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综合论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60954486
作者: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页数:136页

作者简介

《形式综合论》(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是亚历山大最重要且最常被引用的著作之一,该书奠定了亚历山大一生学术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之后兴起的寻求设计方法运动的基本读本之一。
在书的第一部分,亚历山大讨论了形式因背景而生,而环境背景的出现根本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一过程。他表明,这种自适应的过程只有在逐步推进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因为,形式产生于传统的非自我意识的文化,不是由设计师创造的,而是经由传统格局的缓慢变化成型,其形成和适应过程非常优美。而在我们自我意识的文化中,一个设计师应背景需要去创造一种形式,是失败的,因为,先入为主的概念导致他为解决问题而构建的图像与实际问题的内在组成并不相符,因此只会导致随意性、任意性、缺乏实际了解,困扰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的设计。
在第二部分中,亚历山大提出的方法是,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力,但要避免不相干的成见的陷阱。他表明,每当面临一个问题,都可以忽略现有的概念并通过问题本身的结构创造出新的概念,以正确符合他所提出的自适应过程的子系统。把每一个这样的子系统当做一个子问题来处理,设计人员可以将新的概念转化为形式。因为这个过程,该形式会非任意性地、正确地适应它的背景和内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理性的必要性
第一篇 第二章 良好的适合
第三章 良好适合的来源
第四章 不自觉的过程
第五章 自觉的过程
第二篇
第六章 问题的提纲
第七章 提纲的实现
第八章 清晰的定义
第九章 问题的解决
结语
附录Ⅰ 一个实施实例
附录Ⅱ 分解的数学处理 注释

前言

  今天离本书写作之时已近十年。此时再看这本书,我认为其最重要之处在于突出了一种观念:图解的观念。  在我较新的作品中被称为模式的这些图解,是形式创造过程的关键。在本书中,把图解作为一个漫长过程的最终结果,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而对图解本身的讨论并不多。可是当我完成本书,并开始研究其描述的过程时,我发现图解本身有着巨大的作用,而本书所阐释的大部分作用事实上都来自这些图解。  图解,或者说模式的观念非常简单。它是一些具体关系的抽象模式,这些具体关系把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小系统分离出来,独立于其他所有影响和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图解。在我看来,本书的最重要发现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即,有可能逐一建立这样一种抽象关系,并通过整合这些关系来创造整体化的设计。  除了可以通过整合来创建一个相关的单一整体外,我发现,抽象图解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图解之间相互独立,可以对其逐一进行研究和改进,所以它们的成形可以是渐进和累积性的。更重要的是,它们抽象而独立,因此可以利用它们来创造的设计就不止一个,而是多样和无穷的,这些设计都是同一集合模式的自由组合。

内容概要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作为一名建筑师,以其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而闻名于世。他在美国加州、日本、墨西哥及世界其他地区总共设计了超过200个建筑项目。  《形式综合论》一书影响甚大,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过程理论,对建筑师、设计师、建筑学师生及建筑学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媒体关注与评论

  “首先,是归纳散乱的事实于一个概念之下,因而人人都能理解要表达的主题……其次,是分解这个概念为各部分,要像自然法则所引导的那样从连接处分开,别像生疏的操刀者那样破坏任何肢体。”  ——柏拉图《斐德罗篇》

