是永结回归的。永结回归果实的重量,给与他们安全感。是的,重量是大地的感觉,负重感则是证明肉体之存在的重要证据。如果失去了这负重感,人类的存在便也轻如鸿毛了,飘飘然不知去向何处。这,便是人类的大恐惧。因而,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求各种“理性”,硬把世界塞入那稳定沉重的框架中去。而对于某些不“理性”的,或者他们害怕它永结回归的事物,选择性的遗忘。人们把这类事情,扔在“荒谬”的垃圾堆里。当他们时不时的瞥见垃圾堆里的“荒谬”们,要不嗤之以鼻,要不引为谈笑。此时,人们靠在装满了世界的“理性”框框上,用眼角瞥着垃圾堆里的“荒谬”们,感觉十分的安全。永结回归的重量让他们感到了自身的存在,而看着垃圾堆里的东西使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的把那些坏东西排除在了永结回归的天国之外。于是,时光就这样的,“理性”的流转开去。但,“理性”的框框里难免掺杂了荒谬的沙粒,正如洁净的浴盆里也藏有一些无害的细菌。荒谬沙粒们的存在直接质疑了框架的理性。这,使得人们恐慌起来。“理性”的框架一旦脱离了永结回归,人们便担心失去那负重感。若某一天那负重感消失殆尽,那么我们凭什么证明我们的存在呢?这,是世界的大荒谬。也许某一天,沙粒们不再“得”受“理性”的教育;也许某一天,沙粒们不再承认“荒谬”该归属于哪个肮脏的垃圾堆;这些事情,足以让世界上大多数的“理性”人们恐慌了。但,世界的真面目便是满地沙粒,世界的真面目,便是那大荒谬。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永结回归的,今天路人甲去世了,明天路人乙出生了。前者的生命已经消失,而后者却无法重复那段生命。而同时,永结回归的又是整个世界,焚书坑儒、种族屠杀一次一次的在历史舞台上隆重上映,只不过每次上映的时候换了一个名字。这个戏法,使得人们感受不到任何的负重感,因此整个世界的永结回归性变“不存在”了。这对“理性”而言是矛盾的,但却是世界的大理性。所谓理性,便是认识到世界的荒谬,便是认识到理性的界限。荒谬的人,则指那些有着大理性的人,指那些有勇气正视这个世界的这些界限与矛盾的人。荒谬的人不谈论“荒谬”,因为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那个垃圾堆。而理性,容不下“理性”,那个四条边的框框,与不敢正视界限的怯懦在大理性中无法存在。事实上,生之轻重的讨论并无意义。荒谬的人不会因“轻”而失去存在感,也不会因“重”而得到安全感,他们永远在旅途上,他们便是大理性本身。
  •     每日,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则“得”朝九晚五;每一生,从生到死,我们“得”学习、工作、挣钱、传宗,当然,最后的最后,我们“得”死。昨天发生过的事情今天仍就会发生,甚至我们知道,明天它还“得”发生。甚至就连“知道”和“得”本身也不停的发生着。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春夏秋冬轮回,年复一年;生死爱恨,代复一代;甚至国家兴衰,人之安泰,英雄与罪人角色的互换,也像是走马灯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次次的重演。也许正因为人们意识到了这种永结回归,才感到负重。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以后还“得”重演,因此我们“得”精心、尽力地做好准备,以防糟糕的事情再度发生。在生命开始以前,我们的父母便对这种永结回归的观念有了认识,本能的开始思考胎教、养育幼儿、启蒙教育这些烦心事儿。是的,他们“得”这么做。生命开始后,孩子们便“得”想方设法的考上一所好学校,“得”尽力找一份好工作,“得”找个好妻子,“得”养育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好,这样做吧,因为这是我们“得”去做得事情。“得”的种子发了芽,日后便一定会结出“负重感”的果实。即便这个过程本身,想必也是“得”发生的。如果事情之发生一次,那么它便没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了。某一天,一个乞丐冻饿而死;某一天,小煤矿爆炸,夺取了几个无名之人的生命;某一天,一个非洲原始部落,消灭了另一个部落。事实上,每一天就是某一天。每一天都在不断的发生着无数无法被重复的事情。人们是不会为这类事情的发生、持续、结束感到一丝一毫的沉重的。是的,它们不是那种“得”发生的事情。没了“得”的种芽,自然那颗果实也就不存在了。“得”发生的事情可以重似泰山,而转瞬即逝的或者悄然消失踪影的事情则可以请若鸿毛了。我们谈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这类事件的时候,便就像在谈论着转瞬即逝的事情一样,可以轻松写意,我们先入为主的拥有了一种轻松之感,认为它不是那种必“得”发生的事情。假设,每隔个十数年,秦始皇便会复活起来,在焚他坑他一次,那么我们还会照常的、谈笑的谈论这件事情么?可事实上,不夸张地说,每朝每代,甚至是每个百年,焚书坑儒此类事件在不断的发生。庆元党禁,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化大革命,甚至网络人权宣言的死掉,这些事情,只不过是改了个名字的焚书坑儒。大多数的人们用“理性”在思维,力求使得一切看上去都是永结回归的。永结回归果实的重量,给与他们安全感。是的,重量是大地的感觉,负重感则是证明肉体之存在的重要证据。如果失去了这负重感,人类的存在便也轻如鸿毛了,飘飘然不知去向何处。这,便是人类的大恐惧。因而,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求各种“理性”,硬把世界塞入那稳定沉重的框架中去。而对于某些不“理性”的,或者他们害怕它永结回归的事物,选择性的遗忘。人们把这类事情,扔在“荒谬”的垃圾堆里。当他们时不时的瞥见垃圾堆里的“荒谬”们,要不嗤之以鼻,要不引为谈笑。此时,人们靠在装满了世界的“理性”框框上,用眼角瞥着垃圾堆里的“荒谬”们,感觉十分的安全。永结回归的重量让他们感到了自身的存在,而看着垃圾堆里的东西使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的把那些坏东西排除在了永结回归的天国之外。于是,时光就这样的,“理性”的流转开去。但,“理性”的框框里难免掺杂了荒谬的沙粒,正如洁净的浴盆里也藏有一些无害的细菌。荒谬沙粒们的存在直接质疑了框架的理性。这,使得人们恐慌起来。“理性”的框架一旦脱离了永结回归,人们便担心失去那负重感。若某一天那负重感消失殆尽,那么我们凭什么证明我们的存在呢?这,是世界的大荒谬。也许某一天,沙粒们不再“得”受“理性”的教育;也许某一天,沙粒们不再承认“荒谬”该归属于哪个肮脏的垃圾堆;这些事情,足以让世界上大多数的“理性”人们恐慌了。但,世界的真面目便是满地沙粒,世界的真面目,便是那大荒谬。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永结回归的,今天路人甲去世了,明天路人乙出生了。前者的生命已经消失,而后者却无法重复那段生命。而同时,永结回归的又是整个世界,焚书坑儒、种族屠杀一次一次的在历史舞台上隆重上映,只不过每次上映的时候换了一个名字。这个戏法,使得人们感受不到任何的负重感,因此整个世界的永结回归性变“不存在”了。这对“理性”而言是矛盾的,但却是世界的大理性。所谓理性,便是认识到世界的荒谬,便是认识到理性的界限。荒谬的人,则指那些有着大理性的人,指那些有勇气正视这个世界的这些界限与矛盾的人。荒谬的人不谈论“荒谬”,因为他们的世界里不存在那个垃圾堆。而理性,容不下“理性”,那个四条边的框框,与不敢正视界限的怯懦在大理性中无法存在。事实上,生之轻重的讨论并无意义。荒谬的人不会因“轻”而失去存在感,也不会因“重”而得到安全感,他们永远在旅途上,他们便是大理性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判断生活是否值得过,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严肃而懂得谦卑的人会热血沸腾。具有智慧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思想,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践行它。所谓,智者与强者的哲学。
  •       生存不曾有绝路,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致加缪的西西弗、科耶夫主奴辩证法中的主人:
      
