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与民主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302125280
作者:萧公权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萧公权先生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至1949年去国止,关于宪政和民主的一系列著述,计22篇。曾于1948年题为《宪政与民主》,合集刊布。所论既有宪政与民主的一般原理,对于外域政制的介绍,更多的还是对于当日中国的实际所作的阐发,特别是对于中国施行宪政和民主的现实途径的剖析,而寄希望于批评,寓建议于分析。先生文风平实,运思细密,将实证与学理沟通,解释与建构合为一体,足堪垂范后世;其思其虑,不仅有助于省思过去,而且裨益于措置当下,瞻望将来。
本书适合于从事法学理论与宪政研究的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学习,同时也适合于对宪政和民主有兴趣的其他人士阅读。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许章润弁言/汪荣祖原序均权与均势均权与联邦论县政建设施行宪政之准备宪政的条件说言论自由宪政卑论宪政实施后之中央政制怎样研究宪草宪政的心理建设宪政二疑及其答复英美民主政治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一、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二、专制政体的定义三、中国专制政体的实质四、中国限制君权的制度五、限制君权制度的实际效力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一、民意机构的素质二、民意机构的效能低调谈选举制宪与行宪论宪草中的国体宪法与宪草一、宪法与政协原则的异同二、宪法与孙先生学说的异同三、宪法所定制度的测论四、行宪的准备中华民国宪法述评——为《中美周报》创刊五周年纪念作一、制定之经过与施行之展望二、国体与人权之规定三、中央制度之规定四、地方制度之规定五、基本国策之规定说民主中国政党的过去与将来论选举附录萧公权先生传略/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汪荣祖萧公权学术年表/汪荣祖索引

编辑推荐

  《宪政与民主》适合于从事法学理论与宪政研究的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学习,同时也适合于对宪政和民主有兴趣的其他人士阅读。萧公权先生研治政治学,精湛笃实,然未尝一日从政。萧先生曾言“不做官并不就是漠视政治,不关心国事。”  政论文字原有时间性。萧先生针对抗战前后国内的重大政治问题,所发之言论,诸如对国家体制的商榷、对宪法的评议、对民主与自由的阐述,以及对选举的检讨等,已成明日黄花。但宪政与民主的大课题并未过时,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何况萧先生的实言论风度与细密思考精神,足为后人的典范。书中之言论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足可引导我们对抗战前后中国追求宪政与民主的曲折道路,有深一层的了解。对研究民国宪政史者,尤可得启悟的效果。

内容概要

萧公权先生(1897-1981),原名笃平,自号迹园,笔名君衡,江西泰和人。1918年夏自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三年级(庚申级),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和康奈尔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返国,任教于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1949年转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职,凡近二十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先生主治政治学说和社会史,学贯中西,调和新旧,蔚然一代大家。

图书封面


 宪政与民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早因友人阅读《中国政治思想史》识得 萧公权先生的大名,对先生思想略有耳闻,然已为感动。故《宪政与民主》莆一出版即从网上购之,并于几周内阅毕,虽谈不上对先生思想完全领悟,但感觉甚好,且向各位读友推荐。此书成于民国年间,由先生教学之余所著之短文杂说和若干长评述组成。学术分量自然不如先生之《政治多元论》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但阅读性和增智性却是一样的可取。正如本书前言所云,此书不仅适宜研究宪政者参阅,亦可为关心宪政之人阅读。与此书文章体例相对应,书中既有普通宪政原理和当日国事的介绍,也有先进观念的普及和对当日国事的评议。予所敬佩之学者不外两类,一是潜心学问,不争名利而有所成就者;另一类则如公权先生既有学术成果贡献于世又是关心天下,为国家命运疾呼者。《宪政与民主》是先生于其学识于中国当日而用之,是先生拳拳之心所表见,很多真知灼见于今日仍是先进之颠扑不破之理论。如先生关于宪政之论述:“宪者,法也;政者,治也;宪政者,法治也”又如,先生的“妥协论”——妥协不一定是坏事,为了宪政有用的结果而妥协,为避免分裂而妥协,这种妥协可以是民主政治的一个运用原则……凡有妥协而成的宪法,可以运用,但不能完美……愚以为,我悲之青年不仅应学习先生的学术修养,还应学习先生于混乱之际不忘国事民心之精神!对于今日中国之民主与宪政,欲培养民主宪政之精神,非有行宪政之历程;欲了解先生之思想,非有从阅读其著作始!