章节摘录

  据第六章所述,提纲事实上为我们罗列了一系列更简单的子问题,并告诉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顺序。在试图确定分解的标准以前,我们可能会质疑进行这样的分解对设计师是否真的有用。作为形式的建构者,设计师力求整体性(从单一性上说),他希望综合,把各种元素汇集到一起,以塑造一个综合的统一体。但另一方面,设计提纲却来自于分析,其方法是把问题分解。分析与综合两者目的的对立有时让人们认为思维推理和艺术在设计中互不相容,分析过程也难以帮助设计师构思具有良好组织关系的完整设计。  让我们看看人们是怎样抗拒分析方法的。一般的分析过程是先试着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然后再解决另一部分,等等。这会导致无休止的反复,即一个方面的问题刚解决,却又连带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当回去修正它时,其他地方又会出错。因为无法把孤立处理的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所以你会在这个圈子里绕来绕去,始终难以创造一个完全正确的形式。这是一个有力论据,用于反对在设计中逐一分别解决问题。更进一步的论点是,由于分析手段再多也无法解决这种困难,为了成功地概括各部分,设计师只好依赖一种下意识的创造力。换句话说,他的手和眼必须相当可靠,能比思维推理更快地得出答案。如果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是同质的,这个论点就很有意义,可以说,任何分析方法对问题的细分都将撕裂它们,破坏其统一性。然而,实际发生的各种问题却不常是同质的。它们之间充满硬节和裂隙,因而结构轮廓鲜明。只有在忽略了这个结构时,一个分析过程才会失败。如果我们学会从代表问题的图示G(M,L)中提取问题的总体结构构成要素,这个困难就消失了。

图书封面


 形式综合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因为我是先对书中所讲的设计方法产生兴趣,然后才找到的这本书,所以前半部分几乎是兴奋而饥渴地读完的。又因为对普遍的由直觉和常识来做设计感到不安和排斥,所以特别期待地盯着最后几章的标题,尤其是“提纲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然而第二部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吸引人,当然大部分原因是我自己没看懂其中的数学部分。事实上整本册子还是很浅显易懂的,从列表描述到子系统的分离和图解化问题,最终得到方案。作者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啰嗦不过说得都很有逻辑,一些小例子也非常有趣。遗憾的是他最后依旧没有得到纯粹的逻辑化结论:对于不可量化的问题,他妥协于用常识来解决;对于无法详尽的列表,他妥协于“尽可能”。当然我相信随着科技进步,不可量化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而列表也将会在参数化的环境模拟系统中得到完善。读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看到了逻辑化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施它的基本方法,信心这种东西还是很重要的XD
  •     没看懂书里的数学理论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但我可以保证看懂的部分都觉得很有意思。大四初接触时最喜欢的老师曾经引用了里面的一句原文,大概是说设计不随小孩玩玻璃球那么随意,但是很困难,因为必须同时应对的因素太多。用零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一直在跟翻译者玩文字游戏,因为翻译中有许多在意的关键词的描述,类似干扰冲突、协调、简单、独立、不自觉、反复调整、平衡、结构、图解、符号、需求、形式。。。每一句话似乎都有着深层含义,按照顺序读下来的话。书的结构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明确要形成良好的设计必须了解设计对象的一种自组织的过程,了解相关因素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经过不自觉发展而形成的形式是比较好的形式。然后构建了一种方法:按照相关设计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类,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系统,通过0、1数据的赋值进行数学分析。最后附了一个小案例,方法上看上去有点繁琐。