      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余华)
  •     竟然忘标了。
  •       “荒诞”与“反抗”是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主题。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便是其最为集中和形象的呈现。诸神判罚西西弗,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向山顶,而石头因为自身的重量又一次次滚落。在滚落山下与推回山巅之间,这是一种无望的劳动。此间的西西弗,“又见他脸部痉挛,面颊贴近石头,一肩顶住,承受着不满黏土的庞然大物;一腿蹲稳,在石下垫撑;双臂把巨石抱的满满当当的,沾满泥土的两手呈现出十足的人性稳健。”(118页),十足一个“荒诞英雄”的味道——对判罚他无能为力,对命运却叛逆反抗。对此加缪认为,这“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他对诸神的蔑视,对死亡的憎恨,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吃尽苦头,苦的无法形容,因此竭尽全身解数却落个一事无成。这是对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118页)
      加缪并没有对此种精神和毅力嗤之以鼻,反之却认为“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这种悲壮的神话,源于主人公是有意识的:直面荒诞本身,方才映射了命运的悲壮!行为的荒诞并不能遮蔽其精神的不朽与强烈的生命意识。
      每个人都是西西弗,差别只在于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幸福的热望,迎来的只是杂乱无章的世界。日子周而复始地重复,一辈子天天做同样的事情,而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歇。这对于人类自身的命运不失为十足的嘲讽,一切必将如此,一切又同时了无意义。对此,加缪思想的中心则是如何对人类处境做出一个思想深刻的正确回答。对他而言,荒诞与无力感无从消除,也无需消除。面对世事的艰辛与命运的造化弄人,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社会与生活,与命运抗争,这是加缪为我们指出的路。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荒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自身可以成为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奋斗和坚持本身就足以慰藉心灵,以获得一种属于自我的感动和存在感的意义。
      这种对悲苦的推崇也可见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中。这位悲观而又审慎的智者不无戏谑地谈到,“对于我所关心的人,我祝愿他们受苦受难、孤寂凄凉、疾病缠身、受尽虐待、备尝屈辱——我希望他们不得幸免于以下的体验:深刻的自轻自贱、缺乏自信的折磨、一败涂地的悲惨境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229页)当然,哲学家不只是让自己的想法停留于“残忍”的境地。相反,每一次的痛苦都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和寻求成为“超人”的勇气的勃发。痛苦是欢乐的对立面,是孕育快乐之花的根茎。只不过,这里的快乐不是表浅、短暂与停留于感官之欲的,它是一种源自于灵魂深处的震颤和喜悦。
      