  •     依旧是整理文档翻出来之前写的作业:看完钱穆先生的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识,通过钱穆先生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古代政治中令人敬佩的地方,也了解了一个好的制度变成坏制度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发挥因素的,不仅仅是专制制度,而更多的是人事的运转,统治阶级的私心作祟。然而,看完萧公权先生的《宪政与民主》又不禁使我迷惑,这本书记载了萧公权先生十几年中对于宪政和民主的真知灼见,先生对于宪政民主及其实施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首先对于地方的均权与自治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辨析,然后对于实行宪政的准备、宪政的条件、言论自由与心理建设均做了详细的解释,萧先生还对英美的政体以及中国古代专制政体进行了对比,并对修订后的宪法进行了评价,其中的分析详尽周到。先生既不提倡照搬英美政体,也不过分宣扬宪草,而是比较客观详细地指出了宪草中存在的问题,其严谨求实的精神,值得敬佩。然而,萧公权先生的著述当中似乎也存在许多矛盾的地方,而他本人也提出了对钱穆先生历史观点的质疑,这让我也产生了一些不解。民主的心理建设萧先生认为中国缺乏行宪的心理基础,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问题,但萧先生仍然主张立即进入宪政阶段,在实践中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解决问题。而涉及到在野党的问题时,萧先生认为可以接纳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在野党,不得不说反映了国民党人的勇气和大度,反映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愿望。然而,正如萧先生所说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几乎完全抹杀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精神,而在君主专制刚刚推翻,新政权尚在摸索阶段,就要迅速让人民接收一个新的政体、新的精神,又岂是几十年就能完成的呢。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正缺乏一个强势的政党来统领全局,整顿民生、恢复民族大业,这时却急于实现更高阶段的政治制度,而对潜在的竞争对手敞开怀抱,采取“怀仁”的态度,实在是养虎为患,不算是明智之举。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来人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历史所感,当时的人未必能预知未来形势的变化,所以我的这些评论未免有马后炮的嫌疑。然而萧公权先生反复强调的施行民主必须先有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的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的。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将是适用的,一项政治制度如果缺乏人民所信仰的精神为支撑,那人民只是被迫的接受一种制度的统治。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虽然压迫人民,但统治阶级乃至普通民众所信奉的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因此这样的社会才能运转那么多年。而到了近代,民主的思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冲击之下,人民的思想开始困惑,再加上倒退年代对于孔孟之道的彻底否定,可谓将中国人心中仅存的道德伦理打磨殆尽。因此,不仅仅是在民国,就是在当下,我们也急需重塑国人自尊自爱的心理,重建民族的自豪感与信仰。这也是我们需要从萧公权先生对训政到宪政的讨论中所需要汲取的经验。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讨论《宪政与民主》中收录了一篇萧公权先生对于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的著述,文章开头萧先生便指出,钱穆先生所持的中国君主政体中已经实行局部的民权制度的观点,是牵强附会。萧先生将中国的政体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秦统一以前为“封建天下”,从秦至清为“专制天下”,从民国开始为现代国家。在第一阶段,封面的世族宗卿制度对君主权力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制约,而在第二阶段贵族衰亡后形成的“布衣卿相”的风气,使得君主得著大权独揽的便利。虽然君主的权力收到宗教、法律和制度上的某些限制,但萧先生认为,这些限制在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几乎无效。