但如果了解要领便能迅速将复杂的系统变成有序的关系集合,这点对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应用性非常广泛,并且可以直接定位到空间组合,只是自己能应用多少的问题。道理总是比较容易理解,而到行动上就变得很难,世事往往如此。程序设计师可能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益处,至少是把一个不自觉的复杂系统解读到透彻,更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分析,为社会学和纯理学架构了一座桥梁。如果英文水平能好一点的话,原版书才最有魅力吧,至少能最直接接近作者的思维而不用拐弯抹角地字面理解。
  •     如果一本译注里满篇都是“不管我们通过何种程序来思考需求问题,在寻求满足所有需求的形式时,必须在某些阶段解决各个冲突”这类抽象名词时,毫无疑问,阅读时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句法能量”,能放在“语义能量”上的斗志就少得可怜了。【这是阳老师说的一个人阅读句子时精力的分配方式,如果语句流畅自然,读者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章涵义的理解上;如果语句謷牙诘屈,能量都放在理解字词上了,语句真实的涵义就更少关注】。其他书可以每次一章的速度,这本书你只能每次阅读2-3页。偏生作者以高度的抽象化语言浓缩和提炼。你只有放慢速度,深读下去,才能体会到构建一个复杂系统考虑因素时的各种干扰和困惑,才能明白“形式图解”和“需求图解”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现不同变量涉及不同类型的实际判断因素关联起来多么困难。Oh my God,我只能用它的抽象术语来描述这一切。而这原本可以更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好像1+1+1+1+1瞬间被简化为1*5一样。细细看下来,这本书其实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构建复杂系统时,子模块之间要较少相关性,而子模块内部要更多相关性。第二是,不太相信人类。人类的语言会倾向于把能清晰表达的部分夸大,从而将其他部分忽略。以及人类难以以直觉方式构建复杂系统。更好的办法是依靠模型,将相关和冲突的因素勾选出来,进行更好的建模处理。更让人钦佩的是译者。虽然说作者是真知灼见,而且只有体会过想构建大的复杂系统的人,才能明白他这一套思想是多么的抽象和优美,但译者更是功不可没。我没有在网上找到译者的介绍,书里也没有,但这套书如果让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翻译,我相信会惨不忍睹。这部精品,不仅是作者的精品,更是译者的精品。看了这本书,我对作者的崇拜是发自内心的,但对译者更是五体投地。因为他们不仅掌握了这套精美简介的思想,更把这思想得以精确的表达。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思路不错,值得借鉴,但翻译实在糟糕。其实这本书你只要找到每章提出的问题,看完图示,再看一遍最后的案例,就基本懂了。
  •     可惜数学公式没搞懂
  •      封皮的配色让我想起了马蒂斯
  •     神作,不敢妄写书评,待仔细二刷后再来写读后。
  •     「高内聚,低耦合」的计算机分层设计方法原来是来自于1964年的这本书,从建筑学的设计引申出了一个通用的设计方法论。到这里才算是彻底理解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设计」为什么和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共用「设计」一词。
  •     读不懂-_-#压力山大
  •     这本书的确是伟大的理论探索,闪烁着真正的人类的智慧
    不过,要想看清问题的模式,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感官感知、分析、模拟、类比、关联,然后才能进行模式分类,进入程序化求解的下一步,所以除非计算机可以去带人的感官,否则作者的理论还是不能完全独立运用的,设计师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因素还是会阴魂不散的环绕着整个解题过程。
  •     篇幅不长,居然理论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可击节赞叹,可依样画瓢,居家旅行必备良书。
  •     计算主义前导。西方哲学中对于静止形式的分析的极致。理性的偏狭。显性知识的完备性。
  •       《形式综合论》所讲的理论对每个程序员都不陌生,不就是讲模块划分时的“高内聚低耦合”吗?只不过本书把“高内聚低耦合”推广到了一切设计领域而已。
      