      “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
      
  •       加缪的这本书是他的散文集,写作时才29岁,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这本书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了法国年轻人的心灵导书之一。
      
      书的副标题叫论荒谬,其实讨论的问题是:“如果这个世界本身运行的逻辑就是这么不符合你的设想(荒谬),以至于让你毫无希望,那么你还应该活下去么?”
      
      
      所以书中一开头就说:“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一个人是否应该活下去,这本身就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当然一般人很少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后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世界一片萧条,确实有很多人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即使撇开历史背景不说,“我为什么还要活下去?”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的存在合理么?我的存在有意义么?我为什么会存在?
      
      
      这些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加缪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这个世界就是荒谬的,他歌颂唐璜,赞扬西西弗,他告诉我们:不用费心思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你根本想不通,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没有希望的,是不能靠理性思考的。
      
      到此为止,很多人会说:“那我为什么还要继续活着”
      
      而加缪却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好好享受生活,去体验每一刻?”
      
      因为荒谬就要终结自己的生命而停止这种荒谬么?那是懦夫的行为。为什么不与荒谬共舞,接受荒谬并且开心的生活。
      
      就像西西弗一样,他要不停地把巨石推到山顶然后巨石滚落,他要回到山下再推一遍,反复如此没有尽头,这样的生命难道不是荒谬的么?没有任何希望,所谓希望,不就是事物变好的可能性么?可是难道这样我就该否定自己的存在么?
      