至于“布衣卿相”他们读书做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代表人民,而是为了脱离底层社会,进入统治阶层,而中国古代存在的君权旁落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君主本身才短力弱,不能胜任专制的重任。因此萧先生以为,中国两千年以来都是专制政体,根本没有民主制度与精神。然而,我们如果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萧公权先生的观点,则不禁要问,萧先生如此肯定的强调中国古代没有民主精神,是否仅是为了推广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有刻意贬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嫌?且从秦汉以前的世族宗亲制度来看,萧先生对于这一制度对皇权的制约是完全没有否认的,那么在秦汉以后,世族宗亲就完全消失了么?我们不妨以西汉的七国之乱、唐代的藩镇割据,明代的靖难之役、清代的削三藩作为反面例子,就可以看出世族宗亲在中国古代几乎从来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其他形式存在着,虽然君主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压制,但他们对君主构成的威胁却是真实存在过的。再来看君权旁落的原因,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往往是君主才短力弱,但若完全将其归于君主一人,似乎也有失公允,而“布衣卿相”出身的目的自然多半是为了出人头地,统治人民,然而我们又能说民主国家那些票选自人民的议员们,又有几个是抱着纯粹的为民谋福利的想法来的呢?萧先生认为古代君主遵行孔孟之道,不过是为了掩饰其专制的统治,而这些政理是针对专制天下的政体提出,则政体消灭以后也定然要失去其实际意义上的应用价值,然而萧先生在其他论述中则经常援引孔孟之说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似乎也有些矛盾。中国古代的制度是不断往君主专制的方向发展的,这点不可否认,然而为了证明民主国家的先进性而不惜否认一切中国古代的制度,似乎有失公正。历史的理性萧公权先生在论述民主与宪政的同时,也多次提到了共产党人及其施政的理念,他评价的共产党人更加注重“民享”,而不惜用暴力、人民民主专政的手段来代表人民的利益,实则是“人民被强迫而为民主”。这一点,在现在似乎也得到了印证。但萧先生没有否定共产党的民主也可谓是民主,是与国民党的民主可以调和的,只是实现的手段不同。虽然萧先生所希望的宪政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大面积的施行,他提出的宪政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就无法对其作出评价,但是他对于共产党的理念的分析,可说是深刻而理性的。我们评价现今的制度,可以参照萧先生等人的评价,对于现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也许会有更完整的认识。从钱穆先生温情的历史观,到萧公权先生对民主与宪政的详尽剖析,我们感受到一代历史学家对于古代制度的尊敬,对于制度根本的探求,对于客观史实的谨慎,其中表现出研究者审慎的态度,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从史学家们的各种不同角度的陈述中,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制度和近代的制度的讨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在各种不同又相互贯通的观点中,让我们认识到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应当是片面的、单一的,抱着些许“求同存异”的原则来看待不同的历史观点,也许能让我们保持更加客观的立场,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现在正在发生的“历史”,也许总能从以往的历史中找到似曾相识之处。
  •     (其实这篇是两个小时里仓促写出来的……宪法学的期中作业,有很多语句很粗糙,请见谅)《宪政的理想》——浅谈宪政的理想与妥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引子 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流传至今?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共鸣让它经久不衰的。人类有数不完的历史,亦有数不完的理想。如果所有的理想,或者说相当一部分的理想得以实现的话,人类社会会有怎样的完美?夸父的故事就不值得玩味了。说穿了,所谓理想,只是虚幻的追求而已,宪政也不例外。然而,人类总是不能改变追求完美的天性。“道德,社会和物质生活所以能够继长增高,日新月异,多半有赖于这种求满意的上进心思。”宪政的理想是完美的,但理想要植根的社会却总是充满缺憾,就目前来看,宪政有如追不到的太阳。“各国政治的事实最能够证明这个知完而行缺的道理。”