      但这本书牛逼之处在于,居然给出了如何做到“高内聚低耦合”数学模型。换言之,最顶级的建筑师、导演、产品经理、软件架构师、游戏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乔布斯们整天纠结的问题都可以靠按部就班的体力劳动方式解决。
      
      甚至其中的最重要的步骤,划分子图并生成提纲,只是一个数学问题。作者反复强调划分子图时不要根据自然语言中的概念来划分,而就当数学题来算就好了。这就意味着这个步骤用程序来解比人来解更好。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开发一个解决一起设计问题的通用软件,供一切领域的设计师使用。用户需要只需要根据常识输入独立的需求,软件就能解析这些需求生成设计提纲。甚至这一软件的业务模型、数据结构都在本书的“附录一”中有例子,而核心算法,本书的“附录二”已经写的清清楚楚了。
      
      本书的理论若得到应用,意义不亚于印刷术,将让人人都可成为乔布斯。
  •     这个证明过程,就像是几何证明,基础建立在公理的存在上:即建立在“不需要证明的道理”的基础上。
  •     不错的思维方式
  •     建筑就该如此理性! 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景象,但我的浅薄以至我没法去描述、总结! 还好,有亚历山大的这本书! 所以,我要感谢他! “终于找到组织了”!
  •     亚历山大的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不过后期他放弃了这种复杂化的方式转而制造模式语言,研究方法值得学习
  •     看太早,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太过理论抽象,放一边,再读。现在感觉就是面向对象分析。。
  •     一种产品设计的数学模型。get自觉&不自觉的过程
  •       没看懂书里的数学理论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但我可以保证看懂的部分都觉得很有意思。大四初接触时最喜欢的老师曾经引用了里面的一句原文,大概是说设计不随小孩玩玻璃球那么随意,但是很困难,因为必须同时应对的因素太多。
      
      用零碎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一直在跟翻译者玩文字游戏,因为翻译中有许多在意的关键词的描述,类似干扰冲突、协调、简单、独立、不自觉、反复调整、平衡、结构、图解、符号、需求、形式。。。每一句话似乎都有着深层含义,按照顺序读下来的话。
      
      书的结构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明确要形成良好的设计必须了解设计对象的一种自组织的过程,了解相关因素以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经过不自觉发展而形成的形式是比较好的形式。然后构建了一种方法:按照相关设计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类,形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系统,通过0、1数据的赋值进行数学分析。
      
      最后附了一个小案例,方法上看上去有点繁琐。但如果了解要领便能迅速将复杂的系统变成有序的关系集合,这点对于抓住事物的本质非常重要。应用性非常广泛,并且可以直接定位到空间组合,只是自己能应用多少的问题。道理总是比较容易理解,而到行动上就变得很难,世事往往如此。
      
      程序设计师可能更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益处,至少是把一个不自觉的复杂系统解读到透彻,更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来分析,为社会学和纯理学架构了一座桥梁。
      
      如果英文水平能好一点的话,原版书才最有魅力吧,至少能最直接接近作者的思维而不用拐弯抹角地字面理解。
  •     说实话没什么启发. 同样是解决设计问题, 机器有机器的办法, 人有人的办法. 这书更像是让人用机器的方式做事. 如果照这个思路编出程序, 能实际解决一类问题还差不多.
  •     百度翻译的水平,还是狠狠心读原著算了
  •     一般难读的书,一切设计就是解决形式到环境的良好的适合。设计不是异想天开,也可以更加理性。
  •     即使作为学术论文也实在太难读了..
  •     2016第135本,1、非自觉指自然适应而的形式与环境的适应的系统;自觉指形式以各种符号系统的人为中介,与环境形成的适应或者不适应的系统(不适应是因为人忽略符号之外的信息,即人可以传递的信息相对于环境有损耗) 2、自觉系统中(视做一个集合),每个不适应因素可以看做一个变量,n个不适应因素可以形成2的n次方个独立子集 3、子集本身也有整体性(视做另外一个集合),即子集也可以由多个更小的独立子集形成 4、分析问题即将集合分层级标准一致的数个多层级的独立的子集,解决问题即采取一种行动可以囊括所有的层级的所有子集,从而产生一致性。
  •     试图利用数学运算来取代直觉进行设计:先将需求分析为集合中的元素,再综合元素间的关系建立形式与功能并重的建设性图解。本书本身即是其所述理论的一个优秀的范本:作者一边写一边在对自己讨论的问题范围(即环境需求)作出多层次的限定,尽量避免语言和经验的偏见,从而使得问题可能有解(即形式);从这点上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即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所探讨问题的复杂也使得层层限定无损于它的优秀。不奇怪这书为什么会成为程序员的推荐书目。// 而问题解决导向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不适合”或说“紧张”也是设计中着意寻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师的偏见不仅在于元素价值权重的不同分配,这种偏见从对“适合”与“不适合”的 0/1 赋值就已经开始:一座坟墓之于环境的“适合度”不能与一把茶壶相提并论,在正当的理由下,它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     感觉翻译好像不大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