      存在与不存在都在你的手中,选择继续存在就是承认荒谬,让它合理,然后享受生活。
  •     加缪在对待“荒诞”问题上的态度,显出他的主观悲观主义的倾向。为什么对于生存的无意义需要有明确的态度?加缪给无意义性赋予荒诞的痛苦,我认为这不是必须的。
    “我活着,我活着没有意义,我不应该继续活着”。这是加缪哲学的起点,是他提出的哲学中唯一严肃的问题;得出应当死亡的结论就是他设立的需要对抗的荒诞性,所以反抗才有了基础和对象。
    换一种说法,“我活着,我活着没有意义,这正好说明我活着不需要意义。”如此这般,在向死的生存中,“我”还需要反抗什么?在死亡问题上,海德格尔和萨特们比加缪的态度更积极更自由,也更有吸引力。
  •     不自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书。他在荒诞与自杀一节中说:“生活,自然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世人一如既往做出生存所需的举动,出于多种原因,其中首要的就是习惯。”我也是一个靠习惯维持生活的人,我的习惯不一一定是好的,他只是一个习惯并且只作为一种习惯存在于我的生活之中罢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背着一种习惯所束缚。错过了很多尝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现有生活的习惯,后有思想的习惯。而人对这种习惯的依恋具有某种招生世上一切苦难的东西。
  •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荒谬的。人类不满足繁衍,人类创造出精神,语言创造出秩序。但当你明白这一切都是荒谬的时候,却已然无法回去。这就像西西弗的巨石一样,我们只能在这没有来时、亦无尽头的刹那,创造出自己。西西弗的智慧之处就在于,他坦然接受了这种荒谬,之后方可从“无”中生“有”;而更多的人只是沉浸在华美的幻想中而拒绝看到那冷硬的底层。
  •     「我的結論是一切都很好。」伊底帕斯如是說。
  •       荒谬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残酷与不完满。无意义、无价值、更无公平与真理,现实时刻不忘向我们呈现它荒诞的獠牙。悲观的时候,你说这世界好象一个黑洞,将一个个绝望又迷惘的人拖进深渊。伤痛的时候,你说现实未必真的复杂,却一定荒谬,荒谬得丧失了是与非的标准,荒谬得沦陷了价值的准则,荒谬得让一个个天真的孩子睁圆了眼睛,却无所适从。          然而加缪说,荒谬是无从消除也无需消除的。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破裂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就应该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阴,不寄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存本身就已经是对荒谬最有力的反抗。如此的话语,是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带给我的力量与振奋。
  •       相信我,翻译得就是一坨屎。
      而且和一般的烂翻译不一样;如果说平时看的翻译水平不足最大可能性是会造成阅读障碍的话(而这个我们是能够意识到的),译者在这本书里面简直近乎故意翻错,不知是何居心。往好处说是她缺乏基本的对于加缪、对于西方古典学的认识和知识背景;往坏处想就是她压根不想让你读懂这本书,才会故意引申、扭曲原文的含义。而且不是全部扭曲,而是在一些关键之处扭曲,所以假如不看原文或者英译本的话还真有可能以为加缪就是这么说的。我最开始先看中文版,发现读起来似是而非,似通非通;于是借助英文版试图照应,结果就发现许多地方两者是矛盾的——简直说的就不是一回事。然后找法文的再比对一下,就知道了这本中译本有多扯淡,简直是狗屁不通、令人发指。
      所以凡是英文阅读无障碍的还是去读英文版吧,或者干脆就别读这本书了;读坏书还不如不读。
      讨论目的,谢绝人身攻击。反对意见欢迎,请拿出干货来。
  •     萬一世界是清晰的,藝術就不會存在了。
  •       反叛又能坚持多久 (《西西弗的神话》读书笔记)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就这样,西西弗不停地从山下推石到山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实在荒谬。
       仔细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未必有什么不同。每天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外,我们也是重复着近乎一样的生活:吃喝拉撒,上课,学习,睡觉。“然而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我们会猛地发现,我们对进行着这日复一日的无差别劳动的人生觉得乏味至极,进而渴望能有更多的假期和机会去体验不同的生活,能遇见更多新鲜有趣的人和事,能做些与平日里不同的事情。然而,现实世界总是如此冷漠和非理性,且对于个体来说,它是永恒的。它是一种极端利己的有机体,它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壮大自身。它把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条框框强加在我们身上。它不理睬我们那美好的愿望,除非我们能把它打倒。对幸福和理性欲望的追求和世界不合理的对抗,让我们心生痛苦。”荒谬就产生于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