——英国的《权利法案》,维护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却迫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涌向城市作廉价劳动力;法国的《人权宣言》,这个产生了划时代意思的宪法的国家,自身却历经磨难,直至1875年宪法的出台,稳定才开始眷顾于她;美国的《独立宣言》,口口声声说着“人生而平等”,但我们都知道,妇女是在144年后才取得了和男人同等的选举权,黑人是在188年后才获得了和白人一样的尊严。但看看今天,英国、法国、美国,都是世界级的强国。他们的光彩为他国所瞻仰,他们的成就为他国所学习,他们的威信为他国所折服,谁还会念念不忘当年的那些愚昧和丑陋?这三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因此,理想就算是虚幻的追求,也仅仅是因为它“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所能完成的实际境界”。历史告诉我们,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并非毫无回报。历史的车轮,终归会追寻着光明。为不能实现理想而放弃理想,实属幼稚和可笑。萧公权先生在《宪政与民主》一书中,试想了“宪政的理想”不能完美实现的三点原因:第一,宪政由于其超前性,不能完全适应相对落后的社会;第二,宪法不能完全为统治者所公正地执行;第三,政治理想的本身往往也得不到大众的全部认可。我以为,针对中国的现状和国情,激烈的斗争和争辩是不适宜的。想要完善某些制度和原则,包括宪政在内,就必须要选择妥协。“为获取有用的结果的妥协,为了避免决裂纷争而妥协——这样的妥协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一个运用原则。”萧公权先生的见解尤为精辟。所谓妥协,是一种度,于个人而言是一种风度,于社会而言是一种气度。达成共识的最佳方式不是让每一人都能够满意,让每一句话都得到重视,让每一种利益都得意实现,而是做出让步做出妥协。只要是出于高尚的原则,只要是为了长远的目标,只要是可行的能行的,为何我们不共同结网捕猎,而不是独自垂钓?明智的举动不外乎就是观大局,望长远,做妥协。这是世间的大道理,相信用于“宪政的理想”也是一样的。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好像民国的宪政与民主真的做的很不错哎!
  •     百年前的无奈 看着一个国家的沉沦
  •     略显简陋。
  •     赤子之心
  •     大师就是大师,看来这本书也要装着了。
  •     开篇是与陈之迈的笔战。有趣。可读。
  •     第一遍,其实发现很多东西,古今皆是;再看一遍,能不能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呢,好想看看那躲在背后的世界
  •     民国对宪政的态度及想法,对共产主义是不是民主有了一个认识。
  •     没啥可说的
  •     萧公权老先生的著作~ 先生主治政治学说和社会史,学贯中西,调和新旧,蔚然一代大家。
  •     对于训政的道理阐述得不错~对于了解民国时期制宪的历程和思想有益~
  •     先生,学问扎实,态度严谨,就事论事不搞人身攻击。但毕竟有时代的局限,太信赖独裁党了。
  •     小文章,大见识。书生论政,迂阔之处难免,先生的光芒不为稍减。宪法诸篇章与张君劢文参照,可略窥当时宪政艰辛的努力,厚诬前贤,诚当世之耻也。
  •     1.本书是萧公权先生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大概一年间所写的论文(或演讲?)集 2.论文内容平实恳切,但多有重复。萧先生一片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虽不参政,但充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 3.回顾了宪政的发展史,对中国当时的训政作了评价,并与孙中山站在一起,提出宪政其实“知难行易”。因此鼓励中国力行宪政。就宪政的筹备工作之苦难、宪政实行中的缺点,改善的方法做了阐述。
  •     看了君主专政一章节
  •     其实才看了半本。由于都是报纸专栏时论,所以语言平实并不难懂。看完以后就是一个感受,诸如此论,百年之后依然可用于针砭时弊,真不知该作何表情。
  •     超党派的客观观点。是亦为政。看萧老的文字非常有味道……
  •     无怪乎都说,现在大陆学者研究法律和政治的,很少有人超越了民国时期的学者。一个甲子过去了,学术反而倒退了一大截,什么原因大家都知道,一个巨大的讽刺。
  •     2006年出版? 刷了几下,目前..亚马逊找不到,当当缺货,京东无货;书中文章至民国36年止(1947年)。。P192 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兼通中西,主兼容并包,于近代全盘西化以及极端反传统主义,殊不为然....文化观固有异于陈独秀、胡适,而略近于陈寅恪、吴雨僧,晚年尤感伤中华文化若花果凋零,苍茫独对,徒叹奈何。
  •     民国制宪的风貌
  •     宪政 只1948年在中国大陆存活过一年。上世纪初,无数志士仁人为止洒血的宪政共和理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实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