       面对这种机械麻木的生活,以及短暂的人生与永恒的世界的这种力量悬殊的荒谬对抗”,“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产生结果:自杀或是恢复旧态”。
       针对人生这不可避免的荒谬,加缪认为人们有三种态度:肉体上的自杀;思想上的自杀(即皈依宗教,让宗教成为自己的避难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理性,智力的放弃)以及坚持奋斗,努力抗争。 “许多人混杂于最卑微的人之中,到达这思想在其中摇曳不定的最后关头。这些人于是正在放弃他们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的生活。另一些人是精神骄子,他们也放弃了,但他们是在最纯粹的反抗中,进行了思想的自杀,真正有力量的人则相反,他们要坚持下去,他们把这看作是可能的。坚持清醒的态度是目击这非人道游戏的优先条件,荒谬、希望和死亡在这场游戏中角逐”。加缪显然不赞成前两种选择。他认为“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下去并不“值得”,诚然,生活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继续着由存在支配着的行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习惯。一个人自愿去死,则说明这个人认识到——即使是下意识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痛苦也是无用的。”
       由此,加缪选择了藐视人与世界对抗而产生荒谬,进而反叛这个世界。“这种反抗赋予生命以价值。它贯穿一种存在的整个过程,是它决定了存在的价值程度。一个独具慧眼的人认为,最壮丽的场景莫过于智慧和那要超越他的现实之间的搏斗”这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老人在与大鱼的殊死搏斗中散发出人不向命运低头的璀璨光辉。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位反叛者。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到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吧。诸神意欲通过这种惩罚来摧毁西西弗的尊严和意志。西西弗则认为“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这样看来,”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收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因此说:"反叛由此证明,它是生活运动本身,只要不弃绝生命,就不能否认它。它的每一次最纯粹的疾呼都使一个人站起来。“
       由于不愿进行思想上的自杀,反叛者不信永恒,只信今生。这样看来,生活好像没有了意义。加缪则说”生活若没有意义 ,则更值得人们去经历它。经历一种经验,一种命运,其实就是全然接受它。“。而且,加缪说,人生不是追求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穷尽一切尽可能地去体验生活。”如果我承认我的自由只有对被限制的命运而有意义的话,那我应该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同时,反叛者也爱着人们和这个世界。”身体,爱抚,创造,行动,人的高尚于是都将在这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它们的地位。人在世界上终于找到荒谬美酒和冷漠面包,并以此滋育自身的伟大。“ ”在思想的正午,反叛者拒绝神明以承担共同的斗争和命运。我们将选择伊塔克、忠实的土地、勇敢而简朴的思想、清晰的行动以及明晓事理的人的慷慨大度。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但就如yolfilm所说,信仰宗教者,都相信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如上帝,安拉等。而一个不信教的人,”没有更高的存在,你在人世生存,就只能依靠自己,你在面对灾难时,你在试图解答无法解释的生命难题时,你抵抗所有的生命严冬时,包括最终,每一个人都得面临「死亡」这个大限时,你都只有自己一个人。而这一切,只因没有属灵的信仰,你没有宗教,你就得比神佛还坚强。因为,你自己就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反叛者否认有更高的存在,他们只能独自战斗。
       加缪所描述的反叛者固然伟大,崇高,但我想知道的是,人的意志究竟能有多坚定,人的内心又能有多强大,可以一直独自面对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而不被它污染上种种污黑的斑点。我对此存有深深的疑问。
       ALAN
       http://user.qzone.qq.com/517662889/2
  •        此书乃加缪29岁时所写,其文通透达练,思想冷峻且老辣。他号召抵制神与未来,在领悟‘荒诞’后,他对生(存在)本质的分析可谓偏辟入理,他把这种‘悲’置之眼前,然而又过份不严谨的认同一种抵抗的‘幸福’,以至把我这非要找出幸福缘由的倔驴引入了生活真相的圈套,读此书的1个多月中,满眼皆悲无出路,沦落成了一头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至今处于待解救状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